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三节 其他金属盐

镁盐


  硫酸镁 1949年,青岛实业化工厂在省内最早生产硫酸镁,当年产量为38吨。此后,产量逐年上升,1954年达到896吨,1964年交与青岛广益化工厂生产,1966年年产能力扩至3000吨,是年生产2627吨。1970年,青岛红旗化工厂(原青岛广益化工厂)将该产品转交青岛石灰厂继续生产。70年代,青岛利废化工厂、青岛橡胶机修厂、西流庄化工厂、青岛化肥厂也有过断续生产。1980年,青岛石灰厂产量突破3000吨。此后年产能力扩大至5000吨,1990年产量为3553吨。 
  碳酸镁 1950年,久大盐业公司与永裕盐业公司合并成立久裕化工厂,开始生产碳酸镁,同时青岛染料厂也有生产。1954年,久裕化工厂并入青岛染料厂为其碳酸镁车间。1957年,碳酸镁车间与青岛染料厂沧口分厂同时转交青岛化工厂,成立三车间。1960年,该车间又与青岛实业染厂合并,继续从事碳酸镁生产。1961年,该车间独立为青岛海洋化工厂,年生产碳酸镁100吨。1962~1964年,该厂生产轻质碳酸镁1540吨。1973年,青岛红卫化工厂生产药用碳酸镁31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青岛化肥厂、青岛第二制药厂、青岛化纤材料厂生产过少量重质碳酸镁。 
  三硅酸镁 青岛泡花碱厂于1968开始生产,生产工艺采用硫酸镁法,年产能力为150吨,当年生产17吨。1972年产量达到241吨,1975年因销售困难而停产,累计产量693吨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三节 其他金属盐

铁盐


  三氯化铁 1950~1951年,青岛力生工业社少量生产过三氯化铁。1963年青岛化工厂开发设计两套中试生产装置,1965年年产能力达到1500吨。经1968年、1979年两次扩建改造,年产能力增至5000吨。1988年产量达到5350吨,为历史最高年份,1990年产量为3349吨。其间,胶南化工厂1979年也投产三氯化铁,年产能力1500吨,1982年因销路困难而停产。 
  硫酸亚铁 又称黑矾、铁矾或绿矾。1958年,青岛永大化工厂生产3吨。70年代,青岛利废化工厂、青岛浮山化工厂相继生产,产量均突破百吨。1985年,胶南化工厂建成年产能力300吨生产装置,为该厂华蓝产品配套生产。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三节 其他金属盐

铜盐


  硫酸铜 又称胆矾,蓝矾。50年代,青岛农药厂少量生产。1958~1959年,青岛台东化工厂以土法生产约9吨。70年代,青岛利废化工厂、青岛染料厂家属分厂先后投产。到80年代初期,只有青岛染料厂家属分厂生产,产量不足百吨。 
  氧化亚铜 山东省内只有青岛橡胶机修厂于1974~1975年少量生产,累计产量9吨。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三节 其他金属盐

镍盐


  产品主要有硫酸镍等。1952年,青岛力生化学工业社开始生产硫酸镍,1956年该社并入天成化工厂,产量为16吨,但因原料供应困难,产品滞销,至1957年累计生产134吨。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三节 其他金属盐

锶盐


  产品主要有碳酸锶等。1982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开始小规模生产碳酸锶,当年生产783吨,1986年停产。1987年胶州普集化工厂建成年产4000吨碳酸锶生产装置,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二位,1990年产量为2620吨。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三节 其他金属盐

其他无机盐


  沉淀水合二氧化硅 又称白碳黑。青岛泡花碱厂1985年建成年产能力为300吨生产装置,1986年生产347吨。此后,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和改进设备,至1989年生产能力已增到800吨。是年全省总产量为969吨,该厂生产881吨。1990年,年产能力增至1200吨,并成为全省唯一生产厂家,是年产量950吨。 
  三盐基硫酸铅 1966年,青岛城阳化工厂以土法生产,年产能力400吨。1976年5月,该产品转交吴家村化工厂继续生产,年产量在100吨左右。 
  三氯化磷 1968年,青岛磷肥厂建成年产能力为1200吨生产装置,后扩至2000吨,1981年产量达到2242吨,1984年停产。1983年,青岛红旗化工厂为使该厂黄磷、氯气得到进一步利用,自筹资金上马一套年产能力为3000吨三氯化磷装置,采用黄磷氯化法生产,翌年产量2741吨。后经技术改造,年产能力达到5000吨,1988年产量达到5158吨,一级品率由初期的21%提高到100%。 
  五硫化二磷 1967年青岛楼山化工厂开始生产,当年产量为427吨。1976年,年生产能力增至2400吨,产量达到1029吨。 
  铵明矾 又称白矾、铵矾。1970年,胶州化工厂开始生产,当年产量489吨。1975年因原料短缺而停产,历史最高产量为1971年的550吨。 
  磷铁 青岛红旗化工厂1966年开始生产,当年产量为77吨。1990年产量仅24吨,历史最高产量为1979年的137吨。 
  硫化磷 1923年日商光阳硫化磷工厂开始生产,1936年产量为60吨。1946年成立私营永大化工厂继续生产,专供火柴生产之用。1958年10月,该厂并入青岛油漆厂,60年代初停产。其历史最高产量为1956年的125吨。 
  硝酸锆 1960年青岛台东化工厂生产186吨。 
  微球硅酸铝 又称硅铝胶。青岛海洋化工厂1962年生产29吨。 
  二氧化钼 青岛化学实验厂1971年生产11吨。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四节 工业气体与单质、氧化物

