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五篇 饮食服务  
第一章 机构与管理

第一节 经营机构


  青岛的饮食服务业历史较早,建置初期已有车马旅店9个、剃发店3个、染坊6个、皮货店1个、酒馆饭铺9个。
  德国侵占时期,业户增多。华商经营的中菜馆顺兴楼、春和楼以及三新楼澡塘、高升栈旅馆等相继开业。德国殖民当局为了增加财政收入,1904年在《订立各项营业执照章程》中规定,各业领取营业执照每季交纳照费洋分别是:拍卖业,25元;饭店酒馆业,一等90元,二等60元,三等40元,四等20元;茶馆、咖啡馆,一等10元,二等5元;当铺,一等200元,二等100元。1907年,日商已设照相馆5个,员工21人;咖啡店6个,员工15人;妓馆4个,59人。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据1921年日本人编印的《青岛商工便览》记载,旅馆及下宿店华商21个,日商22个;理发店华商2个,日商33个;汤屋华商5个,日商9个;料理店华商18个,日商3个。
  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城市人口增加,民族工商业得到发展。据1928年版《胶澳志》记载,市区华商客栈28个、照相馆6个、饭铺269个、理发铺8个、酒馆2个、饼铺14个、澡塘11个。1934年,华商旅馆68个,资本额8.23万元,员工520人;澡塘13个,资本额7.41万元,员工843人;饮食店756个,资本额18.37万元,员工3780人。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据1941年日人编印的《青岛商工案内》记载,日商洗染店11个、旅馆下宿店37个、饮食店84个、理发美容店7个、西洋及其他料理店18个。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据1947年版《青岛指南》记载,华商饮食服务业企业共计1256个。其中供美军及其他外国人、官僚等上层人物纵情取乐的咖啡馆77个、酒吧73个、西餐馆100个。外商西餐馆17个。
  1948年8月,据市商会调查,华商中餐馆223个、西餐馆115个、旅栈33个、照相馆52个、澡塘9个、理发店148个、洗衣补染店85个、赁铺23个。
  青岛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咖啡馆、酒吧、舞厅、西餐馆被淘汰,纸扎、古乐业(1951年)、赁差业(1964年)转业,煎饼饼子业和油条豆汁业被纳入餐馆业,馒头、火烧所属的面食业解放前夕已并入餐馆业,实际保留下来的只有餐馆、旅馆、浴池、照相、理发、洗染、旧货委托7个行业。
  1951年,市区餐馆681个,员工1944人,资本额25.9万元,年营业额457.1万元;理发馆400个,员工760人,资本额11.86万元,年营业额47.26万元;旅馆109个,员工424人,资本额20.25万元,年营业额61.58万元;赁差企业34个,员工52人,资本额5.82万元,年营业额10.25万元;照相馆73个,员工239人,资本额38.11万元,年营业额59.62万元;澡塘10个,员工380人,资本额23.72万元,年营业额31.67万元。1955年底,市区饮食业企业543个,从业人员1888人,资本额21.74万元;摊贩1126个,从业人员1714人,资本额14.27万元。服务业企业723个,从业人员2513人,资本额109.64万元;摊贩136个,从业人员142人,资本额9552元。1956年,对私营企业的初级阶段改造完成后,组建公私合营饮食服务企业216个,合作商店16个,合作小组168个。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网点由原来的小、密、多,变成大、稀、少;饭菜品种和服务项目由原来的专业化、多样化变成单一化和所谓“大众化”。1978年,市区饮食服务网点仅有325个,造成居民食、宿、理发、洗澡、照相的困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饮食服务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83年,市区饮食服务业网点发展到1069个,从业人员15229人。其中,市饮食服务公司系统网点286个,员工6337人。社会办网点783个,从业人员8892人。1984年,恢复高中档名菜400余种,面食160余种,开展了彩照、彩扩业务。1985年,市区饮食服务业网点计1688个。其中,市饮食服务公司系统268个,员工计5797人;商业系统以外的企事业单位、部队、街道办338个;个体634个;临时摊点448个。1960~1985年,市饮食服务公司共投资771.1万元,扩建、新建企业19处,新增建筑面积达4.89万平方米。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照相、洗染、理发、浴池设备和技术,改变了青岛饮食服务业的落后面貌。1985年,市饮食服务公司固定资产达1419.47万元,较1965年增长13.7倍。三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由1983年的281人(其中特级以上20人),增至722人(其中特级以上的41人)。
  1957~1985年,营业额共计48217万元,利润额共计6963万元。其中,1985年营业额3511万元,利润额515.3万元,较1962年分别增长4.17倍和5.44倍。


