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四篇 党务工作  
第一章 组织工作

第六节 干部管理


  贯彻党的干部路线 建国后的头三年,中共青岛市委针对当时任务重、干部缺的实际情况,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从地下党员、青年工人和学生中大量选拔干部。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至当年年底,全市共选拔配备干部4798人(包括留用旧Gov人员1200人,从工人、学生中选拔的2209人),其中党员2814人、妇女干部665人。 
  1951年11月,中共青岛市委通过贯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关于“精简机构,整编人员,减少开支,紧缩预算”的指示,对市级机关进行整编,将编余的1490人作了妥善安置。到年底,全市实有干部8111人,其中:入城干部3916人、留用录用干部1652人、新提拔干部2543人;党员3723人。1952年从“三反”、“五反”运动涌现出的积极分子中选拔干部1867名,并根据工作需要,从在职干部中提拔相当地委级干部23名,相当县级干部594名,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在干部的分配使用上,着重抓两方面的教育。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服从革命事业的需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本位主义、个人主义,特别是名利地位观点;二是搞五湖四海,强调党员干部与非党干部、入城干部与新干部一视同仁,团结互助,反对宗派主义和论资排辈思想。 
  1953年后,随着全市工作重点由社会改革转向生产建设,许多新建机构和生产第一线迫切要求充实干部,中共青岛市委贯彻执行“大胆地正确地”提拔各方面优秀干部的方针,提拔干部2559名。同时在党内进行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干部的思想教育,对全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进行摸底调查,合理安排使用。先后从党政群机关抽调一批老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转入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等战线,加强了这些方面的骨干力量。 
  开始建设初级阶段时期,中共青岛市委为适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继续充实各级领导力量,把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文化、懂业务,勇于开创新局面的干部,大胆提拔起来,仅1956年就提拔相当县处级干部119名、科级干部1663名。另一方面实行干部下放劳动锻炼。1957~1958年,全市共下放干部8654名,其中下放农村2468名、工厂企业4077名、基层1778名、其他331名。下放时间一般为1年左右。同时组织在职干部通过经常参加各种体力劳动等形式,增强干部的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一时期,中共青岛市委在干部工作方面也有失误:一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把一批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二是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错整了一些敢于实事求是、敢讲真话的干部,使党内外的民主生活受到破坏,并在一段时间里,以“反右倾、鼓干劲”作为衡量、使用干部的标准,助长了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的不良风气。三是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四清”运动中,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指导下,调整、整顿各级领导班子时,存有“唯成分论”的偏向,把“四清”运动中暴露出的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夸大为“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的反映”,打击了一大批基层干部,混淆了敌我界限。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肆意践踏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全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多数都程度不同地遭受迫害,受审查的干部达4283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青岛市委坚决落实党的干部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干部“四化”方针,从加强党的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出发,培养、选拔和使用干部。1983~1984年的机构改革中,选拔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同时,将4651名符合转干条件的“以工代干”人员,转为国家正式干部。通过在党内外广泛开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宣传教育,一方面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吸收干部,有计划地培养和吸收知识分子入党,一方面对在职干部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岗位培训等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培训。在干部管理方面,建立健全了考核、任免、调动、离退休等项制度,使党管干部的原则得到较好的落实。 
  1984年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改革干部管理体制的要求,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适当下放干部管理权限。中共青岛市委由原下管两级改为原则上只下管一级,其范围是: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和部分县级企事业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 
