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0:二轻工业志 第六篇 文化体育用品

第六篇 文化体育用品



  青岛解放前,生产文化、体育用品的业户廖廖无几,所需用品多来自天津、上海等地。青岛解放后,随着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青岛的文化、体育用品生产迅速发展起来。1954年,青岛市文化、体育用品生产业户已达78个,从业人员232人,年工业产值37.5万元。1986年,青岛市文化、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有职工1403人,年产值1201万元,创利税96.7万元。


第六篇 文化体育用品  
第一章 文化娱乐用品

第一节 文化办公用品


  1930年2月,生产文具的经纶实业社开业,这是青岛最早的文具生产业户,时有资本150元大洋,职工8人。主要生产松烟、墨汁、“三星”牌红蓝墨水、“松鹤”牌印水、“太阳”牌浆糊等。1934年,笔墨文具业户发展到14个,资本1.82万元,职工134人。主要是生产毛笔、墨、墨汁、墨水、粉笔、浆糊等。经纶实业社生产的各种文具,1937年4月曾被选送南京市手工艺品展览会展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青岛市的文化办公用品生产急剧下滑。1939年,全市只有东方实业社一家维持生产。1945年为5个业户,至1947年,在3~5个业户之间变化。年产墨水1020打、墨汁600打、墨块6000斤、油墨4万磅、印水60打、浆糊240打。
  青岛解放后,文教用品生产得到较快恢复。1951年,有生产业户41个,1954年发展到95个,从业人员271人,资金41.9万元。当年,开始生产钉书针新产品。1956年,在全市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中,青岛市组织成立了4个文教办公用品生产合作社,2个文具生产组和1个毛笔生产组。从此,青岛市的文教用品生产开始由个体生产走向集体生产。
  曲别针 大头针 订书针 青岛市从1954年开始,陆续投产曲别针、大头针、订书针的生产。1957年,各社、组共生产曲别针1610盒、订书针70.62万盒。由于文教事业的迅速发展,产品供不应求,为扩大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第四文教用品生产合作社增加新设备11台,1958年青岛文教用品厂并入青岛宝石工艺厂,称青岛宝石厂。1970年,青岛市年产曲别针已达25.1万盒、订书针136.8万盒。1981年,产曲别针40.25万盒、订书针168.13万盒、大头针26.6万盒。当年,“犀牛”牌订书针开始出口外销,主要销往东南亚国家,出口量达50万盒,1983年中断出口。此时,青岛宝石厂是生产曲别针、大头针、订书针的唯一厂家。1985年,有职工500人,年产订书针150.74万盒、曲别针60.70万盒、大头针35.92万盒,年产值36.42万元,创利润7.08万元。
  毛笔 粉笔 毛笔、粉笔是传统的办公用品,但青岛市在解放前却无专业生产厂家。在合作化之前,青岛只有2个毛笔生产业户。直到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青岛市才组成毛笔生产组,当年产毛笔37.4万支。同时,组成粉笔生产合作社。之后,由于新式书写工具广泛应用,青岛市的毛笔生产逐步衰落。市场上出售的产品多来自掖县、昌邑等地。1963年,青岛市毛笔业户只能维持生产,粉笔产量达34.85万盒。其中,外销2500盒。1978年后,青岛市由于受原料、设备、技术、市场的限制,逐步削减毛笔、粉笔的生产。进入80年代,青岛市已经没有了毛笔、粉笔的生产厂家。
  小开刀 削笔刀 1956年,青岛市第二文教用品生产合作社开始生产削笔刀,年产达100万把。1958年,青岛第二文教用品生产合作社改称青岛第二五金制品厂,1960年试制生产电镀小开刀。1963年,青岛第二五金制品厂又改称第一小五金生产合作社。1976年将电镀小开刀和削笔刀两种产品生产车间并入纱管电镀厂(后改称青岛电镀中心厂)继续生产,当年生产小开刀121.04万把,削笔刀122.16万把。当年,青岛生产的小开刀、削笔刀开始外销出口,计小开刀107.6万把,削笔刀28.8万把。为满足社会需求,生产企业增加了生产设备。1979年,生产各式小开刀206万把,合格率为90.03%,出口交货量138.06万把;生产削笔刀960万把,合格率达99.43%,出口交货量144万把。1981年,年生产小开刀突破400万把大关,出口交货量290.29万把,创最好历史水平。1983年,受国际市场影响,产量压缩到330万把,当年出口109.93万把,生产内销削笔刀2088万把。为提高小开刀档次,由电镀刀柄改为木柄刀,产品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专门生产“玫瑰”牌木柄刀78.68万把、电镀小开刀45.84万把供出口,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1986年,青岛电镀中心厂拥有职工802人,年工业产值481万元,创利税36万元。

TOP

第六篇 文化体育用品  
第一章 文化娱乐用品

第二节 娱乐用品


  青岛解放前,生产经营娱乐用品的业户廖廖无几,一般都是个体手工业作坊或家庭手工业业户,以修理各种简单乐器为主,兼营制作少量乐器应市者居多。1934年,万盛和乐铺开业,专业修理民族管弦乐器,并为华乐戏院等演出单位的琴师修配各种乐器,同时兼制胡琴出售。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修理钢琴的名手倪克兰,在中山路开设克兰琴行,专修钢琴。
  青岛解放后,人们对娱乐生活的要求逐步提高,各项文娱活动普遍开展起来,促进了娱乐用品的生产,从事修、制乐器的业户增多,专业修理提琴、风琴的宏兴琴行开业。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高潮中,青岛市组织成立了包括万盛和等在内的青岛市乐器生产合作社,乐器制作业由个体走向集体。1958年,合作社转为合作工厂,称青岛乐器厂,职工62人,生产各种乐器6521件,其中,吕剧专用坠琴832把,笛、箫728支,大、小鼓2918面。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了乐器修理业务,满足了社会需求。青岛生产的乐器产品主要有京胡、南胡、板胡、低音胡、二胡、四胡、坠琴、歌胡、三弦、大小提琴及笛、箫、笙等。另外还生产琴盒、弓子、松香、大小鼓等。青岛生产的坠琴被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授予名牌产品称号。1980年11月,由于生产任务不足等种种原因,青岛乐器厂并入青岛宝石厂改行转产,从此,乐器生产和修理业,在青岛市销声匿迹。

