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广播电视



  
  青岛的无线广播事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3年6月,青岛市Gov建立一座无线广播电台,定名为青岛市教育局民众教育馆广播电台。同年7月青岛宏波电器公司建立一座私营广播电台。这两座广播电台的发射功率各为100瓦,办的节目不多。1938年1月10日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于同年3月21日建立青岛广播电台,办两套节目:一套华语广播,除举办文化娱乐节目和转播北平广播电台的节目外,还举办新闻性等宣传节目,为其侵略统治和奴化教育服务;一套日语广播,为日本侵略军和日侨服务。这期间,机关、企业和居民中收音机逐步增多,电台遂收取收听费。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Gov接收日伪青岛广播电台,台名未变。曾先后办3套节目:第一套除举办文化娱乐节目和转播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节目外,还举办少量宣传节目。其余两套节目主要是经济信息和广告。1946年2月山东无线电业行在青岛建立一座私营广播电台。到1949年4月青岛市区居民仅有收音机1?5万多架,广播作用发挥不大。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管会接管了青岛广播电台,定名为青岛人民广播电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广播电视事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发射机功率从原来500瓦,逐步增加到7?5千瓦,到1986年底3套节目均增至10千瓦。其中一套自办节目,一套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一套转播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节目。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自建立那天起,就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和Gov的中心工作,全心全意为听众服务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并把办好新闻节目作为整个宣传的主体。曾办有新闻性、教育性、知识性、服务性和文艺性等多种节目。节目栏目由少到多,节目内容不断丰富多样,节目质量逐步提高,社会效益日渐增强,逐步成为党、Gov和人民的“喉舌”,听众的知心朋友。
  农村有线广播是在1950年广播收音网的基础上,于1956年前后发展起来的。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农村有线广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6~1958年)为创建和推广阶段。建设方针是“依靠群众,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因陋就简,分期发展,逐步正规,先到村社,后到院户”。当时传输网络主要利用电话线路,定时开放广播。第二阶段(1959~1977年)是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为了解决广播与电话两个系统同时发展的矛盾,确定“以县站为中心,以公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以专线传输为主”的建设方针,使农村有线广播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有线广播体系。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是整顿、巩固、提高阶段。传输网络建设方针是“以专线传输为主,并与多功能手段(如调频)相结合”,使有线广播向高质量、多功能方向发展。到1986年底建立8座县级广播台(站),160座乡镇广播站,通广播村5843个,通播率达96?1%,拥有扩音机3339架,功率387?87千瓦,入农户喇叭101万只,农户普及率84%。形成了为农村500万人口服务的农村有线广播网。
  青岛电视台于1970年开始筹建,1971年9月建成开播。当时仅是转播台,试转北京电视台和山东电视台节目。由于传输手段不完善,收看效果太差,经中共青岛市委、山东省委和中央广播事业局电视办公室批准,将青岛电视转播台改为青岛电视台,于1976年元旦开始自办节目。以后逐年投资,不断增加彩色摄录像机等电视专用设备,电视发射机功率从1千瓦的黑白机发展到10千瓦的彩色机。青岛电视自办节目从无到有,从简陋到正规,从黑白到彩色,从不能自制节目到自制新闻、专题、电教节目和电视剧等大型文艺节目。同时,传输手段逐步改善,1985年建起青岛市第一座卫星地面接收站。到1986年底共办3套节目,一套用10千瓦彩色发射机、7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一套用10千瓦彩色发射机、4频道自办节目和部分转播山东电视台节目;一套用1千瓦彩色发射机、23频道试转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另外,全市城乡还建立平度电视台、胶南电视转播台和20个电视差转台,覆盖城乡近一半的人口。青岛电视台从自办节目以来,就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使命,以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以发布新闻、传达政令、进行社会教育和文化娱乐活动为重要职能,办有新闻性节目、知识性节目、教学节目、服务性节目和文艺节目等。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一节 广播电台

民众教育馆广播电台


  1933年6月,为了传播当年7月在青岛举行的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的消息,青岛市Gov投资1万多元,在青岛市朝城路7号的民众教育馆内创办青岛无线广播电台。呼号为XTGM,频率930千赫和900千赫,波长340米和333米,发射功率100瓦。这是青岛官办的第一家无线广播电台。运动会后,电台由青岛市教育局民众教育馆负责指挥监督。电台的讲演、戏剧、报告等节目,由民众教育馆讲演部编辑提供,经费开支由该馆总务部办理。
  1933年12月青岛市教育局制定电台播音规则:第一条,无线电台的宗旨是普及社会教育,宣传政治工作及公益事项;第二条,收音机分设在市内民众教育馆及沧口、李村、九水、阴岛、薛家岛各乡区建设办事处内;第三条,广播音机由教育局派员管理,各处收音机由民众教育馆及各乡区建设办事处负责;第四条,各收音机听众秩序由教育局函公安局转所在地岗警维持;第五条,电台广播事项:中央各种报告,国内重要新闻,本市重要新闻,教育局重要报告,通俗讲演,天气预报,报告标准时间,识字牌字音字义,注音符号,音乐或歌曲唱片,临时宣传事项;第六条,电台广播时间除国际及中央各处电台所定时间外,均为本市广播播音时间;第七条,市府及市府所属各机关如有广播事项应先与教育局商洽,并自行派员办理。广播电台全天播音9小时。1938年1月青岛被日军侵占,该台停止播音。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一节 广播电台

青岛宏波电器公司广播电台


  创办于1933年7月,是青岛民办的一家广播电台。台址设在中山路60号亚当姆斯大厦(今百货一店)内,呼号先后用过XGGW和XHKB,频率曾用1 150千赫和590千赫,波长为260.8米和508.4米,发射功率先后为50瓦和100瓦。该台办有《新闻》、《特别节目》,主要广播商业广告。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一节 广播电台