  1984年国务院批准青岛为沿海开放城市以后,中共青岛市委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管理教育和培训工作。1986年6月,中共青岛市委选调280名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的中青年干部到基层或农村乡镇挂职,开始实行干部挂职锻炼的制度。按照中共青岛市委制定的《青岛市1985年至1990年干部培训规划》的要求,从1985年起,对军队转业干部根据“先培训后上岗”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逐年进行培训。1989年全市还举办6期市直单位领导干部学习班,组织360名市管干部到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习。培训企业厂长、书记668人,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522人,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9304人。1990年在全市县以上单位干部中普遍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通过党(干)校、培训中心举办各种类型政治理论培训班1620期,轮训干部45280人(次)。
  审干工作 1954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中共青岛市委成立审干委员会。1955年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和青岛百货站进行审干试点初步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部署第一批审干工作。纳入第一批审干的179个单位,属审查范围的干部28767名。本着“先党内,后党外,先领导骨干后一般干部、先要害部门后一般部门”的原则,分别进行摸底排队,确定出审查对象5044名,到1957年底基本结束。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扩大审干范围的指示,从1958年初开始部署第二批审干工作。纳入第二批审干的有中小学教员,中初级卫生人员,国营、地方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里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一些人员。属审查范围的干部46401名,从中确定审查对象4790名,到1959年3月基本结束。在集中审查中,全市列审对象共9834人,占审干范围总人数的13.1%。通过内查外调,除3.2%的列审对象保留继续审查或纳入肃反处理外,96.8%的列审对象弄清了问题。其中做出结论并同本人见面的6627人。列审对象中受党纪(154名)、政纪(363名)处分的517名,占列审对象的5.25%。 
  1960年,中共青岛市委对历次审干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对漏审的、结论依据不足的以及新吸收的干部,分别作了审查。 
  “文化大革命”清理阶级队伍中,全市有3747人被戴上“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帽子而被审查批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青岛市委对这部分人的原有结论进行了复议,推倒了一切诬蔑不实之词,落实了党的政策。 
  培养后备干部 早在50年代初,中共青岛市委就把培养后备干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确定了一批后备干部名单,层层分工负责培养。1955年,全市有47个单位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后备干部758名。进入60年代后,中共中央反复强调“干部中经常要有新的血液,要有接班人”,并且提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5个条件,当时中共青岛市委虽然确定了一批新生力量的培养对象,进行过一些考察和教育,但缺乏具体有效的培养措施。随着老干部离退休者日益增多,有的领导班子不够健全;按新的标准衡量,许多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和缺乏专业知识,为此,培养提拔中青年干部成为当务之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青岛市委遵照中共中央关于“为了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必须抓紧‘第三梯队’的建设,选拔后备干部”的指示精神,在选拔中青年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挑选和培养后备干部工作。规定后备干部的基本条件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好,热心“四化”建设,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符合“高文化低年龄”的要求;富于开拓精神,能开创工作新局面,知识面较宽,工作适应性强;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组织领导才能。根据上述基本条件,经全市各级党组织自下而上的民主推荐、组织部门深入考察、党委集体讨论和上级党委审定,到1984年,全市确定县级后备干部570名,1986年底选拔进县级以上领导班子的后备干部510名。1990年,全市共有县级后备干部1274名,其中部、委、办、局和县(市)、区后备干部464名,县级企事业单位后备干部810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3%;平均年龄33.5岁;妇女干部占13%。对后备干部采取送党校短期培训、脱产深造、下放基层锻炼、到领导机关任职等途径,使之经受锻炼考验,增长才干。 
  落实干部政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青岛市委认真抓了落实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工作,到1987年落实政策工作基本结束。(一)复议改正错划右派4608人;(二)复议纠正“反右倾”运动中被错处理的案件1862起;(三)复议“四清”运动中受处理的1538人,维持原结论的642人,纠正896人;(四)复议“文化大革命”中立案处理的5579人,维持原结论的1423人,纠正4156人;(五)复议“文化大革命”中非正常死亡的348人,重新作结论和予以平反昭雪的313人;(六)复查建国以来历史老案中有申诉和“一定双开”(定为敌我矛盾,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案件2840起,改正2066起;(七)复议地下党历史遗留问题案件584起,纠正363起;(八)为857人撤销、解除历史上“限制使用”的意见;(九)复议有关知识分子案件7942件,其中平反冤、假、错案5801件;清退“文化大革命”中查抄财物,因无原物退还,给予补偿款26800元;退还61户被挤占私房;补发864人的工资300多万元;为812人清理了档案,抽出不应存档材料12万多件。 
  上述各个历史时期因冤、假、错案被清理出干部队伍的,甄别平反后均作了妥善安置。先后为1437人安排了职务;为3230人调整了工资级别;为“文化大革命”中非正常死亡342人的遗属作了善后处理工作;为884人解决了家属受株连问题;为“文化大革命”中受错误处理被停发、扣发、减发工资的2069人,平反纠正后按政策补发工资和生活补助费628万元。

