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0:二轻工业志 第三篇 塑料制品

第三篇 塑料制品



  青岛塑料工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1930年,张仙舟在青岛台东五路开办中兴钮扣厂,以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橡牙果为原料,生产钮扣,是青岛市第一个生产塑料制品的厂家。30年代投产的有华康钮扣厂和亚新钮扣厂。
  青岛解放后,塑料工业迅猛发展。1953年,钮扣生产厂家已发展到6家,1958年开始生产纺织配件,1960年试制成功酚醛塑料粉。1962年,青岛塑料工业拥有职工576人,固定资产净值107.87万元,流动资金60.45万元,生产能力扩大,产品产量和品种不断增多,完成工业总产值229.12万元,实现利润31.17万元,生产酚醛塑料原料162.04吨、酚醛塑料制品35.08吨、乳酪素钮扣10 917.7万只、蚕酪素钮扣20 873.5万只、聚氯乙烯制品10.58吨、塑料鞋底16.65万双(42.27吨)。1966年1月,青岛市塑料工业公司成立,下辖7个生产厂家和1个塑料研究所。拥有职工2023人,固定资产净值384.9万元;流动资金226.4万元,当年生产塑料及其制品2873吨,创工业总产值3594万元,实现利润352.9万元。1968年底,青岛塑料工业公司被撤销,其所属企业划归有关局、区领导。1971年恢复青岛市二轻局组建了青岛塑料工艺美术工业公司。为便于实行专业化管理,1972年5月恢复青岛市塑料工业公司建制,原所属企业重新归建。年末,青岛塑料行业有职工3440人,塑料制品年产量达5997吨,创工业总产值4374万元,实现利润878.11万元。1974年,受“批林批孔”的干扰,塑料工业生产出现滑坡,塑料制品产量仅完成3353吨,是塑料工业公司成立以来的最低谷,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生产才开始回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由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增加了企业的活力。1985年比1981年投资额增加52%以上,对设备进行不断更新改造,新产品不断得到开发和生产。1985年,青岛市二轻系统已拥有塑料加工专用设备728台(套),通用机械设备794台(套),引进国外先进设备326台(套)。生产的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以及聚乙烯、聚丙乙烯共剂、酚醛塑料、有机玻璃、聚氨酯、酪素、氨基塑料、尼龙、聚四氟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树脂、不饱和树脂、聚碳酸脂和塑料复制、塑料复合等制品。另外,生产的尼龙1010、酚醛塑料粉、有机玻璃板等塑料原料和材料,广泛用于工业、农业、渔业、建筑、包装、军工、轻工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品有生活用塑料制品和生产用塑料制品两大类,上百个品种。青岛生产的塑料产品,不仅满足了青岛市场的需求,还行销山东省各地市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1985年,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所属有15个塑料生产企业,职工7108人,固定资产净值3465万元,年产塑料制品18555吨,创工业总产值11673万元,实现利润635万元,产品出口量813吨,出口交货值413万元。
  除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所辖的塑料生产企业外,还有市区内的区办、校办等塑料生产企业,规模较大的有6家,职工856人,年工业总产值623万元,产量634吨,实现利润64万元。
  青岛市塑料工业在支援经济建设,满足人民生活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青岛塑料工业作为青岛市重要的工业门类,1985年,在山东省各地市塑料产品产量中占第三位,工业总产值、利润均占第二位。


第三篇 塑料制品  
第一章 生活用塑料制品

第一节 塑料鞋底 塑料凉鞋


  塑料鞋底 1961年,青岛塑料制品厂和青岛化学塑料厂先后以聚乙烯为原料,试制成功塑料鞋底。1962年,青岛塑料制品厂和青岛化学塑料厂合并,成立青岛塑料厂,塑料鞋底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熊猫”牌塑料鞋底16.65万双,产品由青岛鞋帽公司经销。1963年,青岛鞋帽公司停止塑料鞋底的经营,产品由厂家自行经销,并在山东省各地、市、县建立起经销网络。同年10月,销量达194.88万双,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与此同时,与烟台、潍坊、临沂等地24个县的94个鞋厂建立了塑料鞋底的供应关系,使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当年,生产塑料鞋底146.57万双,创产值285万元,占全厂工业总产值的59.08%。同年,轻工业部和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在青岛召开的现场汇报会和11月在山西太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塑料制品工作会议上,轻工业部副部长王毅之对青岛塑料鞋底的生产和销售经验作了重点介绍。1964年,青岛产塑料鞋底产量达334.77万双,到1966年,塑料鞋底已成为青岛塑料厂的主要产品。1972年,布鞋生产采用注塑模压新工艺,省略了制底工艺一环,从而布鞋生产不再使用成品塑料鞋底,停止了塑料鞋底的生产。
  塑料凉鞋 1964年,青岛塑料厂在生产聚乙烯塑料鞋底的基础上,用聚乙烯树脂为原料,采用注塑模压法试制成功塑料凉鞋(又称全塑鞋),投入批量生产,注册商标为“金猫”牌。产品分男凉鞋、女凉鞋两大系列,有大、中、小各种规格,投放市场立即受到消费者欢迎。1966年产量达到131.9万双,1980年猛增到383.9万双,成为青岛塑料一厂(原青岛塑料厂)的主要产品。1981年,塑料凉鞋的生产由塑料一厂转到塑料十五厂。1984年,又转回青岛塑料一厂,其产品由青岛百货批发站经销。另外,青岛还生产仿革塑料凉鞋、聚乙烯男女组装凉鞋、塑料拖鞋等产品。青岛生产的塑料凉鞋多次获轻工业部和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优质产品称号和新产品奖。1985年,青岛塑料一厂又引进意大利产双工位、多功位制鞋机两台,建成塑料底旅游鞋生产线,扩大了生产能力。

