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获青岛市劳动模范人数


  1950年,出席市首届职工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劳动模范913人;1952年,出席市第二届职工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劳动模范679人;1954年,出席市第三届职工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劳动模范188人;1956年,出席市首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832人;1957年,出席市第二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679人;1958年,出席市第三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176人;1959年,出席市初级阶段建设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804人;1960年,出席市工交基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625人;1960年,出席市工交基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1 138人;1963年,出席市工交基财文教卫生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的先进生产者653人;1964年,出席市五好集体、五好职工代表会议的五好职工706人;1965年,出席市先进集体、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工作)者1 024人;1966年,出席市五好集体、五好职工代表会议的五好职工911人;1979年,出席市职工劳动模范大会的劳动模范37人;1982年,出席市职工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的劳动模范51人;1985年,出席市职工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命名大会的劳动模范150人;1988年,出席市职工劳动模范大会的劳动模范302人。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四节 思想政治及文化技术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青岛解放初期,工会思想教育的重点是宣传以“约法八章”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城市工作政策,对职工进行时局形势、经济政策、工会常识等教育。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座谈会和上大课形式,共召开大小座谈会350多次,宣传党的政策,沟通党与群众的联系。在座谈的基础上,在工人集中的大厂上大课,每天学习两小时,市军管会委员、中共青岛市委、市Gov各机关主要负责干部都曾参与讲课。中纺和齐鲁实业公司等所属26个单位,上课186次,用时196天,参加人数23 392名。第二阶段,办短训班,半天上课,半天做工,一周一期。全市共举办49期,12 494人参训,培养工会积极分子1 209人。第三阶段,开办工会小组长、车间委员训练班和工人夜校,提高基层工会干部的业务能力。同时通过工人夜校,对职工进行政治文化教育。到1949年底,共开办各种训练班12处,夜校补习班84处,18 863人参加。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全市职工响应党和Gov的号召投入抗美援朝运动。各级工会普遍召开控诉会,揭发、控诉美帝国主义在青岛的暴行。为配合宣传教育,12个产业工会都举办骨干培训班,约2 000人参加。全市107处业余学校暂停文化课一周,进行时事教育,约16 000名职工参加。7月1日开始,全市职工踊跃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有104 086名职工签名。12月12日,全市6万职工举行示威游行。通过教育,提高了职工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的觉悟。全市800余名青工报名参加军干校。电信局职工自动发起每人每月捐献工资的1%~2%,用于购买飞机,直到把美帝国主义赶出朝鲜为止。全市职工积极参加国防建设,公路运输和建筑业职工在参加青岛军用飞机场修建中,涌现劳动模范33名。
  1951年初,青岛市总工会发出“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工会工作的八项要求”,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文件,并在全市组织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广大职工提出“机器是武器,工厂当战场”的口号,开展个人、小组、车间之间及厂际和向外地部分产业的挑战竞赛。纺织、机器制造、店员、印刷、海员等行业的竞赛活动最为活跃。3月12日,铁路职工志愿赴朝运输队(两台机车、18名乘务员和两名检修人员)出发。10月13日,113名汽车司机志愿赴朝。全市职工捐献人民币1.5亿余元(旧人民币),慰问袋1.1万个,慰问信4 000余封,慰劳物品1.4万余件。到1953年,全市职工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共捐献935 460万元(旧人民币),超额完成捐献5架“青岛工人号”战斗机的任务。     1955年市总工会根据市委关于向广大职工全面、系统、深入地宣传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在全市展开宣传活动。11月初召开各产业工会、各区俱乐部和500人以上基层单位的宣传干部会议,各级工会采用授课、办展览会以及黑板报、广播、幻灯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市总工会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图片展览,用340幅图片介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规模、远景和工人阶级的历史责任,21 800多人参观。市文化宫会同科普协会举办6期第一个五年计划讲座,每期吸收基层党政工团干部500人左右。纺织、轻工、铁路等产业的职工受教育面达90%以上。
  1958年,全市增加39万名新工人,其中大多数来自农村,各单位普遍加强对新工人的政治和生产技术教育。开展回忆对比,进行生产知识、劳动纪律、规章制度教育。充分发挥老工人的作用,以老带新。对新工人中较为突出的思想问题,还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批工人后来绝大部分都成为生产上的骨干。
