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58:海洋志 第五篇 海洋调查研究

第五篇 海洋调查研究  
第一章 海洋调查

第一节 专项调查


  青岛的海洋专项调查研究开始于1911年。1920年在青岛港开始了潮汐观测。此后,青岛的海洋潮汐观测,除在战争年代停止过一段时间以外,一直连续不断。青岛已成为中国潮汐资料积累最多的地区之一。
  1935年,青岛市Gov与北平研究院联合组成胶州湾动物采集团,由青岛市提供船只,分四期进行了海洋调查。以1935年5月1日至6月5日为第一期,1935年10月2日至11月1日为第二期,1936年4月23日至5月25日为第三期,1936年9月10日至10月6日为第四期。四期共设观测站495个。在黄岛发现了柱头虫,青岛近海发现了文昌鱼。中国海洋动物学家张玺领导的这次海洋动物考察,不仅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青岛成为中国海洋科研基地开了个好头。
  1953年4月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负责组织了“烟台鲐鱼渔场调查”,摸清了鲐鱼渔场的自然环境,掌握了鲐鱼渔场概况以及鲐鱼的生物学特性等,获得了大量的资料。
  1953年底,在中国科学院赵九章研究员指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共同负责在青岛东部(徐家麦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海浪观测站,开始了海浪研究工作。
  195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和水产部黄海水产实验所参加与苏联组成的联合调查队,在渤海进行渔业为主的海洋调查工作。
  195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在中国第一艘海洋专门调查船“金星号”投入使用后,进行了渤海与北黄海的潮流调查。经过一年多的调查,作出了潮流预报。
  1959年9月,中越北部湾合作调查工作开始。于1960年12月结束。参加单位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
  1961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了苏北和南黄海的地震剖面调查,共作了9条剖面、46个站的地震剖面。后来也作过东海的部分海域的剖面调查。
  1963~1965年,山东海洋学院对胶南海滨锆英石矿进行调查。
  1964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有关单位合作,对山东青岛北部诸岛进行了油田调查工作。
  1965年,青岛市进行了海岸带综合调查,在1969年因故暂停。1980年又继续调查,于1990年基本结束。
  1965年以来还进行了沙子口、古镇口、琅琊湾等港湾调查工作。
  1961~1964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开展了渤海地质观测,还测量了海底地形,在局部地区进行了海底重力和地震调查,以及庙岛列岛的地质调查。
  1967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用“东方红号”调查船,在黄海开展了1∶100万比例尺的海洋重力测量。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又与其他单位合作于1968年又作了部分海区的1∶50万比例尺的海洋重力、磁力的测量工作。
  1970年8、9、10月和1971年2、5、7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在黄海进行了海洋水文气象专项调查。1976~1980年期间还在渤、黄海的33个站上分别投放了漂流瓶9600个,漂流卡6293张。
  1972年,以中国海洋为重点的海洋污染调查工作开始。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参加了渤海和北黄海的调查工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和青岛市有关单位参加了胶州湾区的调查工作。
  1974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与其他单位合作,利用飞机和破冰船,开始对渤海、黄海北部海冰进行观测。
  1975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为黄、渤海区“432”工程海底电缆的辐射进行了海缆路由调查。1975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台湾浅滩和邻近大陆架进行了地瑚和地质调查研究。
  1977~1978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在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光学测量工作。
  1977年9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与山东海洋学院等先后在胶州湾进行了航空遥感实验,取得了海洋污染、浅海地质、地形及海水叶绿素含量等观测工作。
  1977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完成了东经124度以西、北纬34度以北海域的1∶100万比例尺的地质调查。
  1977~1980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开展了东经129度以西、北纬26度30分—34度海区的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的调查。
  1978~1980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进行了黄海冷水团调查。1978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为黄渤海区“901”海底电缆的辐射,进行了专门调查,选出了海底电缆的最优路线。
  1978年4月,农林部成立科研协作组,对“渤黄海污染对水产资源影响”进行调查研究,由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现黄海水产研究所前身)牵头,于1978~1980年重点调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胶州湾等海区。
  1982~1983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在渤海进行了“824”海底电缆的路由调查。
  1983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派出了“科学一号”海洋科学考察船,进入西太平洋进行了地球物理考察,总航程达2800多海里。这次考察用地震浮标法探测了大洋底地壳,这在中国海洋调查史上还是第一次。共取得了13000公里多道反射地震资料,100余公里的单道反射地震资料,6个站的约200公里的声纳浮标折射地震资料和200公里左右的地磁资料。
  1986~1989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海上地层剖面仪的调查工作获得了大面积地层结构的多种信息,包括古海岸线、古河道断面、古三角沉积结构等的分布。


第五篇 海洋调查研究  
第一章 海洋调查

第二节 综合调查


  195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的“金星号”海洋调查船进行了渤海海洋调查,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物理海洋学为主的海洋综合调查。
  1957~1958年,由国家科委海洋组组织,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山东大学海洋系和海军青岛基地等单位参加,对渤海和北黄海西部多船同步观测,是一次多学科的综合性海洋调查。
  此次调查共分4个航次:第一航次是1957年7月,第二航次是1957年9月,第三航次是1958年3月,第四航次是1958年6月。最多用船8艘。
  1958年9月至1960年底,在国家科委海洋组的规划和组织领导下,全国60多个单位协作,先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进行了全国海洋普查。青岛海洋科研单位和院样的曾呈奎、赫崇本、毛汉礼等均是学术负责人。
  1958年9月15日,黄渤海调查队在青岛出航,揭开了全国海洋普查的序幕。当时,青岛参加全国普查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山东大学、黄海水产实验所和海军青岛基地等单位。黄渤海区调查队以青岛为基地,于1959年12月底全部完成了海洋调查任务。
  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这是中国大规模的海洋调查。1960年9月国家科委海洋组召开会议制定了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计划,并由国家科委正式下达了分批、分期的实施计划。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等单位参加了该工作,还专门进行胶州湾周围地质构造调查。由于“文化大革命”,该项工作于1969年全部停止。
  1980年,恢复中断的海岸带的调查,开始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工作。这项调查是多学科、多部门协同进行的,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农委、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同领导,于1986年完成。青岛的海洋科研单位、高校等单位参加了此项调查。
  1980年6月、1981年7~8月、1981年11~12月进行了3次长江口海洋沉积调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等单位参加了调查工作。
  1984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合作,进行南黄海环流和沉积动力学的调查,双方先后派出“科学一号”和“华盛顿”号等4艘调查船。
  1984年10月,中国成立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乘“极地号”从青岛港出航,经上海赴南极,于1985年2月20日建立了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1986年10月31日至1987年5月17日,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乘“极地号”从青岛经上海再赴南极,获得了青岛至南极长城站、长城站至青岛长距离连续剖面等大量资料。

