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三篇 市内电话
第一章 交换网
第一节 市话交换机
1898年德国军队在青岛设军用电话站。1899年6月设公众市内电话局,初装时用户有26户。此外,胶澳德国总督府内设官用电话19部。两处电话均系磁石式,交换机间有中继线连接。1914年4月青岛德国电话局交换机容量为300门,实装296门,总督府交换机容量为150门,实装124门,两机间设中继线6对,并与北九水、沙子口设专线电话。同年10月日本进攻青岛之际,设备多为战火破坏。日军侵占青岛后将部分公众电话拆除装于炮台供军用。1915年2月1日胶澳市内电话恢复通话,用户有军用60部、民用143部。1916年旧有单式交换机不敷应用,改用直列复式交换机3台,总容量为900门。1920年6月,改用共电式,并迁局址于堂邑路。新局内设交换机8台,总容量2200门。1921年,四方、沧口、李村3处磁石式电话分局设立,交换机容量分别为80门、60门、50门。
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时,市话交换机有共电式2200门,磁石190门,市区实装分众电话2126门。北洋Gov以32万元的赎金为代价,接管了青岛日本邮便局电话局全部机线设备(其中线路设备14.6万元,机械设备17.4万元),设胶澳商埠电话局。1925年冬,采纳用户要求,经官商合议,共筹工料等费,将首批20余户磁石式电话改入市内共电电话网。1926年春,原有空号全部放出,但仍供不应求。为此,扩充60门。同年8月又扩充120门,年底装出商用电话90余户。1927年1月扩充120门,未及一年,所存号码无几。是年12月扩充100门。半年后,所有空号仅存三、五号。时台东镇商业发达,外商贸易尤多,请求安装者每日多起。但该地杆线不足,每次放号均照顾不到。鉴此,1928年8月添加台东杆线,扩充100门。截止1929年,全市(包括四方、沧口、李村)市内电话有共电式2700门,磁石式110门,实装2822户(含一线2机户)。
随着人工交换机容量的逐年发展,话务员虽增至100余人,但繁忙时接线迟滞的情况却时有发生,且欧美人用户多直接通话,话务员常因语言不通而接线迟延。1929年胶澳商埠电话局向日商日本电气株式会社订购史端乔式自动机3000门,订价为日金31.2万圆。合同签订不久,南京国民Gov接管了胶澳商埠。5月18日,胶澳商埠电话局移归南京国民Gov交通部,改称青岛电话局。自动机的二、三期款项,改由交通部支付。同年秋自动机装设工程竣工,并于1930年1月1日正式开通,是山东境内第一个自动电话局。自动机使通话质量提高,要求装机者大增。1930年10月,又添200门,1931年5月通话。1932年秋,交通部拨来南京电话局插棒式百门自动小交换机1部以应急需。1933年2月青岛电话局订购英伦标准电话电缆公司400门自动交换机,1933年9月动工,翌年1月开通。1935年2月又扩充日本制式自动机1200门,将百门小交换机拆除。1937年青岛电话局总局自动交换机容量为4800门;沧口分局磁石式交换机容量为200门,李村60门。
1938年1月10日,日本侵略军夺占青岛报、话两局。同年10月青岛电话局增装400门,1939年5月增装800门。时由于日商大量涌入,要求装电话者很多,加之日本军政机关电话需求量急增,1939年7月在华阳路、崂山路口兴建市话北分局机房。翌年3月初装机,4月末机房竣工,7月14日日本冲电气步进制自动机2000门开通。北分局开通后,市内电话拨叫由四位制改为五位制。总局也同时增装400门。1941年2月又增装400门,全市自动机总容量达8800门。同时根据电话开头数码列堂邑路为二分局、华阳路为三分局。1943年在广西路、安徽路口兴建市南分局,拟装800门,机房盖成后因机械在海运途中被炸而未实现。此后因日本经济竭蹶,市内电话设备再无增加。
1945年初,李村磁石式交换机由60门增至100门。1946年3月23日沧口局人工改自动,开通为38支局,容量为250门。市区自动交换机达9050门。由于机械容量饱和(实装达8084门),器材奇缺,自1946年5月30日起,青岛电信局对市内电话停止办理过户,新装电话除重要用户外,一概停装。
