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四篇  海洋生物



  青岛近海已发现的海洋生物分隶于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的30个门、约300个科、1000个属共约2000种。这些海洋生物绝大多数属暖温带种,少数属冷温带种和暖水性种。进入胶州湾的暖水种远比进入渤海湾的多,在渤海湾发现的暖水种通常可在胶州湾发现,但进入胶州湾的种不一定都能向北扩散进入渤海湾。因此,胶州湾海洋生物暖水性区系组成比例较渤海湾的高,生物多样性也远比渤海湾的高。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一章  海洋细菌



  青岛解放前,中国海洋细菌研究几乎是空白。解放后,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海洋细菌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95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身)正式成立了海洋细菌组。两年后,山东海洋学院成立,海洋生物系与水产系也开展了海洋细菌方面的工作。到60年代中期,主要进行了海洋调查及分类方面研究。1959年,薛廷跃、孙国玉等首次从青岛近岸潮间带底泥中分离出排流杆菌、氧化硫杆菌及脱氧硫杆菌。1960年,薛廷跃从胶州湾海水中获得11株小珠菌,它们是丹砂色小珠菌共5株,Strain A一E,硫色小球菌2株,Strain A一B,柠檬色小球菌海洋变种、李氏小球菌海洋变种和纯白色小球菌。1961年,陈世阳等从青岛近海分离获得嗜盐性自身固氮菌海洋变种。之后研究逐渐扩大,研究厌氧细菌分离,从胶州湾海泥中获得厌氧光合细菌——纤细红硫菌。
<br>   70年代中期后10年左右的时间,随着黄岛输油码头的建立,青岛近岸油污事故时有发生,同时胶州湾养殖藻类病害也频频出现。因此,这期间着重开展了环保及与藻类病害有关的研究工作。1979年丁美丽等在国内首次报道有关石油烃降解菌生态研究结果,从胶州湾分离出300余株具有分解石油烃能力的微生物。其中,有5株放线菌,1株酵母菌,其余都是细菌,它们隶属于假单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短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棒状菌属、节细菌属、弧菌属,另外还发现有肠道杆菌科及类似奈瑟氏球菌属的革兰氏阴性球菌。1983年,沈世泽等在青岛近海发现有还原络细菌存在。1986年,陈騳经调查胶州湾或海带栽培区在异养菌中褐藻酸降解菌有相当高的比例。1979年和1990年,陈騳等和丁美丽先后在海带病害研究中发现海带病烂与褐藻酸降解菌有关。
<br>   进入80年代后,中国对虾养殖业迅速发展。对虾疾病频繁发生,有关单位先后开展养殖动物病害研究,并继续进行有关环境保护工作。1983年,王文兴等从青岛太平角及即墨沿海养殖场水样及泥样中分离出弧菌属、假单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微球菌等属的细菌,还从对虾体内分离出一批菌株。它们分别属于弧菌属、棒状杆菌属、假单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
<br>   此外,钱振懦于1985年发现在青岛近岸水生活着许多对污水细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菌,如苛求芽孢杆菌、短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坚强芽孢杆菌、朱红微球菌、李氏微球菌、亮白微球菌和放线菌。徐怀恕等于1989年发现在青岛港钢板桩上附着对钢有腐蚀作用的氧化硫杆菌、排硫杆菌和脱氮杆菌。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二章  海洋植物

第一节 浮游藻类


  
   青岛海域属暖温带,水温季节变化明显,大部分水深不超过5米,岸带相对比较稳定,营养盐丰富,能满足浮游藻类生长。浮游藻类种类多,数量大,大多数的藻体直径小于50微米。20世纪80年代末共报道约300种,隶属于硅藻门、甲藻门、绿藻门、金藻门、蓝藻门、红藻门,以广布性及暖温带种为主体。70年代、80年代发现了一些热带近岸性种。
   硅藻门
   硅藻 是青岛地区浮游藻类的主要成员,1939年报道60种,1956年报道54种,1965年报道77种,80年代报道145种。
   圆筛藻 有近20种。细胞一般呈盘状,壳面圆形,孔纹六角形,壳面中央有玫瑰区,细胞直径一般超过100微米,早春和秋末占优势。代表种有星脐圆筛藻、琼氏圆筛藻、孔筛藻窄隙变种、整齐圆筛藻。
   骨条藻 细胞呈透镜形或圆柱形,直径6~9微米。壳面圆而鼓起,并着生一圈细长的刺,与相邻细胞的刺相接组成生链,是夏季、冬季突出的优势种。
   根管藻 有10余种。细胞长圆柱形,直或螺旋弯曲,壳面椭圆或圆形。壳面突起多样,呈半球形、锥形或斜锥形,末端常具爪刺,有的细胞长度可达400~500微米。常见种有翼根管藻印度变型、刚毛根管藻、斯氏根管藻、柔弱根管藻、距端根管藻。
   角刺藻 是青岛近海种数和个体数最多的一属硅藻,约有40余种。细胞呈扁圆筒形,壳面呈椭圆形或圆形,壳面有2个突起并生有长角毛,两相邻细胞的角毛基部相连。青岛地区的代表种有双突角刺藻、角刺藻、扁面角刺藻、冕孢角刺藻、窄隙角毛藻以及牟氏角刺藻。
   盒形藻 有9种。细胞袋状或近圆柱形,壳面一般椭圆形,两端有突起。在突起附近的壳面上或中央常有1~2根刺毛。壳环带明显。细胞壁上有六角形或圆形孔纹。中华盒形藻是秋季代表种。
   日本星杆藻 是冬季的优势种,细胞壳环面的近端呈三角形。壳面较狭呈椭圆形,一端大,一端细长。
   菱形藻 有7种。细胞梭形,断面菱形,壳缘有管纵沟,无中节。常见种有尖刺菱形藻、奇异菱形藻和新月菱形藻。
   三角褐指藻 个体小,6×18微米。细胞有卵形、梭形和三角形3种形态。细胞只有一个壳面,没有壳环带。
   底栖硅藻 青岛近海报道了60余种。主要是羽纹纲的属种,绝大多数是广布性种类。

  甲藻门 甲藻也是青岛近海浮游藻类的主要类群之一,依其细胞分裂繁殖的方式和鞭毛着生的位置,甲藻门分为纵裂甲藻纲和横裂甲藻纲。1964年报道多甲藻属27种,80年代有9属53种。
   多甲藻 有近30种。细胞大多数呈双锥形、球形、椭圆形。前体部顶部圆顶状,或突出成角状;后体部常分叉或成角状,少数圆钝。腹面凹入,顶面大多为肾形。细胞质为黄棕色或粉红色。体内含有很多油滴,扁形多甲藻是秋季数量较大的种类。
   膝沟藻 约有10余种。细胞形态与多甲藻相似。主要不同是一块小的延长的顶板,纵沟直达顶部。多边膝沟藻是形成“赤潮”的主要种类。
   角藻 约有10种。细胞顶角细长,底角两个,向上弯曲,横沟环状。三角角藻、菱角藻和长角角藻是秋季的主要种类。

  金藻门 青岛近海有金色藻、赭色球藻、球胞藻、等鞭藻和巴夫藻5属10余种。
   等鞭藻 细胞无壁,形态易变,一般呈长椭圆形或圆形。细胞个体4.4~7.1×2.7~4.4×2.4微米。有2条等长或亚等长的鞭毛从细胞前端生出。色素体单个,侧生,呈金黄色至棕黄色。
   绿色巴夫藻 细胞无壁,正面观是圆形,侧面观呈椭圆形或倒卵形。细胞大小3.6×4.8×4.0微米,电子显微镜下能见到一根长鞭毛,休止时呈S型摆动。色素体一个。细胞基部有两个副淀粉。群体细胞呈淡黄绿色至绿色,是一种在低温(10℃)和高温(30℃)下都能生长的藻种。

  绿藻门 海产绿藻门单细胞藻青岛地区有5属10余种。50年代分离出青岛大扁藻、亚心形扁藻、杜氏藻和小球藻等种属。80年代又分离出微胞藻、肾形藻等属种。
   青岛大扁藻 细胞长圆形,有背腹之分。细胞前端有一浅的凹陷,4条鞭毛由凹处生出,有一红色眼点。色素体环状,内有一蛋白核。
   盐生杜氏藻 细胞形态易变,呈梨形、椭圆形、长形。无细胞壁。细胞前端生出2根鞭毛。色素体环状,基部有一大的蛋白核。眼点大,桔红色,位于细胞上方。大量分布于青岛盐田。

  蓝藻门 青岛地区蓝藻门研究开始于1935年,50年代研究了微观蓝藻,60年代对色球藻科进行了研究。80年代已有8属20余种。
   隐杆藻和聚球藻 广泛地分布于青岛盐田中。隐杆藻由多个细胞组成的不定形胶质群体。胶质不均匀,透明。细胞杆状、圆柱形。
   螺旋藻 最大的特征是藻丝呈螺旋状。青岛海产螺旋藻有4种。1935年报道了青岛海产的细小螺旋藻。80年代引进钝顶螺旋藻,此藻含蛋白量高达55%~77%,并有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有机物。

  红藻门 青岛海区浮游红藻只有引进的紫球藻1属3种。常见的紫球藻呈球形,血红色,有轴生的星状或不规则状色素体,有一无鞘的蛋白核,藻体内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B一藻红蛋白。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二章  海洋植物

第二节 底栖海藻


  青岛底栖海藻的研究始于1919年,德国藻类学家Th. Reinbold在Loesener氏的《青岛植物志》上发表了产于青岛及附近的10种海藻。其中2种至今尚未在青岛发现,可接受的为8种。1934年,Howe在《山东半岛海藻》一文中,报告了产于青岛的21种海藻。其中,4种前人已报道,3种只定属名而未定种名,另有3种属于错误鉴定,可接受的新记录只有11种。1935年,曾呈奎与李良庆共同发表了《青岛和烟台的海藻》,产于青岛的海藻58种。其中,可接受的新记录43种。1936年,曾呈奎《中国海藻的新记录》报道采于青岛的3种。1938年,曾呈奎在《中国海藻志要》一文中,关于青岛海藻,讨论鉴定了前人的报告并增加了4种。1952年,曾呈奎与张峻甫在《中国北部的经济海藻》一文中,报道了产于青岛的19种。其中13种前人已报道,另外增加了6种。1954年,曾呈奎、郑伯林在《青岛海藻的研究Ⅰ》中报道了青岛海藻13种,新记录12种。同年,曾呈奎与张峻甫先后讨论了海蒿子和海黍子(即解氏马尾藻)的种型和形态特征。1985年,曾呈奎与张德瑞发表《边紫菜及其系统学一位》,发现产于青岛的边紫菜。1959年,曾呈奎与张峻甫讨论《黄海与东海的经济海藻区系》,述及产于青岛的海藻35种。其中5种是青岛新记录。同年,朱浩然发表了《华北微观海藻的研究I.蓝藻类》,报道了青岛蓝藻34种,其中11种前人忆报道新增加23种。1962年,樊恭炬等研究了青岛的Nemastomanakamuray Yendo 的生殖系统,发现它和Nemastoma 的模式种不同,命名为新种Tsengianakamutai(Yemdo)K.C.Fan rt Y.P.Fan.。曾呈奎 与张峻甫发表关于黄海西部沿海海藻区系的温度性质和文章提到青岛海藻75种,其中青岛新记录6种.同年,曾呈奎等在《中国经济海藻志》一书中,描述海藻87年,属于青岛的40种,其中39种前人忆有报道,新记录1种。1963年,董美玲发表了《中国浒苔属植物地理学初步研究》,提到青岛产的8种,包括一个新定的种,但无拉丁文描述,属于无效种,4个种前人已经报道,3个种是青岛的新记录。1963年,曾呈奎与张峻甫发表《中国沿海海藻区系的分析研究》,报道了采于青岛的17种。其中,15种前人已经 报道新增加2种。1964年,张峻甫与夏邦美在《叶江蓠和扁江蓠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Gracilaria foliifera(Forssk.)Boerg.是分布于大西洋暖水域的种类,应予以撤销.中国黄渤海地区只有Gracilaria textorii (Sruing.)De Toni,但前人已有报道。1978年,曾呈奎、张德瑞在《中国两种新紫菜》中,报道了产于青岛的一新变种:Porphyra katadai Mirna var.hniphylla Tseng et Chang。同年,张峻甫与夏邦美在《中国产的几种寄生红藻》一文中,报道了产于青岛的枝状菜花藻JANCZEWSKIARAMIFORMIS C.F.CHANG ET B.M.XIA.。1981年,曾呈奎和郑宝福发表了产于青岛的少精紫菜PORPHYRA OLIGOSPERMATANGIA TSENG ET XHENG。1983年,周锦华、张德瑞、曾呈奎等在《COMMON SEAWEDS KF CHINA》一书中,报道了产于青岛的5种珊瑚藻,其中4种是新记录。1984年,夏恩湛与张峻甫发表了产于青岛的SOLIERIA TANUIS XHANGET XIA,纠正了前人定名为SOLIERIA MOLLIS(HAEVL.)KYLIN的错误鉴定。1985年,张峻甫与夏邦美在《中国的真江蓠和英国江蓠》一文中,报道了产于青岛的真江蓠Cracilaria asiatica Zhang et B.M.Xia,纠正了前人报道的Gracilariaverrucosa (Hubs.)Papenfuss的错误鉴定。1988年 ,曾呈奎和郑宝福报道了产于青岛的青岛紫菜Porphyra qingdaoensis Tseng et Zheng。1989年张德瑞与周锦华在《中国北部石枝藻属一些种的分类研究》中,报道了产于青岛的一个新记录:Lithothamnium pacificum (Fosl.)Fosl.。

