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56:教育志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一章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



  德国侵占青岛期间,向清Gov提出要在青岛开办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经商定此校为中德合办,管理规则由清Gov学部宣布,开办经费为64万马克,其中德Gov支出60万马克,余由中国协筹,常年经费之大半也由德国支付。
  1909年10月25日,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开学。德国人任首任监督,总稽察为中国人。该校设预备科和高等科。预备科开设德语、数学、自然、地理、物理、化学和中学(系指经学)等;高等科分为法政科、医学科、工艺科和农林科;工艺科分为建筑学、机械电气工学和采矿冶金学等专业。学制为政法科和农林科3年,工艺科4年,医学科5年。学生除在校学习外,还可去法院、医院、工厂、农场和林场实习。
  学校所有专业课程都使用德文课本,并由德国人担任教员。1912年该校有专任和兼任德国教师26人,中国教师6人,德国教师中有的是驻青的官员。该校学生最多时达40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学生合格毕业后可分配工作,也可以升入京师大学堂深造。1912年德皇太子亨利曾来该校参观。同年9月孙中山先生被该校请去参观和演讲。
  该校校址在今朝城路(青岛铁路分局内),当时学校拥有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达1.3万余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该校解散。历时5年的青岛最早的大学只有农、法两届和工科一届毕业生,尚未毕业的学生约200人归并到上海同济医工学校(今上海同济大学)。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二章 私立青岛大学



  由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发起,1924年5月29日私立青岛大学筹备处成立。校址设在德占时期的俾斯麦兵营(今青岛海洋大学西北部)。学校组织了校董会,聘蔡元培、黄炎培、张伯苓等为董事,李贻燕为筹备主任。开办费由校董会募集,常年经费由督办公署和胶济铁路局补助。同年9月20日私立青岛大学开学,校长由高恩洪兼任,还有部分学生是来自朝鲜和南洋各地的华侨。该校于1926年增设铁路管理科,1927年设附属中学班。1928年该校有教职员17人,学生155人,商埠局补助经费年额1.2万元。1929年该大学停办,其校产由1930年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接收。

TOP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三章 山东大学



  1928年南京国民Gov教育部指令成立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第二年改称青岛大学筹委会,接收在济南的原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校产,于1930年9月在私立青岛大学旧址正式成立国立青岛大学。青岛本部设文、理两个学院,文学院下分中文、外文、教育3个系,理学院下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系,在济南设农事试验场和实习工厂。1932年经过调整,教育部将学校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文、理两学院合并成文理学院,增设工、农两学院,工学院设土木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农学院在济南,设研究、推广两部。1936年在校学生411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迁往四川,后停办,学生转入中央大学等校。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设文、理、工、农、医5个学院,下设中文、外文、数学等14个系,以后又增设历史学系。至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全校教师达220人,在校学生1132人。1947年6月2日,山东大学地下党员和爱国进步学生为反对南京国民Gov统治,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示威,遭国民党当局镇压,造成“六·二惨案”。山东大学在青岛时的校址包括鱼山路(今青岛海洋大学)、泰山路(今青岛医学院二院)、武定路(今青岛警备区司令员)等处。
  1951年,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大学,仍设文、理、工、农、医5个学院,连同新增加的政治、艺术两个直属系共18个系,另外还有历史语言和海洋物理两个研究所。从1951年始,中文、历史两个专业招收研究生,之后又相继增设了数学、物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研究生专业。当时教师、学生分别达到486人和2366人,学校初步形成以文史见长而又重视研究和开拓海洋学科的特色。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调出工、农两学院和地矿、政治、艺术3个系。除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与原山东工学院的土木、纺织两系合并成立青岛工学院而留在青岛外,其余均迁至外地,青岛工学院于1956年迁至武汉。院系调整后,学院除暂保留医学院外,取消院一级的建制,设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海洋、水产9个系。至此,山东大学定型为一所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的、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1956年山东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成为青岛医学院。1958年山东大学迁址济南,随迁的有中文、历史、数学等6个系,所留海洋、水产和地质3个系于1959年从学校正式分出,独立建成山东海洋学院。
  山东大学在青岛期间,先后由杨振声、赵太侔、华岗、晁哲甫、成仿吾等人任校长。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曾在该校任教,如闻一多、老舍、梁实秋、游国恩、洪深、沈从文、任之恭、童第周、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萧涤非、赵纪彬、杨向奎、曾呈奎、沈福彭、王淦昌、赫崇本等。
  1952~1956年山东大学举办过5次科学讨论会,进行哲学、社会学、马列主义的理论建设、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中国古代史的学术讨论。学术上山东大学主要是以文史见长。这一时期,陆侃如和冯沅君的《中国文学史简编》、高亨的《老子正诂》、萧涤非的《杜甫研究》、童第周的《鱼类胚胎学》、童书业的《先秦七子研究》等,在全国学术研究中占有一定地位。