日伪青岛广播电台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3月21日占用贮水山路7号民宅建立青岛放送局,装设50瓦发射机1部,用华语、日语分时广播。1939年5月,整修朝城路7号民教馆电台房舍,并装500瓦和50瓦发射机各1部,分别于12月1日和10日开始播音。1940年青岛放送局改名为青岛广播电台,隶属于北平伪华北广播协会。1942年华语广播的500瓦发射机改装为新式发射机,日语广播的50瓦发射机改为100瓦新机,并备有30瓦机1部。从那时起收取电台广播收听费。该电台自1938年成立后,台长先后由日本人东山秀太郎、高桥左太郎、白神升藏、增村繁担任。机构设有业务科、广播科、技术科。有日籍职员15人,中国职员31人,工友8人。所有重要职务均由日本人担任。广播呼号为XCDP。华语广播的频率是1 150千赫,天线高度53米;日语广播的频率是700千赫,天线高度25米。华语广播又名第一放送节目,主要转播北平伪中央电台节目,有时也放送特别节目,全天播音13小时50分。第二放送节目为日语广播。全天播音12小时15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该台停止播音。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一节 广播电台

国民党青岛广播电台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于10月13日派员接收日伪青岛广播电台,仍名青岛广播电台,隶属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栾瑞任台长。仍用500瓦发射机播音。呼号为XRPC,频率1 150千赫,波长260.8米。1946年3月电台开辟第二广播,用100瓦发射机播音,呼号为XRPC,频率700千赫,波长428.5米,主要广播商业广告。1949年2月,为了维持其开支又开辟第三广播,用30瓦发射机,专播商业广告。广播收听费于1947年4月取消。青岛广播电台宣称,宣传的目的“在于发展国策,宣传政令,推广文教,导正社风,为Gov与市民联系上之重要工具”。该台除转播中央广播电台节目外,办有青岛市新闻、社会介绍、文摘介绍、书报介绍、文章写作、生活指导、讲演、自由谈、各地风光、英语讲授、无线电常识和文艺等节目。第一套节目全天播音5小时45分,第二套节目全天播音9小时30分。该台的组织机构有工务课、传音课和总务课。接收初期有职员16人,工役8人,以后陆续增加到职员41人,工役9人。1949年6月青岛解放该台停止播音。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一节 广播电台

山东无线电业行广播电台


   建于1946年2月8日,系民办,台址设在观海二路68号,同年4月1日正式播音。1948年11月迁至四方路53号,呼号为XLMD,后改为BEK33,频率910千赫,功率100瓦。负责人管泽普,台长袁有为,另有主任1人,报告员2人,事务员2人,机务员2人。该台主要广播商业广告,另外转播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简明新闻、时事评述等。1950年底停止播音。 
<br>  ?1949年4月,青岛市收音机数,已登记的有12 234架。收音机类型:标准3灯收音机占54%,4灯占21%,日式4灯以上占15%,上海及青岛装外差式占6%,美式及其他占4%。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一节 广播电台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接管了青岛广播电台,定名为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当晚8时30分开始播音。台址在青岛市朝城路7号。当时只有两部日本制造的发射机,一部500瓦,一部100瓦,办两套节目。由于发射功率小,市区边远地区收听不到或听不清广播,为此,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于1954年8月1日将500瓦发射机改装为1千瓦,1958年4月1日又自装3.5千瓦机,播出市台第一套节目,两套节目总功率为4.5千瓦。1971年自装7.5千瓦机,代替3.5千瓦机。1977年根据中央广播事业局的指示,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自办一套节目,第二套节目于1977年9月15日改用10千瓦发射机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1978年11月又增加一套转播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功率10千瓦。1979年9月市台自办节目改用10千瓦机。到1986年底,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共自办一套节目,转播两套节目,总功率为30千瓦。自办节目人口覆盖率占全市城乡人口的52.5%,人口混合覆盖率达92.2%。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中波发射原来在朝城路7号院内,有3根50米高的木杆天线,其中两根是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架设的。1971年和1976年2月,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和第二套节目先后迁至135实验台发射。中波发射与实验在一起,共有铁塔天线4座。其中高76米的3座,高68米的1座。从70年代开始,发射台技术人员革新技术,先后采用机械式自动开关机和晶体管及TTL电路自动控制设备。80年代初采用集成电路自动程序控制设备,用于开关、监测、报警。1985年又研制成功以?BIT-1?型发射机指标自动测试装置,这些对安全优质播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了防止发射时高频辐射和噪音对人体的影响,1983年因陋就简建起了屏蔽值班室。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除积极增加发射功率、改善发射条件和不断扩大中波广播覆盖面外,还对低频系统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解放初期,节目播出设备用的都是日伪电台留下的旧设备,有刻录唱片机1台,以后增加钢丝录音机。1953年逐步购进苏联、民主德国产的低档放音设备。60年代放音设备有苏联3型放音机和国产中型放音机。70年代末更换为国产落地式635型录音机放音,全晶体化78型控制台,还先后采用石英钟自动报时和电子显示数字钟;电源开关部分由原来手工操作革新为自动开关。1983~1986年广播技术部的技术人员先后研制成功集成电路BK-2型广播节目自动播出装置和采用CMC-80单版机为中心控制部件的BK-3型广播节目自动装置。1985年又研制成功以CMC-80单版机为中心控制部件的RCM-85广播收音台收转自动控制装置。这些科研成果投入使用后,不仅减轻了值机员和播音员的工作紧张程度,而且大大减少了播出事故。连同135发射台研制成功的BIT-1型广播发射机电声指标测试仪等4项成果均通过了市科委技术鉴定,在全国广播系统占领先地位。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设备解放初期非常陈旧,以后逐步更换为苏联、民主德国产的低档录音机,60年代又更换为国产落地式录音机;80年代先后从瑞士等国家进口4台较高档的录音机、调音台、电容话筒等,使节目的录音质量有很大提高,并且可以制作少量的立体声节目。
  电台录音室,解放初期到1980年初仅有一个70平方米的演播录音室,隔音条件差,节目录制的质量也差。60年代因陋就简又建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录音室。播音室虽然有2个,但面积小,又无通风和取暖设备,工作条件极差。1977年在省厅和市革委的支持下,投资近百万元,开始筹建2 800平方米的广播技术楼,于1980年建成投入使用。新建广播技术楼内建有25平方米的语言录音室和播音室5个,300平方米的录音室1个,配有通风和暖气设备,改善了工作条件,提高了节目的录放质量。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一节 广播电台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中波发射功率和人口覆盖率表
6.jpg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二节 广播宣传


