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种植业



  青岛市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多样,气候温暖,光热资源比较充足,为各类作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较好条件。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09天,常年平均降水量714.6毫米,多集中在6~9月份,比较适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但是,地下贫水,砂姜黑土和棕壤土等旱薄土壤面积较大,对农业生产发展不利。建国前,青岛市的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经济凋敝。建国后,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49年末青岛市有耕地面积985.6万亩,其中粮田面积864.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7.67%。种植业以生产粮食为主,经济作物少,粮经比为1:0.09。粮食以粗粮和薯类为主。1986年青岛市有耕地面积754.4万亩,其中粮田480.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71%。粮田比1949年减少44.38%,粮田亩产量532公斤,总产2555640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5.33倍和2.53倍;花生193.8万亩,单产228公斤,总产442716吨,比1949年面积扩大了1.14倍,单产和总产分别增长1.92倍和5.23倍;棉花23.48万亩,单产61.3公斤,总产14383吨,比1949年面积扩大了84.88%,单产和总产分别增长5.1倍和10.24倍。粮经比发展为1:0.28。1986年开始在平度、莱西、即墨3县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以工补农粮食生产基地),总投资1209万元。


第二篇 种植业  
第一章 农作物

第一节 种植结构


  建国前,青岛市农作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建国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内部种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1.jpg
  1949年青岛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05.1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260.8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9.73%,经济作物109.2万亩,占7.77%。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的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逐年调整。粮食与经济作播种植面积之比,1949年为1:0.09,1978年为1:0.17,到1986年上升为1:0.28。
  青岛市1949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260.8万亩,其中小麦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8.64%、地瓜占21.83%、大豆占16.93%、谷子占13.42%,高粱占9.61%、玉米占3.87%、大麦和豌豆占3.45%、小杂粮占2.07%、稻谷占0.21%。1986年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比1949年分别上升了17.9和23.5个百分点;地瓜、大豆、高粱、谷子分别下降了6.4、9.9、3.3和12.2个百分点。
2.jpg
3.jpg
  建国后,青岛市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首先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1986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40.75万亩,比1949年增加了131.55万亩。其次是花生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且增加较大。1986年比1949年增加了103.23万亩,占经济作物增加面积的78.47%;棉花播种面积亦有增加,占经济作物增加面积的8.19%。

TOP

第二篇 种植业  
第一章 农作物

第二节 粮食作物


  小麦 小麦是青岛市的主要粮食农作物之一,栽培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6年,青岛的小麦栽培面积基本保持在380万亩左右。1949年种植361.1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8.64%,单产44公斤,总产158815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1.96%。1956年种植369.6万亩,单产58.65公斤,比1949年增长33%,总产215700吨,增长35.3%。1961年种植315.1万亩,单产27公斤,比1949年减少38.64%,总产85730吨,减少46.02%。1962年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之后,小麦生产开始回升。1966年种植330.1万亩,单产63公斤,总产206330吨,单产超过1956年,总产接近历史最高水平。1969年前后,全市坚持大搞水利,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办地方小化肥厂,提倡科学种田,为小麦“畦田化”栽培奠定了基础。1975年种植小麦392.96万亩,比1970年面积扩大了12.5%,单产109.02公斤,总产430135吨,分别比1970年增长55.7%和76.3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全面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小麦生产连年增长。1986年种植小麦398.02万亩,单产244公斤,总产970440吨,比1978年单产增加1.14倍,总产增加0.89倍,比1949年单产增加4.55倍,总产增加5.11倍。
  玉米 建国前,青岛市种植玉米面积不大,1949年种植48.8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87%,单产53公斤,总产25810吨,建国后,人民Gov重视发展玉米生产,1958年种植160.9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3.06%,单产91公斤,总产146930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玉米面积骤降。1964年以后,随着杂交玉米品种的推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产逐年提高。1978年全市种植221.89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3.25%,单产230公斤,总产510635吨,单产比1958年增加1.53倍,总产增加2.48倍。进入80年代,全市种植玉米面积基本稳定在240万亩左右。1984年种植面积242.78万亩,平均单产421公斤,总产首次突破10亿公斤大关,达1021665吨。1986年种植面积233.9万亩,单产408公斤,总产953941吨,比1958年单产增加3.48倍,总产增加5.49倍。
  地瓜 建国前后,地瓜一直是青岛市农民的主要口粮之一。1949年青岛市种植275.2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1.83%,平均单产93公斤。建国后,因地瓜适应性强、稳产、高产,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69年达到322.6万亩,总产量507580吨。1970年后,随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地瓜面积逐年减少,1978年种植253万亩。1986年种植地瓜面积132.02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5.43%。建国37年来,地瓜面积减少了50%以上,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栽培技术的提高,地瓜单产、总产都比1949年有较大的增长,1986年单产370公斤,总产439003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了2.98倍和0.91倍。
  大豆 大豆能补充土壤氮素营养,在农作物轮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粮油兼用作物。1949年种植213.4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6.93%。单产35公斤,总产75610吨,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0.46%。后来随玉米、地瓜等高产作物面积的扩大,大豆面积相应减少,且多与玉米等高秸作物间作套种。1978年青岛市种植大豆38.93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4.08%,单产85公斤。1980年后,为增加粮食作物结构中蛋白质的含量,大豆种植面积回升。1986年,种植59.78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6.99%,单产138公斤,总产82566吨,比1949年单产增加2.94倍,总产增加9.2%。
  谷子 建国前是青岛市的主要农作物之一。1949年全市种植169.2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3.42%,单产55公斤。50年代中期开始扩大种植玉米、地瓜,谷子面积减少。60年代以后,谷子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到1981年种9.46万亩,只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04%。1986年种植10.66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25%,单产186公斤,总产19811吨,占粮食总产量的0.78%,比1949年单产增加2.38倍,总产减少3.71倍。
  高粱 1949年青岛市种植121.1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9.61%,单产61公斤,总产74360吨,占粮食总产量的10.28%。50年代中后期,种植面积骤减。1975年后,种植面积只在10万亩左右。主要利用秸秆、穗轴作建筑和笤帚、席编等原料。1986年种植11.26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32%。单产183公斤,总产20567吨,占粮食总产量的0.8%。单产比1949年增加2倍,总产减少2.62倍。1970年前后,平度、胶县和崂山等县,曾大面积引种原杂号和晋杂号杂交高粱,产量较高,但因晚熟、拔地、秸矮、品质差,试种几年后淘汰。
  稻谷 分水稻和旱稻两种。多在平度、莱西、胶南、即墨等县零星种植。1949年全市种植2.7万亩,单产47公斤,总产1281吨。1958年即墨、莱西等县在涝洼地试种水稻成功,面积扩大到25.5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07%,单产72公斤,总产18468吨,占粮食总产量的1.9%。后因水源缺乏,1962年种植面积降为2.8万亩。1965年莱西、即墨两县利用莱西产芝水库的水源发展水稻生产。1975年种植面积23.52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89%,单产286公斤,总产31665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3%。70年代末,因连年大旱,水稻面积大幅度下降。1986年全市种植水、旱稻0.72万亩,单产299公斤,总产2152吨。
  小杂粮 建国前后,农民普遍利用田边、地头零星间种、混作小杂粮,主要有大麦、豌豆、绿豆、豇豆、小豆、黍子、荞麦、穇子、等。60年代后,小杂粮种植面积锐减。1976年后,特别1982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小杂粮又有新的发展。

