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医 疗



  自德国侵占青岛营建第一所医院(胶澳总督府医院,1906年初步建成)起,到1914年11月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已有各类医疗机构16处,其中:官办医院及诊所7处,教会医院5处,私立医院4处。 
  青岛解放时,青岛市军管会接管公立医疗机构有15处。1949年,青岛有各类医疗机构76处,病床1059张。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青岛的医疗机构也得到迅速发展。到1966年,全市城乡已建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医疗网,共有各类医疗机构862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65处,门诊部(所)684处,专科防治所(站)5处,妇幼保健所(站)8处。共有病床5214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城乡各类医疗机构迅猛发展,到1986年底已发展到1472处,其中:县及县级以上医院78处,乡(镇)卫生院142处,门诊部(所)1229处,专科防治所(站)11处,妇幼保健所(站)12处。共有病床14442张。另外,1986年全市城乡还开设家庭病床15193张,是医院编制病床的重要补充,缓解了慢性病人住院难的问题。
  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全市城乡(5区1县)医疗机构中共有各类各级卫生技术人员2150人,其中:中医621人,西医326人,西药12人,护理、助产702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489人。这些卫生技术人员按所在部门和年有制性质分布统计,其中在卫生部门有370人,工业及其他部门有310人,而在私立医院工作和个体开业者有1470人,大大超过公立医疗机构中的人数,尤其是中医,621名中医中,个体开业者620人。到1966年,全市城乡医疗机构中的各类各级卫生技术人员已发展到5226人,比1949年增加2.43倍。其中:中医307人,西医1626人,中药148人,西药261人,检验135人,护理、助产1849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900人,其中在卫生部门有1849人在工业及其他部门有1903人,在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有1472人;个体开业者只有2人。人员结构与1949年相比,也有很大变化,突出的是中医、中药人员在医疗机构中已占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然而中医总人数却比1949年减少一半还多,其他各类人员比1949年都有成倍的增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医疗队伍便迅速扩大。1986年底,全市城乡医疗机构中共有各类各级卫生技术人员21761人,其中:中医1250人,西医7640人,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4人,中药619人,西药1512人,检验826人,护理、助产66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236人。按1986年全市(6区6县)人口总数6330969人计算,全市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3.44人。


第二篇 医 疗
第一章 中 医



  青岛原属即墨县。即墨县历史悠久,中医源远流长,明代黄玉衡,清末黄学礼,世医于致温,儒医房益臣,草医杨有江等谙典善治,著书立说,均为后世所知名。1897~1921年,德、日侵占青岛时期,中医行医当局不予干涉。Gov对中医的管理始于1923年2月22日,胶澳商埠警察厅颁布关于《取缔医生暂行规则》和《按摩术、针灸术营业取缔规则》。6月警察厅对青岛开业中医进行审核统考,合格者发给 营业执照应诊。1929年,青岛市卫生局和社会局先后颁布《青岛市管理医士暂行规则》、《考试中医士暂行规则》等法规,对市区中医重新登记注册,不论水平高低,统称中医为医士。1930年后,每年3月15日举行中医考试,由考试委员会评定成绩,造册上报社会局批准,发给营业执照。营业者门前须挂有社会局制作的磁牌,使用统一规格处方,违反管理规则者交法院惩处。1936年南京国民Gov颁布《中医条例》和《中医审查规则》,歧视、限制中医,引起全国中医的抗议。鉴于此种情况,青岛市Gov以有“特殊情况”为由未予执行,因而青岛的中医未发生风波。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日伪青岛特别市公署卫生局医务管理中医,重新办理营业执照。1942年6月卫生局撤销,中医归社会局保健科医务股管理。1945年南京国民Gov接收青岛,由卫生局聘请何中洲等7名中医组成青岛市中医考询委员会,对全市登记的中医进行考询,核发行医执照。自1945年12月至1948年9月,青岛市卫生委员会及市卫生局先后制定了《青岛市管理开业医事人员暂行规则》、《青岛市限制开业医事人员给照办法(草案)》和《修正青岛市管理开业医事人员规则》等法规,为中医开业行医的章则。
  建国初期,青岛市卫生局通过青岛中医学会筹备委员会的协助,检查全市中医诊所。1953年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如开中医座谈会,听取意见,贯彻党的中医政策。1958年全市有35名中医担任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委员。1956年6月28日,青岛市卫生局设立中医科,加强中医工作领导。1963年11月,中医科和医疗预防科合并为医政科。1976年中医科又重新设立。1984年12月青岛市卫生局发布(84)青卫办字354号文件,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发展中医药事业,搞好中西医结合工作,促进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3支力量共同发展。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一章 中 医

第一节 中医队伍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有的中医受聘药铺坐堂或受雇商号,也有自设诊室,诊脉开方,设摊问病,为国人治病。1912年前,在胶澳德占区登记的中医私人开业者公仅1名。1914年后,开始有针灸按摩诊所开业。
  北洋Gov统治时期,坐堂中医较多,在黄岛路卫生药房,汶上路云集里、胶州路胶济大药房均有内科、外科、眼科和治疗麻风病的坐堂中医。当时中医铺在市区内共90家,在市外四方6家、沧口9家、李村5家。多数药铺聘请中医坐堂或医药兼施。1929年筹备青岛中医业公会时,有100多名中医。1930年青岛市有照开业中医141人,1934年底增加到321人(其中2名女中医)。1935年中医为363人。但由于南京国民Gov歧视国医限制中医,中医只能称“士”,不准称“师”,中医界举步维艰,流动性大,至年底仅有229人。1940年开业中医有236人。1942年居青德国侨民及社会捐款,由日伪社会局组织“青岛社会局贫民免费中医诊疗处”,设在四方路三江会馆,是年6月开诊,下设8个分诊所免费诊查,只收中药成本费。开业中医已平仅是拜师学徒、得师传口授者,有的中医进入函授院校深造,外地中医院等各级毕业生也来青岛谋生1946年已有毕业于北平国医学院等各级中医院校中医35人。青岛解放前夕,全省各地中医聚集青岛,市区中医达648人,名医荟萃,学派林立,其中以推崇张仲景者较多,清代名医黄元御和近代名医张锡纯的影响也颇深。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市区有私人开业中医诊所620人,有中医621人(其中工矿保健站1人)。1953年全市591名中医均为私人开业。同年,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全市组成中医联合诊所6处。1954年市公费医疗疹部成立,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聘请5名中医组成中医科。1954年12月,青岛市第一届中医代表会议召开,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其后各大医院相继聘请中医会诊、授课并开设中医门诊。在此期间,青岛知名中医刘季三、史道生等8人先后被吸收入公立医院。1955年7月,青岛市立医院成立,各科负责人都由中医担任,名国医刘季三任院长。同年市区中医联合诊所9处,1957年增至11处。1961年全市有中医467名,其中394名被选用到各级医院、疗养院、卫生所或工矿保健站工作。1962年市卫生局对全市中医的学识水平和技术能力进行考核登记,经山东省卫生厅批准,确定其中45人为名老中医,并为之配备助手和安排学徒,使其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得以流传。1965年后,由于中医培养工作跟不上,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部分中医被遗返回农村,市区中医人数逐年减少。1966年有中医308人,1968年减至272人。1976年底市区中医队伍回升增至423人。
  1979年青岛市人事局、卫生局、劳动局根据山东省人事局、卫生局、劳动局指示成立了选拔中医(药)人才领导小组和学术鉴定委员会,从集体所有制和城乡散在的中医人员中选拔人才,以考试选拔出89名中医(其中5名为名老中医),分配到各医疗单位的教学单位,充实中医队伍。至1986年全市中医1319人(市区709人)。1984~1985年各区、县先后办起了5所中医院。青岛市中医院于1984年成立了院属中医研究所,卫生部于同年确定青岛为全国中医现代化研究基地之一。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一章 中 医

