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16:侨务志 第三篇 归侨、侨眷

第三篇  归侨、侨眷
第一章  安 置



  建国后,许多旅外华侨回国和亲人团聚,参加初级阶段建设。如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毛汉礼,早年在美国与日本海洋学家吉田耕造合作研究上升流曾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急欲回国为祖国效力,遭到美国当局的阻挠。他与之斗争3年之久,终于1954年回国。回国后,将毕生精力全部奉献于发展中的海洋科学事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被誉为中国海洋科学的主要奠基之一。还有一些旅华侨受国际形势变化影响而回国定居。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旅朝华侨有184户、874人回青岛定居。1956年,青岛有归侨253户,956人。60年代,印度Gov反华排华,中国Gov向印度Gov提出抗议,并派船只迎接难侨归国。这期间,青岛籍华侨回青定居的有8户、22人。其中6户、12人在原籍落户。如印度加尔各答山东同乡会会长、明远兴百货店经理赵含明,当时被印度当局抓进监狱,后转送“集中营”关押。1963年5月22日被营救,乘光华轮回国,在青岛定居。
  “文化大革命”期间,华侨来青定居的极少。1978年后,每年都有华侨回青定居,1978~1990年,回青岛定居的归侨45户、105人。其中,朝鲜归侨95人(包括南朝鲜3人)。
  1990年,青岛市共有归侨650户、739人,华侨、外籍华人眷属2420户、4554人,港澳同胞眷属1209户、2453人,其他有国外亲属关系的2696户、15020人。青岛市的归桥,分别来自新西兰、美国、日本、朝鲜、南朝鲜、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泰国、苏联、缅甸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朝鲜归侨最多,有343户、379人,在归侨总户数和总人数中,分别占52.27%、51.28%;印度尼西亚归侨96户、98人,分别占14.81%、13.32%;印度归侨82户、82人,分别占12.65%、11.14%;苏联归侨18户、22人,分别占2.78%、2.99%;马来西亚归侨17户、19人,分别占2.62%、2.58%;越南归侨13户、18人,分别占1.85%、1.63%;日本归侨10户、11人,分别占1.54%、1.49%。
  1952~1990年,青岛市共安置归侨1288人(包括归侨学生)。根据“热情接待、妥善安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政策,青岛市侨务部门对回青定居的华侨做了妥善安置,主要是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就业、子女上学问题,以及对贫侨进行救济等。1952~1958年,由房产部门和有关部门为归侨解决住房207户,由亲属帮助自行解决的有66户。根据归侨在海外的职业,为480人安置了适当工作;解决了177名学龄儿童入学;对132户贫困归侨发放了14570元的救济款,以及粮食、衣被、家具等。建国初期,鉴于从朝鲜回来的华侨中,有些人年纪大、无文化、就业困难,但有种菜技术的情况,经青岛市人民Gov批准,在崂山李村河西拨出55亩多土地,于1954年8月25日成立华光蔬菜生产合作社(今华光村),共安置了38户、54人。对1978~1990年来青定居的105名归侨,由房产部门和归侨工作单位照顾住房43套,由市劳动局照顾就业47人,由民政部门救济贫侨256人次。另外,还长期救济印度、缅甸两户归侨。
  为了改善归侨、侨眷的居住条件,满足华侨、归侨、侨眷购买房屋的需求,1950~1982年,青岛市在市区11个地点为58户侨汇户提供了12栋侨汇建筑。其中,1950年在黄县路14号出售旧房1栋;1958年在信号山路6号新建侨汇房1栋,1962年又分别在齐东路10号、24号、28号以及平原路6号、伏龙路1号新建侨汇房5栋。还在上海路3号新建华侨公寓1栋(共4层,2400平方米,住24户)。1982年,又在山东路新建华侨公寓2栋(每栋7层,每层3户,分甲、乙、丙3种。甲型四室一厅,建筑面积112.59平方米;乙型三室一厅,建筑面积80.94平方米;丙型二室一厅,建筑面积67.81平方米,甲、乙、丙型每户均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1983年5月交付出售使用。
  为贯彻国家“保护侨汇,便利侨汇”的政策,青岛市商业部门自1961年开始实行凭专用票证供应侨汇商品的办法,对解付的侨汇付给一定数量的侨汇券,侨汇户可持券购买一些紧缺商品,并在市内22个商店设立了侨汇供应专柜。1962年4月,设立了华侨商店,集中供应侨汇商品,1978年商店易名为“侨汇商店”。


