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9:中共青岛地方组织志 第一篇 历届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概述



  青岛,是近百年来胶州湾畔新兴起的工业城市。随着青岛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也在成长壮大。至20年代初,青岛已有产业工人两万名,青岛造船厂工人早在1908年就举行过罢工,虽人数不多,却意义重大。1921年,1000多名码头工人举行大罢工,虽遭到日占当局的残酷镇压,却显示了青岛工人阶级的集体力量,表明青岛工人需要有效的组织和正确的领导。 
  1923年,山东早期Our Party员王象午和中国Our Party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Our Party的创建人邓恩铭、王尽美等人,先后来到青岛,开展工人运动,筹建党、团组织。邓恩铭到青岛后,通过《胶澳日报》社社长王静一的关系,创办了《胶澳副刊》,以此为舆论阵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国家的情况,并在《胶澳日报》社、启新书店、青岛书店代销进步书刊。后又通过国民党左派鲁佛民与青岛最大的书店——中华书局商定,代销《响导》、《中国青年》、《Our Party宣言》等进步书刊。邓恩铭到青岛后即与早在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工程课任职的Our Party员王象午取得联系,于1923年8月建立中共青岛组(①一说1924年5月下旬成立中国青岛组),于1923年11月18日成立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青岛支部。青岛党、团组织成立后,在学生、工人、职员和教师中开展工作,推动青岛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并在青岛开展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工作。
  1924年,中国Our Party同中国国民党合作后,青岛的国共两党即开展了拥护、宣传和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活动。Our Party人将自己的最低革命纲领同国民党一大制定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纲领相结合,诚心合作,并肩战斗,以全力投入建立各阶级各阶层的革命统一战线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市即出现了几十个进步团体。1925年上半年,青岛的反帝爱国斗争风起云涌,民主运动空前高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反帝爱国浪潮。青岛国共两党发动的反帝爱国斗争,触动了日本及其豢养的北洋军阀的根本利益,5月29日遭到了胶澳反动当局的残酷镇压,制造了震惊全国的青岛惨案。次日,上海亦发生了“五卅”惨案。在青岛国共两党领导下,一个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全市范围内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参加这次运动的近10万人。至7月上旬,成立各种反帝和支持、声援沪青惨案中受难同胞的群众团体近50个,青岛各界或联合或单独举行了上百次集会,其中规模较大的6次。在斗争的紧要关头,全国总工会副委长刘少奇于5月中旬来青岛视察与指导工人运动。在青岛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形成高潮的时候,奉系军阀、山东省军务督办张宗昌调集大批军警对青岛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进行疯狂镇压,中共青岛地方组织负责人李慰农与《青岛公民报》主笔胡信之惨遭杀害,一批Our Party人、革命志士和工人、学生骨干被捕,青岛国共两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民众爱国团体悉遭取缔,人民群众的一切自由均被剥夺,整个青岛笼罩在极端的白色恐怖之中。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两党在青岛的合作破裂。 
  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国民党青岛当局为维护蒋介石的卖国独裁统治,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中共青岛地方组织领导的人民抗日救国活动,进行残酷镇压。同时网罗了一小撮Our Party叛徒,组成“捕共队”,专门搜捕Our Party员。1929~1935年期间,驻在青岛的中共山东省委和中共青岛市委机关及基层组织接连遭到破坏,几任省、市委主要负责人及Our Party员、共青团员和进步群众共120余人被逮捕,部分人被杀害。1933年12月,中共青岛地方组织遭破坏后,青岛党的工作暂由共青团青岛工委代管。1935年2月,共青团山东省工委在青岛成立,并代管青岛党的工作。4月27日,省、市团工委负责人被捕,团代管党的工作中断。在团组织代管党的工作期间,中共上海中央局也在青岛建立过中共青岛市委、工委等领导机构,但都为时不久即遭破坏。
  1937年“七七”事变,同年9月国民党东北军51军移驻青岛近郊,设在该军的中共东北军工委,组建了以山东大学党员学生为主体的中共青岛特别支部。11月,经中共东北军工委批准,在特别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青岛市委,机关设在崂山埠落村小学,开始组建抗日武装。1938年1月10日,日本侵略军在青岛登陆,青岛沦陷。中共青岛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指示,其主要成员于1月底带领崂山游击队第四中队赴内地与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领导的部队合并,在中共鲁东南工委领导下,开展武装抗日斗争。青岛市级党的领导机构再次中断。 
  为开展青岛市内党的秘密工作,邻近青岛的抗日根据地的中共组织,有计划地派员进入市内,发展党员,建立组织。1939年秋,中共胶东区委先后派曲华(李继仁)、谢明钦(李子斌)到青岛,相继建立中共崇德中学支部、中共颐中烟草公司支部和中共四沧分区委。1941年秋成立了中共青岛市工委。1940年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五地委派王刚(王泽勋)进入青岛市区,发展党员,建立中共青岛市内支部和中共沧口支部。 
  1943年7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发布《关于开展大城市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大城市及沿铁路海岸线经济发达、工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市委和工委,其机关可设于根据地或边缘区。此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于1943年10月和1944年3月先后两次在莒南县壮岗区稻草峪一带组建了中共青岛市工委。 
  为了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中共青岛地方组织还组建了一些政权机构、地方武装和群众团体,以主要力量深入工人群众,组织发动罢工、怠工,破坏日本侵略军在青岛的军工生产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了做好青岛的收复接管工作,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决定,将中共胶东区委和中共滨海区委分设的2个工委合并,组成中共青岛市委。这时,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加紧抢夺抗战胜利果实。8月18日,蒋介石电令崂山的国民党青岛保安总队队长李先良抢占青岛市区,称“如全力不足分配,可转达长野荣二(日本驻青岛侵略军司令),暂行维持青岛治安,勿为匪乘机,待我军到达后再移交。”9月11日,美国第七舰队开进胶州湾。13日,李先良率其保安总队进入市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形势的变化,决定暂不用武力解放青岛,转为进行长期隐蔽斗争。       1945年8月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后,11月,国民党青岛当局决定按甄审条例对青岛中等学校以上学生和中小学教职员进行甄审,并称:“未经甄审或甄审不合格者,一律不得聘用。”这一决定引起广大师生的强烈愤怒,爆发了全市规模的反甄审运动。中共青岛市委在领导这一斗争中,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教育了群众,扩大了革命影响,涌现出一批革命骨干力量。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1947年6月,青岛人民及广大青年学生,在中共青岛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在全市掀起了以反饥饿、反内战为主要内容的罢工、罢课、罢教斗争。同时,中共青岛市委地下情报组织,打入国民党军警宪特等要害部门,获取了许多重要情报,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胶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作出重要贡献。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国民党青岛当局计划在撤退前将重要工厂南迁,或在撤退时进行破坏。中共青岛市委针对这些阴谋,发动和领导各阶层人民开展护厂、护校、反南迁斗争,保护了城市的重要部门和重要设施,直至青岛解放。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中共青岛市委成功地采取了一系列建设政权、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重大措施。8月22日,中共青岛市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改造建设青岛的方针任务》、《关于精简节约的方案》和《关于纯洁党的思想,严肃党的政策,加强党的纪律的决议》。嗣后,开展了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民主改革等运动。经过三年艰苦奋斗,顺利地完成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任务,并解决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遗留问题。1952年,青岛市工农业总产值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了11.42%。 
  1953年中国Our Party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初级阶段的伟大任务。 
  195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乘专机抵达青岛。在青岛期间,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发表了《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接见了全国民族座谈会代表及青岛市党、政、军领导干部,并分别合影留念。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党和国家擎天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还分别视察了青岛市的一些工厂和码头,游览了市容。使全市人民受到极大的鼓舞。 
