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概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青岛市委员会(以下简称政协青岛市委员会或青岛市政协)的前身是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市协商委员会自1950年2月11日由青岛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它既是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常设机构,又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关于地方委员会的决定》中关于政协“省、市地方委员会,在普选的省、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各省、市人民代表会议所产生的省、市协商委员会代行其职权”的规定,代行了政协青岛市委员会的职权。1954年7月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根据1954年5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央人民Gov政务院联合通知》关于“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各级协商机构暂时保留”等精神,青岛市协商委员会已不再具有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设机构的职能,而是作为统一战线的机构继续存在。直至1955年5月3日政协青岛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青岛市协商委员会的历史任务即告结束。
  自1955年5月至1966年4月的11年里,政协青岛市委员会从初建到发展,经历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团结面不断扩大,委员人数不断增多,政治协商的渠道也不断扩大。自1962年7月第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起,每次全体会议均列席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开拓了政治协商的渠道,丰富了政治协商的内容。这一阶段的政协工作,在协助中共青岛市委和市人民委员会团结各界人士和推动社会力量,完成初级阶段改造,参与初级阶段建设,克服三年国民经济困难,争取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发扬人民民主、活跃政治生活和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了人民政协这一统战组织的特有作用。
  第四届委员会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市政协的大批委员和各界人士遭到打击和迫害,第四届委员会于1966年4月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后不久,即被迫停止了活动。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人民政协的工作开始恢复。1978年7月22日,举行了政协青岛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恢复了青岛市政协的组织和活动。
  青岛市政协自1978年恢复工作至1993年2月,历经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这一阶段认真贯彻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邓小平讲话精神,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的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明确树立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由过去长期以来实际上主要是为阶级斗争和思想改造服务,转变为为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三大任务服务,开创了新的局面。在这一阶段,青岛市政协得到很大发展,体现了在初级阶段和爱国主义两面旗帜下,“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方针,成为青岛市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青岛市政协恢复活动后,积极进行拨乱反正,会同有关部门认真为委员个人落实政策,并大力推动各项统战政策的落实工作,帮助各界人士不断解放思想,使参加青岛市政协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别以集体名义发表意见、参与重大课题的调查和论证逐渐增多,其整体功能进一步发挥。随着初级阶段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委员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增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内容、范围、形式和途径也不断丰富和扩大,协商、监督的重点侧重于改革、开放与初级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宏观决策和重大问题。