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四章 棋  类

第一节 中国象棋运动


  青岛的中国象棋运动兴起于30年代。1929年全国闻名的象棋大师邵次明定居青岛,着力收徒传授棋艺。1936年邵次明邀请“象棋总司令”谢侠逊来青。1937年,邵次明和擅长下“蒙目棋”的名手朱瑞书及最热心提倡者郭锦卿成立象棋社,地址在浙江路青年会内。棋社的主要成员有:王修成、钮义正、张文遇、丁腾云、许慎斋、颜世俊、耿佰庄、金建勋、牟子升、蒋绍安、王书忱、孙玉崇等,社长邵次明、副社长朱瑞书、郭锦卿。1938年,象棋社举办了青岛市第一届象棋比赛,王修成获冠军、丁腾云获亚军、许慎斋季军。
  象棋社的发起人邵次明,是青岛市推广象棋运动的有功之臣。1938年,他在樱花满园的观赏会上,竖起红纸墨书的大字“邵次明象棋访友”,热心与棋手们对弈,交流棋艺,普及象棋活动。他还是《青岛时报》象棋专栏的主要写稿人。1939年,朱瑞书邀请全国高手来青表演。朱瑞书和谢侠逊登崂山旅游,途中下了一局蒙目棋,蒙目棋当时青岛仅朱瑞书一人会下,后来钮义正在朱瑞书的指导下学会此种下法,曾与朱瑞书下过两局,均弈和。1939年~1944年,象棋社陆续邀请外省各地名手来青岛对弈,其中有天津冠军田玉书,北京名手侯玉山、那建庭、徐词海,烟台名手林少南,辽宁名手崔质杰,山东潍坊名手陈天才等。1947年,青岛市举行象棋赛,方孝臻、迟锡三、林少南获前3名。
  1949~1956年,青岛市连续举办了8次比赛,除1955年冠军为钮义正外,其余7次均由迟锡三所获。1957年2月,青岛市象棋研究会成立。12月又成立了棋类运动协会,象棋运动逐渐趋于经常和正规。这年,研究会举行象棋冠军赛,方孝臻、迟锡三、戴光洁分获前3名。1958年以后的市级比赛,几乎年年举行。1959年,山东省举行首届象棋比赛,戴光洁获第一名。1960年,方孝臻参加省赛,获冠军。随后,方季臻以山东省冠军资格参加全国比赛,获第六名。1961年,青岛夺得省赛团体第一名。1962年参加省赛,又获团体第一名。方孝臻获个第一名,戴光洁获第三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市象棋比赛中断。
  1978年,参加省赛,王秉国获个人冠军。1979年,王秉国以山东省冠军资格参加第四届全运会象棋比赛,获个人第四名,被授予中国象棋大师荣誉称号。1978~1989年,青岛参加了历年全省比赛,除1982年外,团体冠军均为青岛队所获,个人冠军均是青岛选手,他们是王秉国、刘凤君、张广增。1989年4月,青岛市成立象棋协会,名誉主席牟周,主席李希贤。
  青岛的中国象棋国家级裁判徐进之从70年代开始撰写象棋论文,发表了数十万字。1988年,他在“棋友”杂志举办的首届中国象棋排局大奖赛中获得“排局师”称号。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四章 棋  类

第二节 围棋运动


  青岛市围棋运动兴起于30年代,当时在青岛的日本人办了一个围棋棋院,只限于日本人活动。世界著名围棋大师吴清源(华人)、木谷实等30年代访华赴上海时,曾路经青岛在棋院活动。
  青岛市下围棋最早和棋艺较高的要数王滋骞。王滋骞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与围棋国手刘棣杯、过惕生等来往密切。当时,青岛的围棋活动只限于家庭。1955年浙江路青年会开辟了围棋活动室,参加活动的有王滋骞、孙希朋、李纽秋、徐炳仁路轶群、沈同跃、孙纳正等。1958年2月,孙纳正、李纽秋在首届青岛市棋类比赛中,获得了围棋比赛冠、亚军。1958年全国华东围棋分区赛,路轶群代表青岛参加比赛。1959年4月山东省围棋赛在博山举行,青岛选手王滋骞、李纽秋参加。1960年10月,王滋骞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比赛。1962年3月全市少年围棋赛,郭焕文、殷丽华分获男女少年组冠军。1963年2月全市少年围棋赛,路学思、魏学明分获男女少年组冠军。
  60年代初期,青岛市就注重了对少年围棋选手的培养,多次举行少年围棋比赛,曾涌现出郭焕文、殷丽华、李丰厚、王世尧、路学思、魏晓明等杰出的少年围棋选手。“文化大革命”时期,围棋中断了比赛。
  青岛市围棋运动是随着中国的围棋热而不断升温的。60年代末,围棋高手聂卫平曾来青岛进行过交流。1975年,当时在山西队的围棋高手江铸久等和赴上海参加全国比赛的青海围棋队来青岛做过棋艺交流。当时虽省、市围棋比赛中断,但青岛市的围棋活动在王滋骞、沈同跃、徐炳仁、孙希朋、李纽秋、路轶群等老一代围棋手和他们的弟子郑世法、赵安平、于兆奇、耿立义等人的努力下,始终没有停止过。为了提高围棋水平,开眼界、长见识,郑世法和赵安平于1975年自费赴上海参观全国围棋比赛。80年代初,青岛市恢复围棋比赛。1980年8月,全市围棋比赛,郑世法、赵安平、于兆厅获前3名。10月,青岛队参加省围棋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赵安平获个人第三名。
  青岛市群众性围棋活动开展好的沧口区于1983年在少年宫办起了少年围棋班。当年11月,青岛参加省赛,获团体第二名,郑世法获个第三名。1984年10月,青岛参加省赛,获团体第二名,赵庭获个人冠军,于恪强获少年冠军。1986年,青岛参加第十三届省运会围棋比赛,获团体第一名,赵庭、郑世法分获个人第二名、第三名。在全国“围棋热”的推动下,从1987年开始,建工学院、少年宫、文化宫和台东体委等办起了围棋业余训练班,共训练500人左右,其中少年儿童约占1/3,使围棋后继人才不断涌现。1987年,市少年宫通过比赛选拔出12名(7~15岁)少儿棋手,成立了市少年宫围棋长训队,台东区还成立了青年围棋协会。在原北海舰队司令员苏军等的热情倡导下,青岛市围棋协会于1989年4月4日成立,名誉主席苏军,主席李令言。6月,在即墨电子元件厂厂长王新元的支持下,“益增棋社”成立。各高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围棋协会、棋社等组织。远洋船员学院成立了“忘忧清乐”棋社,并于7月举办了“船院杯”围棋团体赛,有16个队、48名棋手参赛。
  1989年2月,青岛市首次举办段位围棋赛,于属强、赵庭获业余5段,缪长天、范继森、王汝志、李子基获业余4段。当年,各围棋社、协会多次举办比赛。台东区青年围棋协会举办的“五四青年杯”围棋赛,首届 “益增杯”济南青岛围棋对抗赛,建工学院举办的山东省大学生围棋大赛等赛事频频。1989年12月20日,青岛市围棋社成立,国家围棋队领队华以刚、市围棋社名誉总教练江铸久、芮乃伟向棋社发来贺电。1989年,于属强首次代表青岛参加全国段位赛,在108名选手中名列第十六位,被授予专业初段。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四章 棋  类