  在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期间,中共青岛市委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以生产为中心,坚持自力更生,对工业进行挖潜、革新、改造,同时,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级阶段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初级阶段的转变。1957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超额9.46%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累计完成社会总产值90428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47974万元,农业总产值124425万元。文化、教育、科研、卫生和城市公用事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从青岛解放到初级阶段改造基本完成,党组织在整顿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1956年底,全市党员35574人。中共青岛市委组织各级党委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优良传统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在群众中大张旗鼓地进行爱国主义、初级阶段、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法纪教育。同时,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处理好党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关系。 
  开始全面建设初级阶段时期,市、区不仅在机械、轻纺、化工、交通等行业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企业;而且在农村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同时还造就了一支经济、文化建设的干部、职工队伍。从50年代后期起,中共青岛市委受“左”的错误的影响,出现了生产关系急于过渡、经济建设急于求成,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问题。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把一大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员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又由于高指标,瞎指挥,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959年在党内错误地开展“反右倾”斗争,对一些敢于向党反映真实情况的人错误地进行批判,有的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在政治上、经济上产生了不良后果。1960年冬开展的“整风整社”运动,对纠正“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度把错误归咎于基层,错整了基层干部。60年代初,中共青岛市委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按照农、轻、重的次序,采取了一系列以调整为中心的措施,使全市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开始逐步恢复正常。1962年4月后,为“反右倾”斗争中被错批判和错处分的人进行甄别平反,为错划为“右派分子”的部分人作了改正。但是,“左”的指导思想并未得到彻底纠正。1964~1965年,在城乡初级阶段教育运动和“清理教师队伍”中,许多基层干部和教师又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在对待知识分子、统战对象上,在教育文化工作方面,都产生了一些偏差。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岛市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中共青岛市委在运动初期就受到冲击,工作陷于瘫痪,全市党的各级组织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1967年1月22日,全市23个群众造反组织联合夺了中共青岛市委和市人民委员会的权力,成立“青岛市革命造反委员会”。自此,全市开始了层层夺权,并成立各级革命造反委员会。1967年3月1日,青岛市革命造反委员会更名为青岛市革命委员会;1968年2月10日,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和济南军区批准。1969年8月成立的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按照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的错误布置,在全市开展了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使一大批干部、党外人士和知识分子被错误批斗和处理。1975年8月,中共青岛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第四届委员会。经中共山东省委同意,撤销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各区、县和各基层党组织,亦先后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委员会。经9年动乱刚刚恢复的中共青岛市委贯彻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提出的“全面整顿”的要求,全市形势一度好转,但不到一年,又被“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所搅乱。直到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动乱才得以终止。 
  “文化大革命”中,青岛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国民经济虽然遭受严重损失,但农业生产仍保持了增长,工业生产也有所发展。另外,“文化大革命”从反面教育了全党和群众,留下了沉痛教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青岛市委贯彻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创了全市工作的新局面。在经济上,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在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先后为3.49万人落实了政策,恢复和健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加强初级阶段民主和法制建设;进行全面整党,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在组织上,进行机构改革,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逐步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 
  1979年7月2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到青岛视察工作。28日在青岛召开的省、市委书记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这次讲话,对青岛进一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及思想解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邓小平对如何选拔培养接班人,搞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青岛的改革开放、发展旅游事业均作了重要指示。 
  1980年后,中共青岛市委在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青岛、烟台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为了开创青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7月28日至8月3日,中共青岛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关于讨论青岛市工作几个问题的会议纪要》。省委书记、省长梁步庭和省委副书记李昌安到会听取了讨论意见并讲话。会议统一了思想认识,解决了许多“文革”遗留下来的复杂问题,促进了稳定,增进了团结,形成了合力,为青岛市的进一步开放和改革奠定了基础。到1990年,青岛城乡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使全市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与1980年相比,到1987年就翻了一番,提前3年实现了中共中央提出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57.2亿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日益繁荣。初级阶段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共青岛市委根据新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进一步加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以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为中心内容,以正面疏导为主,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改革科教文卫事业的管理体制,使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初级阶段服务。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从1979年开始,党内由点到面开展“创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Our Party员”的评比活动。1990年,全市参加这一活动的党支部和党员分别占支部、党员总数的96%和96.5%。 
  在全市广大群众中,普遍进行“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初级阶段)教育,持续开展“创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活动。1990年,全市共建成省级文明建设先进市(县级)3个、省级文明单位88个;市级文明建设先进市(县级)、区、局(公司)19个、文明乡镇18个、文明单位(村庄)2307个。 
  为实现中共青岛市第六次代表大会确定的任务,提前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中共青岛市委正带领全市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治理整顿的重大决策,牢固地树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把初级阶段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历届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