  青岛解放后的头3年,广播宣传总的任务是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服务。1950年1月7日,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向全市各级党委发出《关于加强广播工作的通知》,指出“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为市委直接领导的电台,其工作方针,应服务于全市总的工作方针,服务于恢复和发展生产,服务于干部和广大群众教育,活跃并充实干部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形势和政策,传达全市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决定、指示、命令、通知等文件,交流经验,指导工作”。在这段时间里,青岛人民广播电台通过自办节目,紧紧围绕中共青岛市委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在接管青岛时,电台曾反复广播约法八章、入城纪律和军管会、市Gov的布告、法令,以及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擎天柱的论著,有力地配合接管工作的进行和革命秩序的建立。接管工作结束后,电台大力宣传恢复和发展生产,歌颂广大职工在恢复和发展生产中的政治热情、巨大作用和先进典型,如连续集中报道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郝建秀和国棉六厂细纱车间郝建秀小组的事迹(其中郝建秀曾多次来电台作广播讲话),以及青岛市著名劳动模范青岛纺织机械厂工人刘同诰、国棉四厂工人魏秀英、冀鲁针厂工人张作良、青岛针织厂工人吴美芳、四方机厂工人徐学高、建筑公司王吉芳小组、铁路机务段一五四二包乘组等模范事迹。同时,还宣传报道了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资财、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胜利开展的情况,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对动员、鼓舞青岛市人民的政治和生产热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br>  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这个时期,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提出的宣传中心和指导思想是:重点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以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人民,引导人民群众为建成初级阶段社会而奋斗”。广播宣传的任务是,动员全市人民进行初级阶段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级阶段改造。1956年毛泽东主席《论十大关系》传达后,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提出的宣传报道思想是,发挥沿海工业的作用,从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和内地建设。为实现这一任务,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运用各种广播宣传形式,集中报道了青岛市工厂企业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运动、技术革新运动,宣传了各条战线劳动模范、技术革新能手的先进事迹。其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国棉六厂值车工吴桂云、杨坡兰、国棉五厂值车工闫秀美、青岛邮电局报务员高祀田、染料厂副厂长王吉庭、运输公司徐樟、农业劳动模范李信森、刘永焕、杨喜堂、曲同芳等人的先进事迹。还报道了技术革新能手四方机厂工人高玉山、铁路工人王明德、修船厂工人毕可勤、橡胶总厂青年技术员王守俊等先进事迹。这期间,还宣传了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了胜利开展和完成“三大改造”任务的情况和成就。为了使全市人民深入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以及系统地向干部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举办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通俗讲座》、《政治经济学讲座》、《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讲座》、《哲学讲座》等,并转播了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讲座》。为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发挥广播深入千家万户的特点,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还定期邀请党政领导、劳动模范、著名学者和各界有影响的人物来电台做广播讲话,仅1954年就邀请110人。“广播大会”是当时电台常用的一种宣传形式,如当时全市开展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运动、技术革新运动、贯彻《婚姻法》等,都举行过广播大会进行宣传。每次广播大会有几万、十几万人收听。这些宣传都起到了鼓舞教育群众、推动工作、促进生产的作用。 
<br>  1957~1966年是国家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初级阶段建设的十年。1958年5月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编委会在贯彻第五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时提出:“广播是党在思想战线和政治战线上一个重要武器”,“广播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服务的,是为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服务的”;“它的方针是保卫祖国,‘为灭资兴无’,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为多、快、好、省建设初级阶段服务”;“它的任务是教育和团结人民,揭露和打击敌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工作必须服从党的绝对领导”。这个时期,电台的宣传报道指导思想是,以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初级阶段”的总路线、总任务为指针;“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为依据,大力宣传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1964年,电台编委会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是对全市人民群众进行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以及初级阶段、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根据以上指导思想,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依靠各级党委和全台编播干部,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运用新闻、通讯、录音报道、录音讲话和文艺广播等形式展开了宣传。首先报道了全市人民在中共青岛市委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各条战线在初级阶段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宣传了大批在初级阶段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其中连续集中报道了全国青年初级阶段建设积极分子、技术革新标兵、青岛木材综合加工厂工人徐呈龙革新技术的先进事迹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张式瑞等先进事迹。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时,电台举办了特别节目,集中宣传了青岛市各条战线在初级阶段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录音访问《四方机厂在飞跃》、《好啊!繁荣的青岛港》,录音报道《飞跃发展的纺织工业》,录音讲话《十年来蓬勃发展的水产事业》,通讯《巨大飞跃——介绍青岛汽轮机厂今昔》、《楼山后的新面貌》和织布能手徐桂花等典型报道;还编播了《不断前进的郝建秀小组》,《青岛市农业战线十年来的光辉成就》,《社办工业遍地开花》等消息。1959年底和1960年初举办了“英雄讲坛”节目,邀请全国青年初级阶段建设积极分子、技术革新标兵、四方机厂工具车间工人马学顺、全国著名先进集体郝建秀小组组长王秀英、出席全国群英会的先进集体青岛建筑公司王吉芳小组组长王吉芳、全国先进生产者青岛水产公司155号渔轮船长杨志圣、市先进生产者妇儿商店售货员张玉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秦蕴珊、自行车厂党总支书记钟顺先、胶南县海青公社党委书记王善考等来电台做广播讲话,介绍他们的先进思想、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1959~1960年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还举办了有关单位党委专为电台编写的专题节目,其中有国棉四厂党总支编写的《关于加强管理,开展增产节约》,冀鲁针厂编写的《增产节约浪头高》,棉织五厂党总支编写的《革新闹翻天,棉布堆成山》,南华小五金厂党总支编写的《英雄面前无难事,革新花开朵朵红》,橡胶六厂党委编写的《笨重操作机械化,全靠党的好领导》,市农业机械局编写的《支援农业机械化,机械工人责任大》,市立医院编写的《群众路线的红花硕果》,以及青岛二中编写的《一朵盛开的教育之花》等。依靠有关单位党委编排专题节目是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贯彻全党办广播的一次尝试,影响较深,效果较好。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电台除重点宣传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外,还宣传了工业支援农业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革命精神,为鼓舞全市人民战胜困难,推动初级阶段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1964年,电台大力宣传了雷锋的共产主义思想和先进事迹,向全市人民进行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报道了全市各行各业学雷锋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1964~1965年是大学毛主席著作、大学解放军、大鼓革命干劲的两年。在此期间,电台连续报道了各行各业,特别是工厂学习解放军大鼓干劲、振奋革命精神取得的好成绩。在集中宣传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同时,又宣传了全市向王杰学习的活动,并突出报道了修脚工王秀群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等。1966年初,《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长篇通讯和《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社论以后,电台迅速报道了全市开展学习焦裕禄的活动。后来,又及时报道了全市人民学大庆、学铁人王进喜的活动。 
<br>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的广播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多年来积累的好传统、好做法、好经验被践踏,一些受群众欢迎的节目受到批判被停办。新闻节目以“横扫四旧”,“大批判”为中心,“假、大、空”充斥广播,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也播了一些违背事实的报道,宣传了许多错误的理论和观点。文艺广播除了几个样板戏和少数歌曲外,其他被当做毒草一律禁放。在极“左”思想指导下,广播宣传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损害了广播电台在群众中的声誉。 
<br>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市广播电视局党委领导全局干部、群众,特别是编辑、记者,反复集中学习和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和十二大确定的纲领、任务和政策,以及中共中央(1983)37号文件《关于批转广播电视部党组〈关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汇报提纲〉的通知》和第十次、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精神,通过拨乱反正,逐步肃清“左”的影响,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端正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使广播宣传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期间,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十二大确定的纲领、任务、政策为指针,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为依据,围绕市委、市Gov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结合青岛沿海开放城市和旅游重点城市的特点,大力报道了全市各条战线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上来的事迹和典型。重点宣传了青岛市国民经济的调整,以及即墨县官庄、留村公社等一批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后发生巨大变化的典型。突出报道了青岛市改革开放的进展和成就,并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了搞好经济改革和引进消化的典型。运用典型事例,集中宣传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思想。1983年集中宣传了200多位在工作中艰苦奋斗、献身“四化”、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模范党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同时宣传了各行各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验和做法,以及端正党风、批判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成果。这些宣传对促进青岛市初级阶段物质文明和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推动青岛市的改革开放都起到积极作用。 
<br>  为了提高宣传的质量和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社会效益,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宣传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在内容上从过去强调宣传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服务,转移到为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加强了经济的宣传报道;第二,摆脱“左”的束缚,打破过去只能进行正面宣传,不能或只能少量揭露问题,只能播出政治和经济新闻,不能或只能少量播出社会新闻的老框框,注意更多地播出群众关心的有关社会道德、社会治安、交通秩序、市场物价、食品卫生、饭店、菜店、商店的服务质量,以及医疗卫生、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的典型事例,使宣传报道贴近群众和生活,使歪风邪气得到了揭露和批判,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仅1982年电台就收到群众支持、感谢的来信和电话达5 000多件次;第三,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和特点,坚持“走自己路”的方针,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改革和调整节目结构,带动其他节目的共同提高。同时增加新闻和专题节目播出次数,增加教育性和服务性节目,增加带音响的现场报道,力求在“新、快、短、活、强”方面显示出广播的特长,以吸引广大听众,使广播更好地为初级阶段建设和群众服务;第四,在宣传报道中强调准确、全面,避免片面性。经济报道力戒就事论事,加强党性原则,正确舆论导向,强调针对性和思想性。通过以上改进,电台各类节目越办越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二节 广播宣传

