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一章 文学创作

第七节 外国文学翻译


  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在青岛报刊上出现的很早,主要是根据英文和日文翻译的文学作品。20世纪20年代初就有外国文学见诸于报刊。但由于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少,因而在报刊上登载的外国文学不常见。
  北洋Gov统治时期,一批翻译家在青岛从事翻译工作。1924年夏,冯至在青岛翻译了英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诗歌,以后结集出版了《海涅诗选》。陈炜汉翻译了俄国作家梭鲁卜的中篇小说《古屋》。
  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外国文学翻译有所发展。1929~1930年,先后翻译发表了小说《两个世界》(息卢译),《青湖》(杜宇译),《雪的西伯利亚》、童话《小彼得》(姜宏译)。1931年后,先后翻译发表了《织工马南传》、《西塞罗》文集(梁实秋译),卓别林著《一个丑角所见的世界》(杜宇译),莎士比亚著《李尔王》、罗伯特·伯朗宁的长诗《安特利亚·特尔·沙多》(孙大雨译),《赝币制造者》(卞之琳译),村雄本的小说《一日间》(周世超译)。梁实秋于1931~1934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1967年全部译完,并在台湾出版。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由英文翻译的作品有:童话《雨丝的飘流》、《叛逆的男性》、《圣诞的礼物》(小1译),亨利福特的小说《一个能人》(岩译)。由日文翻译的作品有:小说《航空家冒险记》(鸣琴小筑译)、江修马的小说《智慧子》(稚子译)、火野韦平的小说《花与兵队》(曲传政译)。
  建国后,50年代从事翻译的主要是山东大学外文系教授,有《希腊罗马神话故事集》(黄嘉音译)、《岛有乡消息》(黄嘉德译);也有零星翻译小品在报刊发表,有苏联尼·巴赛诺夫的讽刺小品《最后一根火柴》(玛嘉、马加译)、勃格丹诺夫的故事《孩子们的〈发明〉》(陆若译)发表于《青岛文艺》。六七十年代,外国文学翻译不多。80年代,特别是1984年以后,文化交流增加,外国文学翻译得以发展。翻译作品主要有:日本中篇小说《神秘的仙龙湖》、《龟子旅馆的凶宅》、《盗卖赛马情报的女人》(马述祯译),《剽窃的证明》、《难言之隐》(马龙译),《电视明星崇拜者》(张镜海译),《化石荒野》(张镜海、张大飞译),《飘零舞女》(马述祯、马龙译),长篇小说《荒诞世界》(马述祯、毕林译),《酒吧世界》(马述祯译)。以上主要是日本文学,特别是日本推理小说。欧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主要有劳伦斯的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上、下册(庄彦译),1986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西德尼·谢尔顿著长篇小说《继嗣佳人》(李瑞华、杨自俭译),1986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一章 文学创作

第六节 民间文学


  青岛地处崂山脚下,黄海之滨,民间口头文学蕴藏丰富。建国后,青岛市文联曾多次组织文化工作者下乡采风,广泛收集民歌及民间故事,从而使民间文学大放光彩。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民歌 解放前,青岛港码头工人创作的“干到秋,穷到秋,剩下麻袋和手钩”,盐场劳工创作的“踏着桥板登盐山,一不小心命归天”,都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建国后,新民歌不断涌现。四方机车车辆厂工人创作的新民歌“干了一辈子工,想都不敢想,收了个徒弟是厂长”,被收集在全国的新民歌集中。青岛市文联在1958年组织专人收集民歌,共收集上千首,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青岛民歌集》。
  民间故事 以崂山故事为主。50年代中期即有《孑孓和蝌蚪》(刘思志)发表。此后,青岛市报刊时有民间故事发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83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崂山的传说》,收民间故事41篇,16万字。1984年,由山东少儿出版社出版《神奇的石门崖》,收民间故事38篇,11万字。1985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崂山志异》(刘思志),收民间故事130多篇,27万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黑二斩妖》,收民间故事58篇,17万字;山东出版社青岛分社出版《青岛民间故事选》,收民间故事30多篇,6万字。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崂山风物故事》,收风物故事43篇,12万字。青岛民间文学工作者收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崂山茶》、《白云洞》、《枣核儿》(刘思志),《浮山戴帽》、《崂山的传说》(张崇纲),《金马驹》、《乌龟作寿》、《孔雀的尾巴》、《解毒石》、《逢仙桥》、《擎天柱》(刘士圣),《八仙的传说》、《吕洞宾救牡丹》(徐正宇)等,分别收在山东、天津、上海等出版社和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民间故事集中。其中,《崂山茶》、《白云洞》等获1979~1983年全国民间文学作品二等奖,?《解毒石》、《崂山?的传说》等获山东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一章 文学创作

