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三篇 渔 港
第一章 市区渔港
第一节 渔港建设
青岛渔港,位于胶州湾东南侧,有中港和小港,为渔船和民间贸易船的良港。
小港,1898年开始建港,1901年春竣工。建有两座防波堤,北防波堤长453米,南防波堤长142米。港内建有1座木码头,宽6米,长150米,两边可靠4艘小吨位轮船。小港水域面积3.4万平方米。建成初期,码头由德国占领者控制,主要用于卸载军火和其他物资。自20年代开始,青岛小港逐渐成为青岛渔业经济总汇所在地。渔轮公司、渔业行栈多座落在小港附近的菏泽路、山西路。1948年莘县路、菏泽路、冠县路、小港沿一带有大小200余家鱼行及渔业代理店。青岛地区及外口渔船汛间停泊在小港,拥护不堪,秩序混乱。
建国后,渔业恢复发展,小港渔业基地港已受限制,曾多次研究确定扩建中港渔港,以适应渔业发展。小港菏泽路港沿岸壁300米,为国营机轮渔业基地;莘县路西段港南沿岸长200米,水域面积16950平方米,陆地面积5412平方米,是群众渔业及南洋花鱼船使用港区,为历史沿用已久的渔业泊船装卸区。此区大体人分为两段:西段130米主要供青岛地区及邻区帆船渔业使用,东段70米主要供南洋花鱼船及外地大型木帆船用。1958年,东段70米岸壁码头,因“大炼钢铁”需要由航运部门使用。此后,渔业码头仅有130米,东60米为陡岸壁,西70米斜岸壁。港区陆地面积2500平方米,有卸鱼用陡岸堤式木质浮码头1座,长30米,可停靠渔轮两艘或小机动船4艘,附卸鱼输送带2条,计100米。另有旧船搭成的临时浮码头1座,供渔船上物资用。机动渔船发展很快,渔港能力已不适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有一批外省、外地渔船以青岛渔港为作业基地,春秋两汛多达500~800艘,3000~5000航次,进港船排号等码头更显紧张。1958年前,小港渔港码头由青岛港务和水产部门共同管理;1958年后,由水产公司自管自用。1956年1月,交通部颁布港口收费规则,免征渔船的船舶港务费和鱼鲜货物港务费。1964年8月,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于小港南岸壁建成30米×8.42米浮码头1座,总造价10.7万元,总吨位160吨。
1977年第四季度,青岛市水产局主持小港渔港水域清淤工程。国营渔业清淤区4万平方米,群众渔业清淤区1.5万平方米,清淤费用共计35万元。
1981年6月,小港南侧渔港码头翻建岸壁码头99.41米,护岸34.48米,钢质趸船码头(30米×8米)1座及引桥(20米×3米)1座;卸鱼棚1800平方米及车库、机油库300平方米,服务用房2400平方米;设滚筒封闭电机输送带200米。工程总投资147万元,市自筹28万元,山东省对青岛水产投资119万元。翻建工程由交通部航务局第二工程处施工。到1982年5月,岸壁、护岸工程竣工;7月,包括浮码头全部水工工程竣工,两项投资为68.3万元。小港南侧渔港,属青岛市水产局管理,拥有重力岸壁码头1座,卸鱼浮码头2座,共6个泊位,卸鱼棚126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3400平方米。1981年9月2日,根据《青岛市总体规划》,对小港沿莘县路西段130米进行了改造和扩建。
中港,建国前有渔轮专用码头150米,帆船专用码头356米。1965年进行扩建,1970年建成东西两座卸鱼码头,可同时停靠8艘渔轮,日卸鱼能力2万箱。中港渔业基地和小港西侧渔港,属青岛海洋渔业公司管辖。自50年代末,国家累计投资1600万元改造扩建,渔港设施逐步配套完善。拥有卸鱼浮码头2座,4个泊位;固定直立式上冰码头3座,4个泊位;舾装码头1座,2个泊位;渔轮航修码头1座,2个泊位,可停泊渔轮250艘。
1985年10月,市水产局责成青岛市渔港管理服务站加强小港渔业码头固定资产的管理,实行“以港养港”。规定:(一)小港渔业码头的固定资产产权属青岛市水产局,划归青岛市渔港管理服务站使用。(二)码头及护岸工程价值49.16万元,使用期限50年;钢体浮码头价值19.06万元,使用期限20年;调度楼价值1.82万元,使用期限50年;渔船供水设施价值3016元,使用期限30年;卸鱼棚价值16.02万元,使用期限35年;旧木质浮码头价值3万元,使用期限5年。(三)折旧基金按单项固定资产计提,按期上缴青岛市水产局,各项固定资产如须延长使用年限或提前报废,均由市水产局决定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