第三节 国际象棋运动


  青岛市的国际象棋运动建国前已有开展,形成群众活动项目则始于50年代。“山东棋圣”邵次明,1957年赴上海担任全国棋类比赛副裁判长。比赛期间,他向棋王谢侠逊学会国际象棋。回青后,他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国际象棋讲座,培养了王滋普、徐义修、李克生、王世尧等一批骨干。1958年2月,举办了全市首次国际象棋赛,任孝通、王滋普分获冠、亚军。同年,王滋普在杨州举行的全国分区赛中以第二名进入决赛,在广州举行的决赛中获第六名。1959年4月,王滋普、李克生参加首届山东省国际象棋比赛,分获第一、第三名。9月,邵次明被邀担任第一届全运会国际象棋比赛裁判长。1963年,王滋普在市少年宫和市南区等处举办多期国际象棋训练班,培养出王建中、韩庚良等选手。“文化大革命”期间,国际象棋活动中断。
  1979年后,国际象棋活动陆续开展。纪蕴奇靠自学掌握国际象棋技巧,成为后起之秀。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沧口区少年宫办起了国际象棋短训班、长训班,进行义务授课,至1985年共培训800余名学员。1985年,他又在市少年宫举办的国际象棋训练班中任教,张磊、朱光顺、苏雪梅、张明、王莉、孙超、齐琳、王青伟都是他培养出来的优秀棋手。纪蕴奇还与刘凤君等人发起青岛市“琴岛——得贝杯”棋类优秀选手赛、青岛市“化纤杯”三项棋类优秀选手赛和青岛市棋手邀请赛等。1980年,市工人文化宫也开始了国际象棋活动,每年举办训练班1~2期,每期3个月,学员200多人。1983年8月,青岛市恢复国际象棋比赛。
  1986年,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国际象棋比赛中,青岛男队获团体冠军,纪蕴奇获个人第一名,蔡文宝获第三名。11月,纪蕴奇参加华东9省市职工棋类比赛,获个人第三名。1989年1月,纪蕴奇参加全国“广播杯”棋士赛,获第四名。国际象棋在开展活动中,得妻了晓翁村劳动服务公司、前哨机械厂、港务局、大港公司工会和青岛化纤厂等单位的热情赞助。1989年开始,李克生、王建中、王荣君分别在五中、37中、四流中路小学办起了少年儿童国际象棋训练班。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一节 射击运动


