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16:侨务志 第五篇 侨务管理

第五篇  侨务管理
第一章  管理机构



  青岛建置以来,青岛旅外侨胞、外籍华人、港澳同胞以及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不断增加,但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设管理侨务的机构。青岛解放后,侨务工作得到党和Gov的重视和关心,侨务工作的管理机构逐步得以建立和健全。青岛解放后,侨务工作由青岛市民政局社会科代管。1956年8月,青岛市民政局设侨务民族科。1959年2月,青岛市民族华侨事务处成立,与青岛市宗教事务处合署办公。1963年,单设青岛市华侨事务处,内设办公室、侨务科。1966年2月3日,山东省人委批准青岛宗教、民族、华侨事务处合并为一个机构,对外挂3个牌子。“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初,青岛市侨务机构被撤销。1971年起,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外事组兼管侨务工作。1978年5月,成立青岛市革命委员会侨务办公室。1980年9月,市侨务办公室改名为青岛市人民Gov侨务办公室。1984年7月,根据青普发(1984)79号文件,市侨办定为市Gov局级工作机构。1984年10月,根据青政发(1984)191号通知,市侨办列入市Gov工作部门序列,同年11月,其编制由原来20人增至23人,内设秘书科、侨政科、联络科、宣教科。青岛市被列为全国计划单列城市之后,1987年3月,市侨办设秘书处、侨政处、联络处、宣教处。市侨办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保护华侨和归侨、侨眷的正当合法权益,广泛团结海外华侨和归侨、侨眷,增进同外籍华人的友好情谊,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团结友好与合作交流而奋斗。
  “文化大革命”前,各县区侨务工作,由统战部门兼管,“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冲击。1971年以后,青岛市属各县、区均有相应的管理侨务工作部门。1984年以后,即墨、莱西、胶南、平度、胶县均设有侨务办公室。市内各大局侨务工作一般放在组织人事部门,大专院校侨务工作一般放在统战部。


第五篇  侨务管理  
第二章  接待联络

第一节  接 待


  建国前,青岛市没有侨务机构,没有官方的接待联络事项。
  建国初期,只有少数侨胞、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到青岛探亲。1959年,来青侨胞仅61人次。60年代,历年未超过100人次。1973年已达516人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百业兴旺,稳定繁荣。1979年,来青侨胞、外籍华人,港澳同胞已达2847人次。80年代,特别是1984年青岛进一步开放后,来青岛探亲、旅游、洽谈经贸合作、投资办实体以及进行经济、文化学术交流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人数较前有很大增长。1984年为4672人次,1990年为1.45万人次。1990年,由市侨办直接接待的为1075人次(工商企业家830人次,各类专业人士120人次,Gov官员4人,夏令营营员39人)。
  青岛市各级侨务部门遵照“热情接待,多做工作”的方针,不论对旅行团,还是零散客人,不论对重点客人,还是对一般客人,都从各方面给予周到、热情的服务,加强宣传、联络,组织他们游览风景区、参观工厂企业等。
  70年代以来,青岛市侨务部门接待旅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组成的旅行、参观、贸易团体26批次,约1100人次,来访团体多由社会地位较高的侨领和各界人士组成,多数都得以和青岛市擎天柱会见。