节目设置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于1949年6月2日晚播出的第一条新闻是向全市人民宣布青岛解放。当时,因电厂白天不送电,每天只晚间播音,播音时间3小时15分。自6月20日起,电厂开始送长电,电台便拟定了固定节目单,增加了中午播音,每天播音时间增加到6小时25分。11月15日,又增加了早晨播音,每天播音8小时35分,其中自办节目6小时。自办节目有青岛市新闻、职工、妇女、青年、少年儿童、战士、评论、演讲、政策、法令宣传、听众服务、行情、牌价、经济动态、俄文讲授、天气预报和文艺等。其中政治广播2小时55分,占自办节目48.6%;文艺广播2小时10分,占36.1%。到1953年11月,每天播音10小时10分,其中自办节目9小时,自办节目有青岛市新闻、工人、少年儿童、政治文化生活、天气预报和文艺等。其中政治广播3小时,占33.3%;文艺广播5小时10分,占57.4%。1966年5月每天播音10小时30分,其中自办节目8小时05分。自办节目有新闻、对崂山县农业社员广播、对渔业职工广播、服务与知识、文艺和天气预报等。其中政治广播2小时05分,占25.8%;文艺广播4小时50分,占59.6%。1977年每天播音13小时30分,其中自办节目12小时。自办节目有新闻、对工人广播、对农村广播、解放军与民兵、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科学、天气预报和文艺等。其中政治广播3小时40分,占30.6%;文艺广播7小时15分,占60.4%。1986年每天平均播音14小时05分,其中自办节目13小时05分。办有新闻、快讯、青岛生活、青岛之声、知识与服务、广告、天气预报和文艺节目。其中政治广播2小时35分,占19.7%;文艺广播8小时50分,占67.5%。
  广播节目套数,1949年6月至1950年底有两套节目联播,1950年7月又增加一套经济台(1954年3月撤销)。1955年初第二套节目停办。1957年9月又恢复两套节目。1967年第二套节目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为主。1977年自办一套节目,另一套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1978年又增加一套全天转播山东人民广播电台节目。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二节 广播宣传