TOP

第三篇 塑料制品  
第一章 生活用塑料制品

第二节 塑料钮扣


  1930年,中兴钮扣厂以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橡牙果为原料,制作钮扣,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个塑料钮扣生产业户。因经营不善,1931年关闭。其后,华康钮扣厂、亚新钮扣厂相继开业。其中,亚新钮扣厂生产的“宝马”牌橡牙果钮扣,畅销山西、云南、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南京等省市。1936年,曾被南京国民Gov授予金匾奖状。1942年,因交通不畅,原材料供应紧缺,产品销售受阻,青岛的钮扣生产被迫停产。
  青岛解放后,华康、亚新钮扣厂迅速恢复生产。同时,还新建了利生、裕生、中一、华光等钮扣厂。其中,亚新钮扣厂发展较快,规模较大,有雇员90余人,1953年盈利24万元。同年,新成立的金星扣厂,开始利用酚醛塑料粉生产少量电木粉钮扣。后因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政策,各厂所需原料不能进口,迫使青岛的钮扣生产于1954年相继停业或半停业。1955年,青岛乳酪制品厂成立,利用牛奶为原料,生产乳酪素板材,供各钮扣厂生产钮扣。同年,华光钮扣厂购置20克手工操作注塑机,开始生产以聚苯乙烯为原料的钮扣,是青岛化学塑料钮扣生产之始。
  1956年1月,在合作化高潮中,青岛7个钮扣生产厂联合成立了公私合营青岛利生钮扣厂,月产乳酪素钮扣3万余罗(每罗144个)。1957年后,因牛奶来源有限,原料供应紧张,生产受到影响。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先后研制出以猪血为原料的血酪素钮扣、以鸡蛋清为原料的蛋酪素钮扣、以蚕蛹为原料的蚕酪素钮扣等产品。但皆因制成的钮扣均比乳酪素钮扣质量差,未形成批量生产。1959年后,青岛产塑料钮扣不断更新,增加模压成型的热固性氨基塑料钮扣、酚醛塑料钮扣及注塑成型的热塑性塑料扣——聚苯乙烯钮扣。1962年,青岛塑料厂除生产其他各种塑料产品外,继续生产塑料钮扣,当年产乳酪素钮扣7.58万罗、蚕酪素钮扣14.5万罗。1966年青岛塑料公司成立后,钮扣被定为青岛塑料四厂的主要产品,也是青岛市唯一的生产塑料钮扣的专业厂家。以有机玻璃为原料的钮扣投入生产,以乳酪素为原料的钮扣逐步被淘汰。1971年,青岛塑料四厂开始生产和复制有机玻璃板材,保证了生产原料的供给。1972年,青岛塑料四厂生产钮扣86.87吨,创历史最好成绩,实现总产值175.29万元,利润46.5万元。1980年开始,青岛百货批发站不再包销钮扣产品,产品由企业自找市场销售。产品主要销往山东各地和东北地区。1983年,青岛塑料四厂从意大利引进钮扣生产流水线,1984年投入生产,增加了以不饱和聚脂为原料的钮扣产品。1985年,青岛塑料四厂拥有职工370人,固定资产净值129.5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年产量达114吨,创工业产值288万元,创利润21.7万元。

TOP

第三篇 塑料制品  
第一章 生活用塑料制品

第三节 日用塑料


  自行车塑料座皮 1963年,青岛塑料厂以聚氯乙烯为原料,试制成功自行车塑料座皮,试制50个,因表面粗糙,未投入批量生产。1978年,青岛塑料一厂(原青岛塑料厂),用国产聚氯乙烯作原料,试制成功自行车塑料座皮,开辟了以塑代革的新途径,成为山东省首创自行车塑料座皮产品。产品投放市场后,济南、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全国各地的自行车生产厂家纷纷前来青岛订货,产品供不应求。1979年,青岛塑料一厂投资200万元,增置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当年产塑料自行车座皮31.68万个,计69.3吨。1980年,青岛塑料一厂执行鲁Q/QD446—80技术标准,产品使用“金盾”牌商标。产品荣获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新产品一等奖。1982年,产品被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评为优秀产品二等奖。同年,被轻工业部评为优秀产品二等奖,被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科技二等奖。1983年,自行车塑料座皮产量猛增到208.66万个,计467.2吨。后因自行车行业滑坡,导致产量逐年减少,1985年,产量为105.32万个,计220.12吨。
  塑料玩具 1961年,青岛玩具生产厂家试制成功塑料玩具,并形成批量生产。其产品有搪塑和吹塑两个大类。主要品种有:塑料娃娃、塑料小狗等。产品使用“如意”牌商标。生产所需原料是聚乙烯、增塑剂、颜料等。不久搪塑产品停产,塑料玩具全部为吹塑或注塑成型。1964年,青岛产塑料玩具发展到9个品种,78个花色。青岛塑料玩具生产被列入山东省计划产品,产品由青岛市百货批发站包销。当年,销售额达137万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有200多个商品经销单位,销售青岛产的塑料玩具。1973年,青岛产塑料玩具达45.75吨,创历史最高产量。1982年,青岛塑料十四厂经过多次试验,试制成功76厘米活眼塑料娃娃。该产品既可做儿童玩具,又可作1~2岁儿童模特,于当年获山东省新产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试制成功拖拉玩具系列产品,产品有拖拉马、狗、鸭等。同时,青岛塑料玩具开始向机械、电动方向发展,新产品增加到30多个品种,有娃娃类、拖拉类、球类、益智类等及其他类型玩具。1985年,从香港购进静电植绒设备2台,生产能力又有大的提高。玩具生产业有职工276人,玩具及其他产品产量达412吨,创工业总产值233.5万元,实现利润6.1万元。
  塑料窗纱网 1963年,青岛塑料生产厂家用聚氯乙烯丝试制成功塑料窗纱网,1965年正式投产。1966年,年产塑料窗纱网40吨。1974年,试制成功聚丙烯单丝,自此以后,生产塑料窗纱网所需原料,使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改变了外购原料的现状,保证了原料供应。1980年前,塑料窗纱网的生产,按山东省计划进行,之后,由企业依市场情况自定。1985年,塑料窗纱网年产6.95吨,产品全部自产自销。产品除供青岛市及周边县、市外,少量销往外省、市。
  塑料暖瓶皮 1972年,青岛塑料企业自行设计,自制模具,研制成功塑料暖瓶皮,其原料是聚氯乙烯,在全国首先采用挤出、吹塑、喷花一次成型新工艺,产品投放市场,深受用户欢迎,在同行业中产生较大影响。1977年,又试制成组装塑料暖瓶皮,其原料,主体部分用聚氯乙烯,盖、底部分用低压聚乙烯。1978年,年产10万个,产品由青岛百货批发站包销。1980年,青岛不再生产塑料暖瓶皮。
  全塑家用淋浴器 1980年,青岛塑料企业开始组织SL—1型全塑家用淋浴器的研制,1981年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该产品造价仅为同类金属制品的1/3~1/5。其原料,主体箱部分用低压聚乙烯,出口开关部件用聚丙烯,出口管用硬质聚氯乙烯。产品投放市场,受到用户好评。
  全塑洗衣机 1980年,青岛塑料企业按照1979年12月轻工业部《普通洗衣机试行标准》,研制SXP15—1型全塑单槽洗衣机,青岛塑料五厂是当时全国第一家生产此种洗衣机的企业,当年产量为1463台。该产品除电器系统外,机体、内胆、零部件等,全部用低压聚乙烯树脂挤出制成。1980~1981年,共生产全塑洗衣机3320台。之后,家用电器不断更新,高档产品不断涌现,造成产品积压,于1981年停产。
  日用塑料杂品 青岛生产日用塑料制品,起步于1959年,除塑料玩具、塑料窗纱网、塑料暖瓶皮、全塑家用淋浴器、全塑洗衣机外,还生产一些塑料杂品。1985年,主要产品有:扁带、发绳、皂盒、发梳、羽毛球、喷雾气瓶、保温杯壳等;塑料配套产品有:藤条、箱条、螺丝刀把与刀把套、手电筒皮、矿泉水瓶、车尾灯罩、车锁商标、瓶盖、瓶塞等;另外还有不同规格的塑盆、盘、筐、盒、橱、桶、篮、篓、架、镜框、卷发器、鞋后跟、暖瓶垫等。这些塑料产品多用于产品配套、家庭和办公处室,满足了人们对日用塑料产品的需求。