1989年6月中共青岛市委转发的《政协青岛市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办法》,以及后来青岛市政协制定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市政协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目的、原则、主要内容、主要形式、基本程序及提高参政议政水平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1984年中共中央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和1986年青岛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经济计划单列城市后,青岛市政协即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积极参与青岛市经济发展规划的讨论和协商;积极开展海外联谊活动,为青岛引进资金、技术、智力牵线搭桥,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动和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各种咨询服务活动,协助一些单位改善经营管理和进行技术改造,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与此同时,还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推进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篇 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一节 历届协商委员会的组成


  1949年9月初,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青岛市人民Gov根据《山东省人民Gov关于召开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作出召开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决定,1949年9月28日至10月5日召开了青岛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设立了常设委员会(初名常务委员会),委员由青岛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主任、副主任由常设委员会推选,秘书长由常设委员会聘任。1950年2月8~11日召开的青岛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将常设委员会改为协商委员会。自第二届至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协商委员会委员、主席、副主席均由各届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秘书长、副秘书长及第五届协商委员会设的常务委员会,均由协商委员会全体会议决定或推选。
  青岛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设委员会(1949.10~1950.2) 由9个方面15人组成。其中,中共党员5名,占33%。
  委员
  中共青岛市委及职工代表(3名)
  薛尚实 宋子成 孟宪荣
  青年代表(1名)
  王少林
  妇女代表(1名)
  宋兹心(女)
  部队代表(1名)
  朱开印
  工商业代表(3名)
  范澄川 李应明 张明庭
  文化教育界代表(3名)
  郭宣霖 王统照 葛春霖
  自由职业代表(1名)
  陈志藻
  特聘代表(1名)
  张公制
  中国民主同盟青岛市支部临时委员会(1名)
  陈仰之
  主任委员
  薛尚实 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副主任委员
  范澄川 中纺公司青岛分公司经理
  秘书长
  崔 介 青岛市民政局局长
  青岛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1950.2~1950.9)由18个方面、35人组成。其中,中共党员13名,占37%。
  委 员
  军事管制委员会(2名)
  向 明 王少庸
  人民Gov(4名)
  马保三 李 慕 王崇石 崔 介
  中共青岛市委(1名)
  薛尚实
  民主同盟青岛市支部(1名)
  陈仰之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青岛市委(1名)
  鲁 钊
  驻青部队和人民警察(2名)
  李益亭 周鸿恩
  职工总会(5名)
  宋子成 孙 刚 孟宪荣 田永信 陈桂彤
  妇女联合会(2名)
  宋兹心(女) 冯沅君(女)
  青年联合会(1名)
  王少林
  学生联合会(1名)
  刘 卓(女)
  农民(1名)
  谢广恩
  工商界(7名)
  刘文东 迟谦若 葛慎修 陈孟元 张克俊 范澄川 郭士毅
  文化教育界(2名)
  王统照 陆侃如
  科学界(1名)
  童第周
  医学界(1名)
  陈志藻
  军工烈属(1名)
  王维孔
  少数民族(1名)
  曹耀先(回族)
  特邀代表(1名)
  张公制
  主席
  薛尚实 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
  副主席
  范澄川 中纺公司青岛分公司经理
  张公制 无党派民主人士
  秘书长
  崔 介 青岛市民政局局长
  副秘书长
  陈仰之 民主同盟青岛市支部负责人
  青岛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1950.9~1951.10)由17个方面、39人组成。其中,中共党员10名,占25%。
  委 员
  军事管制委员会(3名)
  赖可可 王少庸 张铁民
  人民Gov(2名)
  崔 介 王崇石
  中共青岛市委(2名)
  薛尚实 孙汉卿
  民主同盟青岛市临时工委(1名)
  侯芝庭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青岛市委(1名)
  鲁 钊
  驻青部队(1名)
  胥治中
  工会及工人代表(5名)
  孙 刚 冷少甫 相镜文 宿守臣 张作良
  妇女联合会(2名)
  宋兹心(女) 冯沅君(女)
  学联(1名)
  刘 卓(女)
  农民(1名)
  王维孔
  文化教育界(3名)
  郭贻诚 王景秋 庄孝仲
  科学界(1名)
  童第周
  医学界(1名)
  章拯民工商界(9名)
  范澄川 陈孟元 迟谦若 李俊宸 周志俊 刘朴斋 张克俊 王其如 杨浩春
  军属(1名)
  吴崇泉
  少数民族(1名)
  曹耀先(回族)
  特邀代表(4名)
  张公制 丁履德 邹升三 胡文溶
  主席
  薛尚实 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
  副主席
  范澄川 中纺公司青岛分公司经理
  陈孟元 青岛阳本印染公司董事长
  秘书长
  崔 介 青岛市民政局局长(1950.9~1950.10)
  张铁民 青岛市军管会交际处处长(1950.10.任)