TOP

第五篇  侨务管理  
第二章  接待联络

第二节  侨生、夏令营


  为使年轻一代华侨、华人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继承华侨爱国传统和中华文化传统,建国以后,许多侨胞将子女送到青岛求学,或到青岛等地参加夏令营活动。
  华侨学生 1952~1967年,青岛市共接待安置来青岛求学的华侨学生497名。其中,1953年有33名;1957年由北京、广州、厦门等市分来97名;1958年由北京、广州等地分来100名;1967年由广州分来180名。侨生主要来自东南亚诸国和港澳地区,安置分布在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医学院、山东化工学院及青岛一中、二中、九中、十七中等学校就读。这些侨生的学习、生活等得到中共青岛市委、市Gov及有关部门的关怀和照顾,经常为他们组织座谈会、联谊会、聚餐会、外出参观等。大多数侨生努力学习,要求进步,表现较好。1960年,有50余名侨生获得三好学生、红旗手等光荣称号。1963年,有26名侨生加入共青团,有206名侨生在青岛参加了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179名印度尼西亚侨生,离开青岛返回侨居国。
  夏令营 “文化大革命”前,侨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归国侨生举办夏令营,称“暑期乐园”。1956年7月,由山东省民主青年联合会在青岛举办了“山东省归国华侨同学暑期乐园”,有济南、青岛的110名高等、中等学校的归国侨生参加,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刘西元参加了活动。1959年9月,青岛市教育局、市侨联、团市委共同举办了“青岛市归国华侨学生暑期乐园”,青岛各大、中学的180余名侨生参加活动。
  1983~1990年,国务院侨办、北京中国语言文化学校每年组织华侨、华人青少年举办“北京——青岛友谊夏令营”。其中:1983年,1批44人;1984年,1批56人;1985年,1批55人;1986年,2批63人;1987年,1批40人;1988年3批63人。另外,1986年8月,山东省侨办、济南市侨办举办“北京——济南——青岛友谊夏令营”,营员47人;1987年8月又举办了第二批,营员58人。1988年8月,举办1批,营员38人;1990年8月,举办2批,营员39人。参加夏令营活动的主要是来自美国、加拿大、西欧、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港澳地区的青少年学生。这些夏令营营员在青岛期间,除参观游览外,还进行了家访、联欢等活动。

TOP

第五篇  侨务管理  
第二章  接待联络

第三节  文化学术交流


  海外华侨、华人虽然在国外居住多年,但仍保持着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特别是老一代华侨,经常教育子女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自己的家乡。有些华侨、华人在国外创办华文学校,让子女受中文教育。有的要求自己的子女在家里一定要讲中国话。每逢春节、国庆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他们便自发组织耍龙灯、舞狮、踩高跷、演京剧等文娱活动。有的还从中国邀请专业剧团为他们演出。如旅日华侨郭光甲先生是一位京剧爱好者,经他热心联系,日本关西电视台于1986年邀请青岛京剧团一行56人赴日本神户演出。京剧团的精彩表演受到当地侨胞和日本朋友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不少侨胞和日本朋友专程从东京、京都、大阪等地赶到神户观看该团演出。演出后,许多日本朋友要求京剧团团长和演员签名,合影留念。兵库县山东同乡会会长林福贵先生为该团演出成功举行了招待晚会。晚会上,炎黄子孙欢聚一堂,同台演唱,气氛热烈,情谊融融。青岛京剧团为了答谢大阪华侨总会、神户华侨总会、兵库县山东同乡会和广大侨胞对这次赴日演出给予的热情接待、支持和协助,又举行了专场招待演出。
  旅外华侨、华人在居住国热心传播中华文化,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青岛市旅美华侨、书画家刘法唐,在国外多次举办画展,传播中国国画艺术。自1982年以来,在美国纽约市先后举办过3届“刘法唐八十高龄书画展”,并将他参展作品义卖所得捐给纽约中华书法学会。菲律宾归侨郑守仪之弟、非律宾籍华人郑绍隆,是菲律宾美术界有一定影响的业余画家。1979年10月,郑绍隆等8业余画家,在马尼拉展出当年4月访问中国时创作的30余幅油画、水彩画,引起菲律宾美术界的重视。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陈宗红、菲律宾Gov新闻部国外新闻局局洛化左、克鲁茨等人参加了画展开幕式,陈宗红大使为画展剪了彩。青岛籍旅美侨胞李静兰,身怀祖传医术,能治疗有些西医无能为力的疑难杂症。她医德高尚,为病人看病一不收费,二不索礼,甚至赠送药品给病人,深受侨胞及当地人的爱戴和尊敬,被誉为“活菩萨”。
  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外籍华人中的学者、科技人员来青岛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活动频繁,1984~1990年,有236人次来青岛讲学、交流288次,青岛市参加听课交流的有10929人次。这些华侨、华人学者、科技人员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确有真才实学,愿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效力。在讲学中,他们向青岛有关单位广泛了国外科技发展动态,传送先进科学技术,提供有关资料和仪器设备,还帮助解决科技难题。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对于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促进青岛市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江祖诒在经济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有独到之处。他于1986年来青岛访问20天,帮助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作了《可行性研究》、《美国经济与科技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点意见》3个专题学术报告,并对一些工矿企业的经济项目进行考察,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再如美籍华人李烈青,系煤制气工程专家。来青岛后,对煤制气催化技术进行了咨询指导,为提高煤制气的燃烧值解决了技术难题。又如美籍华人会计师王启勋来青岛与税务部门进行税法、会计法的学术交流,并提供《美国小中企业税法》等资料。
  华侨、华人专家学者在青岛市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后,还与有关部门建立了经常性的科技联系。如日籍华人法学家张雅涛被青岛海洋大学聘为客座教授;美籍华人、计算机工程专家朱传榘被青岛大学聘为名誉教授;加拿大籍华人陈钦明博士自1978年来青岛进行学术交流后,从国外5次给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寄来30多本科技书籍,40余种学术专著材料,以及学术资料复制品。美籍华人医学博士栾立训在青岛参观针刺麻醉手术时,专门录了相,带回美国,在医学界播放。他还在《美洲论坛》报上撰上介绍中国的医学成就。祖籍青岛的西班牙华人肖继銮,系西班牙华侨、华人联合会理事长。为了增进文化交流,他在当地为华侨、华人开办了中文和西班牙补习班。

