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三章 音乐舞蹈
第一节 音 乐
青岛传统的民间音乐源远流长,特别是道教音乐,发展早、传世广、影响大。著名的乐曲有《离恨天》、《六问青天》、《东海吟》、《云石风松》、《雪地红花》等。
德国侵占青岛后,传统的民族音乐领地受到了西洋音乐的冲击。外国人居住区,西洋音乐盛行,《胶海关十年报告(1902~1911年)》甚至记载:“美丽的海水浴场……每日下午有演奏音乐的管弦乐队”。教堂的建立,使教会音乐也开始兴起。键盘乐器、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亦逐渐传入青岛。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则是日本音乐、西洋音乐、中国民族音乐鼎立的时期。
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市立中学、礼贤中学、文德女中、圣功女中等普遍设立了音乐课,一批专职音乐教师为普及音乐、培养音乐人才,发起成立了青岛音乐会。组织和协调各学校音乐活动,举办小型音乐会。暑假期间,青岛音乐会组织外地音乐家和市内音乐爱好者,进行交流和演出。1930年即墨县立中学举行音乐会,就有青岛音乐工作者王玫、谭抒真参加,并演奏了三个小时。30年代中期,青岛音乐工作者组织上海音乐家在福禄寿电影院利用放映空隙举办音乐演奏会,开创了在电影院内举办器乐演奏会的先例。
西洋乐器的制作亦有了发展。1935年,王玫在青岛制成了中国第一把小提琴,《青岛民报》对此作了专题报导和介绍。青岛音乐工作者还翻译了《苏联新音乐史》、《大音乐家的爱》等。这一时期,青岛市还有以外国侨民为主的业余西洋管弦乐团,成员二三十人,演奏的多是欧洲的古典名曲。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青岛殖民当局推行殖民文化,民族音乐遭到压制和摧残。青岛殖民当局和日本人的学校以及日侨团体都有管乐队,日本器乐曲和歌曲充斥乐坛。欧洲侨民组织的青岛交响管弦乐团,主要演奏西洋著名乐曲,听众多为外国人。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各大、中学校都有音乐团体成立。山东大学成立了大众歌咏团,青岛市立中学组成了联合歌咏团,教会办的中学也组成了中华基督教唱诗班,后又扩充为歌咏队,崇德中学成立了口琴队,社会上还成立了溪音歌咏队。青岛市立中学联合歌咏团先后教唱了《旗正飘飘》、《垦春泥》、《民主建国进行曲》等进步歌曲,还多次与青岛发电厂职工歌咏队联合举办音乐会,演唱过《同唱中华》、《黄河大合唱》、《插秧谣》和《黎明快来临》等。山东大学的大众歌咏团后来发展为大众音乐团,成为中共青岛地下组织领导下的音乐社团,经常参加活动的有100余人,演出的多为政治色彩浓烈、战斗力强的音乐作品,有《你是灯塔》、《团结就是力量》、《跌倒算什么》、《山那边好地方》、《你这个坏东西》、《黄河大合唱》等。1949年春,为庆祝营救被捕学生的胜利,迎接黎明,迎接解放,在中共青岛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以大众音乐团为主吸收校外音乐团体参加,举办了为期7天的“大团圆晚会”。这次演出活动,团结了学生,促进了学生运动的发展。
青岛解放后,音乐活动发展迅速,国内著名音乐家和外国乐团纷纷到青岛举办音乐会。1956年7月12~16日,著名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在青岛影剧院举行了小提琴演奏会,钢琴伴奏是他的夫人王嘉理。演出的节目有《爱的烦恼》、《匈牙利狂欢节》、《狂想圆舞曲》等。1956年8月31日,以维利·考夫曼为团长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柏林人民警察乐团来青,9月1~3日,连续为青岛市民演奏。1958年5月17、18日,中央广播乐团巡回演出音乐会在工人剧场举行,乐团艺术指导苏联国家大剧院男高音歌唱家、俄罗斯功勋演员、斯大林奖金获得者珂纳托里·奥尔弗诺夫参加了演出,并举行了独唱音乐会。
群众音乐团体纷纷建立。1949年12月18日,青岛市学生音乐团体联合会正式成立,简称“学音联”。团体会员单位有大众音乐团、祖国音乐团、学谊音乐团、溪音歌咏团、一中和二中音乐团、崇文音乐团、海燕歌咏团、学声音乐团、青春音乐团、海燕口琴队、群音合唱团等。50年代初,共青团青岛市委也组织成立了青年艺术团歌咏队,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青岛广播合唱团”。1957年青岛市职工艺术团合唱队成立,各区文化馆、俱乐部也深入基层组织音乐社团,开展音乐活动。
