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风景区



   
  青岛,胶州湾碧波荡漾,崂山山脉蜿蜒耸立。各式建筑依山傍海,鳞次栉比,掩映于丛绿之中,形成驰名中外的“碧海、蓝天、绿树、红瓦”的独特景色。 
  青岛的风景区主要有海滨风景区和崂山风景区。 
  海滨风景区,位于市南区沿海一线,管理区域西起团岛,东至燕儿岛,全长18公里,陆地面积为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5平方公里。由海滩、海湾、岬角、岛礁及沿海小山体交织成奇特的海滨自然风光。1985年新建成小鱼山风景点和汇泉广场风景点;1988年重建小青岛风景点;1989年整修栈桥风景点和鲁迅公园风景点;加强了对八大疗养区的景点管理;对各景点均按照一级园林绿地养护标准进行管理。 
  崂山风景区,是1982年11月国务院第136号文件批准公布的44处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总面积为479.9平方公里。 
  崂山位于青岛市区的东北部,距市区40公里。崂山主峰名“巨峰”,海拔1 132.7米,是中国18 000公里海岸线上唯一高度在千米以上的近海高山。崂山的山体以“巨峰”为中心,分别向外延伸出4支主要山脉,山区面积为386平方公里。 
  崂山的东、南两侧濒临黄海,海岸线长195.36公里。其中围绕山体的海岸线长87.3公里。曲折蜿蜒的海岸线上布满岛、礁、滩、湾,在国家119处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以山海奇观著称。 
  2 000年前,崂山即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丰富悠久的宗教文化吸引了上自封建皇帝,下至官员、文士前来拜山、旅游,千百年来被誉为“海上仙山”。 
  1978年始,青岛市园林局对崂山风景区实施管理,逐步进行景区、景点的恢复和建设,对外开放了太清宫风景游览区、北九水风景游览区和仰口风景游览区。


第二篇 风景区  
第一章 海滨风景区

第一节 栈桥公园
   
  青岛建置后,为便利兵员货物装卸,1892年清Gov在青岛湾建了栈桥。德国侵占时期,随着青岛大港的建成,青岛栈桥向社会开放,成为游览场所。1923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在栈桥两侧辟建游园2?542亩,栽植刺槐、悬铃木、赤松等。30年代初,定名为“栈桥前园”。1931~1933年,青岛市政当局投资25.8万元扩建栈桥,增长至440米,在其南端增建二层八角飞檐阁楼,名“回澜阁”。青岛栈桥成为海滨著名景点。 
  建国后,青岛市人民Gov加强了对栈桥公园的养护、管理和建设。1952年建成桥北头两侧的花坛,栽植了绿篱;1959年,铺装了栈桥入口两侧的游览广场地面;架设了绿地花坛的防护围栏;在花坛内栽植了一批花灌木及铺设草坪,定名为“栈桥公园”。 
  1984年冬至1985年4月,青岛市人民Gov拨款对栈桥进行大修:在保持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以16榀排架取代34排桩;桥头东侧新建螺旋形眺望台;栈桥入口处新建了彩色花岗岩台阶。 
  栈桥和小青岛隔海相映,为青岛市的重要标志。旅游旺季每天游客数量都在20万人次以上,最多时高达24万人次。