TOP

第五篇 海洋调查研究  
第二章 海洋科学研究

第一节 海洋水文研究


  20世纪30年代,青岛市与北平动物研究院合作进行胶州湾海洋生物调查中,对海洋水文环境进行了研究。解放初期,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山东大学海洋系、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利用渔场调查研究工作的调查资料,对调查区的水文环境进行了研究。1957年在海军青岛基地的参与下,研究工作扩展到了整个渤海、渤海海峡和北黄海西部。1958年,全国海洋普查开展后,海洋水文状况的研究就遍及中国近海的各个海区。随着调查的开展,调查资料日益增多,研究工作也在不断地向深度、广度发展。
  研究工作由早期的海区水文状况的描述,向对海洋水文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逐日变化、周日变化和由于大风等因素引起变化的分析,总结变化规律并开始对海洋水团、水系进行划分。70年代,开始从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学的观点对大尺度的海洋水文特征进行全国系统的分析研究。近海海洋水文特征研究的主要课题有:温度、盐度、密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水团和水系的性质、消长变化规律,水团、水系的划分,降温期海水混合层深度及其温盐值的计算,内波及跃层的范围、类型、示性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等。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赫崇本的《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及其性质的初步探讨》,毛汉礼、邱道立等的《中国近海温、盐、密的跃层现象》,毛汉礼、任允武等的《南海和东海北部冬夏两季的水文特征以及海水类型的初步分析》等。
  80年代对中国近海水文特征有了基本了解。根据温、盐分布特征发现中国近海可概括为两大水系:沿岸低盐水系(冬季低温、低盐)和外海高盐水系(冬季高温、高盐)。这两个水系的迁移、交混、递变是导致中国近海海水温、盐变化复杂的主要原因之一。沿岸水系是大陆径流和外海高盐水交混形成的,在中国大陆沿岸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温、盐特征。外海水来自太平洋的热带区域,进入中国近海后,在迁移过程中不断与沿岸水相交混,逐渐失去了其原来特征。中国近岸的海水温度,明显地决定于海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冬季比外海低,夏季比外海高。底层等温分布与海岸海底地形大致平行;海水密度的空间分布,在近海主要取决于水系的温度特性,在沿岸和冲淡水影响所及的海区和水层,主要决定于盐度;在外海,特别是盐度分布较均匀的下层,温度是影响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密度的时空变化,在河口附近取决于盐度,在其他海区,尤其是外海,主要取决于温度。潮效应(潮汐和潮流效应)和跃层的内的振动也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在6~9月,各海区均有跃层出现,使密度分布显得十分复杂,甚至出现异常现象。不同海区跃层分布有显著差别。
  在近海水文特征的研究中,除了研究一般规律外,还研究了以下问题:㈠黄海冷水团。它是中国近海的一个主要水文特征。它的生长消衰变化对黄海、东海的水文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黄海冷水团的成因、性质、消长变化、边界划分及其与当地气温变化的关系之研究,从1957年以来一直是青岛海洋科教单位在海洋水文特征研究的重点。㈡海水温度。海洋渔业的捕获与海水温度的分布变化的研究预报有直接关系。所以在研究工作早期,对海水温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海区表面温度的变化及预报方法。80年代中期,由于观测手段的提高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对不同性质水团之间分界面称为海洋锋的这一新课题开始进行专题研究。

TOP

第五篇 海洋调查研究  
第二章 海洋科学研究

第二节 海浪研究


  海浪理论研究 中国海浪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在文圣常的专著《海浪原理》及《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指导下进行的。60年代初,他创造性地采用能量平衡方法代替不易得到的波陡一波龄关系,提出了随风时或风区成长的普遍风浪谱理论。1966年国家科委海洋组组织由山东海洋学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及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组提出了一种汇战谱。到了80年代中期,文圣常导出文氏风浪频谱,从而解决了海浪预报、海浪要素计算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接着又提出了具有普遍形式的三参量风浪频谱,从而使历史上比较重要的风浪频谱均成为该谱形在谱宽宽度取某种形式下的特例,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极为简便的理论基础。
  海浪预报研究 20世纪50年代,是采用统计经验预报和图解预报方法,进行海浪预报。1965年提出了汇战波浪计算法,一直是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指定的海浪计算方法。另外还有适用于某一局部的计算方法多种。进入80年代,海浪数值预报开始了全面发展,各种预报模型被设计出来,其中LAGFD―Ⅱ、LAGFD―WAM及其改进型,是在全新提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代模型,模拟效果较其他得到改善。此后,新出现的混合模型,其特点是:在方法上是完全自行设计,计算用时间比WAM要少得多,并能在微机上实现包含西太平洋范围的海浪数值预报。