第五篇 饮食服务  
第一章 机构与管理

第二节 行业管理


  青岛解放前,饮食服务企业需报请Gov商业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营业执照后方能营业。30年代前后,饮食服务业各业同业公会成立,在市商会的统一指导下,成为行业管理机构。经办企业转、歇业手续,收纳入会商号会费,办理评税派捐等事宜。
  青岛解放后,经初步整顿,饮食服务行业共有餐馆、旅栈、浴池、照相、理发、洗染、旧货、赁差、纸扎、古乐10个同业公会,对这些公会干部的派出,会员等级的划分,税收的评议估征,主要材料的供应分配,质量、价格的检查,各项经济指标的下达和统计上报等,均由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协助Gov进行。
  为了加强对私营饮食业和服务业的改造和管理,1956年,人民Gov分别成立了青岛市饮食公司(天津路23号)和青岛市福利公司(馆陶路16号)。
  1958年,饮食、福利两公司撤销,在市内六区(市南、市北、台东、四方、台西、沧口)分别成立了在区商业局领导下的区公司,人事、财务、业务等都归区公司领导。市商业局成立饮食服务科,负责各区公司的原材料供应和业务指导工作。
  1961年12月10日,市商业局撤销饮食服务科,在中山路64号成立了青岛市饮食服务公司,对饮食服务各行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对各区公司供应原材料和进行业务指导,企业的行政、财务、人事仍归各区商业局领导。1964年撤销各区公司,饮食服务业的党、政、财、业务权限收归市公司直接领导。市内五区(台西区已并入市南、市北两区)各设联络组,负责传达上级指示,搜集汇报市场动态及所属店的经营管理等情况。
  1969年1月,市公司被撤销,一切领导权限划归区公司。1970年9月,恢复市公司和各区联络组的原有职能。
  1980年,市饮食服务公司负责对旅馆、浴池、旧货业和饮食业中的青岛饭店、春和楼以及机修厂、面食加工厂、维修队的领导。对崂山、即墨、胶县、胶南县及黄岛区饮食服务业的财务负责汇总上报,对其所需粮食、啤酒等,经市商业局审批计划后,由市饮食服务公司分配下达。照相、洗染、饮食业划归各区公司领导。
  1984年1月,确立了在市公司直接领导下,按照企业经营规模和服务层次分级管理的体制,市公司对各区公司实行垂直领导。1985年,青岛市饮食服务公司系统共有独立核算企业96个。其中,市公司直接管理的有29个大的核算店(饮食4个、浴池9个、旅栈10个、照相1个、委托1个、其他4个),由各区公司直接管理的有67个中小型核算店(饮食46个、旅栈1个、照相9个、洗染3个、理发7个、委托1个)。
1.jpg