  蓝藻门 蓝藻的藻体多数为单细胞或群体,少数为丝状体,体较小,所有的蓝藻都有胶质的膜包着,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和色素体,属原核生物。细胞的色素分散在原生质周围。蓝藻除了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至少 数种叶黄素外,还含有藻蓝蛋白,使藻体常常呈蓝绿色少数蓝藻还含有藻红蛋白。青岛地区常见有6属6种。
   皮状席藻 植物体丝状,无数藻丝紧密组成灰蓝色的片状体。藻丝单条,由许多细胞构成,外包胶质鞘,鞘薄但明显,略为弯曲。细胞灰蓝色,圆柱形,横隔膜不收缩,宽6.6至8.8微米。长是宽的1.0至1.5倍。顶端细胞钝圆形,原生质体粒状。生长于高潮带石沿中。
  银灰平裂藻 藻体蓝绿色,平板状。细胞卵形,球形或半球形,排列比较规则,长约5.0至6.0微米,直径2.5至4.0微米。繁殖主要靠细胞纵向和横向分裂,生长在高中潮带上部岩石上。
  堆状异球藻 藻体蓝绿色,起初为一层细胞,后来细胞堆积成一群体。细胞初期呈角状,很快变成球形或梨状,直径约3.0至6.0微米,细胞繁殖靠球形内生孢子。生长在潮间带贝壳上。
  亚短颤藻 藻体蓝绿色,常常长在中潮带上部的岩石上,呈膜质的一层藻丝直立,进径约5.0至6.0微米,细胞长约1.0至2.0微米,细胞壁不收缩,顶端细胞凸起,外壁加厚。
  鞘丝藻 藻体蓝绿色或黄褐色,长达1.0于3.0厘米,纵生,常有粘液,广泛生长在潮间带中,下部岩石或贝壳上。丝体外倾,止部弯曲,基部绞织在一起,直径7.0至15.0微米,衣鞘厚达1.0至3.0微米,无色,常有粘液,片状丝体直径5.0至12.0微米,节面不收缩,顶端不尖,细胞较短通常长约2至3微米,顶细胞略细,冠状。
  海雹菜 藻体是由许多藻丝组成,蓝绿色,通常为球形,半球形或扁平胶质状,直径通常为1.0至2.0厘米。幼期中实,后来变为中空;藻体表面幼期光滑,后来变为凹凸不平。内部为许多丝状体,浸埋于胶质之中;藻丝的下部相互交织,上部大多直立,互相平行或者是放射状排列。丝体顶端尖细,具有或长或短的毛分枝溃作V字形,藻丝基部直径为3.0至5.0微米,中部为6.0至9.0微米。异形细胞圆形或椭圆形,较营差细胞大,位于营养细胞之间。通常生长在中潮带上部的岩石上或石块上。
 
  红藻门 红藻门植物的外形不一,除了少数是单细胞或群体外,大多数为多细胞组成的丝状体或多藻丝组成的膜状体。圆柱形,片状或囊状,壳状等,分枝或不分枝,少数藻体钙化。光合作用色素是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尤其是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的含量不同,使藻体呈不同的颜色,呈条状,星状或盘状的色素体。叶绿体内含有灯囊体。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红藻淀粉。它是一种多糖灯,呈小颗粒状,附着在色素体表面或细胞质中。红藻没有具鞭毛的生殖细胞。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有性生殖是由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囊产生精子和雌性生殖器官果胞产生卵,通过过受精作用产生新的植物体:无性无殖是由藻体产生单孢子或四分孢子,直接萌发成新藻体。
   紫菜 藻体红色或紫红色,薄膜状,由一层或两层细胞组成。每个营养细胞含有一个星状色素体(少数种灯为两个),中央有一个球状蛋白核体,藻体边缘细胞平滑或呈锯齿状突起,或数排细胞退化。藻体基部具有盘状固着器。无性繁殖依靠单孢子,有性生殖为卵配.雌雄同株或异株。青岛沿海共有7种紫菜,主要生长在潮间带岩石上和软体动物贝壳上,其中条斑紫菜最为普遍。其特征是藻体长卵形,紫红色,高10至30厘米,边缘有皱褶,基部圆形或心脏形,边缘细胞平滑无锯齿.
   海索面 藻体圆柱形,不分枝工吩枝主要集中在藻体的上部。髓部是由许多无色的丝体组成,皮层丝体通常和髓部丝体垂直,排列松,每个皮层细胞肯有一个星状色素体。雌雄同株或异株精子囊着生在同化丝体的顶部,囊果裸露,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青岛只有一种,藻体圆柱形,蠕虫状,紫红色,7至20厘米高,直径约是皮层同化丝的1/2至1/3。同化丝细胞呈圆柱形。生长在风浪较大的岩石上。
  石花菜 主要生长在潮间带到潮下带水深6至10米的岩石上,青岛海区有四种。(一)石花菜。特别是藻体高大,高10至20厘米。固着器假根状。分枝扁压,两 缘薄,其上生有羽状排列的小枝。中央没有中肋,没有复羽状小枝。通常生长在低潮带和潮下带岩石上。(二)小石花菜。藻体短小,密集错综,匍匐地生长在一起羽状分枝,密生小枝和分枝,常 呈直角,对生或互生,顶端尖,生殖枝则钝头。通常生长在中潮带岩石上。(三)细毛石花菜。藻体由直立枝和匍匐枝两部分组成.匍匐枝为初生枝,细丝状:直立枝为次生枝,下部圆柱形,上部扁圆主枝顶端洒细。主要生长在中潮带有泥沙覆盖的岩石上。(四)匍匐石花菜。和细毛石花菜的主要不同在于直立枝略扁互生分枝.主要生长在潮间带中,下区岩石上。
  鸡毛菜 青岛沿海只有鸡毛菜一种。藻体紫红色,高5至10厘米,扁平,较规则地羽状分枝2至3次,整个藻体的轮廓呈定塔形。分枝基部收缢,顶端钝,主枝和分枝间角度接近垂直,上部枝密,下中枝稀疏。四分孢子囊群位于小枝上。囊果位于小枝顶端下面,具有一个囊孔。主要生长在低潮带的石沿中和附近的岩石上。
  珊瑚藻 青岛海区有两种。(一)珊瑚藻。藻体直立,高4至7厘米。2次或3次羽状分枝,主枝节间近基部圆柱形,中上部的节部常呈亚楔形,末端小分枝的节间成线形或佛焰苞形。孢子囊生殖窝通常轴生在小分枝上的顶部,生殖窝顶部通常无角裕。(二)小珊瑚藻。藻体直立,灰绿或紫红色,高3至5厘米,近基部节间圆柱形,较上部的节间扁压,不明显的六角形,长大于宽,通常具明显的中肋。孢子囊生殖窝轴生在小分枝或短枝的顶部。窝顶通常具角突。
  石枝藻 属主要生长在低潮带和潮下带2至10米深的岩石上,青岛沿海共25种。常见种有中间石枝藻。中间石枝藻和主要特征是藻体具有突枝,单条,亚二叉状或所复地分枝呈密集的束基层由数层矩形细胞组成。围层具明显的杯形层,孢子囊生殖窝聚生在突枝和皮壳体上,孢子囊目字形分裂。
  海萝 主要生长在高潮带和中潮带上部的岩石,青岛海区只有海萝一种。藻体高4至10厘米,不规则叉状分枝,分枝基部缢缩,内部组织幼期疏松,具有中轴,较老的部分中空,不见中轴。
  蜈蚣藻 主要生长在中低潮带的石沼中和泥沙滩有流水的碎石上,青岛海区常见的有蜈蚣藻。主枝圆柱形,亚规则或不规则的羽庆分枝,互生或对生。髓部丝体互相交空。蜈蚣藻常因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态变异很大,青岛常见长枝型,节荚型两 种形态。
  海膜 主要生长在低潮带及潮下带的岩石上,青岛沿海常 见的只有海膜一种。藻体丛生,紫红色,柔软,粘滑,叶状,披针形,单条或分叉一次。形态变异较大,高9至50至厘米,宽3至8厘米,边缘全缘,无锯齿突起,具有不规则分枝或不育枝。
  曾氏藻 主要生长在低潮带石沼中,青岛沿海只有一种。藻体深红色,圆柱形略扁庄,粘滑,二叉状或三叉状分枝,顶端细,高约4至10厘米,藻体下部和中部宽约3毫米,辅助细胞与普通细胞相似,在外形上无明显差别。
  江蓠 主要生长在中,低潮带的岩石或石砾,贝壳等物上。青岛海区有三种:(一)真江蓠精子囊窝深腔状,囊果被 内部细胞壁不清楚,细胞原生质体星庆,具盗用一纹孔连结,吸收丝少或无。(二)扁江蓠,藻体扁平,叶状,基部具有一个笨柄。叶片通常 为二叉分枝。产孢丝和囊果被之间具有胞间联系。(三)龙须菜,藻体红形,直立,圆柱状,鲜红色,丛生,固着器盘状,长达50厘米,软骨质精子囊位于藻体表面,不形成窝,密布于皮层表面。生长在潮间带下部及潮下带附近,半埋于有沙覆盖的岩石上。
  叉枝藻 青岛海区常见的只有一种,藻体紫红色,丛生,4至10厘米高,二叉式分枝,扁 要生长在中潮带和低潮带的石沼中。
  环节藻 主要生长在低潮带附近的岩石和其他大型海藻上。青岛沿海只有一种,藻体2至6厘米,黑紫或褐红色,具有圆柱形互生或对生分枝,要枝顶端钝,呈中空的念珠状。
  仙菜 青岛海区有4种,常见的有三种:(一)三叉仙菜,藻体粗壮,10至30厘米高,二叉,三叉分枝。整个藻体的中轴被 皮层小细胞覆盖。四分孢子囊环绕排列于枝上。(二)波登仙菜,藻体细软,4至10厘米高,下部杂乱错综,通常二叉式分枝,较老部分的藻体具有很多轮生小枝,成熟的小枝上丛生着很多根丝,以致相到粘附,造成错综情况。四分孢子囊枝轮生于藻体上。(三)日本仙菜,藻体小,上部具有许多羽状或偏于一侧的小枝。枝顶端没有钳形小枝,枝直,顶端尖。
  异管藻 青岛沿海只有日本异管藻一种,藻体深红色,直立, 互生分枝:主枝有5个围细胞,没有皮层。生长在低潮逞岩石上或贝壳上。
   凹顶藻 主要生长在低潮带石沼中和岩石上。青岛海区常见的是异枝凹顶藻一种,藻体5至12厘米高,紫褐色,圆柱形,具有对生,亚轮生或互生分枝。皮层细胞排列成栅状,髓部细胞没有透镜状加厚。
  多管藻 主要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入石沿中,青岛海区有三种:(一)日本多管藻,藻体较小,高3至5厘米,附生在其他他藻类上,具有数围二叉状分枝,小枝较直,帚状排列在分枝上。主轴下部具有皮层。(二)内枝多管藻,藻体黑褐色,高10至15厘米,柔软,纤细,羽状或叉状分枝,没有皮层。
  华管藻 藻体柔软玫瑰红色,基部为盘状固着器,固着在基质上。具有分枝,很密,分枝顶端着生单列细胞的毛丝体。中轴细胞单列,圆柱形,贯顶,围轴细胞6个,长度和中轴细胞相等,外围是由小细胞组成的皮层。四分孢子囊球形,成熟的精子囊枝无色,常常具有分枝,但其上部仍延伸为单列含色素的毛丝体。囊果球形或壅状,上而具有一孔,具有囊果被 。
  华管藻属只有一种,即华管藻。生箕低潮带和潮下带的岩石,石贝壳上,是中国的特有种,产于青岛海边。
  
