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一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
第一章 机构社团
第二节 文化社团
文学社团
20世纪30年代,是青岛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岛市政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内一批著名作家、诗人、学者荟萃青岛,文学社团纷纷诞生,文学创作相对繁荣。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建校,在第一批学生中有许多热爱文学活动的进步青年。在英文系就读的中共地下党员王林(原名王)和俞启威(即黄敬)等在中共青岛地下市委的领导下,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对内则称“左联”小组。1932年夏天,“左联”小组擎天柱王林因领导学生运动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通缉,被迫离开青岛,“左联”小组也因此暂时停止活动。1932年10月,在中共青岛地下市委领导下又重建“左联”小组,并从国立青岛大学扩大到社会上,由地下市委青年委员乔天华任“左联”小组党代表和地下市委宣传委员、原“左联”小组成员黄敬共同领导。参加青岛“左联”小组的主要成员还有在《青岛民报》工作的杜宇、姜宏、于黑丁,在《青岛晨报》工作的王令菲、陈迈迁等。1933年“左联”有成员20余人。
青岛“左联”小组通过读书会、时事座谈会开展活动。读书会把《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马列书籍定为必读书,同时也阅读进步文学书刊。1933年,茅盾的长篇名著《子夜》问世,他们立即定为必读书。但从上海运到青岛的《子夜》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扣留。“左联”小组成员于黑丁从他的老师王统照处,找到了茅盾的通讯地址,写信向茅盾求援,收到了茅盾的赠书,使读书会的同志如愿以偿。
青岛“左联”小组一直活动到1934年夏天,因中共青岛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左联”成员黄敬、姜宏、王令菲先后被捕,于黑丁被通缉,乔天华调到潍县,“左联”小组停止了活动。
与上海“左联”成员多是有名望的作家不同,青岛“左联”小组成员,主要是一些热爱文学活动的青年。他们中的王林和于黑丁以参加青岛“左联”小组活动为起点,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建国后成为著名作家。
继青岛“左联”小组后,1933年先后成立了汽笛文艺社和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汽笛文艺社成立于1933年春,成员有周世超、彭也夫、林映(又名郭锡英)。“左联”小组成员姜宏、于黑丁也参加了汽笛文艺社。汽笛文艺社编辑出版了文学刊物《汽笛》,成员们还把《汽笛》油印成小册子,带到工厂,分发给工人。汽笛文艺社的活动,引起国民党青岛当局的注意,被特务盯梢,姜宏被捕,周世超和于黑丁被通缉,汽笛文艺社被迫停止活动。
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成立于1933年初。青岛分会的主要成员有在黄台路小学任教的王亚平、袁勃,在青岛邮政局工作的沈旭。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的蒲风,1935年来青岛后,也参加了青岛分会的活动。青岛分会1935年曾为《青岛晨报》编辑《诗歌周刊》,北平、天津、上海的一些诗人都有诗稿寄来,在当时是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歌专刊。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的成员也有诗作问世。王亚平的第一本诗集《都市的冬》,由郭沫若题写封面、蒲风作序,1936年出版。同年还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诗集《海燕的歌》。袁勃在青岛创作的诗歌集《真理之歌》和沈旭写的诗集《黎明前奏曲》都由青岛诗歌出版社出版。蒲风曾写有《青岛》等诗。1936年底,由于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主要成员先后离青,青岛分会不宣而散。30年代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还有:一、铁路中学的绿萍社,为《胶济日报》编辑副刊,每周一期,主持人郝复俭(署名白石)。二、礼贤中学的晨鸡社,为《青岛时报》编辑副刊,每周一期,主持人徐国良、丁惟兴。