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 教
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道人张廉夫在崂山建茅庵修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道教在崂山的发展,并在崂山先后兴建了九宫、八观、七十二庵。明万历皇帝还敕谕赐《道藏》一部于崂山太清宫,以镇名山。许多著名道士慕名而来,在崂山栖居讲道,有的还被皇帝召见,接受过皇帝的敕封,对崂山道教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崂山道教在国内影响很大,成为中国道教全真派的重要丛林之一。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国民党青岛保安队驻进崂山,不少道观成了他们的驻所要地。日军进山“扫荡”,杀人毁庙,庙内香火几乎断绝。1938年3月15日,日军冲进塘子观,烧毁东、西两配房,裴道士被枪杀。16日,又烧毁白云洞、明道观和神清宫,掠走明宣德年间铜铸香炉4个,四寸金神像一尊。1939年4月,日军扫荡鹤山,“朝海仙居”遇真庵被日军放火焚尽,道长姜茂阿和徒弟于惟新被枪杀,其余道众逃散。1942年,百福庵遭日军飞机轰炸,炸毁房舍15间。1943年,日本海军在太清宫前小码头登陆,掠走太清宫大量文物,捣毁许多有价值的碑碣、文物。
青岛解放初期(不包括即墨、莱西、平度、胶州、胶南和黄岛),尚存太清宫、神清宫、童真宫、大崂观、龙王庙、修真庵、明道观、塘子观、寿阳庵、古北庵、竹子庵、东华宫、上清宫、玉清宫、太平宫、迎真观、凝真观、明霞洞、紫府庵、天后宫(市南区)、太和观、清溪庵、朝阳庵、荒草庵、常在庵、蔚竹庵、卧云庵、白云洞、天后宫(沧口区)、圣清宫、沧海观、百福庵、华西庵、海云庵、大悲庵、海潮宫、明真观、关帝庙、吕祖庙、三清洞、天后宫(女姑口)、龙泉观、云峰庵、现化庵、菩萨庙、玉皇庙、三官庙、天齐庙、高家台庙、城隍庙、关帝庙(崂山晓望村)、邱家女姑口庙、南阁庙、真武庙、午山庙、石门庙、兴隆庙等14宫、9观、17庵、16庙、3洞共59处道观。
建国后,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整修了一批名道观。太清宫、太平宫、天后宫(市南区)、关帝庙、白云洞等都由Gov拨款先后进行过修缮。广大道教人士在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的领导与教育下,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1951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道教人士和其他宗教界人士一起参加了全市各界人士举行的游行示威,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和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同时制订“爱国公约”,积极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运动。是年,在教制改革中,积极响应Gov号召,不出庙作“应风”活动,不搞“讨圣水”、“看风水”以及“占卦”、“相面”等封建迷信活动。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将出租的土地除留一部分自种外,其余全部分给了农民。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白云洞、关帝庙、明道观、太平宫和佛教的华严寺,联合组成了佛、道教生产合作社,走上了自给、自养、自食其力的道路。
1959年,道观比较完好的7处,一般完好的8处,部分破漏的8处,破漏不堪的7处,部分倒塌的2处,完全倒塌的3处,拆除的3处;神像不全的2处,神像已毁的19处。当时有道士86人、道姑3人。其中,太清宫15人、上清宫3人、太平宫7人、天后宫(市南区)4人、圣清宫1人、玉清宫1人、神清宫3人、华楼宫3人、童真宫3人、明道观1人、明真观4人、沧海观1人、太和观1人、大崂观1人、清溪庵3人、朝阳庵1人、荒草庵1人、常在庵3人(道姑1人)、寿阳庵2人、紫府庵1人、百福庵4人、蔚竹庵2人、关帝庙3人、龙王庙1人、白云洞13人(道姑1人)、明霞洞6人、竹子庵1人(道姑)。寄居的11人,其中住太清宫1人、天后宫(沧口区)1人,聚仙宫2人、明道观1人、沧海1人、白云洞2人、竹子庵1人、百福庵1人、关帝庙1人。