  褐藻门 藻体均为多细胞的,外形多样,有丝状,叶状管状或树枝状,大小差别很大,大多数种每个细胞只有1个核。色素体1个或多个,墨角藻黄素占优势,困此藻体多数呈黄褐色。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海带多糖的甘露醇,不形成淀粉。居间生长,毛基生长和顶端生长3种方式都 有。生活史中有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的交替。孢子囊有单室孢子囊和多室孢子囊两 种类型,而配子囊均系多室。无性列殖主要是靠动孢子,少数为不动孢子,有性生殖分为同配,民配和卵配3种类型。动孢子和雄配子都 具有两根不同的侧生鞭毛。
  水云 主要生长在潮间带岩石或石沼中或大型海藻的藻体上,青岛沿海有两 种。最常见 是水云,藻体褐色丝状,具有分枝,互生或偏于一侧。基部常 纹缠,上部游离,伸长,末端形成无色的毛丝体。藻丝直径5至10厘米,借助假根丝附着在其它大型海藻上。藻丝直径为35至40微米,细胞长是帘的1至2倍。分枝的丝体更细,色素体带状。多室囊无柄或具有1个短柄。纺锤形,顶端钝,没有毛。单室囊卵圆形,没有柄或具有1个短柄。
  索藻 主要生长在潮间带石沼中,青岛沿海常见的是硬索藻一种。藻体圆柱状,丛生,高15至20厘米中空,具有不规则 的分枝。分枝圆形,分枝的角度较大,接近直角,小分枝较短,弯曲,长2至3厘米,单室囊倒卵形或梨形。
  点叶藻 藻体叶状,椭圆形,表面有许多单生或簇生的毛基部有1个短柄 固着器盘状。主要生长在中潮带或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有一些种附生在大型 海藻上。青岛沿海有两种:一点叶藻,藻体叶状,厚50至60微米,由4层类方形细胞组成。二厚点顺藻,藻体较厚,厚150至200微米。由7至8层类方形细胞组成。
  囊藻 藻体黄褐色,球形或囊状,幼时中实,长大后中空。基部较宽。附阒在低潮带岩石上和大型 海藻上。主要生长在中潮带岩石上或大型 海藻的藻体上。青岛沿海有两种:一囊藻,藻体球形,表面粗糙,壁厚,由5层以上细胞组成。青岛沿海十分普遍。二长囊藻,藻体直立,长囊形。高5至10厘米,通常具有数个指状中空枝。
  幅叶藻 藻体黄褐色,直立,披针形,青面具有少量簇长的多的毛,基部具有小的盘状固着器。主要生长在中潮带和低潮逞岩石上或附生在大型 海藻和海韭菜上。青岛海区仅有一种,叶片长披针形,长10至15厘米,宽2至3厘米,顶端渐窄,基部楔形。皮层细胞较小,1层,髓部细胞较大,4至5层。多室囊长约6至8个细胞,单列。
  萱藻 藻体圆柱形或扁压,单条,丛生,幼时中实,其后中空,主要生长在中潮逞及低潮带岩石上和石沼中。青岛海区只有萱藻一种,藻体褐色,直立管闪缩成节。产20至25厘米,直径为2至5毫米,毛各自从表皮细胞长出来,固着器盘状,藻体由皮层和髓部两部分组成,皮层细胞比中细胞小,从表面向内细胞越工大,多室孢子囊单列,由6至7个细胞组成,直径为4至6微米,28至30微米长,散生在藻体表面,无色棒状的隔丝存在于多室囊之间。
  网翼藻 藻体扁平,平规则二叉状分枝,扇形,枯端二叉状或舌状,叶脉贯顶。毛窝明显,主要生长在低潮带石沿中,青岛海区只有一种。
   网地藻 藻体黄褐色,直立,扁平,没有中肋,双歧分枝,基部以假根状丝固着在基质上,顶端生长。主要生长在低潮带附近的岩石上和石沼中,青岛沿海有三种一网地藻,藻体黄褐色,高6至10厘米,较规则地二叉状分枝,分枝的争度通常 在15至40度之间,顶端圆形,藻体下部较宽,一般为4至6毫米,具有较规则的叉状分枝,分枝宽度较一致,角权的角度较大,腋角宽圆形,边缘全缘,没有育枝。三叉开网地藻,藻体高3至5厘米,分枝下部宽2至3毫,分枝末端突实变窄,分枝角度宽80至120毫米。
  团扇藻 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青岛海区只有团扇 藻一种,出现在夏季潮间带岩石上。藻体黄褐色,高4至6厘米,车扇形。基部具有一个短柄,神许多褐色的毛覆盖,藻体上部常常裂成数个裂片,边缘全缘,背面轻微钙化,腹 面不钙化,棕褐色,上部由2至4层细胞组成,下部接近基部由6至8层细胞组成。四分孢子囊位于相邻毛线带间。
   黑顶藻 主要附生在马尾藻或其他大型海藻上,青岛海区有3种,常见的有黑顶藻,藻体褐色,线状,直立丝体由3至4列细胞组成,高2至5毫米,分枝不规则。直径为40至50微米,节高为25至40微米,繁殖枝2叉或3叉状。
   绳藻 藻体褐色,长绳状,粘滑,单条,不分枝,有时扭曲呈螺旋状,下部中实,上部中空,但有横隔把中空的部分隔成许多体腔。基部以盘状固着器附着在基质上。青岛沿海只有绳藻一种,主要生长在风浪较小的低潮带石沼中和潮下带2至3米岩石上。
   海带 海带属都 是冷水性海藻,青岛只有海带一种,。藻体明显地分化为叶片,柄部和固着器三部分。褐色,革质,单条片状,不分枝,长2至5米,宽20至30厘米,叶片光滑,边缘全缘,但具有波状褶皱,基部宽圆顶部较窄,叶片中朵即称中带部较厚厚度为3至4毫米,沿中带部一两侧有一条线形纵沟。单室孢子囊群位于成熟藻体叶片表面。海带生长在潮下带2至3米深的岩石上。
   裙带菜 孢子体黄褐色,幼期卵形或长叶形,单条,在生长过程中不断行羽状分裂,有隆起的中助,有毛窠,没有粘液腔,但有点状粘液细胞成熟的藻体具有假根状固头器,柄 部和叶片三部分的分化。褶迭状的孢子叶位于孢子囊间,顶部加厚成为粘液套。青岛海区只有裙带菜一种,主要生长在风浪较在的潮下带1至4米深的岩石上,低潮带石沼中也有生长。
   马尾藻 马尾藻属成员大多数为暖水性,广泛分布于暖水和温水海域,青 沿海有四种:一海蒿子,藻全黄褐实,高约1米,固着器盘状,主干圆柱形,单生,偶有双生,较粗壮,长达20厘米。表面有主枝凋落后留下的圆锥形突起。主枝和分枝圆柱形,其上部长有刺状突起,尤其是幼枝上特别明显。藻叶的形状变化较大,下部藻叶披针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向下反曲,边缘全缘或具有齿,叶脉贯顶,顶端钝圆或渐尖,止部藻叶比下部小,针形或线形或丝状叶脉不是显或无,边缘几乎全缘。生长在低落潮带石沼中和潮下带1至4米深处的岩石上。二羊西菜,体从主干主部长出,圆柱形。藻叶通常 为棒状,长直线形或线形,梨形功菜。具有囊柄 。雌雄异株。生长在低潮带为浪冲击的岩石上。三鼠尾藻,藻体暗褐色,高15至50厘米。固着器为盘状。主干较短,长3至5毫米,常常密生鳞片小叶或留下叶痕。主枝从主干顶端长出,下部密生鳞片叶。藻叶丝状,披针形或直线形,边缘全缘或顶部有锯齿。气囊纺锤形。雌雄异株。生殖毛圆柱形。生长在中洁带和低潮带岩石 上或石沿中,山东沿海都 有生长。四,海黍子,藻体高约1米,固着器扁平盘状,主干 直立,圆术形,通常不分枝或分枝1至2次。主枝扭曲,多角形具有数条纵沟,幼期芽状,具有许多 鳞片,藻体睛部藻叶为放形,宽3至6毫米,长15至25毫米,边缘全缘或肯少量锯齿,顶钝,没有叶脉上部的藻呆为楔形,亚匙形,两 边不对称,接近半叶的形状,边缘具有一些粗齿,气囊为纺锤形,亚球形,顶端圆形或冠以细尖。

  绿藻门 藻体约大多数是草绿绿色。体型敏多,主要有单细胞,群体,丝状体,膜状体,异丝体和管状等除少数种,的原生质体裸露无壁外,绝大多数的绿藻都 具有细胞壁。多数细胞单核,少数细胞多核。具有一个或多个杯状,片状盘状,星状,环带状长带状,螺旋带状或网状色素体。大多数种类的色素体内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有个或多个蛋白核。有居间生长,铺散生长或顶端生长三种生长方式。生活史可归纳成四种灯型,单倍体式,两倍体式,等世代式和不等世代式,生殖方式有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三种。
   丝藻 藻体为不分枝的丝状体。产要生长在中潮带石块,贝壳和其他的海藻上。青岛沿海只有软丝藻一种,藻体鲜绿色或暗绿色,质软藻丝直径10至25微米,色素体杯形。
   礁膜 藻体绿色,黄绿色或暗绿色,礁膜性绿藻,主要生长在中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在淤泥,砂砾工下更为繁盛。青岛海区只有袋礁膜1种,藻体绿色至黄经色,无光泽,何高15至22厘米,最大可达26厘米,体厚约25至35微米或略厚。
   石莼 主要生长在中潮带,低潮带和大于潮线附近的岩石上或石沼中,一般在海湾内生长尤其茂盛,于岛沿海有三种,常见的有两 种,一,孔石莼,藻体柄 部不明显或无柄高10至40厘米,体形变异很大,有卵形,随圆形,披针形和圆形等, 体表面常有大小不等的圆孔,使藻体形成几个不规则的裂片,蛎菜,藻体鲜绿色,密集丛生,高1至2厘米,略扩展,团块状,自藻体边缘向基部深裂裂成许多 裂片或分枝,各裂片相互重迭,外观很像一朵重瓣的花条。
   浒苔 藻体管状,中空。主要生长在海湾内中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有时也附生在其他的海藻体。青岛沿海有四种,常种类有三种,缘管浒苔,藻体的柄部和叶片边缘呈中空管状,由一层细胞组成,其它部位呈膜状,由二层细胞组成,单条,线形至披针形或倒卵形的长带状,由二层细胞组成,单条,线形至披针形或倒卵形的长带状,二扁浒苔藻体多分枝,分枝的形状和直径 主枝相似,分枝基部略为缢缩,上部较粗。除藻体基部细胞外,其他各部分细胞的排列都 不规则。第个细胞内有个蛋折核。三育枝浒苔,藻体有明显的主分枝和 的分枝或育枝。分枝比主枝细,藻体基部或至少在分枝基部的细胞排列整齐,止部细胞排列不整齐。每个细胞有1蛋白核。
   刚毛藻 藻体为分枝的丝状体,分枝繁茂。要布在潮间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有时也附生在其他时海藻和藻体上。青岛,海区只有束生刚行藻一种,藻体高达16厘米。绿色苛黄绿色,有密集成束的小枝,外观如花束,小枝顶端常向内弯曲。
  硬毛藻 藻体单条,由单列细胞组成。主要生长在潮间带浪大的岩石上或者附生厅其他海藻上。青岛海区只有线形硬毛藻1种藻体高约4至10厘米,直立,体硬,丛生。细胞圆柱状,直径由下向上逐渐加宽,生殖时,藻丝略有缢缩。
   羽藻 藻体直立。主要生长在低潮线附近岩石上或其他海藻上,青岛沿海有两 种,一,鲜羽藻,藻体软,多分枝,分枝生长无一定规则,小羽枝在分枝各方向生出,分枝基部侧有假根状下垂,二,羽藻,藻体深绿色,有光泽,丛生复羽状分枝,羽枝呈塔形排列,下部长,上部短小。
  松藻 藻体柔软如海绵,直立或平卧,外形变异大,分枝或不分枝,分枝圆柱形或扁平。主要生长在低潮线附近的岩石上或石沼中,青岛海区有两种:(一)刺松藻,藻体墨绿色,幼体被覆白色绒毛,老时脱落,体直立,高可达30厘米,叉状分枝,分枝圆柱状,腋间狭窄,上部分枝比下部分枝细。囊胞的顶端壁厚,尖顶。(二)叉开松藻,藻体直立,叉状分枝,分枝稍扁压,藻体上部分枝有时稍呈圆柱形,腋圆,广开,分歧处扁,张开呈楔形,囊胞顶端呈截形。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二章 海洋植物

第三节 海 草


  海草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单子叶植物,青岛沿海常见的有大叶藻属和虾形藻属,有丛生大叶藻,日本大叶藻,大叶藻,红须虾藻四种。
  
  丛生大叶藻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潮下带石沼中,根较短,集生在匍匐茎的结节处,凶间较短,长不起过5厘米。叶片长约60至70厘米,宽约3至5毫米叶脉5至7条,中脉在叶的顶端略变宽,叶鞘长约5至15厘米,比叶片略宽,管状,叶顶端钝圆,边缘肯有小责,为强化的厚壁组织。繁殖枝较少,长约30至60厘米,肉穗花序,线形。雄蕊药室长约4至5毫米,宽约1毫米,花粉散放后衰萎,雌蕊的子房长约2.5毫米,花柱 长约2毫米,柱头2个,果实卵形,具钩,长约3至3.5毫米,果皮具有明显的纵向的肋。
 
  日本大叶藻 多年生草本单子叶植物,匍匐生长在潮间带下部和潮下带沙石上。匍匐枝的每个结节处有2条根与一片向上的原叶体。节间长短不一,通常长3~3.2毫米,通常2~4个叶片从叶脉上长出,叶鞘长约1.25~6厘米,略比叶片宽,覆盖着膜质的瓣。叶片长约3~30厘米,宽约1.25~1.5毫米。基部较窄,叶脉3条,中脉顶部变宽,略分叉,叶的顶端钝圆。繁殖枝最长的达2.5厘米,具1~5个佛蕊苞。肉穗花序,线形,顶端钝形,具有4~5个雌花,4~5个雄花。雄蕊的药室长椭圆形,长约1.5~2毫米,宽1毫米,花粉散放后衰萎,雌蕊的子房长椭圆形,长约1.5~2毫米,花柱与子房等长。柱头两个,长1~1.5毫米,开花后凋落。果实椭圆形,长约两毫米,具有一个喙,果皮膜质,红褐色。
  
  大叶藻 多年生草本单子植物,生长在低潮带下部,潮下带石沼中。具有匍匐的地下茎和直立茎的分化,地下茎直径约2~5毫米,分节明显,直立茎扁压,长约10~35毫米,管状,膜质。叶片长120厘米,宽约2~12毫米,叶脉5~11条,圆头满面春风端。繁殖枝长150厘米,重复分枝,具有较多佛蕊苞。佛蕊苞鞘较长,通常长约40~85毫米,宽约2~4毫米。肉穗花序,线形,钝圆,具雌、雄花各约20朵。雄蕊药室长约4~5毫米,宽1毫米,雌蕊子房长约2~3毫米,花柱长约1.5~2.5毫米,柱头两个,长约2~3.5毫米。果实椭圆形或卵圆形,长约2.5~4毫米,一般具钩。果皮膜质或皮革质,褐色,具较明显的条纹。
  
  红须根虾形藻 系多年生草本单子植物,生长在低潮带或潮下带石沼中。匍匐茎直径5毫米,每个结节具有两条根和一个叶片,老的结节处覆盖着一丛淡红色至暗褐色根,长约10厘米,节间较短,4~5毫米,叶鞘长达25厘米,背面呈绿色,叶片较长,长达1~1.5米,宽约1.2~4.5毫米,叶脉5条,中脉到顶。繁殖枝退化,成单一的花序,通常为线形、披针形。雄蕊由2个线形的药室组成,长约2毫米,散放花粉后脱落。雌蕊的花房中心固定,与花序成45度角,花柱长2毫米,柱头2个,果实扁压,新月状,背面中央具脊。种子椭圆形。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一节 原生动物