TOP

第四篇 党务工作  
第一章 组织工作

第五节 县级领导班子建设


  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年龄、文化结构情况变化 1949年底,全市20个县级(包括相当县级在内,下同)单位有县级干部379人。随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以及市辖区域的不断扩大,到1990年底,全市共有县级单位551个,县级干部2463人。县级单位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文化结构,同1953年相比,已发生显著变化。1953年全市县级干部1078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67名,占15.5%;高小以下文化程度的296名,占27.4%。1985年底,经过调整充实后的县级单位领导干部1816人,平均年龄48.4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947人,占52%;初中以下的209人,占11.5%。1990年底全市有县级干部2463人,平均年龄48.87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305人,占52.9%;初中以下173人,占7%。 
  选拔领导干部的原则 中共青岛市委选拔领导干部一贯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并依不同时期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建国初期,强调德才资(品德、才能、资历),要求领导干部具备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基本素质。开始全面建设初级阶段时期,中共青岛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大胆地正确地”提拔各方面优秀干部的方针,要求把经过历次政治运动考验,忠于党,忠于共产主义,立场坚定,干劲大,作风好,与群众有密切联系,并且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干部,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着重提拔了一批懂业务、懂技术、会管理的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1983年机构改革以来,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方针选拔领导干部,先后对县(市)、区及市直单位领导班子普遍进行了调整。1986年本着“相对稳定,局部调整,完善结构,提高素质”的原则,在县级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中强调以中青年干部为主体的老中青干部组成,坚持把革命化放在首位,实事求是地看待学历、文凭和实际工作水平的关系,年轻化与班子梯次年龄结构的关系,注意从有较高文化程度,并在“四化”建设和改革中具有真才实学的干部中选拔人才。1990年根据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稳定大局,发展经济”为中心,进行县(市)、区改选换届工作,做到: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年龄梯次结构的要求,注意保持班子年轻化的优势;坚持群体优化的原则,从整体上提高班子的素质;坚持选拔妇女干部,注意让妇女干部挑重担;坚持干部交流,注意做好退出班子及落选干部的思想工作。 
  提拔县级领导干部的程序 建国后提拔县级领导干部,长期以来是由县、区、市直单位提名,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考察,报中共青岛市委讨论决定。凡经中共青岛市委决定提拔的县级干部,属中共青岛市委各部、委、办和中共县委的主要负责干部,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后方可任命,其他则由中共青岛市委直接任命。任命前,中共青岛市委常委或由中共青岛市委委托组织部负责人根据考察意见找本人谈话,指明其优缺点,提出努力方向。1983年机构改革以来,中共青岛市委对县级干部的选拔、任免进行了改革,主要是:(一)提名方式改为广泛提名推荐,做到民主评议和民主推荐相结合。(二)对市Gov组成部门正职领导干部的任免,改由中共青岛市委向市Gov推荐,按照法律程序,由市Gov报请市人大常委会任免;Gov部门的副职和其他单位的行政正副职由中共青岛市委向市Gov提名,由市Gov任免。(三)试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对市计委、经委、财办、司法局4个部门新增的领导干部(副职),于1986年11月至1987年1月在全市进行公开选拔,经过考试、考察、筛选,最后有4人入选。入选干部实行任期制,任期两年。 
  培养提高县级领导干部的主要措施 建国后在培养县级领导干部方面,中共青岛市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一)带职脱产培训。即选送培养对象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或大专院校学习(3个月至1年)。(二)经常性考察。一般每年由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考察一次,逐人整理材料,并同本人交换意见,对其中群众意见大的作必要的调整。(三)蹲点调查,密切联系群众。(四)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五)指导县(市)、区和市直党委、党组建立健全自身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度。

