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3:化学工业志 第六篇 化工科研与化工教育

第六篇 化工科研与化工教育  
第一章 化工科研

第一节 化工科研机构


  青岛解放后,随着化学工业的不断发展,青岛市各级化工科研机构相继建立。1990年,全市化工系统科研单位34个,占全系统企业总数的86.2%。其中,化工部所属驻青岛市的科研机构2个;青岛市属独立化工科研机构2个;青岛市高等院校化工科研机构5个;企业办科研所(室)25个(其中,享受市属科研机构待遇的厂办科研所2个)。共有工程技术人员3847人,占全系统年末职工总数的7.36%。其中,从事科研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279人。 
  化学工业部海洋涂料研究所 1966年4月18日,为研制船底防锈和防污(即防止海洋生物附着)涂料,由化工部和海军后勤部组织20多个有关单位,在上海召开会议,成立了“4.18”会战组,分别在南海、东海和北海三个点开展科研工作。1970年,会战组改为协作组。1980年2月,在原“4.18”北海协作组的基础上组建化工部海洋涂料研究所。1990年,该所职工人数达到183人,其中科技人员12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6人,中级职称的32人,初级职称的51人,其他科技人员9人。 
  青岛化工研究所 1958年,以青岛市第一轻工业局试验室为基础,成立青岛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化工研究所。初建时职工不足10人,占地面积2266平方米,主要进行农药方面的科学研究。1963年,更名为山东省重工业厅化工研究所青岛研究室;1965年,改属青岛市化学工业局,改称青岛化工研究所。其间,该所着重从事海洋化工、高分子材料及农药方面的研究开发。 
  到80年代初期,该所共取得科研成果38项,其中有8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3项获省科技成果奖,9项获青岛市科技成果奖。1979~1981年,取得科研成果16项,占建所24年成果总数的42%,并且利用其科研成果生产的产品获得纯收入22万元,与有关单位签订科研和技术协作、服务合同6项,总值20.6万元。1982年取得成果16项,有6项科研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80年代中期,该所逐步形成了以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科研开发方向。主要分为三个大类,一是包括橡胶助剂、塑料助剂、纺织印染助剂、皮革化学品、涂料助剂等各类助剂;二是农药、医药中间体;三是粘合剂。其中较有影响的项目有:橡胶促进剂NS、纺织胶辊处理剂、软包装粘合剂等。1985年11月1日,青岛化学石油工业公司将青岛色酚染料厂厂址移交青岛化工研究所。1989年3月,青岛化工研究所移址青岛市四方区小白干路132号,占地面积扩大到2026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70万元。到1990年底,该所职工已达到143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107人。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1人,中级职称的33人,初级职称的52人,其他科技人员1人。共完成科研成果61项,其中26项受到国家、部省和市级奖励。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有:分散剂PD(PR)、水中颗粒饵料粘结剂、工业防霉剂、对苯二甲醛、间三氟甲基苯乙腈、对甲酰基苯甲酸甲酯等。 
  青岛橡胶工业研究所 筹建于1975年4月。1978年建成3400平方米科研大楼。1979年,化工部确定该所为全国胶带专业技术归口单位,1980年为全国胶带定点试验组组长单位。 
  1981年,该所成为山东省化学石油工业厅橡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同时承担全国胶带和海洋橡胶制品专业情报协作组组长工作,创办刊物《胶带及海洋橡胶制品》。到1982年,该所已鉴定或应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有9项。1987年4月,根据胶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需求,该所被化工部确定为部级胶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同年7月,该所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并进入了以青岛第二橡胶厂为龙头企业的黄海橡胶联合公司(黄海集团),成为这个集团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之一。 
  80年代末,该所已开展了胶带科研、标准化、全国胶带物理机械性能统测、胶带新型手段的开发、胶带质量仲裁、生产许可证发放、优质产品评比等行业归口服务工作,并收集、研究、交流本专业国内外信息,主办了《胶带工业》刊物。其主要产品和技术有:双面圆弧齿橡胶同步带,采金溜槽胶带,芦笋罐头机用花纹环形胶带,橡胶空气弹簧,煤气表薄膜,冶金精炼炉用耐高温充气密封胶囊,橡胶缆绳,橡胶衬里,短纤维橡胶复合体应用技术,聚氨酯铺装材料和铺装技术,果蔬保鲜薄膜,常温翻胎和补花纹块技术,粉煤灰在橡胶制品中的应用技术,同步带生产技术,切边式V带生产技术,各种硅、氟胶件及各种耐高温、耐腐蚀、耐油密封橡胶制品等。该所的双面圆弧齿橡胶同步带、齿形多楔双面带、减震空气弹簧、短纤维在橡胶中的应用、聚氨酯铺装技术等居国内领先地位;切边式V带生产技术、短纤维增强胶管、钢丝铠装短纤维复合吸引胶管、短纤维增强矿工帽、气调保鲜水果膜等技术都处于国内一流水平。198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对该所的检定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进行评审并认定合格。 
  1990年,该所有职工159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97人,占职工总数的61%。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4人、中级职称的49人、初级职称的33人、其他科技人员1人。该所是集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产品生产、科技贸易为一体的科研单位,设有胶带研究室、橡胶制品研究室、标准计量室、信息室、设备室及一个部级检测中心和一个中试车间。 
  厂办科研机构 建国前,青岛市只有少数几个规模较大的化工企业设有技术部门,技术人员主要是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很少进行化工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建国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化工产品的开发,部分化工企业开始成立自己的科研机构(研究室或中心试验室)。最早是1956年创办的青岛染料厂研究所。其后,青岛海洋化工厂研究室和青岛东风化工厂研究室相继建立;有的企业根据具体生产组成临时性的试验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部分企业成立生产指挥部,设专人管理技术工作,撤销了科技机构,技术人员下放劳动,科研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得到逐步落实,企业开始重视科技人员的作用,许多厂办的科研机构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同时,在一些企业中也产生了一批不固定的科研小组。1990年,全市化工系统企业自办的科研机构共有25个,从事技术研究开发人员1133人


