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1.jpg
广西路是德国殖民管理时期最早完成的街道之一

     从滨海大道太平路(Kaiser-Wilhelm-Ufer/威廉皇帝海岸)向北,第一条与之平行的大街就是广西路(Prinz-Heinrich Str./海因里希亲王大街),它西起火车站前的泰安路(基尔大街),穿越中山路(弗里德里希大街)、安徽路(卢伊特坡尔德大街)、江苏路(俾斯麦大街)等路口, 向东一直延伸到与龙口路(阿提拉斯大街/炮兵营路)的交叉街口为止,全长约1565米。
     
     从修筑的时间上看,广西路应是德国殖民管理时期最早完成的街道之一,根据《胶州发展备忘录》的记载,海因里希亲王大街修建的时间是1899-1901年之间,路面宽度约为20~25米, 道路基础用花岗石及三合土填筑, 地下安设排水管道,并铺装了沥青路面。另外,在这条道路修筑中,还首次将车行道与人行道分隔,车行道两侧设有车轨石、沟沿石和雨水排泄口,人行道则铺设黄沙路面。
     
     德国管理时期的广西路正处于殖民者最初所设想的经贸与商务区域的核心地带,所以,它也成为了当时青岛最为重要的街道之一。在1910年新颁布的城市发展规划中,进一步的巩固了海因里希亲王大街在区域功能上的中心地位。资料显示,有不少来自欧美的著名商业公司青睐于这里与滨海大道只相隔一个街区的优越位置和舒适、宽敞的办公居住环境。除了来自德国的捷成(Diederichsen Jebsen)、美最时(Melchers)、西门子(Siemens),英国的太古(ButterfieId & Swire)、怡和(Jardine Matheson)、英美烟草(British-American Tobacco)、Cornabe;美国的标准石油(Standard Oil)、 德士古石油(Texas Oil)、 亚细亚石油(Asiatic Petroleum)、 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Robert Dollar等公司均把他们驻青岛的分支机构设立于广西路的商业综合楼内。如果在当时就有CBD这个概念,那么,广西路就应是青岛最早的中央商务区。为此,当局在命名这条道路时,采用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弟弟普鲁士亲王海因里希的名字。或许在德国人看来,这条道路的非凡地位和重要意义,以及所被给予的期望,仅次于被命名为威廉皇帝海岸的太平路。
     
     1898年,威廉二世皇帝提出了“我们的未来在大海”的口号,并将他野心勃勃的放手开拓政策提高到了世界的范围。在其支持和影响下,以海军部国务秘书提尔皮茨上将为首的海军当局决定将在此前不久占领的胶州湾建设成为一块帝国在远东的“样板式殖民地”,他们的劝说帝国国会的议员们同意向胶澳投入巨额资金进行铁路、港口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预算,籍能以最好的政策和投资环境来吸引来自欧洲和中国的商人。实际上,这一举措和姿态也的确打消许多商人的顾虑和观望态度,不久,他们便纷纷开始在胶澳投资和拓展业务。
     
     随着欧洲城区建设的开始,以阿尔弗雷德·希姆森为首地产承包商们开始在广西路上购买土地并陆续建造了多幢公寓、旅馆和商业大楼,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商住需求。由于自1898年秋天就开始实施的建筑规划中只对城市不同地区的用途做了明确的规定,而在建筑设计方面,并没有对艺术风格进行的严格限制,胶州总督Oskar von Truppel也认为新的城市应强调德国民族特性,以及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内的建筑风格应具有鲜明的德国风格。因此,世纪之初的广西路便成为了德国设计师们张扬激情,展示个性的建筑试验场。这其中较为著名的建筑有博德维希-卡比施百货公司(1899-1900)、胶澳帝国邮政局(1900-1901)、希姆森公寓楼(1901)、兰德曼商业综合楼(1904)、拉尔兹红十字药店(1905)、侯爵庭院饭店(1910-1911)和吉利百货公司(1912)等。在青岛的城市发展史迈向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同时,广西路的两侧已经几乎建满了各式各样的商业建筑。百余年后,一个循着先辈的足迹前来青岛的德国人曾这样写道:“漫步于青岛的街道之间,只有来往的人群才可以看到一些东方的痕迹……走在广西路上,仿佛就像在柏林的一条街道上。街道是德国式的,房屋的风格以及许多的树木和植物也都是的德国式的,让你感到惊异地只是,怎么会有这么多亚洲人的面孔……”
     