新闻性节目 


  新闻节目是广播宣传的重要骨干节目。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从建台开始,就把办好新闻节目作为重点任务。一般每天播出新闻节目3~5次,有的年代还举办5分钟的简明新闻。在自办新闻性节目时,电台编委会多次强调要“多、快、短、好”,通俗易懂,富有吸引力。
  自1979年以来,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围绕“新、快、短、活、强”的要求,改革了新闻节目。首先,突出新闻“短”的特点。过去15分钟新闻只播5~6条,改革后平均播15条,每条200字左右。5分钟的《快讯》节目,平均播8条,每条100字左右。这样,不仅新闻短了,而且信息量也增加了。播出稿件1982年比1981年增加68%,1983年比1982年增加9.5%,1984年比1983年增加10%,1985年比1984年增加29.4%。其次,进一步发挥广播新闻“快”的优势,以“快”取胜。1982年5月开辟5分钟的直播《快讯》节目。1983年又调整了广播节目,新闻节目由每天4次增加到7次,即5时30分、7时(每次15分钟),18时25分、20时30分(每次5分钟),12时、14时(每次10分钟),22时(10分钟)。基本上做到上午发生的新闻中午播,下午发生的新闻晚上播,晚上发生的新闻22时或第二天早晨播。这样调整不仅使新闻的时效性有了明显增强,而且使新闻的“新”字得到进一步发挥。第三,广播形式也比过去“活”了。增加了录音报道、录音专访、现场口头报道等有广播特点的稿件,受到群众的欢迎。
  在宣传内容上也进行了调整改革。主要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发展的形势,采编好经济报道和典型报道,使经济新闻打破过去的老框框,而富有较强的针对性、思想性和指导性。新闻报道从过去封闭型改变成开放型。每天用传真机接收新华社的消息,拓宽了吸收渠道,使单向的新闻报道变为多向的新闻报道,显著地扩大了信息量。第一,有计划、有组织地围绕青岛市“外引内联”的工作组织宣传报道。对经济开发区、旅游事业、海陆空交通事业以及外国经济代表团的来访、国外经济技术产品展览、赴香港洽淡会、赴全国各地产品展览等方面都及时报道。这些报道不仅报道新闻事件的本身,而且挖掘了“新闻背后的新闻”,即运用解释性报道的形式,传播各地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信息。通过“立体化”报道,揭示出“外引内联”新闻事件的意义,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和对事件发展趋势的展望,加强听众对“外引内联”政策的理解,促进观念的更新。第二,在办好1984年7月开辟的《来自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消息》栏目的同时,1985年3月又开辟《各地新闻选播》栏目。其报道区域包括全省、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报道面既有反映经济、政治、科技方面的,又有反映文教、艺术、体育等方面的,扩大了信息源,增加了信息量,拓展了全市人民的眼界。第三,为城市经济改革鸣锣开道。1980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刚刚兴起时,电台就及时报道,先后播出有关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各类报道100多件。同时,运用连续报道的形式大力宣传了青岛密封件厂、青岛第二住宅建筑公司等单位经济改革的事迹;宣传了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第二食品厂等单位引进消化的典型事迹;还报道了因为“左”的思想影响,改革受挫,有关部门及时引导帮助,使即墨拖拉机站等企业的改革工作健康发展。另外,电台还派出记者跟随市经委、市企业政治部等单位组织的参观团,前往北京、大连、重庆、常州等改革试点城市采访,在专辟的《改革的春天》栏目里,运用对比的手法报道这些城市企业改革取得的成绩。先后发表9篇专题报道:《天桥的春天——访全国商业改革的旗帜北京天桥百货商店》、《大连春早》、《生财之道和聚财之道》、《商业设施的更新改造》、《访建设中的大连市贸易中心》、《改革者的精神面貌》、《个人承包、四方收益》、《工商联营的关键是要联利又联心》、《搞活商品价格的改革》。第四,根据中共青岛市委和市Gov宣传青岛、建设青岛的指示,建立和扩大“吸收”与“辐射”的渠道。除了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电台建立新闻交流联络网外,还同全国20多个省级电台和50家城市电台、报社建立了新闻交流关系,及时向对方新闻单位提供青岛的新闻信息。1985~1986年,中央级新闻单位共采用青岛台的新闻分别为50和60件(次),省级新闻单位共采用青岛台的新闻分别为120和90多件(次),各城市台和报社共采用青岛台的新闻分别为310和400多件(次)。其中有些稿件质量较高,思想性较强,影响较大。如《青岛旅游业坚持四个一齐上,效果好》、《即墨县任家村综合利用多层增值》和《青岛市改革建筑管理体制,多种手续一次办理》等。第五,加强了经济信息的传播。1983年7月下旬增辟了《经济信息》专栏,受到群众的欢迎。第六,搞好重大典型特别是典型人物的报道,大力宣传初级阶段和爱国主义思想,扩大新闻在社会上的影响,增强广播宣传效果。在典型报道中,打破行业界限,组织有力班子,对重点新闻集中突出地报道,以形成宣传声势。如对崂山龙潭瀑抢险救灾的英雄事迹、抗击九号台风的抢险救灾的英雄事迹以及全国英模汇报团的事迹和活动,都集中力量进行了连续报道。1982年,电台新闻部发现青岛第三针织厂党员、工会干部李致兰热爱祖国、热爱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以后,运用新闻、通讯、录音报道、座谈会录音剪辑等多种形式进行连续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1985年共播出400件介绍先进人物的稿件。这些报道跳出了就事论事的框框,着力于体现党的领导作用和政策威力,着力于见物见人见思想,反映人与人之间新型的初级阶段关系以及先进人物的崇高思想品质,对教育干部、群众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电台也组织力量,选取有关典型,有的放矢地进行报道。围绕“种粮怎样才能致富”,曾组织记者采写了一系列报道。特别是关于即墨县任家村搞粮食深加工、多层增值、由穷变富的报道,使农民看到种粮致富的前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产粮区的民心。同时,还注意更多地播出群众关心的社会新闻,进一步扩大了广播在群众中的影响。四方区南河垃圾长期堆积河床两岸,居民深受其害。电台记者收到群众来信后,深入采访,播出了新闻专稿《四方南河水何时清》。同时记者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在一个月内这条河便清理一新。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改革,不仅使广播宣传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发稿量和信息量逐年增加。1981年播出稿件3 967件;1982年播出稿件6 678件,比上年增加68%;1983年播出稿件7 381件,比上年增加9.5%;1984年播出稿件8 182件,比上年增加10.5%;1985年播出稿件10 599件,比上年增加29.5%;1986年播出稿件?12 492?件,比上年增加17.9%。1985年电台新闻部被评为青岛市新闻宣传优秀集体、山东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单位。
  1984~1986年被山东省广播电视系统评选的优秀稿件有:《在北京优质产品展销中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新闻,1984年被评为二等奖。《青岛旅游业坚持四个一齐上,效果好》新闻,1985年被评为二等奖。《青岛动物园一只黑叶猴失而复得》新闻和《欢迎J121船赴南极考察胜利归来》的现场报道,1985年均被评为三等奖。1986年6月11日一组《快讯》节目,当年被评为新闻节目组合一等奖。《青岛市改革干部任免制度》,1986年被评为消息二等奖。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二节 广播宣传

