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30:二轻工业志 第一篇 缝纫、皮革制品

概述



  青岛建置前,居民多以渔业为主,辅以农业。建置后海上运输繁忙,客商往来渐增,集市贸易兴旺。继1891年蔡永顺在台东瑞云路开办铁工厂,生产铁锅和小农具之后,各类手工业作坊、店铺相继开办。1897年春,青岛有各种店铺、作坊71个,分27个行业。其中,手工业作坊14个。
  德国侵占青岛后,筑港、修路、开办工厂,从事大规模的殖民开发和经济掠夺,周边地区的廉价劳力涌入青岛,人口猛增。西方工业渐入青岛,开办了蛋糕、火柴、榨油、啤酒、电器、肥皂、水泥、造船等行业。德国胶澳当局规定“胶澳地区,不但在商业方面,也要在手工业方面具有广泛的自由。……对手工业来说,一般也不需要取得许可证……”。税收方面给予许多特别的“优惠”,以激励手工业的发展。1902年,德国人在青岛开办的工厂已达10多个,中国人经营的工厂、作坊则发展到100多个,手工业队伍不断壮大。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殖民当局攫取了德国人在青岛开办的全部工厂企业,凭借青岛已有的各种设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日本商人利用青岛及其腹地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廉价的劳力资源,争先恐后地在青岛建立工厂企业和公司、商号。首先开办了火柴制造和纺织业,继之,开办了榨油、化工、烟草、制盐、漂染、电器、铁工业以及洋服店、靴鞋店、磨坊、家具店、豆腐店等工商企业、店铺、作坊等120多个,资金总额不下亿元。日本殖民当局还将东镇划为工厂和手工业作坊区,鼓励日本侨民和华人到此设店、办厂,以图把东镇发展成为青岛的手工业密集区。其间,中国人开办的工厂、手工作坊和店铺也渐为增多,民族工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这一时期,青岛市的商业户有300多个,手工业户918个。但由于资金不足、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势单力薄,终不能与日本人经营的企业相抗衡,只能在夹缝中缓慢发展。
  北洋Gov收回青岛后,日本仍控制青岛的经济命脉,排斥和压迫民族工业,使青岛的手工业生产,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市各界“提倡国货”,于1930年设立了青岛国货陈列馆。1931年,南京国民Gov颁布了《小工业及手工艺奖励规则》,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青岛冀鲁制针厂、老亚美台秤厂、德泰实业、日新铁工厂、新生铁工厂、天兴德陈记铁工厂、孚德鞋店等相继开业。1934年,南京国民Gov颁布《国定税则》,调整了洋货进口税,减少了货物转口税。1935年,青岛市实行小本贷款,民营工业税收从优。这些措施比较有效地遏制了洋货的输入,为青岛市工商业,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青岛的制铁、服装、鞋帽、饮食、木器、五金日用品等民营手工业,发展尤为迅速。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日本资本卷土重来。殖民当局和日本经济势力携手,对青岛民族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疯狂的摧残、并吞、强买、强行合办,青岛冀鲁制针厂变成了青岛冀鲁制针厂株式会社,利生铁工厂变成了丰田株式铁工厂等。日本商品源源不断地涌进青岛,充斥市场,国货受到排挤,大批民族工商业户歇业、倒闭。从业工人纷纷离开青岛,到周边农村谋生、避难。1939年,中国人在青岛开办的工厂,30人以上者有35个,30人以下者有290个;手工业户有705个,总共有1 030个,比战前的1 794个,减少了764个。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殖民当局加紧了对战争所需物资的搜刮,致使工业特别是手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奇缺。同时,由于交通中断,所产货物滞销。1943年,青岛市手工业工场、作坊歇业、停产的达30%。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日伪人员经营的小型工厂和手工业作坊作为敌产拍卖,民族资本家和个体手工业户纷纷集资筹款购买,开店、办厂;涌入青岛的农民设摊、办店,从事小本经营,以供糊口。另外,解放区不断扩大,一些地主、富农聚财携家逃来青岛,在青岛安家落户,开办工商业和手工业。1946年12月,青岛有各类工厂1031个,从业人员20485人,资本总额211207万元;手工业业户2720个,从业人员103750人,资本总额17.01亿元。其中,多数为新开业户。由于国民党挑起的内战逐步升级,造成运输中断,原料缺乏,产品滞销,使刚刚恢复起来的青岛手工业重新步入困境,大批工商业户停业、倒闭。1948年1月5日,《青岛公报》报导:“本市工业协会,以近来各工厂缺乏原料、燃料,大多工场无法开工。又因东北战事影响及海口封冻,产品滞销,国民党Gov停止贷款、押汇,工厂停工,工人生活困难”。1948年,全市50%以上的工业、手工业处于歇业、停产、半停产状态。仅成衣业停业歇业的就有150多个,剩下的不到100个,也只能勉强维持;全市6个制针厂,倒闭3个,剩下的3个处于半停产状态。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人民Gov遵循“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方针,安排大批失业工人就业,组织恢复生产,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秩序,手工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0年,全市手工业户已发展到3660个,从业人员达12795人。1951年11月,手工业户发展到5999个,从业人员15522人,资金总额达214.57万元。1952年,青岛市个体手工业者开始组织起来,向集体化生产发展。