TOP

第二篇 种植业  
第一章 农作物

第三节 经济作物


  花生 花生是青岛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建国前后主要种植爬蔓大花生品种。1949年全市种植90.6万亩,单产78公斤,总产71080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花生面积急剧下降,1960年只种植37.9万亩,单产41公斤,总产15485吨。1962年以后,由于全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花生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66年种植104.8万亩,单产132公斤,总产138510吨。1978年后,由于调整了粮油种植结构,摆正了粮油生产相互促进的关系,抓了科技兴农,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花生生产迅速发展。1986年全市种植193.83万亩,单产228公斤,总产442716吨,比1949年面积扩大了1.14倍,单产增加1.92倍,总产增加5.23倍。
  棉花 建国前农户生产棉花,多为土纺、土织和自用絮棉。1949年青岛市种植12.7万亩,皮棉单产10公斤,总产1280吨。1957~1979年,种植面积发展到30万亩左右,单产30公斤左右,主要集中在平度县西南部和西北部的棉产区。1984年发展到48.94万亩,单产82公斤,总产39985吨,比1949年面积扩大2.9倍,皮棉单产增加7.2倍,总产量增加30.24倍。1986年面积降为23.48万亩,单产61公斤,总产14383吨。
  烟草 青岛市历年有少量种植,多是土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2年,每年种植不足万亩,单产40~70公斤,于每年8月底9月初收获后自然风干,大都自给自足。胶南县自1960年开始引种烤烟,1975年全市种植3.01万亩,其中胶南县2.52万亩,单产113公斤。1986年全市种植3.65万亩,单产154公斤,总产5620吨。
  麻类 建国前,青岛市主要种植大麻、茼麻。大麻70年代后被淘汰。茼麻只零星种植。50年代初从东北引进红麻,因检疫不严,种植后炭疽病严重。该病1956被列为国家级检疫对象,红麻停止种植。1963年又从广西引进红麻,并利用短日照制种技术,在莱西、即墨两县自繁留种。1967~1980年常年种植20万亩左右,1979年种植26.73万亩,单产175公斤,总产46765吨。1981年后,青岛各麻纺厂都从印度、巴基斯坦、泰国等国进口红麻,使自产红麻滞销,面积骤降。1986年种植面积仅为0.61万亩。
  甜菜 俗称红萝卜。1970年青岛市各县发展制糖厂,带动了甜菜种植。1982年种植面积发展到5.11万亩,单产1155公斤。1984年各县糖厂停产,甜菜停种。
  芝麻 1980以前青岛市零星种植,有4棱和8棱蒴果两种,色分黑白,1984年种植0.78万亩,单产100公斤左右。
  药材 青岛市部分县区的农户历史上有种植药材的习惯,即墨县东部沿海一带1930年种植沙参,到1937年种植136亩,生产10吨左右。1956年即墨县被药材部门列为沙参生产基地县,当年生产沙参13.2吨。1958年青岛市药材公司组织群众发展药材生产,有黄芪、三七、厚朴、紫苏、藏红花等。1960年后几乎中断药材生产,1968年又恢复发展,1978年全市种植1.7万亩,生产沙参44.6吨。以后,面积逐年减少,截至1986年仅种植0.23万亩,
  蓖麻 建国前后青岛市城乡群众有在沟边、路旁、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的习惯。1980年前后很少种植。
  向日葵 建国前后青岛市城乡普遍零星种植,种子分黑、白、花3种。1980后,很少种植。

