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旅游志 | 旅游资源┬市郊资源┬ 即墨市

第一篇 旅游资源  
第三章 市郊资源

第一节 即墨市


  田横岛 位于即墨市东部黄海中,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距陆地约3公里,离青岛市区码头68公里。因秦末汉初齐王田横曾率众在此聚居而得名。相传该岛为田横属下500将士集体殉节处,古人所立“齐王田横暨五百义士之位”石碑尚存,碑呈长方形,长44厘米,宽19.5厘米,厚7.5厘米。
  田横岛自然景观有:神龟石、老仙洞、狮身人面石等。田横岛顶上有古迹五百义士墓,原有田横庙已荒废。“田横五百义士”的历史故事脍炙人口,给该岛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田横岛五百义士墓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田横岛被列为全国26个试点开发岛屿之一。1992年,山东省三联集团独资开发田横岛,分期建设田横岛度假村。拟建“梦海屯、九龙居、中国园”三大主体建筑群及电子游戏城、健身美容城、体育健身城、射击场、迷你高尔夫乐园、儿童公园、海上活动中心等7大娱乐中心,现部分项目已竣工并接待游人,每年进岛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旺季日最高峰曾达3000余人次。

  马山 位于即墨城西约7公里,由4个相连的山包组成,形如马鞍,故又称“马鞍山”,最高峰海拔211米。山上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为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山之西南部呈现四方柱状节理,株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柱状节理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质学中较为罕见。
  马山一带地质藏有丰富的木化石,学名“硅化木”,直径数十厘米不等,高者10余米,其形状、纹理与树木无异。马山地区木化石数量、规模均为国内罕见,最著名的是1983年发现的一块重约2吨、长6米、粗端直径70厘米、细端直径60厘米的南洋杉木化石,属白垩纪,为中国发现的木化石中的一个新种类。该化石树干整体有横断纹理,断为12段,纹理明显,年轮清晰,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慕名观光游客络绎不绝。
  马山古为宗教圣地,山前明代光宗皇帝赐号“慧觉禅师”刘仙姑为第一代主持的白云庵现已修复,山上玉皇殿正在重修,山后曾有无成殿、圣母殿、雷神殿等寺庙。马山民间故事、传说颇多。
  1993年马山被山东省Gov批准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翌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鹤山 位于即墨市东,临黄海,海拔223米,因山有一石,形状似鹤,故得名鹤山。鹤山是崂山北部的支脉。近山巅处,有两块巨石南北而立,形成天然门户,故名“聚仙门”。步入聚仙门,在天然石屏之后有一幽邃洞窟,内有深井,水质甘冽。相传古时洞中曾生有罕见的梧桐,笼罩井口,故有“梧桐金井”之称。由井北望,平台凌空,为“聚仙台”。沿山路向东北行,有“遇真庵”遗址。庵始建于宋代,元、明两代重修,顺山势自上而下建有玉皇、老君、真武三殿,今已俱毁。庵东南石崖上横镌“鹤山遇真庵”5个大字,下刻“至正二十年八月十五日长春真人立”,为全真教丘处机亲笔所书。庵址北有一石崮,高10米,状似栖鹤梳羽,其上一石,形若青蛙翘首东望。崮下有洞,洞外石壁镌有“造化窝”3字。人们依照石形,称为“仙鹤洞”、“金蟾洞”。洞东面有元代隐士徐复阳之墓。墓东侧危崖耸立,名“舍身台”。台东下临深涧,名“摸钱涧”。遇真庵北上,有“玉鼓洞”。洞由多层石板倾斜重叠而成,外观形似蚌壳。以石敲击第三层石板下沿,洞内即发出浑厚的嗡响,声如擂鼓,故名“玉鼓洞”。山西北孤立的平台上有一小潭,潭中一汪清水,四季不涸,传为仙人沐浴处,故名“沐浴盆”。南峰之巅,一石凌空而立,形如道姑向南天顶礼膜拜,故名“道姑石”。山上还有一线天、宝鼎崮、朝阳洞、仙人路、石楼、开眼崮等景观及文人墨客的诗文镌刻等古迹。

  长门岩 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镇东南海中,分南北两岛,总面积0.25平方公里。主岛北岛面积0.18平方公里,主峰高84.7米,南岛高53米。两岛相距数百米,中间航道宽如车道,故也称“车门岛”。
  长门岩因盛产耐冬而闻名。长门岩耐冬繁茂异常,是同纬度最大的野生山茶群落。树龄最高者约1300岁,其树干径粗盈尺,形如巨伞,堪称“耐冬之王”。仲春,寒意未尽、万木凋零时节,耐冬花顶风傲雪,怒放于寒风白雪中,遍岛红云,煞是壮观。经考,长门岩耐冬系原生性古耐冬树群,形成原因是鸟群迁徙途中在长门岩休息,山茶种从粪中排出后形成。据载,崂山耐冬系明初张三丰由该岛所移植。
  岛上另有一种植物,名“藤胡颓子”,渔民称为“海枣”,属常绿灌木,与耐冬紧邻傍生。海枣树8月开花结果,翌年4月果实成熟。在耐冬盛开时节,杂以累累青果,颇为奇丽。