“文化大革命”中,所有道、观尽遭破坏,大殿被封闭,神像被砸毁,道士、道姑被遣送原籍。而太清宫的明刻《道藏》由于及时抢出,幸免于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了逐步恢复和贯彻。首先,将太清宫进行了部分修缮,重塑了神像,接回了道士,恢复了停止10余年的宗教活动。1986年国际和平年,太清宫道众在道长匡常修的带领下,于6月25日在三清殿内进行了诵经祈祷,表示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和平外交政策。到1990年,青岛有道士20余人,教徒100余人。
第二节 教 派
崂山全真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派系,主要有:
华山派 郝大通(号广宁子,1140~1212年)所创。道观有聚仙宫、神清宫、大崂观、华楼宫、太平宫、蔚竹庵、沧海观。
龙门派 邱处机(号长春子,1148~1227年)所创。道观有修真庵、塘子观、上清宫、太和观、百福庵、现化庵。
金山派 孙玄清(号紫阳)所创。道观有白云洞、凝真观、明霞洞。
随山派 刘处玄(号长生子,1147~1203年)所创。道观有太清宫、天后宫(位于市南区)、常在庵、关帝庙、白云庵、真武庙。
鹤山派 徐复阳(号太和,又号通灵子,1476~1556年)所创。道观有玉清宫。
清静派 孙不二(女,号清净散人,1119~1182年)所创。道观有竹子庵、明道观。
金辉派 齐本守(号金辉,又号逍遥子,?~1602年)所创。道观有先天庵。
遇仙派 马钰(号丹阳子,1123~1183年)所创。
南无派 谭处端(号长真子,1123~1185年)所创。道观有荒草庵。
嵛山派 王处一(号玉阳,1142~1217年)所创。道观有卧云庵。
1920年至抗日战争爆发的十余年间,崂山的金山派、随山派和龙门派是鼎立的三大主要教派。其次华山派的影响亦较大。1980年恢复宗教活动后,崂山全真道教尚有金山派和龙门派。
第三节 道 观
崂山自古以来就以“海上名山第一”著称。清咸丰元年(1851年),胶西翰林匡源(字鹤泉),仕至太师,来游崂山,住太清宫,在所作《崂山赋》中,记有“泰山虽云高,不及东海崂……”。相传历代王朝在此所建道观为:“九宫、八观、七十二座名庵”。在这些道观中,著名的有:
太清宫
亦称“下宫”,位于崂山东南部下宫湾畔,前临浩海,背依七峰。太清宫是崂山规模最大的道观。据清末宫内道士撰《太清宫志》载:太清宫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道人张廉夫初建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大帝神像始,唐昭宗天?元年(904年),道士李哲玄来崂山太清宫,又建殿房“三皇庵”。至此,太清宫始初具规模。五代时期,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道士刘若拙自四川来崂山太清宫,自建一庵,名“驱虎庵”供奉老子神像。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敕奉刘若拙为“华盖真人”,奉敕回山重修太清宫殿宇,太清宫得到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明万历十三年(1586年)太清宫发生了一起僧、道斗争事件。南京报恩寺和尚憨山大师,称奉旨来崂山修庙,将太清宫道士刘真湖等逐去,碑记神像尽抛于大海,于太清宫前修建了一座佛教寺院——海印寺。后有道士耿义兰等出面,与太清宫道士多人协力抗争,上控理直,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始得提审,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蒙神宗皇帝降旨,毁寺复宫,憨山被谪,发配雷州。复宫重修后的太清宫,比原来更加壮观,山界“四至”较前又有扩大,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修成了梯石通路。现存的太清宫大体是这一时期的建筑。清乾隆与道光年间,太清宫殿宇房屋屡有增建。至青岛解放前夕,殿宇、房舍有150余间,土地600余亩,山场3处,道士13人,行行2人。
太清宫属道教随山派,青岛市南区的天后宫是其下院。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道士耿义兰,奏闻朝廷,略谓崂山为东海名胜,福地仙山,历代仙迹卓著,恳请颁赐藏经,以镇名山。明万历神宗皇帝准奏,旋差道经厂侍经惜薪司左司副何堂,赍敕谕大道藏,及晓谕等。《道藏》系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刊刻,全部5 305卷,另有《道藏》复本158卷。供安太清宫。