TOP

第二篇 种植业  
第二章 农作物种子

第一节 品种更换


  建国后,青岛市作物品种更换大体上可划分3个阶段:1957年前,以种植地方品种为主;1958~1970元,以引进推广新的常规品种为主,开始推广玉米杂交种;197年~1986元,主要农作物以常规品种和杂交种为主栽品种,全面实现了良种化。因小麦、玉米、棉花的选种、育种工作开展早,发展较快,全市先后进行过5次品种更换,其他作物大都进行过3次品种更换。
  小麦 1949~1986年先后进行了5次品种更换,每更换一次都使单产提高10%以上。1955年前后,主要种植地方品种红秃头、脖儿青、白秃头、白麦、蝼蛄腚等,引进推广黄县大粒半芒、扁穗麦、红半芒、碧蚂1号、碧蚂4号、蚰子麦、齐大195、跃进8号等新品种。1955~1964年,种植面积达25万亩以上的有黄县大粒半芒、碧蚂1号、碧蚂4号、蚰子麦、扁穗麦、齐大195等6个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丰产3号、蚰包、石家庄407、济南2号、济南4号等新品种,逐步淘汰地方品种。1964~1970年种植面积达25万亩以上的济南2号、石家庄407、蚰子麦、蚰包、济南4号、济南9号等6个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泰山1号、昌乐5号、烟农78等新品种。1971~1979年种植面积达25万亩以上的有泰山1号、跃进8号、昌乐5号、烟农78、白蚰包、高38号等6个品种。其中,从泰安地区农科所引进的抗病、高产、适应性强的泰山1号品种,采取种子高倍繁育技术,1975年推广面积123.9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37.6%,到1979年种植173.3万亩,占45.6%;1978年引进济南13、莱阳4671等新品种加以示范、推广。1979~1986年,又先后引进了一批适于不同生产水平种植的新品种,替代了泰山1号小麦,在高、中产田推广济南13、辐63、烟农15、莱阳4671、鲁麦5号、鲁麦7号、晋麦21号等8个主栽品种;在旱薄地推广科红1号、秦麦3号、昌乐5号等抗旱耐瘠品种。截至1986,全市推广面积达2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37个。
  玉米 建国前主要种植白头翁、草玉米和粘玉米品种,单产50公斤左右。1949~1986年,更换过5次品种,每次更换单产提高10%~30%。
  50年代中后期从东北地区和山东省潍坊、黄县等地引进推广地方良种和品种间杂交种。年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的地方品种有金皇后、大粒红、黄县二马牙,品种间杂交种有坊杂2号、莱杂7号,1953年平度开始引种试验双跃3号等自交系间杂交种。1961~1970年,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的有华威、新单1号等品种,搭配种植烟三6、群单105、新双1号、双跃4号双跃150等。1970~1975年,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的有烟三6、鲁三9、群单105、丹玉6号等4个品种,搭配种植双跃1号、烟三10、烟三33和华傲等品种。1975~1980年,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的有丹玉6号、中单2号、鲁三9、单交36、鲁原单4号等5个品种。同时,从烟台地区农科所引进示范了紧凑型玉米品种烟单14。1980~1986年,种植面积达20亩以上的有烟单14、鲁玉4号、中单2号等3个品种;引进推行鲁玉3号、鲁玉4号、鲁玉6号,鲁丹37号和中原单4号等搭配品种。截至1986年全市推广面积达2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24个。
  地瓜 建国前,青岛市栽植本地瓜,又名大长蔓,该品种蔓长、筋多,单产60~70公斤(鲜薯折粮为5折1)。日本侵华后于1943年带来“冲绳100号”地瓜品种,在胶济铁路沿线各农事试验场进行试种,让中国老百姓以薯类充饥,腾出粮食补足日军给养。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胜利百号”。该品种高产、优质、出干率高。青岛市解放前夕栽植95万亩,占地瓜栽植面积的34.5%。1949~1986年全市进行了3次品种更换,每次都使单产提高10%左右。1949~1970年,栽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的有胜利百号、华北5245、北京553、烟薯1号等4个品种。其中胜利百号栽植面积占地瓜栽植总面积的47%以上,1957年一度高达89.4%。搭配品种有济薯1号、遗字138号、华北117等。1970~1980年栽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的有烟薯1号、济薯1号、青农2号等3个品种;引进推广丰收白、青农11号、徐薯18号等新品种。1980~1986年栽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的有丰收白、青农11号、青农2号等3个品种;示范推广青农12号新品种。截至1986年全市推广面积达2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5个。
  大豆 建国后,青岛市进行了3次品种更换。1949~1975年,主要种植地方良种,有小青豆、茬豆、毛黄豆、江南青、爬蔓青、平顶黄等。引进推广东解1号、鲁豆1号、齐黄1号等新品种。1975~1981年主要种植向阳1号、东解1号、齐黄1号、齐黄10号、鲁豆1号等品种。引种推广兖黄1号、鲁豆5号、丰收黄等新品种。1981~1986年主要种植鲁豆4号、鲁豆5号、向农5号、鲁豆3号和丰收黄等品种。鲁豆4号丰收性能好、适应性强,平均单产在200公斤以上,比其他栽培品种增产20%左右。
  谷子 建国前后,以种植春谷为主。主要有毛谷、紫根毛谷、八大杈、曲阜谷、黄谷、相公辫子、老来变等地方品种和燕大811、华农4号等品种。60~70年代全市谷子种植面积急剧下降,1978年只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31%。1966开始推广夏谷,主要种植鲁谷1号、鲁谷3号、鲁谷4号、鲁谷5号、昌潍69、昌潍74、昌潍81、豫谷1号、豫谷2号和诸伏1号等新品种。
  高粱 1949~1986年种植利用的有21个地方品种。1966年,平度、胶县和崂山等县先后引种遗杂7号、原杂10号和晋杂5号等杂交种,比一般常规品种增产30%~50%。但因品质差、秸矮,1973年以后逐步淘汰。到1986年在生产上仍继续利用的有条帚苗、达子缨、长挺秆、席高粱、牛心红、鹿邑歪头、骡子尾等有经济价值的地方品种。
  稻谷 1949~1986年,先后引种了31个品种,其中种植面积在0.5万亩以上的有糯稻、紫皮旱稻、银坊、水源300粒、大白粒、北京子、小站101、反修1号、红旗16、东方红、丰锦、南粳15、农垦39(白金)、农垦40(黄金)、炬锦、日本晴、秦爱旱稻、京引旱稻等品种。
  小杂粮 建国前青岛市普遍零星种植大麦、豌豆、绿豆、豇豆、小豆、黍子、穇子、荞麦碱谷等。60年代后很少种植,特别是穇子几乎绝迹。小杂粮大都是地方品种。1980年以后,又恢复种植绿豆、小豆、豇豆、黍子等小杂粮。
  花生 1949~1986年,青岛市共进行3次品种更换,每更换一次都使产量提高10%以上。1949~1970年,主要种植普通型晚熟大果花生,有即墨大爬蔓(爬蔓花生)、平度一窝猴(直蔓花生)、莱阳宫家庄半蔓、胶南二蔓(半蔓花生)和胶县馍馍嘴等地方良种。50年代末引进推广珍珠豆型早熟、中果伏花生。因其早熟性适宜与粮食作物进行轮、间、套作,且一般比晚熟大果花生增产10%~20%,到60年代中期种植面积占花生播种面积50%,到1970年种植面积高达63%,逐步替换了普遍型晚熟大果花生。1970~1978年,引进推广了一批中熟、大果和早熟、中果新品种,有杂选4号,徐州68-4、花17、临花2号、花27、白沙1016、白沙142、白沙261、花28、花11、徐系1号、白沙6号等新品种,逐步淘汰了伏花生。1978~1986年,引进推广了高产、中熟、大果花生品种,有花37、海花1号、鲁花4号、双纪2号等新品种,逐步淘汰了早熟、中果花生品种,到1986年中熟、大果花生品种种植面积占花生总播种面积的65%以上。截至1986年全市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8个。
  棉花 1949~1986年,共进行过5次品种更换,每次更换都使产量提高10%以上。1949年前,青岛市主要种植亚洲棉,因秸棵矮小,俗称“小棉花”。1949~1956年,生产上主栽品种是斯字五号,搭配种植斯字二比、岱字15号,逐步淘汰了“小棉花”。1957~1962年,岱字15号上升为主栽品种,以引进推广徐州209和高密933品种。1962~1965年主栽徐州209,搭配种植高密933,引进推广徐州1818。1966~1976年,徐州1818为主栽品种,引进华锦2号、鲁抗1号试种。鲁抗1号高抗棉花枯萎病,1977~1986年,因棉区枯萎病很重,鲁抗1号成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鲁棉2号、协作1号、鲁棉1号和中棉所10号。截至1986年全市推广面积达0.5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6个。

