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供水  
第三章 输配水
第二节 输配水设施

配水管道


  德国侵占时期,1901年海泊河水源地供水后,尚未设配水管道,只是沿街设临时水栓免费供水。1904年才铺设了3公里配水管道。1906年,用水户增多,配水管道新铺设了22.1公里,1909 年又增铺4.2公里,达到29.3公里。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1914年修复了德军炸毁的李村水源地机室,增设了配水管11.3公里,配水管总长40.6公里。至1937年,经过20多年的增修,配水管已长达128.8公里。1949年则达到170.3公里。
  建国后,青岛供水事业有很大发展,城市供水配水系统采用环状网络,配水管质有水泥、铸铁、钢制等。1950年配水管有170.7公里,1960年增至225.1公里,1980年增至265.2公里,1990年发展到359.1公里。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三章 输配水
第二节 输配水设施

输水管道


  输水管包括原水输水管(渠)和供水输水管(高压输水干管)。原水输水管(渠)多系无压自流管,只将原水送到净水厂。供水输水管是将水从水厂送至输贮、配水池的供水干管。德国侵占时期,1900年铺设了从海泊河水源地至观象山水池内径350毫米的4.2公里铸铁输水管,1908年兴建李村水源地时输水管道增加了7.2公里,1909年又铺设了11.5公里的输水管道,使输水管道总长达22.9公里。德国和日本争夺青岛的战争,使供水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日本第一次侵占初的1914年末,输水管道减至16.13公里。1919年白沙河北厂、东厂建成后,新铺设10.7公里输水管道,自白沙河北厂南行至李村水源地,复西至四流路折南,循该路经四方区,又铺设11.4公里水管至贮水山东池,全线长22.1公里。
  北洋Gov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1928~1930年兴建白沙河水厂北厂(西厂部分)时增设了西厂至东厂内径300毫米的铸铁输水管0.7公里,与内径400毫米的出厂管连接。1937年输水管道增至39.1公里,1949年达60.33公里。
  建国后,1960年输水管长111.7公里,1980年长128.1公里,1990年增至135.3公里。1950年的年输水能力为2.75万立方米/日,1980年日输水能力增至21万立方米,1990年达到50.12万立方米/日。1990年比1950年增长了17.23倍。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三章 输配水

第一节 输配水区域


  青岛城市供水历经几代经营,缺乏统一规划,所以管网走向不合理,经常出现管道卡脖子送不出水的现象。60年代初,学习了上海对管网进行测压、测流的经验,结合青岛市情况,在高位水池下安装了加压泵,调整了部分闸门,实现了分区分压供水,大大降低了电耗,也减少了水的消耗。每区有泵站和管网,各区之间互有联系,以保证安全供水和灵活调度。
  供水区域划分为三个:海泊河以南(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为第一供水区;海泊河至李村之间的四方区、沧口区水清沟一带为第二供水区;李村河以北为第三供水区。另外,根据输、配水压力的需要还分高压供水区和低压供水区,高压区为50米高程,低压区为30米高程,供水压力不低于0.15兆帕。
  高压供水区共分5个:楼山高压区,四方山高压区、太平山高压区、贮水山高压区、青岛大学高压区。
  楼山高压区的供水范围为永平路两侧及李沧路、振华路两侧。四方山高压区供水范围为杭州路北段两侧、人民路东侧、瑞昌路北侧、小白干路两侧、都昌路两侧和清口路两侧。太平山高压区供水范围为延安三路以南两侧,江西路、镇江路、南京路两侧,观海路两侧以及大学路、广西路以南地区,鱼山路、龙口路、齐东路、伏龙山路一带,江苏路、平原路两侧。贮水山高压区供水范围为黄台路、包头路以南至团岛的整个地区及延安路两侧。青岛大学高压区供水范围为整个高教区。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三节 综合制水能力

贮、配水能力


  青岛供水管线长且线路走向坡度大,所以供水系统须采用分区、分压供水,调配贮水成为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侵占时期,贮水量为2 800?立方米/日。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1941年贮水量达到4万立方米/日。青岛解放前夕,全市共有贮水池5座,贮水量为4.14万立方米/日。60~70年代供水事业发展迅速,贮水量已达到8.5万立方米/日。80年代达到11万立方米/日。到1990年贮水池发展到12座:京山建有贮水池1座,贮水2.4万立方米;太平山建有贮水池1座,贮水1.5万立方米;佛涛山建有贮水池1座,贮水1万立方米;贮水山有贮水池2座,合计贮水能力6 000立方米;观象山有贮水池1座,贮水400立方米;四方山有贮水池1座,贮水3万立方米;孤山有贮水池1座,贮水1万立方米;牛毛山有贮水池1座,贮水1.5万立方米;楼山有贮水池1座,贮水2万立方米。青岛市供水系统总贮水能力为14.04万立方米/日。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三节 综合制水能力