TOP

第五篇 饮食服务  
第二章 饮食旅馆

第一节 饮食


  网点 青岛建置初期已有酒馆、饭铺9个。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中菜馆有顺兴楼、春和楼等。德商有亨利亲王饭店、水师饭店、海滨饭店等。日商有6个咖啡店、1个酒楼。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据《青岛商工便览》记载,旅馆及下宿业华商21个,日商22个;料理店华商18个,日商3个。
  1923年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青岛饮食业的发展。1928年,华商饭铺269个,饼铺14个。1934年,华商饮食店增至756个,资本额18.37万元,从业人员3780人。1935年,有春和楼、聚福楼等较大饭店90个,较大的西餐咖啡馆24个。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1943年市区有大、小中西餐馆505个。
  1945年日本投降后,市区饮食店计850个,资本额341.8万元。据《青岛指南》记载,1947年有餐馆481个,酒吧、咖啡店150个。由于经济崩溃,1948年市区仅有饭馆223个,西餐咖啡馆115个。
  青岛解放后,饮食业得到发展。1950年市区有中、西餐馆587个,包括西餐兼舞厅的127个,酒吧75个,酒吧兼舞厅的3个。1956年完成初级阶段改造后,组建公私合营饭店67个,合作饭店10个,饮食合作小组120个。1978年,市区饮食网点233个。其中,国营饭店73个、合作商店43个、街道办代营饭店117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饮食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积极兴办各种经济性质饮食网点的同时,有计划地对名店、大店进行了扩建、改建与装饰,提高了服务档次。市饮食服务公司所属春和楼和青岛饭店具备了涉外服务的能力。1985年,市区饮食业网点1547个。其中,国营饭店83个,集体饭店44个,市饮食服务公司系统外企事业开办的饭店141个,部队办饭店17个,街道办饭店180个,个体饮食店1082个。市饮食服务公司饮食业固定资产499.9万元,较1965年增长33.96倍。1957~1985年,青岛饮食服务公司饮食业营业额共计29310.2万元,利润额共计3066.5万元。其中1985年营业额1548.9万元,较1957年增长4倍;利润额164.7万元,较1957年增长3.9倍。
  名吃 青岛建置后,随着城市的发展,清朝遗老遗少,各地军阀、官僚资产阶级及外国侨商群聚于此,饮宴之风盛行。山东半岛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丰富,为菜肴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青岛地方菜系除具有山东(鲁)菜系香脆鲜醇的特征外,又以海鲜珍馐闻名,在吸纳其他菜系特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名店、名吃、名厨。厚德福的烤鸭。可可斋的砂锅鱼翅,杏花村的黄河鲤鱼,三阳楼的红烧加吉鱼等均系岛上名吃。春和楼的香酥鸡、扒原壳鲍鱼、燕窝凤尾虾,青岛饭店的白扒通天鱼翅、油爆海螺,聚福楼的什锦小豆腐、糖酥丸子,天府酒家的麻婆豆腐、干煸肉丝、三鲜锅巴等南北风味的菜肴,各有特色。1956年后,因片面强调“大众化”,降低了烹调水平,失去了经营特色。1978年以后又恢复制作中、高档名菜和面点。由青岛饮食业第一代名厨师杨保俊、孙云才、刘景伦、程元聚、王振才、王天佑、王旭洲、刘林周、于文卿等创制的白扒通天鱼翅、清蒸加吉鱼、扒原壳鲍鱼、燕窝凤尾虾、雪里大蟹、葱烧海参、清汤燕窝、银耳凤尾虾、博全虾、脯酥全鱼、龙凤双腿以及新近制作并用青岛景观命名的十大风景菜,已被列入山东省及全国的名菜谱。公私合营前已被淘汰的西餐,也在青岛饭店逐步发展起来。

TOP

第五篇 饮食服务  
第二章 饮食旅馆

第二节 旅馆


  青岛建置初期,已有车马旅店9个。
  德国侵占青岛后,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旅馆业相应发展。1906年,拥有15万元资本的日商松茂里旅馆开业,经营旅馆兼理发。1912年7月,华商开设了高升栈旅馆,资本额2000元。另外,还有~些季节性的家庭小店和寄放牲口的马车店,条件差,旅客需自备铺盖和用具。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华商德盛栈、天兴栈、泰和栈、华兴公、东华旅社、三义泰等旅馆相继开业。
  1922年后,随着流动客商的增多,旅栈业户继续增加。
  1925年,华商裕丰栈、中华栈、丰顺栈、胶澳旅社等旅栈开业,其设备条件、服务方式不断更新。由于旅栈业户增多,1925年7月,成立了青岛客栈业联合事务所。1931年该所改组为青岛客栈业同业公会时,大小旅馆已有32个,另有外商旅馆14个(日商11个、德商2个、俄商1个)。1935年5月,华商合资经营的新亚大饭店开业,主营旅馆,兼营餐馆,后改名新亚旅行社,主营旅馆兼营旅游。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旅栈业由盛至衰。1939年,华商旅馆41个,外商旅馆16个。1945年日本投降时,仅剩25个。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冶时期,旅栈业有所发展。1946年,旅栈业同业公会会员42个。1948年市区登记的旅馆降为33个,从业人员约400人。
  青岛解放后,各种旅店曾一度增至111个。1953年初步整顿后,旅栈业户共109个。其中,大型旅馆9个、中型27个、小型46个、家庭办27个。1956年公私合营后,经调整合并,到1957年全市共有旅馆57个。其中,国营1个,公私合营54个,私营2个。为了解决旅客增多与床位不足的矛盾,1971~1977年,市饮食服务公司投资244万元,新建前卫、四方和楼山旅社,扩建青岛饭店。但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1976年全市仅有旅馆26个。其中,国营18个(市南区7个,市北区3个,台东区3个,四方区3个,沧口区2个)、合作8个,旅客住宿困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旅馆业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服务档次,增加了服务设施,开展了交通、电讯、会议、宴席、旅游以及洗涤服务项目,接待服务逐步趋向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青岛饭店投资240万元扩建9层大楼投产后,为青岛旅馆业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1982年,市区旅馆242个。其中,市饮食服务公司系统41个,系统外机关、团体、部队、企业办201个,拥有22234个床位。1985年,旅馆增至460个。其中,市饮食服务公司系统49个,系统外社会办411个,床位增至42319个。旅游旺季,正式床位与临时增加床位可达60488个,基本解决了住宿困难问题。1985年,市饮食服务公司旅栈业固定资产429.6万元,国营旅馆服务人员945人,分别是1978年的4.7倍和1.52倍。
  1957~1985年,市饮食服务公司旅栈业营业额共计29277.5万元,利润额共计3025.6万元。其中,1985年营业额597.5万元,较1957年增长13.7倍;利润额168.7万元,较1957年增长14.2倍。
1.jpg