TOP

第二篇 种植业  
第二章 农作物种子

第二节 良种繁育


  建国前,广大农民有自选留种和互换良种的习惯。建国后,1950年2月农业部召开华北农业技术工作会议,制定《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后,全市各县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评选良种活动,发掘农家优良品种,将当地优良品种与农业科研单位选育的新品种就地繁殖,扩大推广。到1952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面积已达79.8%。
1.jpg
  1958年4月农业部召开全国种子会议,明确提出种子工作实行依靠农业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的“四自一辅”方针,全市多数做到以生产队为单位自留大田生产用种。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以后,各县开始建立健全“县级良种场,公社繁种基地和大队种子田”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开展引种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对引进的新品种,采取边试验、示范,边高倍繁殖的方法,提高种子繁殖系数,尽早用于生产。
  1964年各县种子站先后组织培训、建立杂交玉米制种队伍,逐步形成省供原种、县繁亲本、社队制种的杂交玉米制种体系,为推广、普及杂交玉米种子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了加快玉米自交系的繁殖,从60年代开始各县多次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到海南岛等地繁育玉米自交系,加快了杂交玉米种子的繁育推广。
  1978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农林部《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要求把种子公司和种子基地建立起来,把国营良种场整顿好,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逐步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和质量标准化,实现以县为单位统一组织供种,即建设种子“四化一供”县。1979年平度县被国家列为全国64个种子“四化一供”试点县之一,在县内划片设6个中心站,加上县种子公司,共7个供种点负责县内45个公社用种。其他5县1区种子站于1982年先后被山东省批准建立种子公司。种子公司为保证杂交制种质量,变过去社队分散制种为集中建立种子专业育种基地,除良(原)种场外,各县选择有条件的公社,集中联片建立制种基地,组织培训专业技术队伍,按照玉米制种和良种繁育操作规程进行专业化生产,种子的纯度明显提高。1984年,玉米种子纯度由过去的70%~80%提高到96%以上,达到2级以上种子纯度标准。1986年青岛市共有良种繁育基地11.99万亩,其中玉米制种田2.99万亩,生产杂交种子511.1万公斤;小麦良繁田6.96万亩,繁育小麦种子1732.5万公斤。其他良繁田2.04万亩。
  青岛五四农场,平度县白埠棉花原种场,田庄良种场,即墨县七级良种场,胶县良种场,胶南县良种场和莱西县良种场等7个良(原)种场,每年都不同程度地承担部分品种试验、示范和良种繁育工作。

TOP

第二篇 种植业  
第二章 农作物种子

第三节 种子管理


  50年代初,Gov行政部门设专人负责组织评选、调剂良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50年代末随着形势的发展,各级建立种子站。种子站实行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体制。1978年后,种子站加挂种子公司,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体制不变仍是事业单位。种植公司(站)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种子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保证种子事业的顺利发展。对引进新的新品种,坚持试验、示范、繁育推广的步骤。1983年青岛市成立了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并明确提出,未经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和审定的品种不得在青岛市推广。对青岛市各单位或个人选育的品种,在试验的基础上由青岛市品种审定小组保送省审定委员会进行区域试验鉴定,通过鉴定的准予推广。在良种繁育工作中,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生产足够数量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子供应生产应用。对玉米杂交制种,严格执行“玉米杂交繁育制种技术规程”。对小麦等常规作物品种的繁育,严格执行农作物“原种生产技术规程”。1985年青岛市种子站与平度县种子公司联合在蓼兰镇对小麦良种进行集中繁育、统一供种试点,平度县在全县推广蓼兰镇小麦统一繁育、供种经验。要求由点到面严格执行“二圃三田”制,按“1、2、5”繁种比例,县建立万分之一的原种生产田、千分之二的一级种子田,乡镇建立百分之五的二级种子田,实行统一供种。
  种子检验是种子质量管理的手段。50年代开始对种子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等进行田间和室内检验,种子纯度强调以田间检验为主。最早的检验手段是凭牙咬、手摸、眼看、鼻嗅等感观经验认定。以后,随着种子事业的发展,逐步配备了必要的检验仪器,执行相应的种子分级标准和检验方法。1976年农林部颁发了部级《主要农作物种子分级标准》和《主要农作物种子检验办法》,在种子系统内部对种子生产、调拨、入出库等进行检验。80年代初强调健全种子检验机构,加强人员培训。
  1983年8月,青岛市种子站与中国种子公司、山东省种子公司联合建立青岛种子服务中心,开办种子经营、代办种子进出口业务,承接国内外良种繁育业务。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农业部农作物种子检验办法,确保种子质量,避免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青岛市人民Gov于1986年发布《青岛市农作物种子管理暂行规定》。《规定》指出:“市、县(区)种子公司(站)是种子工作的管理机构。粮、油、棉、菜等农作物的主要推广良种,由种子部门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和作物品种布局的要求,统一安排种子生产并确保种子的数量和质量。其他单位和个人繁育的商品种子,要列入县以上种子部门的计划,否则不得安排种子生产基地,“市、县(区)种子公司(站)要充分发挥经营良种的主渠道作用。非种子部门经营良种必须向当地种子管理、植物检疫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取得良种场经营许可证、种子检疫证和营业执照后,方可经营”,“非种子部门经营的良种必须符合当地品种布局和生产需要,并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种子分级标准。不符合规定标准的种子不得经营”,“任何单位和个人经营种子,都要认真贯彻执行省统一制定的价格政策,不准任意定价”。
  1985~1986年,青岛市、县(区)两级种子公司(站)经山东省农业厅先后批准9名种子检验员。1986年,市、县(区)两级种子公司共有职工161人,其中科技人员48人,经营种子972.23万公斤。
1.jpg

TOP

第二篇 种植业  
第三章 农作物保护

第一节 预测预报


  建国初期,即墨、胶县等县对蝗情进行调查,这是病虫测报的开端。1953年青岛市农林处和园艺试验站兼管病虫防治技术推广。1958年县、社病虫测报点,所测病虫情况由县汇总发布病虫情报,指导病虫防治工作。1979年青岛市植保站根据青岛的自然区划和作物布局,对10几种主要作物的病虫测报对象,有针对性的建立群众性测报基点20处,进行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均达90%以上。病虫害观测分为系统观测和一般观测,同时还建立应用测报档案,提高测报水平;应用电码模式电报测报,加快病虫信息传递。对测报基点实行病虫测报合同制,调动测报人员的积极性,保证了测报的及时和准确。1980~1986年,共发布病虫、虫情警报513期,计55872份。
1.jpg
2.jpg
3.jpg

  建国来,病虫的发生、发展随着环境条件,生产条件、耕作方式、农作物品种、施用化肥农药以及病虫自身的变化等因素,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一些危害较轻的病虫变为危害较重的病虫,小麦白粉病、麦蚜、玉米蚜、花生蚜、豆秆蝇和玉米蓟马等病虫,建国前后一般危害较轻,自60年代中后期至1986年先后成为主要病虫害。如此小麦白粉病在60年代以前,因生产条件差,小麦生长稀疏,发病很轻。70年代以后,麦田土肥水条件逐年改善,特别是水浇高产田块,小麦群体大,发病严重。
  偶发性病虫变为长发性病虫。二代粘虫和棉铃虫,在60年代以前,个别年份偶发,局部严重。70年代后成为青岛市的常发害虫,棉铃虫对玉米的危害也越来越重。
  一些检疫对象扩大蔓延,小麦土传花叶病、地瓜根腐病和玉米灰种蝇相继在崂山县发生和发现。
  有些病虫发生危害下降。小麦星黑穗病、散黑穗病、线虫病,玉米青枯病、茎腐病和蝼蛄等病虫,建国前至70年代初发生危害比较严重。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大大减轻。
  一些主要病虫在继续发生危害。如小麦锈病、地瓜黑斑病、花生叶斑病,麦蜘蛛、玉米螟、蛴螬、粘虫等建国前后为多发性病虫,80年代仍常年发生,但因预测、预报及时准确和防治适时,一般未造成较大灾害。