  
   青岛海区环境错综复杂,自然环境和养殖场地的原生动物种类繁多。
  
  鞭毛虫纲
   尖鼻虫 个体小,仅10~30微米,身体无色,具一纵鞭毛和一横鞭毛,从身体后部的原生质叶两边向后伸出,体呈卵圆形,后端不对称,为青岛沿海习见的鞭毛虫。杂食性,能吞食各种有机碎屑和小原生动物。并分泌毒素,抑制破坏藻类的生长。
   腰鞭毛虫 腰鞭毛虫和尖鼻虫是同类动物,体呈球果状,直径约40~50微米,有明显的纵沟和横沟,横沟上部称上锥或上壳,下部称下锥或下壳。有自纵沟伸出的纵鞭毛和绕横沟运动的横鞭毛,故也称为双鞭毛虫。其种类很多,大小与外形均不相同,在青岛养殖场水域中经常出现,杂食性,大型者吃食单胞藻,分泌毒素,其繁殖力比尖鼻虫稍逊。
   有孔虫 主要食物为硅藻,亦兼食其他原生动植物。有孔虫生活于正常的海洋环境,从潮间带到深海都有,大多数咱类营底栖生活,在海底沉积物表面缓慢爬行或固着于海草之上。浮游生活的种类随海流漂移。青岛海区的有孔虫已知至少有70种以上,分布在胶州湾的南、北,沧口、青岛港附近,海峡区,麦岛至沙子口等水域的潮间带和潮下带区域。其中,于海峡区和麦岛见到的种类最多,胶州湾南部和青岛港附近中等,沙子口较少。有新氏太阳神虫、克莉丝希望虫、原皮抱球虫、固铙钹虫、轮星虫、格里布虫和五室虫等。
   放射虫 放射虫身体由柔软的细胞质体、中央囊和骨骼构成。各大类放射虫的骨骼性质并不相同,等辐骨虫类的骨骼由硫酸锶构成,泡沫虫类和罩笼虫类的骨骼成分是二氧化硅,稀孔虫类的是氧化硅和碳酸盐。个体大小50~500微米,群体长度数毫米至数十厘米,特长的可达3米。身体具轴伪足和伪足网,伪足是它的捕食细胞器,以小的浮游生物或有机碎屑为食,在胶州湾内只能找到等辐骨虫。
  
  纤毛虫纲
   小双纤毛虫 体略扁平,外形类似长颈瓶,前后两端细钝,胞口位于腹缘,背毛不清楚,收缩泡不规则分布,体长约150微米,为青岛习见的纤毛虫。当养殖的虾、贝罹病或濒临死亡时,常常会发现有大量这种虫子聚集,往返在虾、贝的壳体上钻动。虫体运动时体形会扭曲变向,类似粪蛆活动时的状态。
   扇纤毛虫 体呈海棠叶片形,前端扁平后端隆起,口沟在背面右侧上角。尾尖在背中央隆起后端,全身纤毛,额叶部的较稠密,体后的较稀疏,尾尖有较长的尾毛。体内有大小核、食物泡和空泡。扇纤毛虫是青岛马翼海胆肠内寄生纤毛虫。青岛海区的紫海胆、球海胆体内都有寄生纤毛虫。这类寄生纤毛虫在青岛已知的有十多种,有内盘纤毛虫、隐唇纤毛虫、球果纤毛虫和杯纤毛虫等。
   靴纤毛虫 虫体着床在一个透明无色的鞘壳基底内。鞘壳呈长酒杯形,中部有数条环缢,虫体伸展时上宽下窄,形似浮游生物拖网,口围薄。体长约50微米,宽22~25微米。有时虫体会脱离鞘壳自由游泳,已知在青岛地区有数种。它们附着在对虾的体表或颚足之上。
   丁丁虫 个体大小45~1000微米,具瓶形、杯形或壶形等各种形状的铠壳,身体位于铠壳内,有一个从铠壳伸出的口缘,口缘周围有长的弹性纤毛,当虫体伸展到铠壳外时能起着维持虫体的作用。以细菌、藻类和微小的鞭毛虫为食,但它又是较大型浮游动物的饵料。为青岛常见的微型浮游动物,胶州湾内已知有30多种。
   游仆虫 体呈卵形,腹面平坦,背面隆起,纤毛或棘毛仅在腹面生长,有额毛和腹毛9根以上,臂毛5根,尾毛4根,口缘十分大,有发达的口带。个体大小长约80微米。这类纤毛虫在青岛种类很多。营底栖生活,以腐物、细菌和单胞藻为食,一般在海滨的腐枝叶上或养殖场的培养缸里都能找到,但繁殖力不强,危害性不如尖鼻虫。
   钟虫 体呈倒钟形,口缘略向外伸,表膜有时呈环形,有一根收缩柄,成体以它的收缩柄附着在浸没的物体或水生的动植物体表上。体长22~40微米,宽16~24微米。收缩柄呈盘卷形、蜗牛螺旋形或锯齿形。营单体生活,以细菌和悬浮颗粒为食。钟虫常大量附着于对虾体表,严重妨碍了对虾的运动、呼吸、摄食和生长发育,成为对虾的害虫。在青岛近海的对虾育苗场和养殖场,已发现的钟虫种类至少有7种以上,诸如星云钟虫、条纹钟虫、圆锥钟虫、蝶形钟虫、海洋钟虫、盘腹蚤钟虫和美丽钟虫等。
   聚缩虫 虫体常为倒圆锥形或坛形,长38~61微米,宽约29~53微米,体形和钟虫近似,不同之处在于其形成群体,呈分叉树枝状,群体的肌纤丝彼此相连,一个群体的个体数可由数十至数百,身体连动是同时收缩或伸张。群体有时可达数毫米。聚缩虫附于对虾体表、颚足、触角、步足、鳃页和外生殖器等部位,基本上在虾卵至成虾阶段身体各个地方都有附着。虽然它以细菌和悬浮物为食,但它的大量附着却妨碍对虾的运动、呼吸和摄食,成为危害严重的害虫。在青岛海区发现的聚缩虫,已有10种以上,有群栖聚缩虫、哈氏聚缩虫、双缘聚缩虫、坚实聚缩虫、恩氏聚缩虫和巨大聚缩虫等。
   拟单缩虫 虫体粗胖,近球形,单层的口围较厚,外展适中,圆盘略隆起,表膜光滑无斑纹,肌丝明显较细,个体长30~45微米,宽24~36微米,群体小,双叉分枝,常仅有8~16个个体,运动为单缩方式,肌丝收缩呈Z状,常附于虾的体表上,为对虾害虫之一。青岛海区常见种类有栉水虱拟单缩虫等。
   累枝虫 体呈长虱状,口围宽度中等,细胞质透明,收缩泡顶位,细胞核呈C形,食物泡多个,体长约80微米,宽40余微米,营单体或群体生活。累枝虫又被称为等枝虫,这是因为其群体分枝常呈对等分叉状。运动时肌柄不能上缩。青岛地区累枝虫的种类很多,有蟹栖累枝虫等,其危害程度与聚缩虫、钟虫类似,常常附于虾的卵、体表、鳃和触角上,妨碍虾体运动致使虾病。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二节 多孔动物


  
   多孔动物又称海绵动物,是水生低等多细胞动物。体多为辐射对称,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两层之间有中胶层。青岛地区仅发现十余种。
  
  葡萄白枝海绵 属于钙质海绵纲,海绵体为单沟型细管状分枝,分枝后又互相愈合,形成不规则的网状体。枝体横切面略呈圆形,直径0.5~2毫米。成体海绵有许多形如毛壶的竖立管状体,高2~3厘米,顶端有一个大的出水口,生活状态呈黄白色。白枝海绵附着在岩石或其他物体上,生活在水流平缓的浅水中。骨骼由各种形状与大小不等的二尖骨针、3辐骨针与4辐骨针组成。
  
  戴冠碗海绵 属于钙质海绵纲,海绵体瓶状,外形呈橄榄状,顶端为圆形出水口,口周围有骨针构成的领,与体中轴平行,体基部有短柄,海绵借此附着在其他物体上,体表面有许多刺(骨针)。海绵体高7~10毫米,直径2~3毫米,冠状领长1毫米,活海绵呈黄色。骨骼由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二尖骨针,三辐骨针与四辐骨针构成。
  
  扁平碗海绵 属于钙质海绵纲,系单体海绵,体长管状,常略弯曲,顶端有一圆形出水口,口周围无领,生殖后的个体常横向压扁,因而得名,体表面有细刺。扁平碗海绵曾称日本毛壶,生活在浅水里,体长1~11厘米,多数2.5~6厘米,直径2~9毫米;出水口直径1~4毫米。海绵体柔软易断,生活时乳白色或灰白色。骨骼由以下骨针组成:二尖骨针,按其大小可分为三组,不规则弯曲;三辐骨针,各辐略不规则弯曲;四辐射针数量较少。
  
  头盔碗海绵 属于钙质海绵纲,海绵体瓶状,外形略如大米,顶端为出水口,出水口缘有两层骨针构成的领,上面一圈与体中轴线平行的竖领,下面一圈为横领,与海绵体中轴线垂直排列。体表面有许多细刺。海绵生活在平静的浅水中,活海绵乳白色。骨骼由小尖骨针(不规则弯曲)、羽辐骨针、三辐骨针和四辐骨针组成。
  
  寄居蟹海绵 属于寻常海绵纲皮海绵科,是很奇特的海绵,海绵幼体附着于有寄居蟹的贝壳上,幼海绵向四周扩展延生,最后将整个贝壳封包,并逐渐增厚,形成不规则的块状体,随着寄居蟹的生长,海绵体内留下螺旋形的喇叭孔。成体海绵没有位移运动能力,寄居蟹海绵是少数能借助其他动物的活动的无目的运动的种类。海绵体硬如马铃薯,棕灰色,常常有橙红或紫红色。骨骼中有各种大小的大头骨针及中头骨针。
  
  生姜波海绵 属于寻常海绵纲皮海绵科,海绵体略扁,不规则地分枝,外形如生姜,直接固着于海底软泥上,海绵体硬如马铃薯,表面平坦,有的分枝顶端有出水口。海绵生活在十多米到数十米深的海底,这是少数不附着于其他物体上的寻常海绵。活海绵青灰色,有时略带橙红色。
  
  中空穿贝海绵 属于寻常海绵纲穿贝海绵科,穿贝海绵分布很广,钻入并穴居于贝壳或其它含钙物体中,表面只留下有针尖大小的孔。穿贝海绵钻入贝壳后就开始横向扩展,不断将贝壳凿穿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孔、室,随着海绵的生长,逐渐将几个室连通成一片,最后将整个贝壳凿毁。露在外面的穿贝海绵呈桔红色。骨骼由大骨针与小骨针组成。大骨针有两种:(一)大头骨针,细长笔直,表面平滑;(二)棘二尖骨针,弧状弯曲,表面有细棘,有些骨针有中央瘤突。小骨针为旋棘骨针,常扭曲成“S”或“3”形。表面有细棘。
  
  多弓山海绵 属于寻常海绵纲山海绵科,海绵体地毯状,附着于其他物体上,向四面扩展,逐渐增厚,变成不规则的块状,表面不平坦,有许多圆形隆起,体质松软易碎,有一薄的皮层。骨骼构造较复杂,由多种骨针组成:大骨针为亚大头骨针,常略弯曲,表面光滑。小骨针有两种:(一)异常形爪状骨针,有大小两组,外形完全一致。(二)弓形骨针,大小差异很大,有一系列中间型骨针,使之连成一片。
  
  外套粘海绵 属于寻常海绵纲粘海绵科,海绵有地毯状、块状、球状及分枝的片状,体表面不平坦,常有走向不规则的脊和沟,表面有几个分布不规则的出水口。活海绵呈灰黄色或橙黄色。骨骼由多种骨针组成:(一)棘针骨针,表面有疏密程度不同的小棘;(二)楔形骨针,表面平滑,两端有细棘。小骨针有两种:(一)掌形爪状骨针,有大小两组骨针,外形完全相同;(二)卷轴骨针,也有大小两组。
  
  面包软海绵 属于寻常绵纲软海绵科,成体海绵为无定形的块状,附着不久的海绵常呈地毯状,向四面伸展,逐渐增厚,表面常有烟囟状的出水口,体软而有弹性,易碎裂。骨骼为散乱的骨针构成不规则的多角形网。皮层中的骨针与表层平行,骨针为略弯成弧形的二尖骨针。活海绵呈棕色或略棕色。
  
  宽阔蜂海绵 属于寻常海绵纲蜂海绵科,海绵无固定的外形,起初呈地毯状向四面扩展,然后增厚成薄的块状,表面常有不规则的火山口状出水口,高达1厘米,海绵体软而有弹性,活海绵灰白色或黄棕色,生活在沿海数米深的水中,大的海绵可达7~8厘米宽,2~4厘米厚。骨骼网状,是由发达的海绵质将二尖骨针包埋或连接,网眼为不规则的圆形、三角形或四角形。

TOP

第四篇  海洋生物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三节 腔肠动物


  
   在动物界中,只有腔肠动物体内有真正的刺细胞,故又称为刺胞动物。已报道全世界海洋中这门动物约有1万种,共分水螅虫纲、钵水母纲和珊瑚虫纲三个纲,其中不少种可供作人类食用和药用。青岛海区栖息有这三个纲的代表,已记载的有70多种。
  