  青岛的射击运动始于1956年。这年2月,团市委、市体委在第一体育场举办首届业余射击教练员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和崂山郊区农村的青年团军体干部共95名学员。4月,又举办有115名学员参加的第二期训练班。这两批学员后来成为开展射击运动的骨干力量。同年7月,青岛市射击俱乐部成立后,在驻青部队训练场正式投入射击训练,以普及为主,与基层民兵训练相结合开展活动。11月,青岛派代表队参加全省首届射击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张淑琴、张淑玲、逄绩厚、张科礼、张广乾还代表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射击竞赛,张淑琴获小口径步枪3+10卧射第六名。1957年,全市有40个工厂、学校开展了射击活动,培养业余教练员50名,普通射手1747人。7月,省第六届运动会在青举行,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赛后,张淑琴、乔益可、逄绩厚、张科礼代表省队参加了在保定举行的全国射击分区赛,张淑琴在女子小口径步枪50米、100米10+10卧射中,以186环获这个项目的第一名,同时获100米3+10卧射第二名;乔益可获100米3+10卧射第一名。
  1958年,射击运动有了大发展,不仅开展于城市,也涉及到农村。这年10月,国家体委公布《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和项目标准,射击列入。射击运动的发展形成高潮,普通射手的人数增加到2.5万多人。在普及的基础上,从学校工厂选拔了40多名优秀射手进行业余训练,培养了青岛第一批射击运动员。当年,逄绩厚、徐国潭、兰仁溪、吕温泉、吕锡正、石伯谧、李桂珍、胡桂香、孙和等9名运动员被输送到省射击队。这年市队在全省射击比赛中又获团体冠军。1959年,射击专业队成立,调张科礼、林春胜、杨彩英、魏杰、王修邦、李来宝、张锡合、张建先进行训练。5月,在第八届省运会射击比赛中,以绝对优势获得团体冠军;获金牌4枚、银牌4枚、铜牌6枚。1960年,在全省比赛中,继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吕温泉破2项、黄克修破1项省纪录;纪家峰入选省队。1961年,射击专业队因经济困难解散,射击运动转向基层与民兵训练相结合。当年,又培养普通射手3884人。1962年,逄绩厚、张科礼、黄克修、吕温泉、丁汝长创省纪录,吕锡正达运动健将标准。1963年在省射击比赛中,青岛仍获团体冠军。到1965年,全市普通射手有7.8万多人,等级射手2000多人。
  1975年,射击运动恢复。1976年初组建一支业余训练队。1978年3月开始,连续举办了38期射击训练班,涌现出一批优秀选手。当年,青岛队参加第十一届省运会射击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1979年,张会群、高建敏参加全国第四届运动会射击比赛,张会群获男子多向飞碟200靶金牌,高建敏获女子小口径手枪慢加速金牌、平世界纪录。1980年,射击运动训练迁到胶南县进行。当年,青岛队参加全省射击比赛,获团体总分冠军;赵刚、张锐破省纪录。1982年8月,在第十二届省运会上,青岛队获少年组团体总分冠军。1983年,王德文在全国第五届运动会射击预赛中,以581环的成绩破小口径3×20全国纪录。1986年,在第十三届省运会上,青岛队获少年宫组团体第一名,成年组第十名,金牌9枚;赵红果在多向飞碟射击比赛中,184中破亚洲纪录。1987年,张永杰在全国第六届运动会多向飞碟项目中,夺得金牌。1988年,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青岛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夺得金牌12枚。在同年举行的全国首届城运会上,张永杰夺得男子多向飞碟的金牌。
1.jpg 2.jpg 3.jpg 4.jpg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二节 航空运动(滑翔)


  青岛航空俱乐部建于1957年7月,设址于沧口机场内。至年底,航空俱乐部基本上形成了教学、训练、机务维护及行政管理等比较完善的滑翔训练基地。当年10月,俱乐部开始为海军预科学校代训第一批学员,滑翔运动在青岛市正式开展起来。俱乐部除为海军预校代训处,还在青少年中普及航空知识及业余滑翔活动。1958年,航空俱乐部开展业余滑翔、无线电、航模集训,举办了山东省第一期专业滑翔队集训班。9月,李守德在全国滑翔跳伞比赛中获得高级滑翔机特技第六名。1959年5月,航空俱乐部与木材综合加工厂合作,设计制造出山东省第一架“51”号初级B型滑翔机,试飞成功。9月,李开河在第一届全运会滑翔比赛中,获100公里三角航线竞速第二名,贾敦强获初级滑翔机绞盘车牵引矩形航线起落第二名。1957~1966年,航空俱乐部共为海军、空军代训以及举办专业、业余训练班24期,培训滑翔学员1137名。
  1966年后,训练停止,队伍解散。1975年3月山东省青岛航空俱乐部恢复,更名为青岛市航空运动学校在新校址中华埠机场重新建立滑翔机场。1980年3月28日举行开学典礼。从1980年到1982年,该校共举办专业、业余滑翔班5期,培训学员180名。1983年后,青岛航空运动学校先后向省航等培养输送了罗成胜、张玉铭、霍石如、李良桢、何恒龙、韩洪钧、李开河、杨惠英等滑翔选手。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三节 航空模型运动


  青岛航空模型活动开展较早,建国前以“劳作”课的形式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建国后,中小学以科研活动为内容,开展航空模型运动。当时的模型简易,用皮筋弹射(橡筋模型),后来逐步开展自由飞模型、线操纵模型、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1957年,青岛市航空模型俱乐部成立,正式把航空模型纳入国防体育项目,在中小学中培养辅导员193人,航模组员1546人。当年,青岛参加第六届省运会航模比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8月,青岛直接参加了全国航空模型分区赛。1958年,中、小学中的航空模型运动,已成为学校课余科研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959年以后,航模运动主要在基层开展。当时,开展航模运动的单位有85所中、小学,从事航空模型活动的学员达1.4万余名。航模活动激发了青少年的兴趣,当时曾研制火箭起直升飞机模型、无线电操纵飞机模型获得成功。1960年9月,青岛入选国家队的赵学广代表中国航空模型队访问匈牙利,在二级自由飞模型飞机的对抗赛中,两次获得第一名。1963年10月,全省航空模型比赛在济南举行,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1966年以后,航模运动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断很久。1976年后活动虽恢复,但由于器材、场地的限制,加之没有赛事,开展缓慢。1980年,航模运动恢复竞赛。当年青岛参加全国青少年航空模型通讯赛,获综合团体第一名;1982年获P1B-2单项团体第二名;1983年获P1B-2单项团体第三名;1985年获P1C-2单项团体第一名、P1B-2单项团体第二名。在1980年、1982年、1983年、1984年、1985年的历次全省比赛中,青岛均获综合团体前3名。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三节 桥牌运动


