·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一节 淡水资源


  青岛市地处沿海,淡水资源严重贫乏,人均淡水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数的1/5。特别是旱年,淡水供应量仅为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量的1/3。淡水资源贫乏,已成为青岛城市经济发展的羁绊。
  青岛地区的地质以花岗岩、变质岩结构为主,风化裂隙不发育,储水性能差,水资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青岛的地面水与地下水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0.58亿立方米(1978年以前)。其中,地表水资源14.92亿立方米,集中于32条主要河流及22座大、中型水库。地下水资源为5.66亿立方米,集中在河流的中下游河床及两岸的平原地带。可供开采的多系浅层水,仅分布在冲积平原、河谷洼地和沿河两岸。
  青岛城市供水的地面水为白沙河、大沽河的泾流水,以及崂山水库、棘洪滩水库和尹府、产芝两个农业水库的原水。白沙河及大沽河的水质,在供水初期均良好。80年代后,两条河的水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污染程度最严重的是城镇以下河段,主要污染源来自邻近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而城镇以上河段和水库则受到农药、化肥、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的面状污染。流经城镇区的海泊河、云溪河、李村河、张村河、大沽河莱西区段,其下游基本已成污水河。大沽河辇子头至江家村河段,麻湾镇以下河段,莱西洙河至辇子头河段;北胶莱河及其支流泽河、现河、东现河、墨水河即墨城区以下河段;风河胶南城区以下河段,均为严重污染的河流和河段。大沽河麻湾桥断面水质有6项指标——PH值、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氯化物超标。其中,氯化物和氨氮超标最严重,最大超标分别为25.5倍和19.5倍,总硬度和高锰酸盐指数最大超标为5倍以上。
  大沽河至后沙梁河段,桃源河、南胶莱河、白沙河流亭镇以下河段,张村河中韩镇以下河段,均属污染严重的河流段,水质为地面水水质标准的四类、五类。大沽河沙埠至南岗和龙湾头至麻湾河闸段、洙河、白沙河、李村河、张村河上游、五龙河、流浩河为水质较好的河流或河段,符合地面水水质三类标准。大沽河马连庄以下河段、洋河、漕汶河、风河中上游、横河、白马河、吉利河、甜水河的水质达地面水水质二类标准。
  水库一般位于河流中上游,水质普遍较好,除堤湾水库外,其水质均符合地面水三类标准。青岛城市供水水源崂山水库、产芝水库、尹府水库水质良好稳定,所有指标均达到地面水二类水质标准,多数项目达到水质一类标准。引黄济青工程配套的棘洪滩蓄水水库,水质良好,大多数水质指标达到地面水二类标准。
  青岛地区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海泊河、李村河、张村河、白沙河、大沽河等诸河沿岸及河床下。早期供水的海泊河、李村河、张村河河床地下潜流水,通过沙层自然过滤,清澈、无杂质异味,简单消毒后即可饮用。至80年代,绝大多数遭污染相继报废和报停,只有白沙河中段地下井群(黄埠、流亭地下井群)送水,该井群水属陆洋溶滤潜水,水质良好。
  地下水自成一个闭合流域,无稳定客水汇入,储水量丰欠变化完全受大气降水影响。青岛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687.3毫米,降水总量76.9亿立方米,且具年际、季节变化大的特征。最大(1911年)降水1 272.7毫米,最小(1981年)降水308.3毫米。年内降水70%集中在汛期的7、8、9三个月内,区域内差别较大,降水不均,而地下含水沙层浅隙少,储量少。青岛区域内的河流,皆属源短流浅、单独入海的季节性河流。汛期雨后河水暴涨,不数日即断流,难以调储。区域内虽有中型水库19座、大型水库3座,1990年以前用于城市供水的仅有中型的崂山水库,尹府、产芝两座水库则以农业灌溉为主、城市供水为辅。分布在各河流中下游的河床沿岸浅薄的含沙层中储量有限的地下水,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入及对沙源的乱采滥挖,已受到严重破坏。
  水质标准Ⅰ、Ⅱ级水约占地下水总面积的70%以上。80年代末,除丘陵山区外,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分布在山区及其周围丘陵的基岩裂隙水和河谷上游第四系孔隙水,基本未受到污染或污染程度较轻。环胶州湾诸河下游近海地带,一方面地下水受工农业排废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淡水资源及河床沙层超量开采,造成海水倒灌,水质较差。大沽河、白沙河、墨水河、王哥庄河的中游主要富水区的地下水,虽受污染,但程度较轻,其主体部分水质仍然良好。其下游富水区,污染严重,水质很差,已不能作为饮用水。 
  青岛地区的地下水质以污染程度为标准分为四区:Ⅰ级优等地下水质区,分布在崂山及即墨市东部,大沽河沙梁镇以北至小沽河姜格庄河段。Ⅱ级良好地下水质区,分布在大沽河河谷平原,即墨市西北部剥蚀平原和平度市西北部,崂山区西北部和胶州市西南部山前地带。Ⅲ级较差地下水质区分布在胶莱河平原,莱西县姜山大洼。Ⅳ级劣等地下水质区,主要分布在环胶州湾地带及河流入海口附近。
  地下水含水介质化学成分基本稳定,可溶性差,渗透性能好,地下泾流畅通。全区地下水,除被污染地段外,均为低矿化的淡水,其矿化度大部分低于0.5克/升,基本化学类型为HCO3型和HCO3-CL型。
  在泾流条件好的河谷地带,大理岩岩溶裂隙水、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分布区,往往形成HCO3型水。由于人为的污染,地下水中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含量增高,水化学类型趋向复杂。污染主要发生在第四系孔隙潜流水中,污染区均分布在流经城镇的河流下游地段,污染项目以总硬度、PH值、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等常规项目为主。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四节 供水调度管理