第二节 临床成果


  建国后中医临床不断发展,内、外、妇、骨、针灸、皮肤、指医、小儿推拿等各科都取得丰硕成果。
  内科 青医附院史道生教授研制“环心丹”,通补兼施治疗冠心病有特效,成品畅销国内外。1983年获山东省科委优秀成果奖及国家经委狭义金龙奖。中医院李正之副主任医师研制痹症一号、二号方法治疗风湿痛获青岛市科协大会成果奖。青医附院中医科陈鸿雪等研制“消喘膏”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取得显著效果。
  外科 市北区医院老中医刘俊武结合家传自制丸药治疗脉管炎、骨髓炎等病,临床效果显著。
  妇科 青岛市中医院傅乃杰主任医师研制“宫颈散”和“苦参栓”治疗宫颈糜烂,1979年获省卫生厅奖励。后又研制“痛经一号”方治疗痛经,收入《千家妙方》一书。
  眼科 市北区医院孙明仙副主任医师拟定8个协定外方,经多年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孙明仙眼科八法简介》1984年刊登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上。
  骨科 市北区医院正骨中医孙德正,依据中医传统手法,结合现代医疗技术进行诊断与整复,疗效显著。
  小儿推拿 青岛市中医院李德修、青医附院张汉臣、市立医院于荆南及等临床小儿推拿各有千秋,均为中医界所望重。李德修、张汉臣小儿推拿术经整理后收入《齐鲁推拿术》一书。张汉臣《小儿推拿概要》一书,1962年出版。鹿瑞芝儿科病症辨收入《儿科条辨》一书。
  指医 崂山县指医贾立惠,将武术技击的点穴法应用于临床,假冒创立点穴疗法,能治疗30余种疾病。现由卫生部拨款建设指医医院,已拍成《点穴治难疾》电视、电影片。点穴疗法已编著成书,1984年出版,发行国内外。
  1978年,青岛市中医院开始探讨“气”的本质,1979年研制出气功红外信息治疗仪,1980年被评为山东省科研成果二等奖,青岛市科委授予科研成果一等奖。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二章 西 医



  西医始于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德国侵占青岛后,出于自身需要和巩固殖民统治的目的,在德国东亚海军野战医院的基础上开始营建胶澳总督府医院,边建边使用,至1906年建成初具规模的医院。在建院过程中,胶澳总督府还陆续派出海军军医前往胶州(1898年)、济南(1900年)、衮州(1906年)等地建立医院。与此同时,各教会也先后在青岛建立了一些医院、诊所。基督教同善会于1901年建立了福柏医院(今武定路市儿童医院院址);1905年,基督教信义会在即墨县建立了柏林医院,天主教设立了天主教医院;1907年,同善全欧洲人协会创办了一所为欧洲人服务的医院(今安徽路市人民医院旧病房区),仍称福柏医院,原福柏医院改称花之安医院(又名华德医院)。1918年华德医院停办,1927年华德医院重新开办。这些教全办的医疗机构中的外籍西医是以传教士身份来华的。除了胶澳总督府官办和各教会办的医疗机构外,日本人还在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开设了日华齿科医院和太平镇医院2所私人医院。
  随着西医诊断及防治手段(如X线机、细菌及化学检验、手术器械、西药等)也相继传入西医传入初期,只能诊断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一般疾病和疟疾、天花、肺结核、性病等传染病,对法定传染病施行隔离,肺结核的治愈率很低,外科只能做阑尾手术。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除了开展普外和骨外一般手术外,于1919年进行了胸外手术、眼科一般手术,于1920年进行了第一例白内障摘除术。这些医疗技术大都为日本、德国及其他欧美医生所掌握。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西医数量有一定发展,技术水平也有一定提高。内科诊治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的水平较过去有提高;外科已能开展膀胱镜、输尿道插管、逆行肾盂造影等检查,并可做胃、肾、胆囊、前列腺等切除术,骨折切开整复手术;妇产科能处理难产、国低位产钳助产、宫内死胎、剖腹、宫外孕手术,简单的卵巢瘤切除术,早期宫颈癌镭锭治疗等;儿科诊治肺炎、结核性脑膜炎、败血症等病的水平均有提高;眼科已能开展白内障囊外摘除、泪囊摘除、眼睑内外翻、矫正斜视等手术。
  建国后,西医的医疗技术突飞猛进。临床分科越来越细,诊断及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先进。特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级医院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精密医疗器械,如1000毫安多功能大型X线机组、血气分析仪、高压液相色谱仪、纤维导光内窥镜、人工肾、CT(计算机断层X线机)、呼吸机、体外循环机、B型超声检查系统等,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许多过去不能做的手术,如冠状动脉造影、法乐氏四联症、心脏瓣膜置换等心脏直视手术和肾移植、角膜移植、断指(趾)再植、心脑血管搭桥、喉头再造、95%大面积烧伤抢救等,现在可以做了。心肌梗塞抢救成功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二章 西 医

