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三节 节目的编审与调度


  50~60年代,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实行三级审稿,即先由各组组长负责审阅编辑记者采写的稿件,然后送编辑部负责人审阅,最后由分管宣传的副台长审阅签发。80年代以后的宣传工作实行了新的管理办法,一是实行稿件的审理程序和编审制度。每周星期五由电台副台长召集各部主任,研究下周报道中心,组织宣传报道。每天下午5时在总编室召开碰头会,副台长、总编室正副主任、新闻部负责人和组稿副主任参加,研究次日早新闻的内容、播出顺序和定稿。政治广播稿件的编审,由新闻部、专题部记者将自采稿件和通讯员来稿,先交编辑处理,然后交组稿副主任或责任编辑初审,并编排成一组稿子,交有签发稿权的电台正副台长或总编室正副主任、新闻部负责人签发,交播音部录制,最后由播音部负责人审听后播出。文艺广播节目(包括稿件),由文艺部编辑先对节目编辑加工合成,然后交文艺部主任审阅签发,重点稿件或把握不准的稿件则交电台正副台长审阅签发。每周文艺节目播出程序,由文艺部负责人审阅签发。各类节目录制好以后,均经分工编辑审听后播出。二是执行节目调度程序。遇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和晚间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时间延长,或临时需要转播中央台、山东台节目时,电台总编室接到通知后,由负责这一工作的人员立即到增音组更改变换节目。三是规定了人民来信的处理办法。由总编室统一负责处理信访工作,其中人民来信先由总编室有关人员拆封后,根据性质分别交给各部处理,属于申诉案件的来信就转给有关单位处理,或派人到有关单位走访协调解决。文艺广播的来信均由文艺部处理。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四节 通联工作


  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从50年代初就开始抓通联工作。1950年1月7日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为加强广播工作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的组织,必须重视并经常关心广播工作,各机关党的领导干部要主动到广播电台播讲,并亲自组织广播稿件,供给广播参考资料,把广播电台当成一座公共讲台。工、青、妇等团体,应负责办好职工、青年、妇女节目。”通知还要求“为加强广播工作,各部门党的委员会与支部应有一人分工广播收听工作(或由宣传委员或干事兼任),在业务上和广播电台联系并受广播电台指导。在各群众团体中可组织广播小组。以上二者应经常收集听众对广播的意见和要求”。青岛台认真贯彻通知精神,积极开展通联网的建设工作,到1950年5月底全市建立广播小组71个,组员1 148人,每月采用广播小组的稿件占通讯员来稿的1/2左右。仅4~5月来台广播人数即达?1 638?人。同时,青岛台还与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联合举办《对职工广播》、《对青年广播》、《对妇女广播》等专题节目。从50~80年代电台始终实行“采、通、编合一”的办法。因此编辑部记者都联系了一批骨干通讯员。70~80年代,青岛市的市直企业局和多数行政局,以及较大的工厂企业和部队都建立了报道组,有的还设有专职通讯员。为了发挥通讯员的作用,电台每隔几年对通讯员队伍进行一次整顿。电台要求通讯员必须是政治觉悟高、生产(工作)积极、作风正派,能联系群众,有一定写作能力,又热爱广播工作的积极分子。符合上述条件的,经所在单位党组织审查推荐,经电台同意后聘为广播电台通讯员。聘任的通讯员,一类是向电台及时反映新闻信息的,一类是采写稿件的。通联工作由电台各宣传业务部门负责。来稿登记、用稿统计、稿费发放,都由各部门对口处理,没有设专门的通联部。到1985年,全市各大局、千人以上工厂企业以及各县、区、乡(镇)都设有专职通讯员,共有专职和业余通讯员1 512名。在农村6县1区各设1名特约记者。对通讯员的管理由记者和分管主任定期分片召开通讯员会议,传达宣传报道要求,总结前段来稿情况,提出选题。每月还召开一次特约记者会议,请县、区党的宣传部门和广播站派人参加,汇报各县、区、乡(镇)的“两个文明”建设情况,研究报道,提出选题计划。
  通讯员的来稿逐年增加。以电台新闻部为例,1980年11 847件,1981年11 901件,1982年20 034件,1983年22 143件,1984年24 546件,1985年31 797件,1986年35 814件。采用通讯员来稿一般平均占来稿的40%左右,占整个节目用稿的80%以上。
  为了提高通讯员的新闻理论水平、采写水平和激发通讯员的积极性,青岛台十分重视对通讯员的培训和表彰工作。一是有计划地对通讯员进行培训。1965年初,与市南区职工干部业余学校、青岛日报社联合举办业余学习班(半年期),对骨干通讯员进行培训。由青岛台和青岛日报社编辑、记者讲授新闻基础知识,怎样采写新闻、通讯、特写、录音报道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委宣传部、青岛日报社、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通讯员学习班,共10期,分别由3个单位派员讲授新闻业务的基础知识、通讯员的任务和修养等。二是由部分工厂、部队等单位派通讯员到电台各宣传部门实习,和电台编辑、记者一起采编稿件,或协助电台办专题节目,边干边学。三是表彰奖励优秀通讯员和先进报道组。1981年表彰奖励先进报道组36个,一等优秀通讯员10人,二等优秀通讯员82人;1982年表彰奖励先进报道组22个,特等优秀通讯员9人,一等优秀通讯员29人,二等优秀通讯员162人;1983年表彰奖励先进报道组27个,一等优秀通讯员33人,二等优秀通讯员193人;1984年表彰奖励先进报道组13个,一等优秀通讯员49人,二等优秀通讯员172人;1985年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对外宣传小组、青岛日报社、青岛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召开会议,表彰奖励优秀集体39个,其中优秀报道组27个,优秀个人581名;1986年市委宣传部表彰全市优秀通讯员354人。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二章 有线广播