  德国侵占时期,供水量少,水系单一,水源地开机泵不需要调度,供水由各水源地自行调配。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开辟了仙家寨水源地,远离市区,供水管线拉长,中途需加压调配贮水,初步构成原水、净水生产与配水管网间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因而设置了供水调度。1920年这项工作由工务局第二科(负责供水工作)的技正掌管。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1933年自来水厂设立工程股,由工程股的主任技正任供水调度。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1948年自来水厂业务科设立给水股,专门调配供水。建国后,1956年自来水厂改制为青岛市自来水公司,设立供水科,专职水源调配工作。1960年崂山水库竣工投产,打破了单一地下水生产工艺,增加了地面水生产。同年正式设立调度室。随着青岛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70年代形成多水源的给水系统,管网中有贮水池和加压泵站。为了及时了解给水系统的工作情况,统筹安排各水厂和泵站的运转,保证安全供水,1984年实行二级调度制。
  1990年,自来水公司设置了调度中心,并配备了先进的“三遥”设备,进行集中调度。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三节 管道维修管理

管线管理站


  市南管线管理站 该站设在四川路70号,管理范围为市南区区域。承担管线长71.4公里、管网设施1 718个、水表户6 765处、公用水站18处的维修、管理工作。市南区站工作范围内党政机关多,又是商业、文化、新闻中心,属老城区,管网设施陈旧,管网管理难度大。该站全体职工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热心为用户排忧解难,1979年以来,已连续11年获“优质服务先进集体”称号。
  市北管修站 该站设在大连路22号,管理范围为市北区区域,承担维修管线60.1公里、管网设施1 825个,承修水表户2 823处、公用水站1处。
  台东管线管理站 该站设在延安三路116号。与四方管修站的分界是海泊河,与辛家庄站以南京路与长江路南北为界。台东区站管理范围既是老城区又是新开发区,以疗养院、宾馆、新建小区为主,兼有部分工业区。1980~1990年,工作量增加3倍多,区域内棚户区较多,有水表户2 951处、公用水站125处,维修养护管线125.3公里、管网设施1 096个。
  四方管线管理站 该站设在杭州路1号,管理范围为四方区区域。四方管修站辖区属工业区,用水大户多,大口径管道抢修任务多。担负承修水表户2 776处、公用水站69处,维修养护管线83.4公里、管网设施640个。
  沧口管线管理站 该站设在四流中路与升平路交口处,是6个区站中管辖范围最大、任务最繁忙的站。化学、纺织、钢铁、炼油等用水大户都集中在该区域内。崂山水库、白沙河水厂、仙家寨水厂、黄埠水厂、流亭水厂、中韩水厂输水管道都途经沧口站管理区域,引黄济青的三条主输水管道也经区域内的小白干路通往市区。管修站共担负承修水表户2 898处、公用水站26处,维修养护管线166.4公里、管网设施568个。
  辛家庄管线管理站 该站设在辛家庄二小区金门路,1990年6月为加强辛家庄、浮山小区、旅游区、高教区的供水服务而设立,担负承修水表户2 000处,维修养护管线长45.6公里、管网设施1 266个、公用水站6处。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三节 管道维修管理