建国后,不利于国计民生的行业被逐步取缔,市南区、市北区一带市话用户减少,二分局安装大幅度下降。同时台东、四方、沧口一带由于工商业发展迅速,三分局和38支局供不应求。1952年,青岛市内电话实装率为:二分局56%、三分局93。5%、38支局75%。针对原有市话网布局与用户不相适应的状况,以“抽肥补瘦”的办法,对市话网容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1950年用库存100门选线器扩充了沧口38支局。1954年拆二分局800门扩充三分局。1956年沧口38支局装自博山调入的机键100门。1958年拆二分局400门扩充沧口38支局,将38支局改为四分局,并将38 支局原450门拆下50门报废,容量为800门。1959年为解决楼山后新建青岛钢厂通信需要,二分局拆400门建楼山后41支局,并同时在市南区福山支路疗养区支局建200门共电人工局。经调整后,青岛市共有自动机9000门,其中二分局5000门、三分局2800门、四分局(含楼山后)1200门;人工机440门,其中疗养区支局200门、李村支局240门。这些措施基本适应了当时电话用户的需求。
1958年后,原由三、四分局交换的水清沟一带工业发展迅速。1960年,青岛市邮电局整修由张家口、北京和博山拨来的旧机400门,兴建水清沟35支局。青岛市自动机容量达9400门,人工机440门。1962年在李村设崂山县邮电局,其中240门磁石式机划归崂山县局。市区共电工人工机为200门。1963年,沧口四分局因设备无配件减少100门。此后市话新装户逐年增加,到1966年市区自动机容量为9300门,实占门数由1959年的6627门猛增到8056门,7年内实占门数增加了1429门,但容量只增加了300门,市内电话开始紧张。1966年秋,从南京拆来报废旧机2600门,整修后于1967年在水清沟35支局增装200门。1968年三分局增加装1000门,1969年四分局增装700门(内300门无公用机键)。1970年将崂山县邮电局240门磁石式交换机改为500门自动机,为45支局,与市区市话并网。1973年青岛市邮电局市话自动机总容量虽发展到11200门,比1966年增加1900门,但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又因南京旧机缺少公用机键,接通北进一步下降,繁忙时电话很难打通。且市话机械均系20~30年代产品,使用年久,配件无来源,虽经精心维护,每千门每月零件损坏仍约10余件。1973年青岛市邮电局被迫“限制装机”,时申请装设电话者逾2000户。1971年青岛市邮电局电信工厂试制出50门笛簧自动交换机,在福山支路疗养区支局试用。1972年在上海520厂、上海电信设备厂和青岛市计划委员会、青岛市经济委员会协助、支持下,青岛市邮电局试制纵横自动交换机。1979年1月1日自制第一台HJ921型1000门纵横制机地三分局开通成功。三分局步进制中的800门停通。
1978年11月,青岛市第一个三方集资的市话五分局地水清沟破土动工。1980年10月30日纵横制2120门正式开通(其中有青岛市邮电局电信工厂自制1000门。原水清沟35支局撤销,旧机600门淘汰)。总投资共273.4万元,用户集资118.4万元。纵横制投产后,三分局在四方区的一部分电话割给五分局。1979年11月市话八分局在安徽路兴建,1982年3月装机,5月楼房竣工,10月31日4240门纵横制开通,原属二分局的1622部电话割入八分局,1982年1月破土动工,1983年3月装机,5月局房竣工,9月25日零时开通纵横制4240门。建设资金全部系用户集资。六分局建成后,二、三、八分局的电话共620部割入六分局。当年实装用户达到1100余部。1984年初又装1200部,年底实装2300部。
此外,崂山市话45分局,于1979年破土建机房。1981年12月10日开通2000门纵横制自动 机,改称55分局,原500门旧机淘汰。
在集资建市话新局的同时,1980年青岛市邮电局曾先后两次从上海拆来史端乔机械3000门。1983年3月,拆来福州局机械1000门,同年10月又拆来重庆局机械1000门。这些拆来的报废机械经整修后,1984年8月为三分局增装200门,10月又增装600门,并拆除1000门纵横制调至胶县。三分局恢复原步进制800门,拆除原400门,并为四分局原无公用机键的300门装上公用机键。截止1984年,青岛市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2600门(不含崂山),其中自动机22400门、人工机200门。市话五、八、六分局的建成,使青岛市市话多年紧张状况得到缓解。1980年至1985年共装机9100余部。
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青岛市邮电局于1984年12月19日与上海中国贝尔电话公司签订购买S1240型11000门程控市话交换机和程控长话全自动500线长一选250线设备合同。1985年2月1日又签订补充市话2000门合同。两项合同价款为463万美元,1986年2月底交货。资金由部、省解决495万元,银行贷款792万元,其余自筹,并在华阳路新建程控机房楼4800平方米。