“文化大革命”中,太清宫遭到严重破坏,神像被砸,道士被驱逐,庙内所有供器、字画、古物等全部被毁,明万历皇帝所赐之《道藏》,由于及时抢出,幸免于毁,后存于青岛市博物馆内。太清宫的殿宇、房舍由于被部队接管才得以保存。1979年,青岛市园林局接管太清宫,并对部分殿宇、房舍进行了整修,重塑了部分神像,将道士匡常修、孙真纯、崔静一(道姑)、李宗廉、王自臻5人接回庙内,1981年9月9日为神像举行了开光仪式。1982年12月青岛市人民Gov将太清宫列为青岛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国务院确定“太清宫为汉族地区道教全国重点道观”。1985年7月6日青岛市园林局将太清宫正式移交给青岛市人民Gov宗教事务处,由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管理,同时划定了“四至”范围:东至沟底,西至顺墙堤自然弯曲,南至竹林边沿之小水沟,北到康有为碑刻。青岛市人民Gov宗教事务处接管后,即着手对太清宫进行大规模的修缮,翻修了所有殿宇、客堂和房舍,重塑了所有47尊神像,共耗资150余万元,1990年6月为神像重新举行了开光仪式。
上清宫
亦称“上宫”,位于崂山东南麓,地处深山,环境幽静。上清宫属全真道龙门派道观,创建于宋初,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至宋末已废圮。元大德元年(1297年),道教全真派第三代道士“通玄弘教洞微大师”李志明,披荆斩棘,重修了上清宫。承务郎朱鸞于元延?四年(1317年)所撰的《重修上清宫记》,碑文详细记载了此事。邱长春、孙紫阳真人均曾在此修行讲道。清光绪年间被山洪冲毁一次,后逐步修复。建国后,青岛市人民Gov于1956年拨款修缮。
上清宫分前后2进庭院和偏院,呈长方形,殿宇、道舍28间,占地面积约1 000平方米。前殿祀三清,后殿祀玉皇,左右偏殿祀三官和七真(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原有木雕神像极为精美,已不存。前院门内有两株粗大的银杏树,东、西各一株,苍劲古朴,树围近5米。东株老干已空,环生七蘖,其中两蘖已可合抱。树顶横出的粗枝上有3个乳状树瘤,极为罕见。在青岛的古银杏树中,堪称“银杏之尊”。明末汪有恒的《游崂山记》说,这两株银杏“宋初至今弥茂”,称为“仙树”(其中东边一株于1988年被烧毁)。大殿以东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石下有小洞,旁镌“道山”二字;石背刻有上清宫的土地亩数等。与道山石斜对的石崮上镌邱处机《青玉案》词一首,词前有序“长春真人于大安己巳年(1209年)胶西醮罢,道众邀请来游此山,至南天门,命黄×士奏空洞步虚,乃填词一首名曰《青玉案》”。以后又作诗十首,刻在宫外西北角的鳌山石。鳌山石形如圆丘,横镌“鳌山上清宫”,直刻“长春真人作诗十首”及十首诗之全文。其中“陕右名山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尽不知”。对崂山的评价甚高。此处有名泉“圣水泉”,泉水南去汇入龙潭瀑,名“圣水河”。宫西和宫前各有小石板桥一座,分别称“朝真”、“迎仙”。宫南不远处有邱长春的衣冠冢,“文化大革命”中被掘开,长方形石墓遗址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清宫神像被砸,道士被遣送农村,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80年代,上清宫房屋建筑面积有390平方米。1982年12月,青岛市人民Gov将上清宫列为青岛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宫
位于仰口湾畔的上苑山麓,负山面海,景色绮丽,有海上宫殿之称。太平宫属全真道教华山派,是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960年)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时称上苑宫。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宋太宗赐名“太平兴国院”,元初更名为太平宫。早期的建筑,正殿西为三清殿,东为玉皇殿,配殿东为三官殿,西为真武殿。另外,有东华宫和关帝庙两处分院。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和清顺治十年(1653年)曾重修太平宫。清嘉庆年间香火最盛,有道士40余人,土地130多亩,青岛解放前夕仍有道士8人,杂工7人,土地70亩。解放后,青岛市人民Gov曾于1956年拨款进行过修整。“文化大革命”中,太平宫遭到严重破坏,被迫关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人民Gov又拨款对太平宫进行了全面修缮。修复后的太平宫除殿宇基本保持了清初的规模外,还增建了石阶游路,眺望平台镌刻了多处当代名家的书法、诗、词等。在众多的刻石中,古代遗迹首推白龙洞邱处机的七绝20首。太平宫附近有白龙洞、犹龙洞、槐树洞3处天然洞窟。白龙洞因有邱真人的题诗而闻名。宫东有著名的异石奇峰“绵羊石”、“狮子峰”。