第一节 农村有线广播站、网


  农村广播收音站 建国初青岛农村仅崂山郊区有几台收音机。为使更多的人听到广播,1950年4月,中央人民Gov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接着中央广播事业局发出了《为实施新闻总署〈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的通知》。各县根据这一决定和通知,先后建立了广播收音站,配备了收音机,设1名专职收音员,开展了收音网工作。收音员按时抄收或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台的新闻、政令、方针、政策和中央擎天柱的重要讲话等,并提供给县委和县Gov领导,重要的消息还印发到全县各地,为各地办黑板报提供宣传材料。各县收音员经常带着收音机深入集市和乡村,组织广大农村群众收听。同时了解群众的生产、思想情况和对广播的意见,及时反映给电台和县委宣传部。经过5年的努力,收音网发展起来。如胶南县在全县建立136处收音站,有收音机181台;莱西县建立32处收音站,有收音机58台。这在当时农村交通不便、报纸不足的情况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农村有线广播网 1955年9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发出在全国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逐步建立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指示。12月,第三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又提出“采取民办公助,从点到面,从简陋到正规,从集体收听到单独收听”的方针,以适应过渡时期初级阶段建设和初级阶段改造的伟大任务的需要。12月30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发展农村广播网》的社论。1956年1月,中共中央颁发《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关于“基本上普及农村广播网”的规定。根据这些指示和规定,各县在广播收音站的基础上,开始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建设。因广播事业初创,人员少,经费短缺,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建设很慢。县(区)至乡的广播线路大部分借用电话线路通广播,乡以下是群众集资筹建的线路。
  1958年以后,各县广播站认真贯彻中央广播事业局提出的巩固、提高、适当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使广播更好地为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建网的指示;以及山东省Gov关于农村广播网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管理的规定。经过近十年的巩固、整顿、提高和发展,到1966年,各县共建立公社放大站53处,大部分公社设有广播网维修管理员。这十年还架设广播专线2535杆公里。全市农村通达广播的大队占60%左右,共安装喇叭近10万只,入户率20%左右,有扩音机61台,总功率23.05千瓦。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有线广播网出现单纯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的现象,但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建设仍有一定的发展。到1976年各县广播站共架设县到公社信号线路1 314杆公里,公社至大队馈送线路6 000多杆公里,159处公社建立了放大站,绝大多数生产队都通广播,农户喇叭近90万只,入户率7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县广播局(站)在当地党委、Gov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整顿、巩固、发展”农村广播网的方针和中共中央(1983)37号文件关于“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进一步调动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各县(区)积极主动地更新线路,整顿村的广播网路,同时,为乡(镇)广播放大站增添设备,使农村有线广播事业向高标准、高质量方向发展。到1986年,乡(镇)广播站共有正式职工391人,乡(镇)广播站共有扩音机3 323台,比1984年增加1倍多,总功率377.62千瓦,比1984年增加60%。这期间新架和更新县至乡信号线路1 363.4杆公里,乡至村馈送线路6 937.77杆公里,农户喇叭发展到100万只,其中推广音质较好的动圈喇叭7.2万只,入户率84%,基本实现了乡乡村村通广播。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二章 有线广播