第五节 影视文学


  电影文学创作 青岛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即有电影文学创作。1926年,孙瑜从国外回到青岛,1927年4月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青岛之波》。这是最早出现在青岛的电影文学剧本,也是孙瑜为开拓中国电影事业,准备自行拍片所做的一次尝试。全片没有内景,不用摄影棚,利用日光拍摄青岛的美丽外景,把一个真假爱情故事,穿插在当时每年夏季举行的赛马活动中。由于请不到摄影师,胶片的冲洗也没有联系好,《青岛之波》终未拍成。
  1934年,洪深在青岛创作了电影剧本《劫后桃花》。描写青岛被德国侵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日本取代,直到1922年北洋Gov接收为止25年间青岛的世道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劫后桃花》是洪深的代表作,明星影片公司拍摄,张石川担任导演,徐华园、舒秀文、胡蝶主演,是“五四”运动以来国产优秀影片之一。
  建国后,青岛电影文学创作发展很快。50年代有《甲午风云》(叶楠)、《敢想敢干的人》(王命夫)等。六七十年代有《傲蕾·一兰》(叶楠)、《渔岛怒潮》(姜树茂)等。80年代有《喜盈门》(辛显令),《帆板姑娘》(丁灿帮),《车轮滚滚》(薛寿先),《布谷催春》、《月台》、《这条河还要流下去》、《子子孙孙》、《望子成龙》、《偷来的爱》、《甜蜜的编队》(尤凤伟),《哥仨和媳妇们》、《媳妇们的心事》、《难忘的中学时光》(代路),《夜色多美好》(高思国、施义恭),《警官与侦探》(徐本夫、姜云彪),《酸辣姻缘》(董声涛),《野人》(赵永思)等。其中,《喜盈门》荣获“百花奖”、“金鸡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等九项全国大奖,《布谷催春》获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
  电视文学创作 青岛电视事业起步较晚,80年代,电视文学创作开始出现。有根据小说改编的《孟春》、《夜幕下的哈尔滨》、《香玉》(任豪),有根据单口相声《金半仙》改编的《神机妙算》(雷仲谦)等。电视文学创作有《我的爸爸》(张天柱)、《楼上楼下》(冷剑)、《小店》(吉军)、《与海相处的人》(魏曙光、吉军),《梦》、《当务之急》、《雷谷蹄声》(李旭)等。其中,《夜幕下的哈尔滨》(任豪导演)由青岛电视台摄制,中央电视台曾三次播放,获全国第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和“飞天”三等奖。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一章 文学创作

