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化学药品



  19世纪60年代末,青岛已有外国传教士携带的小量化学药品(通常称西药),为传教施舍之用。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开医院办药房,市售西药逐渐增多。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西药市场逐步形成以德国、日本为主,兼有英、法、意、瑞士等多国产品的格局。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后,德、日药品仍占垄断地位。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加强了西药市场的垄断。1940年,日本人在青岛开办的药厂、药房达27家。青岛成了日本药品在华北最大的集散地。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药品随美军在青岛登陆、迅速充斥市场。日本药品被排斥殆尽。其时,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化学药品购求量剧增,西药批发商和掮客应运而生。西药房由抗日战争期间的70家发展为108家,掮客达40余人。专门生产西药的厂则无一家。直至1949年6月青岛解放前夕,青岛西药行业无什么发展。
  建国后,国营医药商业逐步完善了经营机构,加强了市场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私营批发商转向制药工业。同时,疏通流通渠道,开展成药下乡,以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1956年,青岛地区医药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各县先后成立了中西药兼营的县药材公司,理顺了经营网点和渠道。1958年大跃进期间,青岛西药工商业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青岛地区医药工商业逐步扭亏转盈。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打乱了西药行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秩序,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被削弱,经济效益下降。1978年,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对医药产供销实行统一管理。翌年,确定“以需定产,截长补短,以长创新,做到商品适销对路”的原则,改变了工业生产、商业包销的老办法,青岛地区西药工商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4年,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成立,统一管理医药行业,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使青岛西药工商业迈上新台阶。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有些产品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进人国际市场,提高了青岛医药业的知名度。


第二篇 化学药品
第一章 药品生产



  建国前,青岛长期蒙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化学药品生产遭到严重遏制。至20世纪20年代末,始有部分药房兼制成药。1928~1933年,先后开业的金星、华壹氏药房、大康药厂,仅能生产药水及简单剂型小成药。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日商在青岛所开设的11家药厂基本上是推销机构。只有个别厂家生产一些简易制剂。华人创建的药厂,因受资金、技术、设备和原材料的限制,生产剂型简单,品种少,产量低,难与舶来品抗衡。
  建国初期,青岛从事化学药品生产的单位仅有大康药厂等5家私营药厂(房、社),国营制药单位只有山东省水产公司青岛鱼肝油厂1家。这些制药单位除青岛鱼肝油厂半机械化生产外,余者基本上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作坊式生产。1956年,所有制变革赋予化学制药以新的活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化学制药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能力和规模的化学药品生产体系,产品品种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从此,青岛的化学制药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TOP

第二篇 化学药品  
第一章 药品生产

第一节 基本建设


  建国前,青岛化学药品制造多为药房兼产,设备仅有蒸馏水机、压滤泵、单冲压片机、小型离心机、小型锅炉及一些盆罐之类简易工具。生产中混料、搅拌、制粒、灌装、封口等程序基本上为手工操作。制药工人多时不过50余人,少时只有20人左右。这样的规模一直持续到青岛解放前夕。
  建国初期,青岛化学药品生产品种、数量都有所增长,但生产设备依旧。1953年9月,青岛新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投资1.8亿元(旧人民币)购妥沾化路1号厂房3700平方米,1954年,青岛新药股份有限公司又增资30亿元(旧人民币)将其扩建为青岛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是年3月,青岛市人民Gov批拨大沙路场地20000平方米。青岛制药厂投资3.34亿元(旧人民币)在此翻建、扩建厂房574平方米,增添的设备有:离心机1台、蒸馏水机2台、花篮式压片机1台、电机3台(总功率10KW)。职工59人。其中,技术员5人。固定资产原值15.7亿元(旧人民币)。1958年,该厂又投资27.93万元建成生产糖精车间947平方米。1959年,青岛黄海制药厂(时为青岛市南制药厂)有职工67人,固定资产原值只有0.35万元(净值0.23万元);青资产6.9万元(净值0.76万元);青岛制药厂有职工317人,固定资产原值61.63万元(净值42.8万元)。
  1961年,青岛黄海制药厂由莱阳路51号迁至黄县路21号,有场地700平方米、房屋600平方米。是年,该厂投资11万元购置压片机2台、颗粒机1台、1/2吨锅炉1台和改进革新酊水糖浆灌装工具。1965年,青岛制药厂先后自筹资金30.31万元、山东省化工厅拨款1.7万元、技措拨款4.1万元,增购葡萄糖生产专用设备40台、氯胺T专用设备12台、输液专用设备14台、酊水糖浆设备19台、蒸气锅炉4台(3.36T/h)、电机14台(572kW)、变压器2台(280kVA)、维修用金属切削机床6台、电焊机1台(17kW)和运输汽车2辆。1967年,青岛黄海制药厂在团岛扩建甲紫车间200平方米,添购粉碎机、不锈钢滚筒烘干机各1台,共投资6.58万元。是年,青岛第四制药厂投资2.6万元购置2吨锅炉1台,修建锅炉房和药棉仓库。1968年,青岛第四制药厂又投资4600元建成外用药水生产车间。同年,青岛黄海制药厂投资45万元在芝泉路建成新厂房5959平方米。1969年,青岛制药厂由化工部投资16万元、自筹资金1.48万元,建成氨苯磺胺460吨年生产能力。1960~1969年,青岛化学制药工业共投资119.23万元,建筑厂房6159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为260.14万元(净值159.02万元)。职工945人。其中,技术人员20人。
  70年代,青岛化学制药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0年,青岛黄海制药厂新厂落成投产。1971年,青岛制药厂由山东省化工厅投资41.77万元、核留外汇30万元、自筹资金7.98万元,建成枸橼酸乙胺嗪土建工程1540平方米和乙二胺土建工程1208平方米。是年,由银行贷款16万元、自筹资金2.02万元,建成青霉素粉针车间和抗生素糖粉车间;又投资9万元,更新磺胺嘧啶生产设备,使年生产能力达到200吨。同年,青岛第四制药厂投资5.46万元,翻建碱煮、梳棉、烘干车间351平方米;再投资1.23万元建成清花室71.28平方米;又以3300元购置凡士林加温罐和空调机各1台。同年,青岛黄海制药厂投资15.14万元,建成原料药生产车间480.53平方米;1972年,又投资,16.82万元,建成辅料库和成品库1440平方米。同年,青岛第二制药厂自筹资金100万元(实际耗资75万元),在湖岛新厂址建厂房6000平方米;翌年投资5万元,建成乙酰苯胺生产设备。1973年,青岛第三制药厂投资2.11万元,接建三层楼房。1974年,该厂接收停产的解放军4100部队五七制药厂的生产专用设备11台、检测设备35台、职工85人。1975年,该厂投资10.69万元接建前楼三层,又投资5.95万元购置车床、铣床、真空泵及灌装机等5台。同年,青岛制药厂由山东省化工厅投资76万元、补投资金66万元、企业自筹资金46万元、进入生产资金20万元,建成葡萄糖生产主体(甲型)工程1800平方米,配套(乙型)工程——锅炉、冷冻、配电室等1200平方米,并改造更新设备,形成年产能力1500吨。该厂同时投资43.43万元,扩建氨苯磺胺生产工程。1976年,青岛第二制药厂,兼并北海舰队后勤部化工厂(厂地11047平方米、房屋1108平方米,部分碘胶醇生产设备和职工168人),投资10万元改建厂房,又投资8.23万元购置消毒锅、冻干机、蒸馏水机、颗粒机和压片机,再投资15.1万元,建成输液(100~250m1)生产线。1977年,山东省化工厅为青岛制药厂拨款25万元,建造乙二胺工程和改造氯乙醇生产工艺。是年,青岛第四制药厂以1.13万元,接收青岛食品厂移交驱蛔糖生产混料机、打料机各1台,成型机2台;投资13.33万元建成生产车间1184.71平方米;又以2.03万元购置分析天平、培养箱、电冰箱等设备;还投资2.98万元购置玻璃罐、不锈钢罐和车床3台。1978年,青岛第三制药厂投资8.47万元建成冻干粉针生产设备;又投资15.6万元配置通风、过滤和除尘设备,形成粉针、水针、眼药水生产流水线。是年,青岛第四制药厂投资4万元建成南北车间二层,又投资2.72万元建成包装检验室和仓库182.8平方米、清花室48.6平方米。1978和1979年,青岛第二制药厂先后投资13.6万元、4.8万元建成庆大霉素车间1008平方米和空压机、冷冻机房。1970~1979年,化学制药工业共投资657.98万元,增加建筑面积349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246.39万元(净值940.31万元),比60年代增长5倍。职工2642人。其中,技术人员112人,比60年代分别增长1.8倍和4.5倍。
  进入80年代,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系统化学制药工业又迈上新的台阶。1980年,青岛制药厂由地方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71万元,改产驱蛔灵,建厂房1355平方米,修建光气车间610平方米;以25万元技措拨款改造氯乙醇工程;自筹资金8.9万元改造自动离心机。是年,青岛黄海制药厂投资4.96万元购置刨床、车床等7台。1982年,该厂又以7.34万元添购压片机、混料机、铝塑包装机等8台。是年,青岛制药厂由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拨款20万元、青岛市拨款20万元、自筹资金25.6万元,翻建氨苯磺胺车间1300平方米,改燃油锅炉为燃煤锅炉;又自筹资金56万元建成煤炭储存和机械送煤设备。是年,青岛第四制药厂以5.74万元购置清花机、梳棉机和精炼罐等14台(件)。青岛第三制药厂自筹资金4.86万元建成大成路85号包装库和接建南二楼为三层楼。1983年,青岛第二制药厂自筹资金9.4万元建成冷冻站。青岛制药厂自筹资金15.6万元扩建新诺明车间2098平方米。青岛黄海制药厂以1万元购置了分光光度计、释放测定仪等5台。1984年,青岛制药厂自筹资金4.8万元、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拨款20万元、银行贷款140.9万元,对新诺明生产车间改造后,形成年能力可达100吨。是年,国家拨款90万元、银行贷款91万元、该厂自筹资金40万元,对输液生产设备进行全面更新改造。1985年,青岛第三制药厂选定田家村新厂址,以180万元征地35.58亩,计划总投资1640万元建设新厂。1986年,青岛制药厂家属包装材料厂投资36万元,建成1444.9平方米纸盒车间,接建楼房672平方米。是年,青岛第二制药厂投资24.57万元购置压片机、颗粒机等5台;青岛第四制药厂以9800元购置反应罐和真空泵;又投资4.31万元,改造驱蛔糖车间并购置锅炉和变压设备。1987年,青岛第三制药厂投资8万元,改造中针(5m1)生产联动线和净化设备。1980~1987年,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系统化学制药工业共投资915.16万元,增加建筑面积7931平方米。