TOP

第三篇 塑料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塑料制品

第一节 塑料薄膜


  塑料薄膜按材料分为聚氯乙烯薄膜、聚乙烯薄膜。按用途分为工业用薄膜和农用薄膜;按生产工艺分为压延薄膜和吹塑薄膜。
  聚氯乙烯(PVC)薄膜 1964年,青岛塑料生产企业采用捏合、碾胶、三辊压延工艺,试制成功聚氯乙烯压延薄膜,当年投产,并纳入国家生产计划。同年还自制设备,采用捏合、预塑、挤出、吹胀成型工艺,试制成功聚氯乙烯吹塑薄膜。1965年投产,并形成批量生产,投放市场。1966年,聚氯乙烯薄膜成为青岛塑料工业主要产品之一,当年产量314吨,产值109.9万元,产品销路较好。1968年,产量达431吨,产值150.95万元。1973年,聚氯乙烯吹塑薄膜生产销量达1841.87吨,创历史最好水平,产品达到轻工业部SG81—74标准和鲁Q/QDN204—83标准。1979年,在华东地区评比中获第五名。其后,聚氯乙烯压延薄膜因受幅宽所限,市场销量逐减,设备陈旧,产量大减,1982年年产仅2吨,产值0.7万元,遂于年底停产。同年,聚氯乙烯吹塑薄膜在山东省同行业产品抽样评比中,获第二名。1985年,聚氯乙烯塑料薄膜总产量为285.45吨。
  聚乙烯(PE)薄膜 1964年,青岛塑料企业自制设备,土法上马利用进口聚乙烯树脂为原料,试制新的吹塑薄膜。经多次反复试验,于1966年试制成功。这是青岛市继试制成功聚氯乙烯压延、吹塑薄膜之后,研制开发的又一项塑料薄膜新产品。该产品分为工业、农业用两种。农业主要用于农作物的覆盖;工业主要用于产品包装。该产品生产所需原料由国家按计划调拨,产品由商业部门购销。所需原料主要有:高压聚乙烯树脂(LDPE)、低压聚乙烯树脂(H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树脂(LLDPE)等。1979年10月,青岛产聚乙烯吹塑薄膜,使用“新苗”牌商标,1980年获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系统新产品三等奖。同年,聚乙烯吹塑薄膜生产所需原料和产品销售,不再受国家计划制约,而是根据市场需求,由企业自行决定。1981年,青岛塑料企业试制生产0.05毫米聚乙烯地膜。1982年,以高密度聚乙烯树脂为原料,首批生产出0.015毫米地膜282.4吨。同年,青岛产聚乙烯塑料薄膜获山东省同类产品质量评比第二名。1983年9月,根据农民要求,将地膜厚度由原来的0.015毫米降为0.01毫米。1984年,又降到0.007毫米,使每亩地需用地膜由原来的12公斤降为4.5公斤,降低了地膜覆盖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1984年,青岛市塑料行业执行轻工业部GB4455—84标准;地膜生产执行S′G′369—84标准。8月21日,青岛产聚乙烯塑料薄膜产品通过了山东省农业厅、青岛市科委等12个单位进行的技术鉴定;9月5日,由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标准计量局等6个单位,对产品再次进行技术鉴定。经两次鉴定,认为青岛生产的聚乙烯塑料薄膜产品,均为优良产品。地膜产品在山东省同行业产品评比中获第二名。1985年,青岛塑料企业聚乙烯塑料薄膜的生产能力达2435吨。其中,地膜产量达1655吨。

