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三篇 渔 港  
第一章 市区渔港

第一节 渔港建设


  青岛渔港,位于胶州湾东南侧,有中港和小港,为渔船和民间贸易船的良港。
  小港,1898年开始建港,1901年春竣工。建有两座防波堤,北防波堤长453米,南防波堤长142米。港内建有1座木码头,宽6米,长150米,两边可靠4艘小吨位轮船。小港水域面积3.4万平方米。建成初期,码头由德国占领者控制,主要用于卸载军火和其他物资。自20年代开始,青岛小港逐渐成为青岛渔业经济总汇所在地。渔轮公司、渔业行栈多座落在小港附近的菏泽路、山西路。1948年莘县路、菏泽路、冠县路、小港沿一带有大小200余家鱼行及渔业代理店。青岛地区及外口渔船汛间停泊在小港,拥护不堪,秩序混乱。
  建国后,渔业恢复发展,小港渔业基地港已受限制,曾多次研究确定扩建中港渔港,以适应渔业发展。小港菏泽路港沿岸壁300米,为国营机轮渔业基地;莘县路西段港南沿岸长200米,水域面积16950平方米,陆地面积5412平方米,是群众渔业及南洋花鱼船使用港区,为历史沿用已久的渔业泊船装卸区。此区大体人分为两段:西段130米主要供青岛地区及邻区帆船渔业使用,东段70米主要供南洋花鱼船及外地大型木帆船用。1958年,东段70米岸壁码头,因“大炼钢铁”需要由航运部门使用。此后,渔业码头仅有130米,东60米为陡岸壁,西70米斜岸壁。港区陆地面积2500平方米,有卸鱼用陡岸堤式木质浮码头1座,长30米,可停靠渔轮两艘或小机动船4艘,附卸鱼输送带2条,计100米。另有旧船搭成的临时浮码头1座,供渔船上物资用。机动渔船发展很快,渔港能力已不适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有一批外省、外地渔船以青岛渔港为作业基地,春秋两汛多达500~800艘,3000~5000航次,进港船排号等码头更显紧张。1958年前,小港渔港码头由青岛港务和水产部门共同管理;1958年后,由水产公司自管自用。1956年1月,交通部颁布港口收费规则,免征渔船的船舶港务费和鱼鲜货物港务费。1964年8月,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于小港南岸壁建成30米×8.42米浮码头1座,总造价10.7万元,总吨位160吨。
  1977年第四季度,青岛市水产局主持小港渔港水域清淤工程。国营渔业清淤区4万平方米,群众渔业清淤区1.5万平方米,清淤费用共计35万元。
  1981年6月,小港南侧渔港码头翻建岸壁码头99.41米,护岸34.48米,钢质趸船码头(30米×8米)1座及引桥(20米×3米)1座;卸鱼棚1800平方米及车库、机油库300平方米,服务用房2400平方米;设滚筒封闭电机输送带200米。工程总投资147万元,市自筹28万元,山东省对青岛水产投资119万元。翻建工程由交通部航务局第二工程处施工。到1982年5月,岸壁、护岸工程竣工;7月,包括浮码头全部水工工程竣工,两项投资为68.3万元。小港南侧渔港,属青岛市水产局管理,拥有重力岸壁码头1座,卸鱼浮码头2座,共6个泊位,卸鱼棚126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3400平方米。1981年9月2日,根据《青岛市总体规划》,对小港沿莘县路西段130米进行了改造和扩建。
  中港,建国前有渔轮专用码头150米,帆船专用码头356米。1965年进行扩建,1970年建成东西两座卸鱼码头,可同时停靠8艘渔轮,日卸鱼能力2万箱。中港渔业基地和小港西侧渔港,属青岛海洋渔业公司管辖。自50年代末,国家累计投资1600万元改造扩建,渔港设施逐步配套完善。拥有卸鱼浮码头2座,4个泊位;固定直立式上冰码头3座,4个泊位;舾装码头1座,2个泊位;渔轮航修码头1座,2个泊位,可停泊渔轮250艘。
  1985年10月,市水产局责成青岛市渔港管理服务站加强小港渔业码头固定资产的管理,实行“以港养港”。规定:(一)小港渔业码头的固定资产产权属青岛市水产局,划归青岛市渔港管理服务站使用。(二)码头及护岸工程价值49.16万元,使用期限50年;钢体浮码头价值19.06万元,使用期限20年;调度楼价值1.82万元,使用期限50年;渔船供水设施价值3016元,使用期限30年;卸鱼棚价值16.02万元,使用期限35年;旧木质浮码头价值3万元,使用期限5年。(三)折旧基金按单项固定资产计提,按期上缴青岛市水产局,各项固定资产如须延长使用年限或提前报废,均由市水产局决定处理。