第六篇 化工科研与化工教育  
第一章 化工科研

第二节 获奖科技成果


  建国后,全市化工科研成果共获得国家级奖励31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1项、获国家级发明奖6项、科技进步奖10项、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1项。获得省级优秀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共102项;获世界发明博览会金、银、铜牌奖各1项。

TOP

第六篇 化工科研与化工教育  
第一章 化工科研

第三节 化工科技情报


  20世纪20~30年代,青岛市化工企业的产品标准及生产技术大多被日本人垄断,各厂产品在成份、品质、技术规格等方面各自保守秘密。抗日战争胜利后,所有日本人经营的企业被南京国民Gov派员接收,开始出现了化工科技情报工作的交流。1947年,青岛橡胶厂出版《青岛橡胶》季刊(因故仅出版一期),由该厂厂长洪楚宝撰写《发刊辞》,向全社会同行业倡议:公开进行技术研讨,集思广益,破除闭门造车、各守秘密、老死不相往来的旧习俗,共同发展国内橡胶事业。 
  建国后,青岛市化工科技情报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省、市级工业科技情报机构的建立,60年代青岛市化学工业局建立化工情报委员会,管理化工系统科技情报网的工作,另外,部分化工企业也先后配置专(兼)职情报工作人员,在本系统、本企业内负责管理、开展科技情报工作。“文化大革命”初期,大部分科技情报人员调离岗位,情报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设于青岛市化学工业局的山东省橡胶科技情报站成立,出版刊物《山东橡胶》。1973年,以青岛化工厂为牵头单位,成立山东省氯碱科技情报站,出版刊物有《化工信息简报》、《山东氯碱》。1976年,山东省染料工业科技情报站在青岛染料厂成立。1981年,化学工业部橡胶科技情报站胶带专业站成立,站址设在青岛市橡胶研究所,并出版刊物《胶带工业》。到1982年,山东省在青岛市化工系统内建立的科技情报机构,还有塑料科技情报站(设于青岛市化工研究所)和涂料科技情报站(设于青岛油漆厂)。这些情报站一般为1~2人,挂靠在重点企业或化工科研单位,承担本专业国内外科技状况、动向和科研、技术革新成果的搜集整理工作,并通过出版定期或不定期的刊物或参考资料等各种形式进行交流,提供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参考。1983年,化工部在青岛红星化工厂成立化工环保情报站铬盐情报网,并出版刊物《铬盐技术通讯》。1986年,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公司成立青岛市化学工业科技情报信息网,出版刊物《青岛化工》。这些化工科技情报网、站,主要采取编印科技情报刊物、举办专题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现场会、资料展览、情报咨询、技术协作等方式,介绍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国际贸易形势、可供转让的科技成果、新产品开发趋势以及国家、省、市科委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及政策法规等,组织情报调研,推广新技术、新工艺,为解决生产关键、制订发展决策等提供情报服务。青岛化工学院情报室围绕本院“固相法氯化聚乙烯”研究项目,开展定题服务,提供国外文献题录近2000条、文献189篇。该科研项目获中国发明协会银牌奖。山东省氯碱科技情报站先后对氯化石蜡、过氯乙烯、三氯异氰脲酸等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并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原材料消耗、三废治理、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氯碱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1987年,化学工业部青岛海洋涂料研究所的“无毒海洋防污涂料情报调研”和青岛化工学院的“铝制品用焊接助剂专题情报服务”获国家优秀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
  1990年,全市化工科技情报专业网站有7个,包括橡胶制品、无机盐工业、染料和涂料工业、氯碱工业等专业门类,出版相关专业刊物8种。

