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二节 航空运动(滑翔)


  青岛航空俱乐部建于1957年7月,设址于沧口机场内。至年底,航空俱乐部基本上形成了教学、训练、机务维护及行政管理等比较完善的滑翔训练基地。当年10月,俱乐部开始为海军预科学校代训第一批学员,滑翔运动在青岛市正式开展起来。俱乐部除为海军预校代训处,还在青少年中普及航空知识及业余滑翔活动。1958年,航空俱乐部开展业余滑翔、无线电、航模集训,举办了山东省第一期专业滑翔队集训班。9月,李守德在全国滑翔跳伞比赛中获得高级滑翔机特技第六名。1959年5月,航空俱乐部与木材综合加工厂合作,设计制造出山东省第一架“51”号初级B型滑翔机,试飞成功。9月,李开河在第一届全运会滑翔比赛中,获100公里三角航线竞速第二名,贾敦强获初级滑翔机绞盘车牵引矩形航线起落第二名。1957~1966年,航空俱乐部共为海军、空军代训以及举办专业、业余训练班24期,培训滑翔学员1137名。
  1966年后,训练停止,队伍解散。1975年3月山东省青岛航空俱乐部恢复,更名为青岛市航空运动学校在新校址中华埠机场重新建立滑翔机场。1980年3月28日举行开学典礼。从1980年到1982年,该校共举办专业、业余滑翔班5期,培训学员180名。1983年后,青岛航空运动学校先后向省航等培养输送了罗成胜、张玉铭、霍石如、李良桢、何恒龙、韩洪钧、李开河、杨惠英等滑翔选手。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五章 其他运动

第一节 射击运动


  青岛的射击运动始于1956年。这年2月,团市委、市体委在第一体育场举办首届业余射击教练员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和崂山郊区农村的青年团军体干部共95名学员。4月,又举办有115名学员参加的第二期训练班。这两批学员后来成为开展射击运动的骨干力量。同年7月,青岛市射击俱乐部成立后,在驻青部队训练场正式投入射击训练,以普及为主,与基层民兵训练相结合开展活动。11月,青岛派代表队参加全省首届射击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张淑琴、张淑玲、逄绩厚、张科礼、张广乾还代表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射击竞赛,张淑琴获小口径步枪3+10卧射第六名。1957年,全市有40个工厂、学校开展了射击活动,培养业余教练员50名,普通射手1747人。7月,省第六届运动会在青举行,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赛后,张淑琴、乔益可、逄绩厚、张科礼代表省队参加了在保定举行的全国射击分区赛,张淑琴在女子小口径步枪50米、100米10+10卧射中,以186环获这个项目的第一名,同时获100米3+10卧射第二名;乔益可获100米3+10卧射第一名。
  1958年,射击运动有了大发展,不仅开展于城市,也涉及到农村。这年10月,国家体委公布《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和项目标准,射击列入。射击运动的发展形成高潮,普通射手的人数增加到2.5万多人。在普及的基础上,从学校工厂选拔了40多名优秀射手进行业余训练,培养了青岛第一批射击运动员。当年,逄绩厚、徐国潭、兰仁溪、吕温泉、吕锡正、石伯谧、李桂珍、胡桂香、孙和等9名运动员被输送到省射击队。这年市队在全省射击比赛中又获团体冠军。1959年,射击专业队成立,调张科礼、林春胜、杨彩英、魏杰、王修邦、李来宝、张锡合、张建先进行训练。5月,在第八届省运会射击比赛中,以绝对优势获得团体冠军;获金牌4枚、银牌4枚、铜牌6枚。1960年,在全省比赛中,继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吕温泉破2项、黄克修破1项省纪录;纪家峰入选省队。1961年,射击专业队因经济困难解散,射击运动转向基层与民兵训练相结合。当年,又培养普通射手3884人。1962年,逄绩厚、张科礼、黄克修、吕温泉、丁汝长创省纪录,吕锡正达运动健将标准。1963年在省射击比赛中,青岛仍获团体冠军。到1965年,全市普通射手有7.8万多人,等级射手2000多人。
  1975年,射击运动恢复。1976年初组建一支业余训练队。1978年3月开始,连续举办了38期射击训练班,涌现出一批优秀选手。当年,青岛队参加第十一届省运会射击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1979年,张会群、高建敏参加全国第四届运动会射击比赛,张会群获男子多向飞碟200靶金牌,高建敏获女子小口径手枪慢加速金牌、平世界纪录。1980年,射击运动训练迁到胶南县进行。当年,青岛队参加全省射击比赛,获团体总分冠军;赵刚、张锐破省纪录。1982年8月,在第十二届省运会上,青岛队获少年组团体总分冠军。1983年,王德文在全国第五届运动会射击预赛中,以581环的成绩破小口径3×20全国纪录。1986年,在第十三届省运会上,青岛队获少年宫组团体第一名,成年组第十名,金牌9枚;赵红果在多向飞碟射击比赛中,184中破亚洲纪录。1987年,张永杰在全国第六届运动会多向飞碟项目中,夺得金牌。1988年,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青岛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夺得金牌12枚。在同年举行的全国首届城运会上,张永杰夺得男子多向飞碟的金牌。
1.jpg 2.jpg 3.jpg 4.jpg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四章 棋  类