TOP

第五篇 海洋调查研究  
第二章 海洋科学研究

第三节 潮汐和环流的研究


  潮汐、潮流及风暴潮理论和预报方法的研究 建国后,即利用已有的潮汐观测资料,首先开始了潮汐、潮流预报的研究。至195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编制出了中国的潮汐表。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在同步观测的基础上,又作了一定的专门调查,作出了渤海、渤海海峡和北黄海的潮流预报表。到60年代初期,又利用全国海洋普查资料,编制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舟山群岛附近海洋和北部湾等6个海区的永久潮流表和半日潮流图。80年代由于计算机的运用,大大加速了潮汐、潮流的研究工作。中国自编潮汐表的港口数已增加到主港183个(其中有78个有逐时预报)、副港528个,同时还包括17个航道的潮流预报。从1980年起,开始编制世界潮汐表,并出版了《太平洋潮汐表》,使潮汐、潮流推算和预报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潮汐理论研究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方国洪于1964年完成了《中国近海潮波系统》研究报告。该报告对中国海区的潮波传播,潮汐、潮流分布规律和基本特征,分别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自60年代以来,对潮汐学的研究,主要是陆架海的一些潮汐理论问题,如摩擦的非浅性效应、摩擦对海湾中潮波的影响、黄海潮能消耗等。同时开展了潮汐学史的研究工作,挖掘、整理了中国古代的潮汐研究资料。潮汐研究方面的专著,有青岛海洋大学陈宗镛的《潮汐学》等。
  风暴潮研究 60年代开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国家海洋局一所等单位对经验方法、数理统计法、动力数值计算法都进行了研究,组织了风暴潮研究协作网,使风暴潮成因、机制的研究和现场观测、验证、试报工作较好地结合了起来,还模拟中国北方寒潮天气形势下的各风场,运用二维非线性模型对黄海单纯风暴潮增水现象进行数值计算,并计算了天文潮与风暴潮的相互偶合作用,取得较好结果。在研究浅海风暴潮的动力学基本特征中,提出了渤海风暴潮三维问题的零阶模型和一个阶模型,用简单风场作了试算,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独创的超浅海风暴潮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风暴潮位和风暴潮流的预报方位。
  中国沿岸海平面变化的研究 1981年,山东海洋学院、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一所开始研究中国沿岸海平面在器测时期的变化。由于潮汐资料的积累时间序列不一,许多人在研究某地区时所得变化量也不尽相同。山东海洋学院等单位研究认为:以长江以北上升率为0.01厘米/年,长江以南上升率为0.14厘米/年较为接近变化的实际。同时还研究了海平面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关系。
  环流研究 70年代以前,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近海流系统的结构、途径、性质、强度、变化;并开展了邻近大洋的环流结构及其对中国近海海洋环境影响的研究。
  在50年代对渤海、黄海区渔场调查的同时,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等单位根据所取得的余流资料,分析了渔场区的海流系统。60年代,利用全国海洋普查资料,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及有关单位对中国近海区的主要流系、沿岸流系和外海流系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对渤海环流、黄海密度流、东海沿岸环流和南海沿岸流的分析比较深入,并提出了近海区表层流和环流模式。在上升流理论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毛汉礼与日本学者吉田耕造合作完成的“一个大水平尺度上开流理论”的研究,从简单的涡动方程出发,通过量纲分析和计算,得出上升流与风应力涡度的关系,第一次提出了有关上升流理论模式。
  还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区的表面流的性质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编绘了各海区的表层海底图。同时,研究人员开始对东海及其附近海域的涡旋现象、济州岛西南夏季出现的气旋式涡旋、黑潮流系左右两侧存在的冷暖涡进行了研究。
  黑潮流的研究 中国古代就已经注意到黑潮流的存在,并有关于它的记载。
  60年代,根据温、盐资料动力计算结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及有关单位对台湾海区的水文特征及环流,联系黄海、东海水量平衡等作了比较广泛的探讨。70年代国家海洋局一、二所及有关单位对东海区黑潮环流的表层流带和流量的分布变化,并结合海底地形作了分析,发现黑潮流的最大流带往往出现在海底坡度最陡处附近。70年代后期开始,对黑潮流的研究工作逐步深入,大多数研究单位都在利用多种现代手段进行观测,又结合海洋生物化学、物理资料计算东海黑潮流区流速、流向和流量,绘制该海区流场图;探讨台湾及其附近海底地形对黑潮流路径的影响;研究黑潮流的低频变异(季节和多年变化),结合北太平洋信风场研究黑潮流的表层变异等。
  赤道太平洋环流的研究 80年代,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一所通过初步研究,了解了中太平洋西部赤道海区存在着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南赤道逆流、赤道潜流和赤道中层西向流等,流系的分布变化主要受大尺度环流及本海区水文场的影响。初步研究了厄尔尼诺与赤道潜流的关系问题。
  海流理论的研究 60年代研究的重点放在风海流方面。山东海洋学院将大洋风生环流理论推广到三维空间,提供了流速的较为普遍的解析,以供在给定的风应力及动力高度条件下计算流速的分布;以厄克曼的风漂流(无限深海)作为初始流场,建立了风漂流消衰理论并定性地讨论了风漂流的消衰规律以及流体内部的力学结构。70年代以后,在海流研究中开始考虑热盐效应,一个较严格的浅海热成环流的流体力学模式被建立起来。对于大洋环流也建立了一种热盐机制和风一热盐环流模式。在湍流方面提出了一种能谱结构的模式。
  近岸海流场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海港内泥沙洄游和海流潮流的分布、变化有密切关系,是严重影响港口航道建设的大问题。为探明港湾泥沙的来源和淤积速率,70年代,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了有关海域的海流、潮流特征。在开展全国海岸带和海湾资源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对近岸海流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也对防止海洋污染提供了预测的方法。
  这方面的主要论著有《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报告》中的《中国近海海流系统》、管秉贤的《东海黑潮变异研究的若干结果》和景振华的《海流原理》等。

