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六篇 文化体育用品
第一章 文化娱乐用品
第一节 文化办公用品
1930年2月,生产文具的经纶实业社开业,这是青岛最早的文具生产业户,时有资本150元大洋,职工8人。主要生产松烟、墨汁、“三星”牌红蓝墨水、“松鹤”牌印水、“太阳”牌浆糊等。1934年,笔墨文具业户发展到14个,资本1.82万元,职工134人。主要是生产毛笔、墨、墨汁、墨水、粉笔、浆糊等。经纶实业社生产的各种文具,1937年4月曾被选送南京市手工艺品展览会展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青岛市的文化办公用品生产急剧下滑。1939年,全市只有东方实业社一家维持生产。1945年为5个业户,至1947年,在3~5个业户之间变化。年产墨水1020打、墨汁600打、墨块6000斤、油墨4万磅、印水60打、浆糊240打。
青岛解放后,文教用品生产得到较快恢复。1951年,有生产业户41个,1954年发展到95个,从业人员271人,资金41.9万元。当年,开始生产钉书针新产品。1956年,在全市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中,青岛市组织成立了4个文教办公用品生产合作社,2个文具生产组和1个毛笔生产组。从此,青岛市的文教用品生产开始由个体生产走向集体生产。
曲别针 大头针 订书针 青岛市从1954年开始,陆续投产曲别针、大头针、订书针的生产。1957年,各社、组共生产曲别针1610盒、订书针70.62万盒。由于文教事业的迅速发展,产品供不应求,为扩大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第四文教用品生产合作社增加新设备11台,1958年青岛文教用品厂并入青岛宝石工艺厂,称青岛宝石厂。1970年,青岛市年产曲别针已达25.1万盒、订书针136.8万盒。1981年,产曲别针40.25万盒、订书针168.13万盒、大头针26.6万盒。当年,“犀牛”牌订书针开始出口外销,主要销往东南亚国家,出口量达50万盒,1983年中断出口。此时,青岛宝石厂是生产曲别针、大头针、订书针的唯一厂家。1985年,有职工500人,年产订书针150.74万盒、曲别针60.70万盒、大头针35.92万盒,年产值36.42万元,创利润7.08万元。
毛笔 粉笔 毛笔、粉笔是传统的办公用品,但青岛市在解放前却无专业生产厂家。在合作化之前,青岛只有2个毛笔生产业户。直到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青岛市才组成毛笔生产组,当年产毛笔37.4万支。同时,组成粉笔生产合作社。之后,由于新式书写工具广泛应用,青岛市的毛笔生产逐步衰落。市场上出售的产品多来自掖县、昌邑等地。1963年,青岛市毛笔业户只能维持生产,粉笔产量达34.85万盒。其中,外销2500盒。1978年后,青岛市由于受原料、设备、技术、市场的限制,逐步削减毛笔、粉笔的生产。进入80年代,青岛市已经没有了毛笔、粉笔的生产厂家。
小开刀 削笔刀 1956年,青岛市第二文教用品生产合作社开始生产削笔刀,年产达100万把。1958年,青岛第二文教用品生产合作社改称青岛第二五金制品厂,1960年试制生产电镀小开刀。1963年,青岛第二五金制品厂又改称第一小五金生产合作社。1976年将电镀小开刀和削笔刀两种产品生产车间并入纱管电镀厂(后改称青岛电镀中心厂)继续生产,当年生产小开刀121.04万把,削笔刀122.16万把。当年,青岛生产的小开刀、削笔刀开始外销出口,计小开刀107.6万把,削笔刀28.8万把。为满足社会需求,生产企业增加了生产设备。1979年,生产各式小开刀206万把,合格率为90.03%,出口交货量138.06万把;生产削笔刀960万把,合格率达99.43%,出口交货量144万把。1981年,年生产小开刀突破400万把大关,出口交货量290.29万把,创最好历史水平。1983年,受国际市场影响,产量压缩到330万把,当年出口109.93万把,生产内销削笔刀2088万把。为提高小开刀档次,由电镀刀柄改为木柄刀,产品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专门生产“玫瑰”牌木柄刀78.68万把、电镀小开刀45.84万把供出口,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1986年,青岛电镀中心厂拥有职工802人,年工业产值481万元,创利税36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