TOP

第五篇 饮食服务  
第二章 饮食旅馆

第三节 名店


  春和楼 1897年,青岛北京路一带开锅贴铺的一位姓周的妇人又在天津路新开一店房。随营业的扩大,便与人合伙经营。1922年由鲁某任经理,几年后转给马星源。1932年2月,由田斗恒、刘景伦等5人集资,以天津路3号址正式登记为“春和楼利记”。1939年注册资本7000元。
  春和楼以“白扒鱼翅”、“烩口蘑鱼丁”、“烩虾蘑海参”、“清汤燕窝”、“油爆海螺”、“绣球全鱼”、“香酥鸡”、“奶油大肠”等正宗鲁菜而驰名青岛,刘景伦、王振才是其第一代名师。
青岛解放后,1951年资本额1.46万元,员工32人,年营业额14.34万元。后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企业。1984年,投资40万元进行了全面装修改造,成为青岛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档饭店。
  春和楼有三级以上厨师14名,其中特级3名;一级服务技师1名,专业技术职工占全部员工的42%。食品雕刻技术在全省独树一帜,著名作家萧军曾专订西瓜盅留作纪念。1986年营业额179.5万元,利润41.3万元。
  青岛饭店 前身青岛咖啡店,希腊商人非尼代司于1932年创办,后几经转手至1945年11月由王秀臣等合伙经营。以西餐为主,兼设舞厅。资本金800万元,员工32人。
  青岛解放后,西餐萧条,改以中餐为主。1956年公私合营,后转为国营。1965年1月,全部拆除原建筑后扩建为五层大楼。1971年10月,改名青岛饭店。1977年,投资240万元扩建9层旅馆大楼,东西两楼相接,营业面积1.36万平方米。员工204人,其中专业等级厨师60余人,烹制鲁、粤、西餐等不同风格的名菜。1986年在全省鲁菜大奖赛中,青年厨师苏国渊制作的“白扒通天鱼翅”被评为第一名。该店除备有餐厅、小卖部之外,还设有中、高档住宿床位1022个。1984年,利用地下室新增高级咖啡厅。1986年,员工462人,营业额557.5万元,利润123.1万元。

