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青岛旧城风貌保护区包括一区二路,一区是老的青岛区,二路是馆陶路和黄台路。
黄台路原名叫小鲍岛街(曾叫三笠町),说明这里在清代曾是小鲍岛村,但是,许多年以前这里就已经没有小鲍岛村的房屋了。它的建筑,80%以上是日本风格的单体小楼,与青岛区的欧陆小楼不同。
日本人中信佛教的很多,从比例上看比中国更多。20世纪30年代,青岛有近40万中国人,却只有一座佛寺——湛山寺。日本人约3万,却有10处佛寺,日本人聚居的黄台路上有善导寺、西本愿寺,附近还有妙心寺等几处佛寺。日本僧人常到居民家中“化缘”,他们很清楚中国人不会搭理他们,只到日本人家中,并不到中国人家,日本僧人手持一面鼓,一面走,一面鼓,日本人老远听见鼓声就准备好布施的钱物。
黄台路最西端是日本高等女子学校,就是女子中学,只收日本学生。日本尊奉“八纮一宇”,这所学校就叫“纮宇女中”。它初在馆陶路,在这里建了新校,办学较好,北京的中国师范学院等校到这里参观过。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司令长官兼山东省Gov主席王耀武把手伸到青岛,占用了这所学校,新开办了一所学校,以蒋介石的“字”命名,叫“中正中学”,其实班级、人数不多,真实目的是为了抢占这一大片建筑房舍。
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济南,王耀武化妆逃出济南,拟来青岛窠穴,在途中被解放军、民兵识破抓获。这所学校也就停办了。
青岛解放后,原在解放区的华东大学进入青岛,利用了这所学校校址。一些名人随校来到青岛。吴富恒,哈佛大学硕士,曾任云南大学教授,1948年任华东大学教授、文艺系主任,后来又担任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校长,在青岛生活了10年。著名诗人臧云远,与臧克家并称“青岛二臧”,也曾在华东大学任艺术系教授。华东大学文艺系(后为艺术系)有音乐、戏剧专业,他们边学习边实践,把原日本女子中学礼堂改为实验剧场,演出了解放区的一些歌剧《赤叶河》等,还曾举办音乐会,丰富了当时青岛的文艺生活。
1951年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山东大学,艺术系仍在这里。
1952年夏,我国进行高等院校大调整,山东大学一批院系离开了青岛,山东大学艺术系中的戏剧专业迁至上海并入华东戏剧专科学校(今上海戏剧学院),音乐、美术专业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
在黄台路这所校舍改为山东大学医学院所用,农药家、病毒学家徐佐夏任院长兼药理教研室主任,出版有《处方学》、《植物疗法》等专著。沈福彭等任该院教授。
1956年山东大学医学院从山东大学脱离,建为青岛医学院,原山东大学附属医院,青岛人仍习惯称为“山大医院”。为1993年青岛医学院与青岛大学合并成立新的青岛大学,为青岛大学医学院,主要校舍现在松山路。
黄台路上除了昭和海运公司(1号)、极东公司(72号)、大信公司、谦和洋行、冈野建筑事务所、大同组(从事建筑业)以及朝鲜贸易协会等少数机构以外,绝大部分是日本人住宅,其中30号为青岛取引所(证券交易所)理事长安藤荣次郎宅,31号为江上商社社长江上清宅,48号为乾商会会长乾善助宅,青岛居留民团的学务课长、金融课长、民团助理分别住5号、7号、57号。青岛铁路局的总务主任、机车事务所所长、列车段段长分别住于46、29、31号。从1940年时的记载看,黄台路上日本人私宅有46座。这些建筑代表了日本的建筑艺术风格,也记录了一段历史,因而黄台路被列为旧城风貌保护区日式建筑一条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