TOP

第二篇 化学药品  
第一章 药品生产

第二节 产品


  青岛化学药品生产始于1928年。是年,金星药房仅能生产维诺氏药水。1929年开业的华壹氏药房和神州药房先后生产祛热散、敌积丹、愈目灵、全治水、白松糖浆、杏仁露、小儿止咳药、华壹氏药膏、一定灵、二粒通、三妙粉、四季散、五积神、六腑友、七麟丸、八仙丹、九龙珠、十滴水等。1933年,大康制药厂生产万能油、蚊香、除臭虫粉;至诚药社生产祛痰精。华北制药厂虽在1940年生产过注射剂葡萄糖、氯化钙、赐保命等。1941年,南洋药房自制康复露、愈肤膏。此外,有的药厂还生产10多种法定酊醑糖浆。到建国前,青岛私营药房(厂)一直生产这种较低级的品种。
  建国后,国营山东省水产公司青岛鱼肝油厂成立。1950年,萃取鱼肝油成功,开创了青岛原料药生产新局面,是中国生产鱼肝油之首创。翌年,生产了淡鱼肝油丸和麦精鱼肝油。之后,相继研制了浓鱼肝油丸、乳白鱼肝油和浓、淡鱼肝油滴剂。1952年,青岛啤酒厂以啤酒下脚料经再发酵研究成功含有复合维生素B的酵母——维他益。1957年,青岛肉类加工厂成功萃取脏器药品胃酶、胰酶,并研制成功肝浸膏片、肝浸膏注射剂及胖得生等7种生物药品。是年,青岛制药厂合成糖精,并投产。1958年后,先后有青岛盐化厂、青岛染料厂、青岛红旗化工厂等单位生产氯化钠、碳酸镁、氧化镁、甲紫、苯甲酸、苯甲酸钠、水合氯醛等原料药。制剂增加了止咳祛痰片、小儿退热片、麻黄素片、止咳糖浆、小儿止咳糖浆等十几种成药。到1959年末,产品达到83种。其中,原料药14种、片丸剂25种、针剂1种、酊水糖浆剂43种(含DDT喷射剂)。
  60年代,青岛化学制药工业开始生产工艺较复杂的葡萄糖、氯胺T、氯胺B、哈拉宗、氨苯磺胺等原料药。5种输液也正式投产。注射剂维生素B↓6、肾上腺素、马来酸麦角新碱、利血平、毒毛旋花素K也批量生产。片剂增加了酵母片、食母生、甲紫片、优散痛、复方安乃近、三合素等品种。到1969年末,产品达到107种。其中,原料药21种、片丸剂22种、针剂7种、输液5种、散剂6种、酊水糖浆46种。
  70年代,青岛地区化学药品生产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0年即投产了青霉素粉针。之后,生产发酵药原料庆大霉素、谷胺酸、红霉素等,合成原料海群生、驱蛔灵、磺胺嘧啶、抗风湿灵、扑热息痛、乙酰苯胺、磺胺结晶等。注射剂生产除扩大解热镇痛药、维生素药、镇静安眠药和止血类药外,还增加了生物化学药品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丙、脑垂体后叶针等。酊水油膏生产增加了眼药膏、软膏、清凉油和鼻通等9种。同时,淘汰了一些成本过高、毒性大和临床效果不确的品种,如扑热息痛、甲紫、三合素、肝浸膏片、肝宁、抗菌痢、力勃隆、亚油酸丸等15种。到1979年末,青岛市生产化学药品153种。其中,原料药28种、片丸剂29种、针剂31种、输液6种、酊水糖浆42种、软膏剂9种、散剂8种。
  80年代,青岛化学制药工业在全面整顿的基础上,根据卫生部1982年公布淘汰的127种药品,调整了化学药品生产。1984年,国家又颁发了《药品管理法》。依据优胜劣汰的精神,青岛化学制药工业积极投入新产品的开发,相继生产了新诺明、辅酸Q10、藻酸双酯钠、盐酸萘甲唑啉、硬脂酸丙二醇酯、生活要素、维生素戊丸、多种维生素、橙汁鱼肝油、愈咳糖浆、复方新诺明冲剂、多维强儿钙、山莨菪碱针、卡那霉素针、菸酸、菸酰胺针等。停产的有海群生、氯胺T、氯胺B等。淘汰了复方氨基比林针(片)、夏方天麻针、鱼腥草针、兽用安乃近针、黄连素针等。1987年末,青岛市化学制药工业共生产169种药品。其中,原料药24种、片丸剂41种、注射剂39种、输液7种、酊水糖浆36种、眼药水和眼药膏及软膏15种、散剂7种。有14种先后获国家、山东省和青岛市优质产品奖、发明奖和银质奖。藻酸双酯钠于1987年荣获第十五届国际博览会发明金奖。

TOP

第二篇 化学药品  
第一章 药品生产

第三节 产量 产值


  1954~1959年,青岛化学制药工业企业只有青岛制药厂1家。产品以酊水糖浆剂为主,片剂产量较少。工业总产值徘徊在100万元左右。1957年末,青岛制药厂合成糖浆成功;1958年产10吨,迈出生产原料药的第一步。1958年,片剂产量达4300万片,比1957年产2500万片增长72%;工业总产值达到262万元,比1957年增长近1.5倍。1959年,片剂生产突破1亿片,完成1.15亿片;糖精完成14.5吨;酊水糖浆剂也创新水平,达到564吨。工业总产值完成523万元,比1958年增长近1倍。全员劳动生产率11000元/人年。
  1960年后,青岛医药公司系统先后成立了青岛黄海制药厂、青岛第三制药厂、青岛第四制药厂、青岛第二制药厂,建成了葡萄糖、氯胺T、氨苯磺胺原料药生产车间,安装了设备,并投人生产,增加了注射剂和输液生产,酊水糖浆剂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1969年,原料药生产达到2117吨,生产片剂近3亿片、注射剂444万支、输液255万瓶、散剂228吨,酊水糖浆超过2136吨。工业总产值达到2563万元,比1959年增长3.9倍。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7000元/人年。
  70年代,为使青岛化学制药工业提高产品数量、质量,对各厂的产品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确定青岛制药厂在生产青霉素粉针、输液的基础上,扩大原料药生产;青岛第二制药厂以生产无机盐原料药为主,发展合成原料,增加片剂生产;青岛第三制药厂主要生产注射剂,兼产眼药水;青岛第四制药厂以生产外用搽剂和眼药膏、软膏为主,仍保留药棉生产;青岛黄海制药厂扩大片剂,增加针剂,逐步发展原料药,维持酊水糖浆生产,保证小成药市场供应。调整后,青岛第二制药厂于1970年试产扑热息痛成功。当年生产3.6吨,翌年完成71吨。1974年,胶县化工厂停产中间体对硝基酚,而致扑热息痛于当年被迫停产。1976年,青岛黄海制药厂投产甲紫。该厂是全国4家定点单位之一。后因全国定点计划失控,甲紫供大于求。1979年,该厂甲紫停产下马。70年代末,片丸剂增长幅度较大,是1969年的1.3倍;酊水糖浆由于包装材料严重不足,产量比1969年下降64%;原料药比1969年下降20%。青岛医药公司系统化学制药工业总产值完成2378万元,比1969年下降7.2%;全员劳动生产率降为9000元/人年。
  80年代,青岛医药公司系统化学制药工业实施“六统一”管理体制,加强了生产计划调度管理。首先,将青岛食品厂生产的驱蛔糖,转由青岛第四制药厂生产。青岛制药厂改造了输液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扩展了粉针生产,侧重发展原料药生产,先后投产了新诺明、磺胺、磺胺结晶,研制成功甲硝唑注射液、烟酸甘露醇脂等。1980年,青岛第二制药厂正式投产庆大霉素,当年生产2.39吨;生产红霉素乳糖盐针64万支,1987年达到703万支。青岛第三制药厂1987年生产的注射剂粉针、水针,分别比1979年增长3倍和1.3倍。青岛第四制药厂1986年研制的硬脂酸丙二醇酯,一次试产成功,当年生产22.24公斤,并投产了去炎松尿素膏、咪糖唑软膏、风油精等。青岛黄海制药厂1987年片剂完成923.10万片,比1979年增长近1倍。1987年,青岛医药公司系统化学制药工业总产值完成8393万元,比1979年增长2.5倍,全员劳动生产率29000元/人年。

