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旅游志│旅游资源 | 市区资源 | 园林花苑

第一篇 旅游资源  
第一章 市区资源

第二节 园林花苑


  中山公园 位于太平山西南麓。1901年德国人收买太平山造林,1904年迁走会前村渔民,辟建植物试验场,后曾称“森林公园”。常有野鹿等动物出没,欧美游客多至此游览。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在园内建起“忠魂碑”及通往“忠魂碑”的游览路,路旁广种樱花树,定名“旭公园”,并在园内增设动物笼舍。1922年中国Gov收回青岛后,改称“第一公园”。翌年在园内建造人工湖、木曲桥和湖心亭,取名“小西湖”,湖内种植荷花,成为夏季一景。1929年南京国民Gov接收青岛,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以第一公园为接收纪念物,更名为“中山公园”。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又改回“第一公园”名称。抗战胜利后,复名为“中山公园”。当局还曾将园内忠魂碑改名忠烈碑,作为纪念“七·七”事变及抗战阵亡的中国将士,但出于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青岛人民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不久即将忠魂碑砸毁。
  公园以植物品种繁多为特色,有360余种观赏树,计10万余株,其中美洲肥皂夹、长柄栎、日本油榧、车轮梅、日本厚朴等在国内已是珍稀树种。园内有芍药园、月季园、桂花园、玉兰园和兰圃等专类植物园,还有桃园、茶园和儿童乐园,所产水蜜桃和绿茶在岛城久负盛名。公园西门小西湖和荷塘之间一个小池塘称“孙文莲”池。孙中山先生曾送莲子给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友人田中隆,田中的后人将培植出的莲种送给青岛,孙文莲在池内已生根开花。园内樱花树颇多,最早种植于德占时期,日占后又广为栽种。春季樱花盛开时节,成为公园的一大景观。解放前曾有“春观樱、夏赏荷、冬溜冰”之说。中山公园樱花会蜚声中外,“东园花海”30年代曾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
  1992年,中山公园被青岛市民和游客评选为“青岛十大景观”之一。

  动物园 位于太平山西北坡,毗邻中山公园,占地31公顷。动物园原在青岛中山公园内南部。1915年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始建动物笼舍,30年代形成小型动物园,后不断发展,到60年代初已具相当规模。1977年,在太平山西南侧另建青岛动物园。以后,逐步建成鸣禽馆、百鸟笼、猿猴馆、猩猩馆、狮虎山、孔雀园等18处动物舍馆,展出动物120余种1000余只。
  青岛动物园是青岛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年游客量可达100万人次。
  植物园 位于太平山东麓、湛山寺西侧。原是墓地,1979年底由青岛市园林科研所辟建为植物园,面积1035亩。是植物引种驯化、科普教育、珍危稀植物保存的基地。已有近千余个植物品种在园内试植成活,包括珙桐、苏铁、水杉、红楠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危濒植物。

  百花苑 位于青岛山东麓,前邻中山公园,占地8.25公顷。德占时期为专葬外国人的墓地,人称“万国公墓”。德第二任胶澳总督耶施克1901年死后即葬在这里,德著名汉学家、植物学家福柏教士也葬于此,曾立有纪念碑。20年代初辟为苗圃地,1984年建设百花苑。园内山势起伏,依地势建成两条水溪及“岁寒三友”、“红透金秋”、“报春”等10个景点。该园景致优美,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深为中外游客尤其是新婚男女结婚录像、拍摄外景所喜爱。

  观海山公园 观海山位于市区南部,胶澳总督府旧址北,海拔66米。原称青石山。德占青岛期间,曾在山上辟高尔夫球场;山南麓建总督府,故有“抛球山”、“总督府丘”之称。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易名“八幡山”。1927年,胶澳商埠局在山上修建观海台,命名为观海山。
  20~30年代,观海山已是登高观景之佳地。1984年,青岛市人民Gov为发展旅游,封山建起观海山公园。山头山坡植满雪松、黑松等花草树木,在观海台周围新建扇贝亭、方柱长廊,开辟游山路。该园山小景雅,登台眺望,前海栈桥、小青岛、薛家岛以及海上胜境,尽收眼底。

  观象山公园 观象山原名水道山,位于市南区中部偏北,海拔79米。
  1905年德国人将气象天测所迁至山上,始称“观象山”,又称“测候山”。是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地磁观测屋。1912年在山顶建成“皇家青岛观象台”。1926年,青岛观象台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参加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是年在该山上确立青岛天文基准原点。1930年在山顶建成中国第一座由国人自己建造的圆顶天文观测室。1932年自行引进中国第一架大型天文望远镜。青岛观象台是远东三大观象台(上海、青岛、香港)之一,“穹台窥象”为30年代青岛的著名景观。1933年,山顶辟建公园。1951年修建游览路,安设石桌石凳,种植观赏树木。1954年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作为中国的海拔起点。1984年封山育林,兴建观象山公园,园内设游艺室、天文气象科普长廊等。1987年8月在天文观测室北侧落成“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碑名系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手书,为中国天文学界第一座大型纪念碑。1988年公园建成开放。该园融天文科普知识与园林风光为一体。