  青岛的桥牌运动始于1976年。当时,山东省政协和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徐一贯常约苗瀛州、姜锡纯、徐祖廉等人在沈蕴昌家中玩桥牌。沈崇立及其友董宏、郑汝标、钟长声也参加了打桥牌的行列。几年后,他们的桥牌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1980年5月,在青岛体育训练基地潘兴常协助下,举办了两期桥牌训练班,后又在德县路小学办了两期。沈崇立、郑汝标主讲,培训学员120名,为推广桥牌运动播下了种子。此后,桥牌运动开始普及,队伍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各大专院校,国棉一厂、三厂更为广泛。1982年,全首届桥牌团体赛,8支队伍参赛,沈崇立、董宏、季琪、刘国安、希海鸣获冠军。1983年,市桥牌双人赛,参赛选手110名,季琪、刘国安获东西向第一名,刘志刚、毕灯原获南北向第一名。4月,郑汝标、谢央军、马毅、张洪弟参加山东省首届桥牌团体赛,获亚军。1984年4月,郑汝标、谢央军、季琪、刘国安参加第二届全省桥牌团体赛,获第三名。1985年,全市桥牌选拔赛,组建了以沈崇立为教练、刘志刚为队长的市代表队,在第五人民医院训练半年。刘志刚、沈崇立组织了一年一度的全市友谊杯桥牌赛,以求普及。1986年4月,经过训练的市桥牌队参加第十三届省运会桥牌比赛,获团体总分冠军,翟云来、陈洪玉获双人赛冠军。赛后,市桥牌队又参加了全国桥牌邀请赛,获团体第四名;翟云来、陈洪玉获双人赛冠军,季琪、刘国安获双人赛第二名。1988年,市桥牌协会成立。1989年8月,市桥牌队参加在烟台举行的全国“柯达杯”桥牌赛,获团体第四名。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四节 摩托车运动


  青岛开展摩托车运动始于1956年。这年4月,市城建局团委发起举办第一摩托车训练班,参加学习的共85人。同时,市总工会购进“佳娃”250摩托车2辆、“两兹”175摩托车6辆,与市体委合办摩托车训练班,培养了142名摩托车手。1957年又业余教练31人,摩托车手346人。从1957后起,青岛先后向国家和山东省输送了3批运动员,向国家输送的有郭祖仁、李志亭、黄卓显、赵桂芳、梁云芳等,向省输送的有刘淑英、徐学官、于东范、曹桂英、苟菊年等。1959年,青岛参加第八届省运会摩托车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同年,郭祖仁在第一届全运会上获环行公路两轮350亳升100公里第五名。1963年9月,郭祖仁、徐学官、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摩托车个人冠军赛,郭祖仁获两轮350毫升35公里越野赛冠军,徐学官获750型越野赛第三名。1965年,郭祖仁在第二届全运会上,获男子250型越野35公里个人第二名。
  1975年,军事体育恢复后,由于收回的摩托车已严重损坏,活动无法开展。教练员自己动手,修旧利废,修复了7部摩托车。1978年12月,首期摩托车训练班举办,使停止了12年的摩托车运动终于恢复。训练普通摩托车手30人,特等摩托车手工艺0人。在当年的第四届全运会上,年已43岁的郭祖仁在南昌赛区的摩托车预赛中以勇敢果断、市超技艺获得两轮越野赛冠军。1980年,开展了重点训练,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1981年,青岛队参加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省首届摩托车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宗志忠获摩托车越野赛个人第三名。1982年和1983年又培训了普通摩托车手40人,特等摩托车手17人。1984年全省摩托车比赛,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逄锦柱获全能冠军。1985年训练特等摩托车手8名。1986年,市摩托车队组建,参加第十三届省运会摩托车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王建新、陈新获250型场地障碍赛队赛第一名;逄锦柱、冷斌获250型越野赛队赛第二名;宗志忠、冯泽滨获125型越野赛队赛第三名。逄锦柱、冷羡慕还代表省参加了1980年在牟平养马岛举行的全国摩托车超级越野赛,获80型队赛第四名,逄锦柱获个人第四名。逄锦柱还参加了1987年的第六届全运会和全国摩托车赛,获得250型越野队赛第三名。1984年以来,青岛先后向省队输送了司金毡、逄锦柱,向八一队输送了冷斌。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五节 无线电运动


  青岛正式开展无线电运动是从1958年开始的。当年7月,第一期无线电学习班利用暑假举办,学员50人,学习结业后进行了考试,有10人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9月开学后,参加学习的学校都分别成立了无线电活动小组,吸收无线电受好者参加,这项活动又逐渐推广到其他中学。这年,孙洪才代表省参加了全国无线电快速收发报比赛,以433分获得第一名。1959年春,为迎接全国第一届运动会,全省抽调人员进行集训,青岛参加10多人。孙洪格在当年全省无线电比赛中,在长码、短码、字码发报中破3项世界纪录。孙洪才、郭淑贤(女)参加了第一届全运会无线电比赛,孙洪才又获男女字码发报金牌、短码发报银牌、长码发报铜牌,并打破了这3个项目的纪录。1960年训练无线电辅导员70名,参加无线电活动的有807人。当年,青岛参加全省无线电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其中发报成绩获第一名。10月,省无线电队来青进行无线电多项和测向通讯表演,传授无线电测向的基本技术。1961年8月,举办国防体育训练班,又训练无线电工程人员30人,普及级报务员120名。1963年,无线电活动继续普及,在基层15个单位训练报务员519人,11个单位训练工程人员351人。7月,青岛市参加在济南举行的无线电收发报比赛,甲队获男抄全能第一名、机抄第二名,女手抄全能第二名;乙队获男手抄全能第一名,女手抄全能第一名和第二名;孙洪才的手健发报破全国纪录。同年10月,孙洪才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无线电发报竞赛,破全国纪录。1964年,又训练辅导员104名。截止1965年总计训练基层无线电辅导员450名,以考核合格的收发报务手达630名。
  1976年,无线电运动开始复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方面为基层培养骨干,一方面重点抓提高训练,无线电运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从1976年到1988年共训练500人。
  80年代,青岛无线电运动员在各类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参加全国比赛中,1980年,白海冰、王青获男子组第五名。1983年,肖海泉与省队队员合作获团体总分冠军。1985年王健获青年组80m波段第一名。洪勇获青年组个人全能第一或,李晓东获青年组2m波段第一名。1987年,李晓霞获全国锦标赛女子个人全能冠军、“西湖杯”女子组2m 波段第一名。1988年,赵新华获女子组个人全能、2m波段、80m波段、识图越野4枚金牌,还与邹宏合作获2m、80m波段队赛2枚金牌;黄克功获男子青年组识图越野金牌;张岩、李嵩获男子青年组2m波段队赛冠军。1988年邹宏获女子80m波段个人冠军。在参加全省比赛中,1980年,青岛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982年,青岛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姜秀华获女子组80m波段测向金牌。1983年,肖海泉获男子成年组2m波段金牌;肖海泉、肖健男子双人,男子团体,白海冰男子青年组80m波段,白海冰、尹刚男子青年组团体均获冠军。1984年,青岛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肖海泉男子成年组80m波段、个人全能,白海冰男子成年组2m波段,李红女子组80m波段、个人全能均获金牌。1985年,青岛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李晓霞女子全能,宋晓红80m波段,女子组80m、2m波段团体,洪勇男子青年组2m、俱全能,李晓东男子青年组80m、2m波段,80m波段团体昀获金牌。1986年,李晓辉获女子组80m波段金牌。
  多年来,青岛培养了一批无线电运动人才,向国家队输送的运动员有李国利、王青、李晓辉、王健、李晓霞、杨巍灵、修晓青、肖海泉等。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六节 体操运动