太平宫占地2 500平方米,殿堂房屋约有500平方米,由青岛市园林局负责管理。1982年12月青岛市人民Gov将太平宫列为青岛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洞
位于崂东海拔400多米的楼门山之阳,由四块巨石组合而成,左为青龙石,右为白虎石。前为朱雀石,中间玄武石。白虎石背倚危崖,面临深壑。玄武石下有洞,洞宽16米,洞外常有白云缭绕。洞额镌“白云洞”三字。洞内原供有铜质玉皇像。白云洞右侧是庙,庙以洞名,占地约1 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有客房、道舍24间。清初田白云创建,属全真道教金山派。乾隆年间赵体顺道士住持重修并在洞前建有青龙阁,供铜质三清像。白云洞左侧青龙石下有一洞穴,山风过此回旋,故称“卧风窟”。白云洞下有一块摩崖刻石,题“白云为家”。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青岛保安队常驻于此,并在洞内设有修械所。日军进山扫荡,将该庙房屋全部焚毁。后又重建。
建国后,青岛市人民Gov于1956年曾拨款对白云洞进行过修缮。当时白云洞有殿宇7间,房舍32间。“文化大革命”中,神像被捣毁,殿宇、房舍被拆除。1982年12月青岛市人民Gov将白云洞列为青岛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霞洞
位于崂山东部,在上清宫之北的玄武峰近山巅处。明霞洞系一天然巨石而成,洞口高约2米,洞内高于人立,面积约10平方米,洞额为邱处机镌“大安辛未”(1211年)。洞的右侧元代始建一道院,名斗母宫,是全真道教金山派之祖庭。房间32间,建有三清、观音两座大殿,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但在一次大雷雨中,其洞大部塌陷,斗母宫仍存。明霞洞在明代时为僧、道交替住持。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陈沂所作《崂山记》中记载,明霞洞“陡峭攀绝,僧垂木阶下,乃援而升”,“左有佛宇僧庐”,可见此时为和尚住持庙宇(明末清初又曾有过佛、道交替住持)。明庆隆年间,道士孙紫阳重修庙宇,并在洞外石壁上刻有孙紫阳道士修真记,始为道士住持。明霞洞后玄武峰近巅处的峭壁上有玄真洞,是孙紫阳修真处,其旁刻有“重建玄真吸将鸟兔口中吞”十一字,传为张三丰真人手书。“鸟、兔”即日、月,“口中吞”是道家吐纳导引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即“采日(金鸟)、月(玉兔)之精华,散而为风,聚而为形”。玄真洞之左有一西向小洞,传为张三丰曾在此静修过,故名“三丰洞”。洞旁镌有明代登州武举周鲁题诗:“白云留住须忘归,名利萦人两俱非。莫笑山僧茅屋小,万山环翠雾中围”。清代在三清殿西建观音殿三间,不久在一次暴雨中被山上的塌石砸毁,再未复修。但其院内的黄杨、玉兰、木绣球等百年以上的古木均生机盎然。
明霞洞三面奇峰矗立,南临黄海,四周古松蔽日,修竹滴翠,古洞幽邃,刻石遍布,有上、中、下三处泉水终年注涌。尤为奇特的是霞光绚丽变幻,被誉为崂山十二景的“明霞散绮”,游人多有题咏。清代即墨县令林溥题诗:“明霞洞敞晓霞鲜,贮月潭空碧月圆。九水苍茫秋色外,十州缥渺采云边”。
明霞洞至建国前有殿堂、房舍30间,344平方米。建国后,青岛市人民Gov于1956年曾拨款进行过维修。“文化大革命”中,神像被砸,道士被遣送农村,宗教活动被迫停止,房屋由药材公司使用。1982年12月,青岛市人民Gov将明霞洞列为青岛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楼宫