TOP

第五篇 海洋调查研究  
第二章 海洋科学研究

第四节 海洋地质研究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的现代海洋学研究的初期,主要是利用在渔场调查中获得的水深和底质资料,研究了渤海和黄海的地形和沉积问题。在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以后,海洋地形和沉积研究工作扩展到了东海和南海。海底地质、地貌和构造的研究亦逐步开展起来。为了寻找海底石油,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局部海区开始了航空观测,运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海底石油地质的研究。1978年以来,由于海底油勘探工作全面地展开和现代化仪器设备的采用,海洋地质工作迅速发展。研究内容,已经扩展到海洋地质的各个领域,探测手段已采用了遥感、深潜、水声、激光、深海钻探和电子计算机技术。
  海岸和海底地形、地貌研究 近40年来,海岸和海底地形、地貌研究工作坚持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编绘了一批海岸和海底地形地貌基本图件,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专著,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如通过对天津新港泥沙洄游问题的研究,交通部新港洄游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提出了治理方案。研究得出中国海岸分为平原游泥质海岸、沙质海岸、基岩山地海岸、生物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有蚀退型、淤涨型和相对稳定型海岸;用动力地貌学观点可以把渤海湾海岸划分为:滦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海岸、湿地海岸、海河口一蓟运河河口沙洲海岸、平直贝壳堤一泻湖海岸和曲折三角洲冲积海岸等类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一所研究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海底时发现,不仅有广阔的大陆架、陆波,还有小型盆地。其外侧被一系列新生代海沟、岛弧所环绕。各海区的大陆架呈中国大陆向东和东南缓慢倾斜的平坦面,一般比降为4分,海南岛东部为7分,是中国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中国陆架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半封闭型陆架,如渤海、北部湾和黄海;开阔型陆架,如东海;狭窄陆架,如南海北部的陆架等。东海陆架最宽处位于长江口外,约为560公里。东海大陆架地形向东南方向缓缓倾斜,直至陆架外缘水深160米左右处才开始转折,并以阶梯式先缓后急地向外扩展,于水深200米处急剧下降形成陡峻的东海大陆坡。黄海和东海大陆架中部地形明显发生转折而分为内陆架和外陆架两部分。内陆架上发育着由黄河、长江等河流入海径流和泥沙形成的水下三角洲、溺谷和冲刷型海槽。长江口、黄河口和苏北滨岸浅水区的水下三角洲,表面有一系列呈放射状的海底潮流沟及星罗棋布的水下浅滩和沙洲。在外陆架100米~200米水深处,有数条残留的古海岸线。黄海的地貌可分为现代地貌和残留地貌两种。东海地貌则可分为大陆架、长江复式三角洲、水下阶地、陆坡、地垒式陆脊、峡谷、冲绳海槽、海丘、孤峰和断裂谷等。南海地貌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三大地貌单元。南海北部大陆架宽度大部分在200公里以上,广州湾最大宽度超过300公里。南海大陆坡坡度大,地形变化复杂。呈阶梯下降,其上发育有深槽,海底峡谷,陆坡谷地陡坎和珊瑚岛等,南海深海盆中还分布着一第列海底山脉。
   研究发现:中国近海沿岸广泛发育着潮流沙。较大的有北黄海西朝鲜湾,辽东浅滩一江黄岸外的辐射状沙洲和台湾浅滩,琼州海峡东西 口,长江口北支等。它们是在潮流往复作用下形成的,沙体并行于潮流流向,呈平行状或手指状分布。
  海洋地质构造研究 50年代初开始,该项研究逐步发展起来。研究的中心问题有中国海及其邻近海区的地质构造特征,重点岛屿和海岸带的地质构造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陆架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海洋基底组成与结构和中国海区的地壳构造的研究等问题。7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近十年来,应用物探技术和深钻技术,全面开展以寻找海洋石油资源为目的的海底石油地质构造的研究。80年代完成近海陆架的150×10平方公里的重力、磁力、地震、水深测量的地球物理调查。同时,还开展了对太平洋特定海区的地质构造的研究。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一所、青岛海洋大学经研究基本认定:渤海海底是新生代盆地,堆积着厚达4000-7000米的新生代积物,形成了石油富集的有利条件。根据重力资料计算,渤海地壳厚度一般为35-40公里,中部最薄,约29公里。区内存在着两条明显的地幔隆起带:一条从莱州湾西部以北北东向延伸至辽东湾;另一条从渤海湾以北东东向延伸到渤海中部与前一条交汇。
  黄海海底由北东和的千里岩隆起分成为南黄海和北黄海两个部分。北黄海是一个典型的断陷盆地,充填了厚约2000-5000米的中,新生代沉积物。南黄海由一条中部隆起和两个坳陷组成,堆积了4000-5000米厚的中,新生带沉积物。无论是隆起或坳陷,都有次一级的呈雁行排列陷,发育着1000-1300米厚的上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物。
  海洋沉积研究 60年代以前仅限于对表层和柱状样品的分析,由此来确定沉积物的类型、 成分、来源和分布。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比较详细地研究了东海沉积物的分布特征。还和有关单位开展了中国浅海积及沉积物的分布特征。还和有关单位开展了中国浅海沉积及沉积矿产的研究。70年代,海洋沉积物的研究和渔业生产及寻找海底石油工作结合起来,从而使海洋沉只研究工作加快了发展步伐。
  沉积物粒度成的研究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一所研究发现:渤海、北黄海及南海北部湾的沉积物是呈不明显的不规则块状分布。从整个中国大陆架沉积物的分布特征来看,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即:内大陆架上的沉积物是以软泥为主的细粒沉积;外大陆架上的是以细沙为主的细粒沉积。这是两种完全不同时期,不同成因的沉积物。前者为沿岸河流搬运入海物质的现代沉积;后者是海水淹没的晚更新世冰期形成的海滨沉积。
<br>   沉积物矿物成分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二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在研究中发现了不少具有开发远景的海底砂矿点。黄海和南海的碎屑矿物饪细矿物和重矿物,而以重矿物为主各海区内还有自生矿物颁主要有海绿石,黄铁矿和胶磷矿等,在东海大陆架区沉积物中发现大量海绿石,其含量可达19%而在台湾西南海域中海绿石可占沉积物总量的37%。
<br>   沉积速率研究 70年代,国第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黄海沉积速北发现以湾为量大第1000年为38厘米;其次是北黄海,第1000年为20厘米;南黄海第1000年为15厘米;成山钱留积区最小,第1000年只有12厘米。
  太平洋部分海区的沉积物研究 主要是国家海洋局第一二海洋研究所在远洋调查船 投入海洋调查工这后开展的,他们进行了对东经160度至西经170度,北续10度至南纬20度是海区的沉积进行研究。该区沉积物分布特征是:爱岛与海底地形制约,岛屿距离和水深增加,沉积物由粗变细;碎屑矿物以基性喷发的火山碎屑和海相自生的生物碎屑为主;区内有3全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沉积区。后来还对东经170度至173度,南纬8度至10度;东经160度至165度,南纬4度至5度两个海区的沉积物进行了分析研究。
  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为了解决港口泥沙洄淤问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一所与国内多家水利科学研究单位和海洋研究单位合作。对塘沽新港 附近淤泥理化性质,淤泥在水动力作用下的运动形态和规律进行研究,还对连云港总是和洋浦港的工程地质,水广泛采用了一些现代观测和测试手段,综合研究了全国许多港 品的工程地南质,泥沙 洲过程和发展趋势。
  现代海洋沉积理论研究 80年代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一所,主要研究了海洋沉积在不同窨和时间的沉积特征、沉积相、沉积环境、沉积建造、沉积模式、沉积动力条件机制、沉积相与油气形成的关系等。