三、跨学校组织的文学社团涛社,成员大部分是离开学校的学生,也有一些在校生参加。涛社活动的时间很长。曾为《青岛时报》编辑诗专刊《诗》(共出20多期)、童话专刊《蚀》(共出3期)、小说专刊《潮》、论文专刊《论》等。同时还为《青岛民报》编辑诗专刊《南风》。四、在《青岛民报》上编辑文学副刊《菲醇》的菲醇社。五、为《工商日报》编辑副刊《荒浪》的荒浪社。活动时间短,影响较小。六、青岛诗歌生活社,创办了《诗歌生活》月刊。七、青岛海声社,创办了《海声》月刊。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前夕,一批作家诗人和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青岛,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或撤离或解散。日本侵占后,青岛仅成立过5个影响不大的社团。中国留日学会青岛分会,创办了《发声》月刊。青岛楠心会,创办了《青岛》专刊。蔷薇十日社,创办了《蔷薇》十日刊。治平月刊社,创办了《治平》月刊。华北文化通讯社,创办了《民民民》月刊。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文坛先后有十多个文学社团成立,各自创办了文学刊物。主要有:地瓜干月刊社,创办了《地瓜干》月刊;新月轮月刊社,创办了《新月轮》月刊;青岛杂志社,创办了《青岛》月刊;时代生活周刊社,创办了《时代生活周刊》;青声月刊社,创办了《青声》月刊;星野月刊社,创办了《星野》月刊;岛上文艺月刊社,创办了《岛上文艺》月刊;大青岛月刊社,创办了《大青岛》月刊;青岛海声月刊社,创办了《海声》月刊;崂山月刊社,创办了《崂山》月刊;青岛文艺社,创办了《青岛文艺》月刊。其中,青岛文艺社影响最大,不仅有青岛成员,还有外地成员,活动时间亦长。青岛文艺社成立于1946年10月,一直活动到1949年8月。主要成员有王统照、刘燕及(社长)、蒲风、张圣资、谭竹亭、山音、田风、黄耘、鲁丁、废丁、张弘、梁宝等,外地成员有丁力、李瑛、海笛、毛羽、叶涛、梅青、岗岚、李放等。青岛文艺社的建社宗旨是:“以青年作家为主,依靠老作家帮助,振兴青岛文坛”。文学主张是继承“五四”文学革命精神,提倡现实主义的大众文学;尊古崇今,提倡创新;反对空词滥调,无病呻吟,提倡作品需具真实感;号召“写灵魂的东西,写未写的东西,写大众的东西”。青岛文艺社出版《青岛文艺》,从第二期起改为《文艺》,共出版七期,还分别以《杂志》联合刊、《文坛》月刊、《诗行列》的名义出版了三期。
1947年10月19日,青岛文艺社在北平路小学举办了“纪念鲁迅逝世11周年”活动,文友社、海光社、瞿鸣社、星野月刊社、岛上文学社等文学社团均派代表参加。青岛文艺社社长以主席身份颂扬了鲁迅先生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功绩。以后,又出刊了《纪念鲁迅先生专辑》,发表了臧克家的《喇叭的喉咙》和梅青的《鲁迅,我歌颂你》等13篇诗文。
建国后,青岛市的文学创作出现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1950年4月9日,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委会正式成立。李佐长任主任委员,罗竹风、冯沅君任副主任委员。同年夏天,原胶东文协江风调来青岛,任文联筹委会副主任委员、党组书记。文联筹委会下设创作研究部,组运部。文联筹委会办公室秘书具体负责《青岛文艺》的编辑工作。还建立了文学、美术、戏曲、音乐等创作研究组,在京剧界、话剧界、美术界、曲艺界展开工作。1957年,青岛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正式成立,设两部一室,即《海鸥》编辑部、艺术部、办公室。市文联成立不久,由于受反右派运动的影响,会务停顿,直到1978年才恢复工作,重新组织文艺创作队伍。至1987年,有文艺作者近300人,其中文学创作者160余人、艺术创作者130余人。文学创作呈现了历史未有的繁荣景象,1978~1987年,出版长篇小说35部、中篇小说124部、短篇小说1 100篇、电影文学剧本30余部、电视剧创作30余部,美术创作出版了13部个人画集等。1985年底,市文联还先后协助平度、莱西、即墨、胶南等县成立当地文联组织。
1957年春夏之交,还成立了葵花诗社。社长是山东大学教授、诗人高兰。参加诗社的主要是50年代活跃在青岛诗坛的作者。诗社成立后曾几次座谈有关诗歌创作问题。同年夏天,诗社把部分诗作汇编成《葵花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反右派斗争开始后,诗社主要负责人被错定为右派,葵花诗社不宣而散。
80年代,工矿企业成立了一批文艺社团。1985年12月青岛市青年文学协会成立。有个人会员90多人,团体会员30多个。协会创作的会刊名为《文学信使》。1986年5月,协会还举办了“青岛文学艺术大奖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