TOP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四章 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



  1949年9月,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在省文教局和市文教局作为大专注册备案,山东省文教局高教处委托青岛市文教局代管。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的校董有陆侃如、王统照、王哲、郭梦家等人,校址设在观海一路29号,经费部分由市文教局拨给。
  该校办学宗旨为培养美术专业人才。学校设绘画科和先修班,招收高中毕业生,绘画科学制2年。1949年招绘画科学生30余人,1950年和1951年每年招收绘画科和先修班学生各30人。绘画科第一、二届毕业生各18人。学生毕业后由市文教局分配工作。
  该校著名教师有吕品、石可、叶又新等人。教材系当时全国通用教材,课程设置除素描、水彩、解剖、美术史外,还有政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等。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系调整时,私立青岛美专并入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

TOP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五章 青岛海洋大学



  青岛海洋大学原名为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1月改为现名),建立于1959年3月30日,系50年代末山东大学迁济南时,在赫崇本等海洋专家提议下,经中央批准,由原山东大学海洋、水产和地质系各专业以及其他各基础学科专业的人员留青组建。是国家教委直属重视院校之一。1987年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海洋科学为特色,包括理、工、农(水产)、管理和社会科学的大学,校址在青岛市鱼山路5号。
  该校设有14个系、37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有物理海洋学、天气动力学、物理学、海洋物理学、化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勘查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地理学、海洋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生物学、海水养殖、淡水渔业、食品工程、渔业工程、渔业资源与管理、应用数学、经济管理、计算机及应用、机械设计及制造、港口及航道工程、英语、马克思主义基础等;专科及夜大学专业有生物、地理、应用电子学、水产品加工、水产养殖、自动控制、企业管理、会计、日语、专用英语(国际贸易)、政治思想教育、政治理论、国际经济等。学校还设有函授部及各种形式的进修班、短训班、校外班等。1987年在校学生共6000余人。
  该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87年的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0个、学士学位授予点24个。学校定期出版《青岛海洋大学学报》和校刊《青岛海洋大学》。
  青岛海洋大学建校至1987年,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海洋科技专门人才,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0人,本科生8000余人。1985年、1986年国家组织的南极考察队,有半数以上的队员是该校毕业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海洋科技、水产及其他战线上的骨干。
  近几年学校重新审定了专业方向,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制定和推行指导性的学分制,增加了选修课,进行文、理、工、管各类学科的相互渗透。同时,为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自1984年以来,先后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各种改革与管理方面的条例、规定和办法20多个,如《评选优秀教师及教学优秀奖条例》、《关于在本科生中实行中期筛选的规定》等。
  1987年学校有教学、科研和技术实验人员1000余人,其中教师535人,正副教授和其他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有300余人,讲师和其他具有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400余人。内有国内外著名的海洋学家、物理海洋学家、海洋工程学家、水产和其他方面的专家。
  学校总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拥有一艘供教学实习和科研使用的“东方红”号海洋调查船;各专业共有80余个实验室。其中有能够制造随机波、风浪和水流的物理海洋实验室、海洋动力实验室、海洋气象预报实习台、太平角海水养殖实验室、麦岛海滨实验室等,均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型实验室。学校还设有物理海洋研究所、河口海岸带研究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海藻培养研究室、水产增养殖研究所、水产品加工及海洋药物研究所、海洋生物材料研究所、海洋生物遗传研究室、海洋遥感与海洋光学信息处理研究室、海岸工程研究室、海洋物理化学及海水防腐研究室、麦饭石开发研究室、海洋仪器研究室、海洋激光研究室、知识产权研究室和高等教育研究室、废水处理研究所、专利事务研究所等18个专门科研机构。
  早在60年代,学校就参与制订了全国海洋科学发展规划。1978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部委、省及地市级科研成果奖176项。其中国家、部委和省级奖56项,还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奖1项。在获奖项目中,“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1988年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牌奖;“港口工程技术规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浅海风暴潮动力机制及其预报方法”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渤黄东海大面积水温预报”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我国10个海湾水质预测和物理自净能力研究”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治疗心血管病变的新药“藻酸双脂钠(PSS)”荣获南斯拉夫第十五届国际新发明博览会金牌奖;“实时多功能脉像仪”荣奖1988年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牌奖;“864〖CD2〗人工皮肤”分别获第三十七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牌奖和1988年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铜牌奖。
  学校自创建以来,出版了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专著,其中《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获科学出版社优秀著作奖;《遗传学概论》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风暴潮导论》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潮汐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
  1979年以来学校派往各国的留学生、访问学者、考察和讲学人员占全校教师半数以上。学校先后与8个国家的13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同15个国家的30多个学术机构建立了经常联系。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合作调查和科研项目有:与美国、加拿大合作的“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沉积动力学调查研究”,与日本合作的“浅海变性水团分析及预报研究”和“黄东海水团多学科调查研究”,与联邦德国合作的“浅海环流和物质输运研究”,与比利时合作的“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与意大利合作的“海洋遥感和海洋光学信息处理”等。1986年以来学校还组织了浅海物理学和亚太地区大学海洋教育方面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和研讨会。
  青岛海洋大学1987年设有4个学院(水产学院、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青岛成人教育学院)。另外还设有“青岛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平度分院”、“青岛海洋大学昌邑培训中心”等校外办学机构。