TOP

第五篇 饮食服务  
第三章  浴池 理发 照相

第一节 浴池


  1912年8月,丁辑五等人合资在保定路开设三新楼澡塘,这是青岛浴池业最早的一家。
  1928年,华商已有澡塘10个。1931年澡塘业同业公会成立时,有大、小澡塘13个,从业人员390人,资本总额16.95万元。1933年,资本总额增至24.8万元。
  1943年,浴池减为12个,资本总额39.5万元,从业人员644人。另有日商汤屋2个。
  1946年澡塘业户没有变化,1948年减为8个。当时征税按澡塘拥有资金和设备条件分四个等级:一等天德塘、三新楼;二等玉生池;三等中盛池、中华池、东华池、润德楼;四等恒德塘。
  青岛解放后,浴池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50年,市区共有澡塘9个,从业人员354人,资本总额3.2万元,年营业额6.47万元。1952年7月,澡塘业划归各区新成立的工商联领导。1956年公私合营时,有澡塘10个(市南3个、市北3个、台西1个、沧口1个、台东2个),从业人员498人,共有1570个客座床位。其中,男座1407个,女座163个。从市饮食服务公司实行行业领导以后,投资21.5万元在四方区新建了四方浴池,填补了当地的洗浴空白。对新华浴池和沧口浴池进行了扩建,对规模较大的天德塘、建新池、玉生池、三新楼进行了翻新改造,使这些浴池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有所改善。截至1985年底,市区国营浴池9个,员工667人,固定资产219.6万元,较1965年增长2.3倍。其他企事业办浴池7个,街道社队办浴池1个,市区共计17个浴池。
  青岛早期的浴池业,设备简陋,塘内仅设有浴盆、木凳。20年代后期,各店不断更新设备,增加服务项目。开设男、女浴室,并有官座、雅座、池座之分。房间内有茶壶、茶碗,冬天开放暖气。服务分为上柜与下柜两部分,上柜专侍洗澡,下柜有理发、洗衣、修脚、捏脚、搓背、捶背等。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些传统服务项目被当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度被取消,1978年后逐步恢复。修脚、捏脚发展为治疗多种脚病的医疗项目,先后在天德塘、建新池开设了脚病治疗室,专治脚垫、鸡眼、甲沟炎、“猴子”、鹅掌疯、跟骨刺、脚底瘤、足部溃疡等多种脚病。新华池于1985年增设了“桑那浴”(即蒸气浴),为浴者提供了健身、医疗等多种方便。为了解决淡旺季的矛盾,一些浴池扩大经营,增设了小卖部、小吃部,提高了社会和经济效益。
  1957~1985年,市饮食服务公司浴池业营业额共计3657.3万元,利润额共计580.5万元。其中,1985年营业额265.2万元,较1957年增长3.87倍;利润额35.5万元,较1957年增长6.24倍。
1.jpg

TOP

第五篇 饮食服务  
第三章  浴池 理发 照相

第二节 理发


  1897年,青岛已有剃头铺3家。当时工具简陋,服务简单,仅事修边、修面。
  1911年辛亥革命后,百姓纷纷剪辫留蓄短发,促使理发铺梳理不同发型。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反帝反封建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妇女也冲破封建礼教约束,剪掉辫子和发髻,蓄留短发,使理发业由单为男性转为男女理发。
  理发的变革,促进了理发业的发展。1926年开设的吉星理发公司、白玫瑰理发室,1927年开设的万国理发店等均在中山路上,较为出名。1929年,理发铺已有74个。1931年理发业同业公会成立时,增至155个。另有日商12个,其他外商4个。当时,男青年开始留平头、分头、大背头、“飞机”头等发式,青年妇女开始烫发。出现了火烫、电烫、吹风技术。理发工具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1938年,大小理发店150余个,其中资本额在500元以上者有11个。由熊延栋等人合资在中山路86号开设的新南京理发馆规模较大,设备技术素负盛名。1940年,理发铺有205个。
  1946年,理发业同业公会会员业户180个,资本总额265万元,从业人员548人。1948年,会员业户158个,按资本金和设施条件分为4等:甲级店21个、乙级店65个、丙级店70个、丁级店2个,从业人员共323人,资本总额39285万元。
  青岛解放后,1950年理发店增至393个,从业人员1062人,资本额20.85万元。1956年,对雇用店员3人以上的152个理发店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经过调整合并后,市区公私合营理发店86个,从业人员670人,资本总额40.6万元,年营业额64.6万元;合作店13个,从业人员607人,年营业额64.2万元。1958年后理发网点逐年减少,1978年时仅有120个。1985年,市区理发网点共计149个。其中,国营64个,员工536人,合作店39个,个体店38个,市饮食服务公司系统外企业办8个。
  80年代,国营理发企业致力于服务规模的扩大和设施、技术的更新与提高。1984年后,曙光、南京、大新等理发店先后进行了整修改造,并从日本引进成套理发设备和工具,有电动座椅、烘发机、电推子、手把吹风机等。传统的手3:212具逐步被电动、自动化工具所代替。理发也从烫梳整理进入美发、护发的新时期,传统的理发馆变为美发、美容厅。服务项目增添了美容化妆、修眉、修指甲、扎耳眼、电动按摩、医疗发疾和发型摄影等时尚内容。1985年,市饮食服务公司理发业固定资产22.4万元,较1965年增长12.2倍。
1957~1985年,市饮食服务公司理发业营业额共计2178.4万元,利润额共计216.2万元。其中,1985年营业
1.jpg