工业气体


  氧气 20世纪30年代初,青岛还没有制氧工业,机械焊接等所用的氧气大多是由大连氧气制造厂供应。1932年秋,民族资本复顺铁工厂利用电解水制氧装置试制出氧气,并投入生产,但产量极少,每瓶压力不足50磅,仅供该厂自用。1933年4月,在复顺铁工厂的基础上,私人合股投资的中国瓦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为中国民族工业中最早的氧气厂。同年,该厂从日本购置一套德国制造的旧空分设备,生产能力为每小时15立方米。1935年10月,日本人在青岛建立新隆洋行酸素瓦斯工厂,也开始生产氧气,制氧机能力为每小时30立方米。1937年中国瓦斯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家发生经济纠纷,诉至法院,该厂遂被查封。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日军以武力强占中国瓦斯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新隆洋行酸素瓦斯工厂台东分厂。抗战胜利后,国民Gov接管新隆洋行酸素瓦斯工厂及其台东分厂,于1945年10月更名为青岛氧气厂。其时,该厂月平均产量已达3万立方米。1946年11月,该厂划归青岛中正中学,改称青岛中正中学附设氧气实验厂。1949年3月,国民党当局将该厂部分职工及1台每小时30立方米制氧设备送上“通安”号轮船,运往台湾。在上海因轮船超载无法航运,制氧设备被抛入海中。青岛解放前夕,青岛氧气厂改组为中国氧气工厂股份有限公司。 
  解放后,该厂很快恢复生产,产品供不应求。1953年实行公私合营,当年生产氧气1034万立方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该厂进行了重点扩建,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56年产量达到57万立方米。到1958年,生产能力已达135万立方米。到1977年,该厂制氧设备已形成3个每小时150立方米成套设备,氧气年产量达到275万立方米。1987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363万立方米。除青岛氧气厂外,青岛市生产氧气的厂家还有:青岛染料厂(1975~1983年)、胶南化工厂(1975~1982年)、胶县氧气厂(1980年投产)、平度氧气厂(1984年投产)。青岛市1990年总产量为310万立方米。 
  另外,青岛四方机厂在1959年有1台每小时50立方米制氧设备投入生产,1977年增1台每小时150立方米制氧机,一天可生产氧气600瓶。1978年青岛北海船厂投产2台每小时150立方米制氧机。两厂所产氧气均供自用。 
  氮气 1958年青岛氧气厂开始生产,是省内第一家生产氮气的厂家,当年产量为930立方米,1966年达到116万立方米,1974年高达5538万立方米。1980年,该厂高纯氮投产,当年产量1876立方米,同年投产液体氮,产量为213万升。1987年后,全省只有青岛氧气厂生产氮气。1988年该厂生产液氮145万升,生产氮气1516万立方米。其中,纯氮227万立方米。 
  氩气 1966年青岛氧气厂开始生产,当年产量834立方米,翌年达到4248立方米,以后产量均在万立方米左右。1984年达到20047立方米,1990年高达41898立方米。该厂是山东省唯一生产氩气的厂家。
  此外,该厂于1979年开始生产灯泡氩,当年产量为6400立方米,以后产量均在5000立方米左右。1987年开始,灯泡氩滞销,产量逐年降低,1990年仅生产334立方米。