  副秘书长
  张铁民(1950.9~1950.10)
  刘朴斋 青岛冀鲁针厂经理
  郭贻诚 山东大学物理系主任(1950.12.任)
  青岛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1951.11~1952.11)由16个方面、41人组成。其中,中共党员12名,占29%。
  委 员
  军事管制委员会(1名)
  赖可可
  青岛市人民Gov(4名)
  王少庸 张公制 张铁民 崔 介
  中共青岛市委(2名)
  薛尚实 李芸生
  民主同盟青岛市临时工委(1名)
  侯芝庭
  民主建国会青岛筹委会(1名)
  范澄川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青岛市委(1名)
  鲁 钊
  驻青部队(1名)
  胥治
  中学联(1名)
  张贻
  侠科联(1名)
  童第周
  医联(1名)
  章拯民
  妇女联合会(2名)
  宋兹心(女) 冯沅君(女)
  工会(5名)
  王月三 李起正 蓝竹秀(女) 张作良 孙 刚
  农民协会(3名)
  王奎岳 纪家玉 韩温澄
  文化教育界(4名)
  王子约 刘饶民 郭贻诚 陈瑞泰
  工商界(8名)
  陈孟元 王其如 李俊宸 周志俊 杨浩春 刘朴斋 迟谦若 耿曰芝
  特邀代表(5名)
  伍子昂 胡文溶 郭树堂 曹耀先(回族) 邹升三
  主席
  薛尚实 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
  副主席
  范澄川 青岛纺织管理分局副局长
  陈孟元 青岛阳本印染公司董事长
  秘书长
  张铁民 青岛市军管会交际处处长
  副秘书长
  刘朴斋 青岛冀鲁针厂经理
  章拯民 青岛市医联主任
  青岛市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1952.12~1955.5)由18个方面、43人组成。其中,中共党员15名,占35%。
  委 员
  军事管制委员会(1名)
  张铁民
  人民Gov(4名)
  王少庸 张公制 崔 介 赖可可
  中共青岛市委(2名)
  薛尚实 李芸生
  民主同盟青岛市临时工委(1名)
  侯芝庭
  民革青岛支部筹委会(1名)
  罗赤霞
  民建青岛市分会(1名)
  范澄川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青岛市委(1名)
  李 范
  驻青部队(1名)
  孔繁彬
  工会(6名)
  王彩凤(女) 王吉庭 王子约 于鸿祥 孙 刚 楚秀美(女)
  妇女联合会(2名)
  段超人(女) 冯沅君(女)
  医联(1名)
  章拯民
  学联(1名)
  谭金山
  农民协会(3名)
  李信森 纪家玉(1954.4.15撤销) 韩温澄
  教育界(3名)
  徐佐夏 张 敏(女) 黄树栋
  科学技术界(3名)
  郭贻诚 黄建章 童第周
  工商界(9名)
  陈孟元 王其如 周志俊 迟谦若 杨浩春 刘朴斋 耿曰芝 刘涤生 伍子昂
  无党派民主人士(2名)
  胡文溶 邹升三
  少数民族(1名)
  曹耀先(回族)
  因薛尚实、范澄川、赖可可、刘涤生等委员先后调离青岛,1953年8月由任质斌、徐一贯、李慕、吴大琨递补;因李范、张铁民调动工作,1954年11月由鲁光、仲兆仁递补。
  主席
  薛尚实 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1953年1月调离青岛)
  任质斌 中共青岛市委书记(1953年8月青岛市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补选,1953年12月调离青岛)
  王少庸 中共青岛市委书记、青岛市市长(1954年2月青岛市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四次会议补选)
  副主席
  范澄川 青岛纺织管理分局副局长(1953年2月调离青岛)
  徐一贯 青岛市电业局局长(1953年8月青岛市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补选)
  陈孟元 青岛阳本印染公司董事长
  常务委员会委员
  薛尚实、范澄川、陈孟元、李范、周志俊、段超人、孙刚、崔介、张铁民、郭贻诚、章拯民、曹耀先(回族)、邹升三、刘朴斋、罗赤霞
  因薛尚实、范澄川调离青岛,1953年8月由任质斌、徐一贯递补;因任质斌调离青岛,1954年2月由王少庸递补;因李范、张铁民调动工作,1954年11月由鲁光、仲兆仁递补。
  秘书长
  张铁民 青岛市军管会交际处处长(1954年6月调离青岛)
  仲兆仁 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科长(1954年11月任)
  副秘书长
  刘朴斋 青岛冀鲁针厂经理
  章拯民 青岛市医联主任
  王子约 青岛市教育工会副主席(1954年11月任)

TOP

第一篇 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工作机构


  青岛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设委员会设生产建设促进委员会、社会救济委员会、文化教育研究委员会;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设生产救济委员会、社会教育委员会;第三届期间先后设立工商财经组、市政建设组、文教卫生组、宗教事务组、会务组、学习委员会、劳资协商指导委员会;第四届增设政治法律组;第五届期间将会务组改为联络组,将文教卫生组分为文化教育组和卫生组,增设归侨联络组。
  专门委员会、专门小组主要负责人
生产建设促进委员会
  主任委员 葛春霖
社会救济委员会
  主任委员 张公制
文化教育研究委员会
  主任委员 王统照
生产救济委员会
  主任委员 张公制,后由崔介负责召集
社会教育委员会
  主任委员 王统照
学习委员会
  主任委员 先后由郭贻诚、薛尚实、李芸生、矫枫担任
劳资协商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先后由张蕴珊、亓仲文、张公庭担任
工商财经组
  组  长 先后由范澄川、张克俊担任
市政建设组
  组  长 先后由崔介、伍子昂担任
政治法律组
  组  长 先后由邹升三、廖弼臣担任
文教卫生组
  组  长 章拯民
文化教育组
  组  长 胡文溶
卫生组
  组  长 章拯民
会务组
  组  长 张铁民
联络组
  组  长 张铁
民宗教事务组
  组  长 王其如
归侨联络组
  组  长 谢天瑞

TOP

第一篇 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三节 机关办事机构


