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青岛市的公用事业随着城市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的过程。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青岛城市供水和公共交通事业初步兴起。1899~1908年,海泊河、李村水源地先后建成,日供水6 400立方米的城市供水系统投入使用。1901年出现了两轮人力车,1907年德商开办了市郊客运汽车行,城市公共交通已成雏形。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城市供水已建有3处水源地,日供水能力达1万多立方米。城市交通仍以人力车为主,已发展到800多辆,规模已相当可观。
北洋Gov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市区拓展,道路增加,人口增长,对城市供水和公共交通的需求扩大。这一时期又新建了一批水源地、贮配水池、加压站。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已由私人办车行(车行多时达三四十家)发展到官办或官督商办公共交通。1934年已有10条营运路线,形成了城市公共交通网络。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当局为维持其统治,建成黄埠水源地和四方山水池,使城市日供水达到12万吨。同时,取缔私营公共汽车业,成立了青岛交通株式会社,垄断城市公共交通,增加车辆,延长线路,为其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服务。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供水设施和公共交通基本上处于维持状态。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青岛物价上涨,政局动荡,除城市供水得以勉强维持外,公共交通机制反复变化,1948年曾两度陷入停业瘫痪。
青岛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实业部接收了青岛公用事业机关,致力于恢复、建设和发展,揭开了青岛公用事业的新篇章。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尽管财政困难,用于公用事业项目的投资仍达344.5万元,占市政建设总投资的57%。城市供水方面着重进行了管网配套建设,先后敷设了四方山到观象山的管道15公里;在居民区和码头增设了配套管道和公用水站。公共交通事业贯彻“低利多运,必须保本,力争盈余,经济核算”的方针,组织人力、物力,维修车辆,开辟线路。1952年,有76辆车在10条线路上运行,线路总长度达124.4公里,年行驶里程达183万公里。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青岛市人民Gov根据城市经济建设计划,增加了生产建设的投资,城市基本建设投资仅占总额的5.4%,其中公用事业投资422.3万元,仍高于恢复时期的投资。这期间,公共交通发展尤其可观,装配和购买了39辆大客车,新开辟了运行线路。公共交通部门着重从提高完好率和车辆利用率方面挖掘潜力,1957年总行驶里程610万公里,平均每车行驶54 400公里,青岛市区营运路线密度达0.86公里/平方公里。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经济调整时期,青岛公用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克服“大跃进”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兴建了第四、五送水厂,建成了崂山水库及其配套供水设施,使青岛的取水面积扩大了90多平方公里。1962年,全市年供水量达到2 700万吨,比1950年翻了两番还多。公共交通不仅经受了燃料缺乏、资金不足的考验,保证了交通运行,而且开发了无轨电车。至1965年,公共汽车和电车共有171辆,总行驶里程达973万公里,18条运行线路总长度达31 907公里。
“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市公用事业受到冲击,正常秩序被破坏。突出地表现在公共交通方面,服务质量下降,材料消耗过高,车辆拖保失修,企业连年亏损,个别线路甚至有停车停产现象。尽管如此,由于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公共交通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运行线路增加了6条,线路总长度增加了75.83公里,总行驶里程增加了551万公里。城市供水方面开挖了22公里明渠,建成4座泵房和相应的净水设施,取大沽河泾流和上游水库水,每日可向市区供水6万立方米,对保证青岛市区生产生活用水起了很大作用。这一时期还发展了民用液化石油气。1972年成立液化煤气站,1975年全市用气户即达到8 324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用事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在供水方面,从1977年开始,青岛地区连年干旱,1981年更逢百年不遇的大旱。中共青岛市委、市Gov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开源节流,保证全市供水”。一方面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一方面大兴供水工程。1978~1984年,仅大沽河引水应急工程就新建水源地5处,凿井253眼,新建机室4座,安装输水管道126 530米,修建混凝土暗渠81 168米,修建引用莱西县产芝水库和平度县尹府水库储水的引水渠道90公里等。80年代末,又进行了“引黄济青”工程,使青岛走出了缺水的困境。1990年全年供水量增加到9 967万吨,比1950年增长了15.48倍,平均每日供水27.3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9%。在公共交通方面,公共汽车和电车由1978年的409辆增加到1990年的801辆;全年客运量由1978年的27 351万人次增加到62 995万人次。特别是1979年成立了客车出租公司,客车出租业异军突起,结束了建国以来无出租汽车的历史。出租汽车由1979年的28辆,发展到1990年的832辆。小公共客车作为大公共客车的补充,一出现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欢迎,成为公共交通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供气方面,液化石油气和煤制气的开发使用,改变着青岛人民的燃料结构,改变着青岛人民的生活。1978年液化石油气用户已发展到17万人,用气普及率达18.6%。1987年煤制气开始供气,使用气人数达到65.4万人;1990年用气人数激增到75万人,用气普及率高达56.2%。
青岛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是迅速的,成果是喜人的。但是,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特别是几十年一贯制的低价政策,公用事业价格与价值倒挂,各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亏损。为此,青岛市人民Gov采取了果断措施。1981年,首先给予供水财政补贴111万元,1986年又给予公共交通财政补贴;1988年上调执行了22年的交通零售客票价格;1990年调整了30年不变的供水价格。并不同程度地对公用事业采取了扶持的优惠政策:对公用事业系统的部分企业免交营业税;缓征能源交通基金,实行亏损定额补贴。公用事业自身亦进行了重大改革,公用事业总公司与所属青岛市自来水公司、青岛市公共交通公司、青岛市煤气公司、青岛市煤制气公司、青岛市出租汽车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合同,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打破了“公用事业是铁饭碗”的观念,努力优化社会服务,坚持为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造福青岛人民,为把青岛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