管网普查


  1987年4月成立了管网普查小组,对全市所有管网的管质、口径、埋设年代、长度及附属设施进行普查、绘图登记。1990年6月,为了加强管网的普查工作,青岛市成立管网普查机构,按区站分成6个组,同时铺开进行普查。通过普查,共绘制各种管道图纸9 896张,资料6本(各区站1本)。绘制了管道、设施结构图卡,详细标注了设施周围的地形、地貌及取点位置,绘清了管道结构及走向、管质、管顶海拔高度等重要数据,全部管网都上了图。在输配水管道普查的基础上,1990年11月起,又对全市所有的专用水管进行了走向、长度、管质、口径的普查,建立了“输配水管线、设施现状统计台帐”和“专用上水管线、设施现状台帐”,达到一物一卡,为科学管理管网和设施积累建全了可靠的数据资料。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三节 管道维修管理

检漏


  1979年开始进行巡查管道漏水(包括明漏和暗漏两种),是管网维修养护的重要工作。各区站都把检漏工作放在首位,安排专人按顺序路线分日、夜两班检查。购置了漏水检测仪、导管仪、导阀仪等灵敏度较高的仪器,以保证查漏的准确率。各区站巡检员每日填写“巡线日报”,并报送管线管理所技术组,随时发现漏水随时修好,检漏自报率和修漏及时率均高于规定的标准,保证了安全供水。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三节 管道维修管理

测压


  1982年成立了测压组,开始对管网进行测压,在市区设管网测压点16个。其中,内控4个,第一供水区5个,第二供水区4个,第三供水区3个。设4人专职换取测压点的记录纸,每人每日负责4个测压点,将换回的记录纸登记入帐,统计上报调度中心,以便及时掌握压力变化信息,科学调配水源。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三节 管道维修管理

管网管理


  正规管网管理始于1982年。管道设施养护工作由各区站根据季节特点实施。每个区站对所属区域管道上的各种闸阀都建立了《供水设施操作记录簿》。对开启、关闭、更换、养护维修均随时作好记录。严格按照《开关大水门操作规程》启闭。对大口径阀门井每年进行一次清淤,带牙轮大阀门每年两次上油保养,消火栓闸门夏季上油防锈,冬季撤水防冻。对于埋设的开关卡子等设施及时起找,使之目标、部件完整,操作灵便。并及时更新、标注新设施的位置,以便能在抢修时及时启闭,减少损耗。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三节 管道维修管理


  德国侵占时期,没有设专门部门管理管道维修。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1919年成立的管道管理部门称工程科。北洋Gov统治时期,管道维修管理部门为胶澳商埠水道事务所工务科。1923年首次制订了《水道敷设修缮规则》共18条,详细规定了维修和安装程序,主要以铺设新管为主,维修为辅。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1935年用水管理和管道管理分离,用水管理属业务股,管道管理属工程股。建国后,1963年9月23日组建自来水公司管道维修队,专门从事输配水管道的安装与维修。1979年成立了市南、市北、四方3个管道管理站。1983年,3个管理站撤消,成立管线管理所,专门负责管线的管理和维修工作,下设市南、市北、台东、四方和沧口5个管线管理站。随着青岛市东部的建设和开发需要,1990年6月增设辛家庄管线管理站。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二节 水质管理

检测项目及检测频率


  青岛解放前,市民饮用的均系地下水。德国侵占时期,水质的检测仅限于浊度、碱度、细菌数、大肠杆菌数、肉眼可见物等项目。青岛解放后,1960年建成崂山水库后,饮用水源增加了地面水,水质的检测增加了色度、铁、锰、汞、锌、铜、总硬度等项目,地下水水质的检测增加了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氟、硝酸盐等项目。1990年黄河水引入青岛后,检测中心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Ⅲ类标准》每日一次对各水源的原水水质进行检测,并根据青岛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国家标准额定外的项目。原水、出厂水每月的简分析中增加永久硬度、硬度、负硬度、总碱度、藻类等项;每季的全分析中增加钾和钠、磷酸盐、总酸度、亚硝酸盐、游离二氧化碳、侵蚀二氧化碳、二氧化硅等8项,使出厂水检测项目达53项,原水检测项目达48项。
  各水厂、水库、水源管理处等亦按国家标准对所管原水进行水质检测。白沙河水厂、崂山水库、仙家寨水厂3个中心化验室的检测项目有色度、浊度、肉眼可见物、嗅和味、pH值、水温、钙、镁、铁、锰、铜、锌、氨氮、氢化物、硅酸盐、碳酸盐、重碳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氟化物、总硬度、总碱度、碳酸盐硬度、永久硬度、负硬度、砷、铬、铅、阴离子洗涤剂、细菌总数、总大肠菌数、游离性余氢等。其净水车间化验室随班检验监控,主要对浊度、游离性余氢、pH值、碱度、氨氮等项目进行检验。
  黄埠水厂化验室对黄埠、流亭两个下属水厂的出厂水进行检测。主要项目有浊度、游离性余氢、总大肠菌数、细菌总数。
  大沽河水源管理处中心化验室主要对所管原水进行监测,检测项目有浊度、色度、pH值、嗅和味、肉眼可见物、水温、氨氮、铁。
  各水厂化验室对各自所管原水、出厂水每月进行一次简分析,共32项。每季进行一次全分析,共41项。每日对出厂水进行常规检测。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二节 水质管理