TOP

第二篇 种植业  
第三章 农作物保护

第二节 植物检疫


  青岛市的植物检疫工作始于1964年,各县、社农技站、引进调出的作物品种、果树苗木进行检疫。1983年又突出抓了粮食、果树、花卉方面检疫对象的普查和防治,摸清了疫情、控制了危害。从1983年开始,市农业部门逐级设立专职检疫员18名,19586年全市已有了一支专职检疫员为骨干兼职检疫员相结合的植保检疫队伍。1983~1986年,青岛市调运检疫共达11538批次。其中,调运种子1669.38万公斤,苗木为575.9万株。产地检疫面积共计357805万亩。
  建国后,青岛市查治的主要检疫对象有小麦腥黑穗病、小麦全蚀病、地瓜根结线虫病、地瓜茎线虫病、花生根结线虫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豚草。
  小麦腥黑穗病 建国前后,青岛市发病较重。50年代初采取粪、种隔离播种,一度得到控制。1973年引进墨西哥小麦,又带入腥黑穗病。即墨县鳌山公社西里大队1979年种植的5亩墨西哥小麦发病严重地块,病株率达1/3。1980年青岛市调查了46个公社1252个大队,26.25万亩小麦。田间发病的有18处公社71个大队,发病面积7051亩,分别占调查公社、大队面积的39.1%、5.7%和2.7%。通过采取药剂处理种子和选用抗病品种等措施,1983年已基本消灭。
  小麦全蚀病 1968年平度县引种白蚰包小麦品种发病全蚀病;1971年胶县城南公社和艾山公社的3个大队发生小麦全蚀病,到1980年扩展到16个公社209个大队,发病面积3.55万亩;崂山县1973年发现小麦全蚀病,到1977年遍及全县13个公社,发病面积3.9万亩。青岛市于1980年,有61个公社797个大队发病,发病面积9.56万亩。采取轮作换茬、药剂拌种、增施磷肥和改善土壤肥力等措施,有效地减轻了发病程度。
  地瓜根结线虫病 建国初期,青岛市地瓜产区普遍发生这种病,以崂山郊区发病最重,1979年前,经过选用抗病品种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1985年发病面积达10.3万亩。地瓜茎线虫病 1937年由日本传入,先在青岛李村农场发现。1964年青岛推广窝地瓜栽培技术后,茎线虫病迅速蔓延。1970~1977年,选用烟薯6号等抗病品种,防病效果达35%左右。1985年发病面积达3.8万亩。
  花生根线结虫病 又明“地黄病”,是青岛市的常发性病害。一般发病减产30%左右。重者减产60~70%。60~70年代用二溴氯丙烷处理土壤,防效虽好,单对人畜有害,后禁止使用。1985年调查,发病面积达12万亩以上。1984年后,青岛市植保站与莱西县植保站合作进行10多种药剂试验,筛选出毒性低、无药害的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亩施有效成分300~500克,防效为31.4%~55.4%。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 50年代在平度县多处发现。主要采取推广抗病品种、轮作换茬、温汤浸种,药剂拌种等技术措施防治。70年代发病减轻,基本得到控制。1984年青岛市植保站调查了19个乡镇50.4万亩棉田,有15个乡镇2.1万亩发病,发病面积占4.16%。
  豚草 是一种恶性杂草。青岛市发生的是美洲豚草,首次于1945年在山东大学(今青岛海洋大学)院内发现,是随美军军马饲草带入种籽。50年代山东大学院内外豚草丛生。80年代,除市区发生外,已有5个县(区)发现豚草。崂山县13个乡镇,有4个查到豚草,李村镇有16个村庄发生;胶县小麻湾镇胶东村的豚草已进入麦田。豚草生长势强,在农田与农作物争水、争肥、争光;豚草花期散落花粉粒,是某些过敏症患者的过敏源,威胁生产和人体健康。1985年开始防治,蕾期用32%的2.4-D丁酯、50%阿特拉津、10%的草甘膦、20%克芜踪进行防治,防效达100%。