第二节 县(市)区广播台(站)


  县(区)广播台(站)是根据中央广播事业局的指示,在县(区)广播收音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1955年秋,即墨县广播站首先建成播音,接着胶县、莱西、平度、崂山和胶南县的广播站于1956年5月到1957年3月相继建立并播音。
  建站初期,6县广播站共有职工36人,200~550瓦扩音机6台,总功率2.8千瓦。当时受人员和设备的限制,县广播站主要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自办节目很少,每天播音时间2~3小时。因扩音机输出功率小,对下无专门传输线路(利用电话线路),因此终端(农户)的收音质量很差。
  到1966年,县广播站的扩音设备和传输线路有了一定的改善,6县广播站的职工发展到127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一部分县广播站实现了广播载波化,大部分县广播站实现了广播专线化,解决了长期以来电话、广播互相干扰的问题,有线广播的传输质量和收听效果比过去有了明显提高。1976年和1979年,黄岛区和沧口区广播站先后建立并播音。这时的广播宣传仍以转播上级台重要节目为主。自办节目为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区)站和线路建设有了更快的发展。到1986年,平度、胶南和崂山3县的广播站先后改建为广播电台。这时的台(站)从人员、设备到传输线路更为配套完善。各台(站)共有职工244人;更新了扩音机,增添了测试设备,有500瓦以上扩音机16台,总功率8.75千瓦。实现了有线广播传输线路专线水泥杆化,有线广播的质量大大提高。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二章 有线广播
第二节 县(市)区广播台(站)

平度人民广播电台 


  平度县广播站于1956年10月1日建成,1957年1月1日正式播音。有职工8人,550瓦扩音机1台,架设广播支线77.5公里,安装喇叭425只。全天播音3小时,其中自办节目15分钟,办有《农村园地》、《农村工作讲座》、《科学与卫生》、《天气预报》和文艺节目等。到1959年,全县28处公社相继建立了广播放大站。1976年该县原有公社划为45处公社,随之建立45处公社广播放大站,其中43处公社广播放大站都设有550瓦以上扩音机,总功率为26千瓦,架设信号线路200杆公里。
  1984年10月1日,平度县广播站改建为平度人民广播电台。1986年有职工60人,550瓦扩音机2台,架设信号线路376.5杆公里,馈送线路2 280.1杆公里,入户喇叭27.13万只,入户率99%。全县45处乡(镇)广播站有职工84人,扩音机1 645台,总功率145.87千瓦,其中有9处乡(镇)广播站自办节目。
  平度人民广播电台自1984年建立到1986年,每天播音时间由原来6小时25分增加到7小时50分。其中自办节目5小时30分,办有新闻性节目《本县新闻》、《要闻简报》、《今日新闻》。专题节目有《学习》、《为您服务》、《平度之声》、《青少年之友》、《农业科技》等。文艺节目有《每周一歌》、《曲艺》、《戏剧》等。服务性节目有《广告》、《天气预报》、《电视消息》等。1986年被上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183件。该电台由于举办广播讲课和宣传工作成绩突出,台负责人出席了1980年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1981年编写的对话《怎样挑选小猪》和录音报道《打开山门请财神》、1985年采编的通讯《他一直不是万元户》,分别被山东省广播电视厅评为好稿件和优秀稿件三等奖。
  平度县广播电视局与平度人民广播电台实行局、台合一体制。电台设有新闻部、专题部、播音部、技术部。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二章 有线广播
第二节 县(市)区广播台(站)