TOP

第五篇  侨务管理
第三章  落实侨务政策



  至1987年,青岛市基本完成了对归侨、侨眷历史遣留问题的落实政策工作。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和历史老案78件,予以平反纠正;清理了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职工档案中不实之词和歧视性材料1244份、8842页;至1990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挤占的华侨私房122户、6248平方米和土改中被没收、征收的华侨私房104户、12507平方米,全部纠正落实。初级阶段改造中错改的华侨私房36户、5930平方米及早期挤占华侨私房31户、3658平方米全部发还了产权和使用权。对代管的华侨私房116户、8.4万平方米,也处理了30户、19748平方米;为9名60年代初被精简的归侨职工办理了复工或退休手续。
  另外,1978~1990年,青岛市照顾归侨、侨眷子女升学105人,就业119人,照顾农转非53人,照顾外地调入青岛和市内调动工作64人,为归侨、侨眷解决住房困难271户,接待归侨、侨眷来访1万余人次,处理来信3881件。

TOP

 附 录
 附录一 侨办隶属单位



  青岛中国旅行社(即青岛华侨旅行社) 1976年成立。主要是做好来青华侨、港澳台同胞、外籍华人的旅行委托、食宿安排、参观导游和交通运输等综合接待服务工作,开展组织归侨、侨着赴港旅游业务。1986年成立了“青岛市华侨旅游侨汇服务公司”,相继开办了“境外买单,境内提货”和免税商场业务。1987年开办了公务人员出国代办签证业务。
  青岛中旅大厦 青岛中国旅行社于1987年筹集资金开工兴建。该大厦系涉外旅游宾馆,主楼25层,总投资2400万元人民币,拥有标准双人间、套间共163间,设有中央空调、中央音响、中央自动消防、闭路电视和国际、国内直拨电话、传真,还有大餐厅、宴会厅、贵宾厅、咖啡厅、多功能厅、迪斯科歌舞厅、卡拉OK厅、台球厅、健身房、美容室、麻将厅、会议厅、商场、商务中心等设施。
  青岛华侨饭店 建于1937年,原称“新新公寓”。1961年,改称“青岛华侨饭店”。1978年6月起,为市侨办直属副业单位。该饭店原有33间客房、77个床位,1987年投资200万元人民币和65万美元进行翻建,增至62间客房、136个床位,大中小餐厅10个,可同时容纳300人就餐,并设有中央空调、中央音响、闭路电视、音乐茶座等设施。该饭店以鲁菜风味见长,其“葱烧海参”为1986年山东省第一届鲁菜大奖赛10大名菜之一。
  青岛海天大酒店有限公司 系中外合资企业,是以华侨饭店为甲方,与中国银行青岛投资信托咨询公司(乙方)、新加坡首邦华楼有限公司、香港宝生银行、香港盐业银行、香港中南银行、澳门南通银行、澳门保利企业有限公司共8家中外股东投资兴建的高档旅游宾馆。