位于华楼山上,北临崂山水库,南对葛场众山,东与北九水群峰相望,西有石门山。华楼宫属全真道教之华山派。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创始人是在崂山道士中影响很大的“云岩子”刘志坚。明万历和清康熙、乾隆年间均重修过。华楼宫建庙600多年以来,几经兴衰,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洗劫,道士四散,至1949年庙已败落。1956年青岛市人民Gov曾拨款修缮。宫中有老君、玉皇、关帝3殿,及客堂、道舍等,占地2 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78平方米。华楼宫的庭院里有2株古银杏,枝叶遮蔽着大半院落。华楼宫有房舍近20间,“文化大革命”中,神像、供器、石碑等均遭破坏,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1982年12月,青岛市人民Gov将华楼宫列为青岛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前海岸,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属全真道教之随山派,是崂山太清宫的下宫。当时即墨县将青岛村开辟为海上贸易港口,往来商船祭祷无地,乃有胡家庄的胡善士捐施土地,建成天后圣母殿3间和龙王、财神两配殿,以及东西住室,并招崂山太清宫道士葛全忠、傅真清等来庙住持。明崇祯末年住持道士宿义明募集款项进行初次维修和扩建。清雍正年间又进行了第二次重修。天后宫后进大殿是这次重修时所建。院中两株银杏树,为明末清初所植。同治四年(1865年)6月再次重修天后宫。同治十三年(1874年)再次重修。到光绪年间,天后宫又曾重修。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青岛村庄尽被拆除,当欲拆除天后宫时,被群众所阻。
1936年,天后宫再次扩建,在太平路正门新建了一座大戏楼。青岛解放后,青岛市人民Gov于1956年曾拨款进行维修。1965年该庙即停止宗教活动。1965年“四清”运动时,所有神像被砸毁,房屋交青岛市房产局管理,房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改造。1982年12月,青岛市人民Gov将天后宫列为青岛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天后宫有正殿3间、东殿3间、西殿3间,殡仪馆4间,钟鼓楼2间,戏楼1座,土地祠和天后圣母殿各3间,另有东西配房61间,由青岛市市南区文化馆、少年宫等单位使用。
第四节 道 乐
道经分“功课经”和“应风经”两类。各地道教各教派用的经文大同小异,经韵则差异很大。崂山道教自古以来教派繁多,经韵复杂,既有独特的《崂山经韵》,也有全国通用的《士方经韵》。据太清宫道士徐惟毅述,崂山道乐经曲产生于张廉夫来崂山之后。东汉末年,采用了“五斗米教”道士张道陵的韵曲。至南北朝时期,十方道首寇谦之开始创编“祭祀”、“祈祷”、“度亡灵”等坛场经乐,并定了殿坛功课经韵曲牌《大澄清》、《小澄清》、《大赞》、《小赞》等四大经曲。以后,崂山太清宫及其他道观也开始沿用。《即墨县志》载,这一时期,著名经学家张祖恭到太清宫创办“康成学院”,聚众讲学,传播经文与经曲。
据太清宫历代道士传述,唐李白与浙江道士吴筠同到崂山旅居,在太清宫北山之阳,蟠桃峰下,饮酒唱和,为峰顶的“王母瑶池”咏叹抒怀,共创一支曲子,名曰《清平调》,并传给太清宫道士,同时还把江南道家经韵曲牌《三涂五苦颂》传给了崂山道士。《玉清乐引》载,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于金大安元年(1209年)由胶西二次来崂山太清宫,将唐代的《三涂五苦颂》8首进行了改编,把每首的精华摘出来合成一首,更名为《三涂颂》。三涂颂成为宋以后崂山道乐曲牌中的精华。崂山太清宫道长刘处玄,在创立随山派之后,静居太清宫数十年,除著书和讲道外,还将《十方经韵》进行了改编,使太清宫的经韵与其他道观的经韵有了明显的区别。这里的经乐,曲调清新幽雅,抒情性强,有浓厚的地方音乐色彩和宫廷音乐氛围。与此同时,清静派创始人孙不二与侄女孙又贞于金泰和年间(1201~1208年)第二次来崂山,隐居明道观和白云庵等高山庙庵,精心研究医药和经曲。据传《崂山吊挂》即出自二人之手。这一经曲直传到现代,仍称《孙谱》,是崂山道士最重要的经韵曲牌之一。