  30年代,青岛的学校注重体育与国术,推广军事训练,出现了柔软体操。体育协进会还利用《体育周刊》,宣传西方的体操运动。学校的教育科目及每周教学安排有体操课,包括徒手操、器械、技巧、垫上运动。全市运动会,有中学生军训、小学生会操和团体操表演。团体操规定表演的种类有游戏、歌舞、体操、军训、童子军,内容繁多,引人入胜,却非竞技体操比赛活动。
  建国后,健身体操——广播操广泛开展。50年代“劳卫制”、70年代“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体操是必测科目。其中,团体操尤为盛行。1949年12月9日,在全市第一届体育大会上,团体操表演有47个,人数在万人以上。大会操有“永远跟着Our Party”等10个项目。第二届体育大会有2500人的中学女子大会操、2400人的小学大会操。第、四届体育大会,从徒手操发展到器械操、腰鼓操、双杠叠罗汉操等。在全国第一届少年运动会和全国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上,全统一组织的大型团体操表演蔚为壮观,显示了青岛组织团体操的水平。
  1950年暑假,礼贤中学学生曲炳瑜、陈真光、李文绪等人和其他学校热爱体操的学生自发组织了一个体操训练班,学单、双杠等项目的技巧。1951年暑假,他们又成立了中学生联合技巧队,队员有曲炳瑜、陈真光、陈善敬、陈国光等14人。后来这个队又增加崔文章、徐培文、陈美智、石玉琴、赵淑英、刘舜华、李冲飞等8个女队员。1953年中学技巧队解散,队员们都成为各校开展体操活动的骨干力量。1953年后,具有大专毕业、体操水平较高的体育教师王风遴、陈汉平、王在廪、肖安娜分别分配在青岛四中、建筑工程学校、青岛七中、青岛八中任教,从而使这些学校成为体操传统学校。加上原中学技巧队的骨干作用,全市有10余所中学建立了体操队,逐步形成一支较高水平的体操队伍。1953年,在第三届省运会体操比赛上,王风遴获个全能冠军。1954年开始,青岛将体操列入正式比赛项目。市体委组建业余体操队,聘请中学专项教师组织辅导。1956年,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建立时,调毕衍尧任体操教练,开展体操运动的正规训练。1956年4月,陈国光在全国个人冠军赛上,获业余组双杠冠军。同年6月,在全省体操比赛中,陈国光获中学组单杠、自由体操第一名、全能第二名;郭学禧获吊环第一名;陈真光获普通组全能第二名。同年7月,在全省第一届少年运动会上,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956年8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少年运动肝的体操比赛上,王以之获男子甲组全能第六名,单杠、吊环第二名;栾石基获甲组单杠第一名,鞍马、吊环第二名;张白露获女子乙组跳马第五名,朱传玫获第六名。1958年8月,在全省体操比赛中,陈国光获一级全能冠军,吊环、双杠第一名;周方瑞获一级全能冠军,自由体操冠军;郭岐武获一级鞍马第一名;朱传玫(女)获二级全能冠军,平衡木、低单杠第一名。张白露获二级全能第二名,自由体操冠军;李惠玲获二级低单杠第一名;谭桂荣获二级吊环第一名;郭学禧获二级单杠第一名。
  1958年11月,山东省体操队建队时,周方瑞、宋启瑞、李文寿、栾石基、王培强、朱传玫、李惠玲、崔丽华调入。肖光来等考入北京体院,张白露等选入空军和其他部队。1960年3月,又调走高健、张守忠、陈玉婷、金惠文等以及19名儿童运动员。优秀体操运动员陆续调出,后继乏人。1962年下半年,恢复业余体校体操班,学生36人,调袁微琴和齐书平任教练。同时,学校的体操训练也在复苏,18中夺得1963年在中学校田径、体操运动会的体操团体冠军。正当体操运动向上发展的时候,时逢“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仅使培养的优秀苗子被扼杀,基层训练也无影无踪,致使较长时间体操处于裹足不前的地步。1972年全国业余体校工作会议精神后,体操训练恢复。体操班由毕衍尧、高益英任教练,在第一体育场体操房开展训练,一批少年儿童伤脑筋选手脱颖而出。1973年7月,在全省少年业余体校体操比赛上,青岛获女甲团体总分第一名,男甲团体总分第二名;王宏获女甲全能冠军;单项金牌得主有女甲王宏的自由体操、平衡木,李萍的高低杠,马丽的跳跃,女乙卓茜的低单杠,李静的自由体操。1974年,在第十届省运会体操比赛中,青岛获少年男、女乙组、男儿童组3个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1975年5月,王宏在全国体操比赛中,获平衡木第三名。70年代,青岛体操运动员入选山东队的有王宏、卓茜、李风伟、郭洪峰、蔺建虎、叶长伟。
  进入80年代,青岛着眼于开展幼儿体操。1980年1月,青岛市体操运动协会建立,主席雪痕。同年6月,第二体育场体操馆落成并投入使用后,极大地改善了体操训练条件。1980年8月,在全省少年儿童体操比赛中,韩嘉伟获男少个人全能、鞍马、双杠、单杠4项冠军,宋云获男儿童个人全能、自由体操、鞍马、吊环4项冠军。1981年7月,全省少年儿童体操比赛在青岛举行,吕斌获男儿童甲组吊环冠军。从1982年起,青岛边疆举行了市级幼儿体操比赛和中小学体操比赛,少年、幼儿体操得以健康发展。1983年8月,在全省业余体校体操比赛上,王育红获女儿童乙组个人全能、平衡木第一名。1984年8月,在全省业余体校比赛上,青岛获女儿童乙组团体第一名,孙登超获男儿童甲组吊环第一名,金铭子获男儿童乙组鞍马第一名,徐红获女少乙组自由体操、跳马、平衡木第一名。1985年5月,省儿童组调赛,金铭子获男儿童甲组个人全能第一名。7月,希望杯赛,男少孙登超的吊环,男儿童乙组张小龙的鞍马、杨进的跳马均获第一名。1987年7月,在省希望杯体操比赛中,获第一名的有孙登超、杨进、姜立亚、初萱、贾岩红、续贞。11月,市体操运动协会改选,组建第二届体操协会委员会,名誉主席让秀英,主席于青。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七节 举重运动