8月,青岛市各类手工业合作社、合作组已发展到9个,成员577人,资金总额81.03万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手工业集体化进一步发展。1954年,手工业合作社、合作组发展到55个,成员1738人,包括缝纫、修船、制线、电器、窑业、竹器、筐篓、纺绳、木器、白铁、织布等十几个生产、服务行业。1956年,青岛市手工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全市28个手工业行业中的2.2万名个体手工业劳动者,先后加入合作社或成立新社,实现了大联合,完成了国家对手工业由个体经营到合作社集体经营、由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初级阶段改造,步入了初级阶段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1957年,青岛市共有手工业合作社213个,社员23199人,创工业总产值8182万元,实现利润697.2万元,缴纳税金449万元。全市手工业总产值达8980万元,比1952年增长近4倍。其中,自负盈亏的合伙手工业户1959个,从业人数2339人,创工业总产值798万元。手工业已成为青岛市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期,由于“大跃进”的影响,不顾手工业的特点,强行将修船、电器工程、汽车修配、针纺等12个较好的手工业合作社升格为地方国营企业,将210个小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合作社合并升格为74个较大的集体所有制的合作工厂。受“共产风”的影响,手工业企业间无偿平调。在追求“大产值,高利润”思想指导下,部分生产日用品的生产合作社,被迫强行停产、转产;服务行业的网点和销售网点,变成了生产工厂,使手工业产品销售渠道受阻。
  1959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迅速恢复和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指示》。9月,中共山东省委在青岛召开会议,贯彻中央指示精神。1960年3月,青岛市召开全市公社、街道工业和工艺美术、小商品生产代表会议,贯彻中央指示和山东省委青岛会议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小商品生产,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1961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城市手工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简称《手工业三十五条》),对手工业所有制等6个方面的问题规定了相应的政策。青岛市在贯彻《手工业三十五条》中,以调整所有制结构为中心,把不适应生产发展、强行改变所有制的企业重新调整回来,改统负盈亏为自负盈亏。1962年底,青岛市手工业合作工厂,由1960年的80个减为30个,人数从14509人减为9611人;手工业合作社组,由25个增加到107个,人数增加到11049人;市区街道企业增加到254个,8617人,合作社又成了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当年,青岛市手工业集体所有制合作社,创工业总产值15072万元,实现利润1155万元,缴纳税金1165万元。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青岛市的手工业坚持以集体为主,以小型企业为主、以生产日用小商品为主的原则,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实行行业统一管理。大部分手工业企业摆脱了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走上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的道路。1965年,青岛市手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530万元,利润2363.7万元,分别比1962年增长了76.02%和104.65%。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9月手工业管理局改制为第二轻工业局,手工业改称二轻工业。二轻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80%的二轻集体企业,由自负盈亏改回到统负盈亏。1969年2月,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被撤销,所属企业全部下放到区、街道,严重削弱了对二轻工业的管理,使二轻工业出现了大幅度的滑坡,是建国以来损失最大的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对二轻工业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整顿,落实了经济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调整领导班子,优化劳动组合,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建立新的销售网络,合理投资,引进、更新设备,大大地改变了二轻工业的生产面貌。1981~1985年,二轻工业技术装备得到较大改善,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70%以上;完成出口交货值达59116万元,占二轻工业总产值的20.41%。1985年,青岛市二轻工业系统有工厂企业234个,职工280457人。工业产品有8大类近5000个花色品种,年创工业总产值119503万元,缴纳税金?10697.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589元/人,出口交货值18132万元。产品销往欧、亚、美洲和香港、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9~1985年,青岛二轻工业共创各类优质名牌产品133项。其中,获国家级金质奖8项,轻工部优质奖44项,山东省优质奖81项。