第三篇 渔 港  
第一章 市区渔港

第二节 渔港交易管理


  管理机构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日人在小港设青岛鱼市场,控制青岛渔业经济。1916年2月,日人另设“青岛水产组合鱼市场”,规模扩大,且有日军资助,势力甚强。军令规定:凡在军政辖区内之渔业者、渔业制造者、鱼货贩卖者,均有加入水产组合之义务,经纪人公会须经青岛水产组合鱼市场认可方可组织。到1919年加入组合的人员(中国人和日人)增至8000多人。翌年,青岛港鱼货交易几乎全部由日人控制。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后,渔民和经纪人加入中国人创办的“胶澳鱼市场”,与日本人的组合鱼市场进行抗争。1923~1931年,渔业者和经纪人借抵制日货运动,一度迫使组合鱼市场停业。日本图谋占据渔港交易,拨巨款为鱼市场作基金。1931年,青岛市政当局主张设鱼市场以调剂产销。5月,青岛市渔业公司鱼市场设立,在渔港开展鱼类竞卖业务,争夺鱼货交易主权。但南京国民Gov对维护渔权之措施却下令缓行,使日人水产组合鱼市场得以复苏。1932年日人鱼市场鱼货交易总量12392吨,总值195.57万元,得佣金10万余元;而青岛渔业公司鱼市场1932年6月至1933年5月,渔港交易鱼货仅2000吨,为组合鱼市场的1/6。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青岛渔业公司鱼市场遂告结束。1943年6月,日人复开办“青岛水产统制组合”,渔港经济全部由其控制。1946年11月,农林部成立青岛鱼市场筹备处,翌年10月,青岛鱼市场正式成立,资金16亿元,官商各半。鱼市场业务范围和交易方式由行政院颁布。鱼市场设有菏泽路、市场三路、莘县路、沧口等渔港交易场所,菏泽路鱼市场可容大鱼箱1000余只。1948年青岛鱼市场订立章程:经营各种水产品委托交易,办理水产品冷冻、储藏、运销加工及渔需品供应、渔业贷款等项业务;青岛市鱼市场开业后,市区不得有性质相同或类似之营业机构;鱼市场交易方法是公开拍卖。自1947年11月至1948年10月,渔港交易总量为10334吨。
  建国初,青岛鱼市场归青岛市Gov建设局领导,原来鱼市场的商股如数发还或代管。1950年5月,改为国营青岛鱼市场,业务受华东水产管理局管辖。是年6月,青岛市人民Gov决定,国营青岛鱼市场划归青岛市工商管理局领导,执行水产品集中交易,加强市场管理,逐步改革交易制度等项任务。1951年3月,市工商管理局决定,莘县路鱼市场为第一分场,沧口鱼市场为第二分场。是年春,设第三分场于沙子口港,配合市区加强水产市场管理。1952年11月,国营青岛鱼市场改为青岛水产交易市场,专司水产市场行政管理。1953年4月,青岛市人民Gov批准,沙子口分场交崂山郊区办事处管理。1954年1月,青岛市水产交易市场归青岛市Gov水产管理处管理。1955年5月,青岛市水产交易市场与国营青岛水产公司业务部组成统一机构。翌年6月,青岛市水产交易市场的业务,由青岛水产供销公司管理。1957年初,水产品市场开放。3月,青岛市水产管理局设水产品交易管理所,下设沧口区、崂东区、崂西区3个管理分所,加强水产市场开放管理。是时,渔港交易,允许鱼贩与渔民直接成交,不收管理费,通过管理所的收费1%。