  中共青岛组 1921年7月中国Our Party创立。1922年7月山东省建了中共地方组织后,遂派人到省内各地从事工人运动和筹建党、团组织。1923年,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来到青岛,与在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工程课任职的Our Party员王象午取得联系。1923年8月成立中共青岛组,隶属于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邓恩铭任书记(“三大”党章规定,5人以上组织擎天柱称书记)。 
  中共青岛独立组 1923年下半年以后,中共青岛组先后在工人、学生、知识分子中发展延伯真、郭恒祥、孙秀峰入党。根据中央扩大会议要求和党章规定,1924年7月,中共青岛组改称中共青岛独立组,邓恩铭任组长。中共青岛独立组隶属中央,中央委托中共济南地委就近指挥。 
  中共青岛支部 1925年2月,根据中共“四大”党章规定,中共青岛独立组改称中共青岛支部,隶属于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邓恩铭任书记,王象午做组织工作,延伯真做宣传工作。1925年4月中共青岛支部领导发动日商纱厂工人联合大罢工。5月4日,罢工擎天柱邓恩铭被胶澳商埠警察厅拘捕,11日被强迫离开青岛。 
  中共四方支部 1925年5月,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派中共中央派往中共山东地委工作的特派员李慰农到青岛,组建了中共四方支部,隶属于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李慰农任书记,傅书堂、丁菊畦(丁子明)任干事。军阀张宗昌镇压青岛工人运动时,李慰农于7月27日被捕,29日在青岛团岛就义。 
  中共青岛支部 1925年8月,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决定,重建中共青岛支部,隶属于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王复元任书记,林礼周、孙义昌、卜韶庭任干事。王复元不久被调离。1926年1月,王元昌等人再次重组中共青岛支部,仍隶属于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王元昌任书记,王伯龙(王云生)做组织工作,史广庆做宣传工作。2月2日,青岛党、团组织在四方召开联席会议,因工贼告密,王伯龙、王平一等6人被青岛戒严司令部逮捕。 
  中共青岛支部联合干事会 1926年春末,王星五(王佐仁)到青岛,组建中共青岛支部联合干事会,隶属于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同年10月改属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王星五任书记,赵豫章、李西山、徐子兴、张伯文(张豁然)任干事。中共青岛支部联合干事会辖阎家山、浮山后、唐家口、埠西、钟渊纱厂、邮电、李村等支部。同年冬出版《红旗》、《铁路工人》等刊物。