TOP

第二篇 无机酸碱盐工业  
第三章 无机盐工业
第四节 工业气体与单质、氧化物

单质、氧化物


  硫磺 1959年,青岛大信化工厂、青岛新和化工厂利用回收生产硫酸钡产生的废气硫化氢制造硫磺。青岛红星化工厂于1967年开始小型试验利用硫化氢制硫磺,至1970年累计生产298吨。1971年即墨化肥厂、1975年胶南化肥厂建成回收硫磺装置;1976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建成一套完全回收装置,综合利用硫化氢气体达70%,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生产工艺采用克劳斯法。1984年平度化肥厂、1988年胶州普集化工厂也建成制硫磺装置。1990年,青岛市硫磺产量合计4007吨。 
  活性炭 1953年,青岛新和化工厂有限公司开始生产,产量在20吨以内。1955年公私合营,翌年产量为36吨。1958年,青岛天成化工厂生产737吨。青岛新和化工厂1967年活性炭产量达到548吨,后因该产品烟尘污染严重,陆续减产。1983年,全省仅生产100吨,其中青岛东风化工厂生产99吨,1984年停产。 
  黄磷 又称白磷。青岛广益化工厂于1965年建成年产能力为1000吨黄磷生产装置,利用磷矿石生产黄磷,是山东省最早的黄磷生产厂家。《大众日报》以《我省第一个黄磷车间投产》为题予以报道。该厂当年生产黄磷366吨,翌年达到966吨。1972年,该厂将变压器由原来的1800千瓦改为3000千瓦,年产能力提高到1200吨,1979年产量达到1382吨。1980年因产品滞销及安全问题无法解决而停产,1983年7月恢复生产,当年产量134吨。1988年提高到1467吨,含量一直保持在998%左右。1990年生产1005吨。 
  赤磷 1987年,青岛红旗化工厂生产17吨,后因供过于求而停产。碘 6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用碘95%以上依赖进口。1966年,国家科委下达了利用海带提取碘的综合利用课题。1967年,青岛海洋化工厂建成国内第一个较大规模海带综合利用车间,年产能力6吨。1968年,青岛第一海水养殖场投产,当年生产94公斤。1969~1970年,青岛9644部队化工厂、54831部队化工厂、崂山县海藻胶厂、沙子口公社养殖厂、胶南海洋化工厂相继投产,1970年青岛市生产总量为814吨。到70年代中后期,青岛市已有十几家产碘企业,总产量为5555吨。后因产品滞销,各制碘厂家纷纷停产。青岛海洋化工厂于1979年停产,于1984年又重新生产。1990年青岛市总产量3303吨,其中胶南海洋化工厂产量为291吨。 
  溴 1958年,青岛化工厂三车间采用直接从海水中提取法生产溴素,当年生产9吨,1961年产量为17吨,后因成本过高而停产。1977年,青岛磷肥厂也开始生产溴素,但大部分时间停工,仅在1986年生产52吨。 
  硅胶 1956年,青岛染料厂沧口分厂建成硅胶装置,是全国最早生产硅胶的厂家,当年生产粗、细孔块状硅胶23吨。1957年,该厂又试制成功蓝胶指示剂和活化硅胶,是年生产粗孔块状硅胶26吨、蓝胶指示剂12吨、活化硅胶80公斤。1957年,该厂并入青岛化工厂,为其三车间,继续从事硅胶系列产品生产。1961年,该车间分出与青岛实业染厂合并为青岛海水综合利用加工厂,后又更名为青岛海洋化工厂。60年代,该厂生产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硅胶产量由原来的300吨左右,增加到800吨左右,并先后开发投产了球形硅胶(包括粗孔微球硅胶、细孔微球硅胶、粗孔球形硅胶、细孔球形硅胶),高效干燥剂硅胶,硅酸等。1966年,该厂产品首次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量400吨左右。1971年,该厂硅溶胶上马,年产能力为400吨。1977~1978年,先后投产液相色谱固定相硅胶和薄层层析硅胶,年产能力分别为10公斤和20吨。1979年,成功开发了空气造粒新工艺,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同年9月,细孔块状硅胶,薄层层析硅胶获化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80年,分别获国家质量金质奖,是全国同行业中唯一的金牌产品。是年,该厂硅胶产量达到165923吨。1983~1987年,该厂研制成功并投产了钠稳定高浓度硅溶胶,酸性硅溶胶,N—1型、N—2型活化硅胶,FNG(耐水硅胶)等。1985年粗、细孔块状硅胶,细孔球形硅胶,蓝胶指示剂,薄层层析硅胶分别获国家金质奖。1989年,硅胶产量达到5080吨。1990年,5种产品经国家质量评选委员会复查全部合格,继续保持硅胶金奖“三连冠”。这一殊荣在全国同行业中唯此一家。 
  液体二氧化硫 80年代初期,青岛平度氧气厂生产液体二氧化硫,1983年产量为132吨。1988年,青岛红星化工厂建成年产能力为1200吨的生产装置,利用硬化油生产中电解水后的氧气与在回收过程的落地硫磺为原料,生产液体二氧化硫,减少污染的同时又填补了市内一项化工产品空白。1990年,该厂产量为219吨。 
  过氧化氢 1970年,青岛东风制药厂开始生产,当年生产105吨。1973年、1977年青岛草制品厂和青岛化纤材料厂先后投产,1978年两厂共生产663吨,其中,草制品厂生产461吨。1980年,青岛市产量为975吨。80年代中期,青岛化纤材料厂连续扩大生产规模,产量成倍增长,1990年产量达到3100吨。 
  二氧化碳 俗称碳酸气。1981年,青岛酒精厂和崂山红寨化工厂分别投产,青岛酒精厂生产667吨,红寨化工厂仅生产5吨。1982年红寨化工厂生产步入正轨,产量达到500吨,青岛酒精厂生产367吨。1985年以后,省内只有红寨化工厂继续生产,1986年产量为670吨,1987停产。 
  氧化镁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青岛建新盐化厂生产,年产量在200吨左右。80年代后期,胶南溶剂厂生产轻质氧化镁,年产量不足5吨。 
  电解铜 青岛广益化工厂1958~1959年生产37457吨。青岛台东化工厂于1958~1960年生产,最高产量为1959年的53171吨。 
  多晶硅 青岛化工厂1969~1973年生产27吨,其间,全省总产量为6吨。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