TOP

第五篇 海洋调查研究  
第二章 海洋科学研究

第五节 海洋生物学研究


  中国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始于古代,用现代方法的研究工作早在20世纪初开始。建国后,人民Gov十分重视海洋生物学研究,并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有益种类增殖和有害种类防除的生物学研究列入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在研究中着重中国海及邻近大洋海洋动植物分类区第,海洋生物生态学,海洋动植物形态和生活史方面的研究工作。
  海洋生物学分类区系研究 20世纪30年代,张玺、曾呈奎等开展海洋生物分类区系研究,是海洋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不仅发现和描述了物种,而且阐明了物种的形成与进化,物种之间的亲关系,并建立了完善的分类区系。
  海洋藻类学研究 早在20世纪20年代,曾呈奎等就已经开始了海藻的分类研究。解放后,海藻学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尤其经济海藻的研究,成绩更为显著,已采集海藻标本121360号。其中63299号为腊叶标本,46000号为液体保的底栖种标本,11647号为浮游标本。
  在海藻区系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50年代初即对海洋温度带的划分总是海藻的温度性质以及确定温度性质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把海洋原则地分为冷水温水和暖水三 ,第一带又分为两个亚带,把世界海洋分为5个大带和11个小带,曾呈奎等人还进行了北太平洋西部海藻区系区划的研究和中国沿海海藻区系研究得出中国黄渤海海藻具有明显的温水性,属暖温带,但有相当多冷温带成分。东海海藻区也属暖温性,但已没有黄渤海那些冷水性种,亚热带种却有增加。南海海藻区系属暖水性,其北部属亚热带性,南部属热带性。黄渤海属于北温带海洋植物区系组、北太平洋植物区的东亚亚区;东海和南海属于印度一西太平洋植物区,前者属中国一日本海洋植物亚区,后者属印度一马来亚海洋植物亚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山东海洋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还进行了海藻的形态和生活史方面的研究。完成了甘紫菜生活史的研究,为中国开展大规模紫菜人工养殖创造了条件。
  海洋鱼类的研究 这主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得比较早。1936年出版了陈兼善、费鸿年合著的《鱼类学》。解放以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部门在石首科鱼类的分类研究中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石首科鱼13属37种,建立了4个亚科,2个新属,4个新种。在中国东方鲀属鱼类分类研究中重点研究了13种和2个新种,对每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各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系谱图。
  他们还开展了海洋鱼类地理学的研究,根据不同海区鱼类的区系、组成及其温度性质,提出中国海洋鱼类可分为3种类型:渤海与黄海区系为暖温带性,属北太平洋温带动物区系东亚亚区;东海西部与南海北部区系,属亚热带性质,为印度一西太平洋暖水区系的中国一日本亚区;东海东部与南海南部区系,属热带性质,为印度一西太平洋暖水区的印尼一马来亚区。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水产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了中国软骨鱼类志,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千东海类志南海鱼类志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黄渤海鱼类图说和中国动物图谱鱼类等专著的编写工作。
  海洋无椎动物学研究 海洋无椎动物学研究的重点是经济较大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的动物等。建国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原生动物分类研究以有孔和放射为最多。鉴定了有孔虫约800种,放射虫200多种。海绵动物分类研究中,初步鉴定了寻常海绵约80余种。在腔肠动物研究中以水母类研究较多,鉴定了中国螅水母约140种,苔藓动物在中国海域中种类较多,估计约有500种,已鉴定了200余种。
  软体动物在海洋无椎动物中占有重要地位。青岛作为国家海洋科研基地已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基本上了解了软体动物的种类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等,并发现了一些新种。这主面的专著有张玺教授等编著的《中国北部海产经济软体动物》、《中国经济动物志》、《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家牧渔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在棘皮动物分类研究中,主要进行了区域性种类的调查研究和鉴定工作。已鉴定了海参纲40余种、海胆纲20余种、蛇尾纲约40种、海星纲约20种。
   海洋生成学研究 建国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家牧渔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开始了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学家对中国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组成、生活习性、季节变化、分布 和移动与海洋环璋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已开始了生态系的研究。
  在海洋生物群体生态学研究方面,早在70年代以前,就基本掌握了中国各海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规律,群落区系特点及其与海区水系的关系。研究发现浮游生物数量的多少分布的次序是东海,渤海,黄海;底栖生物数量多少分布的次序是黄海、东海、渤海、南海。
  在个体生态学研究方面, 对主要的捕捞对象(主要经济海产虾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对其生活习性、生殖习性以及洄游规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养殖海洋动物的生长、繁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在附着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用5年时间对中国主要港湾的附着生物群落的种类、附着季节、数量及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国海沿岸发现的附着生物已达500多种,其中藻类56种、动物444种。许多种是广温、广盐性的。种类数量自北方海域向南海域逐渐增。温度是影响附着生物附着期变化的主要因子,由于中国海区所跨的纬度大,各海区附着期长短差别很大。附着生物生态学研究对促进防腐蚀和防污损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海洋实验生物学研究 中国海洋实验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实验生态学,应用实验生物学方法来研究生物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寻找有利于有益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有害种生物防除的有效方法。
  80年代,青岛的海洋科研单位和院校在中国主要经济海产动物、植物的实验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尤以海带、紫菜、对虾、贻贝、扇贝、鲍鱼、海参、梭鱼等的实验生态学研究取得的实际经济效益突出。
  海洋微生物的研究 海洋微生物研究尚处发展阶段。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渤海石油降解微生物某些生态学特征的研究中,共鉴定了各类微生物2836株,证明渤海表层水和底质中普遍存在石油降解细菌、石油降解酵母和霉菌,它们在石油污染变化中都起重要作用;在探索紫菜黄斑病因和防治试验中,提出了淡水浸泡、低比重海水挂养、游离氯等药物处理的有效防治方法;海洋细菌溶菌的研究,已经成功地从海水中分离出能溶解绿脓杆菌的菌株;海缆黄麻护层防腐研究、木质船体防腐研究等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 这项研究工作开始于50年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先后进行了研究。首先开展了渤海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主要生态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研究。得出渤海水域浮游植物叶绿素的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高峰期在3月,9月,10月次之,12月,1月为最低,根据浮游植物光合生产计算模式,估算了渤海水域不同月份的初级生产力,其峰值期依次为7月,3月,最低值期为12月,其年变化幅度每平方米每日约为530毫克碳,平均初级生产力每平方米每日为308毫克碳,每年的初级生产量约为1000万吨有机碳,可生产经济鱼虾约100~400万吨。
  海洋生物药用研究 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具有驱虫作用的海藻的调查,并先后发表了《海洋药物资源汇编》、《南海海洋药用生物》、《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南海海洋药用生物》等专著。后三本书分别收载药用海洋生物147种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250余种海洋生物214种。80年代在黄海和渤海发现的药用海洋生物已达200余种。
  海洋环境生物学研究 这方面的主要研究课题有: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互性毒理作用及其毒性的积累转移,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积累转移排出过程和海洋生态第中物质及能量的转化规律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还研究了石油污染及其他重金属污染对经济鱼贝类养殖的影响等。并注意对"赤潮"形成和防治的研究。
  太平洋部分海区海洋生物研究 1979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利用“首次全球大气试验”期间采集的生物标本,开始了太平洋赤道部分海区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初步鉴定出浮游植物100多种,浮游动物300多种,其中有很多属中国首次发现的品种。
  南极近海海洋生物研究 1980年以来,青岛已有很多海洋科研人员,参加南极极地海洋科学考察。南极海洋生物考察的对象有海豹、企鹅、鲸、鱼类、大型海藻、磷虾及其他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漂浮动物等。研究内容包括上述海洋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生态特征等。还首次发现了一些新种,如暖水种硅藻、冰藻优势种等。在极地海洋水文方等方面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初步得出长城站潮汐变化的一些基本特征等。