TOP

第五篇 饮食服务  
第三章  浴池 理发 照相

第三节 照相


  青岛照相业始于德国侵占青岛后。据《胶澳志》记载:“1907年以前已有德商斯托洛夫照相馆、日商高侨照相馆等5户,共21人。同时广东人胡茂文也自设辉利照相馆专营外照生意”。
  1922年,郭锦卿由上海至青岛开设天真照相材料行。
  1924年,广东人王秩忠与青岛的钟佩鸣、王镜桐合伙开设了鸿新照相馆。到1928年,青岛华商照相馆已有6个。1931年照相馆增至l0个,店员29人。1937年3月,青岛市照相业同业公会成立。
  1941年,照相馆29个,外商10个(日商9个、德商1个)。同年还成立了露天照相同业公会,参加者为单人游动照相,均无固定门市。
  1945年日本投降后,照相馆42个(包括1个外商),店员197人,资本额1528.5万元。1947年,露天照相同业公会会员已达117个。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市区照相馆59个,店员267人。
  青岛解放后,照相业同业公会隶属市工商联领导。1952年市区照相业户共69个,从业人员311人。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时,照相业户有70个(其中摊商23个)。至1957年,照相服务与社会需求大致相当。照相业户以室内拍照、冲洗放大黑白照相为主,兼营着色、风景外照、照相器材、冲洗药品及照相机维修等传统业务。1958年后,网点减少,服务项目也日趋单调。1965年,市区照相馆25个(包括合作店4个),从业人员344人,年营业额108.3万元。“文化大革命”中,市饮食服务公司共投资100万元,先后对天真、四方、长虹照相馆进行过扩建改造。但一些传统照相项目如黑底照、结婚礼服照、姿势照、生活照等被取缔。1976年,国营照相馆22个,员工482人,年营业额107.2万元;合作照相馆4个,员工87人,年营业额33.1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引进,照相业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1983年6月,市饮食服务公司组建山东省彩色服务中心青岛服务部,投资55万元引进美国生产的冲卷机、冲纸机、扩印机。1984年4月正式投产营业,承担了全省213个单位彩色照片的冲、洗、扩印任务。12月,投资21万元引进快速冲印机1台。当年营业额即达67.7万元,利润额26.6万元。同年,天真、万年青两个照相馆也增加了彩色照相。从而使照相技术从传统的黑白照相发展到彩色照相、扩印等现代技术。照相业经济成分和数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1985年,市区照相业户138个。其中,国营24个、集体3个、其他企业办10个、街道办6个、个体95个。
  1957~1985年,市饮食服务公司照相业营业额共计3714.8万元,利润额共计1327.9万元。其中,1985年营业额221.3万元,较1957年增长1.5倍;利润额86.1万元,较1957年增长3.5倍。
1.jpg