TOP

第二篇 风景区  
第一章 海滨风景区

第二节 鲁迅公园 


  位于汇泉湾西侧,与汇泉角隔海相望,公园风景点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以海湾、礁石丛和婀娜多姿的黑松林带交织成海滨自然风光。德国侵占青岛后,相继在沿海各岬角、坡岸营造海岸防风沙林带,汇泉湾北侧也逐年栽植黑松。1903年,第一海水浴场建成,当局招徕京、津、沪及东南亚各国的欧洲商人到青岛避暑,海水浴场成为外国人的乐园,浴场西北侧的黑松林带就成为游人蔽日观景之处。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该地被命名为“曙滨公园”。 
  1930年,青岛工务局在莱阳路海边修建公园,整修岸坡,铺设台阶,建造树皮小亭等3个凉亭;修筑小型挡浪坝和3 100米长的石基路面。当时的青岛市长胡若愚从北京请来设计人员为公园设计了牌坊,牌坊正面题为“若愚公园”;后面题为“蓬壶胜览”;同时,在公园内开始兴建一座具有民族古典风格的楼阁,用以陈列海洋生物,题名为“青岛水族馆”,馆匾由胡若愚题写。1931年12月沈鸿烈任市长后,将公园更名为“海滨公园”。1932年1月20日,青岛水族馆竣工落成。在水族馆下方建一座为水族馆内鱼池更换海水的机器房。继而在水族馆东面建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拟作“产业馆”。1936年“产业馆”竣工。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该建筑为日本占据,建立了山东产业馆。1940年增建了两排木板房作为展室,展有地质、矿产、宝石、经济作物、工业产品、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内容。1945年日本投降时,产业馆的重要资料被烧毁。 
  建国后,青岛市将水族馆与产业馆合并为青岛市人民博物馆。1950年,经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批准,将“海滨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同时对公园进行整修:铺设园路;补装台阶;维修观景亭;将原来的木质牌坊底座、立柱改为石质,补装台阶,牌坊顶部的吻兽改和平鸽造型,开创了在古建筑上采用新的动物造型的先例。 
  1954年,青岛市人民Gov决定将青岛市人民博物馆更名为青岛市海产博物馆。1966年,在公园内建成700平方米的露天海豹池。 
  1986年,在公园牌坊内中心花坛处安放鲁迅先生的花岗岩雕像。同年重新彩绘牌坊图案,修旧如故,保留原貌;在公园西南角开修了一条通向小青岛公园的道路。 
  1988年,将公园原来的铁丝网状围栏改成方钢围栏。同年,园林局拨款1万余元:砌护坡、砌护土树池、施肥、培土、铺设草坪等。 
  鲁迅公园以其特有的自然风光深受游客青睐,80年代末每年接待游客都在680万人次以上。

TOP

第二篇 风景区  
第一章 海滨风景区

第三节 小青岛公园

   
  小青岛又称琴岛,位于青岛湾之南、鲁迅公园之西,面积为1.2万平方米,最高海拔17米。该岛生长一种稀有的黄色百合花,驰名国际植物学界,被定为“青岛百合”。 
  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900年在小青岛上建灯塔一座,用以导航,称该岛为“阿克那岛”,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改称为“加藤岛”。1932年,青岛市Gov开放小青岛公园,允许游客乘船登岛游览。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小青岛成为军事基地。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小青岛仍为重要军事基地。建国后,小青岛一直为军队接管使用。 
  1987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将小青岛移交青岛市。1988年初,园林建设部门建成面积2 700平方米的广场,筑起80平方米的花坛;铺植草坪3 270平方米;修通环岛游览道路;建起120平方米的“海韵厅”和观览海景的贝壳亭。1988年6月对外开放。1989年在花坛中竖立“琴女”雕塑1座。 
  小青岛灯塔塔身高15.5米,夜幕降临,塔内放射红光与栈桥灯光交相映辉,为海滨之夜增姿添色,被誉为“琴屿飘灯”,是青岛十景之一。1988年以来,每年接待游客数10万人次。

TOP

第二篇 风景区  
第一章 海滨风景区

第四节 小鱼山公园  

  小鱼山位于汇泉湾北侧,海拔60米,景点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东北方与八关山相临。建成于1985年3月。 
  此山原为无名高地。德国侵占后,曾在山南侧建总督的官邸,沿山南侧绕西侧劈山修筑一条道路,称为“阿利拉街”,居民称其为“新街”。 
  1923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整理地名路名时,将“阿利拉街”更名为“鱼山路”,此山亦因路得名为“小鱼山”。 
  1934年,湛山寺方丈=虚法师在兴建湛山寺后殿的同时,在此山巅建一座二层的佛学讲堂,题名为“湛山精舍”,解放前夕,=虚法师去海外,学堂闲置。 
  1959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现场视察后认为小鱼山环境优美,视野开阔,应建成青岛市的风景眺望点,但“湛山精舍”建筑粗简,风格平俗,与地理环境不协调建议拆除。青岛市城市建设局遂于当年将此建筑拆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人民Gov决定建设小鱼山公园,并在《青岛日报》上登载小鱼山公园建设方案征稿启事,共收到来自青岛、上海、南京等地设计人员的稿件33份。80年代初,青岛市建筑设计院在参考各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小鱼山公园的工程建设,1983年4月9日动工,1985年3月竣工。完成建国以来青岛市第一处以古典建筑风格为主体的园林风景点。 
  小鱼山公园的主体建筑是一阁一廊二亭。山顶是一座三层八角的飞檐高阁,名之为“览潮阁”;阁的左、右各有一亭分别名为“碧波”、“拥翠”;阁的东侧建有一条壁画曲廊,镶有三幅壁画,壁画内容为“小鱼山山标”、“八仙过海”、“蒲松龄宇宙”,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杜大凯教授和该院1981级建筑美术系全体学生集体创作,其中“八仙过海”和“蒲松龄宇宙”两幅荣获国家建筑美术设计一等奖。小鱼山顶部面积很小,设计时进行了合理分割,近观有江南私家园林“小中见大”的特点,远眺又可俯瞰整个海滨风景区的全貌。山阳坡是密集的枫树林;山阴坡是黑松和刺槐混交林;山顶平台为小花坛,栽植常绿植物和应时花卉。 
  小鱼山风景点建成后,成为极受外地客人欢迎的风景游览点,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10万人次。高峰期每天接待2~3万人次。

