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建国大业》就是一出商业杰作。在政治新卖点下,作为中国影视界第一号人物,重拾旧业担任导演的韩三平,吹响了近年来影视圈最嘹亮的集结号,83位明星大腕争相听令,仅为一场戏、一句台词,甚至一个镜头,如何合理安排和分配这些资源,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建国大业》剧照,唐国强饰毛泽东,张国立扮演蒋介石。
《建国大业》主旋律大片的商业盛宴
这是一部献礼片。它获得中央政治局高层的亲自过问并批示,占据了国庆节的政治档期。
这是一部商业片。它云集了有史以来中国电影最多的大腕明星,运用了一切可能的商业手段全力推广。
它的拍摄过程不按常规。紧闭的南京中山陵正门为它开启,总统府附近道路被封闭。拍摄全过程仅为10个月。
它引发了一场争议与嘲讽。因参演演员的外国国籍问题,它被网友讥为“新十一国联军进军中华给国家祝寿”。
它力图突破主旋律大片的桎梏。“我把最希望的主题给了Our Party,把最凄美的主题给了国民党。”“有些地方甚至有文艺片的味道。”
这就是《建国大业》。
已经吊足观众胃口的它,到底是一部开创意义的主旋律商业大片,还是由一群明星引发噱头的献礼片?已经饱受商业忽悠的中国观众应该会慎下结论——在踏入影院之前,一切还言之过早。

导演黄建新接手时,距离这部影片开机仅剩十几天。
从一开始,《建国大业》就是一出商业杰作。在政治新卖点下,作为中国影视界第一号人物,重拾旧业担任导演的韩三平,吹响了近年来影视圈最嘹亮的集结号,83位明星大腕争相听令,仅为一场戏、一句台词,甚至一个镜头,如何合理安排和分配这些资源,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南都周刊记者·张守刚 北京报道 摄影·邵欣
去年11月中旬,刚做完《梅兰芳》后期的金牌摄影师赵晓时,接到了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的电话。
“忙不忙?”韩三平问。
“正等着陈凯歌《赵氏孤儿》开工,目前在歇着。”
“过来上个戏吧。”
“什么戏,谁是导演啊?”
韩三平的回答大出赵晓时的意料:“导演就是我!”
赵晓时跟韩三平是北京电影学院83届同窗,赵晓时是摄影系,韩三平是导演系。为解除后顾之忧,韩三平还亲自给陈凯歌打了电话,让他放行。随后,赵晓时踏踏实实进入了这个名为《建国大业》的剧组。
赵晓时还算是进组比较早的,导演黄建新接到老同学韩三平的邀约电话,已是今年1月。当时黄建新正在香港开会,突然接到韩三平的电话,说有事找你,你快回来,没有比这更大的事了。黄回到北京,刚下飞机,又接到韩的紧急电话,说你先别回家,直接过来找我。
这次会面之后,黄建新与韩三平一起成为《建国大业》的导演。
一个仓促搭建的电影主创团队成立了。这时,距离这部影片开机仅剩十几天。没有人知道这个片子将来会是什么样,更没有人预测到这个“献礼片”,竟会成为当前娱乐界最热爆的话题。
不可能的任务
忙着说服别人的韩三平,此前自己也是被说服的对象。
说服他的是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在接《建国大业》之前,韩三平已经18年没有导演作品。当年张国立还是个小龙套时,韩三平已是剧组副导演。
有一天,赵实把他叫到办公室,说:“建国60周年,你得亲自出山担任一次导演。因为片子时间很紧张,需要的制作工艺过程也很复杂,也很庞大,希望你来做。”
韩三平感觉压力很大,怕做砸了。因为一般这样的电影需要20个月的周期,包括五六个月的酝酿,四五个月的筹备,四五个月的拍摄,五六个月的后期。但是韩三平从拿到剧本到影片公映,才十个月。
“这个时间非常麻烦。”韩三平说。