水质监测


  20世纪初,德占青岛殖民当局在反复检测了多处水源水质后,才决定在海泊河凿井取水。当时,由威海路尚德里一家医务所按月检测水质,后来的水质检测由总督府野战医院(今青岛市立医院)来完成。南京国民Gov统治时期,青岛市Gov于1936年决定由自来水厂检测水质,当年10月正式建立水质化验室,购置电热储菌箱1个、千分之一经纬仪天平1架等仪器,开始对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白沙河水源地、南海路水源地的水质进行检测。自来水厂水质化验室的检测,一直持续到青岛解放。
  建国后,水质的检测倍受重视。1958年,水质化验室发展成“中心化验室”。供水部门购置配备了先进仪器设备,建成三级水质监测网,严密监测水质。此后,不断从人力、设备上加以完善,严格而科学地管理水质。
  1987年,青岛市供水部门建立了“水质检测中心”,在各水源区设监测点,每月对水源水质进行各项指标的详细检测。各水厂、水源管理处化验室每日对原水、进厂水进行常规检测。检测项目有:浑浊度、色度、pH值、水温、嗅和味、氨氮、碱度等。
  1990年,为了加强水质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行公司、厂处、车间三级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程。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设水质专职管理人员38名,逐级负责、层层把关,实行供水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水质监控点,对原水、滤前水、滤后水、出厂水、加压站水、配水池水等进行监控,各质控点均有监测制度和质控标准。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五章 城市供水管理

第一节 水源保护管理


  德国侵占时期,建立海泊河水源地之后,立即对水源进行了保护,在水源地1公里范围内种树植林,用以涵养水源。之后,各时期均采取了一定的管理和防护措施。
   青岛解放后,1950年即加强了对水源的管理和保护,成立了经济民警队,担负黄埠、白沙河、李村三个水厂的水源武装警卫工作。1960年,警卫保护扩大到流亭水厂、中韩水厂、崂山水库水源地及高位水池。“文化大革命”期间,水源警卫工作由军队担负。1977年部队移防,崂山水库由夏庄镇武装民兵警卫。1982年,重新组建自来水公司经济民警队,对崂山水库、白沙河水厂、仙家寨水厂、大沽河水源取水站点实行武装警卫。1988年,分别成立了白沙河水厂公安派出所、崂山水库派出所和大沽河水源管理处公安派出所,使水源地的管理和保护有明显好转,基本控制了炸鱼、砍伐林木现象。1990年3月,为了加强水源和水源设施的保护,自来水公司保卫科扩编为保卫处,下设3个公安派出所、1个民警中队,按照人民警察的五项条件和九项基本要求,招考了95名经济民警和32名公安人员,使水源保护有了组织保证。保卫处组织行政上隶属自来水公司,业务上隶属市公安局领导,成为水源环境、水域安全的忠诚卫士。
  1990年,自来水公司还加强了环境保护管理网络的建设,建立起水源保护三级管理网络,及时按点巡查,写出旬查、月查报告。每月召开一次水源保护管理人员会议,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水质科每季到各水源地区巡查,发现水源污染现象及时反映报告,并每月对各水源水质进行全面分析,开展对水库藻类的监测工作,为水源保护提供了可靠依据。各水源地均划定了防护区,并在一级防护区内设立水源防护标志牌,做到定片、定人、定时巡查,使水源保护走上正规化、制度化。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三节 节约用水

井水、干道水的利用


  社会太平井是最早的饮用水源。青岛解放前,即有利用太平井水的传统。青岛解放后,太平井水继续得到开发利用。1978年9月共修复利用水井900多眼。1983年,全市有78个单位投资打井131眼,旧井亦得到开发利用,年可利用井水862万立方米。1989年,全年利用井水883万立方米。但是市区社会太平井水源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和海水入侵,其用途主要为基建施工、园林绿化和清洁卫生,只有少数井水可饮用。
  在利用井水的同时,工厂、企业、学校、街道、部队纷纷利用干道水。1981年全市利用干道水的单位已达400多个。全年利用干道水150万立方米左右。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对全厂所有干道水进行了全面调查,修建了储水库,每天提取干道水400多立方米作卫生清洁用水。1988年,青岛纸板厂利用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的8.9万元贷款,敷设2 000多米管道,修建了蓄水池,蓄存干道水用以生产,万元产值耗用自来水由1981年的1 194立方米下降到543立方米。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三节 节约用水

