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三篇 重大决策记录  
第三章 领导反美、蒋斗争

第五节 护厂护校,迎接解放

  1948年下半年,青岛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包围中,青岛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家属和部分商民纷纷南逃。据当地报载:“南行飞机、商船均已满员。登记南迁者已至十二月之期”。同时,国民党青岛当局下令将青岛一些重要工厂企业尽快迁往台湾。并于1948年底从上海运来两万公斤炸药,阴谋在撤退时将青岛的港口、码头、铁路、水电设施和不及迁走的重点工厂企业炸毁。
  中共青岛市委遵照中共中央“迫敌撤退、保全城市”的指示,组织地工人员针对国民党的破坏阴谋,首先印刷了大量揭露材料,广泛散发,大力发动全市职工开展反南迁和护厂护校运动。同时对一些有名望的爱国人士和一些工厂企业的上层人物,如中纺青岛分公司经理范澄川、青岛电厂厂长徐一贯、自来水厂厂长刘汉耀和山东省教育界早年知名人士张公制等人,开展争取工作。他们在护厂护校抵制南迁和保护公共财产斗争中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使国民党青岛当局的破坏阴谋没有得逞。

TOP

第三篇 重大决策记录  
第三章 领导反美、蒋斗争

第四节 情报与对敌分化瓦解工作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胶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中共青岛市委积极开展了情报与对敌分化瓦解工作。
  情报工作 1947年夏秋之交,国民党范汉杰部6个整编师(军)进攻胶东和滨海、鲁中地区。为了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中共青岛市委执行中共胶东区委和胶东军区的指示,迅速进行了严密的部署。打入敌军内部的地工人员不避艰险,将敌军《胶东作战方案》和《对空联络密语本》弄到手,及时送到解放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掌握了主动权。为打破敌人攻势,10月2~10日,华东野战兵团举行了胶河战役(又名三户山战役)。第二、七、九纵队在华东野战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指挥下,于平度县三户山一带将国民党整编第九师及六十四师包围,歼9个团,计1.2万余人。将国民党工兵11团增援的54辆武器弹药卡车全部炸毁。后又重创国民党第8军、54军、警备1旅、3旅。国民党重点进攻胶东和“3个月消灭胶东共军主力”的计划彻底破产。
  1948年12月,为准备解放青岛,中共胶东区委决定尽快搞清国民党军队在青岛外围的防卫工事部署,中共青岛地工人员获取了《青岛市外围军事防御工程部署图》,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青岛起了重要作用。1948年下半年至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青岛当局有计划地作了“应变潜伏部署”,安插、派遣大批特务,准备长期潜伏。中共青岛市委为解放城市后肃清这些匪特,部署查清敌特的潜伏情况。经细密工作,掌握了敌特在青岛潜伏组织17个,为接管青岛,肃清匪特,巩固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上半年,中共青岛地工人员,获取了一份青岛国民党特务机关控制的黑名单,上面列有准备抓捕的中共地下党员、地工人员和爱国进步人士共80余人。经中共青岛市委精心安排,及时转移,使这些人员都平安脱险,免遭毒手。
  对敌分化瓦解 1948年秋,全国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败局已定。中共青岛市委积极进行了对国民党官兵的分化瓦解工作。
  1948年5月,中共青岛市委、中共胶东区委统战部、胶东军区联络部,通过关系对国民党黄安舰进行工作,争取了该舰官兵于1949年2月起义,安全抵达连云港解放区。
  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陆军252师754团团长方本壮率官兵1800余人驻防在青岛市郊惜福镇,其装备除步枪外,均为美式武器,是国民党青岛部队主力团之一。1948年秋,中共青岛市委社会组负责人衣吉民,通过方本壮的亲属,向方本壮讲明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国民党的败局和Our Party的政策,促成了方本壮起义的爱国行动。1949年1月,方本壮派其副团长张德义到解放区与中共青岛市委有关部门商谈起义事宜。1949年1月27日方本壮率领全团起义,开赴即墨解放区,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解放青岛的战役。