是年12月,小港、沧口、崂西、崂东4所的工作人员共70人,负责全市水产品市场的鱼货分配、鱼价掌握等管理工作。1962年7月,青岛市水产品交易管理所划归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导。1963年12月,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对水产品市场的管理分别由青岛市水产管理所和青岛市市场管理所负责。凡指定的卸鱼港口,由水产管理所统一管理,负责鱼货交易验质评价和交易结算;在市场交易的水产品商贩由青岛市市场管理所负责管理。1975年7月,青岛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批复:撤销青岛市水产品交易管理所。渔港交易基本由水产供销公司独家经营。此后,青岛市水产局直接对渔港交易进行管理。1982年7月,青岛市渔港管理服务站成立,1984年改称青岛市渔港管理站,负责对进港渔船调度和鱼货交易管理。1985年以后,渔港管理服务工作有所加强,逐步增设油库、冰库、维修服务、商品供应等设施,鼓励渔民、鱼贩进港交易。实行议购议销,由购货方按交易额交管理费2%。
  交易管理 30~40年代,渔轮根据渔场、渔期变化,春夏多集中于烟台、天津,秋冬则集中于上海、青岛。青岛距南北渔场不远,加之渔港设备完善,油、冰供给便利,除青岛市的80余艘渔轮经常收港卸鱼外,上海北上、烟台南下的渔轮,每年有一大批抵青岛渔港卸卖鱼货。1947年10月开始,实行渔轮到港向鱼市场交委托交易报告,鱼货验收后,公开拍卖。是年,渔港委托交易量为13061吨。1948年,青岛鱼市场提出加强渔港交易管理和改善经纪人交易办法,进入渔港交易的经纪人名额暂以87名为限,均须取得社会局营业执照方可申请为鱼市场经纪人,行使入港交易权。帆船渔业进港委托鱼市场交易的程序,较机轮简便。鱼市场收取佣金4%,服务费1%。是年8~9月,渔轮代表要求取消按核定鱼价标准的交易制度,恢复港口自由拍卖,获青岛市社会局批准。青岛鱼市场于10月对各种鱼价实行调整。大花鱼、带鱼、加吉鱼等11种鱼,由原价每箱平均12.6元(金圆券)调整为29元。
  建国后,青岛鱼市场经纪人改称销货员,沿用建国前交易方式凭证进港竞买。1949年,青岛鱼市场共有销货员300余人。1951年4月,鲜鱼、咸鱼货均由鱼市场管理成交。鱼商鱼贩联营后,集中为60户,渔港交易管理秩序好转。同时组织57个摊商小组,直接进场买货,迫使几家投机倒把的鱼行栈宣告歇业。1952年,渔港水产品交易分配比例为:山东省水产运销公司等国营企业占15.63%,渔业供销合作社占1.31%,鱼商占38.81%,摊贩占35.23%,机关部队占9.02%,公私合营店占0.03%。1952年,废除拍卖和大估堆办法,实行评价过磅,保证产销利益。交易管理费,鲜鱼由3%降为1%,咸干品由1.5%降为0.6%,海珍品为0.3%。是年11月,公布《青岛市水产品市场管理办法》,管理尺度放宽,对生产单位自行加工、运销以及设有门市部的零售单位自购自销的咸干品,不再通过鱼市场交易,免收管理费。
