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一篇 报 业
第一章 报 纸
第一节 中文报纸
旧Gov官办及民办报纸
《胶州报》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2月创刊。创办人朱淇,广东人,是民主革命者。该报对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一定的启蒙作用。这是青岛最早的一家民营周报。每星期二出版八开书页式八页。社址初在飞芝喜街(现中山路南端右侧),1903年5月迁至胶州路,先后由德文书局、德华书局、福昌书局承印。报纸只见到1907年,何时终刊不详。
《青岛日报》 1908年4月由革命党人创办。这是一份宣传民主革命的报纸。
《青岛白话报》 1912年创刊。社长伊筱农,北京人。
《中国青岛报》 1912年创刊。对开八个版,每周六期。社址在保定路19号。社长伊筱农。1929年国民党统治青岛时,伊筱农被捕判刑,该报也被关闭。
《胶澳公报》 创刊、终刊日期不详,据1923年《青岛一等邮局事务年报》记载,该报1923年在青岛邮局登记发行。负责人是淳于树铭。
《胶澳日报》 1923年创刊。日刊,对开一张。该报除本埠外还向日本、朝鲜及欧美各国发行,是当时较有影响的一家报纸。社址在直隶路。社长王静一(诸城人),该报没有明确的宗旨和立场。
《青岛晨报》 1923年创刊。日刊,对开一张。社长隋石卿(青岛商会会长)。总编辑胡信之。1924年终刊。
《青岛晚报》 1923年10月12日创刊。四开四版。社址在天津路。终刊不详。
《东海日报》 1923年11月1日创刊。对开一大张。社址在胶州路37号。终刊不详。
《青岛公民报》 1924年9月10日创刊。日报,对开四版,发行数由几百份,增至一万份以上。该报馆内设经理、编辑、印刷三部。经理部由董事长(社长)刘祖乾负责;印刷部由股东张露枝负责,并由他经营的启新印社承担印报任务;编辑部胡信之任主笔(总编辑),负责总的编采,并主持报馆的日常工作。段子涵任编辑。《青岛公民报》原以“提倡实业”为宗旨,在中国Our Party的帮助争取下,在青岛工人运动的影响下,该报敢于运用报纸公开支持工人、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曾全文刊登《Our Party宣言》,深得民心,发行数量剧增,被誉为“工人的喉舌”。1925年的7月26日,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下令查封青岛公民报馆,《青岛公民报》被迫终刊。
《社会改良报》 创刊、终刊日期不详,据1924年《青岛一等邮局事务年报》记载,该报1924年曾在青岛登记发行。负责人是王凤池。
《青岛时报》 1924年9月1日创刊。最初分中文日报和英文日报。经理是山东省议员梁弼卿。社址在新泰路1号。中文日报最初的总编辑是李春选。高秉坊(又名高春如)是该报的主要负责人。1927年后(一说是1926年),该报的出版、发行权全归尹朴斋独立经营。社址迁至兰山路17号。报纸由原来的两大张增为三大张,销数由每月两三千份增至五六千份。1935年,尹朴斋在潍县开办了《青岛时报》潍县版。“七七”事变后,青岛的《青岛时报》的一部分也疏散到潍县出版,直至1937年12月初,两地同时休刊。抗战胜利后,尹朴斋筹备复刊《青岛时报》,于1945年11月10日在堂邑路正式复刊。该报为对开四版,日销8 000份左右。1948年11月1日,该报参加青岛的“八报联合”后,社长尹朴斋逃亡台湾。