  1964年,各级工会组织在党委领导下,围绕初级阶段教育运动,广泛开展回忆对比、访贫问苦活动。组织一些苦大仇深、觉悟高的老工人,向职工和家属进行“三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社会发展史)教育。并通过戏剧、歌曲、革命故事等形式,广泛开展形象化的宣传活动。全市共创作各种文艺作品2 440件,有力地配合了运动的开展。由市文化宫筹办的青岛市阶级教育展览会,自1963年7月开展,历时3年,观众达50万人次。同年,全市职工积极投入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据65个企业的统计,经常参加学习的有40 918人,占职工总数的58.4%,共举办学习辅导讲座194次,参加职工达99 181人次。
  1981年,市总工会响应全国总工会等9单位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配合有关部门,对职工进行形势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工人文化宫举办“雷锋同志模范事迹展览”,各区和基层俱乐部也配合举办展览会14次,观众达12.9万人次。四方俱乐部为45个基层单位作了40场雷锋事迹报告,听众达3.6万人。该俱乐部还成立青岛工人故事队,编写革命故事90多个,至1987年,共演出520场。各基层工会引导职工结合本职工作,制定“文明守则”和“五讲四美”公约,修订立功计划,使职工的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1983年6月22日,市总工会党组向中共青岛市委写了“关于在全市职工中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请示报告”,经市委同意由市总工会、团市委、文化局、出版办公室联合在全市职工中发起读书活动。6月29日,召开青岛市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动员大会,并成立青岛市职工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总工会。会上,市总工会发出“关于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的几点意见”。同年,全市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达14万人,成立职工读书小组8 703个。
  1984年3月30日,市总工会召开“青岛市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经验交流会”。国棉二厂、同泰橡胶厂一车间、公交公司868号车组、莱西县化肥厂原料车间等单位介绍经验。全市建立县、区、局(公司)级读书指导机构58个,厂级1 094个,初步形成三级职工读书指导体系。
  1984年9月13日,市总工会召开“在改革中做好工会工作经验交流会”,青岛麻纺织厂、青岛水泥制品厂、平度县拖车厂、青岛自行车零件三厂工会代表发言。
  1986年,全市开展读书活动的单位发展到1 889个,建立读书小组15 000余个,各级演讲团(队)274个,累计演讲1 650场,听众达40万人次。市总工会编辑出版《崛起者之歌》、《开拓者之歌》两本职工读书演讲集,在全国工会系统发行。1985~1987年,市总工会分别组织“讲理想,守纪律,做主人”、“讲形势,树信心,促改革”、“讲职业道德,做文明职工”和宣传四项基本原则4个演讲报告团,在全市巡回演讲90多场,听众8万余人。1986年,市总工会制定《青岛市职工自学成才奖励条例》,同年6月和1987年6月召开全市职工读书自学表彰大会,共表彰先进集体104个,优秀小组165个,优秀组织者123名,积极分子434名,自学成才者28名。
  自1987年7月开始,在职工中开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学习讨论。全市有1 008个基层开展讨论,组织辅导2 972次,对话4 299次,征文386次,知识竞赛346次,展览75次,参加人数36万人。同年在职工中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举办各级学习班2 700多期,培训骨干4.4万人。市总工会组织由先进人物组成的“党在我们心中,初级阶段在我们心中”报告团,巡回报告22场,听众1.3万人。
  1988年6~8月,市总工会在全市开展“怎样把工会建成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大讨论。通过大讨论,宣传工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工会知识的再教育,动员全社会支持、关心工会组织建设。全市有2 357个基层单位开展“大讨论”,占基层数的91%,50万职工参加。撰写“大讨论”文章9 111篇,其中干部和各级党政领导占955篇。市委副书记孙炳岳、副市长胡延森、市政协主席牟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延农、市委宣传部长王玉成等都写了论文,并在市总工会组织的大型讨论会上发言。有11名领导同志的文章编入省总工会出版的大讨论专集。全市有930个基层单位举办1 304场对话会,1 926个基层举办7 187场讨论会,716个基层举办928场演讲会。全市职工提出各类建议22 493条,被各级工会采纳并整改9 610条。各级工会协助党政为职工办实事4 513件。全市有9 743人在“大讨论”中加入工会组织。二轻局、平度县、海运公司、青岛钢铁总厂、四方机厂和化纤厂工会被省总工会评为“大讨论”先进集体。
  1989年1~6月,市总工会在全市职工中开展“忆十年、话改革”四大讲(讲成绩、看变化;讲问题,查原因;讲改革,想办法;讲前景,看未来)形势教育。全市有2 338个单位开展这一活动,参与职工近68万。市总工会于4月22日召开经验交流会,青岛钢铁总厂、毛巾厂、港务局大港公司和胶南县工会介绍经验。全市举办各级培训班1 800多期,培训骨干3.6万多人,举办各级演讲会1 216场。市总工会举办的全市职工“忆十年、话改革”演讲比赛,有近百名选手参赛。各基层单位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很多好的做法。青岛阀门厂开展“忆十年、话改革”一日一题解答活动,针对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每日公布一题,全厂职工、家属参答,当日公布最佳答案,按成绩取前三名并给以奖励。青岛港务局大港公司举办“家在大好形势下,人在十年改革中”职工幸福生活彩照联展,一次展出2 700多幅,40多米长的展牌前每天参观的职工络绎不绝。青岛毛巾厂举办“车间改革变化联展”,组织职工说自己的事,算自己的帐,讲自己的变化,谈自己的体会。青岛海运公司举办形势教育“点将台”,上至党委书记,下至普通职工,人人竞相参与。市总工会被省总工会评为“忆十年、话改革”形势教育先进单位。
  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北京发生政治风波期间,全市职工在思想、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守生产岗位,以实际行动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6月2日,市总工会召集由40名全国和省、市劳动模范参加的座谈会,学习杨尚昆、李鹏5月19日在首都党政军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并向全市职工发出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动乱的《倡议书》。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四节 思想政治及文化技术教育

