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一节 市级管理机构


  1959年7月,山东省人委为加强对外贸易工作的管理,决定在全省各地、市设置管理外贸工作的行政机构。9月成立了青岛市对外贸易局。其主要任务是衔接青岛市出口商品收购计划,协助山东省各进出口公司解决执行计划中的问题。1965年12月29日,省对外贸易局迁驻青岛,市对外贸易局撤销,划归省对外贸易局。 
  1972年,青岛市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外贸工作指示,建立市革委生产指挥部外贸办公室。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出口商品外贸、外汇贷款建设项目的审报和督促检查工作;协调出口商品生产企业与山东省各进出口公司的工贸关系;解决出口商品收购中的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出口商品收购计划。其出口商品收购业务仍由省外贸公司兼营。  1977年2月15日,建立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对外贸易局,撤销市革委生产指挥部外贸办公室。1980年7月青岛市革委对外贸易局改为青岛市对外贸易局。其主要任务是归口管理青岛外贸支公司和所属各县外贸公司;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方针政策和外贸部、省、市Gov的有关法规条例;制定青岛市对外贸易发展规划及编制出口商品计划;组织出口商品生产和收购;申报、分配扶持出口商品物资。市对外贸易局是青岛市Gov列入序列的工作职能部门。初建时,市里拨给行政人员编制30人。1978年,对外贸易部与财政部商定建立外贸专项行政编制的规定,通过山东省外贸局拨给青岛外贸局外贸专项行政编制30人,市外贸局共有行政人员编制60人。市外贸局内部设有办公室、政工科、计财科和基建科4个行政科室和食品科、纺织品科、土产科、轻工科、化工科、机械科等6个业务科。1978年4月增设了储运科,9月份又增设包装科。1980年4月将计财科分设为计划业务科和财务物价科。6月将储运科改建成青岛市外贸储运公司。 
  1981年11月,山东省编委和省进出口委批准,建立青岛市进出口管理委员会,与青岛市对外贸易局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市进出口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法律、法令、方针、政策和省委、省府、市委、市府的有关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青岛的对外经济贸易规划;制定青岛对外贸易和完成进出口任务的措施;会同有关部门搞好地方外汇、留成外汇的管理,审核报批外贸和外汇贷款建设项目和出口商品生产专厂、专车间及出口农副土特产品基地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审核报批“三来一补”和中外合资、合作项目;办理对外邀请、派出经贸团组报批手续;加强外贸职工队伍的培养教育。 
  1984年8月3日,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厅根据市外贸局的申请批准成立山东省对外贸易总公司青岛分公司,与市外贸局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实行独立核算,财务同总公司挂钩。1984年8月21日,市进出口管理委员会改建为青岛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内部设置办公室、业务一科、业务二科、综合科、对外联络科。人员编制30人,由外贸局的行政人员编制划拨。外贸局改为山东省对外贸易总公司青岛分公司,受省外贸局和市外经贸委的双层领导。在市Gov和省外贸局的领导下,归口管理青岛市的外贸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方针、政策和外经贸部及省、市的法规;编制青岛市的对外贸易规划和年度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领导和管理各专业外贸支公司和所属县外贸公司的业务工作;编制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专车间建设规划及扶持鼓励措施;组织市外贸局系统内的生产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工作;申报、管理、分配扶持生产出口商品的物资和基地建设外汇;协同生产部门搞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开展“三来一补”贸易及各种形式的合营、联营、合资与合作工作;管理、监督各支、县外贸公司的财务工作;领导管理青岛市的出口商品收购、调拨、储运、价格和外转内的工作;申报市外贸局所属企业的基本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管理市外贸局所属单位的机构变化,企事业人员编制,劳动工资,人员培训和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编制为外贸专项行政编制30人。市对外贸易局改成青岛外贸分公司后,出现了较突出的三个方面问题。一是青岛外贸分公司并没有组成,机关也并未转体,仍行使原市对外贸易局的行政管理职能,造成了行政管理机关挂企业牌子;二是在1983年对外贸易部关于外贸体制改革时重申了省辖市均应设立对外贸易局,作为当地的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机构的规定。为此,对外贸易部和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厅不承认青岛外贸分公司为青岛地区的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机构,仍认可青岛市对外贸易局。面对这种状况,较长时间在行文上对市委、市府使用青岛外贸分公司名义,对对外贸易部和省对外经济贸易厅用青岛市对外贸易局名义,形成了使用两个名称,两套印章,挂两个牌子的局面;三是由于市外贸局的30名行政人员编制被划走,青岛外贸分公司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经费无着落。1985年10月6日,市编委拨给青岛外贸分公司事业编制15人。不久,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厅也将市外贸局30名外贸专项行政编制增加到50人。1987年3月,随着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其内部机构由科改为处,设置办公室、行政处、劳动工资处、基建处、计划处、业务处、财务物价处、审计处等。1987年11月,市编委又拨给青岛外贸分公司企业编制30人,财务物价处改为财务处,业务处改为国外业务处,劳动工资处改为人事劳动处,增设基地处。 
  1988年2月,市外经贸委、青岛外贸分公司、市外资工作办公室合并成青岛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外经贸委)。其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全市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组织协调全市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工作和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市外经贸委人员编制110人(其中,市拨行政编制60人,外贸专项行政编制50人)。内部设置办公室、劳动人事处、财务基建处、审计处、综合计划处、调研处、基地处、外商投资企业管理处、外资管理处、技术进出口处、国外业务处、“三来一补”办公室等20个处室。另外,还有编制外的企业管理办公室、外派办公室、对南朝鲜贸易办公室、对外贸易运输办公室和包装筹建处等5个临时机构。 
  1990年9月,市对外开放办公室与市外经贸委合并,仍称市外经贸委,增设了监察室。 
  1990年9月28日,成立青岛市人民Gov驻深圳办事处,由市外经贸委代管。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搜集港澳地区及国际市场经贸信息,为青岛市与港澳及国际间的经贸往来牵线搭桥;了解特区改革开放的经验、政策,为市府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深圳和青岛两市间开展双向投资和经贸活动服务;组织青岛市在深圳举办展销会、洽谈会及市府安排的各项工作。