TOP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六章 青岛医学院



  青岛医学院的前身是山东大学医学院。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学校以原日本人办的东亚医专的简陋设备为基础,增设了医学院,并将原“同仁会青岛医院”改称“国立山东大学附设医院”,作为山东大会医学院的教学实习医院。1946年10月,来自全国各地首届60名学生入学。妇产科专家李士伟教授被任命为医学院首任院长。
  1949年6月青岛解放,曾任延安中央医院院长的医学专家魏一斋担任医学院院长。学院集中了一批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如徐佐夏、潘作新、穆瑞五、沈福彭等。
  1956年8月,山东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称青岛医学院,校址由鱼山路5号迁至黄台路10号(校本部)和松山路16号。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亦改称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9月29日学院举行独立建院大会,确定这一天为校庆日。
  1956~1966年,是医学院稳定发展的10年,基础和临床教研室达30多个,教学设备总额达110万元。临床教学实习医院,除附属医院和青岛市的6所市级综合、专科医院外,还扩大到昌潍、烟台两地区的4所地区级医院。1958年调出一部分骨干教师支援建立昌潍医学院;同年还调出5名骨干教师支援烟台地区莱阳卫生学校。1965年根据省人委指示,负责为临沂地区筹建沂水医学专科学校,并调出教职员工120余人到该校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停止招生。1970年秋,学院迁往惠民地区北镇(现滨州市)办学。1976年学院迁回青岛原址,留1/3的教职工和物资设备在北镇成立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院已从单一医学专业发展为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医科院校。1988年在校学生发展到1 99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2人,本科生1 592人,专科生104人,夜大生207人。此外,还有不同层次的中专、高级护士等《专业证书》教学班和师训班,预防医学函授大专班等。学院设有临床医学、儿科医学、医学检验、营养、医学影像学5个专业。除医学影像学专业学制3年外,其余均为5年。学院经国务院首批批准,从1978年开始,有14个学科18个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1987年全院有教职员工851人(不含附属医院),其中教师395人,在教师中有正、副教授132人,讲师146人。部分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担任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用教材的主编或编写人,编写的教材有《卫生学》、《生物化学》等。学院直属的专门科研机构有心血管病研究所和皮肤病研究所。此外还有眼科病理研究室、神经生理与解剖研究室、营养与食品研究室、低温医学研究室、病毒研究室、肿瘤防治研究室、计划生育研究室、神经病学研究室等。1956~1987年,学院教师、科研人员、医疗人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包括出版的专著)达2000余篇(本),其中有100余项获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奖。特别是近几年有多项科技成果在国际上获奖或达到国际水平。朱震教授创制的ZMCR-100型携带式小型多功能心脏急救仪,在1987年9月第三十六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获金质奖,同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曲魁遵教授的“酒渣鼻防治技术及肤螨灵”研究成果,1988年在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银质奖;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世全研制的“袖珍式无创伤皮肤对合器”,获1988年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铜质奖。李珏声教授等研究的“辐照花生仁保藏效果及卫生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几年学院先后派出20余名专家、教授出国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朱震教授应邀在美国进行了心血管病方面的讲学活动。学院还邀请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医学专家到校讲学和短期教学。
  学院共占地193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700万元,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如超速离心机、血液气体分析仪、八导生理仪、氨基酸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液体闪烁仪、冷冻干燥机、100万倍透视电镜和30万倍扫描电镜等,图书馆藏书26万余册,中外文杂志1 440余种。学院有2所附属医院。
  青岛医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各类高级医学专门人才。刘猷枋获1987年度世界文化理事会颁发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王贤才独自一人完成了第十三版《希氏内科学》译述工作。程国良攻克显微外科手术断指再植等方面的高难技术,取得多项达国际水平的成果。