TOP

第三篇 塑料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塑料制品

第二节 塑料板材 塑料管材 塑料丝材


  塑料板材 1965年,青岛塑料企业用上海产2000吨热压机试生产聚氯乙烯硬板成功。1966年5月,正式投入批量生产。青岛生产的塑料板材品种有:聚氯乙烯硬板、聚氯乙烯软板、聚丙烯钙塑板、聚苯乙烯泡沫板、聚氨脂泡沫板、高压聚乙烯发泡板等。
  聚氯乙烯硬板 1965年,以聚氯乙烯树脂和稳定剂为原料,经辊压和热压两道主要工序,试制出2~4毫米的聚氯乙烯硬板,1966年,投入批量生产,当年产223.57吨。之后,企业对生产设备不断更新改造,生产工艺不断提高,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了生产规模。1979年,年产量达到1041.42吨,创青岛生产聚氯乙烯硬板生产最好年份。1980年,青岛生产的聚氯乙烯硬板,在全国同行业产品评比中获第10名。历年来在全国塑料产品定货会上,青岛产聚氯乙烯硬板定货量居全国同行业之首。1984年起,青岛产聚氯乙烯硬板,执行轻工业部GB4454—84技术标准。自1966年聚氯乙烯硬板投入批量生产以来,每年的产销量保持在500吨左右,1985年达802.58吨,而年生产能力则有2200吨。产品除保证青岛市市场和用户外,主要销往甘肃、新疆及东北地区。
  聚氯乙烯软板 1966年,青岛塑料生产企业根据青岛市供电局等单位的要求,参照轻工业部颁发的标准,试产聚氯乙烯软板21.21吨。由于设备所限,产品质量虽符合两家要求,但产品规格却达不到要求。因此一直未能投入大批量生产。1976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行各业对塑料软板的需求量大增。1978年生产138.38吨,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1980年7月,从上海购进ST—B—F1·2A型塑料挤板辅机1台,试产聚氯乙烯软板,由于技术能力有限,产品正品率只达50%。1984年,企业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使产品质量达到轻工业部SG—245—81的标准要求。1985年,全国各省、市塑料生产厂家多数投入聚氯乙烯软板生产,故青岛只生产聚氯乙烯软板60.65吨,产品多属加工生产,用户主要是青岛市有关行业和市郊各县、区。
  聚丙烯钙塑板 1979年,青岛塑料生产企业根据青岛肠衣厂的要求,以聚丙烯为原料并加入填充剂,试制成功无毒、防腐聚丙烯钙塑板,首批产21.5吨,受到用户欢迎。1980年10月26日,青岛市卫生局对产品进行检测,认为符合卫生标准,保证了青岛肠衣厂外销产品的生产。之后,产品陆续销往上海、广州、长沙等城市的多家食品加工厂。1985年,青岛生产聚丙烯钙塑板84.43吨,产品符合山东省Q/Q615—82标准。
  聚苯乙烯泡沫板 1978年,青岛塑料生产企业研制聚苯乙烯泡沫板成功。1979年,初步形成生产能力,年产2.83吨。1980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并纳入国家计划,当年产22.65吨。1981年,聚苯乙烯泡沫板生产,开始执行轻工业部SG232—81标准,使用“飞鹰”牌商标。1983年,从上海购进1台多层泡沫板材成型机、8台小包装机,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84年,在全国同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中,名列第十一名。1985年,聚苯乙烯泡沫板产量为215.23吨。
  聚氨脂泡沫板 1965年,青岛塑料生产企业接受山东省科委、经委、财政厅下达的为外贸服装出口作包装材料用的聚氨脂泡沫板材生产任务,经多年研制,1981年11月试制成功,1982年组织生产。1982~1984年,企业投资714万元,扩建厂房并引进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低压灌注机模型、聚氨脂夹心板两条生产线,两台聚氨脂软泡设备。1985年12月,试产聚氨脂夹心板5吨,硬泡沫板84吨,软泡沫板30.7吨。1986年,产聚氨脂夹心板27.21吨,软泡板106.71吨,硬泡板80.32吨,企业设计生产能力1700吨,产品达到轻工业部颁发的SG252—82标准。
  高压聚乙烯发泡板 1978年,青岛塑料生产企业以高压聚乙烯树脂加弹性体、发泡剂等为原料,经炼塑、交联、发泡等工序,试制成高压聚乙烯发泡板材或片材,为凉鞋、拖鞋制作和装潢、保温行业的生产提供了原材料。1980年,改进生产技术,更新配料,试制成仿革材料。1981年,青岛高压聚乙烯发泡板材的生产纳入国家计划,产品分底片和薄片两种。1983年,产品注册为“金盾”牌。1986年,产量达165.29吨。产品除满足青岛市和山东省各地、市需要外,还销往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省。
  塑料管材 青岛塑料管材的生产起步于1964年,经过20余年,无论在生产设备、规模、技术、工艺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主要产品有:聚氯乙烯硬管、聚氯乙烯软管、聚乙烯管、聚丙烯管、改性聚乙烯输水管、涂塑维尼龙输水管等。
  聚氯乙烯硬管 1964年,青岛塑料管材生产厂家,研制生产出聚氯乙烯硬管0.14吨。1965年10月,形成批量生产。当时只能生产直径25毫米管材,后自制多种规格的设备,并从日本购进双螺杆挤出机1台及牵引辅机,配备不同的系列模具,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规格增加到6种,产量可达到年产300~400吨左右。1969年,青岛产聚氯乙烯硬管出口阿尔巴尼亚34.63吨,创汇人民币11.1万元。1975~1980年,在保证其主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曾利用回收旧塑料,制成再生聚氯乙烯硬管产品。6年间,共利用废旧塑料制成再生聚氯乙烯塑料硬管620余吨。1982年,青岛生产的聚氯乙烯塑料硬管在山东省质量检查评比中,获第二名。1985年,聚氯乙烯硬管产量为264.88吨,产品获山东省质量评比第二名。从1965年起,产品所需原料由国家调拨,产品每年由国家调拨销售30~100吨,其余部分由企业自销,主要销往甘肃、新疆及山东省内各地、市。
  聚氯乙烯软管 1960年,青岛塑料生产厂家从上海购进直径50毫米挤出机1台,30克注塑机1台,开始生产聚氯乙烯软管。1966年,聚氯乙烯软管生产列入山东省计划,当年生产近百吨,产品规格有:直径10~50毫米5种。1982年,品种发展到25个规格,年产量达261.65吨,技术指标全部达到轻工业部SG29—75标准。产品除保证供应青岛市有关厂家和市场外,主要销往山东省各地市。1983年后,产量逐渐减少,1985年,仅生产26.13吨。
  聚乙烯管 1973年,青岛塑料生产厂家试制成功聚乙烯塑料软管。到1974年,先后共生产了60.09吨,后因社会需求量很小而停产。1981年,国家卫生部针对农村饮水不卫生和含氟量超标问题,决定在农村实施改水工程。在山东省改水工作会议上,对青岛产的聚乙烯塑料软管作了介绍推荐,并决定重新安排生产聚乙烯塑料软管,当年生产35.23吨。1982年生产78.5吨。由于该产品符合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和轻工业部SG80—75标准,深得群众赞誉,1985年增加到248.06吨。产品主要在青岛地区内销售,部分销往山东省的烟台、枣庄、临沂等地市。
  聚丙烯管 1976年,青岛塑料生产企业以聚丙烯树脂为主要原料,试制成功聚丙烯管材,1977年投入生产。经过作工业管道和自来水管道试用,产品既符合用户要求,也符合1981年轻工业部SG246—81标准,而且价格低于钢管50%。1983年,在农村除氟改水中,山东省卫生防疫站对青岛生产的聚丙烯管材,进行了专门鉴定,认为符合卫生要求,遂决定由青岛塑料二厂为生产聚丙烯管材的专门厂家,并在全省推广应用。当年青岛塑料二厂生产546.87吨,因未作冲击试验,部分产品在应用中破裂,给用户造成损失。1985年,青岛塑料二厂对所发生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后,进行认真总结,制定了更加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全年生产聚丙烯塑料管材419.76吨,使用情况良好,重新取得了用户信任。
  改性聚乙烯输水管 1985年,青岛塑料生产企业试制改性聚乙烯输水管成功并投产。同年10月,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青岛市经济委员会、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等14个单位,对产品进行技术鉴定,认为该产品达到鲁Q/QD1052_85标准,当年产61吨。该项产品广泛用于农业生产的输水灌溉、农药喷撒、液体肥料喷撒等以及工矿企业的供排水。产品直径80~600毫米,共14种规格。
  涂塑维尼龙输水管 1976年,青岛塑料生产企业以维尼龙为经,涂以聚乙烯树脂制成涂塑维尼龙输水管,产品主要用于工农业生产中的排灌。1982年,涂塑维尼龙输水管生产,开始执行鲁Q/QD562—8标准,产品注册为“象”牌。产品推向市场,销路见好。1983年,销量达118万米,在山东省各地均有用户。1984年,产品销售448.15万米,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品除供山东省各地市外,还开拓了河北、河南、安徽、陕西等省的市场。同年产品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为节约成本,减轻用户负担,满足用户需求,青岛塑料九厂先后两次研制新配方,使产品销售价由原来的5.82元/米,降到2.60元/米。之后,企业更新、引进新设备,改进工艺技术,生产能力逐步得到更大的提高。1985年,生产能力达到1792.6吨。
  塑料单丝 1964年,青岛塑料厂以聚氯乙烯为原料,试制成功聚氯乙烯塑料单丝,产品分为100~200旦尼尔渔网丝和300~400旦尼尔棕丝两个型号。产品经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作物理鉴定,达到渔网用丝要求,成为渔网换代用料。1965年4月,从日本引进Q65型抽丝机一台,9月投产,产品纳入国家计划,年产能力180吨。当年,产量达到11.71吨。1966年青岛塑料厂改称青岛塑料一厂后,仍生产塑料单丝。1968年,增置生产设备,改变配方,生产出聚乙烯单丝产品,被轻工业部指定为渔网丝生产定点厂之一。1976年,产量高达611.58吨。同年,按上级要求,青岛塑料一厂将聚乙烯单丝产品生产,移交给青岛塑料十二厂。1977年,塑料十二厂投产以聚丙烯为原料的聚丙烯塑料单丝。1979年,为扩大生产,塑料十二厂新建厂房800平方米,购进莱芜产Q45型塑料挤出机1台,Q65型、Q90型挤出机6台,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其产品于当年获全国统测第一名。1980年被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评为名牌产品;1981年,获全国聚乙烯产品质量评比优质奖;1984年获山东省聚乙烯单丝质量评比第一名。1985年,青岛塑料十二厂生产塑料单丝1178.05吨。其中,聚乙烯单丝746.1吨、聚丙烯单丝431.95吨。产品使用“金鸡”牌商标。其聚乙烯单丝获全国质量评比第四名。