TOP

第二篇 风景区  
第一章 海滨风景区

第五节 汇泉广场


   
  位于中山公园南侧,汇泉湾 东北侧,面积7.8万平方米。广场被横穿而过的文登路分为南北两块,南半部建成专供游憩和集会的场地;北半部则林地茂密,草坪整齐,专供观赏。 
  明朝中期,就有农户迁居太平山下,延至清代末期发展为拥有300余户人家的会前村。德国侵占后,在会前岬修筑炮台和操练场。为了更多地吸引游客,在练兵场西北建起赛马场,成为当时较大的赌赛场。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仍用作士兵操练场和赛马赌场。北洋Gov收回后,在整理地名时将“会前”更名为“汇泉”,此场依旧保持赛马活动。 
  30年代,赛马场(俗称跑马场)经营相当兴隆。1945年10月25日,侵占青岛的日军正式投降,受降仪式即在汇泉跑马场举行。 
  建国后,广场闲置,路北部分建成苗圃。路南部分仍作运动场。 
  60年代初,在广场北侧建成主席台一座,广场成为青岛市举行大型集会的主要场所,“汇泉广场”的名称自此传用。1970年在主席台两侧栽植了水杉。1979年,海滨公园管理所成立后,首次对汇泉广场进行规划建设,在北侧栽植雪松;平整广场栽植草坪。1982年,拆除广场主席台。1985年,安装喷灌设备。1986年,建成水泵管理房,安装电动抽水装置。1987年,将原有的结缕草换成引种的本特儿草。1988年,沿绿地周围加设方钢围栏。汇泉广场共栽植各类乔木627株;花卉灌木47 369株;绿带树1 847株;文登路北侧草坪6.3万平方米,路南侧草坪约4万平方米,是青岛市草坪面积最大的一处。经过数年的养护,广场绿地的管理达到国家一级水平,成为青岛市又一处风景游览点。

TOP

第二篇 风景区  
第一章 海滨风景区

第六节 贵州路前海公园


  
  位于市南区贵州路东端,南面临海,东为第六海水浴场,面积3.3万平方米。 
  1956年以前,这里是海滨荒滩。1957年,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建设贵州路前海公园。 
  初步建成花岗石弧形堤墙,栽植了黑松和部分观花、观叶的植物;铺设草坪,建起花坛和水泥块路面并建成一座六角亭;安设了石桌、石凳。“文化大革命”中,园内植被和设施被严重破坏。 
  1984年始,公园管理所重新恢复正常工作,,并着手重建贵州路公园。除栽植绿篱,增设钢质围栏外,在园内还增植黑松、雪松、樱花、红叶李等季相色彩丰富的乔木;在花坛中栽植月季、美人蕉、千首兰及其他草本花卉;新建厕所1处;花廊1处;维修了六角亭;重新铺装游览路面,在小花坛 周围安装矮花围栏;修装台阶;增设石桌、石凳等。 
  1985年,青岛市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在贵州路前海风景点内建商品楼两幢。减少了园内绿地。