《平民报》 1925年8月10日创刊,最初名为《平民白话报》,当时青岛的报纸全是文言文,唯有这份报是大众化的通俗白话。社长张乐古(即墨人)。1928年该报改称《平民报》,并由一张小报改为一张大报。“七七”事变后该报停刊,张乐古逃到大后方。日本投降后,张乐古又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从重庆飞回青岛,并于1945年10月16日在安徽路26号复刊《平民报》,重任社长。复刊后的《平民报》,对开一张,日销2 000份左右。1947年张乐古因贪污案发入狱。于是由其当时任三青团青岛分部主任的弟弟张晓古出面,就在《平民报》社址的近邻挂出牌子,办了另一张仅一字之差的《大民报》,并于1947年10月1日正式创刊。他把《平民报》的印刷厂也划归《大民报》,代印《平民报》,长期一稿两印。张乐古出狱后,自1948年3月16日起,《平民报》与《大民报》出“联合版”。1948年11月,《平民报》参加了青岛的“八报联合”。
《新鲁日报》 这是1925~1928年张宗昌统治山东期间自己创办的官府机关报,虽然是在济南发刊的,但在青岛设有分社,同时还在青岛设了一个“新鲁通讯社”,控制了青岛所有报馆的新闻报道。张宗昌的参谋长全寿良兼任这两个机构的社长。
《济南日报(青岛版)》 1926年6月创刊。对开四版。社址在山东路160号。
《中华商报》 1926年7月15日创刊。四开四版。每周六期。星期日休刊。社址在博山路67号。社长马起栋。该报后改名《中华报》,日刊,对开二张,日发行1 600份。
《胶东午报》 1926年创刊。日刊,四开小报,由日本《胶东新报》社代印。社长王奉之(长清县人)。由于资本不足,条件太差,同年停刊。
《青岛日报》 1926年创刊。日刊,对开一张,后改为四开四版,发行数百份。社长冯善亭。社址在冠县路50号。
《正报》 约1926年冬或1927年春创刊。对开,每份一至三张。社长吴炳宸(平度人)。社址原在肥城路54号,后迁肥城路17号。日发行数量曾突破10 000份,这是青岛前所未有的事。1937年12月终刊。
《民国日报》 1929年创刊。这是国民党统治青岛后第一次由市党部创办的机关报。日销3 500份(1931年)。社址在中山路58号。社长是杨兴勤(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宣传部长)。该报是接收了日本《胶东新报》的全部铺垫加以扩充而成的。报纸内容主要是煽动反共和宣传所谓“三民主义”。该报1932年2月终刊。
《工商新报》 1929年7月5日创刊。原四开四版,后改出对开一至两张。社址在太平路4号。日发行800份(1931年)。该报内容主要介绍商业行情及工业动态。创办人(社长)酆洗元(潍县人)。该报1937年“七七”事变终刊。
《青岛快报》 1929年8月创刊。四开,不定期,免费送阅。发行数为800份(1931年)。创办人张道躿(四川人)。终刊时日不详。
《青岛民报》 1930年2月1日创刊。国民党系统的一家报纸。社长王景西(黄县人)。1933年进步学生周浩然、郭锡英、姜宏等在该报秘密组织“汽笛”文艺社,主办《汽笛》副刊。王统照、臧克家、于黑丁、崔巍、龚冰卢等曾在《汽笛》上发表过文章。1935年7月,该报辟《避暑录话》周刊,发表老舍、洪深、王统照、吴伯箫、王余杞、王亚平、李同愈、孟超、赵少侯、刘西蒙、臧克家等人诗文。
《大中日报》 1930年12月创刊。日发行量为1 000份(1931年)。社址在胶州路121号。社长胡博泉(河南开封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社长胡博泉被沈鸿烈枪毙,该报终刊。
《胶济日报》 1931年7月创刊,对开两张,日发行700份(1931)。这是国民党胶济铁路特别党部创办的机关报。社长谢永存。该报内容着重宣传反共。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刊。
《磊报》 1931年7月创刊,对开一张,三日刊。社长是刘缄三(一说是李青选)。日发行700份。1933年终刊。
《新青岛报》 1931年8月14日创刊,四开小报,社址在河南路71号。前身是邹学藩办的《青岛公报》。社长姚公凯(湖南常德人,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干事)。1937年12月底停刊。
《晚报》 1931年9月创刊。日发行量1 000份。终刊不详。
《青风报》 1932年6月创刊。日刊,对开一张。社址在芝罘路。社长王景西。该报创刊不久即改名为《青岛晨报》。