  举重运动早已流传民间,为增强肌肉力量进行举石担、石锁活动。40年代,青岛始有市级的举重比赛,以石担作器械,方法是不分级别轮流举,举过头顶算一次,以次数多少计算名次。
  建国初,一批举重爱好者成立“健力队”。1950年,吕崇贤自制正规金属举重器成功,建议举重列入市运会正式比赛。次年全市竞赛,吕崇贤获冠军。群众性举重活动得以推广,不久涌现出曲炳瑜、王银光、季荣刚、赵元善、吕崇贤、牛治尘、姜桂田、李本尧第一批优秀举重选手。
  50年代,青岛是全国最早将举重列入比赛项目的城市之一。举重运动逐步形成传统项目,其水平在全省、全国属上乘。1950年3月,在全国举重测验比赛中,曲炳瑜获轻重量级(总成绩325公斤)冠军。1957年青岛参加第六届省运会举重比赛,共获6枚金牌、破1项全国纪录;季荣刚、王银光、吕崇贤、牛治尘、赵元善、孙方义、分获最轻量级、轻量级、中量级、经重量级、次重量级和重量级冠军。1958年10月,在第七届省运会上,青岛获金牌的举重运动员有陈家礼、牛治尘、尤明河、吕崇贤、姜桂田、赵元善、高洪昆、李本尧。1959年在第八届省运会上,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尤蛤河、吕崇贤、高洪昆、赵元善获金牌。1965年,于守金重量级总成绩全国纪录。1966年,于守金在有12个国家参加的北京新兴力量举重邀请赛中又以455公斤的总成绩获冠军。
  1973年,青岛恢复举重运动。这年起,竞赛取消了双手推举。同时,一年一度的全市举重比赛又开始举行,新手不断涌现。1974年4月,在全国举重个人比赛中,杨怀庆获重量级冠军。10月,在全国举重比赛中,杨怀庆再获冠军。当年青岛参加第十届省运动会,获团体冠军,得金牌6枚。同年,杨怀庆选入国家队,7月在北京迎战缅甸举重队,获重量级冠军。1979年6月,宋振竹在全国举重达标赛上获100公斤级3项冠军,打破3项全国纪录。
  进入80年代后,青岛兴坛更趋活跃,举重人才陆续涌现。1980年10月,全市职工举重比赛就有8人打破19项省、市纪录,马文柱、王逢欣、葛从万、宋政明、袁兴盛、杜明春、李学义、于澄、王威在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少年举重活动也开展,殷轩、王兆祥、杨志俊、王新民、庞尚东、王敏、牟剑波、杜涛、王跃煦、于银涛登上举坛。女子举重选手薛在彦、张杰、王学芹在1988年第十四届省运会举重比赛中,成绩优异。1987年马文柱在第六届全运会上获75公斤级冠军。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八节 摔跤运动