TOP

第五篇 饮食服务  
第三章  浴池 理发 照相

第四节 名店


  建新池 1954年,由润德楼和恒德塘合并组建,位于河北路50号。
  润德楼由王致中等,3人合资于1922年开业,位于济南路40号,职工45人,床位158个;恒德塘由杨子常等3人合资于1936年开业,位于河北路50号,职工30人,床位81个。两家均兼营理发、洗衣、修脚、搓背等业务。
  1951年,润德楼员工32人,资本额1.26万元,年营业额2.87万元;恒德塘员工17人,资本额o.86万元,年营业额1.58万元。两家合并后,1956年由军人服务社管理,改为国营企业。1959年,交回地方经营,员工85人。将两家相邻楼房接通后,营业面积扩大到1600平方米,设床位224个,每个可接纳2000余人次。又增设旅馆部,每天可接纳200余人次。1979年,特级女修脚师刘惠贤等3人设立了“脚病治疗室”,医治脚垫、跟骨刺、脚底瘤、足部溃疡等八大类脚病。1985年,全店营业额27.67万元,利润4.76万元。
  新南京美发厅 原名新南京理发馆,浙江江都人熊延栋等3人出资300元于1938年开设,位于中山路86号。专营男、女理发,尤以女发见长,属上海流派,青岛流行的时尚女式发型大部是由该店率先效仿和设计的。
  1951年,资本额0.48万元,员工15人,年营业额1.39万元。1956年公私合营。1984年11月投资15.99万元装修改造。并从日本引进成套理发工具和设备。1985年3月,改造完成后改名新南京美发厅。现营业面积近130平方米,员工22人。其中,特级理发师3人,一、二、三级理发师13人。该店除理发、烫发外,兼营护发、美容、代售理发工具、化妆品等项目。1986年,营业额47.4万元,实现利润4.51万元。
  天真照相材料行 浙江镇海人郭锦卿于1922年独资开设,位于中山路131号。1926年1月正式登记,资本金3000元,员工32人。主营照相材料,兼营照相。1945年7月改组,由徐弼卿等4人出资10万元合伙经营,徐弼卿任经理。
  青岛解放后,1951年资本金14.03万元,员工30人,年营业额14-5万元。1956年公私合营。1964~1968年,在原址新建五层大楼,店名改为天真照相馆,营业面积1260平方米,员工增至111人。1976年开展彩色照相业务。1983年进口日本彩色照相设备。1984年引进美国彩照冲洗设备,改变了青岛摄影业不能制作彩色照片的历史。1985年,恢复天真照相材料行名称。该店有特一级摄影和着色技师各1人,特二级技师2人,一、二、三级技师35人。照相设施完备,实行规范化流水作业,以高超的摄影和着色技术著称山东、青岛。党和国家擎天柱至青岛时的长条合影均系该店拍摄。1986年,员工112人,年营业额583.9万元,利润105.4万元。

TOP

第五篇 饮食服务  
第四章  洗染 旧货委托

第一节 洗染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出现了为中外商户洗染服务的家庭作坊。1901年,李在惠在台西四路13号设立德盛洗衣局,店员8人,资本额500元,成为青岛第一家专事洗染的企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洗染业逐步发展。1929年,市内有洗衣店19个,染坊23个。其中,1929年开设的万国洗衣局规模最大。1931年,市区洗染业户65个,店员195人,工友260人(洗涤勤杂人员),资本总额20.9万元。1933年2月,洗染业同业公会成立。1940年,洗染业户减至27个,从业人员202人,资本总额o.72万元。日商洗染店5个。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洗染业发展较快。1946年,市内业户达105个,从业人员411人,资本总额1643万元。1948年8月,洗衣织染业户85个。
  青岛解放后,洗染业归市工商联领导。1952年7月划归各区领导,并与水炉业合并,组成区洗染水炉服务业同业公会。1955年,共有业户177个,资本总额5.48万元。1956年公私合营后,经调整归并,市区共有公私合营洗染店9个,员工80人,资本总额1.55万元;合作洗染店16个,隶属市福利公司领导。1962年,划归市饮食服务公司领导的公私合营店11个,员工149人,年营业额23万元。16个合作店归所在区商业局领导。1965年,公私合营店10个,员工169人,年营业额41.87万元。1978年,市区国营洗染店3个(10个门市部),职工152人,年营业额34.8万元;合作洗染店5个,职工161人。
  洗染业服务项目主要是洗、染、印、烫、织补,长期以来少有拓展。由于洗衣机的普及,企事业单位大多自办洗衣房,居民自行洗涤,因此洗衣业务锐减。化学纤维织品不易褪色,即使褪色再染,现有设备与技术也不适应,因此染的业务也一蹶不振。只有烫熨、织补业务尚可,但系手工操作,工效低,收入少,因而洗染店业务日益萧条。
  进入80年代特别是1985年后,由于引进了干洗机、新型印染颜料,洗染业呈现转旺趋势,业户增加。1985年,市区国营洗染店9个、合作店2个、企事业办2个、街道社队办6个、个体35个,共计54个。市饮食服务公司洗染业固定资产27.9万元,较1965年增长11.7倍。
  1957~1985年,市饮食服务公司洗染业营业额共计950.6万元,利润额共计187.3万元。其中,1985年营业额54.6万元,较1957年增长3.8倍;利润额14.2万元,较1957年增长9.7倍。
1.jpg