专题性节目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自建台以来,专题性节目举办过政治性专题、对象性专题、知识与服务性专题、教育性专题等。主要是宣传在初级阶段建设和初级阶段革命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思想和先进典型,进行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科学知识、生活卫生知识等。
  50年代举办过对工人、农村、少儿、青年、妇女等对象性专题广播节目,以及政治文化生活、祖国各地等专题节目,还举办过中学生自学辅导讲座、俄文教授、普通话汉语拼音讲座、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讲座等。60年代举办过对农村广播,对渔业职工广播,解放军与民兵、理论教育、建设与生活、服务与知识、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专题节目。70年代举办过对工人、农村,解放军与民兵,建设与生活,科学与文化,学习英语讲座等节目。80年代举办过青岛生活、青岛之声、知识与服务、英语和日语讲座等节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调整与改革,1983年电台专门成立了专题部,增加了编辑、记者。专题节目广播时间从过去每周2~3次,增加到天天有专题。
  专题节目除经常报道青岛市各条战线的建设成就和介绍全国各地建设经验、成就和新面貌外,还选择典型进行突出报道。曾连续报道有关农村新面貌的典型。如1981年的《口号不灵政策灵》、1982年的《政策对路,财神进门》、1983年的反映农村初级阶段精神文明的《新的追求》和反映专业户、重点户新貌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通讯,这些稿件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正确认识了农村形势,增强了信心。同时还报道了各条战线建设成就和新面貌,有通讯《为恢复“上青天”而奋斗》、《青岛港在建设中》、《青岛新貌一瞥》。该节目增办的《报刊荟萃》专栏,侧重报道各地在建设中的新成就、新变化、新面貌、新经验。为了大力宣传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不断报道青岛市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其中有文章《热爱祖国、热爱事业》,人物专访《更强烈的爱在那感情深处》,通讯《来自西藏高原的报告》、《不知名的小字辈》、《为祖国就是我的理想》、《四个孤儿的成长》、《在逆境中奋进的人》、《改革中的新兴旅社》等。此外还增办了《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介绍》专栏,采用配乐广播、录音报道等形式,一个一个地介绍那里的历史、风物、新貌;还开办了《我爱祖国美》、《中华人物志》、《齐鲁风物》等专栏。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专题部根据青岛是一个沿海旅游城市的特点,举办了《青岛漫游》专栏,以配乐等形式连续广播了《诗情画意说青岛》、《栈桥》、《鲁迅公园》、《八大关》、《崂山》等17篇稿件,较系统地介绍了青岛的风光、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等。1985年6月,开辟了《中国近代史知识》专栏,从1840年鸦片战争讲起,编发21篇,使人们听了以后既学到历史知识,又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根据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听众的要求,电台专题部在节目中陆续开辟了《青春与理想》、《青岛人》、《法律与生活》、《青岛之夏》专栏。《青春与理想》专栏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以理想教育为核心,既讲道理,又报道活生生的典型,既组织青年进行专题讨论,又播发部分生动的思想评论,既介绍文史知识,又有鲜明的政治观点。《青岛人》主要报道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特别是报道那些在改革开放中的开拓与创新者。《法律与生活》以案例分析为主,辅以法律知识,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青岛之夏》主要向在夏天来青的游人介绍青岛风光和青岛的土特产,以及活跃的夏天生活等。
  专题节目《知识与服务》,包括科学知识与为听众服务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科学知识介绍方面,节目围绕初级阶段建设,从青岛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宣传了许多人们需要的应用科学和基础科学知识。并根据青岛市的特点,着重于海洋科学知识和轻纺工业知识介绍;在为听众服务方面主要讲生活知识。其中,在《讲科学破迷信》栏目中,播出的9篇稿件被市科协铅印成册,发到农村基层单位2万多册。同时,被评为山东省科普创作三等奖。此外,还办有对象性专栏。如儿童家庭教育、老年人生活、食品与营养、健康之友、答听众问等。在宣传形式上常以科学小品、科普文章、对话、配乐广播、散文、录音讲座、故事等形式播出,受到听众的普遍欢迎。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二节 广播宣传