输水能力


  青岛水源主要分布在北端。1949年只有内径400毫米的输水管道3条,输水能力为4.7万立方米/日。60年代,输水能力增至6万立方米/日。70~80年代已达到37.4万立方米/日。1990年有内径600毫米以上的输水主管道8条,贯穿全市3个供水区。一供水区(海泊河以南地区)用水由崂山水库的一条内径700毫米输水管道和十梅庵的一条内径800毫米输水管道保证,输水量为20万立方米/日。二供水区(海泊河至李村河间)用水由十梅庵向西的一条与小白干路内径600毫米和内径1 000毫米的两条输水管道连接输水,还有一条内径1 000毫米的白沙河水厂输水管来保证,输水能力为15万立方米/日;三供水区(李村河以北地区)用水由白沙河水厂到楼山的内径1 000毫米输水干管及凉亭子的一条内径800毫米输水管输水。市区输水管道总长度为135公里。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三节 综合制水能力

净水能力


  供水初期,1901年净水能力为400立方米/日左右,1910年达到6 000立方米/日,到1920年净水能力为1万立方米/日。随着水源地的不断扩建,青岛解放初期净水能力已达4万立方米/日。60年代,净水能力增至7.5万立方米/日。80年代前后,已达到38.2万立方米/日。1990年净水能力达65.1万立方米/日。其中,崂山水库净水厂设计净水能力为7.5万立方米/日;仙家寨净水厂设计净水能力21.6万立方米/日;白沙河净水厂设计净水能力为36万立方米/日。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三节 综合制水能力


  1901~1949年,青岛主要供水水源有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水源地、白沙河水源地、黄埠水源地、南海路水源地、太平角水源地和浮山所水源地等7处井群取水水源地。综合供水能力为3.3万立方米/日。受大气降水的影响,1949年实际供水量为1.9万立方米/日。
  青岛解放后,随着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水量的激增,供需矛盾加剧。1957年和1960年分别在张村河、白沙河新建第四、五井群水厂,使供水能力分别提高了0.8万立方米/日和1.5万立方米/日。
  崂山水库建成后,1968年青岛的城市供水已增加到19万立方米/日。以后连续4次开发的大沽河引水工程,以及尹府、产芝水库通往青岛的应急输水管道的建成,使供水生产能力大有提高,1980年日平均供水量已达到22?5万立方米。
  1989年引黄济青工程投产供水,供水生产能力新增加17.82万立方米/日,使青岛的原水取水已达到45.74万立方米/日。其中,市区井群2.62万立方米/日,崂山水库6.22万立方米/日,棘洪滩水库30万立方米/日,大沽河水源6.9万立方米/日。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二节 净水

青岛市取水设备综合统计表
1.jpg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二节 净水

白沙河南厂


  白沙河南厂主要净水设施有机械反应池4座,平流沉淀池4座,气水反冲洗池24组,加注泵3台,美国产一次流量比例加氯机1台,卧式机械搅拌机16台,18米虹吸排泥大车4台,冲洗水泵2台,罗茨风机3台,回收泵2台,投剂室1栋,消毒室1栋。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二节 净水

白沙河北厂


  该厂于1965年建成。主要设施、设备有:面积502平方米投剂室1栋;直径32米、深2.24米混合槽2座;长200米、宽0.8米、高1.2米反应渠道1条;长22.2米、宽25.6米格式反应池2座;长88米、宽25.6米、有效水深3米平流沉淀池2座;混合结构、总面积为1 270?56平方米双层滤池8个;容量300立方米清水池1座。后又增建加矾设备计量泵1台;上海产ZJ型加氯机4台;排泥大车2台,冲洗提升泵2台。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二节 净水

崂山水库净水


  该厂于1965年建成。主要设施、设备有:面积502平方米投剂室1栋;直径32米、深2.24米混合槽2座;长200米、宽0.8米、高1.2米反应渠道1条;长22.2米、宽25.6米格式反应池2座;长88米、宽25.6米、有效水深3米平流沉淀池2座;混合结构、总面积为1 270?56平方米双层滤池8个;容量300立方米清水池1座。后又增建加矾设备计量泵1台;上海产ZJ型加氯机4台;排泥大车2台,冲洗提升泵2台。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一节 取水