  信号山公园 信号山位于市南区中部,海拔98米。德国侵占青岛后,在山顶建信号旗台和无线电台,为入港船舶传递信号,故市民常称“信号山”、“挂旗山”、“旗台山”,德人称“华兹马克山”。该山地处伏龙、龙山、龙华、龙口、龙江5条带有龙字的路之间,故也有“五龙山”之称。
  德国侵占青岛后,曾在山西坡石壁用中、德文刻建带有鹰图案的占领纪念碑,称“迪特里希纪念碑”,欧美游客常至此观览。山南麓建有德胶澳总督官邸。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将信号山改为“神尾山”,在德占领纪念碑中央用日文加刻占领字样。1922年中国Gov收回青岛后命名为信号山,拆除了纪念碑。信号山地理位置优越,山势突立似圆锥,岩石嵯峨,林木繁茂。每逢端午,仕女多登此山,采艾挹露,观海赏景。20~30年代,已是著名观景地。
  信号山公园建于1984年,园内设有花廊、观景台、露天茶座等。新建3座红色球状建筑,成为信号山的标志性建筑,居中为观景转楼,高20米,面积350平方米,设旋转观景厅。观景转楼两侧的两座楼房,一是微波通讯楼,一是综合楼。信号山公园实行封闭管理,收费游览。

  青岛山公园 青岛山又称“京山”,海拔128米,市区第二高峰。德占时期,称其为“俾士麦山”,在此处修建炮台。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改称“万年山”。中国Gov收回青岛后,正式定名为“青岛山”。
  1984年,青岛山封山建公园,1987年建成对游人开放。公园建观景亭、景墙、花廊、石桌、石凳、儿童军事体育场等。为登高观景佳地。

  榉林公园 位于中山公园东侧的太平山上。太平山原称“会山”,海拔150余米,市区第一高峰。德占时期,称其为“伊尔梯斯山”,建有炮台。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改称“旭山”。中国Gov收回青岛后定名为“太平山”。
  太平山是青岛的登高观景地之一,1984年封山建园,1986年建成开放。由于园内榉树成片,郁郁葱葱,故取名为“榉林公园”。公园建有亭、阁和1组花岗岩“大象”雕塑,以及儿童娱乐活动设施、人工湖等。
  根据规划,青岛市人民Gov还将在太平山修建电视观光塔。

  贮水山儿童公园 贮水山位于市北区,海拔90余米。该山两峰对立,中间凹,成马鞍状,故有马鞍山之称。德国侵占青岛后,称“毛尔托克山”,建贮水池2座,供全市用水。百姓称其为“贮水山”。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改称“若鹤山”,1915年在山北坡修建日本青岛神社,因其建筑类似中国庙宇,俗称日本大庙。同期,建有“若鹤公园”。1922年中国Gov收回青岛后,正式命名为“贮水山”,若鹤公园改为“第二公园”。
  20世纪1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青岛神社曾一度成为游人较多的旅游景区。抗战胜利后,当局曾将其改为“忠烈祠”,并规定每年7月7日为纪念日,在此举行公祭,祭典“七·七”事变及抗战期间为国阵亡的中国将士,但深受日本人欺辱的青岛人民难以接受,不久便将青岛神社砸毁,后改为“烟台流亡中学”。第二公园林木毁于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
  解放后,贮水山经过多次绿化和修建后,1956年命名为“贮水山公园”。1984年改建为儿童公园,设有小火车、双人飞天、登月火箭等儿童游乐设施,建有12生肖雕塑、露天旱冰场、观景亭、回形廊、彩色乐控喷泉等。青岛市少年宫暨红领巾剧场设在园内。山顶矗立着青岛电视台电视发射塔。公园实行封闭式管理。

  嘉定山公园 嘉定山位于四方区中部,由8个山头组成,最高处海拔110米,登高可望四方区全貌。
  嘉定山长期无名,后因山边路名渐称“嘉定山”。50年代开始植树造林,山上以黑松、刺槐为主。1984年封山建园,1985年建成。建有凉亭、棋艺活动室、儿童游艺室、雕塑、园林小品等游乐设施。

  北岭山公园 北岭山位于四方区北部,有大小山头12个,主峰海拔116.3米。1984年封山造园,园内有人工湖、仿古水榭、“鼠宫猫舍”等园林小品,山头建有4座观景亭,北部为文化娱乐区,东北部为儿童活动区,西南部为动物展览区。

  楼山公园 楼山,又称漏山,与烟墩山对峙。由东西楼山、小枣园山、坊子街山4个山头组成,最高峰海拔98.2米。
  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在山上建筑工事,树木遭到毁坏。解放后,经多年植树造林,形成局部林地。1984年辟为公园。园内分5区,建有亭、廊、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娱乐。

  烟墩山公园 烟墩山位于沧口区西北部,西临胶州湾,东为胶济铁路,海拔63米。
  明朝初年,烟墩山曾建有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烟墩,故名烟墩山。1984年辟为山头公园,建有平台与环形廊式观景亭,供游人小憩。山东北部是儿童活动场。

  海泊河公园 位于四方区南端的海泊河畔,占地16.65公顷。德占时期起为林地、苗圃地。1952年改建为公园,始称阳本公园,又名“文化公园”。1957年更名为“海泊河公园”,增设石桌、石凳等。60年代以后陆续建成动物笼舍、溜冰场、园林小品、长廊、露天剧场及儿童娱乐设施等。80年代中期始,夏季在园中举办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