第三节 国际象棋运动


  青岛市的国际象棋运动建国前已有开展,形成群众活动项目则始于50年代。“山东棋圣”邵次明,1957年赴上海担任全国棋类比赛副裁判长。比赛期间,他向棋王谢侠逊学会国际象棋。回青后,他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国际象棋讲座,培养了王滋普、徐义修、李克生、王世尧等一批骨干。1958年2月,举办了全市首次国际象棋赛,任孝通、王滋普分获冠、亚军。同年,王滋普在杨州举行的全国分区赛中以第二名进入决赛,在广州举行的决赛中获第六名。1959年4月,王滋普、李克生参加首届山东省国际象棋比赛,分获第一、第三名。9月,邵次明被邀担任第一届全运会国际象棋比赛裁判长。1963年,王滋普在市少年宫和市南区等处举办多期国际象棋训练班,培养出王建中、韩庚良等选手。“文化大革命”期间,国际象棋活动中断。
  1979年后,国际象棋活动陆续开展。纪蕴奇靠自学掌握国际象棋技巧,成为后起之秀。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沧口区少年宫办起了国际象棋短训班、长训班,进行义务授课,至1985年共培训800余名学员。1985年,他又在市少年宫举办的国际象棋训练班中任教,张磊、朱光顺、苏雪梅、张明、王莉、孙超、齐琳、王青伟都是他培养出来的优秀棋手。纪蕴奇还与刘凤君等人发起青岛市“琴岛——得贝杯”棋类优秀选手赛、青岛市“化纤杯”三项棋类优秀选手赛和青岛市棋手邀请赛等。1980年,市工人文化宫也开始了国际象棋活动,每年举办训练班1~2期,每期3个月,学员200多人。1983年8月,青岛市恢复国际象棋比赛。
  1986年,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国际象棋比赛中,青岛男队获团体冠军,纪蕴奇获个人第一名,蔡文宝获第三名。11月,纪蕴奇参加华东9省市职工棋类比赛,获个人第三名。1989年1月,纪蕴奇参加全国“广播杯”棋士赛,获第四名。国际象棋在开展活动中,得妻了晓翁村劳动服务公司、前哨机械厂、港务局、大港公司工会和青岛化纤厂等单位的热情赞助。1989年开始,李克生、王建中、王荣君分别在五中、37中、四流中路小学办起了少年儿童国际象棋训练班。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四章 棋  类

