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概述
青岛建置前,居民多以渔业为主,辅以农业。建置后海上运输繁忙,客商往来渐增,集市贸易兴旺。继1891年蔡永顺在台东瑞云路开办铁工厂,生产铁锅和小农具之后,各类手工业作坊、店铺相继开办。1897年春,青岛有各种店铺、作坊71个,分27个行业。其中,手工业作坊14个。
德国侵占青岛后,筑港、修路、开办工厂,从事大规模的殖民开发和经济掠夺,周边地区的廉价劳力涌入青岛,人口猛增。西方工业渐入青岛,开办了蛋糕、火柴、榨油、啤酒、电器、肥皂、水泥、造船等行业。德国胶澳当局规定“胶澳地区,不但在商业方面,也要在手工业方面具有广泛的自由。……对手工业来说,一般也不需要取得许可证……”。税收方面给予许多特别的“优惠”,以激励手工业的发展。1902年,德国人在青岛开办的工厂已达10多个,中国人经营的工厂、作坊则发展到100多个,手工业队伍不断壮大。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殖民当局攫取了德国人在青岛开办的全部工厂企业,凭借青岛已有的各种设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日本商人利用青岛及其腹地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廉价的劳力资源,争先恐后地在青岛建立工厂企业和公司、商号。首先开办了火柴制造和纺织业,继之,开办了榨油、化工、烟草、制盐、漂染、电器、铁工业以及洋服店、靴鞋店、磨坊、家具店、豆腐店等工商企业、店铺、作坊等120多个,资金总额不下亿元。日本殖民当局还将东镇划为工厂和手工业作坊区,鼓励日本侨民和华人到此设店、办厂,以图把东镇发展成为青岛的手工业密集区。其间,中国人开办的工厂、手工作坊和店铺也渐为增多,民族工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这一时期,青岛市的商业户有300多个,手工业户918个。但由于资金不足、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势单力薄,终不能与日本人经营的企业相抗衡,只能在夹缝中缓慢发展。
北洋Gov收回青岛后,日本仍控制青岛的经济命脉,排斥和压迫民族工业,使青岛的手工业生产,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市各界“提倡国货”,于1930年设立了青岛国货陈列馆。1931年,南京国民Gov颁布了《小工业及手工艺奖励规则》,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青岛冀鲁制针厂、老亚美台秤厂、德泰实业、日新铁工厂、新生铁工厂、天兴德陈记铁工厂、孚德鞋店等相继开业。1934年,南京国民Gov颁布《国定税则》,调整了洋货进口税,减少了货物转口税。1935年,青岛市实行小本贷款,民营工业税收从优。这些措施比较有效地遏制了洋货的输入,为青岛市工商业,特别是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青岛的制铁、服装、鞋帽、饮食、木器、五金日用品等民营手工业,发展尤为迅速。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日本资本卷土重来。殖民当局和日本经济势力携手,对青岛民族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疯狂的摧残、并吞、强买、强行合办,青岛冀鲁制针厂变成了青岛冀鲁制针厂株式会社,利生铁工厂变成了丰田株式铁工厂等。日本商品源源不断地涌进青岛,充斥市场,国货受到排挤,大批民族工商业户歇业、倒闭。从业工人纷纷离开青岛,到周边农村谋生、避难。1939年,中国人在青岛开办的工厂,30人以上者有35个,30人以下者有290个;手工业户有705个,总共有1 030个,比战前的1 794个,减少了764个。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殖民当局加紧了对战争所需物资的搜刮,致使工业特别是手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奇缺。同时,由于交通中断,所产货物滞销。1943年,青岛市手工业工场、作坊歇业、停产的达30%。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日伪人员经营的小型工厂和手工业作坊作为敌产拍卖,民族资本家和个体手工业户纷纷集资筹款购买,开店、办厂;涌入青岛的农民设摊、办店,从事小本经营,以供糊口。另外,解放区不断扩大,一些地主、富农聚财携家逃来青岛,在青岛安家落户,开办工商业和手工业。1946年12月,青岛有各类工厂1031个,从业人员20485人,资本总额211207万元;手工业业户2720个,从业人员103750人,资本总额17.01亿元。其中,多数为新开业户。由于国民党挑起的内战逐步升级,造成运输中断,原料缺乏,产品滞销,使刚刚恢复起来的青岛手工业重新步入困境,大批工商业户停业、倒闭。1948年1月5日,《青岛公报》报导:“本市工业协会,以近来各工厂缺乏原料、燃料,大多工场无法开工。又因东北战事影响及海口封冻,产品滞销,国民党Gov停止贷款、押汇,工厂停工,工人生活困难”。1948年,全市50%以上的工业、手工业处于歇业、停产、半停产状态。仅成衣业停业歇业的就有150多个,剩下的不到100个,也只能勉强维持;全市6个制针厂,倒闭3个,剩下的3个处于半停产状态。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人民Gov遵循“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方针,安排大批失业工人就业,组织恢复生产,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秩序,手工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0年,全市手工业户已发展到3660个,从业人员达12795人。1951年11月,手工业户发展到5999个,从业人员15522人,资金总额达214.57万元。1952年,青岛市个体手工业者开始组织起来,向集体化生产发展。8月,青岛市各类手工业合作社、合作组已发展到9个,成员577人,资金总额81.03万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手工业集体化进一步发展。