TOP

第二篇 种植业  
第三章 农作物保护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防治 小麦病虫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根病(纹枯、根腐、全蚀病)、麦蚜、麦蜘蛛等。
  小麦锈病 50年代初期叶锈、条锈、秸锈等3种病害在青岛市大流行,造成小麦严重减产。50年代中、后期大面积推广抗病品种碧码1号、碧蚂4号、蚰子麦等,减轻了危害重度。后因锈病生理小种变异,导致碧蚂1号等品种丧失抗性,条锈病再次大流行。1965年以后,农业部门积极开展防治锈病工作,除淘汰抗性差的品种,选择推广丰产3号、北京8号、毛颖阿夫、阿勃、济南2号、济南4号等一批抗病性强的品种外、还先后采用石硫合剂、代森铵、敌锈、粉锈宁等药剂拌种和生长期喷雾防治,使小麦条锈、秸锈病基本上得到控制。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未再造成危害。
  小麦白粉病 从60年代后期开始,白粉病逐渐上升为麦田的主要病害。感病的小麦千粒重一般下降3至5克,严重的达10克以上。在防治上主要选用耐病品种,适时播种,注意肥水管理,控制小麦徒长,以免群体大造成田间郁闭。80年代,采用药剂防治,在小麦孕穗期用粉锈宁喷雾,防效极佳。
  小麦根病 小麦根病包括纹枯病、根腐病和全蚀病。小麦根病多数地块是混合发生危害,以纹枯病为主,根腐和全蚀病次之。全蚀病是60~70年代随着蚰包麦的引种传入的。青岛市植保占1979年后组织普查,全市每年发病面积55万亩左右,一般减产10%左右,重病区减产30%左右。1980年黄岛区辛安公社3000多亩小麦普遍发病,当年减产20万公斤。主要防治措施为:轮作换茬,增施磷肥等培肥地力,药物拌种和生长期喷雾。
  麦芽 60年代以前,小麦返青至腊熟期经营发生麦蚜,很少防治,70年代后开始发生危害。崂山县1975~1983年调查,全县平均受害面积9.7万亩,占麦田总面积的一半,1977年大发生,受害面积18.6万亩。采用666、乐果粉、速灭杀丁等农药防治;利用蚜虫天敌防治,莱西县1981~1983年利用虫害天敌防治小麦蚜虫69万亩次。
  麦蜘蛛 又称“火龙”。麦蜘蛛是麦田常发性虫害。60年代以前常年发生。麦长腿蜘蛛喜干旱,麦圆蜘蛛喜低洼潮湿。50~60年代用666毒土防治麦圆蜘蛛,用20%乐果乳剂4000~6000倍液或用0.3度石硫合剂防治麦长腿蜘蛛。70年代用1605、1059、三氯杀螨矾、亚胺硫磷等农药进行防治。40%乐果乳剂1500~2000倍液,马拉硫磷1200~1500倍液对两种蜘蛛均有仿效。
  玉米病虫防治 玉米病害主要有大小叶斑病、黑粉病、青枯病,均零星发生危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及时淘汰感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未曾用农药防治。
  玉米虫害主要有玉米螟、蓟马、粘虫、棉铃虫、蚜虫、地老虎等。玉米螟是青岛市玉米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60~70年代普遍为害春玉米,因常年坚持在玉米喇叭口时撒毒砂(土)防治,多年处于稳定发生状态。80年代后压缩春玉米扩大夏玉米,推广秸秆还田、沤肥等,使越冬虫源减少,玉米螟为害也随之减轻。
  小地老虎(又称土蚕)是青岛市普遍发生的地下害虫,个别年份严重为害玉米苗,造成缺苗断垄了。小地老虎一年发生3~4代,以一代幼虫为害最重。60年代前,主要采用人工捕捉和用草把诱杀。以后,主要采用666、敌百虫、DDT等农药制成鲜菜、草等毒饵进行诱杀。1977年开始推广辛硫磷、溴氰菊酯等农药制成毒砂,傍晚撒于玉米小苗基部触杀,防效很好。
  粘虫、棉铃虫在60年代前为偶发性虫害,70年代后成为常发性虫害,主要采用药物防治或诱杀。
  地瓜病虫防治 地瓜病虫害主要有黑斑病、根结线虫病、茎线虫病、烂根病等。
  地瓜黑斑病 40年代初由日本引来“冲绳100号”地瓜种时带入该病,首先在李村农场发现。随后在即墨县传播,逐渐扩展到全市。60年代前后,春地瓜田间发病株率达40%左右,秋瓜达20%左右。为消灭该病害,50年代末示范、推广“温汤浸种”或用赛力散、西力生、托布津、多菌灵等药剂浸种;采用“高剪苗”、药剂浸苗后栽植。60年代建立无病留种地,建采苗圃或用春地瓜蔓子头栽夏地瓜,消除病原菌污染,对种瓜在贮藏之前用硫磺熏窑消毒。70年代末全市基本控制了地瓜黑斑病的危害。
  地瓜根结线虫病 50~60年代地瓜根线虫病是全市地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轻者减产30%~50%,重者可导致绝产。1979年以前,先后采取在病区推广抗病品种广东57-7、青农2号;选用无病种薯、种苗、施净粪、清除田间杂草、轮作换茬、药剂处理土壤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仿效。1985年调查,全市发病面积还有10.3万亩。
  地瓜茎线虫病 1937年由日本传入青岛市,首先在李村农场发病。1964年全市推广窝地瓜栽培技术,茎线虫病迅速蔓延。1970~1977年,选用烟薯6号等抗病品种,以及用辛硫磷和甲基异柳磷处理土壤,防效显著。1985年调查,全市发病面积有3.8万亩。
  地瓜烂根病 也叫地瓜根腐病。1974年在崂山县发现。感病地块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40%~50%,甚至绝产。主要是土壤传播,长距离随种薯和种苗传播。防治措施主要采取地瓜与禾本科作物长期轮作或选换抗病品种。
  花生病虫防治 花生病虫害主要有花生叶斑病、花生根结线虫病、花生蛴螬、花生蚜等。
  花生叶斑病 青岛市叶斑病主要有褐斑和黑斑两种。前者发病早,6月中旬始发;后者晚,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发病。在花生产区普遍发生,一般危害花生减产10%~20%;严重危害减产50%左右。1978年前主要通过轮作换茬等措施减轻危害。1980年后生长期用代森锌、多菌灵、托布津、百菌清等药剂防治1~2遍,防治1遍每亩可增产10%左右。1981年在胶南县张家楼公社河头大队技术队试验,每亩用百菌清0.1公斤兑水50公斤,从6月中旬开始喷药(每7天喷1次)防治,连续喷药4~6次,比对照(清水)增产40%以上。
   花生根结线虫病 又称“地黄病”。一般发病减产30%左右,重者减产60%~70%。花生根结线虫病耐寒力较强,在-10℃以下仍可存活侵染;耐淹力也强,水泡135天仍具侵染力;但不耐干燥,花生荚果晒至含水量为10%时,虫瘿内的线虫即脱水死亡。防治措施是采取轮作换茬、清除田间杂草、施净粪、用药剂处理土壤等。1984年后,青岛市植保站与莱西县植保站合作进行药剂防治筛选试验,以3%甲基异柳磷粒剂,亩施有效成分300~500克,防效为31.4%~55.4%,增产25.2%~42.1%。1985年调查,全市发病面积12万亩以上。
  花生蛴螬 蛴螬为金龟子幼虫,花生幼苗期危害根,结果后危害荚果。蛴螬繁殖快、分布广、危害重、一般危害减产10%~20%,严重减产50%~80%。1980年后即墨、莱西、胶南等县对蛴螬进行了虫种普查,摸清了青岛市危害花生生产最大的虫种有暗黑、大黑、铜绿、拟毛黄4种金龟子及其生活史。防治措施:一是轮作换茬,人工跟犁拾虫,减少虫口密度;二是治成虫,于傍晚组织人工捕捉或喷药触杀;三是药剂防治幼虫,用药剂拌种或于花生生长期用药液灌墩。
  花生蚜 为害青岛市的花生蚜虫是苜蓿蚜。1967年花生蚜首次大发生,连续猖獗为害2~3年,使花生生产损失很大。苜蓿蚜的寄生植物很多,在青岛市主要为害花生。其主要天敌有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叶色草蛉、中华草蛉、食蚜蝇类和蚜虫蜂类等。这些天敌在自然条件下,都有一定抑制作用,尤以瓢虫对蚜量消长影响较大。防治措施:首先是保护利用天敌;其次是建立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预测、预报网,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在田间选定测报点,设专人定时观察,发现20%的花生棵基部发生蚜虫,即发布虫情预报,组织药剂防治;第三清除田间寄生杂草,特别是麦田越冬杂草,切断越冬虫源。70年代后,虽然花生田间常年发生蚜虫,但再未成灾。
  棉花病虫防治 棉花病虫害主要有炭疽病,立枯病、枯萎病、黄萎病、棉蚜、红铃虫、棉铃虫等。
  炭疽病、黄萎病 在棉花苗期发病。建国前发病较轻或部分发病。60年代开始防治,防治措施主要采取用55~60℃的水浸种30分钟杀菌,用五氯硝基苯、赛力散和草木混合搓种杀菌,用抗菌剂401拌种。
  枯萎病、黄萎病 在棉花生长中、后期发病。防治措施主要采取温水浸种;实行轮作换茬;选用抗病品种以及药剂拌种等。
  棉蚜 建国前发生危害。50年代用棉油皂、烟草水等土农药防治;60~70年代用3911拌种,乐果乳剂、1059乳剂、1605乳剂防治;70~80年代用敌敌畏、马拉硫磷、保棉丰、灭蚜净防治;80年代后用氧化乐果、久效磷、敌敌畏乳剂等防治。
  红铃虫 棉花红铃虫建国前就发生危害,50~60年代危害十分严重。主要用223乳剂防治。70年代后逐年减轻。
  棉铃虫 建国前后至50年代发生较轻,没防治。1960年以后,棉铃虫成了棉花的主要害虫。防治措施:主要采用223粉或敌百虫粉防治,1982年后改用菊酯类农药,如敌杀死、速灭杀丁,久效磷、杀灭菊酯等喷雾防治;棉铃虫大量发生时,组织人工捉虫和诱杀成虫。
  1975年,农林部召开了全国植保工作会议后,青岛市认真贯彻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纠正了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重治轻防”、单纯依靠农药防治的片面做法,使植保工作逐步走上综合防治的道路。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基础,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环境保护学的观点出发,全面考虑一种作物整个生育期的主要病虫草害,并结合地域特点、耕作栽培制度等因地因时制定农业的、生物的、化学的防治措施,协调运用,将病虫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之下,既保护农作物的优质、高产,又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80年代,在综合防治中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农业防治积累群众的经验,发扬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创造有利作物生长和天敌繁衍、不利病虫滋生的生态条件,以达到农业防治的目的。采取选用抗病品种、改进耕作制度,轮作换茬,调节播种和播种方法,种植忌避植物等,以防避病虫害;运用合理密植、科学运筹肥水,中耕除草和田间管理等栽培技术,增强作物本身的自卫能力,控制病虫害。(二)科学用药。建国初期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采用“土洋”结合方法进行。50~60年代逐步推广化学农药,主要有DDT、666、3911(甲拌磷)、硫酸铜、波尔多液、石硫合剂、1605、1059、敌百虫、敌敌畏、马拉硫磷和代森锌、五氯硝基苯、西力生、赛力散等近20种。7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淘汰了高残留有机氯农药和大幅度减少1605、1059等广谱性剧毒品种农药,大力推广了高效低毒的菊酯类农药等。1980~1986年,青岛市每年销售农药量约为4000吨,对解决一些难治的重大病害和小麦锈病、白粉病以及多种果蔬病害,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从控制保益原则出发,全面考虑作物本身的补偿能力与天敌作用等,讲究施药策略,采用选择性杀虫药剂,明确施药适期和有效低剂量;改进施药方法,积极推行低容量喷雾,减少施药次数和用量,以提高防治效果和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三)保护、利用天敌。天敌是调节害虫种群密度、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1976~1978年,莱西县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玉米螟等3.6万亩次,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70年代,胶县对害虫的天敌进行了调查。据调查,青岛市的天敌资源非常丰富,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有中华步行虫、大草蛉、T纹狼蛛等78种,分属昆虫纲和蛛形纲等两纲,鞘翅目、蜘蛛目等7个目,28个科。从1984~1986年全市累计综合防治面积达345.35万亩。