不仅如此,国家广电总局还对影片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方位的、立体的、纪实色彩很浓的、正面表现新中国建立过程”。这也就是在中国文艺界一直存在的“献礼片”,也在主旋律作品的范畴之内。
在百度上查“主旋律”,除了关于英文theme和motive的注释外,还有一条就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影视作品或其它文艺作品。通常由统治阶级主导宣传。”对现在视野开阔的中国观众来说,“主旋律影片”早已是主题崇高、故事乏味、说教味浓厚的代名词。
不过,《建国大业》的缘起并非国家广电总局某位领导的一时灵感。它的主题思路,在3年之前就已经萌发,并得到了中央政治局高层的支持。
2006年春,北京市政协主席阳安江策划电视剧本《政协委员》,邀请几位编剧出身的政协委员开会,编剧王兴东提出能否写人民政协的创建,从根本上展示第一届政协召开的前后故事。
王兴东曾与时任全国政协文史委主任的王蒙,谈起第一届政协会议历经艰难险阻的旧事。比如冯玉祥在美国接到邀请,为参加政协会议,途经黑海在船上被大火烧死;张澜在上海险些遭反动派特务绑架沉江暗害......在王兴东看来,这次大会始终笼罩惊险搏杀和危机四伏的悬念,极适合拍成富有冲突的史剧。
这个想法得到了王蒙的支持。“他让我写个报告,并当面向贾庆林主席报告这件事情。后来,贾庆林主席做了批示,同意立项。”此后,2008年10月14日,贾庆林看过电影剧本《建国大业》后,亲自批示,表态“全国政协大力支持”。
王兴东几经修改的剧本,后来到了韩三平手上。
在业内韩三平被称为“韩三爷”,接受任务后,他紧急调集了自己几乎所有的电影资源,包括演员、制作力量、设备器材,集中拍摄。已经参与过四百多部电影制片出品的韩三平,并不讳言自己身份带来的资源优势。“我毕竟是作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呵呵。”
完成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这正是国家广电总局让韩三平出山的原因。
“《建国大业》,你演了吗?”
《建国大业》的一切运作都是超常规的,一开始它就进入了倒计时。
“这个电影一点不符合规律。”黄建新说。马上都要拍了,170多个角色大部分都没有到位。“去选演员没时间,选不起啊。就算一个角色三个五个能决定,170个角色,至少也要见500个演员。哪有这个时间?“
经验老到的陈凯歌给韩三平提出了一个建议:你不妨多用些明星。
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国大业》之后的命运。韩三平、黄建新感到十分兴奋,凭着多年的业内直觉,他们认为这对电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明星就是有观众缘,艺术上有保障。”黄建新说,“不需要再选了,我们觉得他行,他就一定行。”
不过,起初并不是所有演员都乐于前来“客串”。陈凯歌推荐了陈坤出演蒋经国,但陈坤不乐意来,说他演不了,后来韩三平亲自做了很多工作,才前来试镜。结果,陈坤的表演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黄建新逐渐有了底气。当定了20个左右的明星演员之后,作为主旋律片的《建国大业》开始被媒体关注,黄建新突然意识到,这个片子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话题。
而到了有30个明星的时候,剧组与明星之间开始互动:有时候是剧组请明星,有时候明星主动找上门来。“《建国大业》,你演了吗?”在娱乐圈内成为流行问候语。
很多人认为,很多明星能零片酬客串演出,是冲着“电影大佬”韩三平的个人魅力,或者说他在电影圈的“权势”。韩三平否认这一点:“我其实很好地利用了一个情结,60周年大庆,这个国家强大了。他们也觉得,能够把众多明星集中在一部电影中,是一个超长的纪念品。”