TOP

第四篇 党务工作  
第一章 组织工作

第四节 整党整风


  整党 
  建国初期的整党 1952年2月,中共青岛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工作必须与‘三反’运动相结合”的指示,结合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进行整顿党的组织。这次整党以思想整顿为中心,在党内普遍进行一次怎样做一个Our Party员的教育,使全体党员都明白Our Party员标准的8项条件。各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党员学习党纲、党章和党员标准8项条件的基础上,对每个党员进行登记、审查和鉴定,对当时被定为混入党内的坏分子、阶级异己分子、蜕化变质分子348人清除出党,有120名候补党员被取消候补党员资格。 
  通过这次整党,提高了全党的思想觉悟,纯洁了党的组织。但有少数党员受到了错误处理。 
  1962年的整党 1962年10月至1965年,结合城乡初级阶段教育、“四清”运动进行整党。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中共青岛市委贯彻执行了以阶级斗争、初级阶段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为纲,放手发动群众,揭露和解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四不清”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党员登记。由于“四清”运动中的“左”倾错误,致使整党中错整了一批党员和干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清”运动中的冤假错案全部甄别平反。 
  1970年的整党 1970年10月至1971年冬,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对“文化大革命”中陷入瘫痪的各级党组织进行整顿。整党以“50字建党大纲”为思想武器,批判所谓刘少奇的“黑修养”、“黑六论”,在党内实行“吐故纳新”。这次整党有470名党员受到组织处理,其中被错打成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的212名党员被开除党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他们落实了政策,恢复了党籍。“纳新”党员,则实行突击发展,一夜之间竟发出入党志愿书8000余份,突击发展党员2018名,把一些根本不够党员条件的人拉入党内。“文化大革命”后经过清理,有99人被清洗出党或未予承认。 
  1978年的整党 这次整党,中共青岛市委要求每个党员同江青反革命集团划清界限,进一步清查党内与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解决好路线、干劲、团结、作风等方面的问题,以达搞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在这次整党中,受到组织处理的党员327名,其中开除党籍的88人。整党中,对在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及清查工作中领导不力的基层党组织作了整顿,加强了领导班子的建设。 
  1984年的整党 中共青岛市委根据中共十二大的决定,于1984年12月至1987年3月在全市范围开展整党。这次整党根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要求,整党的基本任务是: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全市整党按市级机关、县(区)级机关、乡镇和村级共分4批进行,参加整党的党员324296人。整党步骤为:学习文件、对照检查、整改、组织处理和党员登记等四个阶段。自1984年12月开始,到1987年3月全部结束。 
  通过整党,广大党员增强了党性,提高了政治素质,在各自的岗位上起模范带头作用。在城市,整党前不起党员作用的后进党员2779人,整党后转变较大的2471人,占88.9%。在农村,整党前有三类党支部603人,占9.9%,整党后降至81个,占1.33%;整党前不起党员作用的党员7300人,占5%,整党后降至1400人,占0.96%。 
  农村在整党中,全面清理联产承包以来的财务工作,清出有各种经济问题的共360人,总金额23.1万元,整党中清退归还16.4万元,占应归还数的71%,其中涉及党员180人,经济总额14.5万元,清退归还11.8万元,占应归还数的81.4%。 
  在组织处理和党员登记阶段,全市参加整党的324296名党员中,准予登记的322065名,占参加整党党员数的99.3%。在整党中受各种组织处理的党员共2231人,其中开除党籍78人、留党察看195人、取消预备党员资格70人、撤销党内职务的6人、严重警告的203人、警告的282人、不予登记728人、缓期登记的669人。 
  整风 
  建国初期的整风运动 1950年9~12月,中共青岛市委成立了整风学习委员会。按区或系统成立13个分会,分别负责下属单位的整风工作。参加整风的干部10952人(其中党员干部5451人)。这次整风是从检查中共青岛市委贯彻城市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领导作风入手,重点整顿县级以上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采取先上后下,先党内后党外,先己后人的原则,积极开展党内思想斗争,检查党员干部队伍中骄傲自满情绪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不良工作作风,总结经验教训。对非党干部主要采取正面教育,提高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这次整风的收获是:(一)揭发了领导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倾向;(二)提高了干部的政策、思想水平;(三)加强了全党的团结,改善了各方面的关系;(四)进一步开展了全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1957年的整风 1957年8月在全市各级党组织中开展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开始是健康的,广大党员和群众响应党的号召,向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提出了有益的批评和建议,许多党组织认真听取并初步采取一些整改措施,改进工作,转变作风。后中共青岛市委根据中共中央部署,把运动重点由党内整风转向反右派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发生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会市有1213名党员干部(占参加整风党员总数的1.6%),被戴上“右派分子”帽子而清除出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全部改正),受其他党纪处分的党员1518名,使整风运动受到干扰。 
  1959年的整风 1959年8月至1960年3月,以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决议为思想武器,以“反右倾”为中心内容,开展党内整风。整风的目的是肃清所谓“彭、黄、张、周(即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毒素”。在“反右倾”斗争中,有541名党员干部受到重点批判,其中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严重右倾”的426名。1961年11月和1979年7月分别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速进行党员干部甄别工作的通知”、“关于对确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平反改正问题的通知”精神,全部予以甄别平反。