  常设委员会及各届协商委员会均设秘书处,办公地址在太平路29号,工作人员由5人渐增至12人。第四、五届秘书处设主任,由仲兆仁(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科长)兼任。


第一节 历届协商委员会的重要活动


  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关于地方委员会的决定》中,关于政协“省、市地方委员会,在普选的省、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各省、市人民代表会议所产生的省、市协商委员会代行其职权”的规定,代行了青岛市地方政协委员会的职权。
  青岛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设委员会期间举行全体委员会议13次。改为协商委员会后,自1950年2月至1955年5月,共举行全体委员会议51次;自1952年12月成立常务委员会后,举行常务委员会会议16次;并通过专门机构,吸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和各界人士180余人参加了工作,举行各种会议180余次。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了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界、文教界、科学技术界、医务界、宗教界、少数民族、归国华侨及其他民主人士和各界人民代表的联系,开展了统一战线活动,协调了各方面的关系,为推动青岛市各项社会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动员各界人士支援抗美援朝运动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严重地威胁中国的安全。1950年11月4日中国各民主党派发布《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发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之后,青岛市协商委员会即组织和推动青岛市各界人士学习《联合宣言》和时事,并四次举行座谈会,向各界人士进行爱国主义和抗美援朝重大意义的教育,扭转一部分人的亲美、崇美、恐美思想,提高全市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协助各方面广泛传达和贯彻执行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山东省协商委员会有关抗美援朝运动的决议和号召。参与组织各界人民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帝爱国示威游行,进行了拥护斯德哥尔摩宣言、支持世界和平理事会关于中、苏、美、英、法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主张、反对美帝国主义武装日本的签名和投票。为协助贯彻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六一”爱国号召,青岛市协商委员会与各界人士商订了共同爱国公约,推动全市人民掀起了订立爱国公约的热潮,积极推动各界人民捐献飞机、大炮和进行拥军、优属的工作;积极协助有关方面组织赴朝医疗队,宣传、动员青年参加军干校,动员全市各界人民以实际行动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组织志愿军归国代表和赴朝慰问团向全市人民作报告。全市人民踊跃参加了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有一万多名青年工人、学生报名参加军干校,全市人民捐献飞机32架的价款,捐献慰劳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及救济朝鲜难民的款项20多亿元(旧人民币)。协商委员会上述工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商委员会副主任陈孟元经营的阳本染织厂独自捐献1架飞机的价款,在全市起到了推动作用。毛泽东主席在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词中发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后,青岛市协商委员会积极协助青岛市人民Gov进行宣传,推动各阶层人民开展增产节约、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当美帝国主义发动细菌战争,并于1952年3月在青岛上空连续4次撒布携带细菌的毒虫时,协商委员会积极协助Gov发动广大人民,开展了大规模反对细菌战争的爱国卫生运动。对于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庆祝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日内瓦会议以后中国Gov对外发表的重大声明等,协商委员会均组织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界人士进行了学习并协助Gov组织有关活动。
  朝鲜停战之后,美帝国主义公然与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侵犯中国的主权,企图使其强占中国领土台湾合法化。中国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于1954年8月发表了为解放台湾的联合宣言。青岛市协商委员会又推动青岛市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进行了讨论和宣传,动员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号召,为解放台湾、反对美帝的侵略进行不懈的斗争。