TOP

第六篇 化工科研与化工教育  
第一章 化工科研
第四节 化学化工学会

学会的组织建立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青岛市开始建立化学会组织。当时化学会设在山东大学内,有会员30多人,在化学教育、培养化学专业人才方面有过一定的贡献。建国后,于1959年12月成立青岛市化学化工学会,成为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山东化学化工学会和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工学会的组成部分。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鼓舞下,该学会成为独立的化学化工科教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组织,挂靠在青岛市化学石油工业公司。 
  青岛市化学化工学会的宗旨是团结全市化学、化工界广大科技人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加强学术交流,为发展青岛市的经济建设,繁荣科学文化,促进科技界多出成果、快出人才做贡献。该学会1959年首届理事会成立时,有会员128人,到1980年第二届理事会时,会员人数发展到488人。到1989年,共有会员958人,其中高级职称者356人,占会员总数的36.6%。入会者的条件限于具有助理研究员、讲师、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化学、化工科技人员或相当于上述职称的科技工作者,会员的加入采取个人申请、会员介绍、所在单位及专业委员会推荐等形式。其间,青岛市部分区、县亦相继成立了化工专业学(协)会。。 
  1990年,青岛市化学化工学会共有包括海洋化学、分析化学、橡胶加工、化学工程、涂料与涂装、高分子化学、计量控制、中学化学教育、科学普及、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等专业在内的12个专业委员会组成,共有会员964人。