第二节 围棋运动


  青岛市围棋运动兴起于30年代,当时在青岛的日本人办了一个围棋棋院,只限于日本人活动。世界著名围棋大师吴清源(华人)、木谷实等30年代访华赴上海时,曾路经青岛在棋院活动。
  青岛市下围棋最早和棋艺较高的要数王滋骞。王滋骞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与围棋国手刘棣杯、过惕生等来往密切。当时,青岛的围棋活动只限于家庭。1955年浙江路青年会开辟了围棋活动室,参加活动的有王滋骞、孙希朋、李纽秋、徐炳仁路轶群、沈同跃、孙纳正等。1958年2月,孙纳正、李纽秋在首届青岛市棋类比赛中,获得了围棋比赛冠、亚军。1958年全国华东围棋分区赛,路轶群代表青岛参加比赛。1959年4月山东省围棋赛在博山举行,青岛选手王滋骞、李纽秋参加。1960年10月,王滋骞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比赛。1962年3月全市少年围棋赛,郭焕文、殷丽华分获男女少年组冠军。1963年2月全市少年围棋赛,路学思、魏学明分获男女少年组冠军。
  60年代初期,青岛市就注重了对少年围棋选手的培养,多次举行少年围棋比赛,曾涌现出郭焕文、殷丽华、李丰厚、王世尧、路学思、魏晓明等杰出的少年围棋选手。“文化大革命”时期,围棋中断了比赛。
  青岛市围棋运动是随着中国的围棋热而不断升温的。60年代末,围棋高手聂卫平曾来青岛进行过交流。1975年,当时在山西队的围棋高手江铸久等和赴上海参加全国比赛的青海围棋队来青岛做过棋艺交流。当时虽省、市围棋比赛中断,但青岛市的围棋活动在王滋骞、沈同跃、徐炳仁、孙希朋、李纽秋、路轶群等老一代围棋手和他们的弟子郑世法、赵安平、于兆奇、耿立义等人的努力下,始终没有停止过。为了提高围棋水平,开眼界、长见识,郑世法和赵安平于1975年自费赴上海参观全国围棋比赛。80年代初,青岛市恢复围棋比赛。1980年8月,全市围棋比赛,郑世法、赵安平、于兆厅获前3名。10月,青岛队参加省围棋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赵安平获个人第三名。
  青岛市群众性围棋活动开展好的沧口区于1983年在少年宫办起了少年围棋班。当年11月,青岛参加省赛,获团体第二名,郑世法获个第三名。1984年10月,青岛参加省赛,获团体第二名,赵庭获个人冠军,于恪强获少年冠军。1986年,青岛参加第十三届省运会围棋比赛,获团体第一名,赵庭、郑世法分获个人第二名、第三名。在全国“围棋热”的推动下,从1987年开始,建工学院、少年宫、文化宫和台东体委等办起了围棋业余训练班,共训练500人左右,其中少年儿童约占1/3,使围棋后继人才不断涌现。1987年,市少年宫通过比赛选拔出12名(7~15岁)少儿棋手,成立了市少年宫围棋长训队,台东区还成立了青年围棋协会。在原北海舰队司令员苏军等的热情倡导下,青岛市围棋协会于1989年4月4日成立,名誉主席苏军,主席李令言。6月,在即墨电子元件厂厂长王新元的支持下,“益增棋社”成立。各高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围棋协会、棋社等组织。远洋船员学院成立了“忘忧清乐”棋社,并于7月举办了“船院杯”围棋团体赛,有16个队、48名棋手参赛。
  1989年2月,青岛市首次举办段位围棋赛,于属强、赵庭获业余5段,缪长天、范继森、王汝志、李子基获业余4段。当年,各围棋社、协会多次举办比赛。台东区青年围棋协会举办的“五四青年杯”围棋赛,首届 “益增杯”济南青岛围棋对抗赛,建工学院举办的山东省大学生围棋大赛等赛事频频。1989年12月20日,青岛市围棋社成立,国家围棋队领队华以刚、市围棋社名誉总教练江铸久、芮乃伟向棋社发来贺电。1989年,于属强首次代表青岛参加全国段位赛,在108名选手中名列第十六位,被授予专业初段。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四章 棋  类