干部培训


  建国初期即设立工会干部培训常设机构(当时称职工学校),对工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1958年后停办,1963年恢复,直到“文化大革命”又停办。1987年7月,市总工会在黄岛组建青岛市总工会干部学校,开始对工会干部进行以学习《工会学》、《经济管理概论》、《工会领导学》等5本书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培训。到1990年,参训的县以上单位工会领导干部2 340人次。同时,各县、区、局(公司)工会也分别举办岗位培训班,1万余人次参训。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四节 思想政治及文化技术教育

文化技术教育


  1949年10月开始,在工厂中开展文化识字运动。1950年初,明确业余教育是工会当时的中心工作。下半年,在较大的工厂中成立由工会干部为主,党政团干部参加的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负责主持职工教育。
  1950年底,全市共有业余学校107处,配备专职教员170人,经常参加学习的16 000人,连同在车间参加文化学习的共约50 000人,并将学习纳入生产竞赛。参加学习的职工一般能识300字左右,多者能识1 000字。
  1952年,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市总工会在青岛卷烟厂、搬运工会举办4个实验班。8月选拔100名失业知识分子进行一个月的训练,同时,训练兼职教师2 000余人,全市开办典型班257个,参加学习的职工9 706人。
  1955年全国第一次职工业余文化教育会议召开后,职工业余文化教育管理体制,由Gov教育部门分管区域性的学校,市工会联合会分管厂内学校。改为双方共同管理。
  1956年1月,根据职工教育“Gov领导,行政办学,工会协助”的原则,由工会主办的职工业校开始办理移交工作。计有独立的业余中学7处,区校30处,联校6处,统交市教育局主管。工厂设立的职工学校52处,分别交由各厂行政负责主办,4月底移交完毕。同年,开始扫除文盲工作。据统计,全市职工113 423人,其中文盲、半文盲?51 525人?,有入学条件者49 138人,入学13 321人。扫盲工作在党委领导下,各基层普遍由党政工团共同组成招生委员会(小组)。有的工厂召开向文化进军大会,订立保证条件,发倡议,进行竞赛。全市职工文化学校发展到96处。至1958年,全市先后有20 381人脱盲,基本完成了全市职工扫盲任务。在扫盲的基础上,全市形成工厂大办职工教育的高潮,318个企业办学313处(其中红专学院、红专大学108处,职工业余学校171处),参加学习的职工9.7万余人。
  1960年1月31日,举行全市扫盲和业余教育大会考。参加扫盲毕业会考的28 590人,及格率达90%。高小班学员参加会考的31 156人,及格率达85%。另外,还有8 000多人参加了高小班毕业和扫盲学年、学段考试,及格率均达79%以上。大会考后,市南、台东、台西、四方、沧口5区已彻底扫除职工中的文盲。全市38个市属单位中,有12个成为无文盲单位,15个成为基本无文盲单位。职工业余学校发展到283处,专职教师1 141人,兼职教师2 762人,入学职工19.7万人。1961年,经调整精减后,有176个企业办学,专职教师减为743人,兼职教师1 04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教育工作停顿。
  1973年,全市职工业余教育工作逐步恢复。各区恢复和建立区域性的职工业校,据市南、市北、台东、四方区统计,开设187个班,学员10 000余人。
  1978年4月,建立市职工业余大学,设4个专业,招收学员816人。
  1979年1月,市总工会成立教育部。3月,市总工会与市教育局、劳动局、经委、建委、财办联合发出《青岛市职工业余教育工作意见》,提出要加强职工的文化技术教育,建设一支高度革命化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产业大军。市委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在市总工会设职工教育办公室,主管全市职工教育。职工教育原则上由各单位自己包干。全市25.6万名35岁以下的青壮年职工,规划到1985年全部达到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市区职工业余学校发展到379处,入学8.2万余人。
  1980年,市总工会推广市百货站厂校挂钩、钢球厂脱产培训和小厂小店联校办学的经验,促进了职工教育的发展。1981年,市Gov成立职工教育办公室。工会主要参与管理和监督,维护职工受教育的权利。
