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老青岛把市场三路一带叫“大窑沟”,它是大鲍岛东山下的山沟,又是德占初期建窑烧砖的地方,1916年才开始修马路。市场三路上的建筑都是三层的楼房,紧邻的沧口路上却都是二层的楼房,两条路靠长长的石阶相连,有一处石阶路还是建在房子里面的,也是青岛马路的一怪,与波螺油子、观海二路合称“马路三怪”,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国自古以来有商店、摊贩,但没有过集众商家的“商场”。民国以来,推行“退路进市”,在各地兴建市场,叫“劝业场”。1917年末在市场三路建了新的“劝业场”,也叫公立市场,日本人叫它“青岛市场”(见照片)。《胶澳志》载:“其建筑之宏伟,为本埠各市场之冠,下层墙址用花岗石,楼高34尺,正中设钟楼高95尺(约31米),内置大钟,属近世复兴式建筑。工费现洋18万6千元,官发材料值7千余元。”许多年里,这里是青岛第一市场,尤其蔬菜,有许多是“净菜”,肉类也卫生新鲜。梁实秋晚年在台湾回忆,他的妻子程季淑当时远从鱼山路到这里买菜。时隔40年,梁实秋误写为“大雅沟”。
     “市场”是“口”字型,东西南北转一圈,中间为甬道,两边是商店,一楼以副食为主,有肉店、鱼店、菜店、水果店;二楼为百货店。市场建成的时候是日本统治时期,按经济规律,“市场”应公开召租,但日本当局除将一楼副食品店给了几家中国商人,二楼的百货店全给了日本人经营。这引起了中国商人的公愤,日本当局于是又在市场之东建了两排平房,其中一半给了中国人经营店铺。但到了抗日战争期间,“市场”无论楼内、楼外又几乎全被日商占据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市场”回到了中国人的手里。解放后,一楼依然是副食品商店,二楼所有间壁一律拆除,建成一个“口”字型的、全国少有的大商店,叫“妇女儿童用品商店”,老百姓戏称为“老婆孩子商店”。而平房里曾开了一家曲艺厅叫莲霞书场。
     1945年以前,市场三路的商店大部分是日本人开的,其中有一些是饭店。“鳗鱼”是日本的高档菜,市场三路上的铃木是鳗鱼料理;日本荞麦面条为特色面食,市场三路有东京庵荞麦面店;以卖清酒为主的酒馆叫“饮食店”,这条街上有多福、田舍家两家;另外西餐店有明星,咖啡店有大和,茶座有映画庄。
     “映画庄”这个茶座,是电气馆的附属店。电气馆是日本人在青岛开的第一家电影院,“映画”在日语中是电影的意思。
     日本人三浦林三是青岛日本人中的名人,他虽然不是三井、三菱这样的日本大亨,但他在青岛日本人社会中黑白两道都行得通。他以开设电气馆这个电影院起家,又开了青岛映画剧场(青岛影剧院)、东洋剧场(胜利电影院)。除映画庄茶座外,还开有若草餐厅、三浦美术社、三浦电器商店及妓院,他是日本在青岛艺妓组合的会长、日本居留民团委员,还是黑龙会会长。发财之后,三浦又回日本国内发展,后来三浦家族以青岛的市场三路电气馆为自己的发祥地,时常会回来看看。
     解放后,电气馆曾叫“友协”、“东风”影剧院,演过话剧《阿Q正传》,现在的著名女导演潘霞即是从这里开始艺术生涯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三路大规模重建,北侧全都盖起新楼,昔日的“市场”改建成了30层的大楼。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