TOP

第五篇 海洋调查研究  
第二章 海洋科学研究

第六节 海洋物理学研究


  海洋声学研究 自50年代中期,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北海研究站等单位开始进行中国近水声考察,并组织了中苏联合水声考察,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分别在4个海区进行了多次水声物理综合试验,试验声波在典型海洋水文条件下传播,衰减,混响强度和海洋环境噪声,测得了大量数据,总结出一些浅海声学规律。同时,还进行了目标反射物性和舰物性和舰船辐射噪声的测量。由于国家的重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有计划地开展了中国近海声速分布规律声波传播规律和海洋噪声的研究,开始了海洋条件对声波传播的影响和浅海中远程混响总题的研究。
  80年代,完成了中国近海水声基础考察,对中国近海的声波传播,声速分是和海洋噪声等有了轮廓了解,初步掌握了浅海声场的某些规律并发现一些瘭新现象实验室和水池水槽实验获得一定的结果。如在430升水圆柱形共振器作低频海水声吸收实验中首次用选择共振器与外容器之间的间距来减少辐射损失,效果很好,混响的时间可达到400秒,相当于传播600公里的距离。在波浪水槽中进行过滤筒正波的模拟实验,使用长圆柱换能器排阵,实现了在侧壁不消声的长70米水槽中简正波的空间过滤,观察了波注表面对单号简正波的起伏影响以及抑制近场点源的效应等。
  在理论研究方面,利用简正波理论,射线方法和角度谱方法探计了浅海中远程混响问题。对浅海信道中信号场的横向相关作了理论分析,给出了依赖于海底性质的表达式,并提出在一定范围内相关性隋距离增加而增加。
  在声遥感应用中,以海底回波包络的相对开关及沉积物吸收系数作为分类特征,用声学方法遥测海底沉积层取得初步成功。在深海场场研究方面提出了反转点会聚区的概念,解决了反转点会聚区声场计算问题理论上推测出中国南海深海中存在着很强的反转点会聚区,这一点已为深海实验所证实。
  在数值声场预报研究中,用输入海底反射参数的简正波数值声场预报工替必顺输入包括海底层在内的分层结构数据,简化了使用手续,取得了很好效果,根据平滑平均声场的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声场数值预报方法可在小型计算机上得到一定精度的结果。
  在海洋水声设备的研制方面,生产的水声设备已有测探仪,旁视声纳水平和垂直鱼探机,浅地层剖面仪靠岸声内,水声释放器,声速仪,水下电话,声学波浪仪长矩阵和短矩阵水下定位系统,声浮标水文遥测系统等。
  海洋光学研究 国内海洋光学研究工作开始于1960年。1960~1966年,主要是研制海上用的测量仪器。1962~196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制成功了可测不同光谱波段的水下温度计,遥控换档水下温度计和小型透明度仪。1965~1966年,山东海洋学院研制成功自动式海水透明度仪等。
  1970~1978年,主要进行激光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及其有关的基础研究,水下激光电视,激光测流,海面激光通讯,激光在海洋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和距离选通成像技术的研究。主要成果有:研制成功了激光衰减仪,水下激光散射仪,大功率水下测距样机,激光海流计,激光水下电视海上激光通讯机等。1977~1978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在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进行了两年的光学测量。
  1979年以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第二海洋研究所分别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工作和理论分析。此外,在海洋初级生产力与海水光学特性之间的关系、激光传输特性与海洋环境要素和跃层的依赖关系、衰减系数及特性的季节变化特点等方面,也都进行了初步研究。青岛海洋科研部门还开展了光学遥感实验,并取得了很多宝贵资料,促进了海洋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海洋遥感技术已成为海洋资料的重要获取手段。