TOP

第四篇 党务工作  
组织管理
第三节 党员管理

党员分布


  1990年底全市共有394929名党员,按系统划分,其分布情况为:工业94863人,农业155937人,交通邮电11923人,财贸21743人,金融保险4417人,文教卫生34217人,公用事业5858人,基建7135人,党政群机关37565人,其他21271人。

TOP

第四篇 党务工作  
第一章 组织工作
第三节 党员管理

党员结构


  建国后,青岛市党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结构变化起伏较大。1990年同1950年和1965年相比:女党员1950年为14.9%,1965年上升为23.3%,1990年下降为16.4%;35岁以下的党员1950年占31.6%,1965年下降为17.8%,1990年又回升到24.5%;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1950年为24.8%,1965年降为11.3%,1990年则上升到33.5%,其趋势是向高文化方向发展。 
  至1990年底,全市党员入党年限分别为: 
  1926年6月入党的1人;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6日入党的34人;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入党的4580人;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入党的31266人;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入党的88505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入党的103748人;1976年11月至1990年12月入党的166795人。

TOP

第四篇 党务工作  
第一章 组织工作

第三节 党员管理


  1950年2月,中共青岛地方组织全部公开后,党建工作即公开进行。41年来的党建工作和伴随行政区划调整市辖区域的不断扩大,党员队伍日益发展壮大。到1990年底,全市党员39492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2%。