TOP

历届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二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共青岛支部联合干事会 1927年8月,王星五等人被胶澳商埠警察厅逮捕(王星五于1931年在济南狱中病逝),多数支部解体。中共山东省委员会派刘俊才(刘子久)到青岛重组中共青岛支部联合干事会,隶属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刘俊才任书记。中共青岛支部联合干事会辖27个支部。同年秋出版《青岛红旗》。
  中共青岛市执行委员会 1927年秋,刘俊才调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工作,中共山东省委员会派卢福坦到青岛,组建中共青岛市执行委员会,隶属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卢福坦任书记。10月,卢福坦调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工作,吴芳继任中共青岛市执行委员会书记,赵豫章、李西山、徐子兴、李肇歧任委员。1928年2月,吴芳调中共中央工作,邓恩铭接任中共青岛市执行委员会书记,朱霄任组织部长、孙秀峰任宣传部长。7月,邓恩铭调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工作(1931年4月5日在济南被国民党杀害),王进仁代理中共青岛市执行委员会书记。
  中共青岛特支 1928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员会派武胡景(又名罗玉堂、吴克敬、李士安)到青岛组成中共青岛特支,武胡景任书记,隶属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中共青岛特支辖店员、邮政、华新纱厂、四方机厂、胶济铁路机务段、码头工人、近郊等11个支部。同年11月出版《红旗》。
  中共青岛市委员会 1928年12月,中共青岛特支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委员会,隶属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王进仁任书记,武胡景任组织部长,徐子兴任宣传部长,王景瑞、葛醒农任委员,侯玉兰负责妇女工作。出版《青岛工人》、《青岛日报》和《小工友》等刊物。
  1928年冬,在中共山东省委员会任职的王复元、王用章先后叛变,中共山东省委员会遭国民党特务破坏。1929年2月,王进仁、武胡景先后调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工作,王景瑞任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书记;3月,中共青岛市委员会改组,由王景瑞、曹克明、解开业任常委。
  1929年4月,王景瑞调任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委员兼淄博特派员,曹克明代理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书记。
  1929年5月,中共中央派党维蓉(林毅)到山东工作,并主持重建中共青岛市委员会。党维蓉任书记,徐印志、孟介人任常委。隶属于中共山东省临时委员会。
  1929年8月25日,中共青岛市委员会改组,党维蓉以中共山东省临时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长的身份兼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书记,单子栋、孙守诚任常委、孟介人任秘书。隶属于中共山东省临时委员会。
  1929年10月4日,中共青岛市委员会机关遭国民党破坏,党维蓉等人被捕后(党维蓉于1931年4月在济南被国民党杀害),由牟洪礼主持中共青岛市委员会工作。12月,中共山东省临时委员会决定牟洪礼任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书记,隶属于中共山东省临时委员会。1930年2月,中共青岛市委员会辖烟厂、四方机厂、纱厂、店员、妇女等5个支部。
  1930年5月,牟洪礼调河南工作。6月,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决定省委常委汤汝贤兼任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书记,马恒德(陈德金)任副书记(先为市委秘书,后任副书记),汤汝贤、单××、邓××、马恒德任常委。中共青岛市委员会辖宝来纱厂、四方机厂、铁路、洋行、邮政、妇女、大英烟厂、山后农村、省直等9个支部。
  1930年9月,汤汝贤调烟台工作。10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决定马恒德代理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书记,韩连会任组织部长,罗石冰任宣传部长兼秘书长,郑×任委员,隶属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中共青岛市委员会辖四方机厂、钟渊纱厂、宝来纱厂、公务局机厂、大英烟厂等6个支部。同年11月,将《青岛工人》改名为《青岛红旗》,为5日刊,出版7期。
  1930年10月31日,马恒德被国民党逮捕(1931年4月在济南被国民党杀害),罗石冰代理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书记,韩连会任委员。11月上旬,中共山东省委员会遭国民党破坏。12月上旬,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张含辉、王青士到青岛,同中共中央派来的吴亚鲁一起组成中共山东省临时委员会。中共山东省临时委员会组织部长王青士分工管理和领导青岛党的工作。1931年1月,王青士、罗石冰去上海参加中共中央会议,被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逮捕杀害。中共青岛市委员会辖农村支部2个、纱厂支部2个和铁路支部。
  1931年2月,中共中共派颜世彬任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书记,王孟仁、胡萍舟(胡允恭)、王公博、王清泰(又名王贵祥、张振民)任委员,尹祝三任秘书,隶属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本届中共青岛市委员会辖四方机厂、大康纱厂、钟渊纱厂、华新纱厂、宝来纱厂等支部。4月13日,中共青岛市委员会秘书尹祝三被捕叛变,造成省、市委机关多处遭国民党破坏,颜世彬等23人被捕(颜世彬于1931年8月在济南被国民党杀害)。
  1931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决定,青岛党的工作暂由王公博(又名王称仁、王学忠)、孙振华、朱长初负责,王公博等人于同月14日即被国民党逮捕(王公博于1931年8月在济南被国民党杀害)。6月间,中共中央派滕英斋到青岛重建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并决定由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兼管青岛党的工作,暂不设中共青岛市委员会。
  1931年9月,重建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中共山东省委员会调省委巡视员汤美亭(李俊卿)任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书记,隶属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
  1932年2月,汤美亭调任中共山东省委员会组织部长,中共山东省委员会派李春亭(祖晨)到青岛,接任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书记,王维孔任组织委员,武嘉澍任宣传委员,王清怡任秘书,隶属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5月末,因李春亭身份暴露,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决定由在青岛的全国总工会巡视员李伟仁(刘远翔)接任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书记。二人交接工作时被国民党密探侦悉,5月31日、6月1日李伟仁、李春亭二人先后被捕(1933年8月二人在济南被国民党杀害)。与此同时,中共青岛市委员会
机关多处遭破坏,党员、积极分子被捕近80人。1931年冬出版《大众》,1932年出版《工人之家》。
  1932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决定,省委组织部长汤美亭兼任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书记,各区委书记任委员,隶属于中共山东省委员会。本届市委辖沧口、四方、青岛区委;6个工人支部、1个农民支部、1个教员支部。10月5日,中共山东省委员会书记武平、组织部长兼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书记汤美亭参加省委在青岛召开的鲁东各县党的代表会议时,被国民党逮捕,均自首叛变,省、市委皆被破坏。
  中共青岛市临时委员会 1932年12月,中共上海中央局派李俊德(李大章)到青岛整顿恢复党的组织。1933年3月,中共青岛市临时委员会成立,李俊德任书记,王经奎做组织工作,俞启威(黄敬)做宣传工作,隶属于中共山东省临时委员会。11月,李俊德调中共中央,中共上海中央局派张德一(张晔)到青岛成立中共山东省工作委员会,并兼管青岛党的工作。12月,张德一被国民党逮捕。青岛党的工作暂由共青团青岛临时工作委员会代管。1935年2月,共青团山东省工作委员会在青岛成立,继续代管青岛党的工作。4月27日,省、市团工委负责人被捕,代管党的工作中断。在此期间,中共上海中央局曾数次派人到青岛建立党组织,但均未及与代管青岛党的工作的团工委接上联系,即被破坏。中共上海中央局在青岛建立的党组织有:(一)1934年6月成立中共青岛市工作筹备委员会,高嵩(张以洪)任常委,王金玉(敌探打入)做组织工作,傅培基做宣传工作。(二)1934年7月成立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史孝舜任书记,赵鸿祥、孙乃章(刘志成,敌探打入)任委员。8月18日,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开会时,孙乃章告密,史孝舜等均被国民党逮捕(史孝舜被捕后自首),组织被破坏。(三)1934年9月成立中共青岛市委员会,高嵩任书记,王金玉做组织工作,倪鲁平做宣传工作,冯志勇(又名杜谦、杜世英)任秘书。9月27日,由于王金玉告密,高嵩等10余人被国民党警特逮捕,中共青岛市委员会遭破坏。(四)1934年12月,中共上海中央局派金乐民到青岛恢复整顿组织,成立中共青岛工作委员会。赵德才任书记,江子华做组织工作,陈桂田做宣传工作,金乐民列席工委会议。中共青岛
工作委员会辖大康、内外棉、隆兴、东镇、窑厂等5个支部。

TOP

历届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前的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青岛特别支部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9月,国民党东北军51军于学忠部移驻青岛近郊,设在该军的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批准成立以山东大学党员为主体的中共青岛特支,李欣任书记,陈振麓、王艺(王良)任委员。
  中共青岛市委员会 1937年11月,经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批准,在中共青岛特支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青岛市委员会。陈振麓任书记,王景瑞任组织部长,李西山任宣传部长,王焕章任职工运动部长,李明海任武装部长。中共青岛市委员会机关驻崂山埠落小学,积极组建人民游击队。1938年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主要成员率游击队员赴内地开展武装抗日斗争,经中共东北军工作委员会批准,中共青岛市委员会撤销。
  中共胶东区委辖青岛市工作委员会 1939年秋后,中共胶东区委先后派曲华(李继仁)、谢明钦到青岛恢复发展党组织,相继建立中共崇德中学支部、中共颐中烟草公司支部和中共四沧分区委。1941年秋,成立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谢明钦任书记,曲华做组织工作,杨真(女,刘文卿)做宣传工作。1942年1月,谢明钦等6人在盐滩村被日本特务逮捕,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遭破坏。
  1944年12月,中共胶东区委再次组建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丛烈光任书记,耿桥任委员。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机关驻海阳县南丁村。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辖3个特支。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辖青岛市工作委员会 1940年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五地委派王刚(王泽勋)进入青岛市内,先后在工人中发展一批党员,于1941年4月成立中共青岛支部。1942年春,鉴于组织的不断发展,该支部分为市内和沧口两个支部,由中共滨海地委领导。1943年10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决定,成立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王建功任书记,黄在(女)做组织工作,陈超做宣传工作。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机关驻莒南县壮岗区稻草峪一带。本届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辖市内支部、沧口支部。
  1944年3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决定,重组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杨一辰任书记(兼),于荣光任副书记,徐坦、丁兆遂任委员。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由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中共滨海区委双重领导。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机关仍驻莒南县壮岗区稻草峪一带。
  中共滨海区委辖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 1944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指示,调整了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的领导成员。刘特夫任书记,于荣光任副书记,徐坦、丁兆遂、陈炳毅任委员。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改由中共滨海区委直接领导。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机关驻胶县南部杨家山里。