  在美帝国主义继续推行战争政策,公然以原子武器进行讹诈,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于1955年1月通过《告世界人民书》,号召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签名时,青岛市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同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青岛分会常务委员会两次举行会议,协商成立了青岛市人民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委员会,发动全市人民响应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的号召,开展了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全市82万余人在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告世界人民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表达了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的决心。
  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五周年,促进中苏两国同盟的发展,青岛市协商委员会与青岛市中苏友好协会共同商讨了庆祝办法,还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有关方面人士举行庆祝会,并推动他们进行各种庆祝、宣传活动,1955年2月14日又与青岛市中苏友好协会共同举办了有各界代表参加的庆祝大会。
  协助Gov动员各界人民参加社会改革运动 为促进青岛市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开展,青岛市协商委员会积极推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参加社会改革的各项工作。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多次举行青岛市协商委员会与青岛市人民Gov委员会联席会议,协商贯彻中央人民Gov发布的《惩治反革命条例》的措施。同时,广泛组织各界人士学习该《条例》,通过各界人民代表向全市人民宣传、解释镇压反革命、取缔反动道会门、取缔天主教的反动组织“圣母军”的政策,经常收集各界人民对镇压反革命的要求和意见;举行了控诉反革命分子罪行的座谈会,组织各界人士参观了反革命分子的罪证展览。1951年4月间,还协助青岛市人民Gov召开有各界人民代表参加的镇压反革命大会,提高了各界人士对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认识,积极协助Gov进行工作。经过向各界人民深入宣传镇压反革命的政策后,短时间内就收到检举信1 000多件。同时,还同市人民Gov协商建立了“反革命案件审查委员会”与“镇压反革命宣传委员会”,组织市协商委员会委员、各民主党派、各界代表人士参加了对反革命案件的审查工作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宣传工作。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青岛市协商委员会组织各界人士学习了《土地改革法》,三次组织各界代表人士参观团赴青岛郊区参观土地改革,帮助各界人士认识改革土地制度的伟大历史意义,粉碎地主阶级、反动分子的造谣破坏,从而支持并鼓舞了农民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正义斗争。参观团成员也认识到地主恶霸封建统治的残酷,都表示:“只有彻底肃清了封建势力,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才能发展农业和工业生产。”
  在“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中,青岛市协商委员会与青岛市人民Gov委员会举行了三次联席会议,根据运动发展情况,协商讨论开展运动的步骤、方针和政策,并依据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增产节约运动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指示》,协助Gov积极推动各界人士参加“三反”、“五反”运动。运动初期,组织各界代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学习了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多项报告,及有关“三反”、“五反”运动的文件;举行多次报告会、座谈会,讨论和宣传了运动的重大意义。各专门小组也分别召开会议,根据政协全国委员会的指示,协商推动各界人士积极进行宣传动员工作。在山东省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后,协商委员会依据这次会议的决议,协助青岛市人民Gov召开了青岛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决议。经过各界代表的积极宣传推动,这项决议贯彻之后,即收到检举材料71 800余件,使“三反”、“五反”运动在青岛市迅速广泛展开。在运动中,青岛市协商委员会组织以工商界代表为主,吸收工商联筹委、70个行业的主委等100余人学习周恩来总理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上的报告及有关运动的政策,促使部分参加学习的人员初步交代出147件违法的坦白材料,并分别回到行业带头推动工商界坦白,推动开展坦白、检举运动。市协商委员会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民主人士还参加了对运动的检查工作和对案件的审判、定案工作。1952年4月,又举行青岛市协商委员会扩大会议,邀集已经处理的工商户参加,号召已经处理的工商户认真退财补税、积极生产。
  在进行私营企业民主改革、禁烟禁毒、司法改革、贯彻《婚姻法》等运动中,青岛市协商委员会均进行协商讨论,并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协助青岛市人民Gov进行宣传工作,推动各界人士积极参加运动。为协助宗教界人士开展“三自”(自传、自治、自养)革新运动,还邀请宗教界代表人士组成“宗教事务组”,研究开展了宗教界反帝爱国教育运动。