TOP

第五篇 饮食服务  
第四章  洗染 旧货委托

第二节 旧货委托


  青岛解放前的旧货委托业,以收购、销售和为客代售旧衣物、家具、古玩、书画、首饰、珠宝玉器、裘皮为主,其方式有门市销售和拍卖两种。委托商店代客销售后,从售价中收取10%的佣金。
  1902~1929年,青岛仅有古物店1个。1931年,有首饰珠宝店16个,资本总额19.6万元,店员125人,工友161人。1933年,古玩店3个,资本总额0.7万元。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为攫取中国古玩珠宝,1941年日商开设的古物店即达40个,书画古董店即达lo个。日本投降后,1946年华商拍卖业户10个,资本总额513万元,店员50人;古玩店20个,资本总额805万元,店员61人。青岛解放前夕,有古玩首饰店15个,委托拍卖店20个。
  青岛解放后,主要为官僚、地主、资产阶级和外侨服务的古玩、珠宝、首饰等商号营业凋敝,相继转业。1950年,古物店还有2个,委托店22个,共有店员54人。1955年,古物、拍卖店共15个,店员47人。1956年公私合营后,经调整合并,共有公私合营店6个,职工76人。
  委托商店的委托服务,是本着维护货主合法权益和委托企业合理报酬从事经营活动的。国家规定,委托品售出后,委托店按出售金额提取7%费用。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委托拍卖业日趋萧条。1978年,旧货委托业只剩利群委托商店,有员工47人,年营业额53.9万元,年利润3.1万元。根据市场的变化,经上级批准,1980年1月起,委托企业可以自购自销,经营生产与生活资料用品。旧货委托也改变为物资委托,工厂企业的滞销商品可以寄售。从而扩大了经营范围,改变了经营重点,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群委托商店当年利润额增至20多万元。1985年,市区国营物资委托店增至4个,职工99人;集体物资委托店3个。市饮食服务公司旧货业固定资产4.9万元,较1965年增长3.7倍。
  1957~1985年,青岛市饮食服务公司旧货业营业额共计3556.1万元,利润额286.4万元。其中,1985年营业额474.4万元,较1957年增长3.2倍;利润额26.8万元,较1957年增长1.4倍。
1.jpg

TOP

第五篇 饮食服务  
第四章  洗染 旧货委托

第三节 名店


  青岛洗染店 原名万国洗衣局,1929年由郭振青、毕全荣合伙创建,位于中山路128号。1937年郭振青撤出,毕全荣独资经营。1951年,员工6人,资本金0.247万元,年营业额0.71万元。1956年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初期,改名为新世界洗染店,1973年更名为青岛洗染店。80年代,洗染门市部营业面积160平方米,织补门市部(中山路154号)营业面积30平方米,共有员工52人。主要从事洗、染、烫、印、织补业务,以科学的洗涤方法和特级技师王坤元的手工织补闻名岛城。1985年营业额22.25万元,利润4.7万元。
  利群物资委托商店 前身鸿聚昌委托店,是经理李鸾祥独资2万元于1928年开设,位于潍县路40号,主要经营绸布。1949年初改营家具、衣物旧货委托业务,并在中山路165号又开一委托店。1951年,员工9人,资本额14.1万元,年营业额51.1万元。1956年公私合营。1969年,北京商行和环球皮货店并入鸿聚昌委托商店,实行统一核算,改名为利群旧货委托店。其中,北京商行创建于1944年,由经理金宝和独资开设,位于中山路19号。资本金5万元,员工3人。主要经营珠宝、古玩、地毯以及字画、首饰等高档品的委托寄售。环球皮货委托店1950年由经理冯常英独资o.87万元开设,员工3人,位于聊城路67号。1956年公私合营后,友生皮货店并人,迁至中山路45~47号。主要经营皮货,兼营旧货委托。
  70年代末,由于旧货委托减少,业务不振。1980年1月更名为利群物资委托商店,除市民的旧货外,企业滞销产品也能委托寄售,并可自进自销商品。80年代在中山路165号、47号、202号分设3个门市部。1986年,员工57人,年营业额366.4万元,利润20.62万元。

1.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