文艺节目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从50年代开始,先后举办过《星期文艺》、《文艺与听众》、《看词听唱》、《周末文艺晚会》、《听众选播》、《教唱歌》、《戏曲选段》、《广播影院》、《轻音乐》、《小说连续广播》、《每周一歌》等节目。建台初期,电台文艺节目的主要来源,是邀请青岛市文联文工团等专业剧团和工厂、企业、学校、街道的业余剧团来台面对话筒做现场直播,另外还播出部分唱片。在当时简陋的设备条件下,为配合党的政治任务,电台组织了大量的文艺节目,如播出歌剧《白毛女》、《三世仇》等,还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举办“广播点播义演”等。50年代初,电台的“教唱歌”节目受到群众普遍欢迎。青岛名艺人李金山、高金凤每天都在青岛台定时播送长、短篇山东琴书,有《小二黑结婚》、《红玉婚烟自主》、《抓特务》等,深受听众喜爱。
  自1952年起青岛台有钢丝录音机。1953年又增添了苏式3型磁带录音机,使文艺节目的积累与交换变成了现实。从那时起,电台除定期参加全国和地区性文艺节目交换外,还经常邀请专业或业余文艺团体来电台室内录音和到剧场实况录音,从而扩大了节目源,大大丰富了广播形式与内容。另外,青岛台还经常利用第二套节目,在晚间举办《青岛舞台演出实况直播》节目,将许多名剧团、名演员在青演出的实况进行现场直播,深受听众欢迎。1952年经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批准,电台成立了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业余广播乐团。其团员主要来自中小学音乐教师、医务工作者、工人、干部和个别优秀年轻学生,经考试审查合格后,被吸收为团员,共有200多人。业余广播乐团设有合唱队、西乐队、民乐队、说唱队、朗诵小组。活动方式突出业余和自愿原则,每周集中1~2次在电台会议室排练大型节目,其他小节目分散排练,集中审查,星期日录音广播,同时还适当组织舞台演出,以提高演出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在文艺广播中业余广播乐团经常组织教唱歌曲,为普及群众歌曲起了重要作用。录音广播的文艺节目数量较多,平均每季可组织1~2小时的文艺节目,多于专业文艺团体的演出,这在当时青岛缺少专业文艺团体的情况下,丰富了全市人民的音乐、曲艺等文化生活。同时,也为培养人才、训练人才,开辟了一个很好的艺术实践园地。到50年代末,电台文艺广播又有新的发展,文艺组不仅办了《文艺与听众》等有影响的节目,还以高度的政治热情自编自演广播剧、曲艺说唱、歌曲等节目,歌颂当地的新人新事,激励人们的共产主义精神,获得台内外好评。1960年电台文艺组被评为山东省文教战线先进集体。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广播受到严重破坏,除几个样板戏和少数歌曲外,其他一律禁放。文艺广播节目枯燥无味,群众不喜欢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文艺广播又焕发了青春,特别自1981年中共中央七号文件《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和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对广播电视宣传的指示下达后,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对文艺广播宣传方针、任务更加明确,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初级阶段服务的方向,文艺广播办得更加丰富多彩。
  文艺广播宣传自1983年后,每天约播7个多小时,占整个广播宣传播出时间的60%以上。其中,音乐为33%,戏曲为30%,文学为30%(包括广播剧、电影剪辑),曲艺为7%。文艺广播节目内容以播出现代优秀作品为主,中外今古的比例是“中九外一”,“现八古二”。随着青岛市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扩大,外国文艺作品的播出量有所增加。文艺节目的采集量平均每年自采90小时,与兄弟台交换选购的新节目约650小时。在选材上注重选取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欣赏性较强的音乐、文学、戏剧、曲艺等节目,以求潜移默化,寓教育于娱乐之中。青岛人民广播电台1983年后设置的文艺专栏节目有:
  《周末文艺晚会》。每周1次,星期日重播,每次130分钟,是一个综合性文艺节目。其中有《听众点播》、《请您录音》、《新声新曲》、《青岛舞台》、《海洋浪花》、《无名小专栏》等专栏。听众称这些专题是“广播与听众之间的彩色桥梁”、“听众的知音”。1985年10月为加强对青年进行理想、纪律教育,《周末文艺晚会》将来自老山前线青岛籍战士给电台的书信和他们点播的歌曲及抒情长诗《风流歌》之二,编辑成专题《歌,唱给最可爱的人》播出,并复制成盒式磁带寄给老山前线,受到战士们的热烈欢迎。
  《每周一歌》。每周重播6次,每次5分钟或10分钟,是音乐广播中的“尖兵”节目。它以歌声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人们的心声,激励人们振兴中华的斗志,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它被称为普及音乐和繁荣当地歌曲创作的益友和园地。1982年下半年电台还与《青岛日报》合作,每周在《青岛日报》上刊发每周一歌歌曲,尤受读者和听众欢迎。其中推荐的歌曲《十五的月亮》、党啊!亲爱的妈妈》和青岛市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歌曲《人民热爱党》、《美丽的青岛》以及菲律宾歌曲《孩子》等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反响。
  《小说连续广播》。每天1次,每次30分钟,1984年根据听众要求每天又重播1次。这个节目以推荐优秀的现代小说和评书作品为主,兼播一些有益的传统评书、故事、新编历史小说和外国优秀长篇小说等。青岛台组录播出的青岛市作家徐本夫著的长篇小说《特别行动》,获得1984年全国市台交换会长篇小说广播节目一等奖;播出的青岛市作者梁修编写的长篇小说《夜潮》,在全国部分省市台广播文艺交换会上获优秀节目一等奖;播出的《岳飞传》、《杨家将》、《秘密列车》、《夜幕下的哈尔滨》、《三国演义》、《唐山大地震》等都深受听众欢迎。每到18时30分,几乎是“家家喇叭响,户户评书声”。
  另外,还设有《电影录音剪辑》、不定期的《优秀广播剧展播》、《外国音乐欣赏》、《一支乐曲介绍》、《早晨好》、《祝您晚安》音乐节目和《京剧选段》、《地方戏曲》、《每日相声》等专栏。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从50年代制作《王贵与李香香》、《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小君乐》等广播剧开始,到1986年共生产约28部,年平均生产5部左右;广播剧的质量逐步提高,先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播的有《母亲与遗像》、《明姑娘》、《山泉》、《金桂飘香》、《星》、《误诊》6部。1982年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被批准为全国广播剧研究会成员台。
  在音乐广播节目中,80年代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了一批质量较好的音乐专题节目。如《海上文艺轻骑队——介绍北海舰队文工队》、《职工乐坛,百花吐艳》、《醇美甜润,声情交融——介绍郑绪岚》、《嘹亮的歌声——介绍蒋大为》、《赤子心,唱友情——介绍陈蓉蓉》等,这些节目都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选用。1984年制作的连续音乐专题节目《中国歌曲介绍》,向听众介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歌曲32首,每首10分钟,独立成章,介绍作者的生平、歌曲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制成声文并茂的小节目连续播出,有力地配合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1985年又录制《中学生之友》音乐讲座,共17讲,每讲30分钟。在中学生暑假期间播出,收到很好的效果。许多音乐教师还把讲座录下来作为教材使用。
  在戏曲和综合文艺节目广播中,从1982年开始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组织了几项大的在全国、山东省有影响的活动,扩大了声誉,丰富了广播节目,密切了电台与作家、演员的联系,在听众中产生较好的影响。如1982年同中国唱片社联合组织了《录音录像相声晚会》,邀请著名相声演员姜昆、侯跃文、高英培等来青演出,观众争购入场券,盛况空前。1984年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9家电台联合组织广播曲艺交换会,在全国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曲艺表演阵容,丰富了曲艺节目。同年还协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来青举办全国相声评奖预演晚会。1985年3月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在青岛市组录了京剧高派艺术专场演出。1986年为庆祝“八一”建军节,与九省、市电台联合举办慰问“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相声录音会。另外,与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合办的《景阳岗杯》山东快书大奖赛获奖节目演出,受到市委的关注和重视。1986年组织编辑、录音员到北京、济南等地采编录制的《欢声笑语喜迎门》文艺广播会,邀请马季、郎咸芬、李和曾、李世济、方荣翔、蒋大为、关牧村、袁阔成、唐国强等著名艺术家演出节目和向听众祝贺新春,均取得良好效果。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每年还重点采集组录一批群众创作演出的优秀节目,向全市人民介绍。每届的全市职工文艺会演和驻军战士文艺会演,电台文艺记者都采访录音,使群众文艺在广播中占有一定比重。80年代,群众音乐创作的静场录音有200余首,播出青岛市少儿演播的歌曲、乐曲100余首,扩大了社会影响,获得省、市和全国规模专业评奖活动的奖励。
  电台文艺部重视同听众的联系,设专人负责处理听众来信。对重点来信,件件回复,并尽可能地为残疾人等特殊听众服务,为其抄发诗稿、歌片和复制节目磁带等。因此听众都乐意给电台来信,点播节目、提出要求或建议。1981年共来信774封,1982年来信885封,1983年?2 000?封,1984年来信5 600封,1985年来信5 500封。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二节 广播宣传