TOP

第五篇 海洋调查研究  
第二章 海洋科学研究

第七节 海洋化学研究


  海洋化学的研究,30年代青岛观象台有胶州湾进行盐度、pH、硅酸盐等测定,40年代,朱树屏结合海区生物生产力研究,在海洋化学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工作。
  建国后,海洋化学研究工作受到重视。50年代,开始了海洋化学的全面调查工作。1958~1960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进行了海水氯度、盐度、溶解氧、pH、硅酸盐、磷酸盐等要素的含量和分布变化的普查工作,并对中国近海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80年代,青岛海洋化学研究,已经从描述性工作进入到元素形态、迁移机制、界面通量和物质平衡的研究,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
  海洋水文化学研究 海洋水文化学,是随着海洋调查的开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50年代初,结合局部海区的渔场调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海水营养盐分析。50年代末,利用全国海洋普查化学资料,国家科委海洋组办公室组织力量全面开展了近海水域中各种化学要素(氯度、盐度、溶解氧、pH、磷酸盐、硅酸盐、硝酸盐等)的含量、分布、变化以及其与海洋生物、水文、地质环境的关系,总结了各海区的水化学特点。重点研究了长江口、黄河口、珠江口、胶州湾、渤海湾等重要河口和海湾的水文化学特征;研究了河口海水的化学组成、分布的数学模式;对基本化学要素的分布、变化机制作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为物理海洋学研究和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海洋资源化学研究 60年代,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一所、山东海洋学院,主要研究从海水或海水制盐苦卤分离、提取化学资源的技术及其有关理论问题。海水制盐苦卤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已经研究了30多种化学产品的提取技术和方法。其中,可工业化生产的有氯化钾、溴素、硼酸、氯化镁、硫酸镁等10几种。
  海水提铀的研究 6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70年代以后进展较快。
  山东海洋学院、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等单位对100多种无机和有机吸附剂进行了筛选,选用了水合氧化钛、碱式碳化锌、硫化铝、氢氧化铝、硫酸钛等无机吸附剂和一些离子交换树脂等有机吸附剂进行提铀试验。此外,还开展了吸附法海水提碘、空气吹溴和吸附提溴的研究。
  海洋地球化学与物理化学研究 6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河口硅酸盐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重点研究河口硅酸盐含量变化及其在水合氧化物的有为附过程、海水基本物质物理化学性质,用数学模式分析硅酸盐在河口的分布、转移规律的数学模式等。70年代以来,开展了海洋地球化学过程的平衡与动力学问题,不同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和沉积物中地球化学要素分布、变化规律的研究以及部分海底沉积物中地球化学要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还进行了长江口水质和底质中营养盐、重金属和有机氯的分布特征等研究。
  海洋环境化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较早开始对中国海洋放射性元素分布变化规律的研究。80年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深入开展了放射性核素在海洋中的存在形式和迁移变化规律、放射性同位素稀释因子、海水自净能力以及放射性微量元素测定分析方法等研究。还评价了渤海区放射性污染源和污染状况。
  随着海洋污染调查研究的进展,海洋环境化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及有关单位研究了中国近海各种污染的含量、分布和迁移规律;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各种海洋污染物以不同形式从大气、陆地进入海水,埋入海底沉积层,进入海洋生物体再返回大气、陆地的过程和运动规律;污染物质随陆地径流入海后的港湾、河口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等。