  刘若拙墓 位于即墨东关小学院内。墓高约1.5米,直径4米,封土呈圆锥形。墓始建于宋代,元、明两代曾重修,至今保存完好。墓前尚存明代石碑一座,正中镌有“元敕封华盖刘真人之墓”等字。
  刘若拙自蜀来崂山太清宫。当时崂山多虎患,刘若拙武艺高强,在太清宫东南山前建一茅庵,名“驱虎庵”,潜修其中。赵匡胤称帝后,闻其有道,诏之入京,敕封为“华盖真人”,留京布道。但刘若拙坚请回山,遂奉敕回崂山重修本宫庙宇,永为修真之所。太平宫即是宋太祖为刘若拙敕建的道院。庙宇落成后,四方道流闻风而至,皆从师刘若拙,该院遂成为崂山道教中心。刘若拙对崂山道教发展贡献卓著。他尤善气功,体质强健,冬夏不冠不履,不炉不扇,被誉为崂山古代十大道首之一。
  1982年,青岛市Gov将该墓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即墨温泉 位于即墨城东北20公里处,南距鹤山景区8公里,西距青岛市区约50公里。即墨温泉地处夏庄—灵山卫断裂带上,分布面积达6.5平方公里,水温最高可达93℃,泉水富含氯、钠、溴、砷、硫化氢等各种矿物质,具有较高的医疗、健身价值。该处已修建疗养院、度假村多处,是青岛市唯一的一处温泉度假疗养区。

  雄崖所故城 位于即墨市丰城乡海滨,西依群山,东临大海,因其东北部白马岛上的雄伟断崖而得名。
  故城为明初所建。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在此修建雄崖所,属鳌山卫管辖。雄崖所建成后,成为山东屈指可数的海防要地。
  雄崖所为一正方形城堡,周长2公里,占地375亩。城墙由土夯筑,外包青砖、石块,高5米,底宽5米,顶宽2米,十分坚固。墙上用青砖砌成垛口,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建有“奉恩”、“迎薰”、“镇威”等城门,门上均筑城楼。城内有十字大街通往各门,街道用石条铺地,商号林立,市井繁荣。雄崖所是当时防御倭寇的滨海重地。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雄崖所被裁撤废置后,城池日渐衰败,大部分被毁,现南门及南门楼保存尚好,1919年和1952年曾两次重修。西门仍保留明代初建时的原貌,门洞上方匾额“镇威”二字仍可辨认。

  南阡大汶口文化遗址 位于即墨市南阡乡南阡二里村西200米处。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文化层达1.5米。遗址未正式发掘,但许多遗物已暴露在地表层。
  该处遗址属新石器时期的大汶口文化类型,距今6000年左右。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Gov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井山 俗称“小龙山”,位于即墨城东5公里。海拔81米,山顶有井,井深14.8米,周长25米,又称“龙池”。
  天井山龙王庙始建于南宋初年,曾香火极盛。1992年留村镇Gov动工修复。该建筑古朴典雅,飞檐斗拱。大门上方悬有“天井山”金字匾额。进门是一高两低、飞檐斗拱的大牌坊照壁,正中雕蟠龙二,神态如飞,两侧及背面书有名人诗文;院中央“龙池”,系崂山花岗岩建,高1.5米,石雕围栏周长40米,凿工精巧,构筑宏伟。井北正中是“龙王殿”,上悬“泽周壮武”等匾,两侧挂宫灯。东偏殿为财神殿,西偏殿为菩萨殿。东厢为文物厅,陈列“龙牌”等,西厢为“迎客厅”,总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
  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为龙诞盛会,游人慕名而来,成为旅游胜地。

  金口天后宫 位于即墨市金口镇金口村,已有230多年历史。其正殿大体存在,寝宫、陪殿及戏楼等基址尚可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三月二十三日、九月九日有庙会。金口天后宫是山东省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宫,“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1993年开始修复。

  双砖塔 位于即墨市七级镇中间埠村南,一塔名陈仙姑塔,一塔名马师傅塔。相传,八里庄村有一陈仙姑及其佣人马师傅在家中坐化,当地群众将他们奉为“神仙”,建塔以祀之。陈仙姑塔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9层,塔高约21.5米,直径约5.5米;马师傅塔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7层,塔高近13米,直径约3.3米。两座砖塔比例匀称,精工细雕,古朴幽雅,是青岛地区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古代砖塔建筑。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四月十五日、六月二十五日、九月二十四日,善男信女竞相朝拜。

  即墨市博物馆 建于1984年3月,原称即墨县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有诸国侯印、即墨刀币、《淳化阁法帖》、汉玉舞人、即墨县印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国宝级北宋金银书《妙法莲花经》。《妙法莲花经》又称《法体经》,是大乘佛教经典。该馆所藏全用金银书写绘画。每卷之前有内容丰富的经变画,并有造经人四川果州西充县何子芝夫妇供养像及题记,质地为磁青纸。《妙法莲花经》共7卷、28品,即墨市博物馆收6卷(1、2、3、4、5、7),胶州市博物馆收1卷(6)。经国家级专家鉴定,北宋时用金银书写经文是中国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磁青纸是宋代名纸,是迄今能见到的最早、最精的制品。1986年、1987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刊登了有关专家鉴定结论,称该经为世所罕见的国宝。