TOP

第二篇 化学药品  
第一章 药品生产

第四节 质量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的青岛化学药品多是零售药房兼产。虽有旧药典法规,但仍是各自为政,质量管理水平较低。1954年成立的青岛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设备简陋,人员素质较差,生产和质量管理制度很不健全。1956年公私合营后,青岛制药厂建立了检验室。是年,轻工部医药局在北京召开第一次技术检查工作会议,指出药品不得有异物,不得漏检、错检、漏装、错装和漏贴标签。青岛制药厂据此制订了原料入库、投料、半成品、成品检查及成品留样检查等制度。
  1962年,化工部颁发了《药品质量管理暂行条例》,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由卫生主管部门向药厂派驻厂员,对药厂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是年5月,山东省卫生厅派驻厂员2人进驻青岛制药厂。与此同时,青岛市南制药厂建立了质检室,强调群众检查与专业检查相结合,要自检、互检、层层检,并制订了生产操作规程和成品、半成品及留样检查制度,产品质量有了提高。1965年,根据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批示“私自生产和销售有害人民健康的药品者及其上级支持人要负刑事责任”,中国医药工业公司狠抓了化学药品生产专业化,强调质量第一。青岛制药厂、青岛市南制药厂加强了对职工质量第一的宣传教育,充实了质量检查员,强调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使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检测制度遭到破坏,甚至以口头传达、临时决定代替规章制度,致使产品质量严重下降。1972年,青岛第三制药厂生产的维生素乙1、维生素丙、乳酸钠等注射剂发生混浊、沉淀、色泽不匀,造成退货和报损。青岛黄海制药厂生产的止咳糖浆封口不严,发生渗漏。1976年,青岛第二制药厂生产的胃舒平片发生霉变,甘露醇注射液瓶口松动、渗漏并有沉淀。
  1981年5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指出:“中西药品和医疗器械要坚持质量第一,文明生产,所有产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典和各种法定标准”。同年,青岛市人民Gov以(1981)10号文件通知,对青岛市制药厂进行全面整顿。通过整顿,各生产厂对生产工艺、流程、检测、岗位责任等,均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中国医药工业公司颁布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包括厂房、设备、原料、包装容器、仓储等应具有的标准,借鉴国际对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强调推行GMP,以保证质量,适应开展对外贸易的需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的推行,使企业的原始记录、生产报批、质量管理、仓储管理等普遍有了改善,厂区面貌和环境卫生大为改观。1982年,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优质产品评比奖励暂行办法》,青岛医药系统化学制药工业积极开展创优活动。到1987年,青岛医药公司系统制药厂先后获省、市优质产品12项。

TOP

第二篇 化学药品  
第一章 药品生产

第五节 供销


  原材料采购 建国后的青岛化学制药工业的原材物料,主要来源于计划分配、自行采购、医药商业部门供应、就地取材。计划分配又分为国家和省两级,每年两级排产会议各有2次。自1956年起,青岛化学制药工业所需原材物料分配申请,由山东省青岛医药采购供应站与各制药厂双方联合申报,并直接参加全国排产会议。对部管的抗生素、磺胺、解热、镇痛、维生素等12大类原料药及相应的配套中间体原料和硫酸、硝酸、盐酸、烧碱、纯碱进行平衡。从而保证了青岛化学制药工业所需的原料。同时,还参加山东省排产会议。青岛市主要解决制药工业所需的粮、油、糖、酒精和生产制剂所需的主要中药材。除此,还解决了生产所需的输液瓶、安瓿、粉针直口瓶等主要包装材料。会议确定之后,按分配计划由调出、调人双方签订分季购销合同,共同执行。对分配计划有缺口时和不属于分配的原材物料,会议期间可自行寻觅供货单位进行挂钩和签订合同。对未解决的原材物料,自行组织采购。青岛医药采购供应站供应青岛药品生产单位的原料,主要有毒毛旋花素K(G)、利血平、柳酸依色林、硝酸毛果芸香碱、马来酸麦角新碱、维生素甲、维素J↓2、马前子浸膏等,以及辅型剂滑石粉、乳糖等小原料。就地取材的原材物料,主要来自兼产化学药品单位。青岛肉类加工厂生物化学制药厂的猪、牛脏器;青岛盐化厂的盐、盐卤;山东省青岛水产品加工厂的鱼肝、海带等。青岛医药商业每年为制药工业计划外采购的原材料,均在200~300吨以上。1983年,统配品种逐渐减少,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医药商业不再承担制药工业的后勤任务,所需原材物料由各制药厂自行组织采购。
  产品销售 1952年,青岛市化学制药工业的产品以加工订货为主。1954年起,逐步实行统购包销。私营制药厂、药房的产品,工缴成本由青岛市物价主管部门核批,其产品利润在10%~30%之间。1965年,根据卫生部、轻工部、商业部、地方工业部协调药品产销关系的指导原则,工商双方加强了计划性。国营医药商业与化学制药工业统一申报原材物料计划,以期达到产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1958年,由于工商双方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导致生产计划一度失控,给经济上带来很大损失。经过调整,1964年产品销售逐渐趋向正常,产品产量与销量同步增长。是年,为扶持化学制药生产,国家提出医药产品工业利润大于商业利润,如产品利微、工业微利,商业保本;如产品无利,工业保本,商业亏损。1983年,青岛化学制药工业由过去的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即不再由山东省青岛医药采购供应站统购包销,制药厂可以跨区供应。其他二级站也可直接供应三级批发单位和医疗卫生部门。是年,山东省青岛医药采购供应站收购青岛市化学制药厂的产品仅占60%;销于其他地区二级站的占39%,只有1%直接供应医疗卫生部门。以后,销售逐年变化。到1987年,销于山东省青岛医药站的仅为产品的1/3。直接销售于医疗单位的逐年增加。
  青岛地产化学药品,除国内销售外,还积极扩大出口。1964年,青岛制药厂开始生产原料药,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是年,出口氯胺T21.5吨,翌年出口55.6吨。1966年,又增加氯胺B出口。1980年,扩大葡萄糖和磺胺结晶出口。1985年,又改为出口新诺明为主,当年创汇132.91万美元,成为青岛市出口创汇大户。1986年8月,青岛市人民Gov颁发奖状对该厂予以表彰。1987年,该厂出口值达到767.20万元人民币(外汇)。

TOP

第二篇 化学药品  
第二章 商业经营

第一节 体制


  1899~1908年,德国人先后在青岛开设3家药房,经营西药。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日商在青岛开设2家西药房。1924年,始有华人开设西药房。到1935年,华人开办的西药房达到35家,外商开办西药房5家。是年,为了加强行业管理,成立了青岛西药商业同业公会。外商药房不属于同业公会会员。抗日战争爆发后,西药商业同业公会自行解散。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日本药商蜂拥而至。到1940年,日本人开办的药房达16家、药厂11家。是年11月,西药同业公会再度成立,改名为西药同业公会,有会员42家。其时,外商药房、药厂有30家,均不属于西药同业公会会员。1942年,华人开办的西药房有会员67家。1945年11月,西药同业公会再次改选。这时的日商药房、药厂为南京国民Gov接收,其财产被没收,人员遣返回国。德商凌基药房系正当商号,同意其加入西药同业公会,继续营业。1946年,召开西药同业公会会员大会。会议鉴于全国各地均称新药同业公会,为与全国名称统一,经全体会员表决通过,改定名称为青岛新药业同业公会。是年,会员达到108家,从业人员367人,资本为2471.30万元(关金)。1947年,青岛新药业同业公会进行第四次改选。1948年,很多内寓药房相继歇业,同业公会会员减到76家。
  1949年6月,青岛解放。是年7月,国营山东新华制药厂青岛营业部成立。8月,青岛新药业同业公会有会员70家,从业人员307人。其中,职工237人,资方70人,资本为120.22万元(金圆券)。1950年2月,成立青岛新药业同业公会筹备委员会。是年4月,国营中国工业器材公司青岛分公司成立,内设西药课(股)。翌年2月,设立西药股,经营进口药品和检测仪器;同年8月,国营胶东大药房开设青岛支店,工作人员8人,在青岛不搞批发零售业务,专为胶东大药房总店和各个支店采购药品、医疗器械,办理分运工作。同年10月,青岛市卫生局创设人民药房。这期间,私营西药房由于经营不善,营业欠佳,相继歇业者达20家,会员减到50家。由于同业公会会员变化,新药业同业公会进行改选。
  1952年,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指导下,新药业复苏。是年,有35户兼营仁丹、万金油、十滴水、头痛粉等化学工业社、小杂货店归口青岛新药业同业公会,会员增至103家,从业人员达到491人。同年6月,山东新华制药厂青岛营业部与中国工业器材公司青岛分公司西药课(股)合并,组建中国医药公司青岛支公司。原山东新华制药厂青岛营业部地址改为公司零售门市部。同年10月,人民药房并入中国医药公司青岛支公司。1953年4月,胶东大药房青岛支店并入中国医药公司青岛支公司。设于莱阳县的胶东大药房总店,更名为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莱阳药房,隶属于中国医药公司青岛支公司的报帐制单位。设于胶县的胶东大药房胶州支店撤销,人员和中西药品移交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胶州分社,有部分从事西药的工作人员调中国医药公司任用。至此,青岛国营医药商业完成了建制。中国医药公司青岛支公司承担了领导青岛医药市场的任务。此后,有大中、振东、齐鲁、嘉美等12家私营西药房转业为诊所。华壹氏等5家西药批发商合资30亿元(旧人民币)转业组建青岛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原化学工业社和杂货店重新归口,脱离新药业。新药业同业公会会员减到不足30家。1955年7月,中国医药公司青岛支公司更名为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青岛分公司。同时,将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莱阳药房归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公司直接领导。是年冬,成立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胶州支公司,隶属于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青岛分公司。1956年1月1日,青岛私营药房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共有药房20家,资本为75039.66元。后经调整网点为13家,承担全市西药门市零售。
  1956年7月,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青岛分公司更名为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1958年2月,中西药机构合并,成立山东省青岛药材批发站和山东省青岛药材支公司,隶属关系由山东省商业厅归属山东省卫生厅药材管理局。所属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胶州支公司,并入山东省胶县药材公司。
  1960年,山东省青岛药材批发站与山东省青岛药材市公司合并组成青岛市中心药材公司,辖崂山批发部和即墨、胶县、胶南县等3个县药材公司。1961年,随行政区划的变革,即墨县药材公司归属烟台专区,胶南、胶县药材公司归属昌潍专区。崂山批发部改建为山东省崂山县药材公司。1963年,青岛中心药材公司撤销,分设山东省青岛药材批发站和山东省青岛市药材公司。1964年,中西药机构分开,分别成立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青岛批发站和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批发站,复归属山东省商业厅领导。山东省崂山县药材公司隶属于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批发站。1965年11月,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青岛批发站更名为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医药批发站。1972年,又更名为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医药采购供应站。
  1980年8月1日,分设山东省青岛医药分公司和山东省青岛医疗器械分公司。同时,撤销中国药材公司山东省青岛医药采购供应站。山东省青岛医药分公司隶属于山东省医药管理局,其业务受山东省医药公司指导,辖青岛第二制药厂、青岛工农制药厂、青岛四方制药厂、青岛黄海制药厂、潍坊制药厂、潍坊第二制药厂、潍坊第三制药厂和潍坊医药经营部;受山东省医药管理局委托,同时代管青岛制药厂,实行产、供、销、人、财、物六统一管理体制。1984年2月,成立的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是统一领导和管理、政企合一的医药机构。同时,将山东省青岛医药分公司改建为山东省青岛医药采购供应站,原所辖潍坊3个制药厂和医药经营部移交山东潍坊医药公司;所辖青岛4个制药厂和代管的青岛制药厂,均由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统一管理。山东省青岛医药采购供应站是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六统一体制下的部门之一。该站下设市南、台东、沧口、新特药等4个批发部和6个零售店。