TOP

历届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四节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辖中共青岛市委员会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为了做好青岛收复后的接管工作,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将中共胶东、滨海区委分别领导的两个青岛市工作委员会合并,成立中共青岛市委员会,林一山任书记,王台任副书记,史甄、宋子成、刘特夫、丛烈光、王建功任委员,直属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中共青岛市委员会成立后,两个工作委员会机关一直未合署办公,仍分头做市内工作。
  中共胶东区委辖中共青岛市委员会 1945年12月,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书记林一山调东北工作,由王台代理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书记,史甄、宋子成、刘特夫、王建功任委员。中共青岛市委员会机关驻即墨县孙家沟、崂山县傅家埠等地。改属中共胶东区委。
  1946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指示,撤销中共青岛市委员会,另外成立中共青岛市委员会和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两个机构。中共青岛市委员会由中共胶东区委领导,对外称“胶东区工商管理局经济调查大队”。宋子成任书记,衣吉民、耿桥、王建功、刘景兴任委员。下设秘书组、民运组、社会组。中共青岛市委员会机关驻五龙县(今莱阳市)马家泊子村。中共胶东区党委下属青岛市委在市内建立3个特支,分别于1946年10月前停止活动;1948年10月,市委又在市内成立了铁路支部。
  中共滨北地委辖青岛市工作委员会 1946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指示,与中共青岛市委员会同时成立的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由中共中央华东局城工部和中共滨北地委双重领导,刘特夫任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书记,于荣光、樊作楷、陈炳毅、刘汉东任委员。下设组织科、社会科、情报科、保卫科。驻胶南县灵山卫。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辖台西棚户区支部、沧口两个支部和市内总支(辖3个支部)。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城工部决定,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成员集中参加“三查三整”学习,派陈超主持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工作。8月,中共滨北地委决定,重建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陈超任书记,李农、李仲升任委员。下设党群科、社会科、交通科。机关驻胶南县灵山卫。
  中共青岛市委员会 1949年5月5日,中共胶东区委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成立新的中共青岛市委员会,薛尚实任书记,马保三、宋子成、滕景禄、李佐长、周鸿恩任委员。中共青岛市委员会驻莱阳县,隶属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原中共胶东区委领导的中共青岛市委员会和中共滨北地委领导的中共青岛市工作委员会两系统继续对市内开展工作。

TOP

第一篇 历届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一节 中共青岛市委员会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为了接管青岛,同年2月在莱阳县大埠村组成青岛市准备接管委员会,对外称青岛教育研究会。5月24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青岛市军管会),驻即墨县。青岛市军管会由向明、赖可可、谭希林、彭林、刘涌、贾若瑜、王少庸、马保三、薛尚实、刘坦、冯平为委员,向明为主任委员,赖可可、谭希林为副主任委员。军管会为青岛市最高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全市的党、政、军、民工作。对内部即为党的委员会。青岛市军管会与5月5日组成的中共青岛市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共青岛市委)同时存在。
  1949年11月1日,青岛市军管会与中共青岛市委合并为中共青岛临时市委。11月26日中共中央华东局批准中共青岛市委组成人员名单:
  书 记:向 明
  副书记:薛尚实
  委 员:向 明 薛尚实 宋子成 王少庸
      谭希林(1950.2免) 彭 林(1950.2免)
      柳运光 马保三(1950.3免)
      刘 涌(1950.2免)   史 甄
      周鸿恩 李佐长 吴若岩 曲及先
      赵一萍 李 慕 孙 刚 陈 超
  1950年7月,向明调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工作,中共青岛市委领导成员调整(1952年5月2日,中共中央华东局批准中共青岛市委设常委)为:
  书 记:赖可可
  副书记:薛尚实
  常 委:赖可可 薛尚实 孙汉卿 王少庸 王建明
  委 员:赖可可 薛尚实 孙汉卿 王少庸
      王建明(1952.5任)   宋子成 柳运光
      史 甄 周鸿恩 李佐长 吴若岩 曲及先
      李 慕 赵一萍(1952.6免)   孙 刚
      陈 超 易耀彩(1950.10任)
      段德彰(1950.10~1952.7)    李芸生
      卢仁灿(1952.7任)
  1952年12月,赖可可调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工作,中共青岛市委领导成员调整为:
  书   记:任质斌
  第一副书记:王建明(1953.2任)
  第二副书记:王少庸(1953.2任)
  第三副书记:孙汉卿(1953.2任)
  (1953年6月中共中央华东局批准组成新的常委)
  常   委:任质斌 王建明 王少庸 孙汉卿
        李芸生 卢仁灿 陈 超 李 慕
        孙 刚 周鸿恩(1953.8免)
  委   员:任质斌 王建明 王少庸 孙汉卿
        李芸生 卢仁灿 陈 超 李 慕
        孙 刚 周鸿恩(1953.8免)
        曲及先 吴若岩 易耀彩
        白炎波(1953.6任)
        崔 介(1953.6任)
        王卓青(1953.6任)
        刘特夫(1953.6任)
        吴耀南(1953.6任)
        华 岗(1953.6任)
        矫 枫(1953.6任)
        李 华(1953.6任)
        郑国仲(1953.10任)
   1953年12月,任质斌调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工作,中共青岛市委领导成员调整为:
   书   记:王少庸
   第一副书记:孙汉卿
   第二副书记:于 明
   常   委:王少庸 孙汉卿 于 明
         李芸生(1954.6免)
         卢仁灿 陈 超 李 慕 孙 刚
         王卓青(1955.2任)
         矫 枫(1955.2任)
         刘特夫(1955.2任)
         白炎波(1955.2任)
   委   员:王少庸 孙汉卿 于 明
         李芸生(1954.6免)
         卢仁灿 陈 超 李 慕 孙 刚
         王卓青 矫 枫 刘特夫 白炎波
         曲及先 吴若岩 易耀彩 崔 介
         吴耀南 华 岗 李 华 郑国仲
         林一夫(1954.6任)
         曲 文(1954.6任)
         南竹泉(1954.6任)
         刘宿贤(1954.6任)
         郎清荣(1954.6任)
         滕景禄(1954.6任)
         钱 均(1954.6任)
         毛远耀(1955.5任)
  1955年6月,李广文到青岛接替王少庸的工作。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李广文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中共青岛市委领导成员调整为:
  书   记:李广文(1955.6接替工作,9月任命)
  第一副书记:孙汉卿
  第二副书记:于 明
  副 书 记:刘特夫(1956.4任)
  常   委:李广文 孙汉卿 于 明 刘特夫
        卢仁灿 陈 超 李 慕 孙 刚
        王卓青 矫 枫 白炎波
  委   员:李广文 孙汉卿 于 明 刘特夫
        卢仁灿 陈 超 李 慕 孙 刚
        王卓青 矫 枫 白炎波 曲及先
        吴若岩 易耀彩 崔 介 吴耀南
        华 岗 李 华 郑国仲 林一夫
        曲 文 南竹泉 刘宿贤 郎清荣
        滕景禄 钱 均 毛远耀
        丁 韬(1955.10任)
        张宗胜(1956.4任)

