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16:侨务志 第四篇 侨务经济

第四篇  侨务经济  
第一章  捐赠、侨汇

第一节  捐 赠


  建国以后,青岛旅外侨胞、港澳同胞为造福桑梓,支援国家建设,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为发展青岛的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作出了贡献。
  1954年,旅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的519名侨胞(主要是平度、昌邑侨胞)捐款人民币30.28万元,在平度县新河镇创办了山东省华侨中学。该校落成之际,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著名书法家舒同亲笔题了校名。该校经1959年和1986年两次扩建,规模逐步扩大。1986年9月10日,应邀前来参加建校30周年的50余名侨胞,又捐资人民币43.3万元,兴建了高4层,总面积1800平方米的图书楼。1987年8月16日,图书楼竣工时,他们又捐资港币7.9万元、人民币4000元用于购买书籍。全国侨联主席张国基题了图书馆匾。截止1987年,学校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6亩扩大至108亩;教职员工由15人增至120人;学生由初中两个班发展为初、高中18个班,900多人;建筑面积由1240平方米扩建为7800平方米;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各一座;另有平房183间。自建校至1987年,初中毕业生达2300人,高中毕业生达5800人。其中,考入大中专院校的1500人。
  1961年,由于山东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旅港同胞李作基、张勤生、徐培楠、赵贡琳等人提出,愿与山东侨委联运面粉、化肥,帮助亲属及家乡人民渡荒。具体办法是,华侨、港澳同胞每运进面粉一包(22.7公斤)付港币57元。除成本13.5元、运费1.5元,手续费2元外,余下的40元交香港中国银行,统一给山东进口化肥。面粉交其亲属自用,化肥售给生产队,收费上交财政。1961年,从青岛港转运面粉共20459袋,分配至山东各地及京、津、沪等市。
  1966年7月,香港同胞李作基、杨赞周携所营香港利源长有限公司捐款12万元港币、2万元人民币给青岛市教育局,在沧口区河清路40号建一座中学。该校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有3层教学楼及附属设施。楼内有教室18间,办公室5间。1967年落成后,青岛志坚中学迁址于此。1977年8月,该校更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五中学”。1978年,李作基又捐款100万元港币,用于发展青岛旅游事业。
  1978~1990年间,青岛市共接受侨胞、华人、港胞捐赠:美元16700元,港币220.6万元,日元11万元,人民币38.73万元;各种汽车38辆,电视机45台,电冰箱34台,空调机32台,另有摩托车、收录机、录相机、打字机、电子计算器、生产用的机器、零件等,折合人民币总计近621万元。


第四篇  侨务经济  
第一章  捐赠、侨汇

第二节  侨 汇


  1987年,青岛市有侨汇户6576户。他们在国外、港澳的亲友经常寄来赡家侨汇。还有的汇款为其亲属购房或建房。50年代,侨汇一般每年在9万美元以下,60年代,每年最高到30多万美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侨汇有较大增长,1979年即达70余万美元。1981年以后,历年均在120万美元以上,最多的是1984年近190万美元。1954~1990年,青岛市侨汇收入为1880余万美元。