  青岛的摔跤与武术同时起步。1923年,韩愧生、王子平、杨明斋、常秉毅等武术高手云集青岛,在传播武术的同时,开展摔跤活动。1929年,市国术馆建馆后,由常秉毅执连续开办6期摔跤模范班,入学者100余人。此后,摔跤活动很快发展起来。国术假定摔跤班学生王锡海1930年曾获华东地区摔跤第一名。1934年10月,在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摔跤比赛中,佟顺禄、赵云亭、张孝才夺得前3名,使华北武林为之瞠目。1935年,谭祖秀在第六届全运会上获轻量级冠军。自此,青岛市每年举行摔跤比赛,培养了孙玉君、杜玉山、马金海等名手。1951年,市第二届人民体育大会进行了武术、摔跤表演。次年8月,全市民族体育表演大会在第三公园举行,杜玉山、张所春分获甲乙组冠军。1956年,第五届省运会将摔跤列入比赛项目。1957年开始,青岛开展自由式和古典式摔跤运动。9月,李书章在第二体育场开办了摔跤班。1958年,青岛成立了摔跤集训队。次年,在全国自由式、古典式摔跤锦标赛上,朗益刚获古典式重量级冠军,李书章获次中量级亚军。1959年5月,青岛队参加第八届省运会,获中国式摔跤团体总分第二名,获单项冠军的有:马书奎、宋殿远、张宝呤、江敦太、李书章。1960年6月,在武汉全国20单位摔跤锦标赛上,朗益刚获古典式重量级冠军。1960年后,中国式摔跤运动一度在基层单位开展得很活跃。“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止。1973年后,在台东、四方一些工厂的青年职工中又逐渐恢复,各区相继开展了摔跤运动。1974年11月,举行了全市武术、摔跤比赛,以区为单位参加。摔跤运动又开始活跃起来,多以区组织活动,并间断地举行全市竞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比赛每年举行。1983年全市中国式摔跤比赛,参赛运动员有30多人。1984年青岛组建中国式摔集训队,教练员赵鸿济,队员10多人。当年8月,在山东省摔跤柔道比赛上,青岛队获团体冠军,得金牌7枚、银牌2枚、铜牌2枚,金牌得主是陆广义、王风琪、徐青林、韩乃夏、栾福伦、刘东军、聂金亭。1985年,青岛队参加全省比赛,获团体第二名,李从龙获57公斤级冠军。1986年,在山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青岛队获团体冠军,得金牌5枚,银牌3枚;李从龙、栾福伦、王风琪、郭艳春、赵根柱分获57、62、74、90、100公斤级冠军。1988年5月,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青岛队获团体第二名,王作军获100公斤以上级金牌。
  1985年,青岛组建国际式摔跤集训队,教练杨世杰。1987年,该队发展为专业队,有队员10人,张恒才和张高洁任教练。在第十三届省运会上,该队获自由式团体第三名。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该队获古典式和自由式2个团体第二名;古典式李卫国获金牌、自由式赵军(68公斤级)、邱松(100公斤级)获金牌。在全国比赛中,1987年8月在全国少年国际式摔跤比赛中,赵军获70公斤级第六名。1988年4月在全国自由式摔跤锦标赛中,杨晓帆获100公斤级第五名。1988年8月,在全国少年国际式摔跤锦标赛上,青岛队获自由式团体总分第一名,赵军(70公斤级)、张宇(83公斤级)获冠军,高奕总(76公斤级)、李国庆(83公斤级)、高兴奕(83公斤级)获亚军。杨晓帆获1988年全国自由式摔跤冠军赛的100公斤级亚军,并达到运动健将标准。1988年10月,在全国首届城市运动肝的自由式摔跤比赛中,高兴奕获82公斤级亚军,栾风顺(100公斤级)、芦林(130公斤级)获第四名。1989年4月,在全国青年自由式摔跤锦标赛上,高兴奕、栾风顺分获82公斤级和88公斤级冠军。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九节 柔道运动


  柔道运动是新开展的一个项目。发起人徐殿平是武术世家,自幼热爱武术和摔跤运动。1977年,他在四方区体委随于化贤练摔跤。1979年自费支保定参观摔跤柔道比赛。他曾在天津体育学院观摩柔道训练,随许哲夫教练学习,后又自费到北京体院学习。1982年5月,徐殿平组织的青岛市第一支柔道队在第一海水浴场成立,以沙滩为场地开始了启蒙训练。同年夏天,在四方区体委协助下,邀请北京和天津体院的师生进行技术指导。1983年9月,为了尽快开展这项运动,10名队员自费赴沪参观第五届全运会柔道比赛。之后,又建立了第一支女子柔道队。1984年3月30日,省委副书记李昌安在第二海水浴场遇见他们正在训练,询问了情况,对他们不计条件、刻苦训练、发展柔道事业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第二天,李昌安邀请市体委领导一起观看了训练,指示要改善他们的训练条件。4月,省委、省Gov召开全省体育工作座谈会时,李昌安表扬了这支队伍。此后,省体委调徐殿平参加了全国柔道教练员学习班。结业后,市体委调徐殿平为柔道教练员,在沧口区正式组建女子柔道队。8月,在全省首届柔道比赛上,女队获全部8个级别的冠军,李昌安专此发来贺信。青岛沙滩柔道队从此闻名于全国。
  柔道队成立后进行了全面科学系统的训练,成绩提高很快。女队在1984~1989年的全省比赛中,一直保持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总数第一,被称为“六连冠”队伍。1981年,在第十三届省运会上,曲志宏、孙红云、王慧、傅青、于新平、吉林获金牌。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程政、王军、李静、田野、孙军获金牌。1989年全省柔道比赛(14个代表队),青岛8人参赛,7人获冠军,1人获亚军;冠军有姜少东、徐坤、于军峰、傅青、李静、田野、陈红梅。1986年10月,在全国女子柔道冠军赛上,曲志宏获—66公斤级第三名,无差级第六名。1987年7月,在全国少年柔道锦标赛上,程政获—61公斤级冠军。1988年10月,青岛参加首届全国城运会的柔道比赛,获团体总分第四名;田野获+72公斤级冠军,陈红梅获+72公斤级第三名。短短数年,青岛柔坛涌现出一批人才,杨素梅、曲志宏、孙军、于军峰、程政曾入选国家队。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十节 射箭运动