第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二节 县(市)区级管理机构


  1984年,青岛市根据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改革县外贸体制的规定,撤销了县对外贸易局。1988年3月底,青岛市Gov决定简政放权,给予县(市)区部分利用外资项目的审批权限后,各县(市)区相继成立了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青岛市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等5区,亦相继成立了对外经济贸易的管理机构。1988年6月建立青岛市市北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行政编制4人。1989年6月建立青岛市四方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与四方区经济计划委员会合署办公。1990年2月,市南、台东、沧口区同时建立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各区的外经贸委行政编制一般为4人。

TOP

第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二节 县(市)区级管理机构

即墨市


  1975年6月,即墨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对外贸易局,1976年3月,县对外贸易局与县对外贸易公司合署办公。1981年1月,更名为即墨县对外贸易局。1984年5月,撤销县对外贸易局,并入县对外贸易公司。1988年6月20日,成立即墨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与县对外贸易公司一套机构两个牌子。1989年7月27日,撤县改市,更名为即墨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TOP

第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二节 县(市)区级管理机构

胶南县


  1976年9月,胶南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对外贸易局,之后更名为胶南县对外贸易局。1984年7月,撤销县对外贸易局,并入县对外贸易综合公司。1988年3月,成立胶南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1990年12月18日,随着撤县设市,更名为胶南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内部设置办公室、综合计划科、投资管理科、业务科。人员编制18人(其中,行政编制15人,事业编制3人)。

TOP

第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二节 县(市)区级管理机构

胶州市


  1976年5月,胶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对外贸易局。1981年,更名为胶县对外贸易局。1984年6月,撤销县对外贸易局,将其并入县对外贸易公司。1988年9月,胶州市成立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内部设置办公室、业务科、财务科。行政人员编制17人。1989年1月,外经贸委与青岛市胶州进出口公司合署办公,

TOP

第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二节 县(市)区级管理机构

平度市


  1976年,平度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对外贸易局。1981年,更名为平度县对外贸易局。1984年4月,撤销了县对外贸易局,将其并入县对外贸易综合公司。1988年4月,建立平度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1989年7月27日,随着撤县设市,更名为平度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与青岛市平度进出口公司合署办公,对外挂两个牌子。

TOP

第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二节 县(市)区级管理机构

莱西县


  1975年11月,莱西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对外贸易局,1976年2月与山东省莱西县对外贸易公司合署办公。1984年5月,撤销了县对外贸易局,并入县对外贸易公司。1988年4月,建立莱西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内部设置办公室、外资科、综合科,行政编制16人。1990年12月28日,随着撤县设市、更名为莱西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与青岛市莱西进出口公司合署办公。

TOP

第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二节 县(市)区级管理机构

崂山区


  1975年5月1日,崂山县革命委员会对外贸易局与崂山县革命委员会对外贸易公司同时建立,局与公司实行政企合一的体制。1981年1月,局与公司合并为崂山县对外贸易局。1984年4月,崂山县对外贸易局改为企业性质的崂山县对外贸易综合公司。1988年5月,建立崂山县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11月17日撤县设区,更名为青岛市崂山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TOP

