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概述
1891年青岛建置后,商人开始云集,经营粮食、食油以供军需,粮食市场贸易活跃,但无官方的粮食管理机构。德国侵占青岛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青岛的粮食购销、储运等业得到迅速发展。1898年,德国胶澳总督府在各区设专人征粮、收土地税。至1912年,中国商人在青岛开设的商业货栈、堆栈已有16家,德国人建堆栈计28处。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攫取德国人在青岛所有的堆栈,利用青岛当地的资源,陆续开办了一些粮油商号和粮油加工厂,并于1917年成立青岛粮食杂货组合和中日联合经营花生、花生油的青岛取引所物产组合,对青岛进行经济掠夺。
北洋Gov统治青岛时期,加强了粮食管理,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设专人管理粮食进口、销售和平抑市场粮价,并成立青岛粮秣代办处,专门办理筹给军粮。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接收专员公署社会局下设粮食管理处,管理粮商粮贩、粮食进口检查。其间,青岛的粮食储运、加工等业发展较为稳定。1934年,青岛有经营粮油土产的堆栈25处、大小面粉厂7家。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地区粮荒严重,市内粮食日趋紧张。日本人为了赚取丰厚的粮油利润,利用青岛的各种资源,大兴土木,修建和扩建制粉厂、机械制油厂,掠夺当地财富。并先后成立华北兴亚出张所、青岛粮食调节委员会、惠民社、青岛杂粮廉配事务处、华北粮食公社等机构对青岛的粮油事务进行管制,致使青岛的粮油生产、流通遭到严重破坏。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青岛市经济日趋衰竭,社会秩序混乱,粮食流通受到阻隔,供求失衡,抢购囤积、投机倒把猖獗,物价上涨。小磨坊、油坊则发展迅速,粮商粮贩日趋增多。至青岛解放,全市小磨坊累计达269户,油坊油店达72户,经营粮食的坐商和摊贩也达到418户。
青岛解放初期,由于国民党Gov造成的粮商囤积、粮价上涨、家无存粮的状况,粮食供应异常紧张。全市387家面粉、杂粮、植物油加工厂和小磨坊均陷于停产状态。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粮部粮食处(以下简称粮食处)随军入城运进成品粮510万斤,主要供给入城各机关、部队、战时俘虏、军烈属及失业工人等。粮食公司则组织粮源,恢复粮油加工生产,国营、合作社、私人粮商粮贩代销店也相继开业,向市民出售粮食。至1949年年底,半年时间共调进粮食8 138万斤,基本满足了全市军民和工业生产的需要。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不法粮商粮贩乘机进行粮食投机倒把活动,抬高粮价,扰乱市场。粮食公司同粮食处采取大调、大销、大放的办法,调进大批粮食投放市场,基本稳定住粮食市场。
1953年,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恢复,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为适应全市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解放初期成立的粮食局和粮食公司合并成立青岛市人民Gov粮食局,统一管理经营全市军需民食和工商行业用粮油。在粮食销售上,国营、合作社和私人粮食代销点有120余处,全年共销粮食3.2亿斤,占全市粮食销售总量的95%。在粮油加工上,国营粮食加工厂生产工艺不断改进,出粉率逐步提高,小麦、粗粮和食用油主要由国营厂加工,部分粗粮、小杂粮则委托私人磨坊加工。粮食的调入和储存全部由市粮食局管理。
1953年11月,国家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销售政策(简称统购统销)。粮食统购统销初期,根据中共中央“尽量多购余粮”的精神,青岛市结合具体情况,掌握“多余多购、少余少购、不余不购”的原则,余粮统购率一般在50%~80%左右。1954年全市共征购粮食3654万斤,加上从全省、全国调入的粮食,有效地掌握了粮源,控制了市场,保障了供应。粮食统销工作本着“由简到繁,从宽到严”的精神,在对全市居民进行普遍摸底的基础上,全市粮食供应限定为每人每月不超过32斤。全市粮店增加到125处,实行分片定点供应。1955年9月实行城镇居民口粮定量供应,工商行业用粮实行“包干归口”管理和审批计划供应制度。在粮食加工业上,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国家切断了私人加工的粮食来源,到1955年6月,全市大小面粉加工厂只有13家,其中国营3家、公私合营1家、私营9家。国营总产值占该业总产值的70.62%,公私合营占24.16%,私营占5.22%,国营经济占绝对优势。由于加工面粉是“以销定产”,青岛市面粉生产能力过剩,当时国营面粉厂开工率只达到67.5%,因而部分面粉厂迁往山东省内其他地市,部分面粉厂合并,部分转作他业。另外,还有183家小磨坊专门磨制粗杂粮,有时也磨制面粉。1955年年末,粮食加工厂全部归属粮食局管辖。至此,粮食收购、加工、调运、储存和供应全部系统地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粮食工作进入完善化、制度化的新阶段。到1957年初级阶段改造基本完成后,全市面粉加工企业仅有第一面粉厂、第二面粉厂、第三面粉厂和第三粮库面粉生产车间。