1954年,手工业合作社、合作组发展到55个,成员1738人,包括缝纫、修船、制线、电器、窑业、竹器、筐篓、纺绳、木器、白铁、织布等十几个生产、服务行业。1956年,青岛市手工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全市28个手工业行业中的2.2万名个体手工业劳动者,先后加入合作社或成立新社,实现了大联合,完成了国家对手工业由个体经营到合作社集体经营、由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初级阶段改造,步入了初级阶段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1957年,青岛市共有手工业合作社213个,社员23199人,创工业总产值8182万元,实现利润697.2万元,缴纳税金449万元。全市手工业总产值达8980万元,比1952年增长近4倍。其中,自负盈亏的合伙手工业户1959个,从业人数2339人,创工业总产值798万元。手工业已成为青岛市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期,由于“大跃进”的影响,不顾手工业的特点,强行将修船、电器工程、汽车修配、针纺等12个较好的手工业合作社升格为地方国营企业,将210个小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合作社合并升格为74个较大的集体所有制的合作工厂。受“共产风”的影响,手工业企业间无偿平调。在追求“大产值,高利润”思想指导下,部分生产日用品的生产合作社,被迫强行停产、转产;服务行业的网点和销售网点,变成了生产工厂,使手工业产品销售渠道受阻。
1959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迅速恢复和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指示》。9月,中共山东省委在青岛召开会议,贯彻中央指示精神。1960年3月,青岛市召开全市公社、街道工业和工艺美术、小商品生产代表会议,贯彻中央指示和山东省委青岛会议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小商品生产,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1961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城市手工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简称《手工业三十五条》),对手工业所有制等6个方面的问题规定了相应的政策。青岛市在贯彻《手工业三十五条》中,以调整所有制结构为中心,把不适应生产发展、强行改变所有制的企业重新调整回来,改统负盈亏为自负盈亏。1962年底,青岛市手工业合作工厂,由1960年的80个减为30个,人数从14509人减为9611人;手工业合作社组,由25个增加到107个,人数增加到11049人;市区街道企业增加到254个,8617人,合作社又成了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当年,青岛市手工业集体所有制合作社,创工业总产值15072万元,实现利润1155万元,缴纳税金1165万元。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青岛市的手工业坚持以集体为主,以小型企业为主、以生产日用小商品为主的原则,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实行行业统一管理。大部分手工业企业摆脱了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走上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的道路。1965年,青岛市手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530万元,利润2363.7万元,分别比1962年增长了76.02%和104.65%。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9月手工业管理局改制为第二轻工业局,手工业改称二轻工业。二轻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80%的二轻集体企业,由自负盈亏改回到统负盈亏。1969年2月,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被撤销,所属企业全部下放到区、街道,严重削弱了对二轻工业的管理,使二轻工业出现了大幅度的滑坡,是建国以来损失最大的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对二轻工业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整顿,落实了经济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调整领导班子,优化劳动组合,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建立新的销售网络,合理投资,引进、更新设备,大大地改变了二轻工业的生产面貌。1981~1985年,二轻工业技术装备得到较大改善,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70%以上;完成出口交货值达59116万元,占二轻工业总产值的20.41%。1985年,青岛市二轻工业系统有工厂企业234个,职工280457人。工业产品有8大类近5000个花色品种,年创工业总产值119503万元,缴纳税金?10697.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589元/人,出口交货值18132万元。产品销往欧、亚、美洲和香港、澳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9~1985年,青岛二轻工业共创各类优质名牌产品133项。其中,获国家级金质奖8项,轻工部优质奖44项,山东省优质奖81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