南宋衰亡后,卫王;的两太妃谢丽、谢安(姐妹俩)由浙江临安至崂山塘子观隐居修道。两谢在宫廷时就精通琴法韵律,能演奏古琴和笙、管、笛、箫等多种乐器,来到崂山入道后,便积极研究道乐,把宫廷音乐融入道乐的经韵曲牌之中。两谢来崂山之前,“接大驾”和“祭三清”的仪式除了用《大赞》,就是用《三涂颂》。两谢来塘子观后,把原《三涂颂》之首段编配上虔诚、优美、感人,富有地方和宫廷乐曲特点的旋律,名曰《三清号》。此曲牌始为初一、十五及年节时使用,至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崂山道家规定《三清号》只能用在“接大驾”的仪式中,平时不准使用。此时,两谢还积极开辟“应风”道乐,为百姓的应风道乐外坛服务;主张道士念经,既可用管弦伴奏,也可用打击乐器伴奏。这样,崂山道乐便分成了两个区域,即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内山道观和用管弦伴奏的外山道观。外山道观可以参加民间的“应风”活动,故又称“应风山门”。塘子观则同时具备内山、外山两种特点。在两谢的倡导与传授下,崂山的“应风乐”影响很大,在崂西地区流传着一首民谣:“百福庵的笛子,大妙山的笙,马山的管子万般通”。后由于元朝禁止“祭岳”活动,故应风道场中的祭岳曲牌几乎绝迹。
明代洪武皇帝降旨恢复了“祭孔”和“祭岳”曲牌。外山各庙的道士根据岳飞的《满江红》一词编成道乐《满江红》和《宾鸿泪》、《天边月》等祭岳专用的道乐曲牌;将《十献》等大型外坛应风经乐曲牌,作为祭孔的专用道乐曲牌。这一时期,道家“应风”乐得到了很大发展。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崂山佛、道之争期间,耿义兰往返北京、济南、崂山数次,在北京白云观学到了不少中原、秦、晋地方戏曲音乐曲牌与十方道乐经曲带回崂山,充实了太清宫十方道乐的内容。《道藏源流考》载,耿道士取胜后,神宗皇帝除降旨毁寺复宫外,并赐《道藏》及珍贵的乐谱和精制的古琴30多个。使太清宫及其他道观的经乐韵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朝灭亡后,宫廷中两妃子养艳姬与蔺婉玉,在太监蔺卿保护下,化装成乞丐,携带金银珠宝来到崂山,先在修真庵出家为道,后迁居百福庵。养艳姬,山西宁武关人,擅长吟诗、抚琴,是明末晋北有名的才女。蔺婉玉,是崇祯帝内侍太监蔺卿之侄女,北京人,自幼善丝竹歌舞,被选入宫内任乐女,又选为妃。她们来到百福庵后,得蒋清山道士之助,精心研究道教曲牌,积极开展外山应风活动,使百福庵成为清代至民国年间,崂山道家应风活动的中心。江南、川、陕、晋、豫及东北等地道士纷纷前来百福庵挂0,学习各种应风乐曲及演奏技艺,她俩创编的大型祭悼曲牌《离恨天》与《六问青天》、《山丹花》等流传至80年代。
“文化大革命”中,青岛所有道观的道士被驱逐,道观中的藏书、乐谱、乐器等均被焚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太清宫得以修复开放,崂山道士合居一庙,由金山派道士匡常修和孙真淳主持,此后太清宫的经韵曲牌沿用地道的金山派韵曲。这是崂山几大教派经韵中唯一幸存下来的道家音乐。
第五节 道教协会 著名道人
道教协会
1985年5月19日,青岛市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由6人组成,会长匡常修,副会长孙真淳、王怀清,委员李宗廉、黄怀元、何常慧。办公地址设在崂山太清宫。
1989年6月29日青岛市道教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出席代表25人,会议通过了《青岛市道教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青岛市道教协会第一届委员会,会长匡常修,副会长孙真淳、刘怀元,秘书长许方正,委员孙常德、梁常虚、吉红娣(女)、王正东、李宗廉。有会员100人左右。
著名道人
张廉夫(公元前171~?年) 字静如,号乐山,江西瑞州府高安县人,汉文帝九年(公元前171年)七月初十日生。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举文学茂才得一等,仕至上大夫,因碍权要,弃职入道,精研玄学,不涉世俗。嗣入终南山学道数载,得师传道,遨游天涯。6年后,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来崂山之阳,临海之滨,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名为三官庵;自称乐山居士,开垦山麓,自食其力。至建元三、四年(公元前138~137年),又建筑殿宇一所,名“老君堂”,至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委弟子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等继续庙事,自回江西,潜居鬼谷山三元宫。后曾屡来崂山,云游东海诸名胜。张公年逾百龄,精神不衰,鹤发童颜。后不知所终。