  协助Gov联系人民群众,促进政权建设 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设委员会协助Gov召开了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青岛市协商委员会自建立以来,协助Gov召开了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共3届11次会议。每届会议代表的名额分配和代表候选人的产生,均经协商委员会协商。每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及提交会议讨论的Gov工作报告、各种议案,会前均经协商委员会协商和提供意见,并在会后协助Gov,联系各界代表,广泛地传达和贯彻;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采取各种形式,推动各方面和各界人士贯彻落实。1950年9月,青岛市协商委员会协商讨论了《青岛市人民Gov组织条例》。自1950年9月青岛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青岛市人民Gov委员会以来,其候选人及Gov工作人员任免,也经协商委员会进行充分协商。1951年5月,青岛市协商委员会与青岛市人民Gov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讨论民主建政工作,协商了青岛市区和郊区的区划、建政建乡和召开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问题。
  为调查研究群众对Gov工作的要求,以及群众的思想动态,密切Gov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常设委员会、协商委员会采取多种办法与各界人民代表和人民群众保持联系。协商委员会于1950年3月与邮局订立了“代表通讯邮资总付”的合同,鼓励各界代表经常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1951年还建立了由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各代表团首席代表等组成的会务组,负责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密切与各代表团的联系。并规定各代表团及其代表小组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休会期间,仍保持原有组织,联系各界人民,听取和研究各界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于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均及时反映给Gov,并协助Gov做好工作。同时,还经常邀请各界人士参加各种座谈会,宣传Gov的政策法令,交换意见,帮助Gov解决一些问题。还通过专门小组多次召开座谈会,了解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归侨政策等的贯彻执行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以增进各界人民的团结,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5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公布后,市协商委员会邀请各界人士座谈实行普选召开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伟大意义,组织各界人士学习普选文件,推动各界人士积极参加市普选工作。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参加了青岛市的选举委员会,担任了委员。1954年6月,市协商委员会同市人民Gov委员会、市选举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审查市选举委员会关于基层选举工作情况报告,协商决定召开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事宜,通过了市人民Gov、市选举委员会《关于召开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问题的决定》、《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程序》等文件。
  协助Gov推动各界人士参加建设工作 在常设委员会期间,按照恢复和发展生产、建设新青岛的方针,进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宣传,推动工商业复业、转业和新开业,消除了资本家的顾虑,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热情,开展了生产节约运动;推动成立了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接收旧工业会和商会,整理各旧同业公会,成立新的行业公会,并开始指导工商界进行物资交流,协助Gov解决劳资纠纷和商业纠纷,劝导各行业订立集体合同;发动组织工业参观团赴天津等地参观,并携带青岛的工业产品参加天津的工业、农业展览会,交流生产经验;协助Gov调查青岛市恢复生产和工业生产所需原料等情况,并提出若干建议,对指导工商业向正确道路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在调查研究恢复荒废盐田的工作中,促成了永裕盐业公司与Gov在技术上的合作。同时,协助Gov开展以工人及劳动群众为主的成人补习教育,推动成立工人夜校及补习班、识字班,吸收学员4万余人;组织各中学自然科学教员成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研究会,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还对充实中等学校自然科学教程及仪器设备,做好文化古物的搜集、管理等进行了协商研究,开展了多项工作。
