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解放前 青岛戏楼
戏楼,是固定的“戏剧文化”,它显示着传统的剧场形态,联系着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联系着戏俗。戏楼分有神庙戏楼、宗祠戏楼、宫廷戏楼、私宅府邸戏楼、会馆戏楼、城市商业性戏楼、酒楼戏楼、茶馆戏楼等。
有关“戏楼”一说,据《中国戏剧辞典》注释为:“戏楼”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剧场,舞台较高,背为后合,三面是观众,舞台有顶棚,观众都是露天观戏,或者舞台前部有部分桌椅,是给有头有面的人准备的,而后面的观众一般为站立。
从以上文字记载,使我们看出,戏楼一般为露天演出的。戏楼过去称戏台,是专供戏曲演艺人员进行艺术表演的地方。而由露天戏楼观戏转入到戏楼屋内或戏楼园内观戏的变化,是随着戏曲演出的规模逐渐成大、成规范化从而对舞台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出现的。如,元代北杂剧表演已高度规范化,规范化的动作程式化对舞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到了明代,已经改变了元代时期的金亭榭舞台的传统,既便依旧是神庙戏楼演出,而场地已有广场搬入与神庙相联接的庙内。中国戏曲成熟于公元12世纪前后的宋金时期,是在源远流长的乐舞、百戏和讲唱文艺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戏曲的演出场所历来有各种称谓:戏场、歌台、舞榭、乐棚、勾栏、撂地、戏楼、戏院等等。称谓的不同,反映着我国戏曲艺术演出演进的轨迹,也反映着戏曲舞台的复杂多样,一方面显示出我们表演艺术的多元化,即歌、舞、乐、戏;另一方面表现出演出舞台的多变化,即场、园、楼、台、院。
解放前青岛地区主要有青岛天后宫神庙戏楼、胶南县王台戏楼、平度城隍庙戏楼、胶州城隍庙戏楼及三江会馆戏楼等。
青岛天后宫 神庙戏楼
青岛天后宫神庙戏楼是一个典型的戏曲演出与神庙大殿连体的戏楼。位于太平路,是青岛最早的戏楼。在清同治四年(1865),天后宫《募建戏楼碑记》中记有:“……天后宫前旧有戏楼遗址,而栋宇全无……,募建成戏楼一座。”天后宫初建于明成化年间,到了清代同治年间,戏楼已破烂不堪,后通过募捐集资,1937年,在旧址上又重建了一座戏楼。保留至今。现除楼顶外形因翻修有所改动以外,其余还是当年旧状。
在胡存约《海云堂随记》一书云:清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初,渔船各出航,云集口内,均许愿奉戏,尝延至四日或端午。可见天后宫戏楼演出之盛况。同时,又有记载:元旦至元宵月,演出有兆姑、梆柳等戏。这里的兆姑、梆柳即指今天的茂腔戏和柳腔戏。
该戏楼与神殿连为一体,中间有新型的过路台,戏台与主神殿巧妙结合,且背靠主神殿。这种戏楼与神殿连体的演出场所的建筑格局,扩大了表演区域和后台面积,戏楼坐南面北,与正殿相倚,屋顶为重檐歇山顶,覆琉璃瓦。这种建筑就是典型的明清时期的神庙戏楼建筑风格。
1937年,天后宫重建了新的戏楼,有人将露天演戏搬到屋内,就在“天后宫”的前楼内与茶楼相容为一体。在这里由于舞台狭小,不适宜演大戏,可演小戏,边喝茶边听戏别具特色。通过天后宫戏楼,可以使我们看出中国早期“戏楼”的剧场形式。
三江会馆戏楼
在青岛,除了天后宫戏楼外,还有不少现代建的戏楼。如在德国占领青岛后,外地来青居民建了一批会馆,其中最大的是位于四方路芝罘路口的三江会馆,会馆中心也建了一座戏楼。这是青岛继天后宫之后又一座较大院楼。据史料记载,1928年,当时青岛银行实业家周鼎忱等人在青岛组织了第一个业余京剧研究组织,取名“和声社”,以“和弦之声,移风易俗”为信条,社址暂选保定路28号(原青岛地方银行旧址)。1933年由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福顺德银号、义聚和银号分别出资租赁四方路10号“三江会馆”,馆内有戏台,为演出提供了方便条件。我国著名京剧演员王义宸、言菊朋、周信芳、金少山、林树森来青演出时,都曾在三江会馆戏楼演出过大戏。