  水螅虫纲
   细管真枝螅 群体高15~30毫米,分枝不规则。茎、分枝和芽体柄的基部有环轮,有时芽柄全有环轮。芽体较大,有喇叭状的吻部,其周围有20个触手,雌性孢子囊卵圆形,固着在芽体顶端,固着在芽体顶端,雄性孢子囊成串珠状,固着在柄部顶端。生活在青岛沿海浅水区,以及港湾、码头、船底和贝、藻类养殖筏等处,是一种常见的污损生物。
   灯塔水母 伞钟形,伞径2.5~2.7毫米,高与宽几乎相等,伞顶有一钝圆突起。伞缘有90~150条边缘触手,圆形的触手球排成2~3列,其腹面有眼点。垂管宽大,约占伞腔一半。
   棍螅 青岛海区有粗棍螅和小棍螅两种。其共同特点是头状触手散生在芽体上,不排成环,生殖体为固着的孢子囊,着生在芽体基部触手之间。主要区别是前者群体不高,为15~20毫米,芽体粗短,生殖体较少;后者群体较高,常为40~50毫米,芽体细长,生殖体较多。小棍螅分布较广,在胶南一带沿海较多,常栖息在石花菜丛中,对藻类养殖有一定危害。粗棍螅仅分布在胶州沿海。
   筒螅 青岛海区有两种,较常见的是中胚花筒螅,群体高4~6厘米,水螅茎上端粗、下端细,除基部有少数环轮外,大部光滑,茎部顶端与芽体之间相连接处膨大。芽体基部触手(17~25个)少于围口触手(18~26个)。另一种为海筒螅,比较稀少,其外形与上述筒螅相似,主要区别是这种水螅茎粗细相等,每隔一段有4~5个环轮,其顶端有一个细腰,芽体基部触手(20~26个)多于围口触手(16~26个)。筒螅是重要的污损生物,在浮标、码头、船底、贝藻养殖筏上、水下工程设施上经常见到,在岩石岸潮间带也常出现。
   杜氏外肋水母 伞钟形,伞径0.9~1.33毫米,中胶层厚,外伞部有4对刺细胞带,具4条细窄的辐管,环管简单。伞缘有4条发达的触手,触手有许多刺细胞束,触手球发达,亮黄色,中央为红色。胃囊很大,基部圆形,表面有生殖腺围绕。口圆形,口缘有刺细胞。
   真囊水母 伞钟形,有顶突,伞径1.2~1.9毫米,触手4条,其中3条很短,1条很长。辐管4条较宽,环管细小。垂管纺锤形,近口端呈红色。生殖腺绿色,围绕在锤管上。
   马来侧丝水母 伞颇扁平,伞径通常为17~39毫米,有触手84~200条,其间有触手芽,但分布不规则。触手球近圆形,基部有卷曲的侧须。每两触手间有一个平衡囊。口有4个褶叠的口唇,并向上卷曲。生殖腺带形,着生在4条辐管上。
   瘤手水母 伞超过半球形,伞径通常为25~42毫米。中胶层顶部厚,向伞缘渐薄。伞缘有发达的触手29~36条。第二条触手间有2~3个触手芽。触手和触手芽之间各有1个平衡囊。触手球为棒形。胃柄较长,伸出伞外。生殖腺呈带状扭曲,着生在4条辐管上。伞缘发达。
   羽螅 青岛海区有4种羽螅,较常见的有佳美羽螅和毛状羽螅两种。前者群体较大,外形很美,高5~9厘米,茎成束,分枝不规则。芽鞘杯形,完全固着。在芽鞘正面有1个中央刺丝鞘,伸向芽鞘中央齿的上前方;在芽鞘上方两侧各有1个侧刺丝鞘,向外延伸,超出芽鞘口。这种羽螅主要分布在胶州湾口西及薛家岛一带浅海区,它的刺细胞毒性较强。毛状羽螅水螅茎单管,分节,每一节间的上端生出1个水螅枝,互生,排成羽毛形。每一水螅枝的第一节间均较短,无芽鞘,其余部分为有鞘节和无鞘节交替构成。每一有鞘节上有1个芽鞘和3个刺丝鞘,芽鞘小、杯形,鞘口光滑。该种羽螅在青岛海区极为常见。在贝类和海带养殖筏上常大量出现。
   桧叶螅 主要特征为芽鞘口缘有两个齿和两个口盖。青岛海区有叉状桧叶螅和圆形桧叶螅两种。前者芽鞘对生,大部分固着。后者芽鞘互生,大部分游离。
   小桧叶螅 主要特征为芽鞘口缘有4个齿和4个口盖,青岛海区有桃果小桧叶螅和广口小桧叶螅两种。前一种水螅枝上每一节间有两个以上的芽鞘。鞘口之下不窄,生殖鞘壁表面有数条纵肋。后一种每一节间只有1个芽鞘,鞘口下方稍窄,生殖鞘壁表面有数条横肋。
   薮枝螅 该属有三种:双齿薮枝螅、曲膝薮枝螅和双叉薮 枝螅,青岛沿海均有分布。外形很相似,但也容易区分。双齿薮枝螅芽鞘口缘光滑,鞘壁有双刺小齿;曲膝薮枝螅芽鞘口缘光滑,鞘壁加厚;双叉薮枝螅芽鞘口缘有波纹或矮而圆的齿。
   薮枝螅水母 薮枝螅水母呈盘形,有退化的绿膜,伞缘有8个触手和8个平衡囊。在沿岸水域浮游生物样品中很常见。
   双生水母 泳钟为卵圆形,高11~15毫米,其5条棱边下部有锯齿突起,口外有3个尖突。泳囊为纺锤形。体囊在干室上方,长约为泳囊的1/3,比干室短。干室开口处近方形,四角有4个齿状尖突。胶州湾内有此种水母。
  
  钵水母纲
   海月水母 伞圆盘形,伞径常为100~120毫米,伞缘有8个缺刻和8个缘瓣。每一缺刻内有一个感觉器,每一缘瓣上有许多短小的中空触手。口十字形。从口的四角伸出4条口腕,口腕上生有许多触手。辐管16条,均为环管相通,其中4条主辐管和4个胃囊相间排列。4条间辐管从胃囊中央发出,都分枝。彼此相连成网状。8条从辐管不分枝,排在前两种辐管之间。生殖腺4个,马蹄形,在胃腔内。
   海蜇 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伞径通常为250~600毫米,最大的可达1米,外伞表面光滑,伞缘有8个感觉器,每1/8伞缘有14~20个缘瓣。口腕8条,呈三翼形,每条口腕的末端有一条特殊的棒状附属器。肩板8对,其上有许多小吸口、小触手和丝状附属器。16条辐管都延伸到伞缘,多分枝,彼此相连成网状。环管不明显。成体颜色多样,多为褐红色、乳白色和青蓝色,少数为黄褐色或金黄色。青岛海区是海蜇渔场主要分布区之一,渔期为8月中旬到10月底。
   口冠海蜇 又称沙海蜇,也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伞径可大于1米,体重达150公斤。与上述海蜇主要区别是伞表面密布粒状突起;每1/8伞缘有12~14个缘瓣;口腕8条,为两翼形。
  
  珊瑚虫纲
   石花虫 匍匐档网状。茎有少数分枝。轴生水螅体细长,侧生水螅体短小。体壁骨针密集。群体生活时黄色。在胶州湾口一带硬质海底区有分布。
   桂山厚丛柳珊瑚 群体由疏松的细长分枝组成。基部皮壳着生于贝壳、岩石上。胃针白色,形态多样,多卵形多棘状,短而小瘤状和少疣纹盘状。群体生活时白色,栖息于胶州湾内。
   海仙人掌 群体棍棒形,柄部细短,轴部长而粗壮,其周围着生有许多营养体,管状体散布其间。柄和轴交界处通常有1个纺锤形或棒形小骨轴,长仅几毫米。骨针密布全身。生活时为黄色或橙色,充分伸展时可长达300毫米,使整个群体很像仙人掌而得名。遇刺激时,能发鳞光,是海洋中著名的发光动物。
   沙海鳃 群体细长,柄的基部膨大,轴部两侧有许多叶状体,营养体成行地着生在叶状体上,管状体生在叶状体的基部或叶状体之间。群体中央有一根白色的石灰质胃轴。
   海葵 青岛海区海葵种类较多,较常见的有太平洋侧花海葵和纵条肌海葵两种。太平洋侧花海葵体柱呈圆筒形,高通常为15~25毫米,宽为12~20毫米,在充分伸展时,体高可达30毫米以上,宽超过25毫米。体柱上部为绿色,中下部呈暗红色,体壁上有疣状突起,为绿色,边缘疣为白色带红,排成行列。口盘上有60~80个触手,其基部为红色,上部为绿色带有白色条纹。纵条肌海葵体柱也为圆筒形,高约20~30毫米。体壁平滑,通常为暗绿色,表面有12条橙黄色纵条纹,并有许多小壁孔。口盘为褐色,有黄色辐射线。口唇淡红色。触手灰褐色或褐色,排列不规则,为12、16、24、48,共排成4环。足盘直径大于口盘。
   齿珊瑚 为非造礁石珊瑚,附生于岩石或死贝壳上。珊瑚环矮,多呈圆筒形,隔片4轮,头两轮隔片大而突出,珊瑚助随生长由薄变粗。栖息于胶州湾湾口及湾内石块、砾石贝壳硬底区。

TOP

第二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四节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包括涡虫、吸虫和绦虫三纲。青岛海域仅有薄背平涡虫和叶槽科的胡氏鲫槽绦虫、叶槽科的青岛钩槽绦虫。吸虫是在青岛报道最多的一个纲,已发现1种单殖吸虫和33种复殖吸虫。
   中华锚盘虫 寄生于半滑舌鳎的鳃。虫体延长,两端细。固着盘与虫体分界明显。虫生活时呈淡黄色。体前有一个口漏斗,内有斜置的两个不太宽的吸盘。
   曾氏前实吸虫 寄生部位:蛹的肓囊。虫体小,呈梭形。体表被细刺,生活时呈黄色。前吸器楔形,位于体顶端。口在体中部。
   白姑鱼冠冕吸虫 寄生于白姑鱼的肠。虫体小,以瓶状,体表披硬棘,周围有围口刺36~38枚。腹吸盘椭圆形,位于虫体前1/2的后部。
   半口双肛吸虫 寄生于铅点东方鲀的肠。虫体小,生活时呈浅粉红色。身体可明显的分为两部分,前体部分较薄,向两侧扩展如荷叶状,后体呈长椭圆形。口吸盘圆形,位于体后前缘。腹吸盘在虫体前1/3处的后面。
   鲬拟等要吸虫 寄生于鲬的肠。虫体细长如棒,被细弱刺,易脱落。生活时虫呈白色。口吸盘在体前端,椭圆形。腹吸盘小,圆形,位于体前1/2后部。
   中华鳞双吸虫 寄生于油魣的鳞片下。两虫在宿主的鳞片下面,没有明显的包囊。生活时呈淡黄色,虫背腹扁平,可分出前体与后体,前体细弱,自后体一侧伸出。后体大,分为两叶,中间有柄,呈哑铃状,边缘有缺刻。口吸盘在前体的亚前端,似梨形。没有腹吸盘。
   青岛副半尾吸虫 寄生于黄姑鱼和鲬的肠。虫体极小,梭形,体表有横环纹,具可伸缩的尾,口吸盘在体亚前端腹面。腹吸盘在体前1/2中间稍前。
   青岛壮叶吸虫 寄生于白姑鱼和黄姑鱼的肠。虫体小,叶状,体表光滑。口吸盘在体近前端腹面。腹吸盘在体前1/2中间。
   带鱼指腺吸虫 寄生于带鱼的胃和肠。虫体小,具短尾,外膜光滑。口吸盘在体亚腹位。口前叶不明显。腹吸盘在体前1/3的后部,具腹吸盘前凹。
   海鳗住胃吸虫 寄生于海鳗的胃。虫体长大,带状,具一可伸缩的长尾。口吸盘在体亚前端,口前叶明显。腹吸盘大,圆形。

TOP

第二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四节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包括涡虫、吸虫和绦虫三纲。青岛海域仅有薄背平涡虫和叶槽科的胡氏鲫槽绦虫、叶槽科的青岛钩槽绦虫。吸虫是在青岛报道最多的一个纲,已发现1种单殖吸虫和33种复殖吸虫。
   中华锚盘虫 寄生于半滑舌鳎的鳃。虫体延长,两端细。固着盘与虫体分界明显。虫生活时呈淡黄色。体前有一个口漏斗,内有斜置的两个不太宽的吸盘。
   曾氏前实吸虫 寄生部位:蛹的肓囊。虫体小,呈梭形。体表被细刺,生活时呈黄色。前吸器楔形,位于体顶端。口在体中部。
   白姑鱼冠冕吸虫 寄生于白姑鱼的肠。虫体小,以瓶状,体表披硬棘,周围有围口刺36~38枚。腹吸盘椭圆形,位于虫体前1/2的后部。
   半口双肛吸虫 寄生于铅点东方鲀的肠。虫体小,生活时呈浅粉红色。身体可明显的分为两部分,前体部分较薄,向两侧扩展如荷叶状,后体呈长椭圆形。口吸盘圆形,位于体后前缘。腹吸盘在虫体前1/3处的后面。
   鲬拟等要吸虫 寄生于鲬的肠。虫体细长如棒,被细弱刺,易脱落。生活时虫呈白色。口吸盘在体前端,椭圆形。腹吸盘小,圆形,位于体前1/2后部。
   中华鳞双吸虫 寄生于油魣的鳞片下。两虫在宿主的鳞片下面,没有明显的包囊。生活时呈淡黄色,虫背腹扁平,可分出前体与后体,前体细弱,自后体一侧伸出。后体大,分为两叶,中间有柄,呈哑铃状,边缘有缺刻。口吸盘在前体的亚前端,似梨形。没有腹吸盘。
   青岛副半尾吸虫 寄生于黄姑鱼和鲬的肠。虫体极小,梭形,体表有横环纹,具可伸缩的尾,口吸盘在体亚前端腹面。腹吸盘在体前1/2中间稍前。
   青岛壮叶吸虫 寄生于白姑鱼和黄姑鱼的肠。虫体小,叶状,体表光滑。口吸盘在体近前端腹面。腹吸盘在体前1/2中间。
   带鱼指腺吸虫 寄生于带鱼的胃和肠。虫体小,具短尾,外膜光滑。口吸盘在体亚腹位。口前叶不明显。腹吸盘在体前1/3的后部,具腹吸盘前凹。
   海鳗住胃吸虫 寄生于海鳗的胃。虫体长大,带状,具一可伸缩的长尾。口吸盘在体亚前端,口前叶明显。腹吸盘大,圆形。