第一节 内 科


  建国初期,医生为病人诊断疾病主要采用望、触、叩、听,辅以化验三大常规和X线透视等方法。肺结核、消化系统疾病、疟疾、性病以及其他传染病为当时常见病,危重病抢救成功率较低。50年代初,各医院添置了部分中小型医疗设备,内科医生初步掌握了胸穿、腹穿、肝脾穿刺活检、骨穿等诊疗技术。静脉输液给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抢救成功率也有提高。1956年后,市级医院先后开展了硬质胃镜、腹腔镜和乙状结肠镜检查。1958年后,开展了A型超声波检查,用以诊断各种肝病。1959~1962年,肝炎是各医院内科的主要病种。60年代,省属和市级医院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疾病已能正确诊断和处理。1978年后,青医附院、市立医院、人民医院、胶县中心医院成立各专业治疗组,以青医附院、市立医院科别设置较全,大致分为7个专业。
  心血管专业 50年代末,省属及市级医院内科虽不分专业,但已有医生开始侧重诊治心血管疾病。1958年青医附院购置德国产心电图机1台,较早开展了心电图检查工作。1959年市立医院、人民医院各购置1台国产心电图机,用于临床开展心电图检查。同时开展心冲击图、吸烟、马氏二级梯运动试验,初步完善了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同年,人民医院在技术革新中,自制1架体外循环机,在狗身上进行心脏手术试验成功。1962年青医附院、市立医院、人民医院均购置了瑞士产电了管喷水式心电图机。1965年购进日本产晶体管执笔式心电图机,提高了对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据1969年统计,青岛市冠心病与风湿性心脏病的比例为1:1.8,风心病较多。1972年后冠心病有上升的趋势。据1978年统计,冠心病与风心病病人比例为24:1。中老年冠心病病人逐渐增多,1969年50岁以上病人占20.9%,1978年增至36.9%;1969年61岁以上者为5.5%,1978年增至9.4%。1975年后,各市级医院先后开展了心电向量检查,成立了心血管病房。
  1978年以后,各医院心血管病房开展了心电监护。据市立医院统计,70年代初,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病死率为25.42%。由于心电监护的开展,病死率逐年下降,至70年代末为12.89%,80年代为9.32%。
  1981年人民医院运用生理记录仪配合脚踏车运动试验开展心肌功能检查,利用B型超声诊断仪做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观察心内、心外分流,提高了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准确率。1983年4月,市立医院为首例病人安置埋藏式起搏器。1984年4月首次开展心房调搏术后,相继开展了心电生理检查。1985年6月在国内首次开展右心室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是年9月,开展多功能心脏程序刺激仪(FD-I型),临床使用体外反搏。1986年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成功率达83%。据市立医院统计,1969~1978年,内科住院总人数为12230人次,因心脏病人院2614人次,其中冠心病829例,急性心肌梗塞310例,风湿性心脏病697例,10年中主要收治风湿性心脏病和冠心病病人。
  血液病专业 青岛市各医疗机构血液病专业始于70年代初。1973~1975年市立医院共收治33例白血病病人,17例经过两个疗程以上化疗后,有7例完全缓解。1974年,市立医院内科血液病专业对5个长期接触苯工作的工厂1133名职工进行血液学改变及临床特点分析,发现苯可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小,同时还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苯中毒的早期诊断有参考价值。70年代中期,为配合临床需要,青医附院和市立医院分别建立了血液病实验室。1984年后,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市人民医院和第五人民医院均添置了血液粘度计,开展微循环检查。1985年成立了微循环检查室。
  消化专业 50年代,内科诊治的大多数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病出血、肝硬化、肠炎、菌痢等。对胃肠病的诊断主要靠X线钡剂造影,并逐步开展了硬质胃镜诊断胃肠疾病。60年代初期,青岛地区肝炎流行,医院主要收治肝炎病人。70年代初,青医附院及市级医院普遍开展了胃镜、十二指肠镜等导光纤维内窥镜的应用,提高了胃肠疾病的诊断率。1976年青纺医院首创重度有机磷中毒的胃造瘘洗胃救治法。70年代后期,各医院引进B型超声诊断仪,开展胰胆管造影。
  1978年后,仅市立医院开展的内窥镜下治疗项目就有:(1)胃镜下取胆道、胃及十二指肠蛔虫。(2)取食道贲门异物。(3)拆除残胃残留缝合丝线22公分,使病人腹痛缓解。(4)治疗巨大胃石2例。(5)内窥镜直视下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孟氏液治疗急性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近期疗效100%。(6)内窥镜直视下注射硬化剂治疗食道静脉曲张。(7)内窥镜直视下用高频电凝器为一食道贲门肿瘤阻塞而致食管狭窄的切割。(8)内窥镜直视下行胃、结肠息肉电凝切除术。1981年9月,市立医院率先开展五肽胃泌素法胃液分析,用于诊断萎缩性胃炎。是年,采用甲氰咪胍(静滴加口服)、生胃酮、甘草锌、雷尼替丁加得乐冲剂、灭滴灵、痢特灵等治疗溃疡病出血有效率达90%。同时还应用灌肠合剂滴肛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6例,有效率97%,复发率低。1982年应用细针肝穿刺成功,对肝内炎症、肿瘤、肝硬化等获明确诊断。1985年市立医院采用小剂量垂体后叶素持续静滴(0.2~0.4单位/分)取代三腔二囊管压迫,治疗门脉高压大出血,疗效显著。80年代后期,用持续补充高渗氯化钠(13.6克/日)、氯化钾(4~8克/日)加利尿剂治疗肝硬化腹水,平均消腹水时间缩短至19.6天,无不良反应。
  青医附院及市级医院消化专业病房自成立以来,主要收治溃疡病、肝硬化失代偿期及并发症、肝昏迷、消化道出血、黄疸、腹水、腹部包块、慢性腹泻、胰腺疾病等。
  呼吸专业 50年代,内科已有医师侧重诊治呼吸系统疾病,但治愈率较低。60年代,呼吸系统疾病占医院首位,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病逐年增多。市立医院于1964年开展了肺脓肿经皮穿刺抽脓治疗。70年代中期,各医院将国产人工呼吸机应用于临床,抢救呼吸衰竭的病人。1978年,市立医院呼吸专业采用支气管药物滴入法治疗肺脓肿。是年,人民医院成立了肺心病病房,开展血气分析,提高了酸碱失衡检验的准确率,对肺心病病人的抢救提供了可靠依据。70年代后期,各医院呼吸专业组及病房先后成立。
  1979年后,市立医院和第五人民医院分别成立了脱敏门诊,检查治疗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荨麻疹等疾病。1979~1980年用10联菌苗治疗内源性过敏性哮喘,用粉尘螨注射液治疗外源性过敏性哮喘。1983年秋,市立医院用花粉抗原治疗外源性过敏性疾病,疗效达87%。1984年8月,第五人民医院变态反应科成立,引进日本产过敏因子仪2台。同年进行青岛地区致敏原如空气中毒菌、尘螨、室尘、贝尘等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1986年完成2113例支气管哮喘病人致敏原的调查,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1985年人民医院开展小气道的检查,加强了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早期防治。1986年市立医院呼吸专业组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采用血清及胸水B-微球蛋白的测定及癌胚抗原测定。
  内分泌专业 70年代后,各医院的内科开始有医师侧重内分泌专业。1978年,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内分泌专业组成立。1986年底设内分泌专业病房。
  1981年青医附院、市立医院、胶县中心医院均运用甲状腺功能测定仪,开展碘131、甲状腺功能测定及甲状腺扫描。同年,购置r-谱仪,开展放免分析,先后进行T3、T4、胰岛素释放试验,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等项目的检测,使临床诊断前进了一大步。
  神经专业 1964年青医附院和市级医院开始有医师侧重于诊治神经系统疾病。1965年12月,青医附院神经内科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愈1例神经性瘫痪13年的女性病人,此后一年中又治好40例。70年代,各医院开展了脑电图、脑血流图检查。80年代开展血液流变学测定,提高了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依据。
  1985年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成立,开展了颈动脉脑血管造影。1986年开展脊髓椎管造影、头颅CT扫描和脊髓CT扫描等各项检查。至1986年全市有4个医院设神经科,收治的病种主要有急慢性脑血管病、急慢性脊髓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变性疾病、周围神经疾病、常见肌病、部分颅内占位性病变和功能性疾病,除常见病、多发病外,还收治部分神经系统少见病。
  泌尿专业 内科泌尿专业开展最早的是青医附院和市立医院,1968年对尿毒症病人开展结肠透析和腹膜透析。1976年市立医院引进人工肾并设病房,提高了对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1986年市立医院用低蛋白饮食加必需氨基酸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成功,用低蛋白饮食加必需氨基酸加尿毒灵(保留灌肠)三磷酸腺苷综合疗法治疗6例尿毒症,病情缓解。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二章 西 医