  李毓昌墓 位于即墨市李家营村。李毓昌(1771~1808年),字皋言,号荣轩,即墨人,清嘉庆戊辰科(1808年)进士,榜下以知县用分发江宁候补。任职期间,因拒贿查贪官被人毒害,为震惊朝野的清末“四大奇冤”案之一。后案情大白,贪官正法,李毓昌被赠知府衔优恤,嘉庆皇帝亲书《悯忠诗三十韵》,命刻碑立于墓前,以旌善警恶。其墓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现拟修复。1993年9月,中国监察学会等单位曾在北京隆重召开“纪念李毓昌反贪遇害185周年和‘清官与廉政’问题研讨会”,著名作家肖冰著有颂李毓昌清风高节的《查赈大员之死》、《镇淮楼钟声》等著作。

  王吉墓群 位于即墨市温泉镇西皋虞村西北处。此地原是一座古城,胶东康王的儿子刘建被封为皋虞侯,在这里修筑都城,其子孙一直沿袭了6代,后改为皋虞县,隋朝时并入即墨县,现古城不存,遗址尚可辨认。
  王吉墓群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余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墓群中央曾建有一座王公庙,内祀汉代王吉、王骏、王崇的牌位,今庙已废祀,基址尚存。
  据《汉书》记载:王吉,字子阳,皋虞人,汉昭帝时曾为昌邑王中尉,汉宣帝时,被征为谏大夫。其子王骏,官御史大夫、丞相。其孙王崇,官至大司空扶平侯。祖孙三代死后,均葬于此地。墓群以王吉墓为中心,共有大土冢27座,墓群土冢高约5米,直径20余米。
  王吉为人刚正不阿,与安平君田单、齐王田横、御史大夫王骏、胶东相王成、不其令童恢及即墨三大夫,被后人誉为即墨九贤,建有九贤祠。
  建国后,曾对该古墓群多次考察,出土编钟、釉陶壶、铜盆、五铢钱及各种陶器、汉砖等文物。
  1982年考古发掘古墓,墓室内有正房、厢房、庭院等建筑,规模宏阔,结构完整,工艺精细。墓室东西长5米,南北宽3米,高2米,均用花纹砖砌成,墓地底面用方砖铺地,砖底靠土处铺有约1厘米厚的木炭,用以吸潮。是年,青岛市人民Gov将王吉墓群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桥汉墓群 位于即墨市王村镇小桥村,属西汉墓群,共有汉墓19个,封土高5~7米,直径20米。1977年在墓区发现汉制诸侯国金印一枚,出土彩绘陶壶3件、陶鼎2件。1992年6月被山东省Gov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 原名零山,又名灵芝山,海拔154.6米。位于即墨城北10公里处,名均因其形而得,山由3个山头自东向西排列而成。
  灵山风景优美,树木葱茏,阴天山顶云雾缭绕,有“灵山戴帽”之说。青霄遗壳、半都城、聚宝盆、望海石、黑虎泉、仙人洞、玉女盆、扁担眼、孙膑牛迹、铁耙齿为灵山十大自然景观。
  灵山庙宇建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唐及明万历年间曾有两次大的修复。修复后的灵山庙宇有圣母殿、眼光殿、疹痘殿、送生殿、崔生殿、百子殿、泰山老母殿、无生殿、龙王殿、三神总殿、十八只手殿、戏楼等13大殿。其中圣母殿坐落在西山之巅,规模最大,富丽堂皇。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为灵山庙会,会期半月,高峰时日赶会人数达十几万人次。

  鳌山海水浴场 位于鳌山卫镇东北海岸,南北长约3公里,宽400~500米,滩平沙细,系天然海水浴场。

  墨河公园 位于即墨市烟青路。始建于1984年3月,1986年6月正式对游人开放。总面积250亩,陆域面积105亩,水域面积145亩。分动物园区、儿童游乐区、自然山水区、水上娱乐区、花卉区五大功能区。公园日接待游客量最高曾达15000人次,1993年接待游人7万余人次。

  姚庆祥烈士祠 位于即墨市鹤山脚下的姚家庄东南处,是一座庄严典雅的庭院建筑,建于1954年,占地约5.5亩。祠坐北朝南,正面是烈士祠正堂,堂内悬挂抗美援朝烈士姚庆祥遗像、挽幛。院内西北侧建有一小巧玲珑的凉亭,名姚庆祥烈士亭,亭内设石桌、石凳。院内苍松翠柏,花繁如织。院正中矗立着一座六棱锥体纪念碑,正面镌“和平战士姚庆祥烈士纪念碑”12个大字,侧后五面刻烈士生平事迹碑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