TOP

第二篇 化学药品  
第二章 商业经营

第二节 品种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化学药品在青岛逐渐有了市售。20世纪初期,随着国际航运的发展,美、英、日、法、意、瑞士等国的药品相继进入青岛。其时,青岛西药商业经营品种已逾500种。其中,德国药品最多。市售化学药品驱虫药有藜藿油、山道年;解热镇痛药有阿斯匹林、退热冰、非拿西汀、柳酸钠、罗瓦而精、奎宁、氨基比林等;胃肠道药有硫酸钠、蓖麻油、甘汞、酚酞、鞣酸蛋白、导便谷、大黄末、番泻叶、胃酶和一些中药材制剂的陈皮、大黄酊剂和糖浆剂;麻醉药有安纳虽辛、可卡因、奴夫卡因、柴洛卡因及用作全麻的氯仿、乙醚等;治疗性病药有新洒尔佛散、嘉色铋、九一四、德美高斯、坦巴尔散、利比尔等;镇静安眠药有阿达灵、巴比妥、溴化钾等;磺胺药有百浪多息、大健凰、阿克疾早尔等;外用药有碘、碘仿、冬青油、红溴汞、松节油等;黑热病药有新斯锑波霜、钮奥斯登、新斯锑波散等;生物制药有白喉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牛痘苗、伤寒、血清及霍乱疫苗等。由于各国药品的名称各异、冗长,加之译音差异,一种药品常有多个品名。青岛市售化学药品品名多达3000多个。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青岛市售化学药品超过2000种,日本药占了绝对多数。其时,青岛设立了药品检验所,麻醉药品也有了一定的管理法规,但对日本药商毫无约束力,可随意出售。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药品迅速充斥青岛市场。日本药品很快被排斥殆尽。
  建国初,青岛市卫生局首先对麻醉药品进行存量登记,经营、使用和生产受到严格控制。1950年末,国产西药迅猛增加。青岛地区西药经营国产自给率约占40%。山东新华制药厂生产的斯锑黑克取代了外国产的三价锑药物。山东省水产公司青岛鱼肝油厂生产的鱼肝油和一系列鱼肝油制剂投放青岛市场。
  1954年以后,新药品如氯霉素、合霉素、异菸肼、金霉素、眠尔通、利血平、红霉素、靛胭脂、氧化氮芥、癌敌、癌抑散等相继投入青岛市场。1960年半合成青霉素问世,化学药品发展异常迅速。青岛医药商业经营的抗生素类药物发展为青霉素、四环素、氨基糖甙、氯霉素、大环内酯、头孢子菌素、杆菌肽、多烯和非烯、林可霉素、利福霉素、抗癌抗生素和其他抗生素等12类。
  50年代末到60年代,心血管药物发展速度很快。青岛医药商业经营的抗心绞痛药由硝酸甘油单一品种,发展为硝基赤藓醇、硝基戊四醇、硝基甘露醇、硝基山梨醇、硝苯吡啶等10多个品种。1965年,青岛医药站开始经营抗血栓药,有多聚糖409、羧甲基淀粉钠404、羟乙基淀粉706等。70年代,又增加经营5种氨基酸及糖尿病、危重病人用药,如木糖醇、甜菊甙、脂肪乳、生活要素等。80年代中期,经营品种又增加了降血压药和降血脂药,有降压灵、利血平、胍乙啶、五甲哌啶、伏降宁、降糖灵,以及β受体阻断药,有心得安、心得平、茚满心安等10多种。此外,还经营维丙胺、弹性酶、菸酸肌醇脂等。经营的抗癌药物已超过50种。1984年,青岛医药系统贯彻国家颁发的《药品管理法》,从法律上加强了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净化药品市场。
  1987年,青岛医药商业根据经营习惯分类,共经营药品16大类、31分类、1642种、2434个规格,是门类品种较齐全的化学药品经营地区。