于是,一个空前豪华的明星阵容逐渐出笼,每个名字都极具重量:成龙、李连杰、刘德华、黎明、陈道明、陈宝国、张国立、孙红雷、章子怡、赵薇、陈凯歌、冯小刚、吴宇森......这是个让无数导演艳羡的名单,也让韩三平自豪:“一个导演要想和这么多优秀的演员导演合作,想都不要想,但我们一部电影实现了。”
根据黄建新的统计,最终参演《建国大业》的演员中,演过男主角或女主角的一线明星有83个,有名有姓的演员有170多个。
这个阵容让影片变成了一部以演员为主体转的戏。用明星是双刃剑,大部分明星都有严格的档期时间,《建国大业》不可能占用他们太多的时间。有一天,陈凯歌说给他6个小时,成龙说给他7个小时……那一天黄建新连着拍了四个大腕的戏,换了三个场景。
顶着“献礼大片”的帽子,剧组在拍摄时候被多方照顾。比如南京中山陵的正门,历史上开过几次屈指可数。一次是孙中山迁葬去的时候,一次是连战来访问的时候,还有一次,就是拍摄《建国大业》。在南京总统府拍的戏,当地部门把邻近的几条路全部封闭,大开绿灯。
一次要在坦克训练场拍一场战争戏,一夜之间,道具组调度的坦克、大炮、车辆全部到位。第二天训练场的团长过来一看,吃惊不小:场内陈列的全是剧组的各式武器。这位团长惊叹:简直比我们部队还神速。
《建国大业》的正式拍摄时间大概120天,韩三平说,几乎没有一天摄影机停过。
有时候黄建新自己也分身乏术,他索性让陈凯歌、陈可辛等人自己拍去。“陈凯歌拍那场阅兵,我就走了,去天津准备别的戏份。陈可辛拍了两场戏,我去那里晃荡晃荡也走了。”黄建新还为此想了一个小招数,在电影字幕上为这些导演打四个字:友情出导。
明星发酵效应
在这个空前的豪华阵容中,有人发现少了巩俐、张曼玉、周迅、李冰冰、范冰冰等名字,据说其中的原因是女性角色太少。周润发不在名单内也让很多人惋惜,据说是怕太贵:当年他对《赤壁》提了一大堆要求,比如要有房车接送、片场要有篮球场,化妆、吃饭、休息要有明确的时间。
但这无碍大局。明星加入后的发酵效果开始显现,其中的最高潮,就是网上满天飞的演员国籍争议。其引发的效果,简直比商业还商业,比炒作还炒作,甚至有人嗅到了“娱乐至死”的味道。
众多演员通过不同渠道予以回应。在刚刚结束的华表奖颁奖仪式上,被传为“美国籍”的陈凯歌慨然作答:“我没有加入外国籍,也不打算加入,我会以中国人的身份来发扬中国文化,这叫不失身份。”
导演黄建新也特地看了网上流传的名单。“那里头70%的演员跟我们都没关系,都不是我们组的演员,都是乱说的,乱编的,一看就是胡说八道的。就是那种在家闲,咱造个什么东西的。”他用力摆了摆手说。
对于影片来说,这些争议无伤筋骨,反而进一步把《建国大业》推上舆论沸点。人们似乎慢慢淡忘了这个“主旋律大片”,只津津乐道于其中的明星秘闻。
这个明星阵容中,即使是大牌演员也没有挑挑拣拣的余地。
据说,片子拍完了,周星驰急忙忙地给韩三平打电话说:我为什么不能在《建国大业》里客串一下啊?于是,接到信息后,黄建新立即给星爷设计了一场戏,并迅速拍掉。
《集结号》的男主角张涵予一边演一边跟韩三平抱怨,说他毕生最崇拜的是毛泽东,但是让他演了一个特务,而且是一个刺杀毛泽东的特务。韩三平说,这个没关系,演员嘛!
每个明星客串的镜头也很少,比如赵薇全片可能也就七八个镜头。韩三平说:“她也很能够理解,因为她是个职业演员。她也知道,加了戏之后,反而显得这个人物很拖沓。”
对手戏也成为看点。张国立与陈坤一个演蒋介石,一个演蒋经国,父子戏贯穿始终。再姜文和陈道明从来没一起演过戏。这次不仅在同一个电影里出现,而且是在同一个场景中,据说张力十足。
虽然是客串,但这些角色绝大部分都是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像不像?纵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也将是第一个问题。在神形兼备不能兼得的情况下,韩三平觉得应该神大于形。“演巴顿的那个演员,他长得不像巴顿,不也演得惟妙惟肖?”