第二节 外 科


  建国初期,青岛以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和市立医院为代表的外科已发展到能做阑尾、胃、脾切除,直肠癌、乳腺癌根除,甲状腺癌颈淋巴清扫,结肠代胃、骨折钢板内固定,良性肿瘤切除,腰椎间盘髓核切除,脊椎骨折后路并肩减压,以及前列腺肥大、膀胱全切改道等手术。50~60年代,各医院主要以普通外科手术为主。青医附院冯雁忱教授、市立医院王训教授为普外代表人才,闻名岛城和山东半岛。进入60年代后,开始向定向专业化发展,各专业组相继成立。
  神经外科专业 青医附院和市立医院外科在50年代已能做部分颅内血肿清除,开放性脑外伤手术,经颞三叉神经节前纤维切断术,脑脊液膨出修补术,周围神经鞘瘤切除术,颅骨修补术,脑脓肿引流等手术。1959年青医附院外科首例脑瘤切除术成功。1962年市立医院开展脑室引流、脑外伤颅内血肿清除。是年,成功地做了首例颅咽管瘤切除术。1967年做了首例脑溢血清除术。
  70年代,青医附院、市立医院、青纺医院、海军四O一医院开展了颅脑手术。1972年市立医院做了首例椎骨内肿瘤切除成功。1975年做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成功。1978年青岛纺织医院成功地开展了脑血管搭桥术治疗脑血管意外26例。
  1983年市立医院神经外科专业组开设病床,每年开展手术在100例左右。1984年市立医院做了首例脑垂体瘤切除术,同时开展了脑血管畸形、大脑半球肿瘤切除术。1985年后,省属及市级部分医院引进脑CT,使脑病的诊断技术、准确性明显提高。市立医院开展首例听神经癌切除、小脑肿癌切除、第四脑室内肿癌切除、胆脂癌的切除,并做数十例脑溢血手术,成功率较高。
  泌尿外科专业 50~60年代,青岛市仅青医附院设泌尿外科专业。其他各医院由外科医生兼管。当时开展的泌尿外科手术有:肾切除术、肾盂切七开取石术、肾切开取石术(凸面)、输尿管、膀胱切开取石术、尿道套入术、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前列腺切除术、阴茎癌切除术、睾丸肿瘤切除术、嗜酪细胞瘤切除等,当时以冯雁忱、董俊友教授见长。
  60年代,市立医院外科唐之曦副教授对精脉曲张的病人采用精索静脉曲张内精静脉高位结扎治疗,地国内突破性的效果。1969年市立医院、青医附院泌尿外科专业对后尿道断裂病人,采用前尿道套入法,获得成功。70年代后,各市级医院均建立了泌尿外科专业。1979年市立医院成功地抢救了1例外伤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
  1980年后,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有选择性地进行人工肾血液透析治疗,取得满意疗效。1983年市立医院对膀胱癌术后的病人采用卡介苗膀胱内灌注防治术后癌复发。同年12月28日,青医附院外科首例异体肾移植手术成功,填补了省内空白。青医附院泌尿专业于1984年12月建立人类精子库用于人工受妊1352例,成功618例。1985年12月,青医附院第一例人工授精男婴降生,体重3509克,生长发育正常。
  骨外科专业 50年代,骨外科工作由外科医师兼做,仅开展一般清创缝合,骨折简易外固定。后逐渐开展骨牵引术、石膏外固定、四肢骨折切开定位内固定术、截肢术以及脊柱、骨盆骨折的保守治疗。1953年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外科做首例腰椎间盘手术和脊椎结核病灶清除手术成功。
  1964年市立医院外科开展了膝关节滑膜切除术、关节融合术、结核病灶清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及脊柱椎管碘油造影术等。1967年6月,青岛纺织医院外科成功地做了首例断指再植手术。1968年9月,青医附院外科做了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及首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成功。1969年又施行首例全肱骨置换手术成功。翌年3月,市立医院为一左前臂远端断伤病人做了断肢再植手术。1974年市立医院外科做了第一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980年4月做了取代血管足背皮瓣移植术。1982年4月开展了股骨一次性延长手术治疗下肢缩短畸形。1983年,青医附院外科开展脊椎侧凸矫形手术40余例,优良率达80%。
  1985年5月,市立医院采用腓骨代血管移植代桡骨手术,治疗桡内肿瘤。是年青医附院外科首例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成功。1986年市立医院成立骨外科专业病房。1986年9月,市立医院开展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是年10月又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
  胸、心血管外科专业 50年代初,青医附院和市立医院开展了肺癌的肺叶切除术、贲门失驰症的各种手术。市立医院1953年做了首例食管癌切除术。1957年青医附院外科为一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做首例法乐氏四联症减手术成功。是年7月,市立医院首次开展了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及心包剥脱,胸膜外塑胶球填塞(充)术等。
  60年代初,各医院先后开展了胃代食管、空肠代食管、结肠代食管术加颈部血管吻合术治疗各段食管癌。市立医院采用静脉一段,代替动脉,用血管吻合器加以吻合,血管移植获得成功。1960年市立医院开创经胸脾切除并结扎有关食管、胃的动静脉,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1962年,人民医院在低温麻醉下进行锁骨下动脉与肺动脉吻合术。是年6月,市立医院做了首例化脓性心包炎心包部分切除手术成功。翌年11月5日,首次对“重症肌无力”病人进行胸骨劈开,胸腺切除手术获得成功。1964年,市立医院开展发胸骨后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全大隐静脉经下肢、腹、胸部皮下倒转与颈外静脉吻合治疗止腔静脉综合症;锁骨下动脉与肺动脉吻合治疗法乐氏四联症,外伤性静脉瘘及瘤的修复与切除。是年,市立医院、人民医院分别为2例慢性脓胸病人施行开胸胸膜剥脱术,获得成功。1965年,市立医院开展了人造血管移植治疗动脉瘤。1969年4月,成功地为一病人切除了髂、腰、股部一约50×20×8厘米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1970年后,各市级医院成立了胸外血管专业,是年,市立医院采用国产多普勒诊断,施行四肢动脉切开取出心脏栓子获得成功。1973年后,各医院陆续开展了食管癌切除手术、食管胃吻合、肺叶切除、纵膈肿癌切除等手术。1977年10月,在市卫生局的组织领导下,青岛市心血管外科协作组成立,并在市立医院开展了低温心脏直视手术的动物实验及心脏体外起搏器的安装。协作组又于1978年4月在市立医院施行了第一例低温麻醉下心脏动脉导管未闭手术获得成功。是年6月4日,协作组在市立医院首次为1例房室间隔缺损病人低温下行修补术,获得成功,填补了青岛市心脏直视手术的空白。11月,青医附院支援坦桑尼亚医疗队用针刺麻醉施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手术成功。1979年,市立医院还施行低温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法乐氏三联症根治术。同年青医附院外科首例体外循环手术成功。是年,市立医院开展了胸导管与颈内静脉吻合术治疗门脉高血压症及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佛氏窦瘤破例修复术等。
  1980年后,青医附院、市立医院、人民医院均开展了法乐氏三联症及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1981年4月23日,市立医院进行了首例肺动脉瓣成形术。同年5月29日开展了二尖瓣置换术,是年底开展了房、室粘液癌、心脏瓣膜置换等手术。翌年10月21日做了首例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治疗支气管癌。1983年10月27日,市立医院开展了法乐氏五联症根治术。同年,青医附院外科开展显微外科手术30余例,成功率达93%。1984年各医院胸、心外科开展的手术有心腔内肿癌要切除术、支气管肺动脉联合成形肺叶切除术、三尖瓣成形及主动脉置换术等。
  1985年4月,人民医院成功地做了1例难度较大的完全性房室管畸形矫治手术。同年5月17日又成功地为1名3岁零10个月的女孩做了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同年6月4日为一患风湿性心脏病的青年农民成功地进行了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置换的手术。1986年1月,人民医院为1名心脏病人取出心脏血栓,血块直径达5厘米。同年3月11日,市立医院外科首例左胸腔巨大神经鞘癌(重4750克)切除术成功。同年6月15日,市立医院开展了心内膜缺损修复术。是年9月,表医附院援坦医疗队与当地医务人员合作,为一患巨乳症的妇女施行手术成功。
  进入80年代以后,省属及市级医院胸、心血管专业发展迅速,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率达94.2%,法乐氏四联症手术成功率达96.3%。
  烧伤外科专业 建国后,烧伤病人治疗工作属外科。50年代后期,青医附院和市立医院设立烧伤专业组。1959年9月,市立医院成功地抢救了烧伤总面积80%(其中Ⅲ烧伤30%)的危重病人,并创了“皮浆植皮法”,剪碎的皮浆可在肉芽创面上扩展6倍左右,居省内领先水平。青岛纺织医院于1969年建立烧伤病房,成功地救治了成批化学和汽油等严重灼伤的病人。1980年市立医院救治成功一大面积烧伤95%(其中Ⅲ°烧伤40%)的危重病人,并开展了首例头面部深度烧伤全颜面植皮术取得成功。
  自1983年以来,烧伤专业共救治7批病人达70例,其中大面积烧伤29例,总治愈率达92.85%。收治化学烧伤病人248例,其中,碱烧伤63例,酸烧伤60例,化学毒物烧伤62例(黄磷烧伤28例),其他63例(沥青烧伤25例),总治愈率为99.10%。1985年市立医院抢救成功1例严重烧伤总面积95%的病人(其中Ⅲ烧伤50%),使烧伤救治水平有了新的进展。同时,开展前臂交叉皮瓣治疗腕部电击伤。1986年市立医院开展腹部带蒂皮瓣治疗腕部电击伤,获得成功。同年采用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治愈右手掌热压伤1例。同时还抢救成功1例严重烧伤60%(其中Ⅲ烧伤45%)合并上消化道应激性大出血,胃手术后出现复合型肠套叠的病人。
  肝胆外科专业 60年代,青岛市立医院外科肝胆专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为基础,开展了胆石症的研究,通过对413例胆石病人取出的胆石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以蛔虫残体为核心形成的胆石占70~84%,提出胆石形成与胆道蛔虫病有着密切关系的论点。
  70年代初,市立医院、青岛市台西医院分别成立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研究小组,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胆石症。市立医院制定出治疗胆石症的中药方剂,胆道排石汤1号、2号、3号,用于治疗首例病人,服药后12小时即排出2.5×2.5厘米的胆石一块,使病情缓解。经过两年的临床实践,对200例病人应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排石率达82%;对胆石症急性发病者排石率可高达92%,排出结石最大直径为4.2厘米,一次排石多达2000块以上,排石最快者在服药后12小时。青岛市台西医院用自制的“利胆汤”、“利胆片”治疗胆石症。采用排石汤、33%的硫酸镁电针疗法(小总攻)治疗肝胆管结石198例,排石率达87%.同时还研制“利胆汤”Ⅰ号口服液,探索对胆石手术后残余结石溶解排出。
  市立医院于1980年开展胆道镜检查,利用胆道镜进行术中和术后取石。同时,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各种分流术,如脾肾静脉分流术、脾腔静脉分流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分流术、“3”式脾肾静脉分流术取得了一定疗效。同时,对门脉高压症伴有腹水不适合分流术的病人,开展了“胸导颈内静脉 吻合术”以及“经胸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并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病人。经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的疗效。1981年市立医院开展了内窥镜下胰胆管造影及经脾肝穿刺胆管造影。1983年3月15日,青医附院外科为一患肝硬化刚满4个月的婴儿施行原位肝脏移植手术成功,填补省内空白。
  在胰腺手术方面,市立医院对胰头癌病人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肝脏手术方面,开展了不规则肝脏部分切除、左肝叶切除、右肝叶切除,共50余例。1984年开展了肝左动脉栓塞术。1986年市立医院开展了坏死性胰腺炎手术治疗及肝动脉流注化疗效果满意。
  小儿外科专业 青岛市设立小儿外科专业的医院有青医附院的市立医院。60年代前,外科仅能治一般常见小儿外科病,主要有疝气、阑尾炎、膀胱结石、先天性幽门肥厚、肠套叠、马蹄足、唇腭裂、各类骨折经及肾母细胞癌感染等。1964年市立医院成功地为一位5岁病儿做了肾盂切开取石术。1978年市立医院采用杜哈马手术方法开展了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治疗。1979年后,采用思文森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症30例均获成功。
  1980年,市立医院为一4岁患先天性膀胱外翻症的儿童,应用解剖修复手术治疗成功。1983年对小儿尿道下裂采用带粘膜下组织修复尿道,减少了术后尿道狭窄、尿道瘘等并发症。1984年4例6~12岁隐睾病儿施行睾丸自体移植术成功。1985年成功地为1例甲状帝腺功能不足的病儿进行甲状腺移植术。是年又收治1例反复肺部感染的9名病儿,诊为肺段隔离症,手术切除分离肺段后,病儿痊愈出院。1986年起,采用胆道囊肿切除、胆肠吻合术治疗先天性胆道囊性扩张症5例,获得成功。是年5月又成功地抢救了1例总胆管囊肿穿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的病儿。年底,开展了耻骨上切口行疝囊结扎术治疗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减少了对病儿的手术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经做500余例,收效甚佳。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二章 西 医