TOP

 附 录
 附录二?重要侨务会议纪略



  1956年8月,召开青岛市侨务工作会议,贯彻同年6月中侨委第四次扩大会议精神,传达了中侨委副主任方方关于“目前国内侨务若干问题”的报告。
  1959年4月,召开青岛市侨务工作会议,贯彻中侨委和省侨委侨务工作会议精神,提出必须按照“一切为了加速初级阶段建设,继续调动归侨、侨眷、归侨学生的积极因素,发展和巩固人民公社,更加促进国外华侨的爱国大团结”的方针,做好侨务工作。
  1961年5月,召开青岛市侨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中侨委北方侨务工作会议、广州投资工作会议和省侨务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提出要纠正对归侨、侨眷的歧视问题,强调党对他们的照顾政策是正确的、必要的。会议还提出要大力争取侨汇。
  1961年12月,召开青岛市第一次归侨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市侨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由27人组成,方宗熙当选为市侨联主席,张德瑞、王理民、李有箴、曾文选当选为副主席。
  1975年7月,召开青岛市侨务工作会议,传达全省侨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1975年16号文转发外交部《关于如何对待有外籍亲属的中国公民的请示》以及外交部转发广东省侨办《侨务简报第五期〈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正确对待“海外关系”问题〉》等文件。
  1979年6月,召开青岛市侨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79)7号文件和全国、全省侨务工作会议及第二次归侨代表大会精神,检查了落实侨务政策的情况,提出了侨务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上来。
  1979年6月,召开青岛市第二次归侨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委员会,委员由39人组成,方宗熙当选为市侨联主席,张德瑞、李洪普、曾文选、任升荣等当选为副主席。
  1981年11月,召开青岛市侨务工作会议,贯彻全国国内侨务工作座谈会和省侨办工作会议精神,提出要加紧落实侨务政策,集资兴办侨属集体企业、加快侨乡建设等问题,传达了胡耀邦同志提出的新时期侨务工作的根本方针是“保护和发扬侨胞祖国爱故乡的热情”。
  1982年8月,青岛市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先进代表大会在市人民会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有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正式代表188人,邀请代表8人,列席代表95人。大会推选出参加山东省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先进代表大会的先进集体4个,先进个人26人。
  1983年3月,召开青岛市侨务工作会议,传达全国侨务系统先进表彰大会精神。
  1983年11月,传达中办发(1983)3号文件和全国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座谈会及省侨务工作会议精神。
  1984年12月,召开青岛市侨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国侨办主任会议和全省侨务工作会议精神,讨论研究新时期侨务工作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问题。
  1984年12月,召开青岛市第三次归侨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市侨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会由47人组成,常委11人,方宗熙当选为市侨联主席,张德瑞、李洪普、曾文选、任升荣等当选为副主席。
  1985年12月,召开青岛市侨务工作会议,传达全国侨务工作座谈会和全省侨务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各级侨务部门要切实抓好归侨、侨眷集资办企业工作,积极开展三引进工作,把侨务工作的重点真正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
  1987年11月,召开青岛市侨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省委鲁办发(1987)25号文件和全省侨务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精神,要求各级侨务部门遵循党在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实际出发,使侨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1989年12月,召开青岛市侨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国务院及全省侨务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和各级侨务工作部门,深刻理解并认真落实国务院侨办工作会议提出的新时期侨务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任务,以做好华侨和外籍华人工作为重点,努力做好各项侨务工作,使之更好地为青岛市经济建设服务。
  1989年12月,召开青岛市第四次归国华侨代表大会。传达贯彻了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四次侨代会上的讲话和全国、全省第四次侨代会精神,讨论通过了曾文选代表第三届侨联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青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由46人组成,杨赞周、张德瑞为侨联顾问;选举产生了常委11名,翁维权当选为市侨联主席,曾文选、李洪普、任升荣为副主席。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