TOP

第三篇 重大决策记录  
第三章 领导反美、蒋斗争

第三节 反饥饿反内战


  国民党自1946年6月全面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遭到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国民党统治区城市的广大工人、市民、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日益困苦,从1947年起相继爆发了抢米、抢粮风潮,到处是反饥饿反内战的呼声。5月下旬,为响应华北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联合会(简称反饥联)的“六二”总罢课号召,在中共青岛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山大学生自治会召开全校学生大会,并邀请教师参加。大会通过了要求停止内战等6项要求和举行“六·二”(6月2日)游行的决议。当即成立了“六·二”行动委员会和以石勃瑜为首、宋斌(中共党员)等人参加的主席团。6月1日,行动委员会又邀请一些中学代表召开联席会,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先是山大校方出面劝阻,国民党市警备司令部发出《告山大同学学生自治会书》,声称:“戡乱期间不许游行”,进行恫吓。6月2日,山大学生不顾军警对学校的包围封锁,冲出校门,举行反内战反饥饿示威游行。在鱼山路大学路口遭到国民党军警的无情镇压,100多名学生被打伤,有20多人受重伤,140多名学生被捕,拖上卡车押走。惨案发生后,中共青岛市委派人到山东大学对师生进行慰问,营救被捕学生。山大自治会及时起草《宣言》,向全国揭露惨案真相,京、沪、平、津、济等城市学生和各界人士纷纷来电来函声援。解放区《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也都作了报道。

TOP

第三篇 重大决策记录  
第三章 领导反美、蒋斗争

第二节 三次反美怒潮

  1946年8月至1949年5月,美国以“亲善”、“友谊”、“援助”、“视察”等种种借口,先后派遣美国海军基地司令部、海军陆战队等11个军事单位和8个情报机关进驻青岛。美国高级军政官员也不断到青岛活动。美军士兵在青岛横行霸道,肆无忌惮。3年中,美军在青岛犯罪案件达373件。其中美军士兵无故开枪打死打伤市民117人,车祸肇事死伤193人,追逐强奸污辱妇女的暴行更是不胜其数。全市人民三次掀起反美怒潮。
  第一次反美怒潮,是因美军1946年12月24日在北平强奸北大女学生沈崇而激发的。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山东大学进步学生路明、石勃瑜等在校中发起师生反美签名,1947年1月5日召开全校“抗议美军暴行大会”,在会上,多人联系到美军在青岛和其他城市的暴行,一致通过大会决议:要美军必须撤出中国;立即交还山大校舍,举行罢课游行示威;发出《告全市同胞书》和《告全国同胞书》,坚决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
  第二次反美怒潮,是因1947年3月30日和4月5日,青岛发生了人力车夫苏明诚和市民刘修文被美国士兵杀害而引发的。在中共山大地下组织的领导下,4月15日,山大学生自治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派人对美军罪行进行调查,慰问死难者亲属,通电全国各大学要求声援,并向南京国民Gov和美国大使馆提出4项严正要求:(一)组织中美联合法庭,公开审理肇事凶犯;(二)美方负责支付受难者家属终身生活费用;(三)彻底调查历次案件,由美方道歉赔偿并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四)外国军队立即撤出中国。但国民党青岛当局以有“处理在华美军人员刑事条例”为借口,一推了之。
  第三次反美怒潮,是1948年6月,山大师生为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和强烈要求美军归还山大校舍而引发的。6月28日,山大学生自治会发动全校罢课3天,学生们在校内游行示威,对着铁丝网另一边占据校舍的美军士兵高呼:“反对美帝扶植日本!”“反对霸占山大校舍”等口号。随后学生们还到街头张贴反美标语,散发抗议书。美军被迫将原订租期山大校舍99年改订为1950年归还。

TOP

第三篇 重大决策记录
第三章 领导反美、蒋斗争

 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国民党青岛保安队在日本侵略军的配合下,抢先开进了青岛。10月,美国军队也进入青岛。11月,国民党第八军在青岛登陆。青岛又陷入了美军进驻和国民党的统治之下。
  1945年12月和1946年4月,中共青岛市委为适应新的形势,先后两次在即墨县孙家沟召开会议,总结抗日战争时期青岛地下党的工作,分析了青岛当前的形势,确定青岛党的工作要继续贯彻“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在未来一个时期,把组织发动全市人民开展反美反蒋斗争作为中心任务。