党员的发展


  建国41年来,中共青岛市委坚持“积极慎重”的党建方针,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地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1950~1955年间,以产业工人为重点,吸收技术工人、熟练工人、工龄较长的老工人和生产中的模范骨干分子入党,同时注意在党的力量薄弱或没有党员的空白单位发展党员的工作。1950年发展的2548名和1952年发展的7145名党员中,产业工人分别占当年发展总数的57.7%和89.7%。1954年发展的4806名党员中,除大部分为产业工人外,有私营工厂职工党员468名,从而使本来没有党员的、规模在50人以上的44个空白私营工厂,有36个建起党支部或党的联合支部。 
  1955年,中共青岛市委总结检查了自1950年以来党建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充分肯定成绩后,着重指出的问题是存有只看生产(工作)积极,忽视政治历史审查的倾向。 
  开始全面建设初级阶段时期,除继续吸收产业工人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外,中共青岛市委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为契机,检查批判了宗派主义、关门主义的倾向,加强了在知识分子中的党建工作。1956年先后吸收186名知识分子(含高级知识分子43名)入党。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57年停止发展党员工作,把着重点放在整顿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加强党员的管理教育上。1958年为适应工农业“大跃进”的需要,重点吸收生产第一线的干部、工人和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共2279人入党。1958年9~11月,胶县、胶南、即墨3县划归青岛市,至年底全市有党员77370人。1961年,中共青岛市委检查了“大跃进”中发展党员工作存有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决定对党员着重进行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和党员标准条件的教育,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 
  “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共青岛市委陷入瘫痪,所属工作机构被迫停止工作,发展党员工作完全停顿。1969~1970年,通过“开门整风”,各级党组织逐步恢复。1970~1975年,全市共发展党员14978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但当时因受派性的干扰,出现了“突击纳新”、“火线入党”极其反常的现象,把一些根本不够党员条件的入拉入党内,导致某种程度的组织不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党建工作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各级党组织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坚持党员标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1979~1983年的5年中共发展党员26346人。1978年12月即墨县,1979年1月胶县、胶南县再度划入青岛,同时建立黄岛区。1983年10月,平度、莱西两县也划归青岛市。同年底,全市党员总数为299013人。 
  1986年,中共青岛市委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强调大力发展优秀知识分子入党,注意从优秀青年、一线工人、农民以及党员力量薄弱的地区和中、小学教师中发展党员。1986~1990年全市共发展党员33367名,其中知识分子党员11063名;35岁以下青年党员21263名;生产一线党员15626名,分别占发展总数的33.1%、63.7%和46.8%。1990年,知识分子党员在全市知识分子队伍中的比重已达到51%。党员中专业技术人员54738人,占党员总数的13.9%。从而大大加强了党在科研领域和文教卫生战线的领导作用。1990年,全市党员总数为394929人。