TOP

第二篇 种植业  
第三章 农作物保护

第四节 田间杂草防治


  青岛市植物保护站1985年初步查明,全市春作物田间常见杂草35种,分属17科;麦田常见杂草23种,分属12科。麦田杂草的优势种类主要是播娘蒿(麦蒿)、荠菜和小花糖芥,这3种占麦田杂草总量的80%以上,其次是藜、刺儿菜、苦菜等。
  60年代青岛市农科所用西玛津、阿特拉津防除玉米田间杂草,试验效果良好。70年代末期,全市普遍用捕草净、敌草隆、除草醚、草甘膦等除草剂进行防除粮食、蔬菜、果树等田间杂草,试验效果良好。80年代初结合花生、棉花地膜覆盖栽培,于盖膜前喷施拉索,每亩150~200毫升,然后覆膜,除草效果良好。同时,使用2.4-D丁酯防除麦田杂草。此外,还推广了都尔、阿特拉津、草甘膦等。1985~1987年,累计化学除草面积283.83万亩。

TOP

第二篇 种植业  
第三章 农作物保护

第五节 农田鼠害及其防治


  70年代前,青岛市对鼠害投毒饵诱杀。1975年后,青岛市连年干旱,天敌大量减少,鼠害日益猖獗。1983年普查,一般住宅以大家鼠、小家鼠为优势种,农田主要鼠种有大仓鼠、小仓鼠和黑线姬鼠。其中优势种是大仓鼠,占田鼠总量的46.3%,黑线姬鼠占33.8%。在村边农户和农田中也有宅栖害鼠和野栖害鼠混杂分布现象。鼠害为害作物有花生、玉米、大豆、甘薯、小麦、苹果和瓜菜等。全市常年发生鼠害面积为400~5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左右,尤其是花生田间鼠害多,为害面积占花生播种面积的50%~60%。一般每亩有鼠2~10只,严重者每亩多达30~50只。
  
  1986年青岛市卫生、农业系统联合举办灭鼠培训班,培训骨干100余人,采用磷化锌、大隆和敌鼠钠盐,逐级灭鼠,使鼠的密度由灭鼠前的12.1%下降至0.6%。
1.jpg
2.jpg