《青岛晨报》 1932年创刊,国民党改组派的机关报。其前身为《青风报》。对开,两大张,社址在芝罘路,社长王景西,副社长杨恩厚。总编辑陈迈千(中共地下党员)。1936年终刊。
《光华日报》 1933年10月21日创刊,对开两大张。日销500份。该报前身为《中华商报》(后改名为《中华报》)。社址在博山路67号。社长马起栋,平度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该报停刊。抗战胜利后,该报于1947年7月1日正式复刊,马起栋仍任社长。1948年该报在青岛“八报联合”前终刊。
《胶澳日报》 1934年创刊。社址在观象一路58号。社长陈无我。1937年12月底(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前夕),青岛市所有中国人办的报纸几乎全都停刊,只有《胶澳日报》在独家经营,并改名为《大东亚报》。成为青岛第一家汉奸报。
《公言报》 1936年创刊。社址在禹城路。社长王子美(即墨人),1947年王子美当选国民党青岛市参议员后,该报终刊。
《民众日报》 1936年12月1日创刊,四开小报。社址在辽宁路。社长杨恩厚(黄县人),总编辑杨旭初。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刊。日本投降后,该报于1946年5月27日复刊,仍为四开小报。杨恩厚再任社长。1948年3月31日终刊。
《青岛白话报》 1937年8月创刊,社长金慕陶。1937年9月终刊。
《大东亚报》 1937年12月创刊。1937年12月27日以沈鸿烈为市长的市Gov撤出青岛后,原《胶澳日报》社长陈无我将自己的《胶澳日报》改为《大东亚报》(自任社长),宣传“大东亚共荣圈”。该报只办了15天即被日本占领军勒令停刊。
《青岛公报》 1945年9月15日创刊。始为四开,后为对开。该报是在接收日本《大青岛新民报》的基础上创办的。它是国民党青岛市Gov的机关报,以反共为宗旨。社址在中山路6号。日发行量8 000余份。1948年10月31日停办,参加青岛“八报联合”。
《民言报》 1945年10月20日创刊,对开四版。社址在上海路6号。该报是在接收日本《青岛兴亚新报》的基础上创办的,轮转机印刷。是国民党青岛市党部的机关报,以反共为宗旨。社长葛覃(莱阳人),经理杨天毅(安丘人),总编辑薛心熔(高密人)。日销10 000多份。该报1945年11月1日增出英文版《民言报》(主要是给美国在青驻军看)。1946年7月1日,又增出《民言晚报》,日销5 000份。1948年10月31日终刊,参加青岛“八报联合”。
《军民日报》 1945年12月创刊。对开一张,日发行5 000份。该报系国民党第八军的机关报。军长李弥兼任报社理事长。社长王晴初(国民党第八军少将副师长)。总编辑王福春(东北人)。该报采用中央社电稿,后期又增出晚刊。1948年10月31日终刊,参加青岛“八报联合”。 《狂澜画报》 1945年冬创刊。社长葛焕丰(潍县人)。出刊不久即自行倒闭。
《扫荡简报》与《民治报》 《扫荡简报》1946年5月1日创刊,对开四版,国民党海军训练团机关报。同年9月16日,改名《民治报》,日发行2 000份。时出时停。1947年5月1日改出三日刊,同年12月15日改四开日刊。社址在黄台路35号。社长卢荣(广东人),总编辑李亚平、黄文。该报于1949年2月22日终刊。
《青岛晚报》 1946年5月2日创刊。四开四版。社址沧口路63号。它是抗战胜利后青岛出现的第一家晚报。社长郭有光(章丘人)。该报除登各地新闻、通讯外,副刊多掌故、打油诗,并常载桃色新闻。1948年10月31日终刊,加入青岛“八报联合”。
《军民晚报》 1946年6月16日创刊。国民党第八军在青岛办的《军民日报》的晚刊。
《民言晚报》 1946年7月1日创刊。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机关报——《民言报》的晚刊。日刊,四开四版。日销5 000份,居其他晚报之首。社长是杨天毅。社址在上海路6号。轮转机印刷。该报于1948年10月31日终刊。