  1953年春汛,市财委主持成立春汛渔业产销指导委员会,协同处理旺汛期间渔港交易管理工作,因出现水产品供不应求,强调鱼货第一次交易必须通过水产交易市场。是年11月,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以后,副食品趋于紧张,因青岛鱼价低于烟台,私营渔轮收青岛港渐少,产销矛盾日趋明显,由水产交易市场鱼价评议委员会直辖市解决进港鱼货价格和分配比例。在鱼价管理上,强调稳定鱼价,以维护渔业生产和消费者的利益。根据中央“常年鱼价标准平均每市斤1000元”的规定,青岛市掌握的比价是“斤鱼斤粮”。1950年成立青岛市鱼价评议委员会,主持商定鱼价高低标准和进港鱼货的分配。50年代初黄花鱼与玉米的比价大致为1:1.2~1:1.5,地区差价一般高于烟台港和大连港,低于天津和上海港。1954年开始,全部废除拍卖制度,实行议价,全年平均鱼价比上一年高20%。1956年1月,水产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水产品市场实行统一管理,鱼价管理工作仍由青岛市水产管理部门掌握。1956年11月,国务院发布放宽农村市场管理的指示,青岛市水产管理局根据青岛市渔产区的特点,规定渔轮产品在港口集中交易,主要由水产供销公司收购;帆船渔业的经济鱼类,规定黄花鱼等17个品种须集中指定港口由水产部门控制,议价销售。城乡鱼贩凭工商行政管理证明营业。
  1957年3月,青岛市水产管理局《关于调整水产品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供应城市及出口的水产品,由国营水产供销公司统一收购;主要水产品,由所在渔港水产品交易管理所统一分配,或由水产供销公司包销;地产地销部分水产品,由鱼商鱼贩通过港口水产品交易所直接与渔民成交;水产品运销商贩,凭青岛市水产管理局所发执照进入规定港口进行交易。渔船停泊、卸鱼和交易的港口为:小港渔港、沧口沧台路海岸、麦岛港湾、山东头海岸、石老人、沙子口、文武港、会场等8个港口。是年7月,青岛市水产管理局《关于开放水产品自由市场通告》规定,国营水产公司、水产养殖场的产品仍由国营公司统一收购,群众渔业的水产品交易开放。除已指定的8个港口外,5~7月在女沽口、湖岛湾、湛山、仰口开辟临时交易场所。入港交易的国营、合作社、鱼商鱼贩和渔民,均须服从所在港口水产品交易管理所的管理。允许渔民与运销者在港口自由成交。是年9月,青岛市水产管理局规定,小港、沧口两个水产市场不开放,由水产品交易管理所控制鱼货分配;郊区沙子口等6个集中卸鱼港口,对黄花鱼、白鳞鱼、对虾、海参、海米、立虾等13种水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其他水产品允许在水产交易市场自由买卖。
  进入60年代,青岛水产品供应更趋紧张,渔港交易管理工作再度加强。1965年2月,青岛市水产局规定:凡在市场出售的鲜海、淡水产品和冰冻、咸干水产品,不论当地收购、外埠购进、自行加工和剩余处理的残次品等,均由港口水产品交易管理所统一实行验质评价,统一掌握。70年代无新的变化,基本沿用以前的管理方法。
  1980年4月,渔港交易管理规定,渔船进港卸鱼由渔港管理部门控制,水产供销公司按规定政策统一收购,不准外地设点代购,杜绝鱼货外流。外地渔船进青岛港卸鱼,按惯例自留30%,青岛市收购70%,优质品种按三七比例搭配。
  交易量 1932年,通过日本人鱼市场和青岛渔业公司鱼市场水产品交易量1.43万吨;1947年渔港水产品交易量1.4万吨;1948年降为1.03万吨。