TOP

第二篇 化学药品  
第二章 商业经营

第三节 采购


  20世纪初期,青岛的化学药品货源主要为舶来品,多从外商洋行进货,或从上海、天津等地采购。20年代末,上海有了华人开办的制药厂,因而国产药品在青岛逐渐增多。进口药品以德国药品占首位。1938年后,化学药品货源主要来自日本设于青岛的药房、药厂(办事处)。1945~1949年,化学药品货源一半靠中、外进出口商,一半靠上海、天津、广州等地采购。
  1952年,根据集中经营分级管理的原则,二类药品收购、调人、进口由中国医药公司统筹安排,指令收购与调拨。三类药品又分为专业平衡商品和一般三类商品。专业平衡商品在全国医药计划会议期间由中国医药公司统一平衡。会议之后,如需增减收购、调人计划,需报山东省医药公司审批,同意后可修改计划;一般三类商品中的地产商品,其收购计划由山东省医药公司作最后决定,执行中工商双方可研究增减数量。调人部分,青岛医药支公司自行处理。进口,主要为地方外汇进口,由山东省医药公司向山东省计划委员会申请外汇。外汇下达时附有进口药品明细表,委托青岛医药支公司全权负责。此外,尚有青岛市地方外汇进口,青岛医药支公司依据青岛市计划委员会批准的外汇和品种,自行处理。
  青岛医药支公司自1952年起,即设有常年驻上海医药采购供应站的采购代表,负责上海地区的采购和催发与上海医药采购供应站已签订的合同商品。1956年,山东省医药公司在上海、天津先后成立山东省医药采购组。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青岛分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医药分公司)驻上海采购员,归属山东省医药采购组领导。同时,青岛医药分公司派出驻天津医药采购组1人,负责天津地区山东省医药公司所属各二级站的采购和催发与天津医药采购供应站已签订的合同商品。另外,青岛医药公司还设有专职采购员2~3人,负责全国各地采购催发任务。“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驻上海、天津的山东省医药采购组相继撤销,采购任务主要由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自行处理。1982年以后,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调人采购渠道由过去的定点向变为多渠道、多层次,收购调入、进口指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到1987年,青岛医药公司系统二级站总收购值达7781万元。
  收购1952年,中国医药公司第一届大行政区医药公司经理会议决定,医药要集中经营管理。根据“统一计划、统一管理、促进生产、打击投机、稳定物价、安排市场,满足广大人民用药需要”的精神,药厂生产的全部药品均由所在地的医药公司(二级站)包销。青岛医药二级站贯彻会议决定精神,对青岛地区制药单位的化学药品实行全部包销。1979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决定,化学药品生产收购应“以需定产、截长补短、以长创新,做到商品适销对路”。自此,改变了地产化学药品必须由所在地医药公司收购包销的格局。是年,青岛医药站当地化学药品收购值比1978年下降了34%。1983年,医药系统实行跨区收购。到1987年,当地产品收购值由1982年所占96.3%、省内收购0.9%、省外收购2.8%,分别变为41.3%、37.8%和20.9%。
  地产品收购自1952年青岛医药支公司成立起,即对青岛私营药房、药厂所生产的化学药品实行收购。其时,产品不足20种,收购值在150亿元(旧人民币)左右。1955年,对3家制药单位采用加工订货方式收购,收购值为280万元。1958年,生产化学药品单位为7家,品种82种,收购值达到530万元。1959年,收购品种为144种,收购值为1365万元。1960年,收购值又比1959年增长1.05倍,达到2811万元。1963~1965年,收购的产品质量和数量稳中提高,平均年增长率为6.8%。1966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工商计划管理遭到破坏,产品产量和收购值虽然持续增长,但因产品质量不佳,损失142.40万元。1982年,医药市场出现多渠道、工业让利和价格浮动的形势,严重冲击了原有的固定收购关系,地产品收购发生急剧变化。1984年比1983年收购值降低30%;1985年又比1984年降低30%;1986年和1987年,比1985年分别增长了18%和27%,但包含浮动价格的回升值。
  省内跨区收购建国后,对行政区划外产品的收购严格控制。收购行政区外的产品,只限于非医药专业生产单位所生产的医药公司必须兼营的产品。其品种不多,如磷化锌、酒精、甘油、六六六、敌敌畏等。收购值每年约20~50万元。青岛医药公司省内跨区收购始于1983年。即行政区划以外的专业制药厂的产品,可以不通过所在地的医药二级站即可向其收购。青岛医药站跨区收购1987年达到65家,收购品种达200种,收购值达2314万元,成了药源主渠道之一。
  省外收购1953~1982年,青岛医药二级站省外收购,主要是土产系统的薄荷冰、樟脑粉和卫生部所辖的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抗毒素、血清等。土产系统的薄荷冰(油)、樟脑粉(块)等,由山东省医药公司根据全省各二级站供应和生产需要量,统一与省外土产公司系统签订供需合同,下达二级站按时收购。卫生部所属生物制品研究所供应的抗毒素、血清、血浆、γ-球蛋白、胎盘组织液等,划区定点供给。
  1957年以前,青岛的抗毒素、血清类药物供应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供给。之后,划归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供给。1960年又划归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供给。由于兰州至青岛途中的运输困难,商品运输期长,影响及时投放,有效期缩短,1964年复改由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供应。
  1983年,划区定点供应被打破,相应地取消了前一年度提报年度要货计划规定。此类生物制品可以遴选收购。与此同时,对省外制药厂的产品,也放开了必须通过所在地二级站(司)调拨的规定,可以与制药厂直接挂钩。到1987年,青岛医药公司省外收购值由1982年占收购总值的2.8%,上升到21%。
  调入建国初期,山东省的制药工业比较薄弱,产品的品种较少,主要依靠省外调人,尤以上海产品居多。青岛医药支公司系统商业调人,系根据1953年中国医药公司内部调拨规定执行的。1958年,山东制药工业有了发展。青岛医药站省内调人由1957年的136万元猛增至742万元。以后,青岛的制药工业逐步发展壮大。1966年,已有原料药、注射剂、片丸剂、酊水糖浆等多种剂型产品。1967年,省内调人与省外调人已各占一半。1976年,省内调人达到1338万元,比省外调人1064万元高出25%。1983年,由于实施跨区收购,省内调入大幅度下降。1984年,只有87万元。1987年,省外调人1262万元,而省内调人仅为95万元。
  省内调入1949~1957年,山东省内的化学制药工业,除淄博市的山东新华制药厂和青岛市的山东省水产公司青岛鱼肝油厂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外,其他制药厂基本上为制剂加工型的小厂。产品单调,规格不全。因而,青岛医药公司省内调入值仅占调人总值的8%~20%。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山东省的制药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青岛、济南相继有4~5年家药厂开业,品种、数量有了增加。但限于设备和技术力量,其产品仍以片剂、酊水糖浆剂为主,省内调入值占调人总值的1/3。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山东省制药工业蓬勃发展,烟台、临沂、济宁、潍坊、德州等地相继成立制药厂,逐步形成原料和各种剂型的山东省化学制药体系。省内调人值与省外调人值持平,或高于省外调人值。省内调人成为进货的主要渠道之一。
  1982年以前的山东省各地市制药工业的产品,由所在地二级医药公司(站)包销。各二级站(司)参加山东省医药公司排产平衡会议期间,同时确定调出调人品种、数量计划、并签订购销合同。因此,省内调人量取决于省内制药工业产品的多寡。1983年,实行以销定购、遴选收购之后,省内调入成为跨区收购,调入值大幅度下降,由货源的主渠道退为辅助渠道。至1987年,青岛医药系统二级站省内调人值为95万元。
  省外调入50年代初期,省外调人商品约80%来自上海医药采购供应站。1958年以后,天津、北京、沈阳、广州医药采购供应站(一级站)产品的花色品种逐渐增多,质量有所提高,而且包装也具特色,省外调入产品的对象发生变化。青岛医药站省外调人,由开始依靠上海,逐步发展为全方位的省外调人,调人单位超过40家。1983年以后,由于制药工业转轨变型,可直接向药厂购进,省外调入值呈下降趋势。1982年,省外收购127万元,省外调入1475万元,收购与调人比为1:12。到1987年省外收购1282万元,省外调人1262万元,收购与调人比为1:1。
  进口1891年,青岛西药进口量很少。主要由外国传教士携带小量的西药,只供其传教施舍,很少流入市场。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西药进口逐渐增多。1909年增至95605海关两。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初,西药进口陡降。日本人为迅速占领青岛医药市场,先后有日本财团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三菱商事株式会社,以及中小企业井上诚昌堂、山东大药房等在青岛设点开业,西药进口额迅速回升,1916年达到77894海关两,比1915年增长3倍。1917年,西药进口值突破10万海关两。日本药品大肆进口的同时,夹带了大量毒品——海洛因、吗啡等,使青岛毒品泛滥。山东大药房就是以经营吗啡针为主的日商之一。1921年,西药进口值超过16万海关两。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德、日两国霸占西药市场的局面改变。美国的派德、孟山都、普强、礼来,英国的宝威、罗宾逊、伊文斯,法国的永兴、威罗,意大利的利比德,瑞士的汽巴等制药厂竞相争夺市场。是年,西药进口只有31779海关两。1925年,猛增至105675海关两。1929年,达到218267海关两。1929年4月,南京国民Gov接管胶澳商埠后,更名为青岛特别市。进口贸易的实权仍被外国洋行操纵。1932年之后,由于军阀混战,黄河连年泛滥决口,农业歉收,物价上涨,青岛西药进口锐减。1932年比1931减少51%,1935年又比1932年下降34%。1937年,进口值仅为15571海关两。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西药进口几乎全为日本人控制。其时尚有部分是欧美药品。是年,西药进口160220海关两。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与中国的贸易中断,即使德国药品也必须由日本转口,加贴日文标签始能进入青岛。由于日本药品大量输入,青岛成了华北最大的日本药品集散地。1944年,日本国内财政枯竭,西药生产、进出口贸易艰难。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青岛的西药几无进口。1945年9月,美国军队在青岛登陆,美国药品随之涌入设于堂邑路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除了发放救济物资(包括药品)外,还以“生产型”倾销美国战争剩余药品。美国药品短期内即完全取代日本药品。这一时期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民不聊生,通货膨胀,物价暴涨,使本已无法控制的西药进口,更呈现混乱的局面。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青岛解放前夕。
  建国初,青岛西药进口仍然依靠私营进出口商。其进口值约占西药购进总值的45%~60%。由于欧美各国对新中国贸易进行限制,香港成了青岛西药进口主要渠道之一。1952年中国医药公司青岛支公司成立后,派专人到深圳接受香港发运的货物。1954年1月,外贸部、海关总署颁布了《关于管理制剂类药品及成药进口几项规定》,对青岛口岸私营进出口商已进口的西药,指令青岛医药支公司统一收购,青岛医药支公司的西药进口和收购计划必须经卫生部审查批准。1955年,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山东分公司成立,负责青岛地区的西药统一进口,并争取了远洋贸易,摆脱了由香港转口的中间盘剥,西药进口成本大幅下降。随着全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国产药自给能力增强,青岛西药进口值逐步减少。1959年西药进口值仅占当年西药总购进的1.2%;1969年占1.1%;1979年占2%;1987年占2.4%。