TOP

第二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五节 环节动物


  
   多毛类动物俗称多毛环虫,青岛海区已发现147种。
   沙蚕科 蠕虫形,由很多相同的体节组成。头部的口前叶有两对眼,多具两个触手和两分节的触角。围口节有4对触须。翻吻具一对大颚,其上常具很多角质小齿或软乳突。除前两对疣足为单叶型外,均为双叶型。在青岛有12属20种,常见有12种。
   红角沙蚕 翻吻的颚环上有很多锥形小齿,口环上无齿。体后部疣足背须几乎为背舌叶的一倍长。伪复型钩刚毛始于第18~20刚节,以后刚节为简单刚毛所替代。沿海潮间带皆有分布,栖于沙管或泥管内。
   日本刺沙蚕 翻吻的第V区无齿,第Ⅶ~Ⅷ区具一排大齿。中后部疣足的腹刚叶具1~2根简单的棒状刚毛。本种为广盐性种。常栖于河口泥沙滩潮间带上区、下区。最大个体可达190毫米长。
   锐足全刺沙蚕 翻吻各区均有小齿。疣足的背、腹叶均具复型刺状刚毛。为广盐性种,在半盐水的河口也可采到。栖于潮间带中、下区泥沙滩。
   双齿围沙蚕 翻吻的第Ⅸ区有2~3个扁三角形齿,其余各区均为圆锥形齿。栖于泥沙滩潮间带上区,为潮间带及河口区优势种。最大个体可长达270毫米。
   异须沙蚕 翻吻第V区无齿,其余各区均有齿。体后部疣足上背舌叶为矩形,背须位于其顶端,基部有一突起。为潮间带中下区牡蛎带优势种。
   多齿沙蚕、真齿沙蚕 两种主要区别在于后者翻吻第V区具小齿。这两种沙蚕的吻第Ⅶ、Ⅷ区具许多大到小的齿。栖于潮间带至潮下带岩岸海藻、牡蛎丛中。
   旗须沙蚕 翻吻除第V区无齿外,其余区均有圆锥状齿。后部疣足上背短叶延长呈棒状,背须很小,位于其末端。活标本墨绿色。潮间带中、下区岩岸习见种。
   拟突齿沙蚕 个体大,最大体长约633毫米,一般体长150毫米左右。翻吻大,颚环上有坚硬锥形小齿,口环上有两种乳突。位于潮间带下区泥沙滩。
   独齿围沙蚕、多齿围沙蚕 是多型物种,潮间带岩岸优势种。
   双管阔沙蚕 翻吻除第Ⅰ、Ⅱ和Ⅴ区无齿外,其他区具梳状小齿。中后部疣足具1~3根棕色鸟嘴状简单刚毛。潮间带中区的优势种,常发现在岩岸海藻丛中,虫体外具泥沙质栖管。生殖季节5~8月。

   裂虫科 在青岛有7属11种。个体较大的有千岛模裂虫和扁模裂虫两种。前者较大,体背面每节有圆形咖啡色斑;后者较小,背面无色斑。栖于潮间带岩岸牡蛎区或海藻根部。

   吻沙蚕科 青岛海区有7种,常见的有长吻沙蚕、中锐吻沙蚕和浅古铜吻沙蚕三种。栖于潮间带和潮下带泥沙滩,数量多,个体较大。尤其是前两种,体长在100多毫米,喜集群游于水面。

   齿吻沙蚕科 头部小、扁平,有4个小触手,无触角。翻吻大,末端有分叉的长乳突和纵排软乳突,一对大颚。疣足双叶型背叶、腹叶很发达,在背叶下有内卷成外翻的鳃。常见种有加洲齿吻沙蚕、多鳃齿吻沙蚕和寡鳃齿吻沙蚕。前一种上前叶具色斑似飞鹰,又名翔鹰齿吻沙蚕。栖于潮间带区沙质底。后两种栖于潮下带沙底和泥底中。

   特须虫科 体细长。口前叶圆锥形,有4个小触手。翻吻具软的缘乳突。疣足双叶型,具相距较宽的背腹叶。背刚毛简单型,腹刚毛复型刺状。肛部桶状,具2根长肛须。青岛海区常见种有拟特须虫,栖于潮下带。

   叶须虫科 体细长,背腹扁平。口前叶具一对眼。头触手4~5个,无触角。围口节由体前三节不同程度愈合而成,触须2~4对。翻吻平滑,中具乳突。疣足单叶型或亚双叶型。生活时具美丽的色彩,多栖于石块下或海藻丛中。青岛海区常见种有巧言虫,生活时雌个体呈草绿色,雄个体呈淡黄色,多栖于潮间带岩岸;栗色淡须虫,体为深红色或桔红色。口前叶圆形,头触手4个,头触手和触须均为纺锤形。背须为心形。是热带广布种。

   鳞沙蚕科 体卵圆形,背腹扁平。背面多为鳞片和毡毛所覆盖。口前叶具一中触手。具鳞片的体节有羽状刚毛,腹刚毛简单,有时呈叉状。常见的有澳洲鳞沙蛋。

   多鳞虫科 体背腹扁平,具鳞片。头触手有0~3个。有一对柱状触角。分节触须一对。翻吻具4个颚。常见的有覆瓦哈鳞虫,其鳞片15对,其上具锥形结节,稀疏的缘穗和不同的色斑,常栖于潮间带和潮下带石块下或海藻间。2~3月疣足处具淡红色痕,也常见于污损生物群落中。

   矶沙蚕科 极常见的有1种,即岩虫,口前叶呈双叶形,具5个后头触手。翻吻具颚片,其中右侧3和4齿处愈合。体中后部具鳃丝。单叶型疣足,具多种刚毛,体长240~300毫米,栖于潮间带泥沙及碎石中。

   索沙蚕科 青岛海区约有4~5种;常见为异足索沙蚕1种。头部圆锥形,无任何附肢,体前部仅具翅毛状刚毛,体中后部具多齿钩状刚毛。后部疣足的后叶变长斜伸呈垂直状。体长可达295毫米。常栖于潮间带上区和中区。

   锥头虫科 青岛海区常见的有长锥虫和膜囊尖锥虫两种。长锥虫,口前叶尖锥形,体分胸、腹部。鳃始于第12~18刚节。体长7~40毫米。潮间带和潮下带常可采到。膜囊尖锥虫,主要特征是每个腹部疣足的侧基部有一个膜质袋囊。栖于潮间带和潮下带泥沙底。

   海稚虫科 青岛海区有6~7种,常见有奇异稚齿虫、短鳃伪才女虫和膜质伪才女虫。前一种口前叶钝,围口节形成侧膜包围口前叶。三对羽状鳃始于第一侧节。常栖于潮下带(3~30米、泥沙底)。后两种主要区别是前者第五刚节具两排马蹄形排列的特殊刚毛,而后者两排特殊刚毛呈丁形排列。均栖于潮间带和潮下带泥沙滩。短鳃伪才女虫常群集在有机质污水的半污带。

   ★虫科 青岛海区有两种,常见种有★虫。体柔软,分为3个明显区,前区9~12刚节,疣足单叶型;中区背叶淋愈合成扇状,后区背叶尖叶型。虫管呈U形、牛皮纸状,两端开口,上附泥沙。个体长达100毫米。

   丝鳃虫科 体两端尖,为圆柱形,头部锥形,无任何附肢。常具一对有沟的触角和多对须状触须位于头后背面,体两侧具很多丝状鳃丝,疣足不发达。栖于潮间带和潮下带。虫体掩埋泥沙下,只伸出鲜红的触须和鳃丝在外。青岛海区常见的有金毛丝鳃虫和须鳃虫,能耐受较低氧的污染环境。

   海蛹科 栖居于泥沙中。一般为纺锤形,无附属物。常见的有多眼虫和日本臭海蛹。多眼虫体较细长,背面具棕色斑,第7~21侧节具侧眼点,栖于海藻丛中。日本臭海蛹,体呈纺锤形,鳃始于第2侧节直到体后,尾部末端具6个乳突,采到活标本具特殊臭味。分布于潮间带泥沙滩。
   小头虫科 虫体圆柱形似红色的细蚯蚓。口前叶短、斜截形,翻吻有小乳突。躯干部可分为胸、腹部。常见的有小头虫,多见于河口区黑色污泥中,耐受低氧,是污染环境的指示生物。
   不倒翁虫科 体为哑铃形。口前叶内陷。体前三节具成排的足刺状刚毛。第七节具一对生殖乳突,其后8根纤细的刚毛嵌于壁上。体后具斜长方形节的盾板。15~17节束毛状刚毛自盾板边缘生出。很多卷曲的鳃丝从盾板后缘生出。该科仅不倒翁虫一种,是世界分布种,常分布于潮下带。

   沙★科 青岛海区仅有巴西沙★(曾名柄袋沙★)一种,体长150~250毫米。具U形洞穴,头端下陷为漏斗状,尾端高起沙丘,虫体头朝下呈J型位于洞穴中。

   蜇龙介科 口前叶呈瓣状,具不能缩入口中的触手,一般有鳃1~3对,鳃呈密集的树枝状或丝状,身体分胸区和腹区。栖管膜质,多粘有细沙粒或碎贝壳。分布于潮间带和潮下带,常见种有扁蜇虫和树蜇虫等。

   缨鳃虫科 为一类滤食性管栖蠕虫,具沙质、革质或胶质栖管。躯干光滑圆柱状,分胸、腹两区,胸区前端具漏斗状鳃冠,鳃冠伸出管外激动水流滤食。此科是多毛纲中大科之一,种类多。青岛海区常见的有:(一)胶管虫,个体较大,栖管为半透明胶质,分布地潮间带泥沙滩。(二)温哥华真旋虫,个体大,栖管为革质,附满沙粒。(三)巨刺缨虫,栖管周围的杂色蛤较多。

   龙介虫科 又名石灰虫科,具石灰质栖管。头部不明显,常与围口节愈合成漏斗状的鳃冠,其中线的一个鳃丝末端膨大变成封闭壳口的壳盖。躯干部可分胸区和腹区,虫管多附着在岸石或其它硬物上,是主要附着污损生物之一。常见的有内刺盘管虫、华美盘管虫、小齿盘管虫、三角旋鳃虫等。主要区别是壳盖和虫管的形态不同。

   螺旋虫科 虫体小,体不对称,具螺旋状的圆盘形石灰质管。体前端具鳃冠,躯墙分胸区和腹区。也是污损生物,常附着在海藻、石块和其他硬物上。常见的有蜂窝右旋虫。

TOP

第二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六节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门(简称贝类)种类繁多,青岛海区有104科、272种,约占黄渤海沿海软体动物总量的69.4%。
   多板纲
   红条毛肤石鳖 身体长椭圆形,长28毫米,背部八块壳板。环带宽具密集的棒状棘刺,并有18丛针束。鳃21~24对。鳃列长为足长的2/3。生活于潮间带岩石间。
   朝鲜鳞带石鳖 身体扁长椭圆形,灰黑色,长22毫米,背部八块壳片上具不规则斑点。带窄,满布小鳞片。鳃约24对,鳃列长与足长近等。潮间带岩礁常见。

   腹足纲
   皱纹盘鲍 壳长椭圆形,长120毫米。壳顶低,体螺层几占壳全部。壳面粗糙不平,左恻3~5开孔,内面具珍珠光泽。栖于低潮线至10数米深潮流通畅、水清、藻类丛生岩石底。
   嫁★ 贝壳笠状,长50毫米,壳顶位近前方。壳面细放射肋30~40条。壳面通常暗灰或黄绿色。壳内面银灰色,有环鳃。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托氏★螺 贝壳低圆锥形,高13毫米,光滑,色有变化,通常淡棕色,具紫或紫棕花纹,无脐。潮间带细沙滩上常见。
   单齿螺 贝壳梨形,高26毫米,壳面有绿、褐色相间方块组成的螺肋,如石叠,故有石叠螺之称。内唇具1齿。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锈凹螺 贝壳圆锥形,高25毫米。壳面具细的螺沟和粗大倾斜的放射肋,黄褐色,脐深。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朝鲜花冠小月螺 贝壳近球形,高21毫米,黄褐色。壳面有由小株状联成的螺肋,缝合线下结节突起较大。厣石灰质。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短滨螺 壳近球形。高13毫米,具粗、细不均匀的螺肋,黄褐色,杂有褐、白和黄色云状斑及斑点。高潮区岩石上常见。
   珠带拟蟹守螺 贝壳塔形,高32毫米,壳表满布串珠状螺肋,壳口左侧常具纵肿脉。壳黄褐色,具1条紫褐色螺带。潮间带泥、泥沙滩上常见。
   古氏滩栖螺 贝壳塔形,高25毫米,壳表具低平而细的螺肋和纵肋,纵肋有变化。壳黑灰色,常有一条白色螺带。潮间带有淡水注入的泥沙滩上常见。
  玫瑰履螺 贝壳强布梭形,长14毫米。壳面平滑,有浅细的沟纹,背中部不明显,白色至淡黄褐色,两端淡玫瑰色。壳口几与壳长。生活于低潮线至水深20米处。附着在桂山厚丛柳珊瑚枝叉上。胶州湾产。
  微黄镰玉螺 又名福氏玉螺。贝壳卵圆形,高42毫米。螺旋部小,体螺层突大。壳面灰黄色或黄褐色,上端部青灰色,潮间带泥、泥沙滩常见。
  扁玉螺 贝壳背腹扁而宽,近半球形,高62毫米。螺旋部低小,体螺层突大。壳面淡黄褐色,缝合线下有一条紫褐色螺带,基部白色。低潮潮区至水深10米沙质海底常见,常潜入不深的沙内。
  斑玉螺 俗名香螺。贝壳近球形,高28毫米。螺旋部小,体螺层大而膨圆,灰白色,密布紫褐色斑点。潮间带至水深10米泥、泥沙海底常见。
  脉红螺 又名角泊螺。贝壳略近梨形,高100~140毫米。螺旋部小,体螺层膨大。壳面密生低而均匀的螺肋,向外突出形成肩骨。壳面黄褐色,有棕色点线花纹,壳口桔红色。胶州湾产较多。
  疣荔枝螺 俗名辣螺。贝壳卵圆形,高38毫米。螺旋部圆锥形,体螺层大。壳面具大小不一疣状突起及紫褐色和不规则白色条纹和斑点。潮间带岩石间常见。
  黄口荔枝螺 形似前种而大,高70毫米。壳面具细而低的螺肋,肩部具结节。壳黄褐色,有纵走紫褐色花纹。壳口内黄色,栖于低潮区。
  香螺 壳近菱形,高134毫米。壳面具细螺肋和螺纹,肩角具结节或鳞片状突起。壳黄褐色,有变化。栖于水深27米泥沙底,小公岛附近有。
  泥螺 贝壳卵圆形,高19毫米,薄,几无螺旋,白色。生活时体长约30毫米,不能全缩入壳内。潮间带泥滩常见。
  经氏壳蛞蝓 壳长卵圆形,高19毫米,薄,凡无螺旋。生活时体长40毫米,不难全缩入壳内。模式种产于沧口海滩。
  小拟海牛 壳圆薄板状,为内壳。体圆形,长约34毫米。头盾大,足宽几与体同大,黑紫色,布不规则之白点。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50米沙,泥沙底。模式种采自小青岛湾。
  枝叶海牛 近长梨形,长34毫米,头小,触角粗短,足几与体同长,为内壳,片状。栖于浅海大叶藻上。
  微点舌片鳃 体近舌形,长80毫米,背部具有小突起。足后端尖,鳃在足两侧,体灰色至桔黄色,有小白斑点。模式种采自红岛水深7米泥底。
  青岛半侧片鳃 体舌状,长8~15毫米,外套宽,前端半圆,后端尖,背部褐色,具黄色纵脊褶20条。足底灰白色至淡紫色。栖于潮间带泥沙底。模式种产于青岛。