第四节 杂 文


  杂文创作的主要园地是报纸的文学副刊。青岛市自有报纸创办以来,杂文即陆续在报纸副刊上出现。“九一八”事变后,青岛《民国日报》副刊上发表了吴伯箫写的杂文《黑将军挥泪退克山》。1935年7~9月,老舍在《青岛民报》副刊《避暑录话》中发表了9篇杂文,另外还写了14篇创作谈,以《老牛破车》为名,于1937年4月由人间书屋结集出版。1937年,《青岛民报》副刊增加了名为《半老徐娘漫谈》专栏,作者在报上解答读者关心的各种问题,在较长时间里,这位“半老徐娘”每天都有议论文章发表。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以后,创办了《青岛新闻报》,报纸副刊名为《新声》,发表了大量杂文。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先后有10家报纸创刊,并都办了文学副刊。这些副刊中办得较好的是《民言报》副刊《潮音》,王统照主编。副刊上多系针砭时弊的杂文,还刊登过郑振铎、郭绍虞、丰子恺、徐中玉等老作家的杂文。
  建国后,在《青岛日报》、《工人日报》(1956年停办)、《海鸥》文艺副刊上,都曾有杂文出现。主要有《这是好现象》(刘立)、《抄袭和模仿》(周籍)、《双重偏向》(于青)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杂文创作进一步繁荣。许多杂文作者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表见解,或褒或贬,观点鲜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在《青岛日报》开辟的《琴岛漫谈》、《岛上小议》的专栏里常有佳作出现。同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新观察》、《工人日报》等亦有青岛作者的杂文发表。1984年,杂文集《乡情》(毛书征等)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了青岛作者的杂文《劝学篇》、《心悦才能诚服》、《更也,人皆仰之》、《金钱不是幸福的象征》等17篇。《青岛日报》等曾连续发表杂文《说“风”》、《说“俭”》、《说“戒”》、《说“勤”》、《说“例外”》、《说“荐纳”》(周志公)等,倡导发扬党的光荣传统,提倡清正廉洁,铲除腐败,受到了读者好评。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一章 文学创作