为临时解决青岛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区的通信需要,1985年由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1万美元,购进日本电气公司(NEC)的单通道无线电话30套(开发区20套,旅游区10套),同年9月投入使用。由此,市内5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石老人旅游区市话用户通话得以沟通。
1986年7月,四分局增装史端乔旧机100门。同年8月,八分局增装HJ921A纵横制1000门。年内交换机容量净增1100门。8月30日,青岛市内电话由五位制改为六位制(原二局改称22局,八局改称28局,三局改称33局,六局改称36局,四局改称44局,五局改称45局,崂山改称49局)。1987年3月21日,33局(华阳路)程控7000门开通,旧机拆下400门为22局增容,余4200门淘汰。同年9月19日,27局(广西路)2000门程控开通。12月5日,44局(沧口)3000门程控和楼山后45支局1000门程控开通,两局旧机共2300门同时淘汰。至此,1.3万门程控市话交换机全部开通,共淘汰旧机6500门,净增6500门。市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遂增至3.02万门。1987年青岛市属7个县(市、区)邮电局的市内电话也全部实现了自动拨号。交换机容量共1.2万门。
为更新22局(堂邑路)20年代步进制陈旧设备,1986年12月29日与日本住友株式会社签订购买日本NEC公司程控1.5万门设备合同。包括1.5万门程控交换机、23.5公里光缆、6端光端机和500部按钮式电话机,总价为214。9万美元。合同生效后10个月内设备全部到齐。1988年1月27日开始装机,5月17日割接开通,原5400门旧机停用。至此,全市史端乔式步进制交换机全部淘汰。
1988年1月15日,45局(水清沟)增装纵横制交换机1060门。同年6月13日,36局(湛山)增装纵横制交换机2120门(包括60门用户交换机架2个),使该局容量达到6360门。楼山后支局因青岛钢厂污染影响市话设备,遂被迫将交换机封闭停用,对该地区的用户利用电缆临时接入沧口交换机。1989年又将楼山后支局的交换设备移至沧口机房。
1989年1月21日,由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购进的日本NEC公司NEAX2400型2000门程控交换机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邮电局正式开通。定局号为“69”局,经光缆和微波传输与市区堂邑路市话分局沟通并网。同月由青岛旅游开发区投资购进的NEAX2400型1000门程控交换机在石老人旅游区投产,局号为“59”局。根据协议两局均移交青岛市邮电局经营管理。原临时使用的单通道无线电话随即停用。
1989年4月为解决市话28分局辖区因交换设备不足而不能满足用户电话的困难,暂将堂邑路市话分局“23”局的1-3千群设备,临时改为“26”局号,供广西路市话分局装机。装机中属线路部分由广西路市话局承担,机械部分由堂邑路市话局承担。同年11月疗养区市话支局撤销,其200门共电式机停用。至1989年底市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共4.578万门。
1989年,从上海贝尔电话公司订购S1240型程控交换机3000门用于华阳路市话分局增容。1989年12月开始安装,1990年3月割接开通。同年又购进S1240型程交换机1万门用于广西路市话分局增容。该万门设备分两期施工,1990年3月底首期3000门开通,同时将临时使用堂邑路市话分局的“26”局号用户全部割进广西路机房。同年11月湛山市话分局增容纵横制交换机2120门。12月底广西路二期7000门程控交换机正式开通,连同一期3000门,该万门机全部定局“26”局。
1990年底,青岛市邮电局共有市话交换局8处,交换机总容量达6.09万门。其中程控交换机达4.4万门,占总容量的72%以上。其分布地点及设备容量分别为:堂邑路市话分局1.5万门,华阳路市话分局0.2万门,旅游开发区市话分局0.1万门(程控1.2万门,纵横制0.524万门),湛山市话分局0.848万门(纵横制),水清沟市话分局0318万门(纵横制)。青岛市所辖7个县(市、区)邮电局已有6个局(胶州市除外)局号升为6位制。7个局共有市话交换机2.02万门,其中崂山、黄岛、胶南、即墨已与市区联网直拨通话,黄岛局市话已实现程控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