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自古以来今贮水山被叫“马鞍山”,海拔83米的东峰与海拔73米的西峰远看状如马鞍。明代建浮山所,在马鞍山上建烽火台,从此也叫烽台岭。
     德占青岛后,该山改叫毛奇山,西峰上建毛奇炮台,设8.8厘米口径加农炮3门,8.5厘米口径的加农炮3门。青岛建城后遍寻水源,以海迫河、李村河、白沙河为水源地,建输水管道入市区,为加压以使自来水上楼,在山的东峰建贮水池,可容自来水6000吨,所以也叫贮水山。日占青岛后叫若鹤山。
     许多青岛人不知道贮水山路,它虽在市中心,但在山麓上,是一条支线马路。贮水山路海拔较高,它的走向也极不规则,严格说它已不是一条路了。东端从登州路近黄台路开始,曲折而西,有一条支路通往贮水池,主路曲折而下至黄台路,解放后又修一条支路曲折通到原电视塔。这时已经说不清楚贮水山路是一个什么形状的马路了。
     1914年日占青岛,拆除了毛奇炮台的大炮,1915年占用原小鲍岛村的农田和山林,1915年在西峰之麓建了大规模的日本神社及若鹤公园。
     由辽宁路至今贮水山路是一条甬道,两旁植雪松及大片樱花树。在今贮水山路旁曾有柔道馆,其北为若鹤公园,有小桥流水、动物园,再北为佛教寺庙妙心寺、稻荷社和一处运动场。
     由今贮水山路有花岗岩砌的石阶路通向神社主殿。走完台阶,首先会看到花岗岩雕的“鸟居”——即形状如中文“开”字的牌坊,两侧是石雕灯笼。
     日本神社分三个殿堂,高大的一座是木结构为主,进入神社先要洗手漱口,因而备有大型花岗岩水池和木勺。神殿分前、中、后三殿,前殿最大。日本人参拜为“二拜、二拍手、一拜”。即先两拜,双手合拍两次,再一拜。我们看日本电影经常会看到这种场面。
     青岛人把它叫“日本大庙”,把太平路上的天后宫叫“中国大庙”。
     中国Gov收回青岛时,签订的协议中包括了保存下日本神社。日本人对天照大神无比崇敬,节日来祭祀,走在马路上,无论是在较近的辽宁路上、不是在较远的绥远路(包头路)上,只要能看到神社,就会止住脚步,遥向神社深深鞠躬。
     青岛的中国人把它当作一处公园,来青岛的外地人也多来这里游览。著名作家陈翔鹤1931年第二次来青岛,重游贮水山。他写道:“因念七年前,曾与(陈)炜谟、君培(冯至)于夕阳西下时常坐谈亭上,乃下车入内,见风景依依,不殊当年。触目伤怀,不觉泪如雨下,别时绕亭数匝。心中默念佛号,以为远方诸友,及人间辛苦众生,深深祝福”。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Gov拟将日本神社作为“忠烈祠”,纪念抗日牺牲的将士。但久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奴役的青岛人,群起捣毁了日本神社。在今贮水山路的斋戒堂办了一所国华中学。
     日本神社虽被捣毁,遍山园林还是一处游览场所。电影明星李华,由上海来青岛,在这里的一棵樱花树上自缢身亡,一时间各地娱记纷纷报道,“一缕香魂绕樱花”等标题见诸各地报端。
     解放后,清理了贮水山遍地垃圾,作为贮水山公园、儿童公园,在山麓建了军人俱乐部,贮水山路开始向山上延伸。后军人俱乐部改做青岛市少年宫,原日本神社大殿拆除后作做为体育场。以后贮水山路曲折而上直抵山西峰,在这里建了青岛第一座电视塔。
     解放后,青岛市歌舞团、青岛市茂腔剧团都曾在贮水山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