TOP

第三篇 塑料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塑料制品

第三节 塑料包装材料


  青岛塑料工业从60年代开始生产塑料包装材料制品。其产品有:塑料捆扎材料制品、塑料编织制品、塑料容器、塑料复合包装材料制品四大系列20余个品种,近百个花色。其产品广泛用于食品、饮料、水果、蔬菜、服装、鞋帽、医药、化工、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等生产企业的产品包装。
  塑料捆扎材料制品 青岛生产的塑料捆扎材料制品,主要有:塑料打包带和塑料捆扎绳系列产品。
  打包带 1965年1月20日,青岛塑料厂接受了山东省经委、科委、财政厅下达的生产硬质塑料打包带的任务,并调拨试制经费1.5万元。当年12月,青岛塑料厂以聚氯乙烯为原料试制成功聚氯乙烯打包带,试产1.5吨。产品分大、中、小三种规格,灰、白两种颜色。1966年,青岛塑料工业公司成立,体制发生变化,同时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产品没有投入生产。1973年,青岛塑料六厂以聚丙烯为原料,试制成功聚丙烯塑料打包带,最初产量不足百吨,之后逐渐增加。1975年前,青岛市只能生产机用打包带,使用“胜利”牌商标。1976年增加手用打包带产品,产品抗拉强度达250公斤/米。1978年,青岛塑料六厂生产的机用打包带在温州召开的全国包装机械会议上,受到使用单位的一致好评,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机用塑料打包带。1978~1979年,连续两年被山东省命名为名牌产品。1979年,青岛塑料六厂打包带生产组,被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命名为质量信得过班组。1981年青岛生产的手用打包带,在全国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同年起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当年出口量达93.65吨。1982年,机用打包带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3年,青岛塑料六厂从日本先后引进4条打包带生产线机组,年产能力达到2700吨。1985年,青岛塑料六厂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其经验介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同时,《经济日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也相继给予报道。其聚丙烯打包带销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产品覆盖率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第二名。当年,生产2430.6吨,产品注册商标为“胜利”牌。1986年,青岛生产的手用打包带,荣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当年出口236吨。
  捆扎绳 1979年,青岛塑料十二厂投资1万余元,自制1台直径45毫米聚丙烯撕裂膜辅机,试产聚丙烯捆扎绳产品,因设备粗糙,技术不过关而停止试产。同年底,该厂投资7万元,从天津购进1台Q65型机组再次组织试生产,当年产聚丙烯捆扎绳25.71吨。但因产品成本高、质量不稳定,难以占据市场。1980年产40.27吨,1982年产26.46吨,成下降趋势,因而停产。同年山东省塑料公司安排青岛塑料九厂生产聚丙烯塑料捆扎绳200吨,当年试制成功并生产25.89吨。1983年,正式投产,年产102.62吨。产品执行轻工业部SG281—83技术标准,使用“象”牌商标。同年,青岛投产聚丙烯塑料捆扎绳,产品分球型与盘型两种,20×2、40×2、60×2、80×2、100×2、120×2六种规格。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远销东南亚各国。1985年,捆扎绳的产量达906.93吨,出口21.17吨,产品受到用户欢迎。
  塑料编织制品 塑料编织制品是以聚丙烯为原料制成单丝,然后编织成包装制品。青岛生产的塑料编织制品有:塑料编织布(袋)、塑料网。
  塑料编织布(袋) 1970年,青岛塑料十三厂的前身青岛塑料网厂,试制成功聚丙烯扁丝,并将其加工成塑料编织布,当年产量不足百吨。1975年,青岛塑料九厂使用日本产丰田阪本织机,试制生产塑料编织布(袋),翌年,试产6.52吨。之后,陆续从日本购进4梭圆织机16台、6梭圆织机16台、HPT—90—900—144纺织机1台、APM自动制袋机1台,扩大了生产规模,产品产量逐年增加。1979年,达485.3吨。1980年,青岛生产的塑料编织袋开始出口,年出口量约50~100万条。同年,青岛塑料九厂生产的“象”牌轻型聚丙烯编织布(袋),通过山东省计量局、山东省塑料公司、青岛市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鉴定。3月,全国塑料编织布评比会在杭州召开,青岛产品获第二名。1982年,在山东省产品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并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同年山东省包装技术协会授予青岛塑料九厂包装产品奖杯两个。同时青岛塑料十三厂生产的塑料编织布(袋)获山东省第二名。1984年,青岛塑料九厂产量达到1059.72吨。同年,该厂编织袋QC小组,被评为青岛市QC优秀小组。1985年,产量达到1140吨,产品销往河北、安徽等省、市及山东省各地、市。产品出口量达358.31吨(200万条)。当年,在山东省产品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1986年,青岛市共生产塑料编织布(袋)67.76万米,满足了工农业生产的需求。
  塑料网 1963年,青岛塑料十三厂以聚氯乙烯为原料,试制成功塑料网。1974年,又用聚丙烯为主要原料,生产出直径1毫米塑料细丝,并编织成不同规格窗纱网。同年,生产纳入国家计划,使用“栈桥”牌商标。1980年,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年产达88.12万米。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1985年3月,青岛塑料十二厂投资119万元引进意大利和日本产的塑料挤出网生产线各一条,生产发泡网和牵申网包装材料,两种产品的单丝直径均为0.22±0.06毫米,网孔目数为48、68、80个,网孔为7×7~15×15毫米,当年投入批量生产。