胶南人民广播电台


   胶南县广播站于1957年3月建成播音,有职工6人,500瓦扩音机1台,自架广播线路26杆公里,有广播喇叭419只。全天播音3次,4~5小时,其中自办节目1小时,办有新闻性和文艺性节目。1960年全县社社村村通广播,广播线路总长为2 232条公里,安装广播喇叭1.3万只。1972年全县24处公社先后建立广播放大站。全县有扩音机30台,总功率8千瓦,入户喇叭15.2万只,入户率94%。1986年县广播电台有职工42人,500瓦扩音机2台,架设信号线路228杆公里、馈送线路?1 169?杆公里,入户喇叭17.95万只,入户率95%。24处乡(镇)广播站有职工62人,扩音机36台,总功率19.8千瓦。
  1986年胶南县广播站改建为胶南人民广播电台,并于当年国庆节正式播音。全天播音7小时25分,自办节目5小时05分。办有新闻性节目《新闻》、《快讯》;专题性节目《听众生活》、《听众信箱》、《家庭园地》、《科学知识》、《卫生与健康》;文艺节目《每周一台戏》等。1986年被上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70件。
  胶南人民广播电台由于发展农村有线广播事业成绩突出,曾出席中央广播事业局1975年、1978年召开的全国广播工作会议。1978年被授予山东省广播战线先进集体称号。1985年采写的《家乡的祝愿》稿件,在当年省好新闻评选和全国好新闻评选中分别荣获一等和三等奖。1986年采写的《媳妇当家合家乐》,在第五届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中获特等奖,在第八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新闻专稿一等奖。
  胶南县广播电视局与胶南人民广播电台实行局、台合一体制。电台设有新闻部、专题部、播音部、广告文艺部、技术部等。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二章 有线广播
第二节 县(市)区广播台(站)

崂山人民广播电台


  崂山县广播站(1961年前是崂山郊区广播站)于1956年11月建成播音,有职工5人,500瓦扩音机1台,架设广播线路15杆公里,31双线公里,安装喇叭540只。1958年开始筹建公社放大站,到1970年全县17处公社、436个生产大队,社社建起广播放大站,队队建起广播室。架设县到公社信号线路119杆公里,公社至大队馈送线路442杆公里,入户喇叭9.46万只,入户率80%,全县有扩音机500多台,总功率7.6千瓦。1986年,县广播电台有职工33人,500瓦扩音机2台。有13处乡(镇)广播站,共有职工45人,扩音机498台,总功率73.7千瓦。全县架设信号线路113.2杆公里,馈送线路528杆公里,入户喇叭12.09万只,入户率73%。红岛乡、棘洪滩镇和城阳镇广播站自办节目。
  崂山县广播站建站时自办节目3小时,办有《崂山新闻》、《崂山生活》等。以后增加到每天3次播音,共7小时左右。1986年崂山县广播站改建为崂山人民广播电台,并于当年国庆节正式播音,全天播音7小时25分。除转播上级台有关节目外,自办节目4小时45分。自办新闻性节目有《崂山新闻》、《快讯》、《简明新闻》;专题节目有《为听众服务》、《生产科技》、《家庭生活》、《政策问答》、《崂山新貌》等;文艺节目有《每周一歌》、《地方戏曲》等;服务节目有《信息与广播》、《天气预报》等。1986年被上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146件。
  崂山县广播电视局与崂山人民广播电台实行局、台合一体制。组织机构有编辑室、事业股、技术股、秘书股、广播电视服务公司、音像制品发行管理站等。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二章 有线广播
第二节 县(市)区广播台(站)