第一篇 缝纫 皮革制品  
第一章 缝 纫

第一节 服  装


  青岛建置初期就有了成衣店铺。1898年,西式服装传入青岛,服装缝纫有了成衣局(加工中式服装)和洋服店之分。1914~1918年,青岛市有成衣局110家,洋服店16家。1932年成衣局增加到168家,有生产工人717人(其中学徒329人);洋服店42家(其中女洋服店4家),工人322名(其中学徒162人)。店铺简陋,工具设备单一,除洋服店有少量脚踏缝纫机外,其余店铺均是“剪刀、烙铁、灰线、尺、针”。产品主要是洋式服装和中式大褂、棉衣、便衣、旗袍、学生服、中山服等。1933年5月21日,青岛市成衣同业公会成立,这是青岛市缝纫业最早的行业组织,有服装店75家,资本33490元。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的成衣店铺发展到220家,洋服店中比较大的有景昌翔记、震泰、朱新泰和协昌等。成衣店铺专做便服、旗袍和短褂等;洋服店专做西服、中山服、学生装和大衣等。面料以呢绒、哔叽和棉布居多。
  青岛解放前,服装缝纫业的生产工人,社会地位低下。他们中的多数人,要从先看孩子、作杂役做起,然后才能拜师学徒。每天干活十几个小时,月工资只有几十元。工人过着“剪刀、烙铁、灰线尺,十个指头混饭吃”、“四季靠一冬,一冬眼熬红”、“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悲惨生活。
  青岛解放后,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对手工业采取扶持发展的方针,青岛缝纫业相继组织起一批自救缝纫小组和生产合作社。1949年10月,华东军区后勤部军需被服厂在青岛筹建山东服装公司。1950年,青岛市服装公司成立,后因朝鲜战场急需军服,青岛市服装公司转成军管厂,称华东军区后勤军需部驻青岛被服厂,昼夜赶做前线急需被服。1953年,青岛服装工人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鼓舞下,自筹资金,自带生产工具,先后组织起第一至第五(青岛衬衫厂、青岛东方衬衫厂、青岛服装三厂、青岛服装二厂的前身。其中,第四缝纫合作社后来解散)等5个缝纫生产合作社、小组。从此,青岛服装缝纫业走上了初级阶段合作化道路。同年,华东军区后勤军需部青岛被服厂转入地方,更名为青岛实业被服厂,属青岛实业公司领导。之后,该厂又与青岛鞋厂、公安局被服厂等单位合并,定名为青岛手工业联社联合加工厂。当时,青岛服装缝纫业有厂房1548平方米,除一幢四层楼房外,其他均是土木平房;有缝纫机200台,生产工人1300余名;主要产品是来料加工的布质中山服、列宁装和学生服。1955年,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生产科设专人分管服装行业。1956年初级阶段改造时,服装店铺实行手工业合作化与公私合营,先后组织起23个缝纫合作社,由原来的单件全活作业改为分工序流水作业,生产效率提高一倍以上。1957年,青岛服装缝纫生产合作社联合社(青岛市服装工业公司前身)成立,对青岛市的服装工业实行统一管理和领导。1958年,第一被服厂(现青岛衬衫厂)和第一靴鞋被服厂(现青岛西装厂)在全省同行业中率先将15型脚踏缝纫机改造为柴油机连轴传动。翌年,又改为电动机连轴传动,结束了使用脚踏缝纫机的历史,并开始引进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缝纫专用设备。同年,青岛第一被服厂设计生产的“友谊”牌男女童衬衫,首次批量出口苏联,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市出口服装之后,山东口岸最早出口服装的厂家。1959年,缝纫联社形成8个集体合作工厂,共有职工2300余人,年生产服装244.46多万件。其中,出口苏联等东欧国家衬衫、长短裤、儿童皮大衣、皮茄克等30.98万件。同年,青岛从各被服厂抽调技术人员成立了服装研究小组,研制统一样板、编制服装规格、计算标准用料、统一核算成本等。1960年2月,服装研究小组扩充皮革技术人员,组成服装皮革研究室。姜示乾创造了每套中山装用料13.5市尺裁剪法,每套节约布2市尺多;李述田创造的死样活粉裁剪法,用料省,操作简便,规格标准,提高工效2倍多。先进裁剪工作法在山东推广应用,对青岛和山东的服装改革和增产节约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61年,缝纫联社划归商业局领导,改称青岛市服装鞋帽公司。1962年1月重又划回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领导,改称青岛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辖属9个被服靴鞋厂和3个缝纫合作社。1963年,服装皮革研究室的于若麟、王玲珠等设计出第一批出口样品:女衬衫、男女长裤等441件(套),为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和上海出口商品交易会提供供货样品,为发展山东、青岛服装出口创汇,引导消费,发展服装工业起了推动作用。
  1966年,青岛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分解为皮革工业公司和服装工业公司。青岛服装工业公司所属厂家按服装一至八厂定名,共有职工3776人,缝纫设备1483台,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885万元,服装产量502.3万件。其中,出口服装347万件。1968年,青岛服装工业公司解体。1972年,组建服装皮革工业公司;1976年6月,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再度决定成立青岛市服装工业公司。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方针给服装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企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1月,青岛市服装工业公司为改变群众“买衣难、做衣慢”的状况,对全市服装零活加工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组建了青岛服装九厂,专门对外承接零活。10月,青岛市贯彻山东省计委、经委《关于改进我省服装生产、经营问题的通知》精神,决定对服装生产实行面料直供。改变了生产无计划、原料由商业部门控制、产品靠来料加工的被动局面,促进了青岛服装生产的发展。1979年,年产服装766.99万件。花色品种也有了增加:男装增加了西装、猎装、卡曲衫、风雨衣、茄克衫、牛仔装、毛呢服装、高档衬衫等;女装增加了春秋两用衫、西服、风雨衣、套装、套裙等。