TOP

第二篇 风景区  
第一章 海滨风景区

第七节 八大关风景区
   
  位于汇泉角以东,太平角以西,湛流干路以南,总面积约62.5万平方米。区内有10条道路,纵向3条,横向7条,路名均以中国著名关隘命名,因开始时主要有8条路,俗称“八大关”。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黄海之滨主要疗养胜地。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外籍商人、官僚、政客和豪门富商就云集青岛,在八大关修建别墅。30~40年代,八大关成了国民Gov要员们经常会聚之处。八大关内有200余幢别墅式建筑,设计和造型各具特点,无重复式样,建筑之间互不相连,各自都有花园式庭院。楼房层数一般在2~3层,在每一幢楼房里都可以看到海景。这些建筑分别代表了世界上24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风格。因而,八大关风景区被誉为“建筑博览馆”。 
  建国后,人民Gov对八大关的建筑进行了维修,在建筑周围辟建了小公园和公共绿地,对庭院内的绿化也进行了改造。 
  1953年,先后在八大关风景区内较大的空地上建成占地面积5 642平方米的亭子公园(其中水塘面积920平方米),占地面积9 798平方米的飞机公园,占地面积6 560平方米的504公园(其中水塘面积1 240平方米)。自1958年始,对八大关内面积较小的空地进行了绿化。至1986年底,共在该区内建成公共绿地45处计168 544平方米。建设了一批园中园:牡丹园、芍药园、玉兰园、樱花园等花卉园;另外,还建设了雪松、水杉、杜仲、麻栎等不同树种的林地。 
  从60年代起,对八大关内各道路的行道树进行有计划的改造,以观赏性强的树种替代一般树种,使风景区内的每一条道路都有一个特殊的树种为代表。即,宁武关路:海棠,紫荆关路:雪松,韶关路:碧桃,山海关路:法桐,居庸关路:银杏,临淮关路:龙柏,正阳关路:紫薇,函谷关路:法桐,嘉峪关路:枫树,武胜关路:法桐。 
  八大关风景区还包括太平角地段,太平角位于八大关东北侧,湛山西南侧。20世纪初,这里就建有德国教会山东教区传教士疗养院。供在山东传教的德国传教士度假避暑。30年代,青岛市在太平角开辟一处海岸公园,定名为太平角公园。建国后,大部分改为部队疗养院,太平角亦成为风景疗养区。 
  自70年代初起,中央各部委相继在青岛建疗养院,沿东南海岸延伸至燕儿岛。自然风光与优美建筑相结合,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形成了新的疗养区。

TOP

第二篇 风景区  
第一章 海滨风景区

第八节 百花苑


  
  位于青岛山南侧,与中山公园隔路相对,总面积8.25万平方米。初建于1984年。此处原为青岛山脚的一片坡地,德国侵占后曾在北部设墓地,专葬外国人,青岛人称“万国公墓”。1923年将墓地以南辟为苗圃,主要繁育刺槐,称为“王村路刺槐林圃”,苗圃地一直沿用至80年代初。 
  1984年,青岛园林局规划将此处建成一处以展示花卉、观赏树木、山石、盆景为特色的公园,定名为“百花苑”。1985年始,进行树木、花卉栽培。1990年,建设了园门、进行了水面处理、堆砌了假山、铺设了草坪;海滨风景区管理处还投资6万元从苏州、杭州购进两株近百年树龄的五针松,并配栽了各种花、灌木。同年对游客开放。