  塑料容器制品 青岛生产的塑料容器制品,主要有:聚乙烯中空容器、塑料薄壁中空容器、塑料周转箱、聚丙烯改性塑料托盘等系列包装材料制品。
  聚乙烯中空容器 1967年,青岛塑料五厂使用国产直径45克的注塑机开始生产容量为2.5、5、10、25升聚乙烯中空容器,年产20吨左右。1973年,又陆续增加30、125、150升几种规格和25升扁桶及50升大圆桶等15个品种,成为山东省聚乙烯中空容器重点生产企业,也是长江以北唯一一家。产品符合国家《聚乙烯产品卫生标准》、《国际危险品货物运输规定》等检验标准,在-20℃~180℃温度下,产品不变型。1980年,年产量达到500余吨,当年试制生产的PE蚁酸塑料桶,出口量达4.88万个。1983年,又试制成功专供出口用的聚乙烯钾酸桶、磷酸桶、冰醋酸桶等化工专用塑料桶。青岛塑料五厂1985年前生产的聚乙烯中空容器产品使用“喇叭花”牌商标,之后改用“金塔”牌。该产品和125升肠衣桶获1984年青岛市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6月,青岛塑料五厂引进联邦德国产KB50中空成型机,年产能力为1200吨。所产2.5~10升塑料桶,主要销往华东地区及山东省各地市,25~50升中型塑料桶主要销往全国各省、市(地)的外贸、化工及商业部门,125~150升塑料桶则主要销往国外市场,由外贸部门远销欧美各国,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出口量的40%。1986年,青岛塑料五厂年产中空容器1555吨,出口量达422.4吨(24.83万个),产品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除青岛塑料五厂生产塑料中空容器外,青岛塑料八厂、青岛塑料模具厂分厂也生产少量小型塑料中空容器。
  塑料薄壁中空容器 青岛塑料十三厂是青岛塑料薄壁中空容器的专业生产厂家。1982年,青岛塑料十三厂引进联邦德国中空吹瓶机1台,以无毒食品级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为原料研制成功塑料薄壁中空容器,并于1983年4月正式投产,产品适用于食品、饮料、化妆品、医药及化工产品的包装。青岛生产的塑料薄壁中空容器使用“栈桥”牌商标,年产能力达570吨,产品主要销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塑料周转箱 1981年,青岛塑料十一厂在国家经委、中国包装总公司、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的支持下,购进4000克注塑机1台、2000克注塑机2台,于当年7月试制成功汽水塑料周转箱。1981年8月7日,国家经委和山东省经委、青岛市经委的领导在青岛市开会研究啤酒包装问题,决定用塑料包装箱替代以前的包装材料。1982年,青岛塑料模具厂分厂自行设计,自制模具,试制成功多用塑料周转箱并批量投入生产,产品规格为650×400×298毫米。1983年,产品生产执行Q/Q692—83技术标准,产量达1.94万个,盈利8.4万元。同年,青岛塑料十一厂接受国家经委和山东省经委下达的任务,试制成功啤酒周转箱,以塑料包装替代以前的包装材料。之后,青岛塑料模具厂分厂购进XS—ZY4000克大型注塑机,扩大了生产规模,年产能力达572吨。1985年,产量为2.16万个,盈利8.8万元。同年,青岛塑料十一厂又试制成功塑料禽蛋箱及多用系列周转箱。该产品为山东省首创,在全国同类产品中,亦居领先地位。被青岛市科委评为技术进步三等奖、山东省包装协会授予优秀包装金杯奖。年产能力达到1230吨,实产塑料周转箱285.2吨。
  聚丙烯改性塑料托盘 1981年,青岛塑料模具厂受青岛橡胶九厂委托,研制生产塑料托盘。在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配合下,在对全国70多个橡胶制鞋厂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82年4月完成产品设计。7月,塑料托盘样品交用户试用,10月产品定型,年底投入生产。产品分880×400×90毫米和880×400×60毫米两种规格,主要用于胶鞋沿条生产。1983年产量达7.18万个,产品销往全国80多个橡胶制鞋生产厂。1984年,产品生产开始执行Q/QD927—84技术标准,注册商标“金燕”牌。9月7日,通过由长春、北京、南京、抚顺、佳木斯等市的用户和青岛市科委、经委等单位的鉴定。1985年,产量达到23448个。1986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塑料复合包装材料制品 1976年,青岛塑料八厂开始研制生产塑料复合包装材料制品,利用自制的小型复合机组织生产,当年生产出塑料复合纸板,产量很少。1978年,青岛塑料八厂引进日本产大型塑料复合机组,研制生产塑料复合编织布、塑料复合夹心布制品。1979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至年底共生产复合编织布107.5万米,产品使用“云波”牌商标。同时,研制多层复合蒸煮袋产品和塑料复合牛皮纸产品成功,年产塑料复合牛皮纸制品1.18吨。1981年,多层复合蒸煮袋通过由山东省科委组织的有上海食品研究所、北京食品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的技术鉴定,确认该项产品达到国家先进水平。1982年正式投入生产,当年生产多层复合蒸煮袋1.76吨,产品获山东省科委科研成果二等奖、山东省塑料工业总公司优秀产品奖、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新产品一等奖。1983年,轻工业部给青岛塑料八厂下达生产塑料复合铝带的任务。该厂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制,于1985年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塑料复合铝带生产的空白。产品经轻工业部等技术鉴定,确认工艺系国内首创,技术指标在国内处领先地位。产品使用“银波”牌商标,当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4月,青岛塑料八厂引进年产500吨塑料复合包装材料生产线,总投资300万元。1985年,塑料复合包装材料制品产品有8个种类,总产量达到1436.5吨。其中,塑料复合纸板14.88吨,塑料复合编织布734万米,塑料复合夹心布制品222.88吨(160.84万米),塑料复合牛皮纸制品8.27吨,多层复合蒸煮袋18.87吨。