还增加了男女各式长短大衣、羽绒服、腈纶棉防寒服装及各类男女童装等。青岛服装七厂(现青岛新昌衬衫厂)生产的“红岩”牌男衬衫,做工精细、质量上乘,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成为山东省服装行业首批优质产品之一。1980年4月,青岛市服装工业公司与市南宏大农工商公司共同投资联办起浮山被服厂,主要生产男女儿童服装。8月,该被服厂改名为青岛服装十厂。10月,青岛市服装工业公司根据人才的需要,在职工培训班的基础上,调配人才和物资建起了青岛市服装技术学校(1983年4月改称青岛市服装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面向全省招生。学校在重点办好三年制服装设计专业和两年制服装工业管理专业的同时,还以专修班、半脱产班、业余学习班等多种形式,为青岛市48个归口服装企业培养生产上的急需人才1680余名。同年,青岛服装工业公司生产服装1097.25万件。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青岛服装一厂、青岛服装六厂、青岛服装八厂等13个企业,先后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厂房的新建、改造和扩建,总投资1364万元,改扩建厂房4000平方米。1981年底,青岛服装一厂、青岛服装二厂、青岛服装六厂、青岛服装八厂等企业,先后引进了日本、联邦德国、美国等国家的热合机、自动开袋机、附衬机、蒸气烫熨机、电脑绣花机等先进设备2948台,更新设备2112台。多数企业用上了高速平缝机,并有5个企业建立了以产品为中心的裁剪、缝制、锁钉、整烫、包装等集中在一个车间进行的“封闭式”生产。缩短了流程,便利了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1984年,青岛市经委决定缝纫业的32个县属企业归口青岛市服装工业公司管理。同时,将青岛服装一厂改为青岛衬衫厂、青岛服装四厂改为青岛西装厂、青岛服装五厂改为青岛东方衬衫厂、青岛服装六厂改为青岛时装厂、青岛服装七厂改为青岛新昌衬衫厂、青岛服装十厂改为青岛童装厂。1985年,青岛市服装工业公司所属企业共有职工7984人,服装产量1268.44万件,工业总产值14089万元,出口交货值3553万元。
  衬衫 青岛服装行业从1958年初开始生产各式衬衫。同年10月,产品开始出口民主德国、苏联等国家和地区。品种主要有涤棉、府绸、真丝绸、牛筋纺、纯棉等几十种。80年代,青岛服装一厂、青岛服装七厂、青岛服装五厂、青岛服装六厂等厂的衬衫生产采用树脂衬与热熔粘合衬,经高温热定型。领型挺括饱满,领尖美,洗涤后不变形,平展光滑,防腐防皱。1985年,在全国衬衫评比中,青岛衬衫厂的“回澜阁”牌男衬衫、“琴岛”牌女衬衫均得百分,获第一名;青岛东方衬衫厂的“三喜”牌男女衬衫、青岛新昌衬衫厂的“红岩”牌男衬衫,分别获得部优、省优产品称号。
  童装 童装是青岛服装行业的传统产品。其生产厂家主要是:青岛时装厂、青岛服装八厂、青岛童装厂。产品规格有大、中、小号童装和婴儿宝宝装等上百个花色品种。多采用传统刺绣、剪贴、镶嵌工艺制做,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儿童穿着活泼可爱。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60年代主要出口苏联、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青岛时装厂的“小鸭”牌、“小星”牌、“希望”牌童装,青岛服装八厂的“海娃”牌男女童装,1985年分别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
  西装 西装是青岛服装行业的老产品,主要生产厂家有青岛西装厂、青岛时装厂、青岛立华时装厂等。其面料选用优质纯毛花呢、毛涤花呢、化纤织物;选用进口或国产粘合衬、毛料防缩衬;里料选用美丽绸、羽纱。1983年,青岛西装厂引进日本西装流水生产线,生产的“红光”牌男女西服套装,1985年分别获省优、市优产品称号;该厂的毛料西装获国际羊毛局标志许可证,为西服进入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
  中山装 中山装是青岛的传统男装,其生产的主要厂家有青岛西装厂、青岛时装厂、青岛立华时装厂。中山装面料多采用高档纯毛、毛涤。它做工精细、庄重大方、舒适合体,受到中老年人的欢迎。青岛西装厂生产的“红光”牌中山装、青岛时装厂生产的“双喜”牌中山装1985年分别获得部优和省优产品称号。
  毛呢大衣 80年代,青岛时装厂生产的“双喜”牌女呢大衣,领形变化多,款式新颖,穿着挺括秀丽,曾连续获得省优产品称号;青岛立华时装厂生产的“立华”牌双排扣呢大衣,平整挺括,富有弹性,穿着稳重,曾连续获部优产品称号。
  羽绒服 羽绒服是青岛服装二厂的拳头产品,70年代末该厂生产的“蓝宇”牌羽绒服设计新颖,格调高雅,穿着舒适洒脱,保暖性强,1980年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并获山东省新产品开发三等奖。
  毛巾布系列产品 该产品主要生产厂家是青岛服装二厂。主要产品有:毛巾布(绣花)浴衣、睡衣、沙滩装、贴花地毯、拖鞋等。毛巾布服装松软舒适、色泽艳丽、线条明快、设计清新。从60年代开始产品就远销西欧、南北美洲各国。该产品是青岛服装行业的换汇产品。其中“凤凰”牌毛巾布浴衣曾获山东省二轻厅优质产品奖和16省市服装鞋帽产品展销第三名。1986年,“秀水”、“蓝帆”牌毛巾布浴衣双双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
  风雨衣 风雨衣是青岛服装三厂80年代开发的产品,造型独特,款式新颖,线条流畅,富有时代风貌,具有挡风防尘,保暖遮雨,穿着美观潇洒,雅致大方等特点,受到消费者欢迎。1985年产量猛增到5万件,产品质量由全国第五位上升到第三位。销售网点由过去的山东、河北、河南、东北,发展到西北、南京、成都等地。该产品被轻工业部评为全国最受欢迎的轻工产品之一。青岛服装三厂是山东省最大的风雨衣生产基地。
  茄克衫 茄克衫是80年代青岛服装三厂生产的产品,有内销、外销两大类。其面料主要是:涤卡、涤府绸、涤棉、中长纤维、绉绸、水洗布、防雨布、呢绒绸等;款式上有立领、翻领等30多个花色品种。男茄克衫以宽松衫、滑雪衫、运动衫为主。出口茄克衫款式按外商的来样加工,产品大量出口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青岛服装三厂生产的“金堤”牌茄克衫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具有时代感,该产品在1986年山东省茄克衫评比中获第一名,并荣获省优产品称号。