第三节 诗 歌


  青岛市早期的新诗歌作品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的。1929年9月创刊的文学刊物《青潮》月刊上刊载了青岛作者的《诗选》(杜宇)、《漫漫夜》(王玫)。1930年1月出版的第二期上又刊载了《约会》(杜宇)。此后,青岛铁路中学学生组织的文学社团涛社在《青岛时报》上创办了名为《诗》的诗歌专刊,出版了诗集《狂风》(臧迪文)。
  著名作家诗人在青岛也发表了一批诗作。闻一多1930年八九月间应聘来青岛,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1930年12月上旬写了著名长诗《奇迹》,于1931年1月在《诗刊》上发表。
  俞平伯1931年秋来青岛游览,写杂诗4首,发表于同年9月28日《大公报》。
  王统照来青岛定居以后,写了《轿夫的话——崂山道中》等诗篇,1934年结集印行了他的诗集《这时代》。
  臧克家1930年就读于国立青岛大学文学系。1932年开始发表诗作,受业于闻一多,得到文坛前辈王统照和老舍的鼓励。他在青岛出版了最早的两本诗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烙印》初版本收1932~1933年诗22首,闻一多作序,1933年7月在北平由师友资助自费印行;1934年重新出版时,增收诗4首。《罪恶的黑手》收1933~1934年诗16首,1934年10月出版。
  郁达夫1934年夏应汪静之、卢叔桓二人的邀请,来青岛小住,写下《青岛杂事诗》10首。其中一首按其意境镌刻在崂山北九水石屋村头巨石上。
  柳亚子1934年深秋北游京津,归途经青岛,曾写了《晨游海滨公园》、《海水浴场》两首诗。
  王亚平来青岛后写了许多反映青岛生活、描绘青岛景色的新诗。1935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都市的冬》,由郭沫若题写封面,蒲风作序,配了8幅木刻插图。1936年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诗集《海燕的歌》。
  袁勃在青岛写的诗歌集《真理之歌》,沈旭的诗集《黎明前奏曲》,均由青岛诗歌社出版。  蒲风1935年来青岛后,写有《青岛》等诗。他还和王亚平、袁勃、沈旭为《青岛晨报》编辑《诗歌周刊》,影响较大。
  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还在青岛创办了大型诗刊《诗歌季刊》,由王亚平主编,在上海印刷发行。是中国诗坛上早期出现的大型诗歌专刊,对推动新诗创作起了积极作用。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青岛的诗歌创作呈长久荒芜枯寂状态。在《大青岛报》和《新民报》的副刊上,偶尔有新诗出现,也是吟风唱花之作。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的新诗创作有了起色,许多进步青年赋诗抒怀,表现他们对未来的向往之情。这些诗作大都刊登在当时的报纸副刊上。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青岛人民期待解放的心情也在新诗中有所体现。1948年4月15日出版的《文艺》诗歌专号上刊载了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滚出中国去》(刘莹译),还有一些含蓄的歌颂Our Party的抒情诗和一些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诗篇。《你来得好》(田青),写于天津战役以前,表现了在解放大军压境时作者欢呼雀跃的心情。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出版的诗歌专号,也表达了青岛诗作者对鲁迅的崇敬和对旧社会的愤懑。在众多的新诗中,也有花前月下谈情说爱之作。