TOP

第三篇 塑料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塑料制品

第四节 塑料建筑材料


  聚氯乙烯地板砖 1979年,青岛塑料二厂开始试制聚氯乙烯地板砖。9月,首批试制出红、白、绿、天蓝四种颜色的聚氯乙烯塑料地板砖样品。10月3日,在接待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客商时,征求了客商意见,对产品进行了改进。1980年正式投入生产,年产86.89吨。1981年,改进生产工艺,由裁剪成型改为冲压成型,使产品规格化、标准化,大受用户欢迎。1983年,产品生产执行国家GB4085—83标准,年产量为125.29吨。1985年,原材料提价,企业加强管理,精打细算,坚持生产,年仍产聚氯乙烯地板砖89.98吨,并且在色泽和种类上有所增加。产品自投产以来,销路一直较好。
  塑料门窗 1985年,青岛塑料二厂与美国路脱斯公司签署合资经营青路塑料异型材有限公司生产塑料门窗的合同。合同签署后,青岛塑料二厂一方面派人赴外地考察培训,一方面进行设备安装。投产后该厂生产能力年产门窗约10万套。
  塑料安全帽 1976年10月20日,青岛塑料三厂首批以聚氯乙烯为原料,试制成功塑料安全帽。但因产品质量上不去,未能投入批量生产。1977年,青岛塑料研究所用改性聚丙烯为原料,改压、吹成型为注塑成型,试制成功聚丙烯安全帽样品。1978年,安全帽整套生产工艺转到青岛塑料十一厂,并投入批量生产,年产8.52吨。1979年,产量达46.82吨。同年,产品被山东省评为名牌产品。1980年,青岛塑料研究所试制成功以高密度聚乙烯为原料的安全帽,同样由青岛塑料十一厂组织生产,当年生产高密度聚乙烯安全帽37.28吨。产品除在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市场销售外,开始进入国际市场,销往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1981年起,产品生产执行国家GB2871—81标准,使用“金贝”牌商标。1983年,出口量为36.78吨(10505顶)。1984年,北京举行的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式民兵方队,戴的就是青岛塑料十一厂生产的“金贝”牌高密度聚乙烯安全帽。

TOP

第三篇 塑料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塑料制品

第五节 工程塑料


  塑料纺织配件 1958年,青岛塑料六厂(前身为纺织配件合作社),自制简易小型油压机,开始试制简易小型塑料纺织配件。当时,只有粗纱集合器一种产品。1964年后,产品品种陆续增多,有塑料细纱集合器、粗细纱喇叭口、双头集合器、导纱轮布司、手柄球、隔纱板、分条器、槽板、尼龙链子轮等。青岛塑料六厂还试生产络筒机槽筒、并纱机槽筒及各种纺织机用的滚筒。到1981年,基本形成各种纺织机的酚醛槽筒系列产品。1982年,生产各种塑料纺织配件135吨,使用“胜利”牌商标。产品被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纺织厂广泛使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1982年后,又陆续试制成功气流纺织机用的各种槽筒和毛纺管、涤弹管、梳棉通道、隔距块、罗端盖等多种纺织配件新产品。塑料纺织配件的生产,节约了大量的金属材料。1985年,6406酚醛槽筒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
  酚醛夹布制品 1969年,青岛塑料研究所以酚醛塑料粉和棉布为原料,用浸胶压型工艺,研究试制成功酚醛夹布制品。1970年,由青岛塑料三厂正式投入生产,使用自制的75吨、100吨、300吨油压机。1979年,增置500吨、1200吨重型油压机,年生产能力108吨。1985年,年产能力达到378吨。产品在水利、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水泥生产、钢铁生产中广为应用。