即墨县广播站 


  于1955年秋建成播音,有职工5人,500瓦扩音机1台,架设广播专线40杆公里,安装喇叭120只。每天2次播音4小时,自办节目2小时,办有《新闻》和《文艺节目》。1970年全县26处公社相继建立广播放大站,架设信号线路160杆公里。全县有扩音机27台,总功率14千瓦,安装农户喇叭7.03万只,入户率41%。1986年县站有职工35人,550瓦扩音机2台,架设信号线路243.5杆公里,馈送线路1 087.97杆公里,入户喇叭18.2万只,入户率80%。全县30处乡(镇)广播站有职工66人,扩音机987台,总功率为94.8千瓦。南泉镇和普东乡广播站自办节目。
  1986年即墨县广播站每天播音6小时15分,其中自办节目3小时10分,办有《即墨县新闻》、《即墨生活》、《农业知识》、《广播讲座》、《广告》和文艺节目等。1986年被上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136件。
  即墨县广播电视管理站与即墨县广播站实行站、站合一体制。组织机构有编辑室、事业股、行政股。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二章 有线广播
第二节 县(市)区广播台(站)

胶县广播站 


  于1956年5月建立,1957年1月1日正式播音,有职工7人,550瓦扩音机1台,架设农村广播信号线路51.7杆公里,安装喇叭168只。全天播音3小时40分钟。自办节目45分钟,办有《胶县生活》、《大众园地》。1971年全县17处公社先后建立广播放大站,架设馈送线路184.6杆公里,安装农户喇叭11万只,入户率88%。全县扩音机有19台,总功率14.6千瓦。1986年县站有职工33人,扩音机4台,输出功率2.2千瓦,架设信号线路189杆公里,馈送线路810杆公里,入户喇叭12.3万只,入户率86%。全县20处乡(镇)广播站有职工58人,扩音机27台,总功率23.6千瓦。   1986年胶县广播站全天播音7小时,自办节目3小时30分,办有《胶县新闻》、《快讯》、《科普与生活》、《为您服务》和文艺节目等。1986年被上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193件。
  胶县广播电视局与胶县广播站实行局、站合一体制。组织机构有编辑室、机线股、人秘股、广播电视器材供应站、音像发行管理站等。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二章 有线广播
第二节 县(市)区广播台(站)

莱西县广播站 


  于1956年5月1日建成播音,有职工5人,200瓦扩音机1台,全县安喇叭116只,城区有高音喇叭5只。每天播音2小时30分,其中自办节目1小时15分,办有《莱西农村》和文艺节目。
  1958年10月莱西县并入莱阳县,莱西县广播站撤销。1962年莱西县又单独建立,县广播站也于5月1日恢复播音,有500瓦扩音机2台。1964年整修和新架设广播线路202.5杆公里,有广播喇叭9050只,每天播音2小时30分,自办节目1小时30分。1970年全县22处公社都建起了广播放大站,实现了社社队队通广播。1986年,县站有职工28人,架设信号线路177.6杆公里,馈送线路933.5杆公里,入户喇叭9.5万只,入户率59%。全县22处乡(镇)广播站共有职工70人,全县有扩音机23台,总功率为13.5千瓦。
  1986年每天播音6小时,其中自办节目3小时25分,办有《本县新闻》、《专题》、《信息服务》和文艺节目。专题节目设有《前进中的莱西》、《科技知识》、《听众之友》、《法制园地》等专栏。1986年被上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64件。
  莱西县广播电视局与莱西县广播站实行局、站合一体制。组织机构有办公室、编辑组、机务组、线务组、广播电视服务组、音像管理站等。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二章 有线广播
第二节 县(市)区广播台(站)

黄岛区广播站 


  1976年12月4日建成播音,有职工6人,250瓦扩音机1台,架有信号线路23杆公里。到1986年,区站有职工8人,800瓦扩音机1台。乡(镇)广播站4处,有职工6人。全区扩音机96台,总功率7.1千瓦。有信号线路28杆公里,馈送线路116?5杆公里,入户喇叭1.67万只,入户率92%。区站每日播音7小时15分,自办节目55分钟,办有《新闻》、《今日黄岛》、《科学与生活》、《理论与学习》和文艺节目等。1986年被上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47件。
  黄岛区广播电视局与黄岛广播站实行局、站合一体制。组织机构有办公室、编播室、机线科、广播电视服务部。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二章 有线广播
第二节 县(市)区广播台(站)