  建国后,青岛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国际友人、国内著名的作家诗人也在青岛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篇。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作主要有叶剑英的诗作《青岛》:“小楼明一角,深隐绿丛中。海阔天如盖,山遥岛似熊。轻波垂钓叟,旭日弄潮童。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
  陈毅1954年5月的诗作《初游青岛》:“五四争青岛,于今卅五年。常常思游览,屡屡错机缘。夤夜突来访,面目未看全。海市灯辉煌,海水漫无边。群山海中峙,远岛似规圆。隐约尚可见,幢幢影相联。巨舰泊海中,火树花若燃。万象看不足,深夜坐斋前。沉吟久不睡,海天思绵绵。此是弹丸地,史实可详谙。先言远古事,显名首齐桓。管仲有雄略,利用及鱼盐。田单更晓事,诱敌胶之南。即墨能苦守,敌退国土完。其后有田横,抗汉鲁之顽。从义五百人,立懦而廉贪。齐鲁遗佳话,代代有名贤。晚清势衰颓,无复自闭关。德日先后来,相继肆凶残。赖我人民力,鲁案复主权。又落国贼手,依然苦元元。近代抗日战,游击敌胆寒。尔后败美蒋,重点胜万难。而今四海一,东境大屏藩。外寇敢伸手,聚歼使无还。试看海天青,其青照市廛。试看松柏青,其青染峰峦。伟哉胶莱青,千里美良田。更有新人民,青春迈无前。历史创造者,命运自斡旋。思之乐融融,归寝熟且甜。朝来开户牖,红日照东檐。工人正上工,学生赴校园。战士正操练,渔民斗狂澜。更有休养客,安心度豫闲。一切寄生虫,灭迹不待言。观此新气象,使我开心颜。”
  杨得志1961年5月的诗作《登巨峰顶》:“登望黄海,巨志成城;峰注云霄,顶灭来敌。”
  国际友人、越南革命家黄文欢1982年8月的诗作《重游青岛》:“青岛重游又一春,迎风浴海爽精神。宜人景物能迷客,好客心情更动人。”
  著名作家诗人的诗作主要有:叶圣陶的诗作《海滩拾贝》,汪静之的诗作《青岛的休养季节》,熊瑾玎的诗作《游中山公园之小西湖》;臧克家建国后又多次来青岛,写了许多赞美青岛的新诗,有《感情的彩练》、《海边的诗》等;萧三50年代末来青岛,写下了《青岛海滨晚憩》;光未然于1983年8月来青岛参加“中国《文心雕龙》研究学会”,写有《紫荆关路小照》等3首;贺敬之1985年来青岛视察工作,写了《八大关漫步》、《访即墨》等8首诗。
  青岛市诗歌作者亦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50年代,即有一批诗作出版。1950年出版《小黄牛烙饼》(刘饶民)、1951年出版《写封喜信给毛主席》(刘饶民)、1957年出版《儿歌一百首》(刘饶民)。1959年出版《一束芙蓉花》(孔林),1960年出版《海边儿歌》(刘饶民)、《赞美》(李火)。此外还有葵花诗社成员创作的诗歌集《葵花集》等。60年代出版的有《百子图》、《写给少先队的诗》(刘饶民),《游戏歌》、《摇篮歌》、《我是一个独生娃》(朱杰晋)等。70年代,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诗歌创作空前繁荣,创作出版的诗歌集有:《孩子的歌》(刘饶民),《金色的航线》、《船台涛声》、《五色草》、《风流歌》、《纪宇朗诵诗》(纪宇),长诗《大庆行》(刘辉考)、《芳草集》(刘辉考等),《在远方》(栾纪曾),《看瓜记》(王青华)等。一批优秀诗作获奖,长诗《微笑的中国》获1985年全国体育文学奖,《海洋诗会》(纪宇)获1986年华夏诗歌大赛奖,诗组《北京抒情诗)(赵伟)、《历史的回声》(宋端斌)获1979~1987年山东省文学创作奖,《我骄傲,我属于中国》(曲庆玮)获全国青年文学创作奖,长诗《风流歌》收入了《中国新文艺大系诗集》,《春天的小花》(纪宇)收入美国出版的教科书。