TOP

第三篇 塑料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塑料制品

第六节 军工及其他塑料


  军工塑料制品 青岛塑料工业生产军工用塑料产品始于1968年,当年,青岛塑料二厂生产了聚乙烯军工筒(炮弹筒)。1970年,完成了为抗美援越而生产的各种塑料产品,受到第五机械工业部的嘉奖。1971年,共生产军用塑料产品248吨。1975年,青岛塑料五厂生产了军用聚乙烯油壶。至1978年,青岛塑料九厂连续4年为军队生产军用包装筒、包装盒等产品。1986年,青岛塑料工业为军队生产军工塑料产品计40.97吨,为军工生产、科研及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聚氯乙烯电缆料 1965年,青岛塑料厂试制聚氯乙烯电缆料成功,被纳入国家计划。当年产20.64吨。1966年,聚氯乙烯电缆料成为青岛塑料一厂(原青岛塑料厂)的主要产品。其产品以聚氯乙烯树脂为原料,经捏合、炼塑、切拉等工序制成。产品分甲级绝缘和黑护层级两种规格,可耐热65℃。1973年,产品生产执行轻工部SG22—78标准。1983年,青岛生产的聚氯乙烯电缆料,在全国同类产品评比中,列第十三名。1985年,青岛塑料一厂生产出耐热为70℃的新聚氯乙烯电缆料产品,产品规格一般为4×4×3毫米左右的粒子状,也可为相当该尺寸、大小均匀的其他形状粒子。该产品是生产各种电线、电缆的良好绝缘材料。是年,青岛塑料一厂产量达到1148.46吨,产品主要销往天津及山东省内各大电缆、电线生产厂家。
  聚氯乙烯维尼纶涂塑防水布 1979年,青岛塑料七厂试制成功聚氯乙烯维尼纶涂塑防水布,填补了中国塑料工业的一项空白。产品以聚氯乙烯树脂乳液为主要原料,经浸浆、烘塑等工序制成,产品耐寒性在-30℃时对折180度不变型无裂痕。该产品广泛用于交通运输业、化工石油业、建筑业、盐业、烟草业、造纸业、国防工业等。青岛塑料七厂生产的聚氯乙烯维尼纶涂塑防水布,1977年通过了青岛市经委、计委、科委、化工局等23个单位进行的技术鉴定,产品使用“天鹰”牌商标。1979年,产量为23吨(7.53万米)。1980年,产品获山东省第二轻工业系统产品三等奖。1981年,产品生产执行Q/QD588—81国家技术标准。1986年,产量达288.72吨(87.01万米)。
  聚氯乙烯人造革 1979年,青岛塑料七厂贷款28万元,自制生产设备,以聚氯乙烯树脂、增塑剂、稳定剂和其他助剂为原料,试制成功聚氯乙烯人造革产品。产品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各方面。但因产品质量落后于其他厂家的产品,打不开市场销路,于1980年停产。
  塑料瓶口封套 1960年底,青岛化学塑料厂试制成功塑料瓶口封套制品,翌年1月投入生产。这是该厂试制成功的第一个塑料制品。该产品主要是为医药、饮食生产企业提供塑料瓶口封闭材料。产品投放市场,十分畅销。但因原料(主要是乙醚)奇缺,又加易燃,给生产和运输造成困难,故当年底停止生产。
  聚乙烯水浮子 1963年7月,山东省手工业管理局将试制生产400个塑料水浮子的任务下达给青岛塑料制品厂。11月,该厂试制出样品,并委托山东海洋学院作了浮力与材料比重、结构与牢固度、材料吸水量三项测定,测定结果,符合有关质量要求。1965年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16.48吨。1966年后,聚乙烯水浮子制品成为青岛塑料一厂的主要产品之一。产品分为硬质聚乙烯泡沫塑料水浮子和聚乙烯吹塑水浮子两个品种。该产品在山东省内为青岛塑料一厂独家生产,产品除在国内畅销外,还销往坦桑尼亚和越南等国。

TOP

第三篇 塑料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塑料制品

第七节 塑料原材料


  青岛塑料工业在生产大批塑料制品的同时,还研制开发塑料原材料的生产,其产品主要有:酚醛塑料粉和尼龙1010等产品。
  酚醛塑料粉(俗称电木粉) 1960年,青岛化学塑料厂以甲醛苯酚为原料,试制成功酚醛塑料粉。1961年,投入批量生产,满足了酚醛塑料制品生产的需要。1962年,产品除满足该厂组织生产塑料制品外,还供给青岛市其他塑料生产厂家使用,缓解了青岛市塑料制品生产原料的供应。当年底,产品通过技术鉴定,列入一类产品。化学物理指标达到苏(联)K—18—2的标准,年产量为162吨。1963年,产品牌号定为632#。酚醛塑料粉产品投放市场,受到用户好评。1964年,又试制成功具有高度绝缘性能的酚醛粉制品,牌号定为641#。根据轻工业部颁布的标准,酚醛塑料粉可分为两个品种,一是用于日用品生产的632#酚醛塑料粉,一是供工业电器产品生产用的641#酚醛塑料粉。1966年,青岛塑料工业公司成立后,酚醛塑料粉的生产转交给青岛塑料三厂,成为该厂的主要产品,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列为部管产品。1967年,青岛塑料三厂被化工部情报中心列入全国27个重点生产酚醛塑料粉的厂家之一。1979年,产品生产执行部颁GB1404—78技术标准,产品使用“钻石”牌商标。1980年产品出口巴基斯坦89.75吨,交货值为23.35万元。1982年,在全国34个厂家生产的同类产品抽验中,名列第十四位。1983年,产量达1535吨,是生产最好年份。1985年,已形成年生产能力达3510吨的连续化生产线,当年产1402.35吨,约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2%,占山东省的30%。其产品以在山东省销售为主,少量销往浙江、河南、辽宁等省。
  尼龙1010 1961年,青岛化学塑料厂利用旧有设备研制生产聚氯乙烯树脂,因产品质量不过关,生产成本太高,未投入生产。后又以蓖麻子为原料,研制成功尼龙1010工程塑料原料,填补了山东省的空白。尼龙1010产品的主要原料是癸二酸、酒精、液氨、氢气等,经氨化制成尼龙盐,再经聚合反应而成。1966年,产品由青岛塑料十厂生产,年底正式投产。1967年,尼龙1010生产纳入国家计划。1966~1970年,青岛塑料十厂的尼龙1010年生产能力在200吨左右。尼龙1010产品,除在青岛市和山东省内销售外,还销往江苏、浙江、陕西、东北等地区。1980年,因产品滞销而停产。

TOP

第三篇 塑料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塑料制品
第七节 塑料原材料

青岛市二轻工业塑料制品业情况表
1.jpg

TOP

第三篇 塑料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塑料制品
第七节 塑料原材料

青岛市二轻工业塑料制品业基本情况表
1.jpg

TOP

第三篇 塑料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塑料制品
第七节 塑料原材料

青岛市二轻工业部分塑料制品出口交货情况表
1.jpg

TOP

第三篇 塑料制品  
第二章 生产用塑料制品
第七节 塑料原材料

青岛市二轻工业塑料制品获奖情况表
1.jpg 2.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