TOP

第一篇 历届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二节 中共青岛市第一届委员会


  中共青岛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6月召开,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第一届委员会。在中共青岛市一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委常委、书记、副书记。
  委  员:滕景禄 孙汉卿 王卓青 刘特夫
       矫 枫 丁 韬 于 光 毛远耀
       曲 文 李 慕 李子敬 宋兹心(女)
       宋星路 宋读亭 冷秀美(女)
       邹春光 武 杰 周 方 周化南
       孙朴风(1958.9免)   晁哲甫
       郭 锐 张宗胜(1958免)张蕴珊
       钮新农 杨荣杰 杨 琳 赵西林
       卢仁灿 谢明钦 顾 膺(1958.9免)
  候补委员:于永泽 刘泽民 李光远 李方晓
       李丕宽 徐 峰 蒋茂林 郑 干
  常  委:滕景禄 孙汉卿 刘特夫 矫 枫
       王卓青 李 慕 卢仁灿 曲 文
       丁 韬 周化南 周 方
  第一书记:滕景禄
  第二书记:孙汉卿 
  副书记:王卓青 刘特夫 矫 枫
  1956年11月中共青岛市委设书记处。书记:孙汉卿(1956.11~1958.9)、刘特夫、矫枫(1956.11~1958.9)、王卓青。
  1958年11月滕景禄调中共山东省委工作,1959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由刘特夫代理中共青岛市委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刘特夫(代理,1959.3任)
  书记处书记先后有:刘特夫(1959.3免)、王卓青、李慕、曲文、宋星路、周化南(1959.11任)、周方(1959.11任)。
  常  委:刘特夫 王卓青 李 慕 曲 文
       宋星路 卢仁灿 丁 韬 周化南
       周 方
  委  员:刘特夫 王卓青 李 慕 曲 文
       宋星路 周化南 周 方 卢仁灿
       丁 韬 于 光 毛远耀 李子敬
       宋兹心(女)  宋读亭 冷秀美(女)
       邹春光 武 杰 晁哲甫 郭 锐
       张蕴珊 钮新农 杨荣杰 杨 琳
       赵西林 谢明钦 钟炳昌(1959.8任)
  候补委员无变化。
  1960年1月增补常委:孙刚、郑干、于光、李子敬、张蕴珊。

TOP

第一篇 历届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三节 中共青岛市第二届委员会

  中共青岛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60年5月召开,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第二届委员会。在中共青岛市二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委常委、书记、副书记。
  委 员:刘特夫(1960.11免) 王卓青 李 慕
      曲 文 宋星路(1961.4免)
      周化南(1961.3免,1963.2又任)
      周 方 孙 刚 郑 干 卢仁灿
      于 光 李子敬 张蕴珊 赵西林
      王锡三 安 军 于永泽 王云九
      汉 明 李 克 克 明 邹春光
      钟炳昌 袁可辛 丛鹤丹 曲相升
      宋兹心(女)   徐伯玉 谢明钦
      蒋茂林 廖弼臣 宋读亭 林政民
      杨荣杰 辛广义 武 杰 邓和山
  1960年11月后增补委员:张敬焘(1960.11任)、杨维屏(1960.11~1961.3)、马敬铮(1961.5任)、陈友群

(1961.7任)、徐雷健(1963.2任)、侯季五(1963.3任)、赵芳洲(1963.3任)。
  候补委员:刘泽民 戴跃西 衣元文 李光远
       张立文 程 式 丁 文 陈波萍
       马敬铮(1961.5免)    杨 琳
  常  委:刘特夫(1960.11免) 王卓青 李 慕
       曲 文   宋星路(1961.4免)
       周化南(1961.3免,1963.2又任)
       周 方 孙 刚 郑 干 卢仁灿
       李子敬 张蕴珊 赵西林 王锡三
       邓和山 安 军 于 光
  代表大会后增加的常委:张敬焘(1960.11任)、杨维屏(1960.11~1961.3)、马敬铮(1961.5任)、陈友群(1961.7任)、徐雷健(1963.2任)、武杰(1963.3任)、李克(1963.3任)、侯季五(1963.3任)、赵芳洲(1963.6任)。
  第一书记:刘特夫(1960.11免)
       张敬焘(1960.11任)
  书记处书记:王卓青 李 慕 曲 文
        宋星路(1961.4调省)
        周化南(1961.3调昌潍地委,1963.2又调回青岛任)
        周 方 孙 刚 郑 干
        杨维屏(1960.11~1961.3)
        陈友群(1961.7任)
        徐雷健(1963.2任)