TOP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七章 青岛化工学院



  青岛化工学院建于1958年9月,其前身是1950年建立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该校几经更名,于1956年迁至青岛,称青岛橡胶工业学校。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此基础上成立山东化工学院,1984年经化工部和教育部批准改为现名。
  青岛化工学院是化学工业部和山东省双重领导的普通高等工科学校。学院以培养化工高级专门人才为主,同时也培养理、管类各极专门人才,是国务院批准的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院址在青岛市沧口区郑州路53号,1987年学院占地317亩,校舍建筑面积10.7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室10811平方米、实验室13341平方米、图书馆8276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0万册,中外文期刊1726种。现有固定资产总值3847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00万元,包括由国外进口的核磁共振波谱仪、100万倍电子显微镜、转矩流变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子拉力机等大型精密仪器。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领域。已能开出实验项目350多个,达到本科生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的87%。学院设8个教学系部:高分子材料工程系、化学工作程系、应用化学系、机械工程系、化工自动化系、基础课部、社会科学部和成人教育部。设有18个本专科专业,有高分子材料、化学工程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还招收大系统理论应用研究生班。1988年全日制在校生达2584人,其中研究生53人,本科生1955人。学院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毕业生主要由化工部分配到全国有关大中型化工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建院以来,学院已为国家输送了约6000名大学毕业生。
  近年来,学院有12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部、省级科技奖。其中丁惠华教授和韩方煜教授主持研究的“工程化学模拟系统(ECSS软件)荣获1987年化工部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赵斌教授主持研究的“固相法氯化聚乙烯制备方法”荣获第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牌奖;李世直教授主持研究的“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超硬膜技术”荣获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牌奖,赵惠祥讲师主持研究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阿胶常年生产新工艺”荣获1987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正在进行的“催化剂与精肥工业性试验项目”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有9个项目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30多个科研项目通过部、省级鉴定,其中有9项属国际领先,17项为国内首创,有24项成果被国家专利局受理专利,已有2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近几年,学院教师有一批专著出版,在国内外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0多篇。学院编辑出版的《青岛化工学院学报》,是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类季刊。同时还编辑出版《高教研究》(半年刊)。
  学院先后派出近30名教师出国考察、访问、进修、讲学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接待了美国、联邦德国、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和日本等国的专家来院讲学和访问,并已聘请外籍教师来院任教。
  学院1981年开办了函授教育,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地设有函授站,共设橡胶工程等4个函授专业。

TOP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八章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以礼贤中学土木科为基础创办的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1954年该校与青岛土木建筑学校合并为中央人民Gov重工业部青岛建筑学校,1956年划归冶金工业部领导。1958年下放给山东省领导后,学校从中专升格为大专,名为青岛冶金工业专科学校。1960年又改为大学,名为山东冶金学院。1962年移交冶金工业部领导后,改为中专,名为青岛冶金建筑学校。1970年又归山东省冶金工业局领导。1972年山东省决定将该校定名为山东省冶金学校。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山东省冶金工业学院”。1985年冶金工业部批准学院改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校址在抚顺路11号。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建筑类专业为主的高等工科学校,隶属冶金工业部和山东省,以部领导为主。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之一。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适应初级阶段建设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1987年有建筑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管理工程等4个系,设有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起重运输情形工程机械、冶金机械、建筑管理工程、工业会计等9个专业。除工业会计为2年制专科外,其余均为4年制本科。另外,学院还有6个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7年在校学生1880人,教职工889人,专任教师29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6人,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26人,讲师136人,工程师89人。
  学院建有物理、化学、力学、电工、金相、机械原理与零件、液压、公差、机械工艺、测试技术、流体力学、工程机械、水处理、环保、建材、土木、建筑结构、建筑模型、大气、测量仪器、微生物、暖通等实验室和语音室。学院设置的科研机构有:建筑设计研究院、制动技术研究所、建筑热能工程研究室。建筑设计研究院主要从事于建筑方案、建筑结构的研究、设计与开发工作;制动技术研究所主要致力于摩擦材料、新型制动器、新型制动系列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建筑热能工程研究室主要进行暖通、空调、节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88年全院有专职设计、科研人员57人。另外学院还设有分析监测中心、计算中心、电教中心。
  自1981年始,学院承担国家的研究课题7项(包括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项目等),承接部级课题11项,省、市级课题13项。取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17项,有5项获得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有1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的获得国家专利权。1985年以来,学院教师在国内发表论文210篇,在国外发表论文7篇。聘请了32位外籍专家来院讲学、作学术报告。学院编辑出版《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青岛建筑工程学院院报》、《高教研究》等刊物。
  学院图书馆藏书21.5万册,其中外文书籍2.6万册,有期刊1 201种,其中外文364种,中文837种。学院有固定资产总值2348.28万元。仪器设备5418台件,价值745.75万元,万元以上的精密仪器设备74台件,价值149.32万元。学院占地251亩,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学院还设有机械厂、夜大学、技术开发总公司、劳动服务公司等。其中技术开发总公司下设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承包公司、科技开发部、人才培训中心等。