TOP

第二篇 化学药品  
第二章 商业经营

第四节 销售


  青岛西药市场形成于辟为商埠之后。1899年,德商凌基药房在青岛创建后,市售西药逐渐增多。随着青岛交通设施的发展,西药销售地域逐渐伸到即墨、胶县、高密和连云港等地。但在此期间,西药销售量仍然很低,老百姓治病还是以中药为主。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华人开设的西药房逐渐增多。医院、诊所的增加,使西药逐步被人们接受。30年代,青岛西药销售量剧增。进入40年代,日本药品大量输入,青岛西药市场活跃,销售地区不仅为周围  各县城,而且扩大到济南、天津、北京、开封、商丘、徐州等地。这一时期,西药商达到71家(日商药房、药厂27家,德商2家,华商42家),约有1/2的药商批发兼零售。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药品大量涌入青岛,西药市场又出现新的活跃时期,西药房达108家,销售量成倍增长。1948年之后,西药市场萎缩,西药房降到76家。
  建国初期,国营医药商业建立。山东新华制药厂青岛营业部、中国工业器材公司青岛分公司、人民药房和胶东大药房青岛支店相继成立,对平抑市场,稳定药价起到积极作用。由于当时尚未形成统一的国营医药商业机构,私营药房又占很大比重,销售方式仍沿袭固有的批零兼营,不分地区,不管流向是否合理。1952年,中国医药公司青岛支公司成立。1953年8月,商业部颁发的《中国医药公司物价工作方案》,明确了地区差价、批零差价、批发起点、供应区划和医药公司系统内部调拨作价及责任。同时,指令上海、天津、广州、重庆、西安、北京、沈阳、青岛、武汉九城市的医药产销价格由商业部统一掌握。1956年,青岛医药行业实现了公私合营,青岛地区各县相继建立健全了药材公司(中西药兼营),二、三级批发和零售经营网络全面形成。
  二级批发 青岛医药公司(站)是二级批发单位,负责向经济区划的三级批发单位(县级公司、市内批发部)调拨;对省内外二级站(司)调拨当地产品。1958年,商业部下达《关于降低26种下乡成药价格的通知》,规定了解热止痛片、胃舒平、消炎片、小儿安、宝塔糖等8种成药试行全国统一价格。1966年9月,商业部、国家物价委员会联合下达《关于西药实行统一价格的通知》,即所有的医药产品全国实行统一的批发牌价。1969年,对治疗地方病用药和血清制品实行进销批零统一价格,即医药商业的收购价、调拨价和售于医疗卫生单位为统一价格,其经营管理费用由医药公司补贴,使这类药品价格比一般药品平均低30%左右。1980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物价局、财政部联合通知调整背离价值过大的药品出厂价和销售价,修订了进销差率,把集中管理权限有计划有步聚地下放地方,允许医药有浮动价格,以反映市场供求变化。1982年,下达了医用小商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实行市场调节,价格由各地自行调整。1983年,国务院公布了医药商品中的酊水、糖浆、油膏、粉散剂等50种成药下放物价管理权限,并允许同一市场不同牌号的同一品种,有不同的价格。1987年进一步放开搞活,二级站间调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可以自由选择。
  供应区内调拨 1952年,青岛地区各县尚未建立统一的医药商业机构,商品流向仍是传统方式,既无严格的经济供应区划,也无固定的供应对象。1956年,各县药材公司,实现了专业经营管理。山东省医药公司根据交通条件和商品流向,结合行政区划,划分各二级站经济供应区。是年,青岛医药分公司供应崂山郊区、即墨、平度、招远、掖县、日照等6个县级药材公司;下半年调整为青岛医药市公司供应崂山郊区、即墨、日照等3个县级药材公司。1958年,山东省医药公司撤销了莱阳、潍坊、淄博等3个二级医药站,其调拨任务划归青岛医药公司,共供应25个市、县(29个调拨点):莱阳、淄博(周村、张店、博山、淄川)、潍坊(潍县)、即墨、海阳、莱西、文登、荣成、招远、掖县、寿光、昌乐、昌邑、安丘、益都、临朐、胶县、胶南、平度、高密、五莲、诸城、临淄、日照、崂山郊区。1959年,青岛医药公司供应17个市、县(21个调拨点),减少了海阳、莱阳、莱西、招远、掖县、文登、荣成、临淄等8个县。1960年4月以后,潍坊、淄博恢复了医药二级站建制,有12个县、市(16个调拨点)分别归属潍坊和淄博医药二级站供应。青岛中心药材公司只供应崂山、即墨、胶南、胶县、日照等5个县药材公司。1964年起,青岛医药站经济供应区又扩大为14个县。同年7月,又减少了6个县,只供应崂山、即墨、胶南、胶县、海阳、莱阳、莱西、日照等8个县。1965年,青岛医药站经济供应区又增加了平度、高密、五莲、诸城等4个县。到1980年,经济供应区划稳定,长达16年。在此期间,青岛医药站对供应区的疫情、灾情、医疗机构设置、医疗设备、门诊人次、地方病情况都能及时掌握,因而商品调拨适时对路,调拨值逐年增长。1965年为752万元。1980年达到2672万元,比1965年增长2.55倍,体现了“适销于农村的药品,优先供应农村”的原则。1981年,经济供应区又增加了安丘县药材公司,调拨值达到3500万元,比1980年又增长30%。1984年,随着经营体制的变革和行政区划的变动,五莲、诸城、安丘、日照等县药材公司分别归属潍坊和临沂二级站供应。青岛医药站除供应市属6个县公司外,还供应高密、海阳、莱阳等3个县药材公司。1986年以后,经济供应区划基本解体,高密、海阳、莱阳等3个县药材公司已不由青岛医药站定向调拨,市属6个县公司也可向其他医药二级站少量选购。
  省内调拨 1953~1957年,青岛医药二级站调拨给省内二级站的商品,主要为鱼肝油制剂和酊水糖浆类,品种不足20种,金额在100~200万元之间。1958年,当地产品发展到140种,调出品种达100多个,金额为954万元。1960年以前,山东省医药公司每季召开一次省内汇总平衡会议,1960年以后,半年召开一次省内汇总平衡会,对山东省各医药二级站收购的当地产品进行平衡,相互签订购销合同。由于指导思想冒进,商品调拨的量和值都有一些不实际的因素。1963~1965年,经过调整,调拨值稳步增长。至1976年,青岛医药公司的省内调拨始终保持着良好状态。1977年,达到2009万元。1983年之后,省内实行跨区收购,调拨金额逐年下降,1987年仅为70万元。
  省外调拨 1952年中国医药公司青岛支公司成立后,与省外医药二级站形成调拨关系。调出品种,主要是鱼肝油制剂,金额为40~50万元,1955年以后超过200万元。1959年,由于青岛制药工业的发展,产品增多,如硫酸镁、碳酸镁、氧化镁、胃酶、胰酶、甲紫、水合氯醛等,有近30种商品调出。是年,调往省外二级站的产品金额达到1319万元,提高了青岛药材站在省外的知名度。经过1963~1965年的调整,省外调拨大幅度下降,反映了青岛医药产品真实的调出能力。1966年之后,调拨量不断增长,到1976年达到1237万元,比1966年翻了一番。1978~1980年,省外调拨维持在850~900万元水平。1982年,打破了医药内部固定的分级调拨制局面,市场竞争意识增强。青岛产品的调出范围,由过去的7个省、市,扩展到全国29个省、市。1984年,省外调拨产品金额达1891万元。此后,由于各省竞争机制增强,青岛调往省外的产品逐渐减少。1987年,调拨额仅为1084万元。
  三级批发 是医药商业最基层的批发机构,直接供应医疗卫生部门和零售药房。1952年,中国医药公司召开的第一届大行政区医药公司经理会议时,即明确三级批发的“任务只有一点,要把药品供给广大人民,满足广大人民对药品的需要”。青岛医药支公司为做好三级批发供应,积极疏通流通渠道,开展成药下乡。建立了三级批发网点。1956年,青岛地区6县均成立了县药材公司,市区设立了3个批发部。随着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三级批发不断地下伸。到1987年,青岛地区设有崂山县、即墨县、平度县、胶南县、莱西县和胶州市等6个县级药材公司(28个经营组),市区设有4个批发部,供应医疗卫生单位1562家、165万户、641万人口。年销货额6607万元,人均用药为10.75元/年,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3%。
  农村供应 1953年11月3日,商业部、卫生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通知,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开展成药下乡工作。是年,青岛医药支公司建立了农村供应组。翌年,扩建为农村供应科,由16人组成,负责即墨、即东(后并入即墨县)、莱西、莱阳、胶南、藏马(后并入胶南和诸城县)、高密、诸城、五莲、平度、蓼兰(后并人平度县)、招远、掖县、日照、胶县等15个县的成药下乡工作。其时,这些县均无医药商业统一机构,主要以各县供销合作社、百货公司、贸易公司、卫生院和卫生所为成药下乡渠道。但各部门各单位对售药都有很多顾忌:怕卖错药承担责任;怕购进的药品不适销对路,造成积压。卫生院和卫生所虽然对经营未提技术问题,但因人员不足和没有资金,也不愿承担成药经营任务。1954年,中国医药公司指示各地医药公司,要药品、技术、人员三进社(供销社门市部)。青岛医药支公司据此安排农村联络员,基本上每县1人,帮助各经营单位陈列商品,熟悉商品,会同各县卫生科开办医药经营业务员训练班。是年末,15个县的区级以上供销社或百货公司、贸易公司普遍建立了成药经营点,县城和主要区镇建立了成药批发点。1955年,由于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网点扩大,仅有成药下乡的品种,已不能适应广大农村防疫和医疗的需要。为此,青岛医药公司逐渐增加一些常用的磺胺药、抗生素、抗结核药和呼吸道类的药物,成药下乡逐渐发展为药品下乡。为了配合建立农村保健员、接生员和兽医的工作,青岛医药分公司及时组织了适合于三员携带、使用方便的保建箱、接生箱、兽用保健箱。同年10月,中国医药公司副经理甘良柏到青岛视察药品下乡工作开展情况,到即墨县实地考察了全县各点的经营现状,肯定了青岛医药分公司开展药品下乡一抓(抓经营网点建设)、二帮(帮经营点编制要货计划,帮开展宣传推销)、三摸(摸医疗机构设置、设备,摸用药习惯,摸疫情病情)、四联系(联系卫生院所、供销社、百货公司、贸易公司的领导机关)的工作方法。后经中国医药公司总结为“四摸、五帮”,在全国推广实行四摸:摸发病情况、医疗卫生条件、用药习惯、市场需求。五帮:帮营业员熟悉商品知识、组织进货、陈列商品、宣传介绍、改进经营管理。1956年夏末,青岛地区各县相继成立中西药兼营的药材公司,派驻各县的农村联络员依然保留。其工作内容改为宣传介绍新产品,帮助县公司提高业务素质,改进经营管理水平和协助县公司召开医疗卫生单位会议。1958年1月,商业部确定“对适合农村需要的一般药品,优先供应农村”的原则。青岛药材站根据各县人口多少、销售额多寡,以人口占60%、销货额占40%作为供应各县的分配比例。是年5月,商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医药跃进规划会议,认为供应农村的药品越多越好,忽视了农村购买力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实,结果造成大部分药品积压在各县公司和基层单位。后经退货、调整,县公司的经营逐渐趋于正常。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供应量逐年增长。此后,青岛地区各县、市药材公司批发和零售网点得到不断扩大。到1987年,青岛地区主要乡镇均设立了经营部(组)。其中,平度县9个、莱西县1个、即墨县4个、崂山县2个、胶州市5个、胶南县6个。