TOP

第一篇 缝纫 皮革制品  
第一章 缝 纫

第二节 鞋  帽


  青岛建置前后,市区居民穿戴的鞋帽均为家庭手工制作。1898年,青岛出现鞋帽店铺。1922年,靴鞋业户增加到14个,帽庄增加到5个。1929年南京国民Gov统治青岛后,市区的鞋帽生产有新的发展,据青岛市鞋业工会整理委员会统计,时有会员619人。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进口的皮鞋及布胶鞋充斥市场,青岛的布鞋业生意清淡。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的布鞋生意曾一度复苏,后因美国资本和商品打入青岛市场,鞋业生意亏本,绱鞋作坊纷纷关闭。1947年6月,“盛锡福”青岛发行所在河北路32号创立,主要经营礼帽、草帽、四季帽等。1948年,在发行所内设立了两个人的礼帽加工厂,加工压型草帽,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
  青岛解放后,在党的民族工业政策鼓舞下,鞋帽业生产得到发展。
  制帽业 1956年,青岛盛锡福与青岛双凤帽社、华东缝纫厂、泰记帽社合并,实现公私合营,并与天津盛锡福总号分离,定名为青岛盛锡福帽厂。时有职工80名,缝纫机30台,主要生产布帽,年产24万顶,产值48.6万元,利税5.2万元。新投产的草帽生产能力达0.63万顶,产品全部外销。1958年,脚踏缝纫机改由地轴电力传动,并增加了草帽机,生产能力大增。1962年,青岛会隆缝纫厂并入。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盛锡福帽厂更名为国营青岛帽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原名。
  1977年,由山东省外贸工艺品公司拨款20万元,在威海路207号扩建厂房,增加出口产品生产能力,草帽机增至46台,年产草帽35.88万顶。1981年,试制成功帽胎、礼帽成型工艺,填补了山东省空白。
  80年代,产品主要有:缝制布帽、草帽、呢式帽、礼帽、运动帽、风雨帽、霹雳帽、网眼帽、简爱帽、公主帽、绅士帽、钓鱼帽、橄榄帽等200多个品种。1984年,礼帽胎荣获青岛市二轻工业局科研成果奖;“环球”牌缝制女帽、“火炬”牌童帽均被评为1984年和1986年的省优、部优产品。产品销往港澳、美国、加拿大、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制鞋业 从1950年组建制鞋生产合作社起,到1956年生产合作化高潮,青岛先后成立靴鞋生产合作社6个,从事布鞋和皮鞋的生产。1957年,青岛各靴鞋生产合作社开始建起新厂房,购进电动缝纫机等生产设备,由作坊式生产转为正规厂房机械生产。当年生产布鞋50.3万双、皮鞋22.13万双。其中,男女童皮鞋开始出口苏联。1964年6月,青岛布鞋厂成立,布鞋生产走上了专业化道路。同年,学习北京绱鞋先进经验,将手工绱鞋改为45#缝纫机绱鞋,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效4倍以上。1965年,青岛生产的“梅花鹿”牌机绱布鞋在山东省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一;工艺拖鞋出口联邦德国,青岛成为全省工艺拖鞋出口的最早城市。1970年,注塑机在制鞋行业投入使用,填补了山东省内空白。注塑胶粘成型工艺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布鞋绱底工艺,完成了制鞋史上的第一次革命。1983年,微孔发泡注塑布鞋投放市场,因弹性好,穿着轻便、舒适,受到消费者欢迎。青岛市第二布鞋厂设计生产的装配式两用马靴获华东地区最佳设计奖,仿裘皮胶粘青年鞋获优秀产品设计奖。
  产品主要有:胶粘鞋,鞋面部分选用PU革或棉布,鞋底部分选用橡胶微孔底粘合成型,产品轻便、造型美观、工艺科学、穿着舒适。其系列产品主要有:PU革平圆口鞋、尖圆口鞋、双花太太鞋、男女呢子相巾棉鞋、冲呢男工农鞋等。青岛布鞋厂生产的“天涯”牌胶粘女鞋,款式新颖、造型美观、穿着舒适,深受消费者欢迎,获全国布鞋评比第一名。工艺拖鞋,是青岛布鞋厂的名牌产品,其面料选用优质针织物,配以聚氨脂泡沫,其鞋底由EVA发泡板、聚氯乙烯等材料构成。该产品的造型适合时代潮流,穿着舒适。其品种有:针织绣花毛巾拖鞋、针织拼条毛巾拖鞋、腈纶绒针织绣花聚氨脂复合面料缝制水洗拖鞋等。工艺拖鞋花型活泼、配色协调,让人赏心悦目。该产品远销加拿大、联邦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仿羊革鞋,采用布鞋工艺,寓皮鞋外观与布鞋轻便于一身,造型美观,穿着舒适、轻便。品种有橡筋、旅游、晴雨鞋三大类。橡筋式布鞋深受中、老年人欢迎,旅游式、健美式、撒切尔式女鞋深受青年人喜欢。冷粘工艺布鞋,该工艺鞋将鞋帮与鞋底粘合成型。品种有布凉鞋、布拖鞋、棉鞋和保暖鞋等多个品种。运动鞋,用人造革、麂皮绒、尼龙复合布等做鞋面,经注塑工艺成型。品种有男式、女式单鞋和棉鞋。该产品的特点是鞋底曲卷性能好,穿用时间久、柔软、防滑、不变型,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TOP