1958年“大跃进”,青岛市的粮食工作也受高标准、浮夸风的影响,农村大搞食堂化,社队间出现“一平二调”。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集体伙食单位用粮控制不严,浪费粮食现象严重,全市粮食销量大增。1958年比1957年多销粮食9749万斤。1959年农业受灾减产,1960年征购粮食减少到898万斤。由于粮食歉收,城市居民粮食定量供应水平随之降低,实行“低标准,瓜菜代”,8个月的粮食定量9个月吃,1个月的粮食分三次买。糕点、熟食品凭粮票供应,纳入口粮供应范围之内,工商行业用粮数量下调,饲料供应也作了相应调整。是年,青岛市粮食销售比1958年减少4618万斤。在粮食管理上,全市范围内开展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的宣传。粮店职工深入街道,挨家逐户推广“增量法”;对集体伙食单位、工商行业用粮、人口粮食定量进行检查核实;严格遵守供应制度,努力扩大粮食来源,抽调干部到全国各地催运粮食,充实库存;在“低标准,瓜菜代”时期,从全国各地调入代食品原料31种共2.8亿斤,加工成24种代食品投放市场。各粮店之间实行平衡调拨、合理分布。加工厂不积压,粮店不脱销,保证城市粮食定量供应,安排好全市城乡人民生活。
1962年,青岛市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各行各业支援农业,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农村粮食征购在“定产、定购、定销”的基础上,实行大包干,贯彻“增产不增购,减产不少购,受灾减产酌情少购”的政策,使农民在年初即对全年生产做到心中有数。当年全市粮食增产量达到1.05亿斤,征购667万斤,较1961年增加172万斤。1962年粮食销售量比1961年减少1283万斤。由于粮食征购量增加、销售量减少,粮食供应情况开始好转。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青岛市的粮食工作受到冲击,规章制度遭到破坏,不重视经济核算,粮食浪费较大,企业亏损增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粮食部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管理型向管理、经营型发展,按上级指示调整了粮油征购价格,并调整了购留比例。1980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青岛市开放粮油集市贸易,开展粮油议购议销工作。1982年实行粮油购销包干一定三年不变。1985年4月,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调动了农民生产、售粮的积极性。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收购由生产队交粮、生产队结算改为农户交粮、农户结算。为方便农户交售粮食,交售粮食万斤以上的实行就地验质、验斤、结算;对交粮多的大村实行定点接收、直线调拨;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送粮困难的村派车到现场收购。1990年,青岛市夏粮受灾,各级粮食管理部门专门成立了粮油收购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了收购政策、论价办法、质量标准、奖售规定四个公开,确保了5.54亿斤粮油定购任务的完成。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对粮食供应要求质量高、花色品种多、物美价廉。为满足群众需要,青岛市粮食部门在粮油加工上,研制新工艺,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和技术,增加小麦精制一等粉、小麦精制二等粉、香味花生油等品种。在供应上,生熟兼营,制作粮食熟食品、复制品,如各种挂面、鲜面条、火烧、面包、馒头等共40余个品种。为方便群众购粮,打破实行近30年的分片定点供应,实行交叉售粮等便民服务方式。农业由于实行改革,粮食连年增产,库存量逐年增加,1983年比1978年增加7658万斤。1978~1990年,青岛市粮食系统共投资2969万元,增加粮油储存能力4.08亿斤。与此同时,运输能力逐年提高,1985年青岛市粮食系统共有各种汽车144部(其中粮食局汽车队有76部),年货运量达到56.3万吨。1990年,全市粮油运输车辆共161辆,总吨位达918吨,周转量为2249.6万吨,总里程为552万吨公里。另外,青岛市粮食系统自1978年扩大饲料生产规模,大中小并举增建扩建饲料加工厂48处,1985年年班生产能力7万吨,为饲养业提供了质优价廉的饲料。同时,组织泔水下乡,支援饲养业的发展。1988~1990年青岛饲料厂引进大虾、水貂饲料生产项目,总投资人民币1120万元,投产后形成年产虾饲料14000吨、貂饲料4000吨、其他颗粒饲料2000吨的能力。
青岛市的粮油科学技术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1953~1990年,全市粮食系统共取得科研成果282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明奖2项、商业部科技进步奖4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奖8项、山东省粮食局科技成果奖25项。1989年“挂面低温烘干设备”和“计算机商业财务核算系统软件”两项科研成果通过了山东省、青岛市鉴定,其中计算机商业财务核算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填补了山东省粮食系统微机应用的一项空白。粮食系统职工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1985年完成青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同时有三个广播电视大学班70余名学员先后毕业。至1990年,先后有1416人获得各种职称,成为粮食系统企业管理、技术改造、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