李哲玄(847~959年) 字静修,号守中子,河南兰仪县人,唐大中元年(847年)二月二十七日生。李赋性聪敏,诵读不忘,16岁考场中选,登进士第。惟性好清淡,无意仕进,喜阅道书,厌世弃俗,遂弃家云游,访求至道,多年未遇,不懈初志,迨遇罗浮道士,系得桐君之传,引入罗浮山中,传授大道,潜修多年,得其玄妙。因欲度世,乃于唐天?元年(904年)东游至崂山太清宫,与张道冲、郑道坤、李志云、王志诚诸公相契合,遂不他往,旋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敕封为“道化普济真人”。后自居山庵,日阅《黄庭经》以为常。
刘若拙(?~991年)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自四川来崂山太清宫,访李公守中子,相谈契合,遂留住。此时,崂山虎多成害,刘道士在太清宫东南山前,自建一庵,名“驱虎庵”,供奉老子圣像,潜心修行,练武驱虎,为民除害。宋太祖于建隆元年(960年)召见了刘若拙,封为“华盖真人”,奉敕回山重修太清宫殿宇。此时四方人士闻风求道者踵至,遴选弟子十余人,传授道要。刘道士武艺高强,且善气功,后又出游多年,复归崂山静修,冬夏不冠履,寒暑不炉扇,仅以敝布遮体,怡然自适,而其庞眉皓齿,面如渥丹,道貌伟岸,望之莫不畏敬。刘道士为崂山古时十大道首之一,对崂山道场的发展颇有贡献。宋淳化二年(991年)刘若拙逝于即墨,葬于东关高真宫前。
邱处机(1148~1227年) 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生于金皇统八年(1148年)正月十九日。19岁赴宁海县昆嵛烟霞洞学道。与刘处玄、谭处端、马钰、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女)等6人同拜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为师,为王重阳七大得意弟子之一。宋庆元元年(1195年),邱处机同刘处玄等6人,号称“七真”,由山东宁海(今牟平县)昆嵛山来崂山,曾在太清宫讲道传玄,道众大悦,各受戒律,金大安元年(1209年)邱处机由胶西再来崂山说法阐教,历时数载始回莱州昊天观。邱处机一生专修“全真”教义,对“养生学”研究很深,诗词书法亦佳,著作颇多。在太清宫、上清宫、南天门等处都留有诗词和手书,其中以镌于白龙洞的七绝20首最为著名。
邱处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先后游历了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行程万里,除了传播汉族文化、宗教、医术外,还记录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由其弟子李志常等整理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邱自己也著有《蟠溪鸣道集》。
1219年,邱处机受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率18位高徒不辞辛劳西行,历时4年到达大雪山行营与成吉思汗相会。邱进言“欲一天下者,必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之道,则告之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说“天锡仙翁,以寤朕志”。并赐以虎符,付以玺书,尊为“邱神仙”,总领道教,封邱处机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邱处机晚年居北京白云观,于金正大四年(1227年)病卒。享年79岁。崂山上清宫前原有其衣冠冢。
刘处玄(1147~1203年) 字通妙,号长生子,山东掖县武官庄人,生于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七月十二日。宋乾道五年(1169年),其母去世,遂拜王重阳为师入道。宋庆元元年(1195年),与邱处机等道侣7人,由宁海昆嵛山来游崂山,刘处玄独留太清宫,讲授经典。于是太清宫道众由此归宗,从于刘祖所创“随山派”。庆元三年(1197年)刘处玄奉召赴京,问以要道,答曰:“至道至要,寡嗜欲则身安,薄赋敛则国泰也”。上悦,赐还故居,道成定力圆满,天光发明。金泰和三年(1203年)二月初六日,忽鸣鼓集众,诫诸徒:“我欲赴仙师之约,尔等勿懈修真。”遂榻然而解,逝于武官庄灵虚观,享年56岁。以后,元世主敕封为“长生辅化明德真人”。
刘处玄居崂山时间最长,著书、阐教、讲道最多,著有《仙乐集》、《太虚集》、《盘阳集》、《同尘集》、《安闲集》、《修真文》等,并著有《道德经注》、《演述黄庭》、《阴符经解》。