TOP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九章 山东纺织工学院



  山东纺织工学院是一所以纺织为主,兼有工科、经济管理和工艺美术多科性的省属高等院校。院址分为两处,一处在抚顺路,另一处在浮山南侧的青岛市高教区内。
  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创立的华东纺织管理局青岛分局所属的技训班,1953年在技训班的基础上建成纺织部青岛干部学校,1958年扩建为青岛纺织专科学校,升格为大忖。1963年先后改为中专性抽的青岛纺织工业学校和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山东纺织工学院,并于恢复高考的同年开始大学本科招生。专业设置在原有中专专业的基础上,1979年起,学校一面改造老专业,拓宽专业面,一面增设新专业或整专业方向,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文多学科发展,相互渗透,具有鲜明纺织特色的专业体系。1987年全院设有纺织工程、纺织化学、机电工程、管理工程和实用美术等5个系,共设置纺织工程、针织工程、化学纤维、纺织机械、工业电气自动化、管理工程、染织设计等8个本科专业,以及工业外贸、工业会计、服装设计和经济法(文科)等4个专科专业。从1982年开始,先后有颜色光学、纺织机械、摩擦学、纺织工程和化学纤维5个学科、专业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
  学院相继举办了干部专修班、夜大学、函授、专业证书教育和各种业务培训班等。1987年全院有学生1865人(其中本科生1189人),教职工864人,专任教师33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5人,讲师140人。建院10年来,共培养2000多名学生,完善科研项目32项,其中获国家科技时步奖2项,部级奖2项,省级奖11项,市级奖8项。相继组建了颜色光学研究所、空气变形丝研究室、新型纺纱研究室、自动化研究室、差别化纤维研究室和工业经济研究室。
  学院自1978年以来已派遣14名教师赴美国、日本、英国、丹麦、联邦德国等国留学和访问,有的参加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此外还邀请和聘请10多名外籍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学院出版的刊物有《山东纺院学报》、《教育研究》和院刊。
  1985年5月经山东省人民Gov批准,同意扩大学院规模为2500人(其中本科生1500人,专科生900人,研究生100人),另与纺织部联合办学500人,并选址扩建,新院址在浮山南面高教规划区内,占地近400亩,第一期土建工程6万平方米,于1986年动工,当年暑假后部分师生开始在新院上课。1987年学院共占地461亩,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6.9万册(其中外文书2万册),另有中外期刊1 100种。全院有固定资产3 471.52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已达900万元。学院设有纺织、针织、机械等校办工厂,作为院内的教学实习基地,并兼顾生产。