  市区供应 建国后,国营医药商业即把青岛市区内的供应工作列为主要工作任务之一。1952年,青岛医药支公司成立后,担负了全部供应任务。1953年起,首先与青岛市卫生局商妥,由青岛医药支公司和青岛市卫生局每年联合召开医疗卫生单位供应会议,征求医疗卫生单位对供应工作的意见。青岛医药支公司介绍货源情况,签订供需合同,把医疗卫生单位的用药纳入青岛医药的计划,力争供需之间保持相对稳定。实施计划供应之后,供需之间矛盾减少,药品适销性增强。随着医药卫生事业不断的发展,用药量不断增加。1955年,青岛医药支公司成立了专门从事市区内供应药品的批发部。1958年,成立了市南医药批发部,负责供应市南、市北区内各综合性的大医院、疗养院和大工厂保健站;台东医药批发部负责台东区、四方区医疗卫生单位的供应;沧口医药批发部负责沧口区和楼山乡的医疗卫生单位供应。到1982年,供应医疗卫生单位的药品一直保持在其需要量的95%以上。1983年,医药系统实行多渠道流通之后,供应医疗单位的药品降到其需要量的70%左右。到1987年,青岛医药公司3个批发部负责全市所有医院、疗养院(所)、诊所、保健站和门诊部等医疗单位的医疗用药,为青岛市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药特药供应 建国后,青岛医药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新药和特种药品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医疗上的需要,1957年中国医药公司决定在全国各省会和直辖市建立特种药品经营点,指定青岛为山东省特种药品经营点,负责山东省的供应。特种药品划定118种、141个规格。1964年,山东省医药公司经中国医药公司同意,在济南加设特种药品经营点。对供应地区重新划分。青岛负责潍坊、烟台等地区及青岛医药二级站经济区划的地区供应,余者划归济南负责。特种药品品种为171种。货源分配比例,济南占65%、青岛占35%。1970年,货源分配比例为青岛40%,济南60%。1980年,中国医药公司通知,特种药品的范围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新药品,改特种药品为新药特药,并制订了《关于新药特药经营办法》。是年9月,中国医药公司召开了9城市新药特药协作会议。会议责成各地抓紧建立新药特药经营网点,尽快承担新药特药的供应任务。1981年5月,青岛医药分公司建立了青岛新药特药批发商店。1985年,新药特药品种达到629种、722个规格。到1987年,新药特药达到643种、821个规格。是年,销售金额为1670万元,占青岛医药站市区西药纯销售总额的47.7%,实现利润167.5万元。
  麻醉药品供应 1945年,南京国民Gov重新颁布了麻醉药品经营管理办法,规定各药房未在南京国民Gov登记的药师,不得经营和出售麻醉药品。但私营药房我行我素,社会上麻醉药品存量仍很多。
  建国后,1950年11月卫生部根据政务院颁布的《管理麻醉药品暂行条例》,先后颁发了《管理麻醉药品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麻醉药品临时登记处理办法》。是年,青岛市卫生局对全市私人药房和个人储存的麻醉药品进行全面登记造册;未经青岛市卫生局批准和同意,不得擅自出售、使用和转移;责成山东新华制药厂青岛营业部负责青岛市的麻醉药品经营,并设专人管理。货源由卫生部麻醉药品经营处供应。1952年,随着机构的合并,由中国医药公司青岛支公司承担麻醉药品经营,供应地区包括潍坊专区以东的胶东半岛内医疗卫生单位。1963年,卫生部、商业部联合通知,在潍坊和烟台两个地区成立麻醉药品经营点,青岛药材站只供应青岛地区的麻醉药品。是年,卫生部、化工部、商业部、公安部发布《关于加强麻醉药品管理,严防流弊的联合通知》,对麻醉药品供应对象、级别和限量进行整顿和调整,严格控制使用。1978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新的《麻醉药品管理条例》。1979年2月,又公布了《麻醉药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是年,农业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中国医药公司相继下达了《兽用麻醉药品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国内运输和邮寄办法》、《军队麻醉药品管理办法》、《麻醉药品生产和经营办法》等。使麻醉药品的生产、运输、经营、使用、储存等管理日臻完善。此后,青岛医药公司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麻醉药品经营。青岛市麻醉药品供应,必须由经青岛市卫生局批准有权使用麻醉药品的医疗卫生单位,与青岛医药站供需双方建立供应麻醉药品印鉴卡片。医疗卫生部门购买时必须填写麻醉药品购买证和消耗单,加盖与印鉴卡相符的戳记。青岛医药站依照等级限量核对无误后,方可供应。运输和邮寄必须有加盖“麻醉药品专用章”的发票,商品外包装贴有“麻醉药品”的封签,始可办理运输和邮寄。青岛医药站麻醉药品经营品种是根据卫生部公布的范围确定的,计12类39个品种。
  急救药品供应 建国后,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即赋于国营医药商业担负急救药品供应的重任。为此,青岛医药支公司确保急救药品供应,对传染病用药做到有备无患。1958年,中国医药公司制订了《急救药品供应办法》,责成上海医药采购供应站和北京医药采购供站为全国南北急救药品供应中心。是年,青岛药材站建立了急救药品昼夜值班制,并设专用急救药品值班电话26000号,成为全国急救药品供应网络成员。这一时期,每年供应烧伤、炸伤、烫伤及砒霜、有机磷、重金属中毒等事故的急救药品达30多次。1958年初夏,青岛台西区400多人食用报废肉罐头,发生中毒事故。青岛药材站连夜配备了强心、镇静和输液等对症治疗药物,承担了向卫生部汇报情况和求援疫苗的任务。卫生部当晚责成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连夜组织生产,第三日,疫苗即由北京直接空运青岛,挽救了多数人的生命。1970年9月17日,国家田径队在青岛第一体育场作表演赛,由于观众过多,造成200多观众挤压伤事故。青岛医药站闻讯后,迅速组成抢救药品的供应小组,并派人到收住伤员的医院参与跟班抢救,及时供应药物。而且派精通业务人员参加昼夜值班,负责急救药品调度和向上海、北京求援。经过5个昼夜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抢救药品的供应任务。1976年唐山地震,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接到通知后,连夜召开有青岛市卫生局和青岛医药站等有关单位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指令青岛医药站承担青岛所接收伤病员全部药物供应(包括火车、飞机运送伤病员途中药品消耗的补给)。青岛医药站当晚成立了抢救药品供应小组,并派人进驻收容伤病员的医院。抢救药品供应小组负责调度分配各医院(包括胶县和莱阳两个中心医院)所需的药品和器械。在1个多月的抢救治疗中,青岛医药站的主要值班人员吃、睡在办公室,调配了50多种药品、10多种医疗器械、1000多件商品,圆满地完成了药品供应任务。主要值班人由于劳累过度,胃溃疡急性发作,最后住院作了手术。1981年7~8月,平度、高密、五莲、诸城县等棉区,先后发生约5000人的有机磷中毒。青岛医药公司将全部库存解磷药物,派人随货同行送到急救地。并先后得到上海医药采购供应站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天津部队支援的解磷药物,使中毒人员全部脱险。由于青岛医药分公司每次均保证及时供应急救药品和参与治疗,多次受到山东省领导及主管部门的表彰。
  地方病药品供应 1952年,胶东半岛在开展全面防治黑热病过程中,青岛医药支公司积极配合各医疗小分队,适时送去药品斯锑黑克,保证了医疗队防治需用。1955年,对日照县的麻风病用药,青岛医药站在供应中优先满足日照县药材公司的要货计划。
  60年代末,济宁、泰安、菏泽、聊城、惠民专区开展大范围血丝虫病防治工作。但防治所需的海群生药物,产量有限。为此,1970年山东省化工厅、山东省卫生厅责成青岛制药厂生产,青岛医药站收购。产品出厂后,青岛医药站原价供应山东省寄生虫防治所。1971~1983年,青岛医药系统共生产海群生109.43吨,价值115.25万元,保证了血丝虫病防治药物的供应。
  军需药品供应 1953年,中国医药公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药政处签订供应协议:凡军队系统所属单位需用国产药品、器材及资本主义国家药品,均由中国医药公司统筹供应。据此,青岛医药支公司于同年末设专人负责军需供应。
  零售 50年代初,国营医药商业刚刚建立,基础薄弱,物资不够雄厚,私营药房在医药市场占有很大优势,西药市场价格混乱。1953年,青岛医药支公司根据中国医药公司《在大城市增设零售机构,稳定市场,满足社会需要的通知》,分别设立了青岛医药支公司第一、二门市部。但由于其时进口药品仍占很大比重,西药进出口贸易又为私营进口商所掌握,私营药商凭藉进口货源与国营医药商业相抗衡。几家私营西药批发商公然叫嚷“国营管批发,私营管零售”,要国营医药商业退出零售市场。1953年9月,中国医药公司下达《社会供应方案(草案)》规定“(1)对原料药供应必须进行控制,以原料控制产品,发展生产,防止投机。(2)成品供应要保证消费者需要,主要是医疗单位的需要,防止投机囤积,加速商品流转,防止积压。(3)对高级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化学试剂、牙科器械及兽医器械采取集中经营”。1954年以后,西药市场逐渐趋于稳定。随着公费医疗和劳保条例的实施,零售市场逐步缩小。其时,青岛市有13家公私合营医药零售店,显得店多客少。1956年,青岛医药分公司即提出零售药店的经营品种以常见病、多发病、小伤小病的成药为重点,开展多项服务,作好供应,以体现初级阶段医药商业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为了提高经营管理,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1963年提出了零售店7项工作任务:(一)扩大新品种,充实常用药、保健药和儿童用药。(二)拆整零售,把大包装的药品拆零或分成小包装,以方便顾客。(三)问病卖药,主动向顾客介绍药物的用法、用量和禁忌,以免错服错用和使用不当。(四)为顾客装备开水和消毒茶具,以备顾客当时服药。(五)设立夜间值班和售药窗口,以供节假日和夜间售药。(六)为顾客现场义务包扎疮疖和临时小外伤。(七)出租体温表、吸乳器、喷雾器、小器械等。同时还实行零售“七定”:定资金、定销货、定费用、定利润、定品种、定消耗、定人员。“七定”简化了零售店经营管理程序,增强了营业员的责任心,经营水平逐年提高。
  到1964年,青岛市区西药零售店有5家。1976年2月和1977年1月,先后又在沧口、台东增设2家集体所有制的零售店。1978年,撤销了云南路华安药房。
  至1987年,青岛市区以经营西药为主的零售店共有6家。即市南核算店所属4个国营药店有健民药店、健康药店、人民医药商店、胜利药店和台东医药批发部所属的集体所有制台东医药零售商店以及沧口医药批发部所属的集体所有制沧口医药零售商店。西药零售店共有职工53人。其中,市南核算店29人、台东医药零售店15人、沧口医药零售店9人。人均销售额21132元/年。