TOP

第四篇  侨务经济
第二章  投资引进



  青岛解放前,海外侨胞为振兴中华,实业救国,回国内投资办实业者不乏其人。如旅日华侨丛良弼,年青时去日本大阪经商,任天津“东顺德”驻大阪公号经理。后在烟台自开“东顺泰”商号,并设分号于天津、青岛和日本大阪,主要经营火柴生意。1913年,丛在日本大阪集资20万元,在济南开办了山东省第一家火柴厂,定名为“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山东火柴工业的创始人。1928年,在青岛起了第二分厂,并将青岛曹县路29号作为火柴厂区,还设置了仓库、职工宿舍、医务室和职工澡堂。1932年,又在曹县路33号设梗片厂。生产的梗片,除自用外,还供应出口。振业火柴厂的兴建投产,改变了日本长期垄断火柴市场的局面。
  建国初期,也有一些归侨努力兴办实业,支援新中国的建设。如李有箴,1930年去澳大利亚夫兰克斯公司任副经理。1948年由澳大利亚归国,定居青岛。1949年,在青岛开设丰年针织厂,并从香港调回资金发展生产。抗美援朝期间,1952年,他动员广大归侨积极出资捐献飞机大炮,主动承担志愿军的卫生裤、雨衣等军需品生产。1952年5月,该厂实行公私合营,成为青岛最早的公私合营厂家。他任该厂副厂长以后,主动为兴建青岛新华中学(现青岛六中)捐款,还动员其在港澳的亲属为青岛市的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李曾任全国、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
  青岛实行对外开放后,特别是1984年,国务院确定青岛为全国14个实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青岛籍的侨胞、外籍华人、港澳同胞热心参与青岛的对外开放,积极来青岛搞投资,搞引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他们不仅自己与青岛有关部门洽谈业务,还介绍引荐了许多外省籍的侨商和外国客商。同时,还在海外帮助青岛的出访团组、驻外机构开展工作,为促进青岛的对外开放,发展青岛的外向型经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84~1990年,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同胞与青岛成效经济技术合作项目450项,总额6.24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对外成效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和金额的42.4%和41%;与青岛有关部门合资合作兴办侨资企业126家。原籍平度县的旅新加坡华侨闫兴国,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1985年,投资35.8万美元与平度县印绣艺品厂合资兴办了华兴股份有限公司。曾在青岛汽轮机厂工作的港胞胡崇贵,积极引线,促成青岛与侨商、外商成交6个引进项目,其中有3个是他引荐外省籍侨胞和外国人成交的。1984年在香港举办“中国开放城市投资洽谈会”期间,香港冀鲁同乡会派出副理事长专门陪同青岛经贸代表团,帮助做联络工作,使青岛市的洽谈得以顺利进行。在这次洽谈会上,青岛与外商共签约57项,总金额5.68亿美元。在签约的项目中,港澳客商占35项,成交金额为4.31亿美元,占成交总额的75.9%。
  1984~1990年,经青岛市人民Gov批准的华侨、华人、港胞和青岛合资、合作的企业达126家,总投资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有57家。
  1981年,根据国务院侨办的指示精神,青岛市开始发展由归侨、侨眷集资兴办的侨属企业。到1990年,全市已建立27个侨属企业。1990年,全市侨属企业的年产值和营业额共计2913.7万元,盈利120.95万元,向国家交纳税金89.58万元。

TOP

第四篇  侨务经济
第三章  贸 易



  青岛是山东省外贸口岸,有省、市20多家外贸进出口专业公司,同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许多侨商、港商与青岛的外贸部门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4年后,来青岛的侨商、港商骤增,每年约有3000余人。他们中有些重点客户是外贸部门的代理商、推销员,为推销山东、青岛的外贸产品,帮助打开国际市场,促进青岛外贸哑2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港商陈积行1984年来青岛探亲时,帮助外贸部门推销了价值200万美元的草柳编制品、工艺品、绢花出口生意,在沂南、高密等7个贫困地区有2000余个加工点,5000余人从事加工生产,每年出口额达400余万美元。他还向即墨县工艺美术厂捐赠2套绢花生产设备。还有一些侨商、港商在青岛设立了商务办事处,如旅日侨胞吕世祥设立的日本隆泰贸易株式会社驻青办事处等。
  为促进青岛对外贸易的发展,青岛籍的许多侨商、港商不仅自己热心与青岛外贸部门建立业务联系,还经常为青岛介绍新的外贸客户,帮助打开国际市场。如港胞高大强利用其外祖父家“潮州帮”的关系,多次介绍带领意大利、法国、联邦德国、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侨商、台商和外国商人来青岛洽谈贸易和“三来一补”业务。他介绍意大利、法国外商与青岛市签订生产蓄电池和电传打字机的补偿贸易项目,技术先进,产品全部返销,两项总金额为700多万美元。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