  建国初期,青岛渔港管理加强,鱼货交易量逐年增加。到1954年增至2.8万余吨,比1950年增加近1倍。进港交易的水产品,机轮卸量占50%,帆船渔业卸量和咸干鱼分别占20%和30%。1951~1952年,机轮卸量占54.64%,帆船渔业卸量占23.29%,咸干鱼货占22.07%。1953年青岛市所辖各类渔船收青岛港交易量占总渔获量的78.5%。帆船渔业卸货量小港最多,1951年占70%。1954年春汛期间,南洋花鱼、辽西毛虾进港卸售4000吨。胶州湾沿岸小型渔船进沧口港交易者居多。1955年以后,水产品机轮进港量不稳定。1955年各类渔船进港卸售水产品21199吨,机轮卸量占50%。1957年卸售水产品总计25414吨,机轮卸售量占33%,到外地卸港的增多。1958年小港渔港交易水产品31658吨,机轮为16281吨,帆船渔业为3843吨,咸干品5426吨,冷冻品3036吨,陆路贩运及其他交易3072吨,均比1957年有较大增加。沧口、崂西、崂东三个港口,共交易5758吨,与1957年相等。1959年收青岛港机轮762.5对次,卸水产品29240吨(青岛水产公司678.5对次,卸26689吨,占公司产量66.2%),比1958年卸港量增79.4%;帆船渔业卸港量(小港、沧口)2150吨,低于1958年。
  1960~1962年,帆船进小港、沧口两港卸售的水产品9079吨,其中贝类6557吨,经济鱼类甚少。1965年小港水产品交易17475吨,为60年代进港卸鱼较多的年份。
  70年代初,机动船发展,渔场南移,辽宁、河北、天津、烟台、昌潍、惠民等地渔船收青岛渔港增多。1971年4~7月份收小港的渔船2021艘次,最多日收港64艘次,4个月卸水产品1.3万余吨,比1970年同期增长2倍。1971~1977年累计有5814艘船,收港18346航次,卸售水产品62295吨。1972年上港的机动渔船1125艘,4276航次,卸鱼15773吨。1973年以后,外地收青岛的渔船逐年减少,到1977年收小港的机动渔船只有481艘,1567航次,卸售3876吨,仅及1972年的1/4。
  1980年5月,青岛市水产局根据青岛市农业办公室和青岛市财政贸易办公室的决定,水产品实行议购议销。凡收青岛渔港的渔船,计划外卸售的水产品,一律实行议价收购,按牌价加15%。1978~1981年,青岛市水产局掌握的原则是:生产渔船收港卸鱼,应以有利于生产为前提。胶南县渔船主要收积米崖港,胶县、崂山、即墨、黄岛的渔船收青岛渔港较多。收青岛渔港渔船卸下的鱼货,由市水产供销公司实行派购和议购两种办法收购。群众渔船分散卸货进青岛渔港的渐少。1983年开始,青岛渔业公司到南方渔场作业的渔轮日增,就近收港,回青卸鱼量减少。是年1~9月份,青岛渔业公司在中港卸售给市水产供销公司的水产品仅有3998吨。1984年以后,渔港管理站改单纯行政管理为服务性管理,增加渔港调度、交易管理、维修服务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吸引外地渔船进港卸售鱼货。1985年江苏、辽宁、石岛、寿光等地渔船至青岛港卸售鱼货增多,进港船达10558航次。渔港管理站为渔民安排上油1854吨,上冰2.04万吨,上粮12.92万斤,送煤60多吨,修理助航仪器500多部,通过渔港交易的水产品3697吨,比上一年有明显增加。1986年青岛渔港管理站增设油库、冰库,为进港渔船上油、上冰提供方便,渔港年交易量回升至5000吨。市区凭证进港购货的商贩和经营单位290户左右。