TOP

第一篇 历届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四节 中共青岛市第三届委员会


  中共青岛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3年11月召开,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第三届委员会。在中共青岛市三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委常委、书记、副书记。
  委  员:张敬焘 徐雷健 陈友群 周化南
       郑 干 卢仁灿 孙 刚(1966.4免)
       李 克 何传修 武 杰 赵西林
       赵芳洲 钟炳昌(1966.4免)
       王云九 王伦以(女)   兰 陵
       阎同科 曲相升 李光远 李 镇
       宋兹心(女)  陈 超(1964.8免)
       张立文 张 宣 杨荣杰 杨 琳
       赵明甫 侯季五 袁可辛 原怀静
       廖弼臣 范月亭(1964.8任)
       陈继德(1966.4任)
       李元荣(1966.4任)
       候补委员:于 波(女)   王斗生 王建平
            王稔五 卢志忠 孙竹年 李光伟
            陈宜民 赵功德 梁柯平(女)
            范月亭(1964.8免)
  常  委:张敬焘 徐雷健 陈友群 周化南
       郑 干 卢仁灿 孙 刚(1966.4免)
       李 克 何传修 武 杰 赵西林
       赵芳洲 钟炳昌(1966.4免)
       侯季五 陈继德(1966.4任)
       李元荣(1966.4任)
       第一书记:张敬焘
 书记处书记:徐雷健 陈友群周化南 郑 干
       李元荣(1966.4任)

TOP

第一篇 历届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市级政权党组织

 1969年8月16日,经中共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报请中共中央同意,建立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
组。
  组  长:易耀彩(军,副主任)
  第二组长:马忠全(军,1971.7任)
  副组长: 王金泉(军,副主任,1970.4免)
       宋景华(军,副主任,1971.11免)
       杨保华(群,主任,1971.4免)
       段 毅(副主任,1970.7任)
       史世屏(军,副主任,1971.5任)
       邓龙翔(军,1971.7任)
  成  员:易耀彩 马忠全 王金泉 宋景华
       杨保华 邓龙翔
       齐 威(军,副主任,1970.4免)
       李元荣(副主任)郑 干(副主任)
       段 毅(副主任,1970.4任)
       史世屏(军,1970.4任)
       韩玉樽(军,副主任,1970.4~1971.7)
       裴维增(军,副主任,1970.7任)
       王霄汉(军,副主任,1971.7任)
       郝建秀(女,副主任,1972.6任)
  1972年7月,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调整为(1973年10月军代表全部撤离):
  组 长: 马忠全(军,主任,1972.7~1973.10)
       刘众前(主任,1973.10任)
  副组长: 刘众前(副主任,1973.10免)
       段 毅(副主任,1973.8免)
       史世屏(军,副主任)
       邓龙翔(军,副主任,1973.10免)
       高启云(副主任1973.1~8)
       郑 干(副主任,1973.10任。1973.10~1974.3,刘众前因病住院期间,郑干主持市革委党的核心小组工作)
       杨坡兰(女,副主任,1973.10任)
       郝建秀(女,副主任,1973.10任)
       李 克(副主任1975.4任)
       郭士毅(副主任,1975.4任)刘维理(副主任,1975.8任)
  成 员: 马忠全 刘众前 段 毅 史世屏
       邓龙翔 高启云 郑 干 杨坡兰(女)
       郝建秀(女)  刘维理
       李元荣(副主任,1973.7免)
       裴维增(军,副主任)
       王霄汉(军,副主任,1973.10免)
       王保民(副主任,1973.1~7)
       周化南(副主任,1973.1任)
       陈友群(1973.1~1975.4)
       牟秀美(女,1973.9任)
       潘学林(1973.9任)
       李 克(1973.9任)
       郭士毅(1973.9任)
       武 杰(副主任,1973.9任)
       孙竹年(1973.9任)
(注:本节中括弧内的“主任”、“副主任”系青岛市革命委员会的职务)