沧口区广播站 


  1979年10月建成播音,有职工5人,550瓦扩音机1台。当时以城区广播为主。架设信号线路11杆公里,接通7个街道办事处、部分区级机关单位和2个近郊公社。2个近郊公社放大站,有职工4人。城区和农村共安装喇叭6 862只。区站每天播音3次,共7小时,自办节目2小时30分,办有《新闻》、《科学与生活》和《文艺节目》。
  1986年区站有职工5人,全区有扩音机15台,输出功率为2.5千瓦,架设信号线路7.6杆公里,馈送线路12.7杆公里,入户喇叭6 400只,入户率73%。区站每天播音5小时50分,自办节目1小时15分。自办节目有《文艺》、《科技》、《学习与生活》以及《本区新闻》。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二章 有线广播

第三节 农村有线广播宣传


  县(区)广播台(站)的广播宣传以各县(区)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为主要对象。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县委、县Gov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农民关心的问题进行宣传。各县广播站建站初期到1964年前,站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广播网的建设上,编播力量薄弱,还没有形成以广播宣传为中心。这时的宣传工作,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有关重要节目为主,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对农村广播》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全省联播节目》、《文艺节目》等。自办节目,只有1~2小时,为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节目的一揽子形式。1964年和1966年的第八次、第九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县广播站在县委的领导下,更好地联系当地实际,自己办一部分自办节目,供县级领导机关因地制宜地直接向本县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更好地为党的中心工作和当地农民服务,这是我们广播工作重点面向农村广播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县广播站在县委和县Gov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两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改善传输条件和服务手段,充实编播力量,自办一些固定的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文艺性节目。其中政治类广播有《本县新闻》、《科学知识》、《为您服务》、《理论、科技讲座》、《农村各地》、《报刊选播》等;文艺类广播有《每周一歌》、《地方戏曲》、《音乐》等。自办节目的时间一般在2小时左右。同时注意发挥广播的特点,采编一些带音响的新闻、通讯。为了搞好宣传报道,较普遍地开展了通联工作,通讯员来稿成为播出稿件的主要部分。这期间,广播宣传逐步走上正规,宣传效果逐步增大,得到了县委和县Gov的重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县广播台(站)深入宣传党在农村的经济改革政策,宣传勤劳致富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1980年和1983年的第十次、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县广播局(站)是县一级的新闻机关。每天在转播好中央台和省台主要节目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县委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群众需要,办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性、知识性、文艺性、服务性的广播节目,做到地方化、大众化、通俗化”;“农村有线广播是县委领导的以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为主要对象的宣传教育工具。是县委直接用来宣传政策、指导生产的得力工具”。中共中央(1983)37号文件和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还强调指出:“各级广播电视机构,既是新闻宣传机关,又是事业管理机关,中心工作是宣传。”各县(区)广播局(站)认真贯彻中央和这两次会议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广播的根本性质和根本任务,树立了以宣传为中心的思想,并切实加强了领导。县(区)局(站)的主要擎天柱亲自抓宣传,并分工一名领导靠上抓,普遍地调整了机构,增加了编播力量。到1986年,各县(区)广播台(站)编播人员增到51人,其中大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0%,各县(区)广播台(站)自办的节目、栏目不断增加,内容日益丰富。先后办有《本地新闻》、《学习园地》、《广播讲座》、《青年之友》、《法制园地》、《科技服务》、《听众信箱》、《经济信息》、《凡人风采》、《每周一歌》、《戏曲欣赏》等节目。
