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青岛市志67:崂山志 第二章 风景名胜 第十五节 风景区外缘景点

第二章 风景名胜

第十五节 风景区外缘景点


  崂山作为一个完整的山体,有很多向四周延伸的余脉,象石老人、浮山、鹤山等在历史上都是崂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景区行政管理的不断变迁,这些景区景点现已不在崂山风景区规划管理区域内。
  【浮山】 浮山原名浮峰山,是崂山山脉最西南端的一座山峰,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与崂山区的结合部。该山九峰逶迤,斗折蛇行,前俯大海,峻峭秀拔,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长约4公里,宽约2公里,面积约7.5平方公里。主峰浮山,海拔368米,三峰峭立,排列如屏,山顶有一巨石,其状酷似海螺,故有“田螺石”之称。每当天将雨时,海雾升腾,云气弥漫,缭绕峰巅,远望诸山峰如浮在云雾间,故其原名为“浮峰山”,后简称浮山。谚云:“浮山戴帽,下雨一瓢”,喻其顶端之浮云为预测是否有雨之征兆。
  浮山多植黑松、刺槐,植被面积约占33%,野生中药材有柴胡、细辛、地榆、车前、桔梗等。山体为花岗岩,石质优良,闻名全国,首都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南极长城站的建站纪念碑,皆取材于此山。
  浮山之阳有朝阳庵,又称潮海庵或朝海庵,建于明代,为明代进士、即墨人黄作孚隐居读书之处,民国初年改名为全圣观,现已倾圮。观左有朝阳洞,高约2米,宽深各2~3米,曾有道人遁居于此。右有荒草庵,亦名黄草庵,其址解放后改建为青岛社会福利院,原庵中的数株银杏至今婆娑犹存。在大麦岛村北之浮山南麓,建有康有为墓,1985年10月27日在此处举行迁葬墓碑揭幕式。康有为墓东侧还有近代考古学家王献唐的墓地。
  登浮山,南望海中诸岛屿如星罗棋布,西瞰市区尽收眼底,东顾石老人俯拾可得,北眺高科技工业园历历在目。清代莱阳文人孙笃先有《浮山观海》诗曰:“茫茫烟水接天秋,影见扶桑天际流。满目惊涛风正怒,千层雪浪认渔舟。”
  浮山不仅山势嵯峨,而且地势显要,为胶澳之屏障,历来为防务要地,明朝洪武年间为防御倭寇,在浮山的西南山角下设置“浮山备御千户所”,有军士1000余人,是当时青岛地区的边防重镇。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又在浮山东麓金家岭设“即墨营”。该营为明代防御倭寇的地方驻军,当时的即墨营在金家岭筑城寨一座,设置兵丁1000余人。又据《胶澳志》载,浮山“山势险峻,为日、德当年攻守最烈之战场。”1992年6月24日,青岛市决定在崂山区中韩镇成立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其总规划面积为58.5平方公里,浮山全部划入高科技工业园的区划之内。
  【大江口】 大江口东起烟墩角,西至山东头以南的石礁,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海湾,呈弓形,长2.5公里,纵深约1公里。午山南侧涧水汇成大沙河,南流于此处入海,故名“大沙口”,亦称“大江口”。大江口之东是峰峦叠嶂的午山,西为云雾缭绕山巅的浮山,湾内海水清浅,波平浪悠,沙质细柔。其中,自山东头至石老人一段沙滩,已成为“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海水浴场。东北岸有一突出的陡崖,高约39.2米,名“平顶台”,台上绿树成荫,远看石老人伫立在波光水影中,景色十分动人。
  【石屋门】 石屋门在石老人西南面峭崖下。洞口西南向,深广如大厦,洞内石壁丹黄色,内有一穴,螺旋深入,海潮可直至洞前,人坐洞中,遥望浮山,在白浪银涛中涌出翠峰数簇,蔚为奇观。洞门之左,怪石森竖,质坚而色丽,狰狞透瘦,海潮荡激,浪花喷泼,令人惊骇。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载:“石屋门,大如城门,宽深过之,度其中,可坐二十人,东北一窟,探之无际。”
  【石老人】 石老人在石老人村南1公里处,一块笋状海蚀礁崛起于海滩中,礁石高出水面约15米,周长约30米,中间有径约1米透明的孔,远望状似头俯腰偻的驼背老人站在海中。涨潮时,石浸海中,波光荡漾,“老人”仿佛晃悠欲动,景色非常别致。
  【午山】 午山在石老人村北,因该山的走势呈正南正北,形同子午线,故称“子午山”,后简称“午山”。午山主峰海拔398.3米,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是崂山区的中韩镇和沙子口镇的天然分界线。山上曾建有午山庙,又名大士庵,建于清初,解放后渐圮,1958年拆除。登午山之巅,西望浮山,东望巨峰,北望石门山,皆历历在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有午山之名。《胶澳志》记为:“午山北岭岭半有午山庙,岭东之小山名尖山,尖山之东北为松山,隔张村河而与枯桃山对峙,午山北岭之南为金家岭。”