  掘足纲 青岛仅有胶州湾顶管角贝一种。壳带状,略曲,长20毫米。壳面平滑,黄白或桔黄色,并有白色环纹。从后端口内缘长出白色小管。栖于潮间带至深60米沙和泥沙底。模式种产于胶州湾。

  双壳纲
  泥蚶 壳近膨圆,长31毫米。壳表无棕色绒毛的壳皮,放射肋17~20条,似瓦垄,故有名瓦蛤者。
  毛蚶 壳膨凸,长42毫米,表面具棕色。绒毛的壳皮,放射肋31~34条。栖于潮间带至水深20米泥、泥沙底内。
  魁蚶 壳似前种而大,长86~122毫米。表面具棕色绒毛的壳皮,放射肋42~48条。栖于水深10~30米泥、泥沙底内。
  紫贻贝 壳形似前种,薄,长80毫米。黑褐色,光滑,内面灰蓝色。在潮间带至水深10米用足丝固着岩石间。俗名海红。
  凸壳肌蛤 壳略近三角形,薄,长24毫米,自壳顶至腹缘中部有一明显的隆起。绿色或褐绿色,并具褐色花纹。栖于潮间带至深5~6米沙中,用足丝彼此吸附,常面片生长覆盖海滩。
  栉江珧 贝壳三角形,长230毫米,黑褐色,具细放射肋约10条,上具小棘。栖于潮下带,壳尖端埋入泥沙中,仅露出部分。
  栉孔扇贝 壳近扇形,长75毫米,壳色浅褐、紫或桔黄等,左壳放射肋约10条,有间肋,右壳有肋约20条,上有小棘。栖于低潮区至水深20余米,用足丝固着在他物上。
  海湾扇贝 壳近圆形,膨胀,长62毫米。两壳具有相同的放射肋17~20条。壳表灰白色至淡灰褐色,中部常具带状铁锈色,壳内白色。栖于浅海。原产大西洋美国马萨诸塞湾,1982年12月移来落户青岛。
  中国不等蛤 曾名金蛤。壳亚圆形,长36毫米。上壳略凸,金黄或桔红色;下壳平,青白色,其上有一足丝孔。栖于潮间带,用足丝固着于岩石或其他物上。
  长牡蛎 壳长形或长卵圆形,通常长70毫米。上壳平,环生鳞片;下壳凹,后端部分或全部固着在岩石上,潮间带至水深数米都有分布。
  密鳞牡蛎 贝壳三角形或近圆形,长138毫米。上壳较平,有似覆瓦状鳞片;下壳中凹,顶部固着他物上。栖于10~30米海底。
  西施舌 壳近三角形,薄,长88毫米。淡黄褐色壳皮,顶部淡紫色。内面亦淡紫色。栖于潮间带至深20米沙和沙底内。
  中国蛤蜊 壳三角形,稍厚,长60毫米。壳面黄褐色或蓝褐色,内白色或浅蓝色。栖于浅海沙内。
  四角蛤蜊 壳近四方形,膨凸,长45毫米,白色或黄白色,腹缘常有一黑色镶边。栖于低潮区至水深20米沙内常见。
  中日立蛤 壳近三角形至卵圆形,较薄。长67毫米,后端开口,被黄褐色壳皮,内白色。栖于低潮区泥沙中。
  总角截蛏 又名双管蛏。壳近长方形。薄但坚,稍膨凸,长73毫米,前、后端开口,被黄色壳皮,壳皮脱落后呈白色略带彩红色。栖于低潮区沙内深30厘米。双管蛏产于汇泉湾等地。
  大竹蛏 壳近竹筒状,薄,前、后开口,长140毫米,被黄褐色壳皮,内白色。栖于潮间带或稍深,深入沙中30~40厘米。
  长竹蛏 壳形似大竹蛏,但细长,长120毫米,栖于潮间带或稍深,深入沙内20~30厘米。
  弯竹蛏 贝壳较小,长40毫米,背缘两端向上弯曲,表面光滑,淡黄色,内白色。中潮区不深的沙内常见。模式种产于青岛。
  螠蛏 壳长方形,薄,长可达85毫米,两端开口,壳顶至腹缘有一条缢痕,被黄褐色壳皮,皮脱落后呈白色。栖于盐度较低中低潮区软泥沙中。
  文蛤 壳近三角形,重而厚,隆起,长122毫米。壳面平滑,通常有“W”或“V”形褐色花纹,内白色。栖于低潮区至潮下带细沙内。
  菲律宾蛤仔 壳卵圆形,膨胀,长90毫米,淡褐色,花纹多变化。栖于潮间带至水深36米泥沙内,胶州湾产量很大。1957年9月13日,在沧口海滩1平方米曾获654枚(多为20毫米)。
  大沽全海笋 壳薄脆,较凸,白色。长100毫米,两端开口,壳面具棘刺头纵肋和放射肋。栖于低潮区附近泥中较深(死后水管尚长70毫米)。
  波纹沟海笋 壳近长方形,薄,长48毫米。壳前部有纵肋和入射肋,后部无肋,白色,在潮间带凿灰缘石及风化岩石穴居。
  船蛆 壳小,长4毫米,白色,仅包被内脏。蛆体被其分泌的石灰质管包住。水管很长(约9毫米),其末端有一双铲形的铠,凿木材、木船穴居,对码头木质建筑和木船为害严重。

  头足纲
  火枪乌贼 俗名鱿鱼仔。胴部圆锥形,胴长58毫米,约为胴宽的4倍,两鳍相接纵菱形。壳几丁质,透明。头部腕5对,触腕长70毫米。其他腕长约20毫米,腕具吸盘。雄性左侧第四腕茎化。近海常见。
  日本枪乌贼 俗名墨斗鱼、笔管蛸。胴部似前种,胴长88毫米,约为胴宽的4倍。两鳍相接纵菱形,长度约为胴长1/2。壳几丁质,透明。头部腕5对,触腕长110毫米。其他腕长24~40毫米,腕具吸盘。雄性右侧第四腕茎化。近海产量多。
  金乌贼 胴部盾形,胴长139毫米,约为胴宽2倍,鳍较宽,约为胴宽的1/4。背部内壳石灰质。头部腕5对,触腕长145毫米,其他腕长60~66毫米,腕具吸盘。雄性左侧第四腕茎化。近海产。
  针乌贼 胴部尖瘦,胴长86毫米,约为胴宽2~2.5倍,鳍窄,位于胴部两侧,壳石灰质。头部腕5对,触腕长98毫米,其他腕长24~56毫米。腕具吸盘,雄性腕同上。近海产。
  曼氏无针乌贼 俗名墨鱼、屙血等。胴部盾形,胴长157毫米,约为胴宽的2倍,鳍前窄后宽。壳石灰质。头部腕5对,触腕长148毫米,其他腕长60~70毫米,腕具吸盘。雄性腕同上。近海产。
  短蛸 俗名八带鱼、八带蛸、饭蛸。胴部卵圆形,表面具颗粒状突起,长35~80毫米。头部腕4对,各腕长度相近,长95~115毫米,腕具吸盘2列。雄性右侧第三腕茎化。胶州湾常见。
  长蛸 俗名马蛸、长腿蛸、大蛸、章鱼等。胴部长卵圆形,表面光滑,长65毫米,头部具腕4对。各腕长短不等,第一对长360毫米,其次逐渐短,第四对腕长140毫米,腕具吸盘2列,雄性腕同上。胶州湾常见。