TOP

第三篇 渔 港  
第二章 辖区渔业港湾

第一节 简易渔业港湾


  市区沿岸的前海港湾,青岛建置前,天后宫及太平路一带是泊船晒网的地方。几经变迁,至1987年前海栈桥东侧仍为渔船临时避风港湾。大粪场湾,位于四川路西段北侧,西北向敞口,忌北风,避风条件差;小型渔船进港停泊,渔汛集聚较多,1978年以后形成鱼货自由交易场所。沧口湾,位于沧口沧台路西侧,西向敞口,忌西风,浅滩低潮时干出。70年代初建有装卸码头,停靠条件较好。胶州湾沿岸红岛、女姑口一带的小型渔船,多收此港卸鱼,是沧口区主要渔货交易港口。湖岛湾,位于四方湖岛村西,西向敞口,忌西风,浅滩低潮时干出,有少量小渔船停泊。浮山所湾,位于浮山所村前,南向敞口,忌南风。浮山所、湛山一带的钓钩、拉网渔船,在此作业和停泊。70年代以后,这一带停止渔业生产,已不是渔业港湾。
  黄岛区沿岸的安子湾、顾家岛西湾、连岛湾、前湾、南屯前、北屯后、施沟后、辛岛后为渔船避风港湾,锚泊条件较好。建国后,安子港借助于客运码头,增加渔业设施,为薛家岛渔业汇集点;竹岔岛建有人工港湾,供岛上渔船停泊。80年代初,前湾建渔港码头,以适应机船渔业发展。
  崂山县沿海有渔业港湾30多处。在胶州湾内分布于红岛(阴岛)沿岸的有6处:西大洋港口,原为浅滩,泊船条件差,1979年秋至1980年5月,建渔业码头。坝长230米,高5米,港湾面积4900平方米,可停渔船40只,为红岛的渔业汇集点;后阳港湾,1940年建有两个小码头,年久失修,附近4个村的渔船停泊于此;东大洋、邵哥庄、西嘴子、潮海等4个港口,属天然港湾,邻近渔船收港停泊,西嘴子、潮海两处避风条件较好。女姑山海口和宋哥庄湾,是胶州湾东北沿岸的两个渔船泊地,附近的五六个渔村的渔船泊于此。
  崂山区麦岛沿岸的4处渔业港湾,均以村名取港名,为定置网渔业的集中港湾。大麦岛港湾,1963年修建,1978年修建坝墙,长170米,港湾面积7500平方米,高潮水深3米,低潮时干出,湾口南向,忌西南风,可停泊小型机动船30只;王家麦岛港湾(曾名小港、辛家港),早年由王家麦岛、山东头、徐家麦岛、大麦岛村民集资建成,港湾以大石块为防浪坝,港湾面积约1万平方米,可泊船30只;山东头港湾,1977~1981年建成,两道墙坝,用水泥砣子砌成,港湾面积2000平方米,可停靠小型机动船20只;石老人港湾,1840年前后建港,建国后曾三次扩建,东西两墙以石砌成,各长60米,湾内面积7000平方米,附近渔村的渔船多停泊此湾。位于沙子口附近的沙子口东湾、登窑湾、后湾、前湾、流清河湾5处港湾,邻近小型渔船停泊,是沙子口渔港的补充港湾。崂山东部沿海港湾有12处:青山湾、黄山口湾、黄山湾、长岭湾、返岭湾、小黄山湾、刁龙嘴湾、泉岭湾、仰口湾、峰山西湾、文武港、会场湾。除文武港外,均以当地村名取湾名。文武港、会场湾。除文武港外,均以当地村名取湾名。文武港为河沟式港湾,位于港东村北,长1.5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浅滩,低潮时干出,为崂山东部渔业汇集点。水产管理所、水产供销站曾设于此,1976年以后,移至仰口渔港。仰口渔港码头,位于鹰定崮东麓,1976年由地方和驻军合资建成防波堤码头,全长309.5米,6个泊位,1981年9月被14号台风所毁。1984年开始在泉岭村下的泉岭湾另建码头。此港初建于清末,1954年和1966年两次扩建,规模甚小,西墙长15米,东墙长4米。
  即墨县鳌山湾至丁字湾沿海有渔业港湾36处。其中,女岛港为即墨重要渔港。七沟、栲栳两处渔港,分别于1976年和1980年各投资近20万元,建码头260米和540米。两港可停泊小型渔船400只。港上有供应燃油、淡水和加工冷藏设备。盘龙庄、向阳庄、冯家河、陆哥庄4处港湾建有简易码头工挡浪坝,1975年,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移交即墨县水产局的油库码头和油库,设于向阳庄。有10处港湾设有水产收购站(点),其中太平港、周戈庄两个港湾渔业规模较大,当地渔船集此港者有数百只,有水产购销、加工冷藏、渔船维修等设备。另有19处港湾属渔船自然锚地,其中鳌山湾9个,★山湾6个,丁字湾4个。
  胶南县渔业港湾。南部董家口渔港在50年代以前曾容船1000只,渔业甚盛,自60年代初带鱼资源衰退,港湾泊船渐少,以后渐为积米崖渔港取代;西杨家洼建有拦海坝530米,可泊船120只;前小口子港避风条件好,湾内可泊船100多只;★口港,清代曾有“帆樯络绎”的盛期。1971年建拦海大坝长1650米,高4.4米,避西及西北风,可泊船1000只,以货船为主,年吞吐量为2万吨渔船收此港仅二三十只。港口设水产船厂、水产品收购组、海带养殖场;红石崖港在建国前就有石砌码头,长300米,宽10米,除渔船外,运盐、运粮船亦泊此港。另有邵家岚、石崖、胡家山、东港头、胡岛、山东头、相子门、西河、山前、白果树、张戈庄等自然港湾,设有常年或临时水产收购点。