TOP

第二篇 风景区  
第二章 崂山风景区

第一节 太清宫风景区
 
  位于崂山风景区的东南部,风景区面积为3平方公里,保护地带面积为17.5平方公里。景区以崂山主要道教庙宇太清宫命名。风景区的特点是:道教胜地、古树名木、名人刻石、天然海石、飞瀑流泉、江南植物及风格独特的宋代寺庙建筑艺术。
  自西汉张廉夫初创太清宫开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多次扩建。以三大殿为主体形成的建筑群,占地3万平方米,殿堂、房舍154间,建筑面积2 500平方米。从数量和规模上居崂山各庙殿之首,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2 200年的道教发展过程中,太清宫风景区留下了大片的古树群。至80年代末,太清宫风景区存有古树名木及珍稀树木114株,其中树龄在2 100年以上的2株,树龄不足2 000年在1 000年以上的6株,不足1 000年在500年以上的19株,500年以下300年以上的17株,300年以下100年以上的60余株。国家一级保护的古树占总数50%以上。比较有特点的有一株三树的汉代桧柏;虬枝巨冠的唐代榆树和国内罕见的明代山茶。
  太清宫周围名人诗文、刻石有35处,其中“成吉思汗敕邱处机之护教”、“金虎符文碑刻”、邱处机、康有为等人诗刻均属重要文物遗迹。1957年起,园林部门在太清宫大量补植名贵树木,由崂山道人负责庙场树木的管护。“文化大革命”期间,道士被遣,庙殿堂被毁,庙宇由驻崂山部队使用。1978年3月,太清宫庙宇全部收回。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拨款,市园林局随即对太清宫进行修复:共修复殿堂房舍154间;修整庭院8处;重塑神像17尊;重修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殿堂恢复了东华帝君、西王母、耿祖祠、关岳祠偏殿4处;建了接待室;复竖“海印寺遗址”碑石1座;整修了“神水泉”;整理恢复了康有为、徐世昌等诗文刻石15处;在庙外山岩、路口新增刻石29处;修成通停车场的汽车路590米;整修了登山游步道及石阶梯900米;修建了青山口至上清宫、龙潭瀑、八水河游步道?6 000?米;在上清宫新增名人刻石7处。共投资150万元。
  1987年,中央拨款与青岛市自筹资金共38万元,再次整修太清宫;重新整修部分庭院和殿堂、重塑神像、新建吕祖祠、翻新外宾接待室。





; 

TOP

第二篇 风景区  
第二章 崂山风景区

第二节 仰口风景区
        
  位于崂山东北部,包括仰口海湾、太平宫、太平宫、白云洞、犹龙洞、关帝庙等23处景点,风景区面积1.67平方公里,保护地带25.12平方公里。风景区有:仙山宫殿、太平宫、奇峰异石、深谷幽涧、名人遗迹、海湾沙滩。
  宋太祖赵匡胤于960年敕封崂山道士刘若拙为“华盖真人”,拨款重修太清宫,新建上清宫和上苑宫,作为刘若拙的别院,上苑宫建成于太平兴国年间,976年宋太宗赐名为“太平兴国院”。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元军攻陷杭州,南宋末代皇帝的妃子谢丽、谢安姊妹化妆逃来崂山,在太平兴国院出家,遂更名为“太平宫”。太平宫有殿堂、道舍17间,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2 500平方米。宫内照壁上刻有“海上宫殿”4个大字,是清末书法名家华世奎手书。照壁背面刻有邓山撰文,蔡省庐书“太平宫记”。宫后有当年刘若拙练功的“混元石”,石下天然洞初称“老君洞”,明朝时改称“犹龙洞”。太平宫北侧亦有一天然石洞,命之为“白龙洞”,洞顶有元代道士邱处机七绝诗20首,传为邱处机的真迹。太平宫周围有不少历代名人的题字刻石,有明代的陈沂、蓝田、邹善及现代诗人臧克家等人的墨刻。
  仰口风景区多奇峰怪石,有“狮子峰”、“绵羊石”、“混元石”、“龙眠石”、“双松抱石”等。
  1979年,国家投资20万元,由青岛市园林局崂山风景区管理处负责对仰口风景区进行恢复和建设:整修庙堂7间;重塑神像9尊;修复了太平宫主殿——玉皇殿;恢复了钟亭和“太平晓钟”石碑;恢复了“龙涎泉”、“犹龙洞”、“混元石”等著名景观;修复庙内外历代名人刻石13处;新增名人刻石22处;恢复和整理“白龙洞”及邱处机诗刻;在狮子峰上安设石桌、石凳,在峭壁边缘增设围栏;在距庙门150米处用花岗岩建“观日台”1座;整修游步道及石台阶900米;加固了著名景观“双松抱石”的石基部分;整修宫内庭院道路和花坛,绿化面积2 000平方米。另外,开设了接待室、小卖部、摄影部等。1988年6月移交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管理。

 