  80年代,各县(区)台(站)在组织宣传报道中,针对过去在宣传形式上单调、平淡、一般化,在宣传内容上形不成重点和中心不突出的问题,以新闻节目改革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宣传工作的改革,使广播节目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效益明显增大。首先,在“快”、“短”上下功夫,使广播新闻次数、播出时间和信息量不断增加。1986年新闻节目次数由过去每天1~2次增加到4~5次,每日播出时间由原来37分钟增加到55分钟,每次播出稿件由过去5~6件增加到10件左右,同时较普遍地增设了《快讯》或《简讯》节目。是年各县(区)台(站)播出稿件30 918件,其中自采稿件5 641件,较过去增加1倍多。其次,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区)委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对具有方向性、倾向性和群众最关心的典型问题、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深入采访,精心编写,进行宣传或连续报道,形成每阶段的宣传中心。如1986年,崂山人民广播电台针对农民群众担心致富政策有变,及时采编播出了连续报道《市人大代表丁晖投资办厂勤劳致富》、《红岛镇党委、Gov为养鸡大户Our Party员韩君德撑腰壮胆》等20多篇重大典型,从而坚定了干部、群众劳动致富的信心。第三,发挥广播有声、有响、形象生动、吸引力强的优势,使节目“活”起来。在稿件采写和节目编排形式上多采用录音报道、录音通讯、现场报道、对话、说新闻、讲故事、啦家常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群众;在广播口语上采用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带有新鲜的泥土味,使农民听得懂、乐意听。
  新闻节目的改革带动了其他节目的改革。各台(站)为适应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加强了农村改革和科技兴农等的宣传,开设了《农业科学与知识》、《致富经验介绍》、《商品信息》、《为听众服务》、《卫生与健康》、《法制教育》、《政策问答》、《新风赞》以及青年、妇女等专题节目,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平度人民广播电台运用广播讲座的形式,在农历每月的初九、十九、二十九定期向农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县委书记带头讲课,每次讲课开放全县广播喇叭,平均20多万人收听。胶南人民广播电台采访编写的录音访问《媳妇当家合家乐》,1986年12月20日播出后,在全县干部和农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该节目获第五届全国优秀节目评选特等奖,第八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一等奖。
  各台(站)自办节目都达2~5小时,最多5小时30分。由于广播台(站)离农民最近,可以随时摸到农民群众脉搏,听到农民的要求,因此能准确地反映本地农民的呼声。同时将县委、县Gov有关农村的具体政策、指示,全县每天发生的大事,涌现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及时向全县传达介绍。许多农民称赞说:“喇叭虽小,能知天下事,能教给我们科学种田、劳动致富门路,时刻离不了。”
  在认真办好新闻和专题节目的同时,各广播台(站)也很重视文艺节目。充分发挥地方台(站)的优势,设法多录制一些当地农民喜爱的地方戏曲。如胶县、胶南县广播台(站)录制的茂腔,即墨县、崂山县广播台(站)录制的柳腔,乡音乡土,尤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另外各台(站)还增设《群众点播》、《每周一歌》、《戏曲欣赏》、相声等节目,满足群众的要求。
  宣传改革使各广播台(站)的宣传工作基本走上正规,较普遍地建立了半年和一年的优秀稿件评选制度,并开展通联工作,有计划地培训骨干通讯员。1986年各县台(站)共有骨干通讯员1 656人,全年来稿52 206件,比1984年增加45%。其中平度、胶南两县来稿超过万件。各台(站)1986年被上级新闻单位采用的稿件达905件。1985~1986年在全国、山东省优秀稿件节目评选中,有13件获奖。
  由于农村有线广播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和直播、快速等特点,以及广播宣传在实践中取得的良好效果,因此,有线广播被县委和县Gov用以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向农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部署工作,组织学习等。各县(区)运用有线广播的形式主要有:广播大会、广播报告会、广播讲座、干部广播大会和紧急动员会等。
  乡(镇)广播站主要是转播县(区)站的节目,也有少数自办一些不固定的新闻和专题节目。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三章 电视广播