第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二节 县(市)区级管理机构

黄岛区


  1988年5月10日,成立青岛市黄岛区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与黄岛区对外贸易公司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个牌子。内部设置办公室、政工科、保卫科、财务科、审计科和外资科等6个科室,人员编制15人(其中,行政编制3人,事业编制12人)。

TOP

第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三节 中央和省驻青岛管理机构


  1949年11月27日,山东省人民Gov根据华东地区财政委员会指示,将山东工商部进出口管理局更名为山东省国外贸易管理局,受华东地区财政委员会和山东省人民Gov的双重领导。为便利工作,在青岛、烟台两地设立分局,1950年10月,山东省国外贸易管理局撤销,山东省国外贸易管理局青岛分局改组为青岛对外贸易管理局,受中央贸易部和华东地区贸易部双重领导。不久,改称为中央人民Gov贸易部青岛对外贸易管理局。1952年8月,更名为中央人民Gov对外贸易部青岛对外贸易管理局,归中央直接领导。1953年4月,青岛对外贸易管理局改组为对外贸易部山东省特派员办事处。1954年2月,特派员办事处改为山东省人民Gov对外贸易局。1958年7月,山东省对外贸易局与山东省商业厅合署办公,统称山东省商业厅,为便于工作,青岛口岸仍挂山东省对外贸易局的牌子。1959年7月,恢复山东省对外贸易局。1960年11月,青岛海关和青岛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并入山东省对外贸易局作为处级单位。1980年2月青岛海关分出,5月青岛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也分出。此时,山东省对外贸易局改为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厅,1984年8月改为山东省对外贸易局。

TOP

第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三节 中央和省驻青岛管理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海关


  原称胶海关,始建于1899年7月1日。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胶海关。10月25日,中央人民Gov海关总署成立。翌年,胶海关归属海关总署,正式更名为青岛海关。1953年1月,海关总署并入中央人民Gov对外贸易部,青岛海关也同时并入山东省对外贸易局,仍称青岛海关。关局合并后,青岛海关受山东省人民Gov领导。1960年11月,海关体制下放,青岛海关在隶属关系上改由地方和省外贸局双重领导。1980年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海关管理体制的决定》,恢复设立海关总署。青岛海关为厅局级海关,直属海关总署,并受山东省Gov监督指导。

TOP

第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三节 中央和省驻青岛管理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前身是青岛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始建于1929年。1984年,改称山东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实行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和山东省人民Gov双重领导,以国家商检局为主的体制。

TOP

第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三节 中央和省驻青岛管理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动植物检疫局


  前身为青岛动植物检疫所,1965年10月开始筹建,是我国国境口岸最早设立的动植物检疫机关之一。受农业部和山东省农业厅双重领导。1971年2月,与青岛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合署办公,划归山东省对外贸易局领导。1976年8月,从青岛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中划出,独立行使动植物检疫权力,恢复农业部和山东省农业厅双重领导。1981年9月,由农业部动植物检疫总所直接领导。1983年7月6日,日照市石臼港对外开放,经国家批准设立石臼动植物检疫所,隶属青岛动植物检疫所领导。1989年5月31日,日照市岚山港经山东省Gov批准为二类开放口岸,设立岚山动植物检疫所,属石臼动植物检疫所的分支机构。1990年9月26日,设立青岛动植物检疫所流亭机场办事处。之后,经农业部批准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岛动植物检疫局。

TOP

第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三节 中央和省驻青岛管理机构

山东半岛经济开发区协调指导小组


  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于1988年3月16日在青岛正式成立,7月7日对外办公。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协调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受中共山东省委和省人民Gov领导。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为山东半岛经济开放、规划、协调指导服务。内部设置秘书处、对外联络处和调研处,行政编制15人。

TOP

第三篇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第三节 中央和省驻青岛管理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驻青岛特派员办事处


  1953年4月,青岛对外贸易局改建成国家对外贸易部山东省特派员办事处;1954年,该特派员办事处撤销。1989年初,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驻青岛特派员办事处在青岛建立,位于青岛南海路11号。其主要职责是:为山东省、青岛市所辖进出口公司及“三资”企业审批发放进出口许可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撰写“情况反映”及各种专题报告,供外经贸部领导决策参考。人员编制10人,内部设置贸管处、综合处和办公室。1990年末迁往青岛市南区燕儿岛路12号。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