TOP

第三篇 渔 港  
第二章 辖区渔业港湾

第二节 县区重点渔港


  70~80年代初,先后投资建设的有积米崖、沙子口、东营、女岛、前湾渔港,成为青岛沿海县区重要渔业基础,日卸鱼能力1000吨左右,基本适应机动船渔业的发展。
  沙子口渔港 位于崂山县沙子口港北侧,杏枝湾东嘴,是崂山县的渔业基地。沙子口湾,历史上曾是胶澳外海渔业的汇集点;杏树湾有良好避风条件,建港之前即有不少渔船收此港。1976年1月,沙子口渔港开工建设,至1982年4月竣工。工程项目有:引堤150米,主码头150米(有效岸壁130米),顺岸码头50米,9个泊位。水深:特大高潮7.5米,低潮保持3米,港池水面4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362.48万元,用于水工建设224.9万元。
  积米崖渔港 位于胶南县灵山湾北部,唐岛湾西侧,是胶南县渔业基地。港湾水域面积120万平方米,水深低潮平均1~2米,泥质底可挖深至3.6米,唐岛湾口处建有防波堤,避风条件良好。1971年春,开始在积米崖劈山填海,兴建渔港,开山采石70万立方米,1978年10月竣工,总投资378万元。浆砌块石简易码头长270米,15个泊位;直立突堤式码头260米,宽60米,12个泊位;上冰码头30米,前沿水深3.6~5米;西侧和北侧岸壁直立码头长500米;东侧岸壁直立式舾装码头长300米。渔港北侧设有500吨油库2处,油码头1座,长70米,水深5.2米。
  女岛渔港 位于即墨县王村半岛南部岬角顶端,与女岛隔海相对。港湾水域面积约12万平方米。港池水域约4万平方米,水深最大6.4米,最小2米,水深5米以上的水域面积约占62%。可停泊大小渔船400艘。女岛渔港工程于1978年6月开工,1984年12月竣工。建防波堤185米,重力式顺岸码头178米,前沿水深2.9~3.9米,4个泊位,护岸140米。码头陆地面积6436平方米。全部工程用石料22万立方米,水泥6000吨,防波堤外坡共用水泥三角护块8000个(每个3.2吨)。工程总投资为284.7万元,与渔港配套的有冷库、修船、油罐等设施。
  东营渔港 位于胶县东南部,在胶州湾西北岸、大沽河入海口5公里处。胶县营海、沽河、和平3处乡镇的渔船及大沽河东岸崂山县河套乡的渔船进出此港。渔港口门有淤积沙滩,高潮时200吨渔船可以进出。由于渔港在河口内,波浪较小,一般1月份有20天结冰期。1976~1979年投资56万元,建成钢盘混凝土井柱梁、板桩式岸壁码头1座,长40米,共6孔,每孔跨度6米,宽7米,5个泊位,前沿水深2米。码头设有船厂、油库。
  前湾渔港 位于黄岛区前湾。1983年底,黄岛区水产局筹资50万元,修建渔港码头,于1986年4月竣工。码头浮桥两侧可同时停靠185马力渔轮2艘。港上有供水、供油和供冰设备。港池水域面积9.6万平方米,渔港度质入口处为泥质,码头两侧为沙泥。港区陆域面积3240平方米。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