第一节 市电视台


  青岛电视台于1970年5月开始筹建,1971年9月14日建成开播。台址设在青岛贮水山公园(现为青岛儿童公园)内海拔40米高的平台上。台内架有160米三角自立式电视铁架塔1座,建有发射机房、配电室等600平方米2层技术楼房,在公园内海拔70米处还建起80平方米收转机房,自装1千瓦黑白电视发射机1部,购置860型电视收转机3部。当时,经山东省广播事业局和中央广播事业局批准为青岛电视转播台,用4频道试转北京电视台和山东电视台节目。由于接收泰山、大泽山等中转台的传输信号太弱,试转效果不好,连续4年经常处于停播状态。为了解决转播质量差的问题,青岛电视转播台购置国产电影放映机、日本ITC公司产全信号黑白摄像机和北京电视设备厂生产的1千瓦黑白电视发射机各1部。1974年又新建300平方米技术楼房,于1975年开始每周试播两次电影故事片,并开始搞图片报道、电视讲话和现场试播小型文艺节目,效果较好。    1976年1月1日,经中共青岛市委上报中共山东省委批准,并由山东省广播事业局报中央广播事业局电视办公室备案,青岛电视转播台改为青岛电视台,打“青岛电视台”台标,并继续试播电影和北京电视台供给的电视新闻片。同时积极筹措自办节目的设备,从日本进口1200P彩色摄像机3台、5850录像机4台,并派记者到大连电视台进行培训,因陋就简建起冲洗拷贝电影胶片的暗室。1976年初,将自装1千瓦黑白电视发射机改装成彩色电视发射机,并于上半年在青岛市少年宫实况转播歌剧《江姐》。1978年,在中共青岛市委和山东省广播事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进口部分新闻摄影机、彩色摄像机和彩色录像机等,建立了黑白电视中心和信号控制室,修建了一个98平方米的简易演播室,初步具备了自办节目的能力。除摄制电视新闻片、新闻图片外,还录放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以及青岛市的文艺节目和教育节目。
  1979年1月18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正式颁发给青岛电视台电视4频道执照,同时确定增设1个电视频道。同年,青岛电视台新购置彩色电视电影机2部、录像机2部、便携式彩色摄像机和录像机各2套,还建起了分米波电视信号接收点,使节目录制能力和播出质量大有提高,能够全部播出彩色电视节目。同年7月用上彩色活动台标,播音员出图像报节目和口播新闻。10月由试播改为正式播出。12月1?4兆赫分米波送到青岛,正式转播中央电视台和山东电视台节目。
  青岛地区多山,1978年又划进3个县1个区,城乡区域扩大。为了增加覆盖率,1980年8月,电视台购置和使用10千瓦彩色发射机,除覆盖市区外,市郊和4县1区可覆盖50%以上。1982年购买1部10千瓦彩色发射机,筹建电视7频道。1983年1月开始试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2月10日正式转播。1983年又购进1部10千瓦彩色发射机作为7频道备机。1985年国务院为解决边远地区收看好中央电视台节目,赠送给青岛电视台天线直径7.5米的卫星地面接收站1座,安装在贮水山公园海拔65米处,于9月6日顺利开通,转播的中央电视台节目图像清晰,音质明显提高。1986年初,用23频道、1千瓦彩色发射机试转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
  1981~1986年,青岛电视台先后进口一批电视专用录像、摄像设备、仪器,增添了交通工具。电视台已拥有1英寸广播级彩色录像机和3/4英寸彩色录像机50多台,3管式彩色摄像机和单管式彩色摄像机24台,并有数字式时基校正器、视频特技发生器、计算机英汉字幕机、数字式声音延迟器等多种视频音频信号处理加工设备。尽管电视设备还不完全配套,但一般能完成摄影、洗印、录制、实况转播、收转、发射等任务。
  1984年,电视台录制部的技术人员研制成功以CMC—80单板机为中心控制部件的TVS—80电视节目自动播出装置。当年8月投入使用,大大减轻了值机人员的紧张程度,提高了安全优质播出的可靠性。11月通过技术鉴定,获青岛市1985年度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6年9月电视台录制部的技术人员又研制成功TVS—160电视节目自动播出系统,获全国计算机应用展览会优秀项目二等奖,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项目一等奖。

TOP

第二篇 广播电视  
第三章 电视广播
第一节 市电视台

青岛电视台发射机发射功率和人口覆盖率表
6.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