第一节 反甄审斗争


  1945年9月,南京国民Gov召开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决定对收复区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中小学教职员和中等学校学生(包括毕业生、在校生和失学自修生)进行甄审。11月《青岛公报》两次刊登了南京国民Gov教育部公布的甄审办法。甄审办法不仅使广大师生在政治上受污辱,而且面临失学、失业和饥饿的威胁,引起广大师生的强烈不满,拒绝登记甄审。为领导好反甄审斗争,中共青岛市委提出:一是要广泛地动员和组织教师参加斗争,扩大学生联谊会为教师学生联谊会;二是,进一步争取全市各界的支持与同情,首先要发动工人支持学生运动。要在运动中发展壮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要联合一切反甄审的力量,大造舆论和声势。12月9日,各校毕业生联合成立高、初中毕业生联谊会,向市教育局交涉,拒绝登记甄审。12月16日,师生们成立了青岛市教师学生联谊会,向国民党青岛当局提出“争生存、求真理”和“甄审Gov官吏”等要求。师生纷纷走上街头,向全市人民宣讲,争取各界人士的支持。国民党青岛当局极为惊慌。当晚即派出大批军警实行镇压。上街张贴标语的学生,许多人遭到军警殴打,20多名被拘捕。文德女中青年女教师费筱芝在江苏路与湖南路口竟被军警开枪射杀。全市罢课,各界群起声援。联谊会举行万人大会,提出强烈要求。在全国各地反甄审运动的迫使下,南京国民Gov不得不修改了甄审办法。青岛当局终于准予“青岛市教师学生联谊会”立案为合法群众团体,并惩办了枪杀费筱芝的凶手,发给了死者殡葬和抚恤费。延安《解放日报》称青岛反甄审运动是“黑暗青岛的第一个火花”。

TOP

第三篇 重大决策记录  
第二章 领导抗日斗争

第三节 1936年青岛工人反日大罢工


  1936年11月上旬,上海各日商纱厂3万余名工人举行大罢工。青岛各日商纱厂工人积极响应。从19日起,内外棉、大康、隆兴、丰田、富士、钟渊、宝来、同兴等纱厂以及瑞丰染织厂工人,为反抗日本厂主殴打或无故开除工人等,相继举行反日大罢工,参加罢工的工人达24000多人,并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示威游行。斗争持续了25天。12月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在青岛登陆,胁迫国民党青岛当局接受了日本驻青岛领事镇压罢工工人的“七项”要求,破坏了这次反日大罢工。


第四节 成立崂山抗日游击队

 “七七”事变后,1937年10月,中共青岛特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抗日战争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决定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游击队,在日军占领青岛后开展游击战争。鉴于中共青岛地方组织以往在市内屡遭破坏的沉痛教训,毅然将党的领导机关由市内迁移到农村,实行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在崂山一带的农村建立抗日游击队。中共青岛特支带领山大“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员从市内来到崂山下埠落小学,开展工作。同年11月,中共东北军工委决定撤销中共青岛特支,成立中共青岛市委。中共青岛市委计划在毕家村、浮山后、沙子口、登瀛、桃源、北疃、大北曲及沧口附近的十梅阉、楼山后、大枣园一带组织四五个中队。首先在毕家村、蓝家庄一带成立了崂山游击队第四中队,共六七十人,陈振麓任中队长、宋中堂任中队副、王儒林任指导员。1938年1月底,中共青岛市委根据上级指示带领崂山游击队第四中队西去,与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领导的部队合并,在中共鲁东南工委领导下,投入长期的抗日战争。


第五节 青岛沦陷后,擎天柱民的反日斗争


  1938年1月10日,日本侵略军占领青岛。1940年后,中共青岛市委执行了中共中央提出的敌区工作“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16字方针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治路线,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先后建立地下图书馆,举办工人夜校,创办地下刊物等,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建立“青岛抗战先锋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等先进抗日组织,团结广大工人、学生参加抗日斗争。山东大学爱国学生,脱下学生衫,到工农群众中去,组织人民游击队,武装抗日;发动工人破坏日本军工生产。如纺织工人在军用绸漂白生产中,暗中加大火碱剂量,使价值10万多元的白绸全部报废。码头工人夜间卸船,将日本军火弹药整箱地掀入海中。1944年春,日占当局命令华北车辆株式会社青岛工厂半年内生产3万发炮弹,工人或在砂型中放上盐粒,或将炮弹砂型芯子装偏,使铸出的弹壳或是带麻点,或是内孔不正,发射无法瞄准,终于停止生产。同年秋天,日占当局命令青岛埠头机械修配所打制5000把指挥刀急用,工人以罢工、怠工方式,使生产计划一拖再拖,直到第二年日本投降仅完成几百把。1941年,爱国人士徐行健、崔岩等人筹资,在青岛开办斯宜药厂,生产药品、药棉,想方设法运往胶东八路军抗日根据地。他们先后动员技术人员、医生、青年学生多人去胶东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战工作;开展海上斗争。1944年12月,“隆华3号”机帆船,满载棉布从青岛运往日本途中,9名爱国船员在中国Our Party抗日爱国宣传的影响下,在海上杀死日人5名,英勇起义,把4万多匹棉布运到了滨海区抗日根据地,支援八路军抗战。 