地下水、地面水、泾渭水混合取水


  混合取水始于60年代,大沽河水源管理处是取地下水、地面水、泾流水的综合取水管理单位。取水水源分潜流、泾流及水库水三部分。其中,地下潜流水取自大沽河沿岸地下河床,有水源井342眼,利用农井303眼,分布大沽河沿岸长50多公里、宽30公里的平原地带。泾流水在汛期取自大沽河泾流,主要取水点有袁家庄进水口、岔河水口、小吕戈庄、堤前、马军寨、三湾庄、管庄等取水口,取水方式为明流井和地下水。地面水取自尹府、产芝两个农业水库原水。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一节 取水

地面水取水


  地面水取水始自1960年崂山水库的投产放水。在水库建取水塔1座,取水塔下埋设暗渠渗水渠2条,水库原水由取水塔通过渗水渠进入管网。当时的渗水渠主要作用是将原水浊度净化,但因渗水渠的施工质量没达到设计要求,又建了净水厂,渗水渠只起取原水的作用。取水原理是利用水库的自然压力,通过取水塔、渗水渠自行流入净水厂。尹府、产芝水库的原水通过2条暗渠利用水库自然压力,流入大沽河输水暗渠。棘洪滩水库则是通过水闸自行放水至渠首站,通过渠首站至白沙河净水厂的增压泵站、暗渠而流入白沙河水厂净化。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一节 取水

地下水取水


  德国侵占时期,取地下水以供城市生产和生活。供水初期只有水源井(砖井、土井、铁筋水泥井)、管井(铜管井、铁管井)和集合井。
  北洋Gov统治时期,1924年《自来水汇纂》记载,当时的取水设施有砖井、铁筋水泥井、铁管井、铜管井等。砖井:内径8尺半,无底,地下水由下向上涌,其中设6寸吸水管。钢筋水泥井:下端内径与砖井相同,向上缩小内径为7尺,其中亦有6寸吸水管。吸水管将水吸送集合井内。铁管井:井管为铁制,内径约16寸,深约33尺,下端6尺处周围钻有圆孔,其中有粗石子包围,厚10寸,井中插6寸内径吸水管,上端与总吸水管连接。铜管井:内径包以锡皮自底向上20寸为铜管,自此向上10尺带长方孔之铜管,称为滤管,地下水即由此浸渍而入,再上为严密铜管,其顶安装铸铁井顶,井深约40尺,井顶有6寸管口横出与吸水干管连接,井水上升经此干管而入集合井,送至供水管网。

TOP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黄河水源


  引黄河水源是以解决青岛市供水不足为主的一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也是兼顾沿途地市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的一项多效能工程,是实现富民兴鲁宏伟目标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引黄济青工程于1986年4月15日正式开工,分水源工程和供水工程两大部分。自博兴县打渔张闸开始,途经博兴、广饶、寿光、寒亭、昌邑、高密、平度、胶州、即墨、崂山等10个县(市),全长290多公里。沿途开挖、衬砌253.2公里长的输水河和38公里的输水暗渠。兴建泵站、渡槽、铁路桥、公路桥、生产桥等建筑物450多座;装配了输变电通讯自控设施、设备;渠道使用打渔张引黄闸来水,采取自流与扬水相结合的方式沉沙,在博兴县开挖了9条沉沙渠,总面积36平方公里,可使用40年左右;在崂山、即墨、胶州交界处建棘洪滩水库和一座现代化净水厂。引黄济青工程共挖土石5 000万立方米,砌石60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75万立方米,永久性占地6.3万亩,共用工日7 500万个。该工程于1989年11月25日建成并顺利通水,总投资9.6亿元。
  棘洪滩水库 棘洪滩水库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棘洪滩以西,是引黄济青主要工程之一,是青岛供水的主要原水基地。水库围坝长14公里,库深14米,总库容量1.46亿立方米,总面积14.4平方公里。1990年送水总量为?27 476 748?立方米。
  净水厂 白沙河水厂南厂是引黄济青工程的配套枢纽工程,1987年12月动工兴建,1989年12月10日建成通水。该厂位于崂山区仙家寨村西,小白干路南侧。主要建筑物有:9万立方米/日反应沉淀池4座;18万立方米/日滤站2座;7 500立方米清水池2座;36万立方米/日二级泵房1座;加矾间、加氯间各1座;冲洗泵房1座;排污回收泵房1座;35千伏安总降压站1座;以及中心调度室、中心化验室和综合办公楼等辅助设施。
  1990年,白沙河水厂南厂全年供水量为8 513.5万立方米(含北厂送水量),占全市年送水总量的85.4%,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9.65%。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