TOP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十章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是1985年7月由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实行由山东省和青岛市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的领导体制。校址位于青岛市宁夏路南端。校园占地面积639亩,现有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总体规划建筑面积为40万平方米,可招在校生1万人。
  青岛大学的专业设置,采取“文、理、工、管、外结合,综合发展”的方针,坚持“突出外向,强调实用”的办学特色。1987年有14个系,17个专业。专业有:汉语言文学、历史、英语、日语、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电子精密机械、环境规划与管理、企业管理、计算机及应用、国际贸易、外事管理、旅游经济等。1988年在校生1356人,其中本科生765人,专科生591人。另外,还有夜大生180人。教师31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67人、讲师98人,有6人被评为省拔尖人才。学校还聘有一些校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聘请外籍专家、教师担任外语教学任务。
  该校藏书20万册,并购置安装了一批先进的语音、实验教学设备,投资近1500万元。该校在教学管理中引进了竞争机制,建立了奖贷学金制、学分制,本专科中期分流制,以及各种学习竞赛。学分制包括学分和能力培养学分。青岛大学已建成山东省应用数学研究所和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汉语、新材料3个研究室;还建有分子生物学、系统与控制工程、世界古代史、中国20世纪文学、中外文化比较、精细工程6个研究室和日本研究中心。
  从建校至1988年,该校已出版学术著作27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154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山东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厅著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学校还定期出版《青岛大学学报》。青岛大学已与美国的康州中央州立大学、缅因大学、南缅因大学和长滩大学长滩分校4所院校建立了正式校际关系。

TOP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十一章 青岛师范专科学校



  青岛师范专科学校是青岛市唯一的一所普通高等师范学校。其前身是1958年青岛教师进修学校开办的青岛师专。1959年山东省高教局正式批准青岛师专筹建计划,次年开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撤销。1970年该校再次开办,但仅存半年。1981年经青岛市Gov批准,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在青岛教师进修学院大专班的基础上重建。1984年6月5日,山东省人民Gov正式批准建立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其主管部门是青岛市人民Gov。校址在青岛广饶路。
  青岛师范专科学校担负着为青岛市培养中学师资的任务,1987年设中文、政治、历史、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地理、音乐等系科和专业,在校学生982人。学校已建立了力学、光学、电子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室和英语语音、微电脑室。学校图书馆藏书达到12万册。
  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形势,学校在管理体制、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学术交流日益活跃,教学、科研不断出新新成果。《青岛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列为中国现代文学档案馆珍藏学报之一。一些教师的科研成果分别获得省、市的奖励。1987年有教职工363人,其中专任教师151人。教师中有副教授26人,讲师72人,助教49人。
  1984年省、市Gov决定扩建青岛师专,新校址在青岛浮山脚下的高教区内,占地188.19亩。1986年10月破土动工。

TOP

第六篇 普通高等教育
第十二章 海军潜艇学院



  海军潜艇学院创建于1953年,原名为海军潜水艇学校(第四海军学校)。1969年9月曾一度被撤销,1973年1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原址重新恢复,并改名为海军潜艇学校,1983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改为海军潜艇学院。
  该院是一所培养海军潜艇部队各级战术、技术指挥干部的高等军事院校。现设有常规潜艇系、核潜艇系、核潜艇岸港训练中心、潜艇专业兵训练团,有34个教研室,共70多个专业。学院有教员400多人,学员近2 000人。学院除了为海军常规潜艇和核潜艇部队培养初、中级指挥军官、士官和专业兵,以及为海军潜艇部队培养潜艇战术和潜艇指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制分别为研究生3年,本科生4年,大专生3年,中专生2年。
  1988年学院基础和专业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英语、电子学、电工学、电子计算机、天文航海、地文航海、航海仪器、水中兵器等;政治理论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初级阶段、中共党史,还有潜艇操纵、鱼雷攻击、潜艇战术等。学员入校,着干部服装,享受供给制待遇,毕业发给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按规定定职、定级,成为国家干部,由海军统一分配工作。
  学院地处青岛市山东路南端,占地面积660亩,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有教学楼、实验楼、电化教学指挥中心、图书馆、游泳池、标准体育场和器械场等。学院共建有60多个实验室和1个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工厂。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现潜艇特点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设备。全院有供教学和科研用的各型计算机115台,有一套包括播放调频外语广播、教室录相插播、录相教材、幻灯教材制作在内的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学校近年来新建图书馆馆舍3200多平方米,藏书20多万册,中外期刊1000多种,还与全国100多个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部队建立了科技情报资料交换关系。
  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学院共取得了近100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全国计算机应用成果展览奖2项,获全军科技成果奖15项。学院研制的“潜艇鱼雷攻击仿真仪”达到80年代初国际同类模拟器先进水平,1986年被评为全国计算机应用成果展览一等奖;潜艇战术训练模拟器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被评为全国科技成果一等奖。
  潜艇学院是一所被人们誉为“蓝色的摇蓝”的正规化的海军军事院校,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30多年来,为海军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学院坚持开门办学,除接待国内擎天柱的参观外,还接待了美、英、法等6个国家的军事代表团和潜艇专家来学院参观和讲学。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