第一篇 缝纫 皮革制品  
第一章 缝 纫

第三节 辅  料


  青岛市的服装辅料(衬布)工业起步于80年代。1980年6月,青岛市经委根据服装工业发展的需要,作出了“撤销青岛工农烟具厂,成立青岛服装辅料厂”的决定,服装辅料厂归青岛市服装工业公司管辖,并调拨了生产设备。9月,树脂防缩衬布生产线投产,当年生产衬布8万米,实现利润4.9万元。1981年,对树脂防缩衬布生产设备进行了初步技术改造,形成了流水生产线,月产量由6万米提高到13.6万米。1985年,投资13.5万元,对树脂防缩衬布生产流水线进行重大技术改造,建成了1.6米宽的生产流水线,年产能力扩大到770万米,当年生产衬布274万米,完成工业总产值814.5万元,盈利60.3万元。
  青岛服装辅料厂生产的产品,注册商标“崂泉”牌,种类有树脂防缩衬布和粘合衬布。树脂防缩衬布分纯棉、涤棉等不同纱支密度的17个规格,颜色分为本白、漂白产品销往全国21个省市。粘合衬布分机织、无纺等11个规格。这种衬布适用于男女衬衫、西服和四季服装的辅料围缝。

TOP

第一篇 缝纫 皮革制品  
第一章 缝 纫
第三节 辅  料

青岛服装工业公司所属服装缝纫业情况表
1.jpg
2.jpg

TOP

第一篇 缝纫 皮革制品  
第二章 皮  革

第一节 制  革


  1928年,制革业开始在青岛兴起。继济南恒兴永制革厂之后,青岛大兴制革厂建立,这是青岛最早的制革生产厂家。以牛皮为原料生产花旗皮、底皮等。但生产工艺落后,产品粗糙。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殖民当局对制革原料实行管制,禁止民间生产。同时,日本商人大量收购原皮,致使青岛制革业原料缺乏,大部分制革业户被查封。抗战胜利后,青岛制革业虽有复苏,但因受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仍不景气。
  青岛解放后,制革业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开始兴旺,以个体手工作坊、皮店和小型私营工厂为主要形式的制革业,迅速发展起来,分布在台东、四方、台西、沧口四区的皮坊就有150多个。1952年,台东、台西和四方区的66个制革个体户合营,分别组建了青岛、大生、青联、利华四个私营制革厂,利用简单的木结构手摇动力和轧底机、动力打光机等进行生产。1955年10月,青岛市台西区8个个体制革业户,联合成立青岛市制革供销生产小组。1956年,青岛、利华、青联、大生四家制革厂组成公私合营青岛制革厂,主要生产猪面革、三色革、猪底革、带子革、羊面革、山羊里子革、羊帽子革、牛面革、牛外底革等。原料由山东省外贸部门供给,产品供外贸出口。同年底,相继成立了第一、第二、第三制革社(制革合作小组),并于1958年3月合并为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新华制革厂。1959年2月,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在楼山后征地30亩,建成新厂区,并从天津购买了部分新的制革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质量。1964年,青岛市开始生产猪皮修面革,猪皮制革比例逐渐扩大。1965年10月25日,公私合营青岛制革厂与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新华制革厂合并,组成青岛制革厂,时有职工300余人,厂区在沧口区印江路5号。同年,青岛市生产皮革25.64万张(折牛皮),产值1575万元。1966年,新建皮库360平方米,自制大型猪皮去肉机1台。1968年,引进意大利制革设备削匀机,英国设备喷浆机、熨平机、磨革机。1975年,改进制革工艺,猪皮由过去的浸石灰、硫化碱堆置脱毛改为蛋白酶堆置脱毛、苛性钠膨胀消灭硫化物,提高了产品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由片灰皮改为片铬湿皮,提高两层得皮率10%。1976年,扩建厂房3500平方米,并引进6吨锅炉和热风机12台,自制转鼓15台。次年,又从联邦德国引进735?#片皮机1台。1980年10月,青岛制革厂与楼山后化工厂合并,仍称青岛制革厂,辖5个生产车间和1个动力车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先后研制开发出猪软底革、猪栲里革、运动鞋革、手套革、大尤革、反绒革、二层革、猪苯腰鞋面革、牛修面革、山羊面革等30多个品种,基本上满足了青岛市皮革制造业的生产需求。1982年后,青岛制革厂先后与澳门精艺皮革厂、日照制革厂、武汉制革厂、大同皮革厂签定了经济合同,扩大了经营范围。1985年,为澳门精艺皮革厂加工山羊铬湿皮5万张。同时,与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多次进行技术交流,并签定补偿贸易合同,引进专用制革设备19台。
  1985年,青岛制革业有职工863人,固定资产原值727万元,生产皮革112.16万张(折牛皮56.08万张),创工业总产值2283万元,实现利税283万元,居山东省制革业之首。