TOP

第二篇 化学药品  
第二章 商业经营

第五节 库存


  建国前的青岛西药房,多数是小本经营,以零售为主,商品的库存量很少。只有数家较大的批发商,商品库存较多,仓容面积较大。但仍不如外国洋行药房库存量大。
  建国后,国营医药商业肩负稳定市场、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做好供应的任务。特别要保证疫情、灾情和防治地方多发病、常见病的医疗药品供应。库存商品必须不断地充实和完备,以应急用。
  1952年,青岛医药支公司建立。年末库存为122亿元(旧人民币)。1953年末,库存增长为318亿元(旧人民币),比1952年增长1.6倍,年周转次数也由1952年的5.8次降低为1.8次。经过1954年的调整,库存降为221亿元(旧人民币),年周转次数为3.6次。1958年,由于计划失控,库存猛增至1349万元,比1957年的285万元增长3.7倍。1959年又比1958年增长37%。至1960年库存增长为2444万元,比1959年又增长32%。由于仓容量小,商品多,致使大批商品露天存放,造成风化、潮解、霉烂、变质。1963年末,有问题的商品额达380余万元。其中,药品为250余万元。经过报废、削价、改变用途和收回残值,对这些有问题的商品进行了处理。至1964年,库存降为550万元。1966年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再度失控。1972年库存达到2564万元,1978年增至2841万元,商品周转次数由1966年的5.5次,降为2.2次。1979年,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下达的《关于开展清仓核资扭亏增盈工作的通知》,青岛医药站对库存所有商品进行排队,通过清产核资,发现有261种商品霉变、沉淀、变质,报废损失达142.4万元。1980年,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授权青岛医药分公司接管潍坊药材站的西药部分,成立潍坊医药经营部。潍坊药材站移交西药库存1373万元。其中,有近800万元积压和滞销品种。青岛医药公司采取了应急措施。调出部分积压商品,增加周转资金,大力协助其推销。同时,积极协助其筹措资金,建成办公、经营、仓储、宿舍为一体的大楼。至1983年末,其库存压缩到800万元;商品流转次数由1980年的1.12次提高到3.4次;利润由1980年的亏损到盈利139万元;固定资产由1980年3.1万元增加到104万元。青岛医药分公司在这4年中,因忙于潍坊医药经营部改善经营管理和基本建设,自身的库存商品居高不下,1983年反比1980年增长400万元。
  青岛医药二级站的仓库长期不足,不仅仓容量小,而且仓库零星、分散,许多商品不得不经常存放于露天。1960年,在千里之外的枣庄市薛城租赁房屋,设立了山东省医药公司仓库。1964~1967年,在青岛沙岭庄建成2000平方米保温库,初步解决了易冻药品的储存。1967年和1970年,2次在高密县东岭占地19998平方米,建成4900平方米仓库,商品储存难得以缓解。1985年,青岛医药公司筹资154万元,在大成路征地3004.8平方米,建成5668.4平方米5层楼房的仓库,从而解决了长期困扰商品储存的问题。

TOP

第二篇 化学药品
第三章 科研



  青岛市化学药品科研工作始于1953年。限于建国初期落后的技术状况,仅能进行一些应用范围较小的临床药物研究工作。随着青岛市化学药品生产的蓬勃发展,自1956~1976年的20年中,青岛医药公司系统各生产企业先后建立了厂内试验室,主要从事新产品的研究工作。1978年青岛制药厂还将试验室扩大为药品研究所。1984年,山东省医药管理局将原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1982年易名为山东省海洋药物研究所)委托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代管,以利于青岛市充分利用沿海的优势开拓与发展新的海洋药物。至1987年,青岛医药公司系统从事化学药品的科技人员103人。自1957~1987年期间,共完成107项科学研究项目,取得了许多在国际、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其中,研制并投产的42项,形成生产规模的17项。

TOP

第二篇 化学药品  
第三章 科研

第一节 机构


  建国前,青岛地区从未设过专门从事化学药品科研的机构。
  建国后,1953年,青岛市卫生局在莱芜二路2号甲和齐东路2号,占地3500平方米,房屋2700平方米,成立青岛市中心试验室。其任务是从事临床药物研究。1956年青岛市医药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青岛制药厂增设了试验室,配备兼职药师1人,技术员3~4人。1958年,青岛市中心试验室更名为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仍以从事临床药物研究为主,为青岛市卫生医疗部门服务。1962年,青岛黄海制药厂建立检验室,配备专职药师1人。
  1970年,青岛第三制药厂为研制新产品,成立了有药师、干部、工人各1人组成的三结合试验室。1972~1976年,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各药厂试验室的技术人员几乎全部调离工作岗位,试验室名存实亡。1976年,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也因此进行缩编,将齐东路2号所址让给青岛市卫生局药品检验所。1978年,根据国务院批转卫生部《药政管理条例(试行)》和化工部颁发的《医药工业质量管理条例》,青岛市化工局批准青岛制药厂将试验室扩大为青岛制药厂药品研究所,为青岛市化学制药工业首次建立的药品研究开发机构。研究所下设技术开发组、分析组、合成组、制剂组和生物发酵组。
  1981年,青岛制药厂药品研究所迁至该厂新接建2层楼房,占地604平方米。是年,青岛黄海制药厂增设试验室,配有药师1人、技术员1人。青岛第三制药厂健全了试验室,并固定了人员。青岛第二制药厂和青岛第四制药厂,限于房屋和技术力量,以质检科兼负试验室任务。1982年,经山东省人民Gov批准,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由青岛市卫生局领导划归山东省医药管理局领导,同时易名为山东省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1984年,山东省青岛医药公司受省局委托代管该所。

TOP

第二篇 化学药品  
第三章 科研

第二节 成果


  建国后,青岛医药科研工作虽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在1957~1987年期间,仍完成了107项科学研究项目。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青岛的化学制药厂普遍重视加强科学研究,新产品新工艺不断出现,取得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其中,研制并投产的42项,形成生产规模的17项,获国优、省优、市优产品12项,获国际博览会金奖1项,工艺改革7项,代外地、外单位科研8项(其中烟台市3项、宁夏2项、青岛轻工2项,为上海合成麝香香酮药理测定1项),改进操作提高产品质量的5项。
  1954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水产品加工厂生产的乳白鱼肝油,质量一直上乘,供应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武汉、西安、南京、合肥、长沙、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全国主要大中城市。1982年,实行全封闭防污染和灭菌新工艺,合格率达到100%,成为国内唯一全合格的鱼肝油产品。是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3年,该产品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1984年,荣获国家银质奖。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水产品加工厂所生产的浓、淡鱼肝油滴剂和维生素戊丸。1985年均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70年代初期,青岛肉类加工厂生物化学制药厂学习天津萃取工艺生产细胞色素丙。后几经探索,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的透明度居国内之首,深受各地医药卫生界推崇,曾数次派人来青岛学习。1987年,该产品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商业部优质产品奖。1984年,青岛肉类加工厂生物化学制药厂研制的生活要素,获商业部科研成果二等奖。
  1978年,青岛第三制药厂学习上海生产工艺生产辅酶A冻干粉针,但产品质量一直不稳定。1981年,该厂三结合试验室攻关小组历时一年多,44次试验,终于筛选出最佳生产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1983年,该产品获山东省医药公司系统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双革”成果二等奖。
  1979年,青岛第二制药厂将旧发酵设备改造后生产庆大霉素。产品收得率低、染菌率高,年产量停留在1~2吨之间,经济效益低下。1983年,通过集体“会诊”,对菌种选育、发酵配方进行改进,总收得率由72%提高到83%,优级品率达到97%。是年12月,获山东省医药管理局科研二等奖。
  1981年,青岛制药厂生产的新诺明年产量为1吨,翌年达到10吨,1983年达到31吨。由于新诺明高效低毒,产品供不应求。1984年,扩建为年生产能力100吨。1985年,产量达到112吨。是年,改为常压脱羰。1986年完成152吨,优级品率达到99.8%,符合英国药典(1980年)标准。是年再经扩产改造,设计能力达到300吨/年。1987年完成222吨,占国内总产量的9.6%。1985~1987年,出口量达到128吨,提高了在国外的知名度。1987年获省优质产品奖。1986年获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收率工艺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2年,青岛第三制药厂与青岛海洋大学、青岛医学院联合研制藻酸双酯钠(PSS),历时3年研制成功。这是中国首创开发的海藻药物。1985年经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医药管理局鉴定,1986年投产,并获山东省科学进步一等奖,山东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1987年荣获第十五届国际博览会发明金奖。
  1986年,青岛黄海制药厂根据国际70年代发展起来的药物动力学理论,以药用高分子材料为缓释基质研制成功长效消心痛片。口服后,药物在胃肠形成控释胶团,定时定量释放药物,从而治疗和预防心绞痛。1987年,该产品获青岛市优质产品奖,同年获山东省经济委员会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