     从两张不同时期由青岛路与广西路拐角向西北拍摄的图片进行对比,我们似乎不难发现,除却那些现代化的护栏和商业招牌,这个角度的广西路并没有像兰山路那样发生了面目全非的改变。不过道路两侧经过精心剪修的栗树(或洋槐),已被高大的雪松所替代。这虽然使得道路纵深感有所增加,但似乎也多少影响了观光客们欣赏沿街建筑的视线。图片左首室内设计师卡尔·皮卡特在1903年投资建造的商业综合楼至今仍在,这是一个由廊柱、拱券所组成的简洁明快的对称立面,不过屋顶上设计别致的老虎窗却在后来被改造的丑陋平庸了。早期一层面海的明廊也被封闭,毕竟,明廊——这种热带风格的建筑元素在青岛并不是非常的实用,所以后来人们把绝大多数的明廊用窗户封闭起来,以创造更多的使用空间。公寓楼西临的是由阿尔弗雷德·希姆森投资建造的商业综合楼,除了被封闭的明廊,楼顶的山花造型有所改动,带有歇山式风格的屋顶也因年久失修而变得破旧不堪。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建筑西端的点睛之笔——塔楼,这个具有典型北德风格的饰物,已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次大修中被拆掉了……综合楼西侧的希姆森公寓楼在1993年冬天被拆除改造,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再从翻建后的公寓当中,找到一丝一毫往日的痕迹。远处,胶澳帝国邮局新巴洛克风格的尖塔和斜陡的屋顶依然高耸,不过清水墙粉线勾边的外立面已被一劳永逸者改造的平庸,隔街而望的兰德曼商业综合楼依然是道路北侧别致的街景,但漂亮的塔楼却早已不知去向,而道路南侧的博德维希-卡比施大楼、吉利百货公司等建筑则均在历次破坏性的商业开发和改造中被拆除殆尽。这场源自1992年的改造行为使得这条国内罕见,且保存较为完好的欧式街道,骤然失去了其珍贵的样本价值。今天,当我们再次停留在广西路上,再一次的抬头仰望那些或者因年久失修而变得斑驳,或者因低水平的改造而变得面目全非的老房子,我们想知道,这些建筑的悲哀与持续的衰败会因为改造和破坏而停止吗?
     
     1914年11月,曰本人对青岛的围困和占领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历史进程。曾经的海因里希亲王大街被改为了佐贺町,路两边那些属于德国人的商店、旅馆和公寓也均被曰军以敌对国财产的名义没收后重新拍卖。德国人只能无奈地目送他们未能完成殖民美梦永远地逝去……虽然在战争结束后一些难舍旧梦的德国人重返青岛,但这时的城市已远非1914年之前的那座“样板式殖民地”,因曰本人已经牢牢地控制住了这座城市。他们甚至栖身无所,只能再从别人手里买回本属于自己的房子。1922年12月,经过与曰本艰难地谈判,中国Gov收回青岛的主权,1923年1月,青岛所有带有殖民色彩的路名均被废止,这条历经风雨的街道被最终命名为广西路。


广西路始建于1900年,为德国侵占时期青岛市区最早辟建的道路之一,首次将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开,为当时最高级道路,称亨利亲王街,街道两侧皆为德国人居住,又称欧人街。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改称佐贺町,北洋Gov收回青岛后定名为广西路。
     现在,广西路是通往青岛市火车站的主要道路之一,自西向东先后贯穿郯城路、蒙阴路、河南路、中山路、浙江路、安徽路、日照路、青岛路、江苏路、常州路。两侧为西式和中西合璧式建筑,植有雪松行道树,又称雪松路。沿路有青岛华联商厦、青岛益青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中国信达信托投资公司青岛证券营业部、青岛市新华书店市南区店、青岛华能宾馆、青岛市邮电局广西路支局、青岛市孔子纪念馆等。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