第三篇  归侨、侨眷
第二章  社会地位



  建国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青岛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在入党、入团、参军、升学、就业等方面受到程度不同的歧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的受到打击迫害,有的被抄家、遣返或住房被挤占,致使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精神上长期背着“海外关系”的包袱,有的人因此而离青出境、出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侨务政策的逐步落实和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青岛市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987年,青岛市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中从事工业3033人,从事农业1848人,从事商业38人,从事教育414人,从事医务182人,从事科研175人,其他(主要为老人、儿童)2053人,总计7743人。知识分子801人,其中:高级知识分子162人,中级知识分子334人。干部1735人,约占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在业总人数的30.49%;担任各级领导干部的934人,其中县以上领导干部有54人。已加入中国Our Party的有389人,其中知识分子党员318人。1979年以来,青岛市有239名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被评为全国、山东省、青岛市各级先进模范人物,为青岛市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中,高、中级知识分子约500人,他们有的是解放初期回国的,有的是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他们学有专长,素质较高,是青岛市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美国归侨曾呈奎,1946年12月归国,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第三届国际藻类学会主席、全国侨联顾问、山东省人大副主任、省科协主席、省侨联主席。曾呈奎是中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海藻生物学奠基人。他对海藻分类、栽培生物学、化学加工光合生物进化、水产生产农牧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解决了紫菜栽培的孢子来源问题,提出了马尾藻、褐藻胶提取方法,创造了海带夏苗培育法,陶罐施肥法,并成功地进行了海带栽培南移的研究,对紫菜、海带的培育生产和发展作出了突出成绩。英国归侨方宗熙,1950年12月回国,曾任山东海洋学院教授、副院长、全国侨联委员、省侨联主席、市侨联主席,是中国海藻遗传育种奠基人,是生物遗传工程专家,为海藻遗传育种作出重大贡献。著有《古猿怎样变成人》、《普通遗传学》、《若干海带的品种的培育》、《海带单倍体遗传育种》等著作。郝崇本,1944年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海洋系主任、教授、山东海洋学院教务长、副院长。是中国著名的海洋学家,物理海洋科学的开拓者,海洋科学奠基人之一。他从事海洋教育事业30余年,培养了大批海洋科研骨干,并为山东海洋学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主持了《海洋基础理论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卷、《辞海》海洋条目、《海洋学辞典》、《海洋与湖沼学报》等的编审工作。沈福彭,1940年从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回国,曾任青岛医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院长。他多次拒绝出国任教的机会,为青岛医学院的组建和发展勤奋工作。他从事人体解剖学40余年,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他去世前立下遗嘱,将自己遗体献给医学院。印度尼西亚归侨翁维权,任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青岛市政协副主席。从医20余年,精心研究内科危重症的抢救,取得重要成果,使许多危重病人免于死亡。1976年,赴唐山地震区参加抢险医疗工作,被评为山东省抗震救灾积极分子。10余年来,他发表论文50余篇,已出版的医学专著100余万字,其中与他人合著的《内科危重症的抢救》获1979年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2年他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出席了全国劳模会议。菲律宾归侨郑守仪(女),1956年7月回国,为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曾任青岛市副市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致公党青岛工委主席,是中国海现代有孔虫专家。她回国30多年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海洋科研工作上,全面系统地进行中国海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研究,发表了200多万字的论文和专著。这些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不仅对海洋生态学、生物学研究有一定学术意义,更重要的是为石油、地质勘探中的生物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建国后,青岛市有154名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当选过全国、省、市、县、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其中:全国人大代表6人,省人大代表4人,市人大代表15人,县区人大代表39人;全国政协委员3人,省政协委员6人,市政协委员12人,县区政协委员69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