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在中国,如果要寻找一个和电影同龄的城市,那么,青岛肯定是一个合适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青岛可以说是整个世界早期电影史的见证者,也是电影魅力的最早的感受者。电影和这个城市所构成的联系,成为了一道有意味的时尚文化风景。
在青岛,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分别是广西路上的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和中山路上的水师饭店礼堂。1905年至1906年建造完成后,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主要放映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影片,1914年日占青岛后,音乐厅直接将名称改为了大饭店影戏院。1922年,这里再次更名为银星影戏院,直到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1901年5月至1902年建造,目的是为水兵“提供修养栖留场所”的水师饭店,同时建设了一个容纳200个坐席的礼堂,这个试图“提供各种开蒙心智、陶冶情操的讲演”的地方,在使来访者“得到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机会”时,意外地成为了世界早期电影的东方试验场所,也培养了这个城市的第一代电影观众,这些活动新视像的接受者,实质上也是电影史上的第一代观众。在我们能够找到的资料里面,有水师饭店1907年8月9日发布的电影广告,上面记载着:“晚7时放映电影,门票票价预售25分,现购30分。”
最早,电影仅在饭店音乐厅和水师饭店礼堂放映,但不久,专门的电影院就出现了:1921年,位于中山路61号的福禄寿电影院建成,这个新的时尚去处有舒适的座席1000个,放映设备齐全。9年后,被新潮流吸引的当地富商刘鸣卿、张立堂等也开始尝试引领时尚,一干人马组成董事会,筹划建设青岛历史上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电影院。位于中山路97号的这家山东大戏院1930年秋动工,1931年12月完工,12月15日开始上演第一部电影《歌女红牡丹》。
这是一个被商人们有意铺张开的庆典,《歌》片的女主角蝴蝶被专门请来,上演了一幕激动人心的明星喜剧。但是,这部中国第一个有声影片的编剧洪深似乎被遗忘了,掌声都给了美丽,给了时尚,给了财富。随后,这家戏院一发而不可止,再度投资对戏台设施进行改造,并开始上演歌舞、戏剧。
到了这会,在青岛,电影已经成为了时尚,一种含混的国际化商业文化潮流开始形成,并迅速蔓延成为新的城市娱乐标识。
其实, 洪深和电影发生联系,青岛本身就是源泉。与后来一同供职于国立山东大学的很多同事们不同,洪深家族与青岛的故事要更早些。相关资料记载,1903年时,洪深的父亲洪述祖来青岛,在南九水筑别墅,称观川台,洪深当时上大学,寒暑假时会在这里度过。后来,这座房子被日本人没收了,开了一家料理店。1934年,洪深重来青岛,接替梁实秋任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旧居已无,便租住了福山路1号。这里是山大栖身的前德国海军俾斯麦兵营东边山丘的东坡高处,由此向下,到海滨之间,散落着一批具有官方背景的独立建筑。
人们一般相信,就是在这个有着长长的石台阶的三层别墅里,洪深以自己家庭与这个多次遭受外族统治的城市的联系为主线,创作了电影剧本《劫后桃花》。如就一部作品与青岛的关联密度考察,《劫》剧无疑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客居作家的一些创作。我们显然已无从考察洪的具体的创作情形,但这座在楼上的窗口可以望见海面和天光云影的别墅,无疑给剧作家的写作提供很大的便利。我们猜想,在写作之余,洪如果深夜从这里走出,可以方便地到海边的浴场和中山公园里散步。在这两个方向偶尔回头,都可以看到自己家里楼上窗口释放出来的温暖灯火。后来,《劫后桃花》由明星公司出资拍摄,张石川执导,胡蝶、舒绣文、徐莘园、高占飞等参加了演出。当时,剧组到青岛拍摄外景,还引起了传媒的关注,于是,电影和青岛,通过一个作家的连接,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娱乐新闻聚焦点。