  青岛的射箭运动始于30年代,并列为全市竞赛项目。1934年,参加全市冬季体育竞赛会射箭比赛的男女运动员有数十人,男女混合编组比赛,每人以5箭为限,参加者多系武林高手。这个项目于抗日战争开始时中断。
  1959年初,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在熟知射箭技能的老一代射箭选手有刘建甫、沈璜的组织下,集中了秦云基、矫恒馨、杨丽香、刘同玲、钟林生、郝家骥、谷钧忠、刘惠民等第一批队员开始正规训练。同时,解放军体院、济南军区招收了王荣娟、王国璋、刘秉钧、王锡华、王锡武、杜云基、裴贵田、郑立发、宋修发、韩桂芳一批学员。至此,在青岛形成了射箭运动的骨干力量。1959年,在且国射箭锦标赛上,谷钧忠获男子70米单轮第三名。在第一届全运会上,王荣娟获女子50米单轮冠军。60年代初,在全国箭坛出色的青岛射箭名手有王锡华、王荣娟、秦云基、王国璋、刘秉钧、孔祥友、郝家骥、潘兴常。王锡华仅次于李淑兰居全国第二位。她在1961年10月,以624环和580环的成绩分别超过了女子30米双轮(614环)、50米双轮(495环)的两项世界纪录。1963年7月,她又在全国6单位射箭友谊赛中超过4项世界纪录。在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她与李淑兰、赵素霞一起夺得了女子射箭团体冠军。此后 ,她又多次与同伴一起超过单轮和双轮女子团体射箭世界纪录。秦云基在1960年全国射箭比赛中曾以287环的成绩获女子30米单轮的冠军,破全国纪录;1962年其单轮30米的成绩又在全国夺冠,平世界纪录。潘兴常1962年出访蒙古,夺得男子8个单项的5个第一名。刘秉钧1965年获全国少年射箭通讯赛冠军;8月与同伴一起破男子团体的全国纪录。“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的射箭运动末能开展。
  1980年,省体委决定在青岛体育训练基地组建业余射箭队。1981年,刘秉钧又在少年宫建立了一支少年儿童射箭人。这两支队伍的组织训练使青岛箭坛又呈现活跃。不久,又涌现出一批新秀。青岛体育训练基地培养的马湘君、曲月峰、李军涛成为省队队员 ,少年宫培养的陈红、孙燕很快达到健将标准。马湘君自1985年以来,14次打破7项全国纪录,破1项亚洲纪录,平2项世界纪录;1987年3月27日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举行的第三十四届世界射箭锦标赛上获得了世界女子个人冠军。1988年底,市优秀运动队决定设射项目,王国璋出任教练。同时,海泊河体育场又建起一支业余射箭队伍。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十一节 击剑运动


  青岛从1957年开始有击剑运动。这年,武术教练员马文章参加了由北京体院举办的全国第一期业余击剑训练班。结业返回后,于同年6月正式组建了第一支青岛业余击剑队,由武林人士协助,一批业余体校学生参加。年底,参加了在沈阳举行的25城市击剑、技巧锦标赛。当时,器械简陋,一般比赛使用马鞭剑,决赛使用钢剑。1958年山东省组建击剑队,部分队员入选,王勇调济南部队。1959年,在第一届全运会上,鞠圣亭获男女重剑个人第五名,王勇获男子花剑第五名。1961年,在广州击剑比赛中,王勇获轻剑个人冠军。经济困难时期,省击剑队下马,青岛也停止了击剑活动。
  1972年2月,原“八一”击剑队队员孙立明调青岛铁路分局工作,邀集了一些愿意从事击剑运动的职工、学生组建一支业余击剑队,自力更生开展业余训练。1973年初,市体委将击剑的业余训练转入第二体育场,训练条件有所改善。9月,国家体委下达迎接第七届亚运会组织全国击剑集训的通知,王勇、孙立明、年志超、谭振忠、魏庆斋、李立克、张英璞、肖林8人参加。经过筛选,又留下王勇、年志超、谭振忠、李立克参加第二期集训。这期间青岛击剑队有了长足的进步。1974年4月,市业余击剑队代表省参加全国击剑比赛,获男子花剑团体第二名(王勇、谭振忠、林国顺),男子佩剑团体第四名(孙立明、魏庆斋、陈世钦);王勇获男子花剑个人第三名,年志超获男子重剑第四名。1975年9月,市业余击剑队代表团省参加第三届全运会。会后,省体委委托市体委重新组队。并调王勇组织训练,重新组建了35人的业余击剑队。1977年8月,该队以山东队名义参加全国击剑比赛,以业余 队对抗专业队,经奋力拼搏,荣获团体第五名。后停训4年,导致第四届全运会无队参加。
  1982年,省体委又委托市体委组建击剑专业队伍,安排在青岛体育训练基地食宿训练,由李俊琪负责,苗路华任教练。但此时建队已经过晚,击剑水平已与兄弟省市差距过大。1983年5月,在第五届全运会击剑预赛中,只有单纪敏、苗路华进入前32名。第五届全运会后,省击剑队正式在青岛体育训练基地建立,王勇、费东升任教练,队员16人。1986年,第十三届省运会把击剑列入正式比赛项目。丁坤(女子花剑)、李少伟(男子佩剑)获金牌,宋健伟(男子佩剑)获银牌。老击剑选手孙立明、谭振忠、魏庆斋组建了济南铁路局队,不失当年锐气。1986年7月,市少年宫也组建了儿童击剑班,由年志超、刘玉才任教,小队员30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