  市协商委员会在1950~1952年,围绕恢复和发展生产,争取三年左右实现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自1953年开始,又围绕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初级阶段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级阶段改造),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协助Gov推动各界人士参加了建设新青岛的工作。在此期间,对Gov有关财政税收、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劳动就业、推销公债、进行物资交流、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油料计划供应、贯彻公私合营企业暂行条例等多项重要法令和措施,以及有关城市建设、文教卫生等工作的计划方案,都进行了协商讨论,提供了各方面的意见,并在决定之后,向各界人民进行宣传,积极推动贯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向Gov反映各方面的情况。如:调整劳资关系方面,工商财经组多次召开扩大会议,邀请劳资双方及Gov有关部门参加,互相协商,解决劳资纠分处理程序上的问题及有些资方虐待工人等问题,贯彻了《工会法》、劳保条例及发展生产和劳资两利政策。青岛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三次会议后,协商委员会根据大会的决议,邀请有关方面成立了“劳资协商指导委员会”,进行调查研究工作,检查私营企业的劳资情况,推动私营企业加强了劳资协商会议,在发展生产的前提下解决各种问题。在调整公私关系方面,召开了工商界人士座谈会等会议,就加工订货、税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使私营企业了解了Gov统筹兼顾、照顾全局的政策。对于某些厂家偷工减料等问题也提出纠正。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积极推动各界人士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协商委员会于1952年6月与市人民Gov委员会举行了联席扩大会议,决定在全市全面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并协助Gov召开青岛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开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会后向各界人士宣传了《决议》,并召开座谈会,帮助私营企业解决在“五反”运动后生产上出现的新问题,推动各界人士,特别是工商界人士积极经营,迅速投入增产节约运动。为配合运动的开展,推动私营企业加强安全卫生工作,文教卫生组召开两次座谈会,推动医务界20余人组织了工厂安全卫生调查队,调查了私营企业8个行业中24个中、小厂的安全卫生情况,提出了改进建议。经过调查的工厂,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更加提高。在爱国卫生运动中,又组织各界人士200余人参加的卫生检查队,分赴各区检查。从而促进了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
  1953年,全国胜利地完成了经济恢复的任务,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进入国民经济有计划建设的时期,青岛市协商委员会即协助Gov向各界人士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推动各界人士完成和超额完成青岛市的建设计划;推动私营工商业者自觉服从“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走上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推动各界人士积极认购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在此期间,市协商委员会还多次举行全体会议,听取市人民Gov关于财政经济、市政建设、文化教育诸方面的施政情况报告,审议青岛市每年度的财政收支概算和执行情况,提供建议,并动员各方面力量协助Gov促其顺利贯彻。各专门小组也积极联系有关专家研究Gov交议的事项,并积极协助贯彻实施。如:市政建设组邀请工程技术专家及各界人士召开数次座谈会,征求对市政建设的意见,建议Gov采择施行。为协助Gov拓宽四流路、装设东镇下水道等重点工程,邀集各方面工程技术人员座谈,除提出有关建设计划的意见外,并组成4个小组协助进行工作。文教卫生组先后多次讨论了清洁卫生工作、建立联合诊所、推广速成识字运动等问题。另外还推动各界人士协助Gov开办许多补习学校,以解决失学儿童补习文化的问题。
  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 常设委员会、协商委员会还为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社会救济做了大量工作。青岛由于长期受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统治,市民失业现象极为严重。常设委员会期间,通过宣传动员,掀起自愿募集救济运动,共募集救济款2?3亿余元(旧人民币,下同)、粮食16 500余斤、单棉衣12500余件、棉花1000余斤及药品、卫生用品、日用品等;推动义演、义赛、义展,募集款项6518万余元;介绍烈军属、失业工人及贫苦市民就业437人;协助Gov设立劳教所收容乞丐688人。为贯彻政务院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协商委员会在1950年2月青岛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关于生产救济问题的决议》后,推选各界人士组成生产救济委员会,开展了生产救济工作,发动成立合作社,组织、吸收失业工人参加生产自救,并开展了捐募活动。同年4月,为响应全国总工会关于救济上海及各地失业工人的号召,并为支援胶东灾区农民,广泛开展了生产救济运动。在全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临时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动生产救灾突击周的决议》后,协商委员会生产救济委员会即同青岛市军管会、人民Gov及有关部门负责干部组成视察组,深入各区了解生产救灾工作情况,进行宣传劝募工作,广泛动员各界人民投入这一运动。自1950年3月至7月底,各界人民共募集救济款17.0101亿余元(旧人民币,下同)、粮36.26万余斤。1950年冬,为响应华东军政委员会关于支援皖北灾胞的号召,开展支援皖北灾胞寒衣及青岛冬赈的捐献活动,协商委员会建议并协助市人民Gov成立了青岛市各界劝募灾民寒衣委员会,草拟了《寒衣劝募实施办法》,各委员分头动员各界人民进行劝募,超额完成了任务。至1950年12月底,各界人民捐款40.3133亿余元、粮10.9万余斤、各种衣物3.82万余件。
