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四篇 侨务经济
第一章 捐赠、侨汇
第一节 捐 赠
建国以后,青岛旅外侨胞、港澳同胞为造福桑梓,支援国家建设,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为发展青岛的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作出了贡献。
1954年,旅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的519名侨胞(主要是平度、昌邑侨胞)捐款人民币30.28万元,在平度县新河镇创办了山东省华侨中学。该校落成之际,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著名书法家舒同亲笔题了校名。该校经1959年和1986年两次扩建,规模逐步扩大。1986年9月10日,应邀前来参加建校30周年的50余名侨胞,又捐资人民币43.3万元,兴建了高4层,总面积1800平方米的图书楼。1987年8月16日,图书楼竣工时,他们又捐资港币7.9万元、人民币4000元用于购买书籍。全国侨联主席张国基题了图书馆匾。截止1987年,学校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6亩扩大至108亩;教职员工由15人增至120人;学生由初中两个班发展为初、高中18个班,900多人;建筑面积由1240平方米扩建为7800平方米;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各一座;另有平房183间。自建校至1987年,初中毕业生达2300人,高中毕业生达5800人。其中,考入大中专院校的1500人。
1961年,由于山东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旅港同胞李作基、张勤生、徐培楠、赵贡琳等人提出,愿与山东侨委联运面粉、化肥,帮助亲属及家乡人民渡荒。具体办法是,华侨、港澳同胞每运进面粉一包(22.7公斤)付港币57元。除成本13.5元、运费1.5元,手续费2元外,余下的40元交香港中国银行,统一给山东进口化肥。面粉交其亲属自用,化肥售给生产队,收费上交财政。1961年,从青岛港转运面粉共20459袋,分配至山东各地及京、津、沪等市。
1966年7月,香港同胞李作基、杨赞周携所营香港利源长有限公司捐款12万元港币、2万元人民币给青岛市教育局,在沧口区河清路40号建一座中学。该校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有3层教学楼及附属设施。楼内有教室18间,办公室5间。1967年落成后,青岛志坚中学迁址于此。1977年8月,该校更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五中学”。1978年,李作基又捐款100万元港币,用于发展青岛旅游事业。
1978~1990年间,青岛市共接受侨胞、华人、港胞捐赠:美元16700元,港币220.6万元,日元11万元,人民币38.73万元;各种汽车38辆,电视机45台,电冰箱34台,空调机32台,另有摩托车、收录机、录相机、打字机、电子计算器、生产用的机器、零件等,折合人民币总计近621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