张三丰(1247~?年) 字君实,名君宝,号元元子,别号“邋遢”,辽宁东懿州(今辽宁彰武)人。南宋淳?七年(1247年)生。5岁拜云庵道士为师,开庆元年(1259年)中举人,后来崂山等地刹居数年,日诵洞经。后入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武当山面壁9载,道成后复来崂山,住太清宫南山前驱虎庵数年。崂山道士的武当拳艺即由张三丰所传。崂山原无“耐冬”,张三丰乘舟到千里岩岛上移来一株,植于太清宫三清殿院。从此,崂山各庙及村镇山野繁衍了耐冬。张三丰功迹卓著,被称为道教祖师之一,也是崂山拳术武当派之祖。明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皇帝封为“通微显化真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封为“韬光尚志真仙”,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封为“清虔元妙真君”。
齐本守(?~1602年) 字养真,号金辉,又号逍遥子,浙江杭州钱塘县人。齐性静默,厌世俗,明万历年间,由寿县东来,尽览崂山及至太清宫西北山天门后,爱其山峰高峙,并有邱长春真人题刻,及邱真人所建的先天庵,喜其清幽,留住于此。后则多事劳苦,广行方便,自食糠秕,供人米粮,同居道众,皆为钦感。齐居先天庵用21年的时间,亲手增建殿宇3间,及两廊配房,齐本守为崂山金辉派始祖。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正月二十一日去世。神宗皇帝敕封为“上元普济道化真君”。
徐复阳(1476~1556年) 字光明,号太和,又号通灵子,山东掖县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二月十四日生。幼年双目失明,后流落到即墨,为鹤山遇真庵邱处机门下徒孙李来仙道士(山东昌邑人)所收养。徐得李道士秘方治疗,后双目复明。徐复阳后于鹤山遇真庵的“鹤山洞”面壁9载,又从师学经习武,立法派为“鹤山派”,亦称“崂山派”。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五月二十日逝世,世寿80岁,嘉靖皇帝敕封为“中元永寿太和真君”。
耿义兰(1509~1606年) 字芝山,号飞霞,又号灵应子,山东高密县人,明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十八日生。曾于嘉靖年间进士及第,后弃家入道,从师太清宫道士高礼岩,并同去华山北斗坪挂010余年,拜赵景虚学道说法;后辞师入京都北京白云观丛林挂0,参访道理玄学。未几,即回崂山隐居慈光洞静修。明万历年间,崂山佛、道之争期间,耿义兰与其他道士一同上书县府,直到赴京都告御状。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神宗皇帝谕降旨,毁寺复宫,并赐《道藏》,敕封耿道士为“扶教真人”。钦赐御伞、御棍、金冠紫袍,永镇太清宫山场。耿义兰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十月十五日去世,世寿97岁。
孙玄清(公元?~?年) 号紫阳,山东寿光人。幼年双目失明,曾出家为僧,后来到上清宫别院明霞洞当道士,20多年以后,目疾突不治而愈,重见天日。于是声名大振,传到北京。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世宗皇帝召见孙玄清,封为“护国天师府左赞教”,驻道教全真派总部北京白云观,管理真人府,明隆庆年间孙紫阳重修了明霞洞的斗母宫。
匡常修(1912~1993年) 俗名匡桂林,山东省胶县人。1940年在崂山白云洞出家(属全真道教金山派)。建国后,为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建国初期他带头创办农副业生产事业,为道教的自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崂山太清宫的恢复做了大量工作。匡常修道教知识丰富,并且在武术、气功和中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国内道教界有一定的影响。曾著有《先天气功筑基要诀》、《养生三字经》。匡常修曾先后担任过山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青岛市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常委,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和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