第三节 妇产科


  青岛解放前夕,山东大学附属医院已发展到能处理难产、中低位产钳助产、宫内胎死、剖腹产、宫外孕手术及简单的卵巢肿癌切除手术,早期宫颈癌镭锭治疗等。
  50年代初期,各市级医院先后建立妇产科。1952年学习苏联组织专科医院的经验,市立医院妇产科合并到妇幼保健院,青岛市妇幼保健院是全市唯一的妇产科专业医院。1954年市立医院妇产科重设。省属及市级医院已开展部分难度较大的妇产科手术,如巨大卵巢囊肿切除术(最大者47公斤)。50年代后期,各医院逐步推广会阴切开术,先后使用胎头吸引器、产钳处理难产,剖腹产术式也由古典式改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式。在接生过程中学习和推广苏联的无痛分娩法并强调保护会阴。1957年,市立医院开展宫颈癌广泛切除腹膜外淋巴清扫术。1961年,市立医院采用冬眠疗法治疗妊高症,使子发病明显下降。1963~1964年,为配合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市级各医院妇产科相继成立了计划生育门诊及病房。开展了电动吸引流产术、阴道输卵管结扎术,以及小切口输卵管结扎术。1964年开展宫腔内放置节育环工作。1966年,市立医院首创人工流产术后放置避孕环术,并向全市做了推广。
  70年代初期,各医院妇产科先后开展了输卵管吻合术、子宫下段和腹膜外剖腹产样术。后期,普遍开展了子宫全切、次广泛子宫切除、阴道成形术、乙状结肠代阴道术式等。
  1982年各医院都实行高危孕妇监护及产程图应用。1984年市立医院妇产科应用羊膜镜协助诊断胎儿宫内窘迫,并开展了宫颈毕少波评分法(根据宫颈软硬度,决定引产手术),对高危妊娠及大于41周孕妇实行计划分娩。同年12月,青医附院研制出“医用橡胶嵌铜宫内节育器”,成功率达93.36%,获山东省科委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年7月,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年,青岛纺织医院妇科增设脱环门诊和早早孕门诊。1986年3月,市立医院妇产科成功地开展了小阴唇皮瓣阴道成形术。同年,在全国率先总结了计划分娩对降低过期妊娠发病率、难产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的重要意义。同时门诊开展了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宫颈炎、外阴尖锐湿疣等疾病。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二章 西 医

第四节 小儿科


  建国前,青岛仅有几家医院设有小儿科。
  50年代后期,市级医院均建立了小儿科,有的医院将儿科与妇科设在一起,静脉输液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使腹泻、脱水病儿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60年代初,各市级医院对新生儿肺炎、支气管肺炎、暴发性菌痢、中毒性消化不良、急性肾炎等小儿急症的治疗技术和抢救成功率有明显提高。1960年青岛市暴发性菌痢流行,市立医院、市人民医院小儿科建立了传染病隔离门诊,在治疗上采用“邓氏补液法”,使婴儿腹泻并脱水酸中毒的治疗取得明显效果,死亡率由1959年的22%降至7%。1963年,腺病毒肺炎流行,市立医院采用人工冬眠疗法,使治愈好转率达90%。
  70年代,全市各医疗单位普遍采用头皮针补液法,提高了抢救成功率。1975年5月,市立医院小儿科采用“换血疗法”救治新生儿溶血症5例。1976年冬至1977年春,市立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肺炎,治愈率由1975年的90%上升至96%。1978年后,市级各医院开设小儿科心血管、血液、神经、脱敏等专科门诊。1979年,人民医院儿科开展了超声心动图检查,提高以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类型的鉴别诊断。同年,应用B型超声开展对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有何特长赘生物的确诊,为脱落后致肺栓塞的抢救胶腹部肿癌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70年代后期,青医附院、人民医院、青纺医院、胶县中心医院开展对小儿白血病的联合化疗,并用双氧水做增强剂,使部分病儿经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
  1980年,人民医院增设新生儿新式暖箱,可同时抢救2名重症新生儿。1981年市立医院开设专科门诊诊治儿童多动症。市人民医院对重症肺炎的病儿采用抗菌药物和超声雾化吸入等综合疗法,明显减少了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80年代,常见病、多发病的治愈率大大提高,如小儿肺炎的治愈率由70年代的95%上升到80年代的99%,婴儿腹泻的治愈由70年代的94%上升至80年代的100%。1986年底,部分医院建立了新生儿室,开展对新生儿疾病的治疗和研究。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二章 西 医