TOP

第二篇 文化艺术  
第一章 文学创作

第二节 散文 报告文学


  北洋Gov统治时期,散文创作即已兴起。1928年发表于《我们》月刊的《樱花前后》(孟超),为描述青岛的最早的抒情散文。
  30年代,散文创作呈繁荣趋势,多有名篇面世,且都出自名家手笔,如闻一多、吴伯箫、老舍、郁达夫等。他们的散文除了描写青岛绮丽的山光海色以外,还抒写了当时青岛的风情世态。  《青岛》,写于1931年,是闻一多一生中仅有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发表在1936年《古今名文八百篇》一书中。《青岛》不过千字,文中以简明生动的语言,对岛上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作了诗情画意般的描绘。
  《羽书》,是吴伯箫的第一本散文集,大多为30年代初期在青岛写成,直接写青岛的就有《山屋》、《马》、《岛上的季节》、《阴岛的海盐》、《海上鸥》、《记岛上居室》等篇。《羽书》于1941年由巴金主持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王统照作序。
  老舍1934~1937年在青岛期间,写了不少散文,占他毕生写作散文的一半。其中有《抬头见喜》(《良友画报》1934?9),《小麻雀》(《国语》周刊),《记涤洲》、《神的游戏》(《大公报》),《想北平》(《宇宙风》1936年),《又是一年芳草绿》(《益世报》1935?6),《小动物》(《人世间》1935年),《青岛与山大》、《五月的青岛》等篇。
  孟超,1934年到青岛执教,住苏州路一间斗室,自题名为“当风室”。他在青岛写了许多散文,其中有《卖菜女郎》、《何必秸岭》、《年末故旧皆飞絮》、《海浴》、《睡倒的车子》、《秋的情调》、《破巢》、《此路不通》等。
  郁达夫,1934年夏天来青岛,居住了一个多月。除了汇编《屐痕处处》以外,还写了一篇著名的游记性散文,题为《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全文3 000字,描写青岛的部分占了近半。他在文中说:“去青岛住了一个夏天,方才觉得‘东方第一良港’,‘东方第一避暑区’的封号,果然不是徒有其表的虚称”。
  沈从文在青岛期间,也有散文创作。1932~1936年,发表和出版了《从文自传》、《记胡也频》、《丁玲》等散文作品。
  端木蕻良,1937年“七七事变”的当天从上海抵达青岛。其时,许多著名作家已先后离开青岛。他以忧国忧民之心情写了散文《青岛之夜》,叙述了当时社会动乱情况。《青岛之夜》发表在茅盾主编的《呐喊》杂志创刊号(1937年9月5日)上。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在日伪统治下的青岛报纸上,散文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时常出现,几乎每天的报纸都有散文,有时一天的副刊上刊登两三篇。内容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贫苦市民生活的,如《饭碗》反映了一个佣人的生活,他除了当主人的人力车夫以外,还忍受小少爷的欺压凌辱,为了饭碗只得忍气吞声地活下去。《乞食记》反映了一个乡村姑娘沦为娼妓的悲惨经历。另一类是反映作者在日伪统治下悲观愁苦的散文,《初秧之献》、《秋在扣动我的心扉》、《秋夜,缅怀着一串不幸的往事》等等。第三类是描写青岛风光的散文,如《糜有桂花香》,赞美青岛为美都,遗憾的是没有桂花香。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的散文创作仍在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报纸和刊物上多有散文创作发表,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青岛文艺》改为《文艺》,从创刊号到第5期,每期都有散文发表。1947年5月10日出版的创刊号上,刊登了《掘墓者》(石星)、《砸海蜊的人们》(欧阳普)、《迎春花的故事》(山青)和《绿色的忧郁》(木冰)等。特别是在鲁迅逝世11周年时,发表了《在哀悼鲁迅的日子里》、《把文学武装起来》、《你去了之后》等散文,表现了青岛文坛怀念文学导师、向往光明未来的深切感情。
  建国后的散文创作有了新的发展,许多著名作家先后来到青岛。青岛的散文作家,也辛勤笔耕,取得了空前的丰收。五六十年代,陈伯吹先后三次到过青岛,均留下了散文作品。1956年写了《长夏忆青岛》,忆及1931年的夏季的青岛,两次访问,两种印象,感慨万状涌于笔端。1960年访问青岛时写了《樱花之忆》,赞美了中山公园樱花盛开的盛景。1962年来青岛疗养一年多的时间,写了散文《石子》。这篇散文记述了他疗养期间的琐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青岛的热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往来青岛的作家大多抒写了优美的散文。主要有《青岛解放我重来》(臧克家,1979年)、《崂山绛雪》(叶楠,1980年)、《江南人来青岛》(秦瘦鸥,1980年)、《诗人指处风采胜》(宋协周,1980年)、《翡翠城》(刘白羽,1982年)、《我爱青岛》(田仲济,1983年)、《愿望和信心》(凤子,1983年)、《啊!难忘的青岛》(海笑,1984年)、《晶莹的珍珠》(刘心武,1984年)等。
  青岛本地的散文创作亦很可观,青岛作者不仅在《青岛日报》、《海鸥》杂志、《大众日报》、《山东文学》等省、市报刊上发表散文,而且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丑小鸭》、《萌芽》等中央和外地报刊上发表散文。报告文学亦成为作家经常采用的文学形式,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五六十年代发表的散文有《朱总司令在潜艇上》(郭碧清)、《黄岛上的第十个春天》(张健)、《岛上漫笔》(余修)等;报告文学有《神橱的故事》(杜志盛)、《红色病屋》(高康)、《看闺女》(王安友)、《生活之歌》(邱勋)、《春城无处不飞花》(张健)、《为粮而战的人们》(树茂)、《英雄本色》(胡希彝)等。
  70年代,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散文、报告文学创作数量大、质量高,形成了作者群。散文方面有《崂山的雾》(王泽群)、《小鸟,你飞向这里》(纪宇)、《大海,青岛的骄傲》(王亚平),散文诗异军突起,出版了散文诗集《雨蒙蒙》、《星星河》、《潮音集》(耿林莽),《韩嘉川散文诗近作选》等。报告文学作家活跃于文坛,讴歌新时代、新生活,讴歌英雄模范,为小人物立传,堪为文学战线的一支轻骑兵。1986年,青岛文联还组织文学工作者撰写报告文学,并以《琴岛奏鸣曲》为名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量达3万册。收入集子的报告文学有:《青岛啤酒浩歌动世界》(王良德、耿议忠)、《海港风情录》(寿杨宾)、《在游动的国土上》(张健)、《大海作证》(刘学江)、《晶莹的冰花》(门文、姜竹)、《奉献之歌》(袁一平)、《谷底轰鸣》(李德义)、《飞向世界的航迹》(闵国库)、《为党塑造形象》(宋文华)、《路,在脚下延伸》(姜树茂)、《腾飞吧,“青化”》(王崇胜)、《妻子、母亲、经理》(刘知侠、陈传珂)、《“C”大调协奏曲》(辛显令、陈传瑜)、《四方大旅社》(谢维衡)、《改革启示录》(陈为朋)等。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