  1983年,针对职工队伍中“三低一少”(思想政治素质低、科学文化水平低、业务技术能力低,工程技术人员少)的情况,市总工会发动和组织19.3万名青壮年职工参加“双补”(补习初中文化、补习初级技术)。当年,有7万多名职工完成“双补”任务。市总工会自身办学也初具规模,有职工业余学校9所,配备专职教师和工作人员147人。
  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企业和职工对办学的要求由单纯文化型转为技术型、实用型。市总工会树立为职工学习需求服务,为企业生产发展需求服务,为工会建设要求服务的指导思想,以更新观念求动力,以调查研究求信息,以联合办学增强实力,以办学形式多样化扩大生源,实现职工教育转轨变型。到80年代末,有职工业大1所,高教自学辅导站1处,工会职工学校10所,专用校舍约10 000平方米,教学设备资金约200余万元。基本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向社会开放、多渠道办学的工会职工教育新格局。仅1989、1990两年,工会职校开设各类文化、技术培训班748期,招收学员3.7万人,占全市同期职工入学总数的10%。自1989年以来,市工会系统有7所职校被授予市职工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89年,市总工会受到全国高教自学考试委员会的表彰。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五节 生活福利

救济、扶贫工作


  青岛解放初期,市总工会筹委会抽调36名干部,协助Gov实行“以工代赈”。共组织失业工人87 638人次,清除垃圾,挖排水沟,发补助粮19.8万余斤,同时拨出粮食5.6万斤,救济企业赤贫工人,协助662人找到职业。为保证在业职工的粮食供应不受市场物价的影响,与供应社共同组织35个售粮组,到工厂直接卖粮。至1950年7月,共售粮269.3万斤,面粉1.5万余袋,比到市场买粮减少开支约104亿元(旧人民币)。
  1950年3月,市各界代表会做出关于生产救灾的决议,并成立生产救灾分会,手工业、盐业、渔业、运输业组成的6个失业工人生产自救组织,679人参加。全市?8 167名失?业工人经介绍后有1 842人就业。1月份开始在机关干部中,发起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的救灾活动。4月,全市在业职工实行义务劳动日,救济上海失业工人,历时半月结束。共捐款5.8亿元(旧人民币),粮食2 028 648斤,占全市总捐献数的36.4%。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市总工会积极组织职工生产救灾。1961年,据43个市直单位统计,共种地21 762亩(平均每个职工1.7厘),收获蔬菜321万斤,平均每个职工26斤;粮食170万余斤,平均每个职工14斤;捕捞海产品337万斤,平均每个职工27.5斤。
  1962年9月统计,全市有83个单位(占单位总数的24.5%)组织4 374户职工家属进行副业生产(从事服务性工作,为企业外加工等)。其中困难户2 624户,通过生产自救不再需要救济的有1 583户。
  1962年上半年精减职工38 875人,其中有1958年来自农村的新工人13 850人。各级工会根据上级指示组织动员家属回乡。据工交32个单位统计,符合回乡条件的职工家属1 505户,有370户回乡从事农业生产。
  1962年、1963年春节,市总工会组织为困难职工补助棉衣、棉被,两次共补助33 023户,52 415人,折合棉布48万余尺,棉花3.7万余斤。
  1986年,根据上级工会指示,在职工中开展扶贫工作。各级工会通过对贫困职工借贷扶助,发展家庭副业,兴办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门路等方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1988年9月,市总工会召开扶贫工作经验交流会,四方机厂、4808厂、自行车公司带钢厂等介绍经验。到1990年,全市扶贫对象1 333户,有767户脱贫。
  1989年下半年,全市工业生产出现滑坡局面,12月?18日,市总?工会根据国务院和省、市Gov指示,成立“关心停产待工职工生活领导小组”,1990年春节前,向职工进行“送温暖”活动,省Gov、全总、省总拨款11万元,市Gov、市总工会拨款14万元,对19个县(市)、区、局(公司)所属130多个企业的5 000余名困难职工进行救济。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五节 生活福利