TOP

第一篇 历届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六节 中共青岛市第四届委员会


  中共青岛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75年8月30日至9月4日召开,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第四届委员会。经中共山东省委同意,撤销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在中共青岛市四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委常委、书记、副书记。
  委  员:刘众前 郑 干 杨坡兰(女)
       刘维理 郝建秀(女)  郭士毅
       郭炳坤 史世屏 武 杰 牟秀美(女)
       潘学林 牟 周 张 宣 赵明甫
       王世敏 刘福英(女)  杨云良
       王 云 王士良 王启文 王秀花(女)
       王修德 王鹤坪 刘 华 孙 超
       孙发成 朱庆兰(女)  陈宗元
       杨瑞华 李光伟 李学林 李信德
       张国中 宋兹心(女)  吴超元
       辛泽同 周化南 郁玉兰(女)
       苟忭年 赵西林 贾岱钰 高喜良
       戚其庄 谭河亭 李秉政(1975.10任)
  候补委员:马玉堂 马振铎 孙 涛 许善义
       陈九如 陈波萍 杨秀花(女)
       李乃久 李洪寿 张 瀛 张玉昆
       张建国 赵功德 徐呈龙 徐璞基 
       董海山
  常  委:刘众前 郑 干 刘维理 杨坡兰(女)
       郝建秀(女)  郭士毅 郭炳坤
       史世屏 武 杰 牟秀美(女)
       潘学林 牟 周 张 宣 赵明甫
       王世敏 刘福英(女)  杨云良
       李秉政(1975.10任)
  书  记:刘众前
  副书记: 郑 干 刘维理 杨坡兰(女)
       郝建秀(女)  郭士毅
       李秉政(1975.10任)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中共青岛市委领导班子调整为:
  书 记:刘众前
  副书记:郑干(1978.8免) 刘维理
      杨坡兰(女,1978.7免)
      郝建秀(女,1977.12免)
      郭士毅(1977.10免)
      李秉政 陈宗元(1978.9任)
      武 杰(1978.9任) 赵明甫(1978.9任)
      乔树荣(1978.9任)
  常 委:刘众前 郑 干(1978.8免) 刘维理
      杨坡兰(女,1978.7免)
      郝建秀(女,1977.12免)
      郭士毅(1977.10免)
      李秉政 陈宗元 武 杰 赵明甫
      乔树荣 郭炳坤 史世屏 牟秀美(女)
      潘学林 牟 周 张 宣 王世敏
      刘福英(女)  杨云良(1979.1免)
      饶守坤(1977.8任)
      张瑞厚(1978.7任)
      迟敬德(1979.4任)
  委 员:刘众前 郑 干(1978.8免) 刘维理
      杨坡兰(女,1978.7免)
      郝建秀(女,1977.12免)
      郭士毅(1977.10免)
      李秉政 陈宗元 武杰  赵明甫
      乔树荣 郭炳坤 史世屏 牟秀美
      潘学林 牟 周 张 宣 王世敏
      刘福英(女)  杨云良(1979.1免)
      饶守坤 张瑞厚 迟敬德 王 云
      王士良 王启文 王秀花(女)
      王修德 王鹤坪 刘 华 孙 超
      孙发成 朱庆兰(女)  杨瑞华
      李光伟 李学林 李信德 张国中
      宋兹心(女)  吴超元 辛泽同
      郁玉兰(女)  苟忭年 赵西林
      贾岱钰 高喜良 戚其庄 谭河亭
  1980年1月,刘众前调山东省Gov工作,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中共青岛市委常委、书记、副书记调整为:
  第一书记:李治文
  书  记:王今吾(1981.12任)
  副书记: 李秉政 刘维理 陈宗元 武 杰
       赵明甫 乔树荣 臧 坤(1982.1任)
  常  委:李治文 王今吾(1981.12任)
       李秉政 刘维理 陈宗元 武 杰
       赵明甫 乔树荣 臧 坤 郭炳坤
       史世屏 牟秀美(女)  潘学林
       牟 周 张 宣 王世敏 刘福英(女)
       饶守坤 张瑞厚(1982.2免)
       迟敬德 康志强(1981.1任)
       李福亭 (1982.2任)
  1982年8月,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中共青岛市委常委、书记、副书记调整为:
  第一书记:周振兴(1984.7免)
       刘 鹏(代理,1984.7任)
  书  记:王今吾
  副书记:李秉政(1984.7免)
      刘维理(1983.9逝世)
      陈宗元(1984.7免)
      武 杰(1984.7免)
      赵明甫(1984.7免)
      乔树荣(1984.7免)
      臧 坤 郭松年(1984.7任)
      孙炳岳(1984.7任)
 常  委:周振兴 刘 鹏 王今吾 李秉政
      刘维理 陈宗元 武 杰 赵明甫
      乔树荣 臧 坤 郭松年 孙炳岳
      郭炳坤 史世屏 牟秀美(女)
      潘学林 牟 周 张 宣 王世敏
      刘福英(女)  饶守坤 迟敬德
      康志强 李福亭
 1984年7月,重新公布常委:刘鹏、王今吾、臧坤、郭松年、孙炳岳、张惠来、王玉成、刘秀英(女)、修仁道。

TOP

第一篇 历届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七节 中共青岛市第五届委员会


  中共青岛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84年12月召开,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第五届委员会。在中共青岛市五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委常委、书记、副书记。
  委  员:刘 鹏 刘 镇 臧 坤(1986.5免)
       张惠来 孙炳岳 郭松年 王玉成
       刘秀英(女)  修仁道 马延农
       王文岚 王奎珍 许善义 李乃久
       李延龄 李秋华 李冠升 李高芝
       李晓林(女)  李逵道 宋玉珉
       宋国云 冷绪立 严家琮 沈宜元(女)
       张曰明 张旭升 张成堂 赵克志
       姜华山 施正铿 祝盛业 高秉山
       秦玉生 秦家浩 秦蕴珊 郭存忠
       徐世甫 戚 文 曹登宝 常德传
       程友新 杨在茂(1985.5任)
       王肇基(1985.7任)
  候补委员:杨兆振 张先平 韩莲美(女)
       刘 科 张玉昆 刘光享
  常  委:刘 鹏 刘 镇 臧 坤(1986.5免)
       张惠来 孙炳岳 郭松年 王玉成
       刘秀英(女)  修仁道
       杨在茂(1985.5任)
       王肇基(1985.7任)
  书  记:刘 鹏
  副书记: 刘 镇 俞正声(1989.3任)
       臧 坤(1986.5免) 张惠来
       孙炳岳 杨在茂(1985.5任)
       郭松年(1986.5任)

TOP

第一篇 历届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第八节 中共青岛市第六届委员会

  中共青岛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89年11月召开,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第六届委员会。在中共青岛市六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产生中共青岛市委常委、书记、副书记。
  委  员:王玉成 王芝咸 王志圣 王奎珍
       王银令 孔心田 刘 镇 刘秀英(女)
       孙炳岳 朱九卿 李冠升 李祖衡
       杨在茂 杨兆振 张旭升 张先平
       张成堂 张惠来 张殿忠 祝盛业
       赵克志 胡延森 战德俊 俞正声
       郭松年 贾启忠 秦家浩 徐长聚
       徐世甫 殷康生 梁有新 黄绍美
       戚 文 常德传 程友新 魏景瑞
  候补委员:李乃胜 宋国云 唐进倬 夏国洪
       吴希善 李光友 曾崇明 徐淑贞(女)
       董尧椿
  常  委:郭松年 刘 镇 俞正声 张惠来
       杨在茂 胡延森 秦家浩 徐长聚
       贾启忠 张旭升 孔心田
  书  记:郭松年
   副书记:刘 镇 俞正声 杨在茂 张惠来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