TOP

第一篇 缝纫 皮革制品  
第二章 皮  革

第二节 皮  鞋


  建于20世纪初的顺兴鞋店,是青岛市第一家制作、营销皮鞋业务的手工业店铺。之后,制作、营销皮鞋的手工业户逐年增多,到1933年,孚德、新星、新盛泰、立田、东华、万德兴等皮鞋生产经营店铺已相继开业,但生产规模较小,工艺落后,完全由手工操作,多以修补旧皮鞋为主,少量制作新鞋,自产自销,后来也承担部分来料加工业务。这些皮鞋店铺,多集中在中山路、海泊路一带,一般为前店后场,个体经营。时有工人20余人,年产各种皮鞋4500余双。比较有名气的有孚德、万德兴、新星三个鞋店。
  青岛解放后,皮鞋生产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1年,青岛较有名气的新星、万德兴、新成鞋店同其他11个鞋店合并成立青岛靴鞋皮件厂。1953年后,青岛市个体皮鞋小手工业户纷纷组织起来,并厂合店,先后成立了工农靴鞋厂、利华靴鞋厂、中华靴鞋厂、胜利靴鞋厂、华东靴鞋皮件厂等。这些靴鞋生产厂,多则上百人,少者四五十人,属私私合营,仍保留原有的经营方式。与此同时,由青岛市人民Gov筹集资金,购置设备,组织失业工人成立生产自救组,各区成立了靴鞋生产组。1955年,在这些生产组的基础上,建立了青岛靴鞋行业生产合作社。最大的属市北区联社组织的靴鞋皮件合作社,有职工300人,除制作皮鞋外,还生产布鞋和其他皮件产品。1956年1月,青岛孚德鞋厂、华东靴鞋皮件厂合并,实现公私合营,称青岛孚德靴鞋厂。青岛靴鞋皮件厂、工农靴鞋厂、中华靴鞋厂、胜利靴鞋厂也相继实行公私合营。同时,第一、第二靴鞋被服厂和手工业管理局靴鞋厂等也相继由生产合作社转为大集体性质的生产工厂。至此,青岛市的皮鞋生产业走上了公私合营发展生产的道路。生产所需原料,主要来自青岛各制革厂,其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1957年,青岛所产皮鞋开始销往苏联,主要产品有男女皮鞋和童鞋。1958~1963年,共向苏联出口各种皮鞋43.86万双。1959年,青岛生产的皮鞋开始销往香港、利比亚、澳大利亚、美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家和地区。
  1962年,青岛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手工业管理局所属企业进行了整顿,明确了生产分工。经调整,青岛市皮鞋生产厂家主要有:青岛孚德靴鞋厂、青岛靴鞋厂、青岛靴鞋一厂、青岛靴鞋二厂、青岛靴鞋四厂、青岛靴鞋六厂、青岛靴鞋七厂。时皮鞋生产业有职工1750人,年产皮鞋46.23万双。1963年,青岛靴鞋二厂产品开始出口,销往澳大利亚、美国、法国、联邦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64~1966年,青岛靴鞋厂家共出口皮鞋16万双。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市的皮鞋制造业受到干扰和破坏,生产发展缓慢。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皮鞋出口量开始逐年减少,1967~1972年,出口皮鞋46.77万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皮鞋行业开始由单一的生产型逐步转向生产经营型,将营销注意力由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在原材料运用方面,开始采用合成革、仿羊革等新型材料,并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以适应市场需求。
  1985年,青岛市二轻局有6个皮鞋生产企业,职工3556人,年产皮鞋454.02万双,工业总产值4335.08万元,创利润407万元,上缴税金293万元。销售网点达四五十个,山东省外主要销往河北、陕西、河南、甘肃、江苏、辽宁、湖北、宁夏、山西等地。
  线缝皮鞋 线缝皮鞋是青岛皮鞋行业传统工艺制作的传统产品。青岛解放前和解放后的50年代,线缝工艺是皮鞋制作的唯一生产工艺。1966年,青岛鞋业开始受粘胶工艺的冲击。80年代后期,线缝工艺制作的皮鞋只有猪皮鞋、牛皮三节头男鞋,年产保持在1~1.5万双。其产品合格率在99.8%以上,成为青岛皮鞋业的保留产品。
  粘胶皮鞋 粘胶皮鞋是青岛皮鞋业在60年代初逐步兴起的新型工艺产品。开始只供出口外销,后逐步转入内销。在60年代后期,粘胶皮鞋逐步替代线缝皮鞋,成为主导产品。80年代,青岛皮鞋业各厂家均以生产粘胶皮鞋为主,其产品已占皮鞋总量的99%以上。
  模压鞋 1964年,青岛靴鞋厂、青岛靴鞋一厂开始生产模压鞋,主要供出口。70年代,模压鞋作为一种经济实惠的低档鞋,在社会上广为流行。70年代末,模压鞋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1981年,青岛市各靴鞋厂不再生产模压鞋。