后勤竞赛


  50年代中期开始,即在工厂中的伙房、托幼园等开展竞赛活动。1979年3月,由市经委、建委、财办、文办和市总工会共同制定全市开展后勤同行业竞赛的意见,并联合成立市后勤工作竞赛领导小组,在市总工会设办公室。在全市开展食堂、托儿所、保健站同行业竞赛。全市有1 090个食堂、946个托幼园(所)、713个保健站参加竞赛。
  1985年6月,市后勤工作竞赛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关于兴办职工“五小”福利设施的意见,提出在200人以下的1 500多个企业中,加强小食堂、小淋浴、小厕所、小托儿所、小更衣室建设。
  1986~1988年,在后勤竞赛的推动下,全市新建、扩建食堂128处,新增机械设备954台;新建、扩建幼儿园(所)161处;新增保健站59处,增加病床244张,新增大型医疗器械318台;增加澡塘259处。200人以下单位的“五小”设施有较快的发展。至1988年,共有小食堂1 659个,小卫生室834个,小托儿所448个,小淋浴856个,小厕所3 732个,小更衣室1 235个。
  1979~1989年,共召开全市后勤竞赛工作表彰会和现场会8次,表彰后勤先进单位194个,先进集体1 918个。市总工会先后推广国棉五厂、青岛钢铁总厂、橡胶二厂、建筑公司三队、胶南化工厂等32个单位的后勤工作经验。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五节 生活福利

女工工作


  青岛解放初期,女工工作的重点是把女工组织起来,参加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办好托幼工作,解除女工的后顾之忧。1950年,全市21 601名女职工中,有18 867人加入工会组织。支会以上有女委员910人,占委员总数的18.3%,有的担任了基层工会主席。1951年,全市涌现各级女劳模1 192人,占全市劳模总数的28.8%。1979年,女会员人数达352 525人。全市建女工委员会257个,有专兼职女工干部1 056人。解放前,全市仅有托儿所9处,受托儿童不足百名。1954年全市新建托儿所121处,入托5 185名,工作人员1 291名。托儿间50处,入托423名,工作人员73人。1978年后,市总工会把托幼工作作为后勤竞赛的重要内容,抓了教师培训,制定了收费标准、卫生标准等管理制度。1980年,据60个市直单位的统计,共办起托儿所753处,幼儿园193处,入托26 294名,入托率达75.4%。同年,市总工会对全市女工组织建设进行检查评比,推动了女工委员会的建立健全。全市应建女工委员会917个,已建731个。基本做到系统有专兼职女工干部,厂有女工委员会,车间有女工委员,班组有女工积极分子。
  1984年,市总工会会同市妇联、团市委,贯彻中共中央书记处指示,开展关心大龄青年婚姻工作,各级工会有人主管,组成了一支“红娘”队伍。到1986年,通过文艺联欢、体育比赛、兴趣学习、旅游等形式,为大龄青年牵线搭桥,使5 252对喜结良缘。
  1984年7月,市总工会在橡胶二厂召开“解决脖子上挂钥匙子女午餐问题”现场会,橡胶二厂、青岛碱厂、青岛石油化工厂和航务二公司介绍了在职工食堂设儿童专桌,与饭店、粮店职工子弟小学联办儿童餐厅以及在宿舍区设蒸饭点等经验。
  1985年7月,市总工会下发《关于在全市女职工中进行“四自”(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教育,开展争做振兴中华、奋发自强的新型女职工活动的通知》,并成立“四自、四有”宣讲小组,到基层巡回宣讲15场,3 000多人参加。1986年3月,市总工会组织全市女职工“做新型女性诗歌朗诵比赛”,40多人登台参赛。
  1986年5月2日,中共青岛市委、市Gov办公室转发市总工会、市妇联《关于我市女工保护工作情况和今后改进意见的报告》,报告对女工保护措施、编余女工的工作安排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
  1989年初,市总工会会同市劳动局等有关部门,对全市贯彻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进行大检查,并重点抽查16个系统的50多个企业。年底,有800多个企事业单位制定实施细则。全市共建女工冲洗室871处,孕妇休息室103处,托幼园、所1 037处,淋浴室803处。纺织系统解决了怀孕7个月以上和哺乳期女工不上夜班问题。有121个单位解决了职工上学子女中午就餐问题。自1979年开始组织暑期夏令营活动,1989年发展到449个单位,50 000余名儿童参加。
  1989年3月,成立青岛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负责督促、协调工会和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做好女职工工作。基层以上工会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五节 生活福利