TOP

第六篇 化工科研与化工教育  
第一章 化工科研
第四节 化学化工学会

主要学术活动


  青岛市化学化工学会主要任务是开展行业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思想,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普及化学化工知识,推广、传播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为化学化工的科技发展战略组织考察、论证和献计献策;为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行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同时,编辑、出版学术刊物、科普读物及科技资料。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和专题讲座,开展青少年化学化工教育活动,并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学会各届理事会都把学术交流与全市的经济建设、推动科技进步相结合,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科技攻关相结合。三届理事会共开展学术活动70余次,为各种学术会议推荐论文205篇。 
  1989年4月21日,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杨柏翰大学布莱尔教授到青岛化工学院进行了讲学访问,并作了题为《一种新型的科学中心》的学术报告。是年5月,全国胶体稳定性理论研讨会在青岛市召开,在会上交流胶体稳定性学术论文50篇。青岛海洋化工厂曾在《无机盐工业》、《无机盐化合物》和《青岛化工》等学会刊物上发表了《老化条件对硅胶质量的影响》、《溶液PH对硅胶水凝胶吸附杂质的影响》、《耐水性硅胶的制备和应用》、《制备分析用硅胶》等科技论文4篇。1990年,青岛市化学化工学会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有:邀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沈柏宏教授讲《化工新技术》;邀请美籍华人张闻选博士作油漆及高分子材料和管理方面的学术报告;邀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高鸿作分析化学方面的学术报告;邀请华东化工学院院长陈敏恒教授作化工原理的学术报告;邀请北京大学顾锡人教授作《表面化学》专题讲座;邀请济南化工学会理事长蒋则新讲《化工经济评价》。此外,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化工学会在青岛市联合举办了“化学工程设计数学模拟”学术交流会,收到学术论文200多篇。 
  学会成立后,共举办科普讲座30余次,在山东省、青岛市科技报刊发表科普文章90多篇,放映科技电影6场,观众达4200多人次。1989年,学会与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初、高中学生中举办“化学知识竞赛”,参加竞赛人数达300多人,从中评选一等奖16人、二等奖19人、三等奖16人,极大地鼓舞了青年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和爱好。近10年间,该学会先后举办了化学工程学习班、工程师外语提高班、BASIC语言班、数理统计班、四谱学习班、超强度学习班、气象色谱班、计量管理学习班、分光光度计应用维修班、仪器分析班、单元仪表管理班、橡胶工艺基础班、文献查阅及初、中级化验工(员)学习班等100多期不同专业的学习班,培训各种人才6200多名,仅初、中级化验工(员)培训班就办了40多期,该学会被山东省化验员技术考核委员会评为先进集体。 
  在进行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方面,该学会组织有关会员在全市范围内对“印染助剂”、“造纸助剂”、“化工系统企业内原材料配套”、“山东橡胶助剂情况调查”等做了系列普查和调研工作,为山东省“七五”期间的开发建设,提出了建议。为发展全市精细化工事业,该学会围绕全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开展全市化工生产建设技术服务活动,组织人员对全市化工生产及产品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化工企业的设备、技术进行研究,提出将原料产品就地加工、由粗化工产品向精细化工产品发展的建议,不仅可以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有利于全市旅游基地的建设。从这一目标出发,把生产石油的裂解产品划为七条线,分成农药、染料、油漆3个点,综合情报、测试手段、工艺、设备4个大类,提出37个攻关项目,组织各专业委员会分头开展工作,并与化工局联合举办科技协作交流会。1989年,学会根据青岛市拟进行城市煤气化建设意见,组织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开展技术经济论证。从利用闲置设备、管理技能、原材料供应、投资、产值、利润等方面,综合出5种方案。经过反复论证,进行数量化综合评价,优选出最佳方案,供领导决策参考。青岛红星化工厂铬盐生产中的废渣(铬渣)有毒,污染环境,市民意见很大,且已积存几十万吨,急待处理。为避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学会组织技术力量,并会同各有关部门,对铬渣进行物理、化学、毒性等方面的试验。与建材研究所等单位研制利用铬渣,制成铬渣砖、铬渣石,供建筑业使用;并建议上级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安排铬渣砖的生产,达到废物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学会创建后,不断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厂矿、团体会员单位,进行新产品技术鉴定或产品论证、评估、技术诊断等活动,受到各单位的好评。学会咨询服务处还协助会员对其科研成果进行转让,并对团体会员单位无偿提供咨询技术服务。 
  青岛市化学化工学会1981年创办《化工通讯》刊物,不定期出版,主要向团体会员、会员单位及各会员赠送。其《青岛化工》由学会与青岛市化工科技情报中心合办,创刊于1982年,开始为月刊,1985年起改为季刊。

TOP

第六篇 化工科研与化工教育  
第一章 化工科研

第五节 化工科学技术协会


  1959年,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要在工矿设立科协组织”的精神,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将原青岛市科学普及协会在工厂设立的工厂科学普及协会(简称科普协会)改名为工厂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同年7月,青岛化工厂科协成立,是全市化工系统内最早成立科技协会的企业。“文化大革命”期间,企业科协工作被迫停止,活动场所多被挪作他用,工作人员也被改行或调离岗位。60年代末,青岛油漆厂科协成立。1978年青岛市科协工作恢复后,各企业的科协组织也相继恢复活动。1981年6月,青岛化工厂恢复科协组织,有会员118人。到1986年,该厂科协先后组织论证了蒸发改造、液氯挖潜改造、电解运行方案、整流经济运行方案、全厂计量仪表方案、机电设备单机效率及节能型选择方案等,大都取得较好效果。5年中,该科协组织科技人员撰写学术论文60余篇,译校科技资料27篇,举行学术报告会或技术论证会9次,新产品鉴定会2次,在《青岛科技报》、《国内化工情报》、《氯碱通讯》等刊物上发表科普文章16篇,并取得了“氯丁二烯中毒防治研究20年”的科研成果。 
  到1990年,全市化工系统基层科协组织已发展到8个。