对一般观众来说,吸引他们进入影院的并非是明星演得好,仅仅因为是明星演了。
但一直在片场看明星表演的摄影指导赵晓时不这么看。“这些角色就几句台词,如果用普通演员,清汤寡水就过去了。但这些明星每人都能挑一部戏,这些人表演小角色,所有的细节都具备了质感和细节的魅力。”
李连杰在其中表演了一位国民党军官,台词并不多,但在赵晓时看来,就那一点戏,那几个镜头中,你似乎能读到这个人的前后历史。“他站在那里,你就觉得,这人有点意思。”
同时,喜剧演员的加盟,也纾解了整部电影的紧张结构。冯巩出演的是一个政协代表,开会的时候他老举手,却老插不上话。毛泽东注意到,就说这事你什么意见,你说说。冯巩站了起来,用浓重的天津口音说:“你们都说完了,没了。”现场一片哄笑。
“如果不是全明星阵容,这部戏真的......”赵晓时试图寻找一个合适的词表达这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另外一个状况。”
“献礼”大片
《建国大业》并非个例。在今年的国庆献礼片中,还有表现鲜为人知历史情节的《天安门》,反映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惊天动地》和讲述无名英雄故事的谍战大片《风声》。
主旋律影片,是许多导演的禁忌。
就连著名导演叶大鹰,也不许大家叫他新拍的《天安门》为“主旋律电影”,虽然这是一部疑似献礼片。他的忌讳在于,“这么多年来,电影只要搭上这个名字就肯定不卖。”
包括赵晓时在内的很多主创人员,按照惯性思维,觉得这部献礼片“说一些套话、做一些套事就够了”,但慢慢,他们发现影片逐渐向着把握不住的方向发展。
简单来说,这部集中了一帮子商业片操手的电影,不甘心去重复做一部传统的“献礼片”。韩三平近年一直在推动商业大片的制作,推出《梅兰芳》、《赤壁》等大片,而导演黄建新,其实已经四五年没做导演,一直在做一线商业大片的监制,比如《投名状》、《墨攻》、《杀死比尔》、《木乃伊3》等等,其他主创人员也是业内精英,他们在现代电影的意识上是相通的。
“我们不是发票看电影,要让大家买票看电影。工艺要求全部做到赏心悦目,要好看。”黄建新说。
黄建新力图改变,他让这部主旋律大片里有了更多的七情六欲,快乐,热闹,或者悲伤。在片中,淮海战役胜利之后,中共五大书记在一起喝酒,毛主席喝多了,靠在墙上笑得跟小孩一样,还一起唱《国际歌》。
再比如得知冯玉祥在公海上遇难,周恩来控制不住情绪,对下属拍桌子大发脾气。饰演周恩来的刘劲也难掩兴奋之情,他跟黄建新叫道:“从来没这么拍过,拍过瘾了,拍过瘾了!”
“我们都觉得周恩来是温文尔雅的,但实际上,他是个极其火爆脾气的人,是个很厉害的人,我们想从这个角度表现他的内疚和责任感。” 黄建新说,“很多史书都介绍了很多大家不知道的细节,我们力图让电影有细节的魅力。”
当然,有人担心:对历史与历史人物所持的敬畏或公允,会不会在热闹、哄笑中湮灭了?