职工劳动保险


  解放初期,职工劳动保险由工会主管。当时,全国尚未颁布统一的劳动保险条例,工会主要是协助厂方执行旧的劳动保险规定,同时对其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进。对没有劳动保险规定的企业,由工会与行政共同研究适当的解决办法。在私营企业中,主要通过集体合同,解决职工的劳动保险。1951年全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后,到1953年,全市有93个单位实行劳动保险,参加保险的职工70 133人。职工劳动保险基金从1951年5月至1953年5月共收入39.4亿元(旧人民币),支出15亿元(旧人民币)。1970年,职工劳动保险工作交市劳动局主管。市总工会主要参与政策制定、调查研究反映情况、培训业务干部等。
  1983年7月,市总工会组织人员对工交、基建、财贸等系统的60个单位的职工劳动保险条例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市总工会党组于8月27日向中共青岛市委作出《关于部分单位在经济承包责任制中擅自改变职工生活福利和劳动保险待遇的调查报告》,指出了一些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点建议。9月22日,市委办公室批转这一报告,指出:要把国家按政策规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同按劳分配的工资、奖金区别开来。凡是国家明文规定的,目前没有明文修改或撤销的,决不能任意改变或废止。已经改变的,要尽快纠正过来。
  1989年12月25日,青岛市人民Gov批转市劳动局、市总工会《关于切实保障职工劳动保险福利待遇的报告》,重申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五节 生活福利

职工劳动工资


  建国后,即在车间以上工会组织中设立工资委员及专门组织,负责监督、协调和研究决定职工工资工作。1956年,在实行工资改革中,基层以上工会均建立工会工资委员会,各产业工会和基层工会采取短期脱产培训、讲座等形式培训工资干部和积极分子10 000余名。通过他们组织职工积极参与工资改革,保证了工资改革的顺利进行。
  1990年2月10日,市总工会会同市经委、城乡建委、财办、劳动局联合下发《关于在企业内部分配中发挥职代会和工会作用的通知》。通知要求,企业要做到经济效益、分配政策、分配方案、分配结果公开。要设立职代会领导下的工资、奖金分配委员会,加强对企业内部分配的民主监督。并规定,企业内部的工资、奖金分配方案,必须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方能生效。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五节 生活福利

职工物价监督


  1987年6月30日成立市职工物价监督总站,区、县(市)成立12个分站,分别由同级工会、物价、工商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担任领导成员。根据商业网点分布情况,选择37个基层单位,成立职工物价监督站,有职工物价监督员285人,形成三级职工物价监督网。市总工会与市物价局制定《青岛市职工物价监督实施细则》和《青岛市职工物价监督站查处违犯物价纪律行为的试行办法》,积极开展职工物价监督活动。至1990年,共组织检查2 333次,检查单位和摊点38 045个,查出违纪行为?5 020次,罚?款17.2万余元。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五节 生活福利