第五节 眼 科


  1914年日本陆军病院建立眼科。普济医院于1920年设眼科,1931年后改称眼耳鼻喉科,1948年又成为独立的眼科,医疗业务只限于门诊。
  建国后,市级医院先后建立了眼科,逐渐开展了眼科手术,潘作新教授为全国闻名的眼科专家。1953年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眼科首例角膜移植手术成功。1956年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首次发现镰刀菌引起的角膜溃疡病。1958年青纺医院做了首例眼球摘除手术。1959年市立医院进行首例青光眼手术治疗。
  白内障手术 1920年青岛病院(今青医附院)眼科,首例白内障摘除术。1962年市市立医院施行囊镊挽出术和针吸术首次进行白内障手术复明。1971年市立医院率先开展白内障晶体针拨套出术,并写出“中西医结合的白内障针拨20例临床观察”。1972年市级各医院白内障手术已发展至冷冻摘除,提高了手术质量。
  视网膜脱离术 1961年市立医院眼科做了首例视网膜脱离手术。1970年后开展硅胶管巩膜外环手术。1975年青岛纺织医院眼科开展视网膜剥离环扎术。1979年市立医院眼科研制的“导光电极定位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脱离80例临床分析”获山东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三等奖。同年,又开展了“导光纤维封闭巨大裂孔”新技术。1984年市立医院引进凯勒凝治疗仪后,使手术更加简便,裂孔封闭成功率达95%以上。
  角膜移植术 1953年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眼科首例角膜移植手术成功。1962年市立医院开展角膜穿透性移植术。1978年青纺医院开展了角膜移植手术。1980年后,市立医院用干燥保存的人工角膜行板层治疗性移植术,用超低温保存的人工角膜行全层穿透性光学移植和治疗性移植手术均获得成功。
  眼眶肿瘤切除术 眼眶肿瘤手术始于1959年。市立医院已能切除各种眶内良性肿瘤,并使病人在术后保持良好的外观的眼功能。市立医院眼科曾与神经外科合作,成功地进行了视神经孔减压术和眶上膈硅胶板修复术。
  眼内异物定位取出术 始于60年代初,主要靠X线定位,磁性吸收,透热电凝。1981年,市立医院做了首例在导光纤维窥镜直视下取出眼猪囊虫手术。80年代眼科开展用ABD型超声和CT定位,对X线不显影的异物,细小异物及确定异物的位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能较成功在施行包括视神经鞘异物,外磁性异物的取出等高难度手术。
  眼部成形术 60年代初,市立医院眼科已开展斜视矫正手术,眼睑内外翻(植皮)及结膜囊成形术等。1978年后,部分市级医院眼科开展了各种美容和改善视功能的技术,如重睑术、眼眉移植重建术、眶首修补术等。
  玻璃体切割术 1983年市立医院首次开展“导光纤维流控式玻璃体切割术”,运用玻璃体置换术治疗眼内炎、玻璃体积血7例,使病人保存了部分视力。
  眼科外伤 60年代,市立医院眼科担负全市大部分眼外伤病人的救治工作,逐步形成一套急救处理眼外伤的常规。70年代,建立化学烧伤专业门诊,挽救了病人的视力,轻、中型化学烧伤治愈率达100%。1976年后,青医附院、市立医院运用中西医结合和方法,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眼底出血、外伤性前房出血、玻璃体混浊及眼部慢性炎症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85年,市立医院引进日本产特伯肯眼底照相机,开展了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对各种眼底疾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提供了可靠的检查手段。1986年,市立医院引进美国ABD型超声仪,对眼科提供了先进可靠的检查手段。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二章 西 医

第六节 耳鼻喉科


  1943年11月,市立医院增设耳鼻喉科,仅能治疗一般病症。1948年后,逐步开展了鼻中隔矫正、鼻甲部分切除、上颌窦根治、乳突根治、扁桃腺切除、鼻息肉、鞍鼻矫正等手术。
  1951年市立医院用内窥镜取活检确诊喉癌、声带小结及息肉等疾病。1952年市立医院成功地做了1例耳源性胸脓肿开颅引流术。1953年首例喉全切并食道切除、颈淋巴清扫手术获得成功。是年,建立隔音室,引进测听仪,全面开展听力检查。1954年,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耳鼻喉科在国内首次发表用放疗和链霉素治疗鼻硬结病。1963年青医附院首例全喉切除手术成功。随后,市立医院耳鼻喉科也开展了全喉切除术。60年代,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在耳鼻喉手术方面均有新的突破,市立医院田珍教授闻名遐迩。1964年市立医院用内窥镜进行气管内插管烧灼治疗支气管内膜结核和肺结核引起怕咯血。还开展了内窥镜下支气管造影技术。
  1973年市立医院开展喉全切咽气管吻合术,使喉癌病人恢复说话能力。1980年做了首例颞骨全切、假听骨移植术(同种异体)获得成功。
  1981年市级各医院均开展了喉部分切除、喉重建术。同时,还开展了听力及耳神经疾病的鉴别诊断。1983年市立医院引进胸干诱发电位仪,开展对婴幼儿听力测试。翌年4月13日,施行首例气管壁肿瘤切除手术,获得成功。1986年市立医院开展全耳廓一期成形术,取得显著效果。是年,青医附院耳鼻喉科研制的萍芷片治疗鼻窦炎,有效率达90.5%。该科研制的“JC-R型听力计”,获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二章 西 医

第七节 口腔科


  1915年日本人开设的两处齿科医院,为青岛最早的齿科医院。青岛病院口腔科建立于1925年,初期称齿科。1946年市立医院设牙科。1953年称口腔科并设立病房。
  建国后,市级医院设有口腔科的有7处,从诊治一般口腔疾病发展到能做各种口腔外科手术。1953年市立医院逐渐收治颌面外科病人。同年与外科配合,施行“走马牙疳”后遗症、下唇部分缺失、颈胸部皮管转移整复术,获得成功。1978年后,由于先进设备的引进,全市各口腔科技术发展迅速,均能开展各种牙体病和牙周病的治疗、矫形。1983年市立医院与山东千佛山医院合作,用液体硅橡胶进行根管充填。1985年1月,成功地做了1例带血管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舌癌根治术后舌体缺损手术。同年开展牙髓病的空管疗法及牙龈再生术。1986年部分市级医院开展用葡萄糖酸锌治疗复发口腔粘膜病。
  口腔颌面外科在50年代只限于一般牙槽外科、外伤性颌骨骨折固定、拔牙及齿槽修正术等。80年代初,部分市级医院开展了颌面整形、整容术。市立医院开展了颌颈联合根治术。1984年1月13日,市立医院口腔科与外科合作,用胸大肌岛状瓣整复舌癌、口底癌切除后引起的大面积缺损畸形。是年8月,青医附院口腔科首例舌癌切除后,舌再造手术成功。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二章 西 医