TOP

第四篇 党务工作  
第一章 组织工作

第二节 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的发展 青岛解放后,中共青岛市委决定对党组织实行统一领导,通过调整,组成市Gov、公安局、学校、中国纺织公司、齐鲁公司、铁路局6个党委会和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方、李村、浮山区7个分区委。在党、政、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建立党委6个、党总支35个、党总分支7个、党支部89个、党组28个。1949年10月,中共青岛市委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关于公开党组织的指示,开始有计划地逐步公开党组织(到1950年2月全部公开)。 
  1949年11月15日,中共青岛市委根据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山东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召开组织工作会议,就公开发展党员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作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决定。会后,大部分单位把公开党组织同发展党员工作紧密结合进行,即在着手公开党组织的准备工作的同时,发展建国前后在各项运动中经过考验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的积极分子入党。到1949年底,全市共有基层党委6个,党总支49个,党支部336个。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开始在机关、学校、工厂企业和郊区农村全面进行党建工作。1953年底,全市基层党委增加到24个,党总支78个,党支部843个。1954年为发挥党在初级阶段改造和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在组织建设方面,把重点放在产业工人上,使党的队伍迅速壮大。1956年底,全市基层党委达到36个、党总支176个、党支部1474个。开始全面建设初级阶段时期,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及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1958年10月胶县、胶南、即墨3县划归青岛市,至此,基层党委增加到152个、党总支666个、党支部4296个。
  1960~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共青岛市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对全市各级党政机构进行精简,压缩机关行政人员,实行精兵简政,节约开支。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也作了相应调整。1961年3月,胶县、胶南、即墨3县又分别划归昌潍、烟台地区,基层党委减为111个,党总支249个,党支部2492个。 
  “文化大革命”初期,党的基层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69年8月至1970年底,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而瘫痪的各级党组织进行整顿,恢复活动。到1972年底,全市建立基层党委115个、党总支178个、党支部3038个。 
  在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时期,为适应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中共青岛市委紧密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各条战线党的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有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12月即墨县,1979年1月胶县、胶南县重新划归青岛市,同时设立黄岛区。1983年10月,平度、莱西两县也划归青岛市,1983年底和1990年底,全市基层党委分别为466个和709个,党总支546个和911个,党支部15376个和20033个。 
  基层组织的分布 1949年底,全市有基层党组织391个,主要分布在机关和少数工厂。经过41年来的发展壮大,党的基层组织已遍布城乡的各行各业。至1990年底,全市基层党组织已达21653个,为1949年底的55.3倍。 
  基层组织建设 建国后,为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共青岛市委根据每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 1949年8月召开的中共青岛市第一次代表会议,通过《纯洁党的思想,严肃党的政策,加强党的纪律》的决议,规定党员必须每月参加一次支部组织生活,汇报思想、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1950年开始,在基层支部逐步建立“三会一课”(党小组会、支部委员会、支部党员大会,上党课)制度。到1956  年,全市1474个基层支部建立了这一制度,由基层党员负责干部兼任党课辅导员。1965年,48%的基层支部坚持较好,并拥有基层党课辅导员1500多人。“文化大革命”中,这一制度受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党的生活逐步恢复正常。1980年3月中共青岛市委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健全党的组织生活的意见》,召开党员教育工作会议,讨论恢复和健全“三会一课”制度问题,并在青岛橡胶二厂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到1986年,全市基层党组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的占63%。培训党课教员、辅导员4100余人,上党课24900余次,使90%以上的党员受到党课教育。 
  培训基层组织骨干 1951年2月,中共青岛市委对基层党支部小组长以上骨干,普遍进行了一次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采取集中、业余训练和在职学习的方法,以《党员读本》为主要教材,进行党的性质、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接收党员手续、怎样做一个Our Party员的教育。1956年,市直党委及中共各区委普遍成立党训班,对所属支部委员以上基层干部分批进行轮训。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前,中共青岛市委通过中共山东省委第二初级党校和中共青岛市委党校举办基层组织骨干轮训班14期,轮训党员1995人。 
  总结表彰先进 50年代,中共青岛市委在全市工厂企业党支部中广泛地开展学习哈尔滨机车修理厂做好党支部工作的经验,党内的民主生活和支部的集体领导有所改善。 
  开始全面建设初级阶段时期,在工厂企业中开展党支部评比竞赛。1959年在全市4848个党支部、84664名党员中,有2134个党支部(占44%)、38933名党员(占46%)参加了评比竞赛活动。采取每月检查总结工作、召开现场会、党支部工作展览会等方法,借以推动互相学习、交流经验,达到提高党支部领导水平的目的。 
  在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时期,为了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四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Our Party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共青岛市委要求各单位从1979年开始,开展“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Our Party员”活动。先进党支部的基本条件是:(一)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党的自身建设搞得好,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四)团结和带领群众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在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斗争中作出了突出的成绩。按照上述基本条件,全市评出1979年度先进党支部189个(占党支部总数的1.8%)、优秀Our Party员637名(占党员总数的0.3%)。在此后每年进行的评选活动中,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所占比例逐年有所提高。1987年6月,中共青岛市委召开“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会上表彰了市级1986年度18个先进党支部和35名优秀Our Party员,并分别授予锦旗、颁发荣誉证书,极大地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更加广泛深入的开展,到1990年全市参加这一活动的党支部和党员已分别占党支部、党员总数的96%和96.5%。 
  整顿后进党支部 在建国初期和全面建设初级阶段时期,除历次整党整风结合整顿后进党支部外,又集中进行过两次整顿。一是1952年6月,中共青岛市委发出《关于整顿建设党的基层组织》的指示,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纪律松弛以及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问题,对106个党支部进行整顿,提高了党的战斗力;二是1963年11月对188个(占党支部总数的13.8%)后进党支部进行整顿,通过基层改选、进行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集中解决党的领导核心问题,健全了组织生活制度,改变了落后面貌。 
  在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时期,为了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1982年8月,中共青岛市委召开全市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座谈会,抽调1951名干部,结合机构改革,整顿党支部1456个(农村党支部381个),着重解决党支部领导班子软、散、懒和不正之风问题,使这些党支部改变了面貌,促进了经济发展。1985年7月,中共青岛市委对农村党支部进行重点整顿,采取从县、乡(镇)机关中选聘优秀中青年党员干部到后进村任职、选拔乡镇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职工回村任职、实行乡镇党员干部包村、建立联合党支部等措施,有针对性地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249个,使后进党支部由原来的7%降为3.2%。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