海水替代


  青岛工业多集中在胶州湾东、西海岸,在利用海水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30年代前后,已有部分工厂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
  青岛解放后,从60年代开始把开发利用海水作为替代和节约自来水、克服和缓解城市供水紧张的一项重要措施。青岛市在工业海水替代方面不仅在用量上,而且在用途上都有较大发展。仅1987年,年用海水量已达5亿立方米,发展到电力、化工、纺织、食品、煤炭和机械六大行业的近30个工厂企业。青岛发电厂、碱厂、青岛化工厂等10多个单位的冷却水,青岛水产品加工厂和青岛海水养殖厂的工艺用水,都使用了海水。这些单位的海水利用量占全部用水量的60%。其中,青岛磷肥厂海水利用率已达96%,基本做到了少用自来水或不用自来水。青岛橡胶九厂锅炉水的软化处理,70年代采用加盐的办法,1982年改用海水替代,既节水又省盐,日少耗用自来水1 400立方米。
  在海水替代中,防腐蚀、防污堵材料的研制、利用都有了新的突破,为进一步发展、利用海水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用途上,由解放前单一冷却用水,发展到利用海水作溶剂、还原剂及生产中的除尘、冲灰、洗涤、净化、淬火、试漏和消防等多种用途。但主要用途仍是冷却用水,此一项占全年海水替代用水总量的97%。
  1987年青岛市海水替代总量为51 763.7立方米,折合淡水量为2 669.29万立方米,相当于1座中型水库的库容量。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三节 节约用水

污水资源化


  1982年在延安三路污水试验站进行了城市污水回收用于工业的试验研究,将480立方米/日的二级处理水经沉淀、加氯消毒和过滤的补充处理工艺后,作为海藻工业的洗涤水及市政建筑业的用水。试验成功后,1985年通过部级鉴定,为青岛的污水回用奠定了基础。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三节 节约用水

重复用水


  青岛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从1977年开始,把水的重复利用当作重要节水措施。水的重复利用率1978年即达52%,1990年增加到80.6%。
  挖掘锅炉节水潜力 (一)回收利用冷凝水、锅炉用水是青岛市工业用水的一个重要方面。80年代初,青岛印染厂安装了回水管道,修建了回水池,每天收回冷凝水240多立方米,回收率达65%。青岛国棉七厂突击安装了4个冷凝水回收罐,铺设650米管道,使冷凝水回收率由30%提高到72.5%,全年节水2 300万立方米。化工、橡胶、一轻、二轻、纺织、水产系统的49个用水大户,锅炉冷凝水的回收率已达60%,日节水45万立方米。(二)炉外水处理采用逆流再生,盐液代替返洗,炉内水处理采用榨木法、碱法、橡胶法,减少水处理过程中的浪费。(三)合理使用蒸汽。一汽多用、回收再用。采取生产、生活用汽分供,高压汽和低压汽分供,用过的乏汽进行降压、扩容、冷凝等回收后再用的方法。
  联合用水 根据不同产品工艺对水温、水质的不同要求,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实行工业废水跨厂、跨系统重复使用。解决一些用水企业的特殊用水需要,节约经济投入,使节水变为社会的共同行动。1982年,青岛板纸厂将青岛葡萄酒厂放掉的刷瓶子废水筑坝沉淀过滤后用于生产,日节水300多立方米。青岛制革厂按用水指标,每周只能“开四停三”。该厂铺设了900多米管道,从红旗化工厂引进低温废水,不仅节水,还开满了工,发展了生产。
  设备冷却水循环使用 1985年,青岛市日用水50立方米以上的单位都建立了回收降温循环系统,减少了新鲜水的补充量,主要采用了喷淋式、溴化锂制冷、各种冷却塔和海水冷却4种降温装置。青岛染料厂修建了12个循环冷却塔和16个回收池,形成了全厂的循环用水网,使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工业产值比同期增长10.3%,而用水量却比同期下降了41.5%。
  一水多用 全市印染、电镀、造纸等行业普遍实行一水多用。青岛造纸厂把抄纸用过的清水,回收后再用于漂浆、黑浆筛选,使每吨纸的耗水量从109.5立方米下降到92.86立方米。居民户在水源困难时期,也把定量的生活用水,依次用于洗脸、洗脚、洗衣、擦地板,最后冲厕所,基本做到一水多用。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