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概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青岛市委员会(以下简称政协青岛市委员会或青岛市政协)的前身是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市协商委员会自1950年2月11日由青岛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它既是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常设机构,又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关于地方委员会的决定》中关于政协“省、市地方委员会,在普选的省、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各省、市人民代表会议所产生的省、市协商委员会代行其职权”的规定,代行了政协青岛市委员会的职权。1954年7月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根据1954年5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央人民Gov政务院联合通知》关于“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各级协商机构暂时保留”等精神,青岛市协商委员会已不再具有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设机构的职能,而是作为统一战线的机构继续存在。直至1955年5月3日政协青岛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青岛市协商委员会的历史任务即告结束。
自1955年5月至1966年4月的11年里,政协青岛市委员会从初建到发展,经历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团结面不断扩大,委员人数不断增多,政治协商的渠道也不断扩大。自1962年7月第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起,每次全体会议均列席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开拓了政治协商的渠道,丰富了政治协商的内容。这一阶段的政协工作,在协助中共青岛市委和市人民委员会团结各界人士和推动社会力量,完成初级阶段改造,参与初级阶段建设,克服三年国民经济困难,争取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发扬人民民主、活跃政治生活和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了人民政协这一统战组织的特有作用。
第四届委员会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市政协的大批委员和各界人士遭到打击和迫害,第四届委员会于1966年4月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后不久,即被迫停止了活动。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人民政协的工作开始恢复。1978年7月22日,举行了政协青岛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恢复了青岛市政协的组织和活动。
青岛市政协自1978年恢复工作至1993年2月,历经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这一阶段认真贯彻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邓小平讲话精神,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的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明确树立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由过去长期以来实际上主要是为阶级斗争和思想改造服务,转变为为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三大任务服务,开创了新的局面。在这一阶段,青岛市政协得到很大发展,体现了在初级阶段和爱国主义两面旗帜下,“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方针,成为青岛市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青岛市政协恢复活动后,积极进行拨乱反正,会同有关部门认真为委员个人落实政策,并大力推动各项统战政策的落实工作,帮助各界人士不断解放思想,使参加青岛市政协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别以集体名义发表意见、参与重大课题的调查和论证逐渐增多,其整体功能进一步发挥。随着初级阶段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委员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增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内容、范围、形式和途径也不断丰富和扩大,协商、监督的重点侧重于改革、开放与初级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宏观决策和重大问题。1989年6月中共青岛市委转发的《政协青岛市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办法》,以及后来青岛市政协制定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市政协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目的、原则、主要内容、主要形式、基本程序及提高参政议政水平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1984年中共中央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和1986年青岛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经济计划单列城市后,青岛市政协即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积极参与青岛市经济发展规划的讨论和协商;积极开展海外联谊活动,为青岛引进资金、技术、智力牵线搭桥,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动和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各种咨询服务活动,协助一些单位改善经营管理和进行技术改造,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与此同时,还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推进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