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壮 族
第一节 徙 居
壮族徙居青岛的时间较晚,解放前人数很少。青岛解放后,青岛的壮民迅速增加,最初几年主要是复员、转业军人及其家属,其次是因工作调到青岛安家的工人、干部及其家属,再次是大专院校毕业分配来青岛的学生,全市不过百人左右。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西、云南等地的壮族青年妇女大量来到即墨、莱西、平度、胶南等地。1990年青岛壮族的人口增到769人。
第二节 习 俗
壮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青岛壮民无论来自何方都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语言的特点。1955年,壮族有了壮文。
唱山歌是壮族人的民族传统,青岛市区的壮民和即墨、莱西等县(市)的壮族妇女也都爱唱山歌。
壮族也过春节,农历三月三日是壮族的一个隆重节日,青岛壮民也在家里准备丰盛的酒菜,欢度节日。节日期间壮民要互相走访,共贺节日。
壮族老人见面时两手在胸前合掌,表示问候。壮民对人诚恳、热情,宾客上门,热情招待。吃饭时让客人坐上位,斟酒时必须从右至左,喝酒前先在身旁地面上倒几滴酒,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第三节 社会地位
青岛的壮民绝大多数是建国后来青岛的。在市内的第一代壮民30多人,大专毕业的占50%,中专毕业的占40%,初中的占10%;其职业大都是科技、教育、医务和党政工作,50%是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即墨、平度、莱西、胶南等县(市)的壮族青年妇女多数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少数从事编织鱼网、绣花、养殖等劳动。
壮民徙居青岛虽然历史不长,人口不多,但在党的民族政策的保护下,在各自的工作(生产)岗位上,为初级阶段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青岛钢厂高级工程师蒋承纺,1986年发明金属管自增压高压润滑,被国家专利局批准为发明专利;1988年研究冷板细管高压润滑,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研究冷板新型模具,获设计新型专利权。中国船舶总公司七二五所青岛分部工程师唐绍恩,研究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技术获得重大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海洋局海洋研究所工程师李家荣,1976年参加国家科研项目“七四八工程”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奖励证书。青岛铸造机械厂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覃暄秀,设计新产品,获青岛市科学进步三等奖。原青岛海军某部艇长廖语会在部队时曾荣获优秀艇长称号,1977年转业在青岛医药总公司任纪委书记,1984年因治安保卫工作成绩显著,受到青岛市公安局的嘉奖。青岛铁路分局党校副教授韦文森,1989年获全国铁路党校系统哲学论文三等奖;1990年被“当代国际书画艺术学会”吸收为会员,其书法作品曾参加首届国际书画展览会展销。青岛市女子中专(原山东省青岛第八中学)教导主任黄明光,1989年被评为青岛市职业技术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教师,获青岛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