职工疗养


  1950年7月1日,全总投资建立中华全国总工会青岛疗养院(现湛山疗养院),1952年8月15日建立中国纺织工人疗养院,1953年建立青岛工人疗养院,1958年7月1日建立青岛工人温泉疗养院。4所疗养院的建制关系几经变更。“文化大革命”期间划归市卫生局。1979年11月,青岛湛山疗养院、青岛工人疗养院、青岛工人温泉疗养院,以及1981年6月,中国纺织工人疗养院先后由市卫生局划出,明确归省、市总工会双重领导,以市总工会为主。1986年1月中国纺织工人疗养院收归全国纺织工会领导。1989年9月青岛工人疗养院和青岛工人温泉疗养院收归省总工会领导。
  1979年,4所疗养院的编制床位为1 300张,每年可接待1.2万人疗养。1986年床位达到1 620张,年接待疗养人数达2.8万。形成以治疗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病和职业病为特点的疗养体系。青岛工人温泉疗养院自1965年创立中西医结合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拉压复位法,对2 200多例病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98%以上。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五节 生活福利

信息、信访工作


  1985年市总工会建立工会信息网络,1988年3月制定《青岛市工会信息工作暂行办法》,每年向市委和上级工会上报信息70余条,约有40%被上级信息刊物采用,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及协助党和Gov决策方面发挥了作用。工会信息自1987年以来,每年都受到市委办公厅和省总工会的表彰。
  市总工会1986年成立信访处,1989年3月成立法律顾问处(后改为法律工作部),与信访处一套班子。1987~1990年,受理职工来信1 100余件,接待职工来访3 000余人次。1988年,在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1 146个,每年调解劳动争议案件千余件,帮助职工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共举办法律和信访骨干培训班7期,500余人参训。编辑印发《劳动法律法规问答》。1990年,组织万名职工参加全总举办的职工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竞赛,获集体组织奖两个,个人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六节 文体及外事活动

场所建设


  1950年全市有职工俱乐部45处,业余剧团46个(内有京剧团7个),秧歌队52个。1952年1月成立青岛市工人文化宫。将原第三公园广场、原胶澳盐务管理处办公楼和礼堂、原第一人民文化馆第三公园阅览室和原市工人俱乐部作为工人文化宫活动场地和办公场所。还相继建立了市南、台东、四方、沧口、水清沟等地区俱乐部。1956年底至1958年,工人文化宫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整修,1977~1984年又进行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总占地面积28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 000平方米。文化宫内主要对外开放的场所有工人剧场、工人体育场、小公园、文化休息厅、图书室、展览厅等11个。80年代末,又先后建成月光餐厅、天宫歌舞厅、汇文宾馆等。同时,还在省总工会的支持下,改建和扩建了四方区、黄岛区以及即墨、莱西、平度、胶州和崂山县(市)区职工俱乐部,平均每区、市有3 00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到1987年,累计投资630万元。至1990年,全市拥有市(县)、区俱乐部15处,基层俱乐部637处,车间俱乐部417处。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六节 文体及外事活动

文艺、宣教活动


  从1953年第一届工人文艺汇演起,至1990年共举办37届,400余场次。1957年10月成立青岛市职工业余艺术团,有京剧、话剧、合唱、舞蹈、吕剧5个队,148名演职员。1961~1966年,演职员达到210名。5年中排演大小剧目500余个,演出近千场。高思国创作的独幕话剧《柜台》,栾云桂创作的独幕话剧《好榜样》获文化部“1963年全国优秀话剧创作奖”。该团还为专业剧团输送40余名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艺术团停止活动,1978年初恢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总工会根据不同层次职工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更加注意职工文化活动的群众性。80年代末,把职工文化活动以“条条”为主的渠道扩大为地区单位之间文化协作的“条块”结合的网络,形成由市工人文化宫、地区俱乐部、基层俱乐部、车间俱乐部四级职工文化活动体系。走出社会办职工文化活动的新路,促进了职工文化活动的发展。1979~1990年,在省以上文艺汇演中,有22个剧目获奖。其中1979年钱涂创作的独幕话剧《今天宣布爱情》,获文化部举办的“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剧本创作二等奖。1983年,高思国、施以公创作的反映工人文化宫生活的电影剧本《夜色多美好》,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同年,高思国、谭国梁创作的五幕话剧《职守》,由全国总工会工人话剧团排演。1984年9月,由家骅、忠义、梦华、成邦创作的混声四重唱《我们的歌》,获全国总工会和中国音乐协会举办的《建设者之歌》征歌比赛一等奖。1989年在全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台和工人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全国职工歌手大奖赛”中,青岛选手郭公芳获通俗组大奖。张克良创作的歌词《我的人生》,在“全国歌词征集大奖赛”中,获特等奖第一名。1990年朱积敏创作并表演的《工会主席的晚餐》,在全总举办的“全国职工话剧小品比赛”中获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编剧奖、表演一等奖。张志华创作,楚剑英、宿虹表演的《雪花》获优秀奖,并在中国第二届戏剧节中获优秀表演奖。
  从1983年4月开始,市工人文化宫举办“每周一讲”知识讲座,针对职工所关心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受到社会各方面特别是青年职工的欢迎。到1990年4月,已举办400余场,听众达4万余人次,被职工誉为“良师益友”。《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先后予以介绍、评论。
  为广泛联系企业界人士,开展信息交流,更好地为企业改革服务,为职工服务,1985年7月5日,成立“青岛市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为市总工会副主席姜华山,吸收大中型企业的党、政、工领导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到1990年,有会员单位170个,会员500余人。举办报告会、研讨会、联谊会、信息交流会等活动50余项次。
  为改变基层单位文化活动的封闭状态,加强地区、单位之间的交流,联合举办层次较高的职工文化活动。1988年初,开始筹建地区俱乐部协会,至9月建成6个,下设25个分会,363个会员单位。在此基础上,市总工会于11月26日成立市工会俱乐部协会。1989年10月俱乐部协会举办职工艺术博览会,内容有文艺演出、兴趣体育、艺术展览、生活导向、板报展评等。设一个主会场,37个分会场,历时6天,参加活动3.6万人,观众达36万人次。