TOP

第三篇 重大决策记录  
第二章 领导抗日斗争

第二节 青岛“左联”抗日救亡活动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1932年初,青岛大中学校从事文学创作的进步师生也积极参加“左联”活动。同年10月,中共党员乔天华从烟台来到青岛,担任中共青岛市委青年委员和青岛“左联”的党代表,与山东大学学生俞启威(中共青岛市委宣传委员)一起领导青岛“左联”分盟小组工作。青岛“左联”的主要活动是:通过《民报》、《晨报》、《时报》等报刊,发表进步作品;开展读书活动,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作为必读书,定期举行读书讨论会;参与时事政治活动,印传单,贴标语;组织汽笛文艺社,在报纸上开辟《汽笛》文艺周刊,编写地下刊物《汽笛》,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唤醒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联系有声望的进步作家进行创作。1933年夏,中共青岛市委被国民党破坏,汽笛文艺社也被查封,大多数成员被捕或被通缉。

TOP

第三篇 重大决策记录
第二章 领导抗日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和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使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行动得寸进尺。日本浪人在日本驻青岛总领事馆和日本海军武官处的指使下,组织武装团体“扶桑会”、“击技会”和“精武会”等,在青岛市区频频行凶闹事,为日军侵占制造借口。中共青岛地方组织遵照中共山东省委指示,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建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委员会,动员一切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


第一节 青岛学生抗日救亡活动

  成立“反日救国会”,赴南京请愿 1931年11月末,青岛大学学生在中共青岛大学支部领导下,成立反日救国会,组织赴南京请愿代表团,有178名大学生参加,他们冲破学校和国民党青岛当局的种种阻挠,路经济南、徐州,汇入了全国学生抗日请愿的洪流。一路上宣传抗日,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收复失地。12月3日,代表团到达南京。蒋介石对各地请愿学生们提出的抗日救国要求,先是以谎言进行欺骗,继而调集军警制造“珍珠桥血案”,实行镇压。其他学校,如青岛铁路中学等,也强烈要求赴南京请愿,但被国民党青岛当局威胁、阻挠,未能成行。
  组织海鸥剧社,宣传爱国抗日 1932年初,中共青岛大学支部在学生中开始成立“时事讨论会”、“读书会”和“新文学研究会”等组织,深入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后又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取得联系,秘密建立青岛分盟小组,4月,成立海鸥剧社。该剧社先后到厂区、码头和农村,演出了《月亮上升》、《工场夜景》、《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S、O、S》和《饥饿线上》等进步话剧,广泛宣传爱国主义,深刻揭露劳动群众在军阀、帝国主义压迫下的苦难生活,猛烈抨击国民党Gov卖国的“不抵抗主义”,影响很大,被上海“左联”机关刊物誉为“预报了暴风雨的海鸥”。1933年夏,海鸥剧社擎天柱俞启威遭国民党青岛当局逮捕,海鸥剧社被迫停止活动。
  成立“抗日救国会”,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35年,日本继“九·一八”之后,又制造了“华北事变”。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动和山东大学(简称山大)党员学生倡导下,12月18日山大学生成立抗日救国会,并向市礼贤中学、铁中、女中等学校发展,成立了青岛市学生抗日救国会。抗日救亡学生运动在青岛又迅速发展起来。1936年2月上旬,青岛市举行第三码头落成典礼,当晚在栈桥燃放焰火庆祝,山大学生宣传队闻讯赶到现场,向群众热情宣传北平爱国学生的英勇事迹,揭露南京国民Gov丧权辱国的真相,号召市民响应中国Our Party的统一战线的号召,不分党派、职业和信仰,一致行动起来。要求南京国民Gov“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山大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国民党青岛当局的镇压,李声簧、王广义等37名学生被拘捕,19名学生被开除。经全体学生的坚决斗争和全体教授的一致要求,青岛当局释放了在押学生,学校也收回了开除学生的“成命”,13名学生复学,6名离校。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