三江会馆戏楼与天后宫戏楼的不同之处是,天后宫戏楼的演出多在节日,而三江会馆戏楼的演出较为经常,演出剧种主要是京剧。解放前的青岛这里是很有名气的。解放后,会馆被拆除,改成居民住宅。
胶南县王台戏楼
在青岛市的胶南县(既现胶南市)也有一座有史可查的戏楼,即王台戏楼。
解放前,胶南县境内无室内剧场,大部分演出是在场园、村头空地搭台。有史可查的剧场只有一处,既王台戏楼露天剧场。
王台戏楼建于明代。明朝京中大员张尔风谋图造反,在王台盖起了一座似金銮殿形状的建筑。后事发张尔风急命将此建筑改为庙宇,名为“准隄庵”,把原先的午朝门的建筑改成了戏楼。
王台戏楼是座正南面北的双层建筑。底层高2.5米,四堵墙把顶层托起,底层面北开一大门,东西各一便门,后面有三间厅堂,为化妆室用,顶层是舞台,是起脊式中国传统庙宇建筑。舞台前面有两柱子,后面是一堵墙,观众可以从三面观戏,舞台至檐头高约3米。整个戏楼雕梁画栋,颇为壮观。
解放前,戏楼属庙宇和尚管理,剧团到此由镇长出面,让当地地主、商号凑款付于剧团,演出时不售票,观众随便出入,可容纳五千余人。
平度城隍庙等戏楼
清朝嘉庆年间,在平度城内城隍庙前西侧,建戏楼一座。1928年,国民党平度县党部,拆走城隍塑像时,戏楼有所毁坏,1938年后戏楼彻底毁坏。1946年,平度西海中学和平度县教师,在抗日Gov组织领导下,在老庙子西侧广场,演出了《白毛女》和《兄妹开荒》慰问抗日将士和支前民工。1949年冬,平度县工商联合会在城隍庙前建土戏台一个,组织宣传解放区党的新政策进行文艺演出。1949年,以平度艺人岳治华为首组织京剧戏班,在平度城南关耶稣教堂内(现147医院院内)搭建戏台,卖票演戏。
除上述外,在平度县的明村镇孙正村也曾建有戏楼一处。此戏楼建于1942年,造价合人民币1万元。戏楼高7米,长14米,宽5米。前檐高4米,戏楼前舞台正台宽9米,台深6米。该戏楼由国民党土匪游击队四纵队司令王尚志、杨秀锋所建。自戏楼建起后,由于王尚志、杨秀锋都爱听京戏,因此在国民党四纵队中成立了京戏班子,经常在这里演戏,引得四乡八邻人都来此观戏。
另外,在平度古岘镇和麻兰镇也分别建有戏楼,古岘镇有古岘在街中心路北所建戏楼、大朱毛村所建戏楼、管村所建戏楼、府君庙所建戏楼等共4座,麻兰镇有麻兰在街中心路南建戏楼、范家集所建戏楼等共2座。
胶州城隍庙戏楼
有关胶州城隍庙戏楼,在《胶州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有这样记载:胶州城隍庙戏楼,位于城隍庙正门不远处,它的前面有一座砖砌雕花精致的照壁,照壁前有弯月形花坛。照壁后居庙院前段之中处有大型戏楼一座。戏楼建得富丽堂皇,但规模尺寸已不得其祥,戏楼东西各有直墙与东西廊房连接,墙分别开有东西角门,使戏楼前后院相通,看客从东西角门进入东西两廊房间的大棚剧场。剧场有穹庐顶盖,内有座位。戏楼上为舞台与化妆室,下为木柱支撑之通道。城隍出巡的大桥即从此通道穿过。但自从进德会接管后,有关戏楼侧房神象被进德会会长陈德馨拆除,以及民国十九年七月胶县公安局进驻后,戏楼木柱支撑被拆,戏楼整体下落。此后,城隍出巡即从戏楼旁边的道路转出或转回(此时两边隔墙已拆)。此时城隍庙戏楼已被进德会改为戏院。东西两廊房除展览标本外,也有戏院人员居住。戏楼前额悬有横匾一块,上写“神听和平”(蓝底金字),取《诗经•伐木》,“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之意。是曹汶、张尔丰题(正殿、偏殿之匾联,也多为张题)戏楼上的对联红底黑字,一副上联:文成武就,金榜题名虚富贵;下联:男婚女配,洞房花烛假姻缘。另一副上联是:尧舜生,汤武净,桓文丒末,古今来,有定角色;下联是:日明灯,山河彩,风雷鼓板,天地间,绝大戏台。
城隍庙唱戏,必逢所谓盛典才进行,如城隍会、出巡、求雨、应验、庆丰收、南船进港等。改成戏院后,则买票入场,由张顺才负责。张君秋来胶县时,也在此演唱过,当时票价为大洋4角。城隍庙戏楼除唱京剧外,也唱地方戏,如落子、梆子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