TOP

第四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七节 甲壳动物


  青岛近海的甲壳动物资源相当丰富,以虾类和蟹类为主,可捕捞的约数十种,其中虾类主要有中国对虾、鹰爪虾、毛虾、细巧仿对虾及其他食用虾(周氏新对虾、戴氏赤虾、白虾、鲜明鼓虾、日本鼓虾、褐虾等);蟹类主要有三疣梭子蟹、日本鲟等,其他如糠虾、口虾蛄等。以上除毛虾和糠虾为浮游生活外,其他种类皆营底栖生活。它们都是渔业捕获的对象,也是底层鱼类的重要铒料。
  卤虫 是生活于盐田高盐度海水中一类小形甲壳动物,每年夏季大量繁殖,秋末产生冬卵。其成体可为中国对虾和鱼类养成期和鲜活铒料,其冬卵孵化的幼体则为虾、蟹和鱼类育苗中不可缺少的铒料。
  藤壶(马牙) 身体由钙质壳板围成圆锥形,两侧对称,密集生长时有的呈圆锥形,钙质壳板由峰板、吻板和两对侧板(共6片)组成。圆形壳口由成对的盾板和背板形成盖板,可以开闭。身体软体部分包于壳板内,蔓足可由盖板开口伸出捕食浮游生物。壳表面光滑,不同种的颜色和花纹不同。壳的基底宽阔,钙质,固着在适宜的物体上。藤壶生活在潮间带及潮下带,常密集成群,附着于岩石、船底、浮标及各种建筑物上。繁殖期5~10月,7月份为附着高峰期,附着后生长很快。潮间带生活种类能耐受长期周期性干燥。青岛习见的藤壶种类有纹藤壶、白脊藤壶、泥藤壶、糊斑藤壶和东方小藤壶(潮间带种)等。
  糠虾(末货、蠓子虾) 体虾形,体长1~2厘米,有头胸甲,腹间7节,胸肢外肢发达,为游泳器官。成长的雌性胸肢基部有2~3对复卵板构成育卵囊。雌性腹肢退化为短小片状。雄性腹肢(全部或部分)发达,分内外肢;第4腹肢细长针状为交接器。尾肢内外肢部发达,内肢基部具封闭型平衡囊。繁殖期长,主要在4~5月,交配时产卵受精,卵产出后在雌性育卵囊内发育,初孵化的幼体与成体相似,仅缺一对胸肢。糠虾常在浅水或河口附近大量成群,用定置网或手推网捕捞。胶州湾内的红岛,湾外的沙子口、胶南等地糠虾较多,有一定产量。常见的有黑褐新糠虾、长额刺糖虾、东方新糠虾、黄海刺糠虾等。
  中国对虾 [对虾、大虾、青虾(雌)、黄虾(雄)] 体形长,侧扁,雌性体长180~235毫米,体重60~80克,雄性体长130~180毫米,体重30~40克。甲壳薄,表面光滑。额角细长,平直前伸,上缘基部7~9齿,下缘3~5齿。头胸甲具触角刺、肝刺及胃上刺。第三颚足雌虾指节细长,长度仅为掌节之半并接于掌节之顶端;雄者指节较长,略短于掌节,接于掌节末端侧面,掌节顶端具前伸丛毛。前3对步足末端皆呈钳状,后2对步足末端爪状。雄性交接器略呈钟形。雌性交接器呈圆盘状,长略大于宽,中央有纵行之开口,口内为一空囊,为交尾后贮存精液之用,故亦称为受精囊。生活时身体较透明,雌性微呈青蓝色,胸部及腹部肢体略带红色,尾肢末半为深棕蓝色并夹有红色,生殖腺在身体背面呈绿色,一般常称为青虾;雄者体色较黄,故亦称黄虾。
  中国对虾生活于泥沙底的浅海,捕食小形甲壳动物如虾、蟹、端足类、等足类等,小形双壳类和单壳类软体动物,多毛类(如沙蚕)及各种无脊椎动物的幼体和底栖藻类。中国对虾的主要种群生活在黄海及渤海湾中,资源量很大。东海及南海东北部珠江口一带也有分布,但种群很小。生活在黄渤海的群体有长距离回游的习性;每年春季3月份以后,在黄海南部深水区过冬的虾群大量成群向北洄游,一部分向朝鲜半岛西岸和山东省南部及江苏省沿海的近岸处产卵,大部分进入渤海湾,5、6、7月间在各湾澳及河口近岸水域产卵,此为生殖洄游。每尾雌虾可多次产卵数10万粒,卵直接产于海水中,为沉性卵,卵很小,卵径仅0.25~0.29毫米。卵孵化后幼体发育非常迅速,至10月下旬幼虾体长即与亲虾相近似,新一代的雄虾生殖腺成熟,开始交尾,雌虾将精荚贮存在纳精囊中,到来年春季产卵时才将精子释放出来,在水中与卵子受精。11月份以后,气候转寒,水温下降,它们自沿岸浅水向较深处集结,经过渤海海峡及山东半岛东端到黄海南部过冬,此为越冬洄游。待来年春季又开始北游。
  周氏新对虾(麻虾、站虾) 体长7~11厘米,甲壳很薄,体表面有许多凹下部分,上生短毛。额角仅上缘有锯齿6~8个。雄性交接器宽大坚硬,略呈长方形。雌性交接器由长的中央板和半月形侧板构成。全身遍布棕蓝色斑点,尾肢末半棕褐色,边缘红色。生活于泥沙底浅海。胶州湾内每年5月份开始出现,6~8月繁殖期间,虾群主要分布在4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水区产卵。
  鹰爪虾(立虾) 体长6~10厘米,体形较粗短。甲壳厚,表面粗糙不平。额角平直前伸(雄虾或幼虾)或末端向上弯曲(雌虾),上缘具5~7齿,下缘无齿。头胸甲触角刺上方有一纵缝,自前缘伸至肝刺上方。腹部2~6节背面具纵脊,尾节基部两侧各具3个活动刺。雄性交接器略呈“T”形,基部宽,侧缘直,顶端向两侧伸出翼状突起。雌性交接器前板略呈半圆形,后部下陷,后板略呈方形,其前缘覆于前板之上。体红棕色,腹部各节前缘白色,后半红棕色。鹰爪虾生活于泥沙水深50~60米以内的浅海中,河口附近低盐水较为少见。夏秋间在近岸处产卵,冬季则向深水处移动,胶州湾内外四季皆产(湾处产量大于湾内)。
  细巧仿对虾 体长4~6厘米,体形细长,甲壳薄而平滑,雄性交接器略呈锚状,雌性交接器形状与鹰爪虾者相似,但前板较宽,前后板之间有膜质间隙,后板不覆于前板之上。头胸甲及腹部各节散布有棕红色斑点,头胸甲前后缘及各腹节后缘颜色较浓。生活于40米以内沙底浅海,常与鹰爪虾混杂于一起捕获。本种随季节移动,每年4~5月向近岸游动,繁殖季节在7~9月,冬季移向水深处。胶州湾内外皆有。
  戴氏赤虾(红虾) 体长3.5~6.5厘米,甲壳厚而粗糙,表面生有密毛。额角短,末端尖,上缘具5~8齿。腹部第2~6节背面中央具明显的纵脊。尾节长,其后半两侧具3对活动刺及1对不动刺。雄性交接器左右不对称,右半部较大。左半部末端较细,具3~4个刺状突起。雌性交接器前板宽,中央向前突出;中板前缘两侧前弯,前板与中板间的腹甲上有两个隆起;后板前缘有3个突起,呈笔架形。全身布有斜行的棕红色斑纹。生活于泥沙底浅海,喜高盐度水域,不见于河口区。胶州湾内外皆有。
  毛虾(虾皮) 毛虾为体长2~4厘米的小形虾类,青岛附近产的毛虾有中国毛虾和日本毛虾两种。
  中国毛虾 体长25~42毫米,体侧扁,甲壳很薄。额角短小。眼圆形,眼柄细长。第一对触角雄雌异形:雌者柄部第3节短,下鞭细小而直;雄者柄部第3节较长,下鞭较粗。其第二对触角鞭很长,约为体长的3倍多。步足3对,末端皆为微小钳状。第三对最长。雄性交接器头状部略呈弯曲之圆棒状,末部膨大,具刺部分较无刺部分长。雌性第三步足间的腹甲向后突出,称为生殖板,其后缘两侧形成两个突起,此突起的形状变化很大,呈圆形或三角形。雌性第一腹肢无内肢。体无色透明,仅口器部分及第二对触角鞭呈红色。尾肢的基肢上有一红色圆形点,内肢基部外侧有一列红色小点,数目2~8个,有多至10多个者。近岸生活,多在湾澳或河口附近的中、下层海水中栖息,游泳能力较弱,随涨落潮流而往复。冬季向深处移动,春季后在河口或近岸浅水处产卵。繁殖期长,5~9月,幼虾生长发育很快,一年内能繁殖两代,其寿命一般不超过一年。
  日本毛虾 形态与中国毛虾十分相似,但体形较小,体长在30毫米以内。步足较前种短。雌性生殖板近方形,后缘中部微前凹,两端不形成明显突起。雄性交接器头状部特别膨大,具钩状小刺部分较前种短。新鲜标本尾肢的内肢仅有一个明显的红点(极少有2或3个),而不似前种有一列红点;胸部后端的腹甲上有红色小点1或2个。生活习性与中国毛虾相似,但分布范围更接近岸边,青岛附近均有分布。
  细鳌虾(钩子虾) 体长20~35毫米,体表光滑,甲壳厚。额角短小,上下缘均无齿。头胸甲光滑,不具刺或脊。腹部第4、5节背面具纵脊,其中第五节的纵脊末缘突出成1刺。生活时身体半透明,具红色细斑,口器部分及腹部各节后缘红色。生活于泥沙底浅海,为近岸习见种。青岛附近产量不大。
  鼓虾(咔板虾) 青岛附近共有四鼓虾:鲜明鼓虾、日本鼓虾、短脊鼓虾、刺鳌鼓虾。鼓虾一般体长3~6厘米,体圆粗,头胸甲光滑无刺。眼完全被头胸甲覆盖。第一对步足特别强大,钳状,左右不对称,雄性较雌性强大。生活时体上多具明显花纹,特别是鲜明鼓虾,体色鲜艳美丽。鼓虾的繁殖期在秋季,卵产出后抱于雌性腹肢间直到孵化。鼓虾遇敌时开闭大鳌之指,发出声响声如小鼓,故称鼓虾。
  鲜明鼓虾和日本鼓虾生活于低潮线以下的泥沙底浅海中,多在定置网中捕获,与其他虾类相混杂,其中产量较大的为日本鼓虾。短脊鼓虾及刺鳌鼓虾多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的沙泥中或碎石下,产量较小。
  葛氏长臂虾(红虾、花虾) 体长40~65毫米,体形较短,步足细长。额有约与头胸甲等长,上缘基部平直,末端细。头胸甲上触角刺及鳃甲刺均伸出前缘之外,前侧角圆形无刺,鳃甲沟明显。第二对步足钳的指节与掌部等长,短于腕节,末3对步足形状相似,均细长。体透明,微淡黄色,具棕红色斑纹,卵为棕绿色。生活于泥沙底浅海,河口附近亦有,繁殖季节在4~5月间,7月份数量最多。另外青岛常见的还有锯齿长臂虾和巨指长臂虾。
  脊尾白虾(俗名白虾) 体长5~9厘米,额角细长,其长度大于头胸甲,基部1/3呈鸡冠状隆起,末端尖细,尖端附近有一附加小齿。头胸甲触角刺小,鳃甲刺大。腹部3~6节背面中央具纵脊,与其他白虾不同,因而得名。第二步足长;其钳之指节长于掌部,腕节短,约与掌部等长。末3对步足爪状。体透明,微带蓝色或红色小斑点,腹部各节后绿色较深。白虾生活于盐度较低的泥沙底浅海,河口附近的半咸水区数量最多。繁殖季节4~10月,雌虾可连续产卵,繁殖力强。白虾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很快,是河口附近和胶州湾内对虾养殖池中主要的“副产品”。
  脊腹褐虾(桃花虾、狗虾) 体长4~7厘米,体表粗糙不平,具短毛。额角末端与眼齐。头胸甲宽,有平扁之趋势。腹部第3~6节背面中央具纵脊,第6腹节背面纵脊中央及尾节背面中央均下陷成纵沟,第6腹节腹面具纵沟。身体背面黑白色与棕褐色小点相同,无固定花纹,极似海底砂砾。生活于沙底或泥沙底超过40米深水中,4~5月间在近岸浅水处繁殖。另一种圆腹褐虾体形较前种略小,额角短,第3~5腹节背面无纵脊,第6腹节背面及尾节背面无纵沟。生活环境及习性与前种相同。
  三疣梭子蟹(梭子蟹、网蟹) 头胸甲略呈梭形,长7~9厘米,宽16~20厘米,表面稍隆起,胃区及心区共有三个明显的疣状突起,由此得名。螯足强大,棱柱状,两指内缘具钝齿,末端尖锐内弯,用于捕食及御敌。末对步足的掌节与指节宽扁呈桨状,适于游泳和挖沙,称游泳足。生活时头胸甲背面呈茶绿色,螯足有紫红色和白色斑纹。三疣梭子蟹生活于沙质或泥沙质水深10~50米海底,白天常隐于物体旁或潜伏沙内,夜间活动觅食。食性杂,喜食动物尸体,也常捕食小鱼、虾及海藻,贪食,性好斗。每年5~9月为繁殖季节,常聚集近岸浅水或河口附近产卵繁殖。卵产出后粘附在雌虾的腹肢上直到孵化。夏季潮间带沙滩或岩石下有时也可采到幼小体,冬季则移居深水区,其寿命一般为三年。
  日本鲟(石夹红、石蟹) 头胸甲前宽后窄,略呈扇形。长5~6厘米,宽8~9厘米,表面隆起,前侧缘6齿,螯足强大,掌节背面具5刺,步足各节背腹缘皆具刚毛,末对步足为游泳足。头胸甲与螯足背面青绿色或蓝棕色,螯足末端棕红色,腹面棕黄色。生活于泥沙底浅海、潮间带下区沙滩的碎石块下或岩礁环境的石隙部。
  双斑鲟 系小型蟹,头胸甲长20~25毫米,宽30~35毫米,表面被有短毛和颗粒。中鳃区具一对圆形小红点。额具6齿,最外侧的一对齿小,几与内眼窝齿相合。螯强大,左右略不相称,掌节背面具3刺,末对步足为游泳足。体呈褐色或黄褐色。生活于泥沙底浅海,胶州湾内外皆有。
  中华绒螯蟹(毛蟹、河蟹) 头胸甲方圆形,长5~6厘米,宽6~7厘米,前部稍窄。额部宽,具4齿。前侧缘包括外眼窝齿在内共4齿,末齿最小。腹部雄性三角形,雌性圆形。螯肢的掌节和指节基部内外面均具密毛,雄螯大于雌螯。身体背面呈墨绿色或棕绿色,腹面灰白色。穴居于江河湖荡的泥岸或泥滩上,一般穴道长20~80厘米,洞口直径大者穴道较长。昼伏夜出,以动物尸体或谷物为食,也捕食鱼、虾、螺、蚌、昆虫等。每年秋季洄游到近海河口交配交卵,卵带于雌蟹腹肢上,翌年晚春孵化。幼体发育成大眼幼体、幼蟹时,溯江河而上至淡水中安身成长。
  口虾蛄(虾虎、琵琶虾) 体窄长平扁,体长12~17厘米,头胸甲仅能覆盖头部和前4胸节,末4胸节外露并能自由活动。头胸甲前缘中央有一片梯形能活动的额角板,其前方的眼节和触角节皆能活动。腹部宽扁,尾节扁平,后缘具强棘。胸部具颚足5对。其中,第二节颚足特别强大称为掠肢,是捕食和御敌的利器。步足3对细弱,雄性第三对步足内侧具1对交接棒。腹肢均呈片状,外肢的基部有鳃,内肢内侧具小的内附肢。尾肢发达,其内外肢间(原肢内侧)生有一强壮棘,称基突。尾肢与尾节构成尾扇,除游泳外尚可挖穴及御敌。口虾蛄生活于水深60米以内的泥沙底浅海,有时穴居洞中。游泳能力强,以掠肢捕食小形动物为食,5~8月繁殖,卵产出后雌体将受精卵块抱于颚足间直到孵化。幼体能漂浮生活。青岛海区全年皆产,以春末夏初最多,产量很大。

TOP

第二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八节 星虫动物


   星虫动物门属真体腔原口动物,雌雄异体,非双态,体外受精,螺旋卵裂,发育过经过担轮幼虫阶段。青岛海口有2种。
  裸体方格星虫 属于方格星虫目方格星虫科,体长100~200毫米。体壁厚或较厚,不透明或半透明(个体小的标本)。体色浅黄或桔黄。吻长15~35毫米,覆盖有大形三角形乳突,顶尖向后,呈鳞状排列。纵肌束27~32束,体表面由于纵横肌束的交叉排列,形成了许多整齐的方形小块。栖息于浅水泥沙质或沙泥质海底,营穴层生活,穴深20~40厘米。
  安岛反体星虫 属于革囊星虫目革囊星虫科,俗名土钉、土笋、泥钉,体长40~95毫米,宽6~13毫米。体呈圆筒状,后部最宽,末端稍尖,缩成圆锥形。吻长约为体长的一半,无钩,无棘,有锥形乳突。触手丝状,数目众多,200~300根,其上着生褐色斑点。体色棕黄,全体表面分布有褐色扁圆形乳突,每突由大形角质板组成。体末端和肛门区的乳突高大而密集,呈黑褐色,尤以吻基部背侧为甚。

TOP

第二篇 物理海洋  
第三章 海洋无脊椎动物

第九节 螠虫动物


  
  螠虫动物门属真体腔原口动物,两侧对称,形似囊状或纺锤状,体柔软,无体节也无状足。体色较深,有灰褐、褐、红褐、深绿、紫红等色。青岛海区有五种。其中,青岛池体螠体长圆筒状,全身柔软,长110~280毫米,宽20~30毫米,吻长50~180毫米。体壁薄,棕红、紫红或绿红色,半透明,内部器官隐约可见。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