TOP

第六篇 化工科研与化工教育  
第二章 化工教育

第一节 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


  建国前,山东大学设有化学系。建国后,国家为适应化学工业的发展,1956年8月,化工部在青岛市设立了青岛橡胶工业学校,是青岛也是山东省最早创办的中等化工专业学校。1958年6月,该校改属山东省领导。8月8日,青岛第二橡胶厂创办了橡胶工业学院(又称青岛橡胶学院)和橡胶工业学校(又称中等技术学校),两个学校一套班子。当年,学院招收学员一期两个班(橡胶工艺和橡胶机械)共60人;工业学校招收三期学员,第一期200人,分四个班(橡胶机械一个、橡胶工艺三个),第二、三学期各招收两个班,全部是橡胶工艺专业。9月15日,在省属青岛橡胶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山东化工学院(现青岛化工学院)。建院初期,设有大学部和中专部,其中大学部设化工、化工机械、橡胶3个系,开设基本有机合成、化工机械、化学工程、橡胶工艺、合成橡胶工艺5个本科专业和无机物工艺1个专科专业,并招收大学本科、专科生323人;中专部为原橡胶工业学校中专生。当时,全院教职员工221人,在校学生1141人(大学生455人,中专生686人)。翌年,该院调整学院建制,撤销橡胶系及合成橡胶工艺专业,将橡胶工艺专业并入化工系。同时撤销了5个预科班,其在校生转入中专部。1960年,该院化工系无机物工艺专业改招本科生,增设合成橡胶工艺、石油工艺、燃料化学3个专业的大专班(初中毕业入学,学制5年),加上中专部增设的4个专业,在校生扩大到1735人。1961年,撤销化学工程专业和上年增设的3个大专班,充实加强橡胶工艺、基本有机合成、无机物工艺、化工机械等4个专业。根据山东省Gov指示,该院从中专部动员415名学生休学或退学,在校生减到1035人(本科551人,专科68人,中专416人),并调出教职工122人。同年7月,根据山东省委决定,将青岛第二橡胶厂厂办橡胶工业学校的橡胶工艺和橡胶机械专业并入该院中专部。翌年,该院隶属化学工业部。 
  1965年,该院中专部脱离本院,单独成立青岛橡胶工业学校。1968年3月,化工部将青岛橡胶工业学校重新并入山东化工学院。“文化大革命”初期,该院停止招生,学生停课,教学设施、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均遭严重破坏。1970年,山东省决定该院停办,改为山东省化工技术学校,1971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撤销此项决定,恢复山东化工学院。翌年,恢复招生。 
  1977年开始改革招生办法,恢复统一考试。当年招收本科生467人,1978年招收本科生491人,教学工作逐步恢复正常。翌年5月,该院又重归化工部领导,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验手段均迅速增加和改善。1980年,该院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开办函授教学。1982年,该院设有橡胶、化学工程、化工机械3个系,在校生1619人。1984年,经化学工业部和教育部批准,山东化工学院改为青岛化工学院。

TOP

第六篇 化工科研与化工教育  
第二章 化工教育

第二节 技工学校教育


  建国前青岛市化工系统没有技工学校。1956年,青岛第二橡胶厂办起全省第一所技工学校,校名为青岛橡胶技工学校。同年10月1日开学,招生600人,对象是高小毕业生,开设橡胶工艺专业,学制2年。1957年,该校并入青岛橡胶工业学校。同年,青岛第六橡胶厂成立橡胶技工学校,下半年招生200人。1959年,该校由青岛市化工局接管。到1960年,青岛市化工系统技工学校共有4所,但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全部解散。 
  1965年,化工技工教育开始恢复。是年,青岛染料厂成立技工学校,招生50人,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1966年,青岛化工厂技校成立,招生50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技工学校停止了招生,随之陆续被解散。 
  80年代,青岛市化工系统技工教育蓬勃开展,至1989年,青岛第六橡胶厂、青岛石油化工厂、青岛碱厂、青岛染料厂、青岛化工厂、青岛油漆厂、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红星化工厂、青岛红旗化工厂等相继创办技工学校,开设与本企业生产相关的专业课程,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新型技术工人。