有关洪深30年代中在青岛的作为,史述不少,其中参与创办同仁副刊即是被记忆的一例。在假《青岛民报》出版的《避暑录话》上,洪深写了一个发刊词。在这个发刊词中间,洪深表达了自己和12位“爱好文艺的”的同仁对文艺的态度:“他们都能看得清,文艺是和政治、法律、宗教等,同样是人类自己创造了以增进人类幸福的工具”。这个态度,也可以被认为是洪深对电影的态度。
这个态度,其实也应该是作为城市的青岛对电影的期待。但是,很不幸,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电影这个“人类自己创造了以增进人类幸福的工具”的使命,在本地并没有完成。
在青岛的市场三路上,有家电气教育馆,这是1914年第一次日占后,日本人在青岛投资建设的第一家电影院。电气馆的出现,使专业的电影放映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形式,迅速进入到城市的时尚生活之中。而与此同时,对本地中国人来说,电影这个“人类自己创造了以增进人类幸福的工具”,已经完全沦亡了。
我们知道,在电气馆之前,青岛已经有了几处电影放映场所,如水师饭店礼堂、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和后来在王子饭店的西部开辟的一间小电影场。中山路北端始建于1903年的中国剧院,第一次日占时期也改为乐乐座电影院,除了上演戏剧,同时也放映日本电影。
对电影市场的乐观估计,终于在最终转化为更为专业的投资。这就是促成青岛电气馆出现的根本原因。1919年,日军军曹三浦爱三在市场三路东头修建的这个有600个座位的电气馆竣工,成为了当时设施最为完备的电影院。此后的十余年中,三浦爱三又在临近电气馆的李村路12号兴建了有近1000个座位的青岛映画剧场,并在锦州路上改建了可以放映电影的东洋剧场。拥有电气馆、映画剧场和东洋剧场的三浦爱三,在很长时间里左右了青岛的电影市场,也使自己成为了青岛本地的电影闻人。
史料显示,继电气馆之后,本地的电影投资持续不断,1922年底在安徽路建立了明星大影戏院;1923年大饭店影戏院改名为青岛南海沿平安电影公司;1924年大舞台戏院在平度路兴建,白天放电影,晚上演京剧。与此同时,英国商人李可柏也将中山路一家面包房改建为有400个座位的电影院,取名为中西大影戏院。至此,电影开始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自第一次日占时起,馆陶路、市场三路一带就已成为日本侨民集中居住的区域,附近大小街道上散布着许多日本商店。30年代前后,延续至聊城路、临清路一带,也成了日本人的势力范围。他们在这里设立警察所,开设料理店、洋行、商店、澡塘、妓院、烟馆。这样,一个放映新电影的映画剧场在日本侨民稠密地区的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一些史料含混地表述,1939年时,“经营日本妓院的老板和高利贷者”选中处中心地带的李村路,出资建造了这座当时日本在青岛所建的最大剧院。一年多后的1940年5月,剧院建成并开业纳客。
我们不知道除了三浦爱三,这些“经营日本妓院的老板和高利贷者”们还是谁。似乎这是被史料有意隐藏起来的秘密。我们知道的是,包括三浦爱三,这些被掩藏了个人历史的日本商人无疑眼光敏锐:因为,主口设在北侧的剧院建筑处在非常理想的商业腹地中心,门前道路西去达中山路和馆陶路,东侧临聊城路,北边通过数十阶的狭窄廊道,则直达当时已极为热闹了的市场三路和劝业场。
占地13亩的剧院建筑面积2410平方米,主体4层。观众厅内有木制舞台,上下两层观众台可容纳1064个席位。除有4个灯光室和8个包箱外,东面两层均有休息厅。史料显示,入口前有一小型广场并设有平台的青岛映画剧场的设备,在当时是第一流的。这里最初有员工30多人,主要演出日本古典剧和电影。当时的日本著名影星,曾在林则徐禁烟事件影片《百世流芳》中饰演一个小女孩的李香兰,唱着《戒烟歌》蜚声影坛,也曾在这里举行过一个独唱音乐会。
1945年抗战胜利后,青岛映画剧场改为庆胜剧场,1946年7月改为电化教育馆。1946年,蒋介石来青岛时曾率领幕僚秘密在这里观看马连良主演的京剧《十老安刘》。1947年,这里改为青岛影剧院。
在青岛,电影和城市同龄,这是命运,也是风景。幸运的是,100年以后,我们不仅仅是一道时尚娱乐风景的观赏者,而同时也成为了电影进步的参与者。也许,我们有理由期待,我们的城市,还会继续和电影一起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