TOP

第六篇 文化体育用品  
第一章 文化娱乐用品

第三节 玩  具


  1955年之前,青岛市没有玩具专业生产厂。市场上出售的玩具,除个别个体艺人手工制作的外,主要是来自天津和上海。1955年12月,由个体手工业户联合组成的光华木器仪器社和街道生产组联合成立了青岛市木制仪器玩具生产合作社。合作社在生产木制仪器的同时,组织人员研制生产塑料玩具,并制做一些着衣的玩具娃娃。1958年,合作社改称青岛玩具制造厂,职工124人,主要生产木制仪器,玩具产量极少。1960年,生产各种玩具86.7万件。1963年,青岛玩具制造厂改称青岛塑料制品玩具生产合作社,拥有职工246人,当年生产塑料玩具15.1万件,活眼娃娃8378打。1965年,又改称青岛塑料五厂。1981年,青岛塑料五厂迁址到崂山区双山。原厂址成立青岛塑料十四厂,除继续主要生产塑料玩具外,还生产其他塑料小商品。之后,因玩具产品设计陈旧,产品滞销,产量逐年减少,而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种玩具,多系来自上海、广东等地。
  1985年,青岛制针厂开始研制机械玩具,并从香港凯迪公司引进生产线,投资152万元,1986年8月投产,当年生产电动玩具1.2万件,开创了山东省高档玩具的生产历史。玩具产品有坦克、直升飞机、火车三种。产品投放市场后,倍受儿童欢迎。该厂在国内20多个省市建立了170多个销售网点,并有部分产品远销苏联。但由于电动玩具技术复杂,成本高,价格高,销量受限,厂家只能以销定产。

TOP

第六篇 文化体育用品  
第二章 体育用品

第一节 乒乓球拍 羽毛球拍


  乒乓球拍 1957年,青岛市在林木厂开始研制生产乒乓球拍,是山东省首家研制生产乒乓球拍的厂家。1958年正式投产,产单面海绵磨光球拍等4个品种达9万副,主要为以手工操作制造的低档产品。1960年提高到26.78万副。到1965年,猛增到44.15万副。1966年,乒乓球拍生产车间从在林木厂划出,成立了青岛球拍厂。青岛生产的乒乓球拍经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和运动员试用,提出修改意见。青岛球拍厂进行了认真研究,对产品进行了改进,逐步研制生产出A813、B813、C813三个型号的中高档产品。“文化大革命”中,青岛的乒乓球拍生产受到冲击,产量降到年产6.8万副。1967年,出口交货量为3.6万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迅速恢复。1979年产量达61万副,出口交货量为21.05万副。此时,乒乓球拍的生产已由手工操作逐步被机械化生产所替代。1985年1月,青岛生产的“流星”牌A813、B813、C813和8111四种型号的乒乓球拍,经国际乒乓球联合会认证批准为国际比赛用拍。除上述产品外,青岛市还生产“流星”牌845型高档专业运动员比赛用拍、“流星”牌301等9个型号的中档内外销球拍、“流星”牌522、503、504出口低档球拍、“闪电”牌内销二级低档球拍、“青年”牌内销三级低档球拍。青岛球拍厂对产品不断开发,使产品发展到83个型号。其中,有34个品种出口外销,主要销往美国、联邦德国、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和东南亚各国,受到客户的赞赏。1986年,乒乓球拍年产量达70.46万副,创历史最好水平。
  羽毛球拍 1977年,青岛球拍厂开始研制羽毛球拍,当年4月正式投产。青岛生产的羽毛球拍是用钢杆做柄、柞木作框制成,产品有“流星”牌511型五拼一级拍,是专业比赛和训练用球拍,参加全国质量评比,名列前茅;“流星”牌402、403型四拼二、三级球拍,可作一般练习用。羽毛球拍是青岛球拍厂的计划外产品,因材料缺,制做要求高,不能大批量生产,每年维持在4万副左右,1986年,产量达到6.5万副。

TOP

第六篇 文化体育用品  
第二章 体育用品

第二节 球类及其他用品


  球类 1952年,青岛社会福利用品厂开始生产篮球、排球、足球并兼营生产运动鞋。1958年,产篮球、排球、足球共计4510个,创工业产值82.3万元。后因产品质量差、价格偏高,逐步被天津、上海产品挤出市场,造成产品积压,遂告停产。
  其他体育用品 1965年,青岛市第二五金生产合作社成立,主要生产缝纫机、电力滑轮,兼营生产体育器械。1966年,青岛市第二五金生产合作社改称青岛体育器械厂,主要体育器械产品有单杠、双杠、山羊、跳高架、排球标柱、铅球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用品停止生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体育用品生产得以恢复。1978年,生产单杠351副、山羊151个、跳栏20副、铅球938个、排球标柱300副、跳高架400副。1979年,体育器械生产继续得到发展,山羊产量550个、跳栏500副、铅球6352个、双用跳高架270副。1980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放开,各体育用品厂家不断开发非体育用品,使体育用品的生产逐年减少。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