文艺节目获奖剧目表

    表3 (1981~1986年)
    剧名剧类部/集时间演播单位、人获奖情况
    明姑娘广播剧1/160分中国广播电视剧团1982年全国广播剧评选获优秀广播剧奖
    特别行动长篇小说32回16小时曹灿1984年全国市台广播文艺节目交换会获优秀节目一等奖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广播剧1/175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1984年山东省优秀广播剧评比二等奖
    广播剧1/160分中国煤矿文工团瞿弦和上海译制片厂乔榛1985年山东省优秀广播剧评比一等奖
    哭秦庭京剧室内录音2小时李和曾1985年全国市台广播文艺节目交换会优秀节目奖
    临死之前相声20分常佩业、金炳昶1985年全国市台广播文艺节目交换会优秀节目奖
    误诊广播剧1/105小时上海译制片厂演播1986年全国连续广播剧评奖获“丹桂杯”奖(即一等奖)
    山泉立体声广播剧1/11小时张桂兰、赵子岳、谭天谦等1986年山东省第三届广播剧评比一等奖
    意外的阿童木广播剧1/150分陈道明、罗历歌等1986年山东省第三届广播剧评比三等奖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二节 广播宣传

服务性节目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服务性节目,自建台以来曾举办过《行情、牌价》、《广告》、《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广播体操》、《节目预告》等节目。
  《广告》节目从1950年2月开始举办,1955年停办。1980年1月1日恢复。恢复后的广告节目的广播方针和任务是在促进生产、扩大流通、指导消费、活跃经济、方便生活、发展贸易等方面起媒介作用,更好地为建设初级阶段物质文明服务。为了提高广告宣传的效果,青岛台平时注意搜集信息反馈,及时为厂家传递,并组织人员到外地宣传工厂企业的新产品和名优产品。如1982年青岛汽割机械厂委托青岛台把2万元的电烤炉广告打向全国后,订货者纷至沓来。青岛中韩机械厂的面粉机广告,通过电台代办到全国各城市电台广播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青岛台的广告业务日益兴旺。广告节目由初期20~30分钟,到1984年每天增加到45分钟。广告的播出数量,也由每年平均500条左右,增加到700条左右。1984~1985年平均达到1 200多条。广告节目的设置和质量也不断增加和提高。由开始单一的专栏广告,又增设了《文化信息》、《市场信息》专栏;并与山东省各城市电台横向联合,相互开辟了《山东各地产品介绍》专栏。在广告的播出形式上,多采用配乐、对话、广播小品、诗歌、曲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并注意提高广播稿的质量。1982年青岛台制作的青岛钟表厂骏马牌挂钟广告,在常州召开的长江流域城市广播电台广告经验交流会上被评为一等奖,并在《中国广告》杂志上作为优秀广告稿推荐。以后,又有5个广告在全国广播广告会和中国广告协会广播委员会上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还注意充分发挥广播协作的优势,开辟广告来源的多种渠道。1982年6月以青岛台为主,倡仪发起首届北方城市电台广告协作会议,参加会议的电台开始不足40家,到1990年已发展到120多家。会议既交换广告,又开展广告节目评比和探讨发展广播广告的新路。每届会议交换的广告总额达几百万元。青岛台已成为中国广告协会的会员和中国广告协会广播工作委员会的委员台。
  《天气预报》节目初办于1950年2月,到1954年趋于正规。当时称为《大风寒潮》节目,1955年改为《灾害性天气预报》节目,每天广播4次;1961年在此节目后增加了气象旬报。1966年改为《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节目的稿件,一直由青岛市气象台供给,每天早、中、晚3~4次用电话向电台发稿,由电台值班播音员抄收,然后直播。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