  【女姑山】 女姑山为石门山之余脉,位于崂山山区之西,胶州湾东岸,距城阳区流亭镇仙家寨4.8公里,海拔59.2米。现今女姑山虽是一座无树无水的秃山,但此山的传说却绵远流长,而且多见诸于文字记载。山名源于“女姑”,对此有三说,据《齐乘》载:“不其城西旧有七神,号曰女姑”;又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女姑祠在女姑山上,女姑,事神者之名也”;另据《崂山地名志》记载:“山西麓有点将台,上有一庙,主神为赵公明的妹妹,尊为女姑,故称女姑庙,山以庙命名。”《汉书·地理志》记有:“不其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清代即墨文人周思旋写有《女姑山》诗:“老渔担网下东皋,无数闲鸥泛海涛。一片潮声滩下落,女姑东望海云高。”
  【鹤山】 鹤山位于即墨市东陲的黄海之滨,有东、西、南三峰,周长约5公里,西峰最高,海拔223米。鹤山,山不高而峥嵘清秀,涧不阔而深奇幽妙,境不广而曲折回环。它面对碧海,风清气爽,联袂崂山诸峰,海景山色交映,蔚为奇观,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誉之为:“鹤山,县东四十里,矫举若1,上有滚龙洞、朝阳洞、金蟾洞,曲折入胜。”鹤山为古崂山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它是自即墨沿海边游崂山的必经之途,明、清之游山名人多涉足此山,故有“游崂山不游鹤山乃为憾”之叹,又有“游崂不游鹤,非游也”之说。
  聚仙门 聚仙门位于鹤山东山腰,北有兀立巨岩,南有层迭高崖,恰成天然门户,扼登山通途。沿门而入,四周峦岫回合,景色幽邃。据记载,此处曾有茂林修竹,浓荫蔽天,合抱大树如同华盖。步入聚仙门,有一巨石峭立如屏,后有一石窦,名“老君炉”,炉旁一泉“自然泉”,泉西十余步为“梧桐金井”,井水甘冽异常,因过去有梧桐生井旁而得名。由此北望,平台凌云,云霞缭绕,此即为“聚仙台”。
  遇真庵 过聚仙门沿山径东北上,有遇真庵遗址。遇真庵又称“遇真宫”,亦称“遇真观”。据新编《即墨县志》记载,该庵始建于宋代,元、明两代重修。据黄宗昌《崂山志》载,为元时所建,金代邱处机游此山时,曾题写“鹤山遇真庵”。该庵就山势自上而下建有玉皇、老君、真武三殿,“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仅存一碑。庵东南石崖上横镌“鹤山遇真庵”五个大字,下刻“至正二十年八月十五日长春真人立”,元至正二十年为1360年,而长春真人邱处机已于1227年逝世,故该日期为镌刻上石的时间。玉皇殿废址有一巨石,高约10米,形似栖鹤梳羽。其上另有一石形似青蛙,翘首东望,注视远方。崮下有洞西南向,洞西壁镌“造化窝”三字,此洞名“仙鹤洞”,又称“金蟾洞”,洞中有一席之地,石壁光滑,清新幽静,洞镌有邱处机手书“仙鹤洞”三字。明代进士、即墨人蓝田游此留有《鹤山洞》五言诗:“洞府北岩里,微茫草径通。潮声惊席上,山色落樽中。野鹤何年去,孤云此日同。还将远游意,挥笔向霜风。”
  摸钱涧 在仙鹤洞旁旧有明代道人徐复阳墓,墓东危崖耸立,名“舍身台”,又称“升仙台”,台上有“炼魔石”,台东下是一道深涧,为“摸钱涧”,这些景点都与徐复阳的故事有关。据传说徐复阳幼年双目失明,后至鹤山拜道人李灵仙为师,其师把一枚铜钱抛入涧中,让其找回,于是徐复阳日夜在涧底摸钱,历三年之久终于将铜钱摸到,双目也从此复明,后徐复阳尽得李灵仙真传,开创了道教全真道的鹤山派。王悟禅诗云:“滚龙洞下涧东流,曾有真仙炼苦头。艳说摸钱留迹在,棘针多是上弯钩。”
  滚龙洞 由遇真庵北上,西侧有“玉鼓洞”,洞由多层石板倾斜重叠而成,外层恰似蛤壳,人若在第二层以外的石敲击第三层伸出的下沿,洞内即发出浑厚的嗡响,声如擂鼓。在玉鼓洞西北不远处,有两块巨石,一仰一俯,中间形成狭窦,人欲通过,非匍匐辗转不可,此即“滚龙洞”,是冠绝鹤山的奇景。滚龙洞中,石结如玉,清风徐来,铮然有声,意趣无穷。因从山下需七盘而上,方能到此,故滚龙洞又名“七磴楼”。过滚龙洞,迎面双石夹壁削立,人在其中,仰视天空,仅见一线天光,故名“一线天”。南石壁上刻明代登州周鲁七言绝句:“数数频来似有情,青山与我久要盟。战袍脱却浑无事,一曲瑶琴乐太平。”字体为楷书,笔画遒劲刚健,镌刻完好无损。
  金蟾石与沐浴盆 由滚龙洞经一线天西上,有两球形巨石并列东西相距2米许,东石四足,西石三足,匀称分立,人称“金蟾石”或“宝鼎崮”。其西北孤立的平台上有一圆形小潭,直径约1米、深约40厘米,潭中清水汪然,历久不涸,传为仙人沐浴处,故名“沐浴盆”,又称“玉女洗头盆”或“玉女洗手盆”,这些名称皆从民间故事附会而来。
  姚庆祥烈士祠 在鹤山北麓的山脚下,有一绿树掩映的山村,名姚家庄,庄东南有座庄严典雅的庭院建筑,这便是“姚庆祥烈士祠”。姚庆祥烈士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一等功臣,山东省人民Gov、山东省抗美援朝分会于1954年在烈士家乡修建了这座烈士祠。祠的庭院坐北朝南,跨进大门,迎面就是烈士祠正堂,堂内悬挂着烈士遗像和各地人民献给烈士的挽幛。祠右侧耸立着一座六棱锥体的纪念碑,正面镌有“和平战士姚庆祥烈士纪念碑”12个大字,侧后五面刻文记载着烈士的生平事迹。纪念碑西侧有小巧玲珑的凉亭,亭内设石桌石凳,供前来瞻仰的人们小憩。院内松虬柏翠,繁花如织,幽静典雅,庄严肃穆。该祠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