TOP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六节 文体及外事活动

体育活动


  职工体育活动从50年代中期开始活跃。1955年,成立青岛市工人乒乓球队。1958年,又相继成立市职工摔跤、举重、羽毛球、摩托车、田径、篮球等运动队。50年代末,贯彻体育为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的方针,职工体育在普及和提高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1959年全市有25%的职工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基层、车间、工段根据职工爱好组织的各种运动队和锻炼小组2 245个。有?36 300人参加劳卫制?锻炼,有17 400人达到各级劳卫制标准。
  从1977年开始,全市职工体育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以“两操一拳”(广播操、生产操、太极拳)为重点,后增加医疗体操。从1978年起,在栈桥、贮水山公园、沧口广场、李村北山等地开设11个辅导站,开展练功十八法活动。同年,在工人文化宫举办操、拳学习班14期,为基层培训领操员和辅导员580人,全市800个基层单位,有1/4的单位每年都举办运动会。全市职工运动会自1955年开始,除“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外,每年一届,截至1990年已举办27届。
  1980年,以“三操一拳”为重点的职工体育活动有较大发展,开展这一活动的单位增加到258个,经常坚持做操的人数达51 300余人,占这些单位职工总数的40%以上。全市基层各种体育运动队(组)发展到3 102个,55 089人。据市区808个工厂统计 ,有10.4万人经常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占职工总数的1/3。工会系统有专、兼职体育干部289名(其中专职36名),体育积极分子1.2万余人。为促进基层职工体育活动的协作和交流,市总工会于1988年11月26日成立青岛市职工体育协会,下设6个地区协会,171个会员单位。到199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职工达到60%。有2 144个基层单位建立了体育机构,有专职体育干部218人,兼职体育干部1 089人,全市建立各种运动队(小组)12 800个。有1 734个工厂举办田径运动会,占基层单位的58.8%,参赛运动员838 014人。
  由于职工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职工体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83年5月青岛工人体育代表队在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全国职工马拉松、中长跑比赛”中,获女子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李秋峰夺得女子乙组1 500米、3 000米两枚金牌,卫连美夺得女子丙组1 500米金牌、3 000米银牌。1985年9月青岛工人运动员曹永和在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会上夺得4枚金牌。1986年2月青岛工人运动员赵健民、赵以斌、王厚泉代表山东工人参加“全国职工马拉松赛”,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1989年青岛工人代表队在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全国职工健美、健美操比赛”中,夺得3枚金牌,3枚银牌,团体总分第二名。
  青岛市的职工体育,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市总工会分别于1979年、1985年被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1987年被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评为“全国职工足球活动先进城市”。同年,青岛市的职工广播操活动,被《工人日报》列为“1987年职工体育十件大事”之一。1989年青岛市被全国总工会、国家体委评为“百万职工冬季长跑活动先进城市”。1990年又被评为“全国职工百日锻炼迎亚运活动”先进城市。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