TOP

第二篇 种植业  
第四章 土壤与肥料

第一节 土壤改良


  建国后,青岛市于1959年进行了第一次土壤普查。1979年进行了第二次土壤普查,经过这次土壤普查,查清了青岛市土壤类型,有棕壤、砂姜黑土、褐土、潮土、盐土、水稻山、山地草甸型土、风沙土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市青岛市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区域。市域土地总面积为1645.58万亩,可利用的土壤面积为1219.1万亩,占总面积的74.08%,耕地面起905.55万亩。
  砂姜黑土的改良 砂姜黑土是青岛市的一个中低产土类,面积为263.51万亩。主要分布在平度县和莱西县的西南部,即墨县和崂山县的西北部,胶县北部的浅平洼地。其所处地势低洼,易涝易旱,质地偏粘,结构不良,适耕期短,土壤有效养分较低。建国后,各级人民Gov组织农民进行大规模改良活动,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挖条、台田沟完善排灌系统;深翻压砂,改良土壤;增施农家肥和化学肥料,加施磷肥,实行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挖平塘,打机井,搞好节水型灌溉;发展农田林网等措施,到1986年,改良砂姜黑土270多万亩次,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益。即墨县在过去治理的基础上,60年代进入高潮,1964年即墨县人民委员会确定了“以排为主,滞、改、灌密切结合”的治理方针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高洼分治”的原则,疏挖排水沟429条,长358公里。70年代中共即墨县委又下发了《关于彻底治理涝洼的决定》,提出了以整地改土、兴修水利、大干3年,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为主攻方向的治理目标,全面开展了排、灌、路、林、田综合治理工作。1970~1975年,主要是以社、队为治理单元,造台田11.8万亩,稻田14万亩,挖排灌沟渠771条,长331公里,修路271条,长240公里,兴建引河工程5处,平塘55个,扬水站36处,机井303眼,完成工程量1482万立方米。1975年以后,开始以改土治水为中心,打破社、队界限,实行大面积统筹规划,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砂姜黑土地带面貌大为改观,粮食亩产由1971年的152公斤增长到1976年的297公斤。1978~1982年,由于连续干旱,水源不足,稻田改为旱田,依然连年丰产,并已成为即墨县的主要产粮田。1986年即墨县西北砂姜黑土地区的5个乡镇全部被国家列为商品粮基地。平度县麻兰公社麻兰二大队,从1982年起每年每亩压砂2250~2500公斤,使用钙镁磷肥40公斤,逐年深耕,每年加深土层2~3厘米。经过3年连续改良,耕层物理性状明显改善,土壤容重比改良前每立方厘米降低0.2克,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0.8%和4.1%,通气孔隙度降低2.3%,田间持水量增加2%。
  棕壤的改良 棕壤是青岛市的一个主要低产土壤类型。耕地中的棕壤面积有310.64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4.3%。分布于山地、丘陵和山前缓坡地。土壤通透性差、水土流失严重、养分含量缺乏。1956年前主要是采取闸山沟、砌谷方、垒地堰等小规模治理。1958年后开始兴建水库、塘坝、挖鱼鳞坑、修围山渠、建梯田进行治理。1970年后发动群众大搞深翻改土、平整土地、展开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即墨县鳌山公社鳌角石大队,从1964年以来,坚持高标准,采取综合措施,将原有的2500块(片)土地进行了改良,建成了1500亩外噘嘴、堰下沟、倒流水的三合一水平梯田,粮食总产量由1964年的38万公斤增长到1979年的86.5万公斤。80年代,青岛市以小流域治理为主;到1987年全市共修建水平梯田140多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140多万亩,建水库、塘坝3640多座。

TOP

第二篇 种植业  
第四章 土壤与肥料

第二节 肥  料


  农家肥 50年代初,主要施用农家肥(有机肥)。农家肥主要有人粪尿、圈肥、厩肥、炕土、河(塘)泥、秸杆沤制肥、绿肥、饼肥、骨粉、腥肥、草木灰、菌肥等。70年代开始推广秸秆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养分。圈肥和厩肥是青岛市优质农家肥。1986年全市每亩平均施优质农家肥达1500公斤左右,比1949年约增加7倍多。
1.jpg
  化肥 青岛市30~40年代即有人使用硫铵,当时叫“肥田粉”。建国后,青岛市农田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由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品种发展。50年代每亩不足0.5公斤。60年代不足5公斤。60年代中、后期,青岛市主要产粮县陆续兴办地方小合成氨厂,70年代每亩平均施氮肥接近40公斤,除此之外还增施磷钾肥。80年代每亩平均达到80公斤左右。在基施有机肥的前提下,农田施用化肥,增产效果很明显。但有些地区因施用不当,只重化肥,轻视有机肥,则粮食增产幅度不大。据试验。60~70年代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每公斤氮素化肥增产粮食2~3公斤;而在减少有机肥用量的情况下亩施氮素化肥75~100公斤,每公斤氮素化肥只增产粮食1~1.5公斤。60年代前后开始推广磷肥,以磷促氮,提高肥效。氮肥主要做基肥和追肥施用,磷肥主要是基施或与有机肥混合施用。70年代后,开始推广应用二元、三元复合肥,试验推广根外追肥。
  1979年青岛市第二次土壤普查表明,青岛市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总趋势是:有机制与氮素含量偏低,磷素严重缺乏,局部地区缺钾,大部分地区缺硼、钼、锌等微量元素。为了使农业生产取得节肥、增产、增收的效果,80年代后全市开始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先在小麦上进行示范推广,即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土壤的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比例和用量,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随后推广到玉米、地瓜、花生、棉花、果树、蔬菜等作物上。截至1986年,平均每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积200多万亩次,各种作物增产幅度一般在10%~15%。
  1981年青岛市农科所对土壤微量元素的调查表明,全市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很不平衡,除大部分土壤有效铜、铁含量高于临界值基本不缺外,锰含量中等,硼、钼、锌含量很低。在有效微量元素含量不足的土壤中,对花生、大豆进行硼、钼肥拌种,小麦、玉米施锌肥,花生,大豆施钼、锰肥等,均获得较明显的增产效果,增施铜肥效果不明显。到1986年全市推广微肥面积累计达136.8万亩次,增产幅度一般在7.6~12.2%。

TOP

第二篇 种植业  
第五章 耕作与栽培

第一节 耕作制度


  熟制与轮作 建国前后,青岛市种植业生产的主要轮作方式是二年三熟,如谷子、高粱、大豆、玉米、花生—小麦—大豆、地瓜;其次是一年一熟,如地瓜、花生、高粱、棉花等;第三是一年二熟,如小麦(大麦、豌豆)—玉米、大豆、花生等。70年代前后随农田土、肥、水等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农作物早、中熟品种的推广应用,栽培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小麦—玉米一年二熟制的面积逐年扩大,到1986年青岛市一年二熟占了主导地位。一年一熟、二年三熟和一年二熟制的面积由1949年占粮食占耕地面积的30.64%、59.91%、9.12%,分别调整为22.37%、36.38%和40.02%。
  间作套种 50年代前推广面积很少。50年代开始较大面积推广,主要方式是花生、地瓜间种玉米,名为“满天星”式。60年代中期,推行玉米和地瓜、大豆、花生“条带”式间套种,还推广大沟麦套种花生。70年代初,推行麦田套种玉米。80年代粮、油、瓜、采等多种作物间套种的复合立体种植方式出现,并有发展趋势。间、套方式主要种类有:小麦套种玉米、花生、棉花、大豆;玉米间种套种大豆、花生、瓜菜;地瓜间、套玉米;菜、菜间种套种。另外还有大、小沟麦套种花生等。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1986年全市复种指数有了明显的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由1949年的142.6%提高到154.2%。粮食作物复种指数由1949年的145.9%提高到178%。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