  组织和领导各界人士参加学习,进行思想改造 1950年,青岛市协商委员会根据各界人士的要求,开始组织时事政策学习,以后随着各项运动和思想改造运动的开展,逐步扩大了学习组织。协商委员会设立了学习委员会,并在学习委员会之下,建立了工商界、妇女界、宗教界、医务界及各民主党派的学习委员会。到1951年上半年,参加学习的人数发展到1.3万余人。后因组织庞大,不易领导,遂根据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组织和领导五方面人士进行思想改造学习的通知,进行了调整。市协商委员会除组织各民主党派成员,Gov、人民团体、协商机关和社会上无党派民主人士,Gov和企业机关中的专家,工商界人士,宗教界人士等五方面人士中一部分中、上层人士进行学习外,对各民主党派和有关的人民团体的学习,着重给予了指导和协助。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各项社会改革运动及中心工作,学习时事政策和革命理论,学习了共同纲领、政协全国委员会历次会议的重要文件、中国Our Party党史、联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文件、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重要文件等。这些学习,是按照自愿的原则组织的,采取了自学与讨论相结合、不定期举行联组座谈、组织报告会和参观访问等方式,并提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展自由辩论、适当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习方法。通过学习,推动各界人士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及其他政治活动和国家建设工作。对于提高各界人士的政治认识,沟通政策思想,进行思想改造,起了重要的作用。使许多人基本划清了敌我界限,提高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觉悟,对人民Gov的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加强了守法观念,增强了对工人阶级领导的信任,许多工商界人士表示愿意接受初级阶段改造,并已开始走上公私合营或其他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在学习中国Our Party党史时,还开展了“忠诚坦白、进步团结”运动,加强了人民内部的教育,增强了人民内部的团结。
  接受和办理人民意见 青岛市协商委员会重视征集和办理人民意见。1953年还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暨省、市协商委员会关于处理人民意见的试行办法》的规定,制定了青岛市协商委员会《关于接受与处理人民意见的试行细则》,建立了有关的制度。五年中,通过接待各界人民的来信来访、召开各种座谈会主动征求、在各界代表中传达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精神时收集等办法,收到人民意见3460件,主要是对开展抗美援朝及社会改革运动、增产节约生产竞赛运动、恢复生产、社会救济、工商财经、市政建设、文教卫生、社会治安以及贯彻执行民族、宗教、归侨和对私营工商业政策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较系统地反映了在各项运动和中心工作中各阶层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协商委员会对于这些意见和建议中的个别具体问题,直接转送有关部门处理答复;对情况较复杂的则先行调查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凡已有明文政策、法令规定的,由协商委员会直接处理,对于问题牵扯面广或带一般性质的,则与有关方面研究,召开座谈会协商提出建议转有关部门处理。通过办理“人民意见”,建议和协助Gov为群众解决了可能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宣传了Gov的各项政策,加强了Gov与人民之间的联系。如对人民来信建议减少工人开会时间、调整供电线路、维修前海栈桥、修建冠县路等,有关部门均采纳执行。1953年工商界人士提出要求调整批零差价和地区差价、简化税收手续等意见,协商委员会除转Gov参考外,并召开会议解释了Gov对于商业调整的措施,提高了工商界的经营积极性。同时,还综合各方面反映的意见,连续编印了《建议材料》,向Gov有关部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各方面建议和意见,对推动Gov工作起到了参考作用。

TOP

第一篇 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  
第二章 重要活动

第二节 机关办事机构的工作


  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设委员会和协商委员会秘书处在主席、秘书长办公会议的领导下,协助市军管会、人民Gov对历次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进行了具体筹备工作,并在会后对会议精神贯彻情况进行了了解;对常设委员会、协商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会议、各专门委员会和专门小组的会议作了服务工作;起草了常设委员会、协商委员会的各项文件;与各界人民代表进行联系,具体接受和办理了人民意见,收集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教卫生、市政建设、宗教事务及其他方面的情况,提交常设委员会、协商委员会研究,提出意见,供Gov采择;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关于地方委员会的决定》中的有关规定,起草了上报青岛市、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历次会议情况及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设委员会、协商委员会工作情况、统一战线工作情况等报告;自1952年起共编印了67期《会务活动》简报材料,报送全国政协、山东省协商委员会、青岛市人民Gov及有关部门参考。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