TOP

第二篇 风景区  
第二章 崂山风景区

第三节 北九水风景区


  位于崂山中部巨峰以北,包括内九水、外九水、凉清河谷及两侧山峰。风景区面积0.9平方公里,保护地带31.3平方公里。崂山最高的泉——天乙泉顺河谷流淌,山谷曲折,流水时急时缓,水面时宽时窄,配以河谷两岸的自然山体,形成“两山相夹,下有深潭,沿途山峡奇秀,清流迂回,水作龙吟,石同虎踞,峭壁危岩,触目皆是,音乐图画,兼而有之”的优美自然景观。
  北九水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和景观有:内九水、外九水、靛缸湾、蔚竹庵等19处,在崂山著名十二景中占有“九水明漪”、“蔚竹鸣泉”、“岩瀑潮音”三景。
  1978年前,北九水除山林由林业部门和村民管理外,风景名胜处于荒废状态。房屋、道路、亭舫失修,靛缸湾淤积,景观被破坏。1978年3月,驻北九水的部队迁出,青岛市园林局崂山风景区管理处北九水小组进山设点,国家投资27万元,开始修复和建设北九水风景区:翻建北九水饭店(旧称“俄罗斯饭店”)1处计480平方米;整修、绿化北九水饭店的庭院,栽植松、柏、樱花、月季等;新建库房3间(40平方米);整治靛缸湾:掏底、加坝、清理水面和周围环境;修缮仙舫、观澄亭;新建游览路上的观景亭2座;安设石桌、石凳;恢复叶公绰等人题诗刻石5处;新增郁达夫等人诗刻44处;整修内九水游览路、游步道?2 750?米;新建停车场2处,公共交通车车站房1处;修建盘山行车道700米;新建厕所2处;在内九水的7处漫水桥上设置铁护栏。增加了住宿、饮食、摄影、小卖部等项目。
  1981年,为彻底解决当地村民牧羊污染景区的问题,青岛市园林局投资6万元,安排养羊户搬迁。
  1988年6月移交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管理。

TOP

第二篇 风景区  
第二章 崂山风景区
第四节 其他风景区

巨峰风景游览区    

  包括上十八盘、黄花顶、黑风口、美女峰、五指峰、巨峰、比高崮、灵旗峰、一线天、自然碑、慈光洞、原泉、柱石高、巨峰口、卧羊峰、迷洞、滑溜口等17处主要景点,总面积7.4平方公里。该景区特色是高山区的自然景观和远眺山海风光。  


登瀛风景游览区


   包括陡前口、登瀛梨雪、登瀛湖、迷魂涧、石屋、石门、石门涧、茶涧、茶涧庙、秋千崮等10处主要景点,总面积29.48平方公里。该景区以高山、深谷、幽涧、河谷水面、高山林地等自然风光取胜。


流清风景游览区


   包括松顶、流清湾、鲍鱼岛、老公岛、聚仙宫、青龙庵、流清涧、流清河谷、将军槽、夹岭河口、三里河口、响水庵、前风峡、前风村、铁瓦殿遗址、小白云洞、天门涧、天门峰、天门岭、沿海诸景等20处主要景点,总面积21.29平方公里。该景区既有高山、涧谷、河流、宗教文化遗迹,还有海岸岛屿、海湾及河口景色,体现出山海相依的自然景色。


上清风景游览区


   包括八水河口、梯子石、龙潭瀑、上清宫、明霞洞、万年船、风凉涧、老虎涧、桑石屋、白石头窑、天茶顶、天门后、先天庵遗址、松涛岭、大石台、青山村、青山湾、黄山崮、望海楼等19处主要景点,景区总面积13.24平方公里。该景区既有高山、河流、瀑布、道教庙宇,又有港湾、渔村;集山光水色为一体,融宗教民俗于一炉。


棋盘石风景游览区

   包括砥柱石、华严路、华严寺、那罗延窟、八仙石、明道观、泉心河谷、棋盘石、泉心水库、泉心湾、斐然亭、大圈山、日起石、高石屋、纱帽石、山海崮等16处主要景点,总面积19.6平方公里。该景区可凭览山海奇观,既有道教宫观又有佛教寺院,还有仙人对弈的优美传说等,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



华楼风景游览区
  
  包括法海寺、下书院、皇姑洞、石山涧、千尺嶂、石龙崖、笋峰、石门峰、石门岭、石门庵、天落水、华楼宫、聚仙台、福太庵、万寿宫遗址、迎仙岘、松风口、下华楼、崂山水库、迎仙观、大腿崮、锯齿牙等22处主要景点,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华楼景区是崂山古代诗文刻石保留最多的景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