黄建新说,即使是传奇段落,实则皆有出处。比如说蒋经国逮捕了杜月笙的儿子,杜月笙就跟他针锋相对,比如说冯玉祥大白天打着个纸灯笼去见蒋介石,嘲讽蒋介石搞得暗无天日。“这都是真的。”
其他工种也是大力配合,道具组得到的指令是“不允许穿帮”,有些细节挖掘得令人匪夷所思。
道具组工作人员孙燕滨、杨文杰介绍说,在重庆会谈的时候,毛泽东与蒋介石喝的红酒还是白酒?常理推测,当时是西式的宴会,大部分人喝红酒,两人应该喝红酒才对。但道具人员查了资料,发现两人喝的竟然是白酒!而且杯子形状也非常奇怪,是两头粗,中间细的白酒杯。
有一场戏,蒋介石跟宋美龄谈开国大的事情。按说,这种场景最简单的就是在屋里说。但剧组研究后将这场戏放在了中山陵。镜头从陵上慢慢摇下来,天空下着雨,从巍峨的中山陵中,逐渐走出一队人,蒋介石和他的要员们。
“这种关系如果单独对白,很干的。但我们这样处理,就给人物一种处境,画面上就生发出一种气息、一种韵味。”摄影赵晓时说。
在片场,赵晓时跟黄建新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场戏还不难看。他们甚至开玩笑说:“哪部片子要不会拍开会了,那就去看《建国大业》,里面各种各样的会都有。”
在黄建新看来,这才是电影的方式,“要诗意一点,更电影感一些。”
更复杂,更商业,更陌生化
“拍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很喜欢这部电影了。”黄建新说。
黄建新之前被称为拍小人物的导演,这次拍摄的全部是著名历史人物,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变化。“我就是站在基本人道主义的,从人类史的角度看这段历史。我们的口号就是想做一部电影,希望不是一个宣传片。”
当然,在献礼片或者献礼作品这个领域,类似的声明已经太多,令人失望的也太多。
电影中不可避免地要说到三大战役,黄建新没纠缠这个,只是淡淡地就把这个背景交待掉。“我想让观众知道,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它是怎么形成的,一部共和国的形成史。为什么四五年后国家的体制结构变了?为什么蒋介石突然翻了脸?他背后右派的压力非常大......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看中国历史形成的很多瞬间,你会理解这个过程。”
如果按传统观点看,《建国大业》的主人公当然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他们代表着国共两党的较量,这个较量被人格化了。它甚至借鉴了好莱坞电影“双雄斗”的模式,让习惯看美国电影的观众也看到中国版的“双雄斗”。
形式上,这部主旋律大片越来越商业,内容上它力图制造一种陌生化。
片中蒋介石和蒋经国有两重关系,其一是总统与属下,其二是父子关系。《建国大业》力图在其家庭生活的表现上有所突破,特别是蒋经国,他原来是一个苏联红军中尉,受了苏维埃的巨大影响,所以到了江西要和蒋介石决裂脱离父子关系。
“他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是个充满了朝气的国民党形象。最后他的失败,是因为蒋介石从东北回来及时制止了他。”黄建新说,“他们父子之间有一段很微妙的戏。”
有人会问,“国民党的表现是不是更多了一些?”黄建新的回答是:“是更客观了一些。我们从两个不同的历史集团,从人的角度去分析。”
一位不愿具名的主创人员的理解,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不能说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落后,他的道德品质就必然龌龊、肮脏。“你不能划等号,你划等号就是简单化。蒋介石老放一杯白开水,他毕生不抽烟,这都是一些生活细节。”
从过去主旋律大片时代过来的他们,这次要去除之前主旋律大片的简单化。
剪完的影片,从最初的3个小时删到2小时15分钟。对于电影审查,黄建新说没什么麻烦。“其实这些本身就是史实,不知道怎么的就异化掉了。我们自己精神上有一种禁锢,很崇尚某一个东西的时候就自然把他严肃化了。你自己觉得正常的时候,那就正常了。”
“我们审查不都过来了吗?第一个需要过的就是我们自身。”他说。
作曲舒楠这段时间的经历,或许能够浓缩《建国大业》在这10个月中的诸多转变。这之前,他凭借《香巴拉信使》夺得金鸡奖的最佳作曲奖,在此次作曲过程中,他却备受黄建新的折磨。“有次批评我的音乐,从晚上5点一直批到第二天7点钟。”第二天,已经崩溃的舒楠关机大睡。黄建新找不到他,就问剧组人员:舒楠是不是跳楼了?
作为团队里最年轻的主创,舒楠也在逐渐理解这部电影。“国民党与Our Party,剥了皮连着筋,再打还是兄弟情。这部电影不是要丑化或者分出正邪,而是站在一定高度上看这场对抗。”到了后期,舒楠说自己如重生,灵感喷涌而来。“我把最希望的主题给了Our Party,把最凄美的主题给了国民党。”
最终呈现的作曲完全是好莱坞式的做法: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全篇用音乐铺满。这似乎是缩影了《建国大业》在短短10个月内的位移过程:更复杂,更商业,更陌生化。
来源: 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