音乐创作呈现欣欣向荣的气象。音乐工作者的作品在《青岛日报》及其他音乐刊物发表,在山东省、青岛市或其他省、市广播电台广播。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小提琴回旋曲《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李铮,1950年)、《打虎队员歌》(卢剑善,1952年)、舞剧《罗盛教》配曲(李铮,1954年)、《信号员之歌》(王英,1955年)、舞剧《刘文学》配曲(李铮,1956年)、《飞向我们的理想》(吕起青,1957年)、《四姐五妹本是亲姐妹》(姚玉卿,1958年)、清唱剧《治山治水大联唱》配曲(李铮,1958年)、《积肥谣》(李嘉评,1958年)、《发工资》(段存洲,1958年)、《过时的黄历怎能用》(袁迁书,1958年)、《赞美我的祖国》(姚玉卿,1965年)。其中,《四姐五妹本是亲姐妹》入选建国10周年歌曲专辑《歌唱祖国》,《赞美我的祖国》入选《建国三十周年歌曲选》。
“文化大革命”时期,音乐演出和创作被扭曲,主要唱“语录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音乐界拨乱反正,乐坛呈现新局面。1978年,青岛市开始举办《青岛之夏》交响乐团音乐会,至1986年(改为艺术节)共举办了五届。第一届,1978年8月10~24日举办。连续演出了11台23场不同形式的音乐节目130多个。应邀参加音乐会的有著名歌唱家、钢琴演奏家刘淑芳、娄乾贵、周广仁、叶佩英、黎信昌、俞敬东等。第二届,1979年7月31日至8月18日举办。参加演出的有中央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乐团、天津歌舞团的歌唱家和演奏家,以及青岛市的音乐工作者近200人,共演出37场,130多个节目,观众6万余人次。第三届,1980年8月10~20日举办。中央、外地音乐团体及青岛市专业、业余演员800余人参加演出。其中,有中央乐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罗天婵、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杨比德、上海民族乐团著名琵琶演奏家汤良兴、著名二胡独奏家肖白墉等。共演出54场,110多个节目,观众5?8万余人次。第四届,1981年8月8~17日举办。哈尔滨歌剧院、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工团及青岛市歌舞团、市职工艺术团、红领巾艺术团、市艺术馆等单位的专业和业余演员数百人参加演出。参加演出的有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腾清泉、尚家骧,男低音歌唱家温可铮,女指挥家吴玲芬和青年女高音歌唱家莫纪纲等。第五届,1985年7月22~28日举办。北京舞蹈学校、上海乐团、天津乐团、上海京剧一院、青岛市歌舞团、青岛市红领巾艺术团等参加演出,共安排了7台音乐舞蹈节目和1台京剧节目。其中,北京舞蹈学院的芭蕾舞专场,演出了《天鹅湖》、《唐·吉诃德》、《海盗》等。第六届,1986年7月24~29日举办。以青岛市专业和业余艺术团为主,演出音乐、舞蹈、曲艺、戏剧节目,仅邀请中央音乐学院巡回艺术团参加。分别在12个剧场演出了15台、近300个不同艺术形式的节目,近1 000名演员参加了演出。青岛市歌舞团管弦乐队演出了市专业剧团的首场专场音乐会,指挥是特邀天津乐团青年指挥家张椿和(第六届音乐会已更名为“青岛之夏”艺术节)。
这一时期,音乐创作形成了作者群,新人新作迭出,作品更趋成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音乐作品有:《渔鼓迎春》(段存洲,1978年)、《春雨》(姚玉卿,1979年)、《好孩子要诚实》(李嘉评,1981年)、《我爱祖国的大自然》(李嘉评,1981年)、《石老人的故事》(段存洲,1981年)、《爱在心窝里》(姚玉卿,1982年)、《老师,你好》(李嘉评,1982年)、《小字典,我的好伙伴》(李嘉评,1984年)、《小小白杨》(李嘉评,1985年),《祖国你有多少花》、《摇篮曲》、《乡村谣》、《五彩的小河》、《每当我送信来到这里》、《党把人民爱心里》(均为智树春创作),分别在全国举办的征歌比赛中(1981~1986年)获奖;《祖国你有多少花》、《摇篮曲》、《乡村谣》、《五彩的小河》等,分别由蒋大为、李光羲等演唱,并制成唱片或盒式磁带在全国发行。《春雨》、《登山曲》、《故乡的酸梅果》、《美丽的船》等(均为姚玉卿创作),先后被国内音乐院校选为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