第八节 皮肤病防治


  建国前,医院设皮肤花柳科,经检查和治疗性病为主。1940年后,除治疗性病外,还治疗一般常见皮肤病。
  建国后人民Gov采取积极措施,防治性病,至1959年全都消灭。1957年皮肤花柳科更名为皮肤科,医疗业务以防治皮肤病为主。青岛市的皮肤科以穆瑞五教授为著。1958年市立医院用自制的“银脑四仁膏”治疗酒渣鼻,取得较好疗效。1960年应用薏苡仁煎服治疗传染性软疣,90%的病人服后不再发生建立了发生新的皮损。
  70年代,各市级医院建立了皮肤科,治疗病种不断增加。1980年开始用黑光治疗机治疗牛皮癣、白癜风和玫瑰糖疹等。1981年在应用二氧化碳冷冻治疗血管瘤、寻常疣等皮肤病的基础上,改用液氮超低温冷冻治疗皮肤病,病种扩大至50余种。市立医院皮肤科撰写的“青岛市医用放射性皮肤损伤50例调查”的论文,参加了1986年第六届全国皮肤科学术会议,引起了职业病防治工作者的重视。
  性病防治 德国侵占青岛后,妓女院、私娼、暗娼随之产生,造成性病的严重流行。1899年性病开始在德军士兵中流行。1900年每千名士兵中平均有231人患性病。至1901年,患病率急剧上升,达到每千名士兵中平均有332人患在性病。日本侵占青岛后,日本、朝鲜妓女也随之而来。根据当时日本所设专门治疗性病的青岛病院新町分院统计:1919年该院门诊总数7952人次,其中患花柳病(性病)的有1113人,155名住院病人中,有100名是患有性病的妓女。1920年门诊总数为9304人次,其中患花柳的有1094人。
  1922年12月,北洋Gov接管青岛,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当局无心治理性病,取消了德国、日本所订的“发现梅毒患者必须报官”的规定,加之传统习惯势力,有性病隐讳不报,任其蔓延。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1929年全市有妓女984人,1932年全市妓女增至1335人。由于日本人、俄国人开设的妓馆日趋增加,当局管而不严,营业混乱,性病大肆蔓延,严重危害市民健康。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伪警察局设立“娼妓检验所”,只管检验不管治疗。社会上私人开办的“花柳病”医院、诊所比比皆是,由于收费昂贵,使很多患者不敢问津,得不到治疗。1939年全市有妓女1749人,患有性病的276人。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对妓院、妓女的管理较前严格,取缔私娼、暗娼,性病防治所不仅检验病,而且治疗性病,患病率有所下降。
  建国后,党和Gov决定取缔娼妓。1951年12月22日,青岛市人民Gov下令封闭全部妓院,同时成立青岛市妇女生产教育所,由市公安局负责调查、收容妓女314名(其中妓女168名,暗娼130名,游娼16名),收容后,由市民政局、市妇联负责对妓女进行思想教育和劳动生产管理。市卫生局抽出9名有经验的医护人员组成医务股,对收容的妓女进行全部免费检查治疗。在收容的314名妓女中,有243人患有性病,经过10个月的治疗,有154治愈。1952年底,随着妓女的取蒂和性病传染源的根绝,青岛市花柳病防治所亦随之撤销。
  从建国初到1955年,青岛市性病防治工作主要抓杜绝传染源的工作。1958年,青岛市按照分级划区医疗网,全面开展了性病的普查、普治工作,建立健康卡片。5~8月份,利用各种形式培训性病防治人员135人。对120名护理、助立人员进行驱梅常识教育,使之掌握妊娠和胎儿梅毒的诊疗和预防知识。并组织化验人员和医护人员70名,配合性病普查普治工作。通过全面普查,发现性病患者1425人,接受治疗者737人。在性病治疗方法上,采用青霉素、铋剂、砷剂、中药“三仙丹”等治疗。至1959年,全市基本上消灭了早期性病,杜绝了性病传染。
  自60年代中国Gov向全世界宣布基本消灭性病以后,青岛市再未发现性病病人。1983年,发现首例传入性梅毒病人。至1986年,发现16例。是年,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Gov加强了对性病防治工作的领导,与山东省卫生厅合办首届性病学习班,为防治提供师资人才。1987年,青岛市被卫生部定为全国16个城市监测点之一,成立青岛市性病监测中心,开始对性病的监测工作。
  麻风病防治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麻风病胶澳地区的传染病之一。德占当局颁布了一系列预防传染病的章程、法令,建立了麻风病隔离棚为传染病收容所,除收容麻风病外,还收治其他传染病。
  1923年7月,胶澳商埠传染病院附设癞病疗养所成立,隶属于胶澳商埠卫生局。后来,由于病人增多,床位不敷使用。1936年8月1日,市Gov在市效女姑山村新建立一所青岛市癞病院,建筑面积540平方米,床位40张,全院职工5名。1939年癞病院更名为麻风病院。1948年1月,改称青岛市麻风病防治院。
  青岛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管会卫生部接管青岛市麻风病防治院。同年8月17日,青岛市人民Gov卫生局成立后,隶属于该局,并进行了修整,扩大了医疗业务,充实了专业人员,全面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1951年5月,青岛市麻风病防治院床位增至110张,人员增至7人,其中医师2人,化验员1人,护士1人。同年秋,在无棣路5号设立麻风病门诊部。1953年3月,在崂山大崂观建立起一所青岛市市立大崂观麻风病院,设床位60张。1957年,两院合并为市麻风病院,床位增至240张。1976年,更名为青岛市皮肤病防治院,全院职工55人。医疗技术由建院初期的一般药物治疗,发展到1965年开展对麻风病人植眉和娇型手术。1976年开展皮肤激光、冷冻、磨削手术。1986年,开展了麻风病防治联合化疗及性病新检测USR检验法。
  建国前,青岛虽建立了麻风病专业防治机构,但医疗条件差,设备简陋,收容的病人也仅是少数晚期的麻风病人,吃不饱,穿不暖,又无治疗,只是看管起来。而众多的麻风病人得不到治疗,终生残废,有的流落街头乞讨,造成社会传染。抗日战争开始,专业机构遭到严重破坏,麻风病人的处境更为悲惨。抗日战争胜利后,对麻风病人的管理有所加强,住院病人也仅是20余人。
  建国初期,青岛市对麻风病人的收容治疗工作无明确的会工和划区限制。自1955年后开始规定病人就地划区收容治疗的原则。青岛市麻,风病院只收容市区和当时属青岛市管辖的胶县、胶南县、即墨县的部分病人。自1961年3县划出青岛市后,市麻风病院只收市区和崂山县和病人。1979~1983年莱西县、胶县、胶南县、平度县、即墨县相继划归青岛市后,青岛市皮肤病防治院对麻风病有的收容治疗工作也相应地扩大到6县。为组织好麻风病人入院治疗工作,1958年3月18日,青岛市制定了《动员全市瘤型麻风患者入院措施》,同年4月28日成立了青岛市麻风管理委员会,副市长任委员会主任,市卫生局局长任副主任。1971年,根据省革委鲁革发〔1971〕110号文指示精神,对散居在社会上的现症病人,全部动员入院治疗,发现一个,收容一个,以彻底控制传染源。凡在院外治疗的非传染期的病人,市区皮肤病防治院门诊治疗,崂山县的病人由各镇卫生院(所)治疗,每3个月巡回检查1次。市皮肤病防治院每年不进行两次巡访观察1~2次,主要检查病情变化和服药情况。对入院病人的管理,市皮肤病防治院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防止病人外出扩大传染。病人住院期间,除正常医疗外,还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和文体活动,使药物治疗与“工娱疗”相结合。“文化大革命”期间,麻风病人的管理工作一度混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恢复和建立了麻风病的管理制度,积极防治,现症病人数和患病率逐年下降。1986年,市区已基本消灭麻风病。
  头癣防治 建国初期,头癣是儿童少年常见病之一。青岛市1965年调查患病率为0.64%,市和区的卫生防疫站、医院及校医、保健教师密切配合,向广大师生和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进行定期普查、普治。同时,教育学生搞好个人卫生,勤洗头、勤理发、不与病人接触和不使用病人用过的物品。加强理发业的理发工具消毒管理工作,使头癣患病率逐年下降。在1977年至1980年的3年调查中,市区查出各类头癣病人133人,崂山县查出95人。对出的头癣病人一律采用服、搽、洗、理、消等综合治疗措施,全部治愈。经中央卫生部赣、鲁、皖3省联合检查团验收合格。1978年,头癣患病率下降0.01%。1981年,经山东省卫生厅检查验收,青岛市已达到全部消灭头癣标准。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二章 西 医