TOP

第一篇 缝纫 皮革制品  
第二章 皮  革

第三节 皮  件


  20世纪30~40年代,青岛的皮件手工业作为皮鞋制造业的附属部分而兴起。万德兴、新盛泰、原隆等鞋店,在以生产制作皮鞋为主的同时,兼营生产皮件制品。其产品有皮箱、皮包、皮手套及各种皮制杂件。另外还做一些枪套、炮衣、武装带等军用皮件。产品种类繁多,要求不一,产量少,工艺落后,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
  50年代,皮件生产虽然在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上有新发展,但仍没有形成独立行业,也没有专门的生产厂家。
  1962年,青岛市贯彻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手工业三十五条》,按照产品专业化生产管理的要求,靴鞋与皮件分家,分流归口管理,明确产品分工,各厂的生产品种基本定型。1964年,青岛皮件产品开始出口,主要有劳保手套、生活手套、皮箱、皮包等;通过外贸部门销往加拿大和欧洲各国,原材料也由外贸部门提供。1965年,青岛市已有3个皮件生产厂家,皮件生产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时有职工483人,固定资产净值7.55万元,流动资金44.36万元,年产皮手套13万副,车马骡具29.47万件,创产值295.74万元,实现利润32.73万元。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的皮件生产受到一定的干扰和冲击,但生产工人顶住压力,基本上维持了正常生产。其间,青岛皮件行业逐步形成了固定的产品结构,以生产手套、箱、包等皮、人造革产品为主。出口产品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加,产品销往瑞典、挪威、荷兰等欧洲国家和香港、南亚、中东地区。70年代,皮件产品成为国内市场的重要商品。1972年,青岛皮件业工业产值达978.8万元,创利191万元。到1976年,工业产值增加到1967万元,创利增加到299万元。1978年,出口交货值167.21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皮件生产行业得到较快发展。1979年,创工业产值2691.1万元达历史最高水平。80年代,受国际市场影响,青岛皮件出口量大幅度减少。1983年,利润跌至7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在此种情况下,青岛皮件生产行业大力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在满足青岛和山东省各地市需求的同时,在全国各地广建销售网点,把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兰州、郑州、包头等各大中城市及华北、华中、西南等广大城乡市场。生产皮件所需原料,部分来自国外市场,主要来自青岛胶州制革厂和湖南、北京、上海、威海、辽阳、沈阳等省市的厂家。1984年,完成出口交货值338.73万元。1985年,青岛皮件行业的生产开始回升,当年创工业产值1524.71万元,创利124.84万元。
  皮手套 皮手套是青岛皮件行业的传统产品。青岛解放前就有皮手套的生产,但市场销路不好,形不成规模。1965年皮件行业地位确定后,才有较大的发展。其产品主要有猪皮、羊皮、人造革等劳保生活手套。产品除部分在国内市场出售外,主要供外贸部门出口。所需原料,出口产品由外贸部门提供,内销产品的原料主要来自烟台、日照、文登、临沂等地和青岛胶州的制革厂。1971年,青岛皮件二厂皮手套出口22万副。1976年,青岛皮件一厂也开始生产皮手套。到70年代末,青岛年产皮手套达30万副以上。1981年后,皮手套生产大幅度减少,到1985年,年产量仅为28.9万副。产品仍以出口为主,少量销往北京、包头和山东省各地。
  皮箱 青岛解放前就有少量的皮箱生产。1965年后,皮箱生产的规模逐步扩大,青岛皮件一、二厂都生产皮箱。产品有猪修面革全皮皮箱和帆布作面料镶猪皮革边皮箱两种。1972年后,开始生产人造革箱,当时主要供出口,年供货量达17.77万只,只有少量内销。1979年后,皮件二厂停止皮箱生产,皮件一厂的产量也逐年减少。1981年,内销人造革箱开始大量生产,青岛皮件行业的三个生产厂家都投入人造革箱的生产。产品以家用模压箱为主,销往兰州、宝鸡、郑州等大中城市和山东省各地市。1984年,开始生产公文箱、旅游箱等新产品,人造革箱的销路市场开始看好,产量从1981年的3.76万只,增加到1985年的14万多只。
1.jpg 2.jpg


  皮包 青岛解放前只有少量的真皮皮包生产,规模小,产量少。进入60年代后,人造革成为皮件生产业的新型原材料。1965~1976年,青岛皮件行业的三个厂家都有皮包生产。其中,人造革包有:书包、工具包、旅行包、车袋等。青岛生产的皮包多数由外贸出口,少量内销。外销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及通过香港转销到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有的销往欧洲市场。1976年,皮包产量10.21万只。1977年后,皮包成为青岛皮件一厂、三厂的主要产品。1978~1983年,出口皮包的年产量均为10万只左右。其中,1980年达到19.71万只。1984年开始,皮包出口减少,1985年仅生产2.8万只。

TOP

第一篇 缝纫 皮革制品  
第二章 皮  革
第三节 皮  件

青岛市二轻工业皮革及制品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表
1.jpg

TOP

第一篇 缝纫 皮革制品  
第二章 皮  革
第三节 皮  件

青岛市二轻工业皮革及制品出口交货量表
1.jpg

TOP

第一篇 缝纫 皮革制品  
第二章 皮  革
第三节 皮  件

青岛市二轻工业皮革及制品获奖情况表
1.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