TOP

第五篇 海洋调查研究
第三章 海洋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创建于1950年8月1日,时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曾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于1959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著名生物学家童弟周、曾呈奎、刘瑞玉先后担任过该所所长。有职工1079人,科技人员近800人,其中高级人员166人(研究员35人)、中级379人。曾有中科院学部委员2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80人。拥有”科学一号”、”金星二号”、”科学二号”3艘海洋调查船,能开展远洋及近海的多学科考察。有一座海洋生物培育楼,还有其他大型精密仪器近百台(套)。其阶段研究方向和任务是:中国海和临近大洋海洋环流和资源综合调查研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生态预测和保护研究,以及海洋科学各重要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综合研究。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200多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发明奖9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4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59项,其他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41项。1986~1989年间共获各类奖57项,其中国家级奖一等1项、二等2项、三等3项、四等1项,部级奖一等9项、二等13项、三等15项,省级奖二等4项、三等5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1947年1月创建于上海,1949年10月由上海迁来青岛,主要从事海洋水产捕捞与增养殖的实验研究工作,系中国水科院所辖的综合性海区研究所。在海带养殖、对虾人工养殖及其他海洋水产养殖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职工404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59人,中级科技人员98人。有现代化渔业资源调查船”北斗”号和2艘渔业试捕船,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氨基酸分析仪、液相色谱仪等精密仪器15套。该所主要研究近海渔业资源的管理和养殖以及渔场环境保护、海水动植物育苗和养殖技术,外海、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以及水产品保鲜加工和综合利用。已完成国家和地方下达的研究课题500多项,取得155项重要科研成果,其中获得世界金牌2枚,获国家给奖励12项,获部、省级奖励54项。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原为海军第四研究所,1958年成立,1964年归国家海洋局建制。原来主要从事海上水文调查和测量方面的研究,80年代已经成为综合性的海洋研究所。有物理海洋、地球流体力学、海洋地质、港湾、遥感应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综合技术和情报资料等研究室及实验室22个。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变化规律及预报、海气相互作用、中尺度海洋现象;海洋地质、地貌、沉积、构造、测绘;港湾水动力条件和泥沙洄淤;海水化学性质和环境质量评价;海洋生物生产力和应用微生物学;海洋遥感应用等。20多年年,获奖科技成果178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55项。主要设备有MV-800和VAX-Ⅲ计算机、全球定位系统(CPS)、ODOM测深仪、KSS-5海洋重力仪、801-c磁力梯度仪、浅地层剖面仪、地貌仪、MT-251质谱仪、96波浪跟踪系统、安德拉海流计、水位计、自动天气站、卫星资料遥测系统、微波定位系统、营养盐自动分析仪、气相、液相色谱仪、γ谱仪等。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该所初创于60年代,1977年最后定名。设有根据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亚洲近海矿产资源联合勘测协调委员会建议所设立的第四纪地质中心,该中心对内的名称则是地质矿产部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心。该所研究方向是:在区域海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以油气为重点的海洋矿产资源的综合研究。主要任务与研究重点是:近海油气资源分析评价、滨海砂矿与深海多金属结构、现代海洋沉积与第四纪地质、环境地质及河口港湾三角洲地质、海区构造与地球物理场、海洋地质情报研究等。配有各种海上和室内样品分析测试仪器。主办《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地质研究集刊》、《海洋地质动态》、《海洋地质情报文集》及《中国地球科学》等刊物。80年代共获国家、部省级成果奖10余项。
  中国科学院北海研究站 原是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作站,隶属于中科院声学所,1961年建站。该站主要从事海洋声学、水声工程、电声学、舰船噪声、地声、噪声控制、信号分析处理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拥有振动与声信号分析处理、噪声测量与评价、换能器测量、以PDP-11-23为主的小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等设备及海上水声测量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防科委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还获得中国科学院、山东省科技成果奖多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工程研究所 建于1980年,是直接服务于渔业生产的综合性研究所。以水产增养殖工程、渔船工程、渔港工程、渔业工程装备及应用技术设计理论的研究为主要任务。设有渔业工程研究设计研究室、渔业及渔船工程装备研究室、渔业工程增养殖工艺研究室、科技情报研究室、科技开发部等,设有循环水槽1座,水工模型试验水力循环系统1套、小型水生物试验室1座。
  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始建于1966年10月,前身为青岛海洋仪器厂。原属青岛市仪表局领导,业务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后来改建为省科委直属研究所,后划归山东省科学院领导的建制。该所以海洋调查、实验用仪器仪表的研制及生产为主。80年代,主要从事海洋浮标站、海洋波浪观测、海洋气象仪器设计制造工作。1978年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HFB-1”型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七五”期间研制了FZF2-1海洋资料遥测遥控浮标。
  山东省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 是在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0年代海洋药物发展迅速,该所将海洋药物研究作为其工作重点,并已进行了海洋生物制剂抗肿瘤的研究、食用鱼皮(鳞)提出药用明胶的研究,研制和生产河豚毒素已打入国际市场。
  山东省海洋养殖研究所 隶属于山东省水产局。成立于1950年,1961年始用现名。设有鱼、虾、贝类、饲料、植物增养殖研究室和苗种实验基地。从事海洋鱼虾贝藻类的增养殖、苗种培养、病害防治、新品种培育和配合饲料的研制等应用开发研究。有职工230人。多年来取得很多优秀科技成果,受到很高评价。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 是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在青岛的一个分支研究机构。1982年7月成立。完成了《山东海岸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调查》、《山东海岸带经济研究》、《山东海岛经济研究》、《山东海洋区域经济研究》等重要科研课题。
  化学工业部海洋涂料研究所 该所是在418北海协作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为了适用海军建设及远洋运输和国家海洋开发事业的发展需要,重点从事海洋防污、防腐涂料及其他海洋设施的各种配套涂料的研究与开发。直属化工部二局领导。80年代,生产的涂料大量应用于船舶,深受好评。
  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 创建于1973年。1979年改名为“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青岛海洋用钢试验站”,1985年改为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青岛海洋腐蚀研究所为冶金工业部腐蚀与防护开发中心在青岛的分部,还是国家基金委环境腐蚀试验研究网站的中心站,也是冶金工业部腐蚀与防护研究与开发的主要基地,又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金属委员会(ISO/TC156)在国内的协调归口单位。该所拥有较好的室外试验设施,可以模拟舰船条件进行灾害实验等。
  青岛海洋大学 以山东大学原海洋系为基础,在山东大学迁校后于1959年建起了山东海洋学院,这是中国第一所海洋科学技术性的理工科大学。1988年改名为青岛海洋大学。
  该校有水产学院、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有物理海洋研究所、河口海岸研究所、海洋微藻培养研究所、水产增养殖研究所、水产品加工及海洋药物研究所、废水处理研究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等。全校共设立14个系。是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工、农(水产)、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大学。共有90余个实验室,藏书75万册,中外期刊2000多种。拥有博士、硕士、学士授予权。物理海洋学和水产养殖学是国家重点学科。物理海洋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专职研究机构18个,并有出版社。1978年以来,共获国家、部委、省级奖57项。现有在样生6000余名。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级职称人员400余人。学校拥有总值4000万元的仪器设备,价值5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50余种。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