TOP

第六篇 化工科研与化工教育  
第二章 化工教育

第三节 职工教育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青岛市劳工教育委员会的督促下,青岛福字胶皮厂、中国颜料厂、同泰橡胶厂等,相继办起劳工学校或职工文化补习班,学员均在50人以下,经费由厂方支付,教员由本厂职员兼任,晚上授课,学习内容为一般文化知识,由于厂方不积极,均未能长期坚持。 
  建国初期,全市化工系统职工有半数以上是文盲和半文盲。1950年,国家发布《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青岛维新化学厂和青岛橡胶厂等较大的企业相继办起职工业余学校或识字班、初中班、专业培训班等。青岛橡胶厂于1951年办起数学、物理、化学和橡胶工艺专业培训班,学制半年,毕业78人;青岛维新化学厂于1953年办起两个扫盲班和两个速成初中班,并成立教育科,抽调10名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教师(占职工总人数的2%),设立了职工教育专用经费。1956年,青岛油漆厂成立职工业余学校,先后举办扫盲班(30人)、高小课程学习班(100人左右),另外,还举办了物理、化学学习班,参加学习人数达160人。1957年,青岛化工厂成立职工业余学校,两年内教师由2人增加到13人,并开设了从小学到初中共6个教学班,参加学习的职工达300多人。到1962年,该厂职工队伍的文化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文盲、半文盲比例降低到15%。“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学校被解散,教师下放劳动,教学书籍及教学设备被毁坏,职工教育全部停止。 
  1976年,化工职工教育开始逐步恢复。是年,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染料厂、青岛化工厂、青岛油漆厂、青岛第六橡胶厂、青岛同泰橡胶厂、青岛红星化工厂、青岛红旗化工厂等部分化工企业相继办起“七·二一”工人大学。实行“厂来厂去”的办学方针,学员全脱产学习,学制3年。这些学校的学员文化程度不一,教学质量较差,有的学员到毕业时只达到初中文化程度。1979年该类学校全部停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化工系统职工教育全面展开,并逐步走向正轨。许多企业重新建立职工教育机构,安排培训基地,制订计划,采取业余或脱产、半脱产轮训等方式对职工进行文化补课,开展各种形式的职工教育。青岛第六橡胶厂1979年成立职工教育委员会,并制订了5年教育规划,使全厂40%的职工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的职工达到大专水平,1980年,该厂被山东省化工厅评为“职工教育先进单位”。1981~1983年,青岛第二橡胶厂、青岛同泰橡胶厂、青岛化工厂、青岛染料厂、青岛油漆厂、青岛红旗化工厂、青岛红星化工厂等较大企业先后建立了职工中学或职工教育中心,以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补课(简称“双补”)和干部轮训为重点,开展了全员培训。同时,全市化工系统的成人高等、中等专业教育以及在职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也逐步展开。 
  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形式是广播电视大学全科班或单科班。1979年开始,青岛化工厂、青岛染料厂、青岛油漆厂、青岛红星化工厂、青岛红旗化工厂、青岛碱厂等相继开办了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班,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具有大专学历的专业人才。部分企业还先后办起电视中专和职工中专。 
  在完成对企业职工文化补课后,1985年开始,对职工进行中、高级技术培训工作。是年,由青岛化工厂、青岛染料厂等部分提前完成文化、技术补课的企业先行试点。到1991年,青岛化工厂共举办化工工艺、化验员、化工仪表、化工电工等高级工培训班7期,培训192人。青岛第二橡胶厂到1990年,已有5596人次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班学习,全员培训率达到124.4%。 
  1990年,全市化工系统除完成职工文化和技术等级教育、培训外,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双基”)教育以及岗位、资格培训等各类形式的职工教育。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