第九节 精神病防治


  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902年在专为德国侵略军服务的总督府医院内设精神科,诊治的精神病人都是德国军人和眷属,中国市民患者得不到治疗。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1916年6月在青岛病院内设精神病房,建筑面积约198.4平方米,分普通病室和躁狂病室。收治的精神病人除日本军人和非军职人员外,也收治极少数中国市民。1931年3月,青岛市Gov和社会局在青岛市立医院第二分院(李村分院)内设立精神病疗养室,办理精神病疗养事务。当时,精神病的社会性防治工作完全是空白,众多的精神病人得不到医治,流落在社会上,有的因饥寒贫病而死亡,有的自满杀。据1930年青岛市行政统计汇编记载,当时青岛市有精神病人33名,自杀3名。
  建国后,党和Gov非常关心和重视精神病人防治工作。1955年,在青岛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上提出:“建立精神病医院,收容散居市区的精神病病人,并给予治疗”的建议。市卫生局在青岛市海滨医院首先设立了仅能收容5 ̄6人的精神病房,由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内科神经内科组医生负责诊疗工作。
  1959年1月,青岛市精神病医院建立。市精神病院最初效法西方国家用关押的方法管理,曾制作了一些皮手铐、皮脚镣及帆布保护衣等,来约束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常被约束工具磨破皮肤,痛苦异常,反而加重病情,病人抵触情绪很大。1961年,随着医疗条件和业务技术的不断改善和提高,精神病院废除了旧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种新的规章制度,成立了工娱疗室,每病房设1名工娱疗护士,在病房护士长领导下,对二、三级护理的精神病人实行开放性护理。医院成立了工休委员会,每周召开工休座谈会,与病人谈心,改善了医护病人之间的关系,还选派有经验的医生给病人讲解精神病有关知识和抗复发教育,提高了医疗效果。1979年10月青岛市麦岛精神病院成立后,也采用“开放式”的管理,对病人开展药物与工娱、心理综合疗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精神病院实行了责任制护理,护理人员从病人入院开始书写护理为内容,以心理护理为特点的整体护理,收到很好的效果。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设备的更新,对精神病人的治疗技术也逐年改进。1963年开展维生素B12加麸胺酸钠鞘内注射、发热疗法、胰岛素休克、电休克、工娱疗和心理治疗。1967年,又开展了对锂的临床应用。1978年,开展了马氯疗法、氟癸酯疗、阿托品休克、中西医结合、氟脉啶醇等治疗方法。1984年开展卡马西平和碳酸锂治疗。1985年后,开展了大剂量舒必利与冬眠灵疗法。据青岛市精神病院1965年和1985年统计,1965年门诊7868人次,日均量21.6人次,入院460人次,日均1.3人次,平均住院天数为85.5天,病床使用率99.2%,年周转次数4.5次,住院病人治愈率78.3%,病死率为零。1985年门诊人数达13085人次,日均量42.5人次,入院病人733人次,日均2人次,平均住院天数118天,病床使用率达到103.3%,平均周转次数2.9次,住院病死率0.2%,治愈率43.9%。

TOP

第二篇 医 疗  
第二章 西 医

第十节 肿瘤病防治


  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曾在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肿瘤。1965年,青岛中医院曾开设20张肿瘤病床,收治肝癌病人,采用中药治疗。
  1970年2月,青岛市举办肿瘤防治学习班,发动医务人员搜集单方,验方,开展肿瘤防治研究工作。不少单位开设了肿瘤病房和门诊。青医附院重点收治宫颈癌、鼻咽癌、食管癌病人。青岛纺织医院重点收治食管癌、乳腺癌、胃癌病人。台西医院重收治肺病人。中医院重点收治肝癌病人。1971年,青医附院在运用放射治疗的同时,开展中草药治癌药物筛选工作。经临床实践,证实蟾酥有抗癌作用,共治疗经病理切片确诊的皮肤癌17例,治愈12例。1972年下半年,青医附院采用5%莪术挥发油乳剂,进行肿瘤内注射,加喷三棱、莪术粉治疗,经病理切片确诊的宫颈癌9例(Ⅰ期3例,Ⅱ期6例),治愈3例,显效4例,有效2例。3年后随访,除1人死亡外,其余都健在。青医附院肿瘤科采用阿胶防止白细胞下降,取得满意效果。1973年3~5月,对11例恶性肿瘤病人在用大剂量化学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期间,口服新阿胶,无一例因白血球降而中断治疗,证明新阿胶对骨髓有一定保护作用。
  1972年5月,青岛市肿瘤医院(初称水清沟医院)成立。1975年,肿瘤医院设床位50张,辅以化疗。1977年,与市医科所协作,采用民间验方“巴豆复方”治疗恶性肿瘤,研制出巴豆注射液。设立10张观察床,观察20名各类型病人,经6~7年临床观察,发现对宫颈癌、肺癌等有一定疗效。肿瘤医院从1979年采用药物化疗与钴照射治疗并举,开展了胃癌、乳腺癌、食道癌、纵膈肿瘤切除术。妇科开展了子宫全切、卵巢肿瘤切除和子宫广泛性切除术等。同时还开展了冷冻、放疗和手术综合治疗晚期宫颈癌,疗效显著。放疗室由单纯性姑息外放照射,发展到根治术放射治疗;开展对肝癌照射、全脑照顾条索野跳跃照射等,提高了外照射治疗效果。1986年,开展肛门成型术,胸科开展袖状切除手术,放疗科、内科开展全身肿瘤放疗和化疗。并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病房。
  青岛纺织医院肿瘤科在治疗上探讨并总结了乳腺癌的转移、复发规律及其生物学行为,制定了一套包括手术术式及术后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时期采取最佳的不同治疗方案。乳腺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0.9%;术后5年以上局部复发率为11.7%;术后1年局部复发率为5.0%。术后局部复发率低于全国水平。
  1969~1971年,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青岛沿海采用集29种海洋动植物,分别制成62种制剂,进行了117组动物移植性肿瘤的抑瘤实验研究,结果有8种动植物提取液出现一次或多次30%以上抑瘤率。这8种提取液是杂色蛤、江豚鱼、鲸鱼油、龟胆汁、黄鲼肝、芝藻煎剂、马氏珍珠贝壳粉和短蛸。其中以杂色蛤提取液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对3个肿瘤模型都出现了较高的抑制率,尤其对癌腹水型抑制率高达96.1~262.5%,对肝癌腹水型和肝癌实体型的抑制率都在30%以上。另6种制剂尚未重复实验。
  1970年,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开展收集筛选中草药、海洋生物药物及其抗癌新药的调查研究。调查小组到省内外50多个县市151个公社和单位走访了1684人,收集到1746个民间单方、验方,经过分析筛选试用54个单方、复方。经反复试验,初步找到了蟾酥、蜈蚣散和五味汤,疗效较好。同年7月,省卫生局确定农吉利、蟾酥由青医附院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
  青岛医药科学研究所与青岛市轻工研究所,自1970年至1971年进行L-门冬酰胺酶的试验与动物肿瘤的疗效试验。L-门冬酰胺酶是 一种酶制剂,国外于1961年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得到,并证明有抗癌的效能。他们根据国外资料的线索进行试验,其方法采用大肠杆菌发酵,使菌内积累酶后,采取脆内酶提取方法,并进一步精制取得。注射用的L-门冬酰胺酶的试制品,对大白鼠W256肿瘤的抑瘤率达30~60%,此项试制达国际先进水平。1971年完成实验室提取,准备进行动物抗血病试验。
  1975年,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曾用椿煎剂(每100毫升中含150克生药)治愈1例晚期菜花型宫颈癌。台西医院研制的工农一号(全辣素)和胜癌二、三号(马勃复方等),中医院研制的茵陈五苓散和针剂,青纺医院运用医科所研制的冬流浸膏注射液、蛤蜊朱砂注射液等治疗常见肿瘤,有短期缓解症状、减少病人痛苦的作用。
  青岛市肿瘤医院自1976年6月与省防治肿瘤办公室、省医科所、济南西效医院、省立二院、烟台地区人民医院、德州肿瘤医院共同组成氯氨铂疗效观察组,观察治疗颈癌(腺癌)1例,肺癌2例,鼻咽癌1例。每个病人用药2~3个疗程,每疗程5天,休息10天后用第二疗程。其中宫颈腺癌1例,共用2个疗程,1个月后病理切片未发现癌细胞,至今健在。另3例近期疗效明显,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管规和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1976年11月,卫生部、化工部在广洲召开鉴定会,通过疗效分析,决定正式投产。
  1982年,青岛市肿瘤医院开展宫颈癌冷冻、放疗、手术综合治疗的研究课题报告中统计,7~8年存活率达66.7%。
  1986年,青岛纺织医院参考日本乳癌研究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方法,首先在国内提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亚型分类的方案,并总结出旨地判断肿瘤恶性程度,预卜肿瘤后的乳腺癌病下组织学恶性程度的分级标准,为乳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疗效依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