《青报》 1946年9月18日创刊。日出一张半,日发行5000份。社址聊城路116号。该报前身系姚公凯1931年在青岛创办的《新青岛报》,后因青岛被日军再次侵占而停刊。抗战胜利后,姚公凯来青更名《青报》出刊,并任社长。副社长邢左山,总编辑姓聂(上海人)。1948年10月31日终刊,参加青岛“八报联合”。
《大中报》 1947年2月9日创刊。四开四版,三日刊。社址广西路27号。社长王平野(即墨人)。该报没有参加1948年10月31日的青岛“八报联合”,于1949年5月终刊。
《民报》 1947年3月29日创刊。日刊,四开四版,日发行3 000份。社址聊城路84号。社长何凤池。他与中统特务王葆仁伙同大革命时期《青岛时报》总编辑王子云之子王忻民(“国大代表”)一起创办了这份小报。由于有Our Party的地下工作者赵绍坚和进步人士陈季子、常青、贾刚、郑琏、陈南冰等在里面工作,所以版面比较活跃,受青年学生的欢迎。1948年10月31日终刊,参加青岛“八报联合”。
《青报晚刊》 1947年3月29日创刊。该报是中统特务姚公凯1946年创办的《青报》的晚刊。四开四版。社址聊城路116号。
《大民报》 1947年10月1日创刊。对开四版。社址安徽路22号。社长张晓古。总编辑张牧之。该报于1948年1月5日一度休刊,同年3月16日与《平民报》联合出版。11月1日又单独出版。青岛解放后,1949年7月9日被勒令停刊。
《胶东民报》 1947年9月3日创刊。四开四版,三日刊。该报系还乡团编。社址在保定路5号。
《青岛健报》 1947年10月29日创刊,初定名《工矿日报》,后改名《青岛健报》,于1948年8月1日正式出版。初出四开小报,不久改出对开大报。该报经济力量较强,自设电台。社址辽宁路。总编辑是青岛报界老人李萼。1949年2月曾停刊。1949年4月1日复刊。该报被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利用进行革命宣传(出过国共和谈八项条件的号外),4月15日终刊。
《先声报》 1948年1月1日创刊。四开小报,日刊。社长孙东山。社址绥远路15号。
《大光报》 1948年1月1日创刊。日刊,四开四版,仅发行数百份。社址肥城路13号。社长徐觉生,1949年5月终刊。
《青年军》 1948年3月29日创刊。每周一期,八开小报。社址陵县路75号。该报系国民党青年军二○八师第九团编印,社长郑孟然。
《青岛午报》 1948年5月12日创刊。日刊,八开二版。社址辽宁路277号。社长张菁野。当年终刊。
《青联报》 1948年11月1日创刊。此时正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决战阶段,国民党统治的青岛地区已经“四面楚歌”,《民言报》、《平民报》、《青岛公报》、《军民日报》、《青岛时报》、《青报》、《青岛晚报》、《民报》等八家报社社长准备转移财产外逃,在《平民报》社长张乐古的提议下,决定各自于1948年10月31日停办自己的报纸,从1948年11月1日起联合创办一份报纸,定名为《青联报》(这就是青岛市的所谓“八报联合”)。社长为于佩文。总编辑是孙松一。社址上海路6号(民言报社旧址)。该报为日刊,始为对开四版,自1949年3月以后缩小篇幅,改为每周二、四、六出对开一大张,一、三、五出对开半张(停止副刊和专刊),1949年5月31日终刊。
《联青报》 1948年12月2日青联报社在中山路6号又出了一张四开小报,定名为《联青报》(这是“八报联合”的另一联合版),但为时较短,1949年2月6日终刊。
《青联晚报》 1949年2月7日创刊。四开四版。它是由“八报联合”的《联青报》改出晚报。社址中山路6号。
《长风报》 1949年2月24日创刊。该报系驻青岛的国民党九三二二部队编的八开小报,发行对象是国民党部队。社址辽宁路80号。
《力报》 解放战争时期创刊。主办人马小川、孙维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