第一节 中国象棋运动


  青岛的中国象棋运动兴起于30年代。1929年全国闻名的象棋大师邵次明定居青岛,着力收徒传授棋艺。1936年邵次明邀请“象棋总司令”谢侠逊来青。1937年,邵次明和擅长下“蒙目棋”的名手朱瑞书及最热心提倡者郭锦卿成立象棋社,地址在浙江路青年会内。棋社的主要成员有:王修成、钮义正、张文遇、丁腾云、许慎斋、颜世俊、耿佰庄、金建勋、牟子升、蒋绍安、王书忱、孙玉崇等,社长邵次明、副社长朱瑞书、郭锦卿。1938年,象棋社举办了青岛市第一届象棋比赛,王修成获冠军、丁腾云获亚军、许慎斋季军。
  象棋社的发起人邵次明,是青岛市推广象棋运动的有功之臣。1938年,他在樱花满园的观赏会上,竖起红纸墨书的大字“邵次明象棋访友”,热心与棋手们对弈,交流棋艺,普及象棋活动。他还是《青岛时报》象棋专栏的主要写稿人。1939年,朱瑞书邀请全国高手来青表演。朱瑞书和谢侠逊登崂山旅游,途中下了一局蒙目棋,蒙目棋当时青岛仅朱瑞书一人会下,后来钮义正在朱瑞书的指导下学会此种下法,曾与朱瑞书下过两局,均弈和。1939年~1944年,象棋社陆续邀请外省各地名手来青岛对弈,其中有天津冠军田玉书,北京名手侯玉山、那建庭、徐词海,烟台名手林少南,辽宁名手崔质杰,山东潍坊名手陈天才等。1947年,青岛市举行象棋赛,方孝臻、迟锡三、林少南获前3名。
  1949~1956年,青岛市连续举办了8次比赛,除1955年冠军为钮义正外,其余7次均由迟锡三所获。1957年2月,青岛市象棋研究会成立。12月又成立了棋类运动协会,象棋运动逐渐趋于经常和正规。这年,研究会举行象棋冠军赛,方孝臻、迟锡三、戴光洁分获前3名。1958年以后的市级比赛,几乎年年举行。1959年,山东省举行首届象棋比赛,戴光洁获第一名。1960年,方孝臻参加省赛,获冠军。随后,方季臻以山东省冠军资格参加全国比赛,获第六名。1961年,青岛夺得省赛团体第一名。1962年参加省赛,又获团体第一名。方孝臻获个第一名,戴光洁获第三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市象棋比赛中断。
  1978年,参加省赛,王秉国获个人冠军。1979年,王秉国以山东省冠军资格参加第四届全运会象棋比赛,获个人第四名,被授予中国象棋大师荣誉称号。1978~1989年,青岛参加了历年全省比赛,除1982年外,团体冠军均为青岛队所获,个人冠军均是青岛选手,他们是王秉国、刘凤君、张广增。1989年4月,青岛市成立象棋协会,名誉主席牟周,主席李希贤。
  青岛的中国象棋国家级裁判徐进之从70年代开始撰写象棋论文,发表了数十万字。1988年,他在“棋友”杂志举办的首届中国象棋排局大奖赛中获得“排局师”称号。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三章 水上运动

第七节 潜水、滑水运动


  1976年,市航海运动学校派李伟、韦兴学到湛江参加潜水教练员训练班。此后,学校开始面向社会办学。至1989年,多批吸收二中、四中、五中、七中、12中、36中的学生和水产、港务工人潜水爱好者153人,进行简易和实用性潜水训练。1981年8月,参加省潜泳比赛,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第二名;袁连胜100米、200米,李锦霞100米,邓田女子200米、800米,胡东祥男子400米,获第一名。1989年,市航海运动学校增设潜水分校。
  1982年3月,市航海运动学校开始组织业余滑水训练。张承功任教练,挑选毕龙、谢筠、宋丽等人组成市第一批滑水队伍。1983年8月,参加武汉全国比赛,毕龙获男子障碍滑第五名。1984年,由小功率的拖艇改用国际先进的水撬和大功率拖艇,毕龙获全国成年组跳跃滑第三名、障碍滑第六名;宋丽获女子少年组跳跃滑第一名、障碍滑第二名。1985年,省滑水队建立,毕龙、谢筠、宋丽、高建云、刘东滨等人陆续调入。当年,在全国滑水比赛中,毕龙获男子成年组全能第二名,创跳跃滑国内最好成绩(单轮最高成绩44.1米),另获跳跃滑第三名,障碍滑第五名;谢筠获女子成年组全能第三名;宋丽获女子少年组跳跃滑第二名、花样滑第三名。1986年毕龙、谢筠、宋丽分获男女全能第四名、第二名、第六名。1987年7月,黄岛区滑水场建成投入使用,但由于训练与思想工作未能跟上去,滑水运动出现滑坡,无人进入第六届全运会决赛。1988年全国滑水比赛在黄岛区滑水场举行,新队员李强、孙红分获男少、女少跳跃滑第三名。1989年,滑水俱乐部开办,滑水运动转向“以副养体”,开展群众性的业余活动。

1.jpg (26.89 KB)

1.jpg

2.jpg (78.16 KB)

2.jpg

3.jpg (76.02 KB)

3.jpg

4.jpg (74.61 KB)

4.jpg

5.jpg (81.76 KB)

5.jpg

6.jpg (79.84 KB)

6.jpg

7.jpg (59.82 KB)

7.jpg

8.jpg (56.94 KB)

8.jpg

9.jpg (57.76 KB)

9.jpg

10.jpg (161.86 KB)

10.jpg

11.jpg (231.02 KB)

11.jpg

12.jpg (54.79 KB)

12.jpg

13.jpg (36.63 KB)

13.jpg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三章 水上运动

第六节 摩托艇运动


  青岛1956年引进摩托艇运动,是赴最早的城市之一。1956年7月,由海军为主组成中国航少代表团参加第一届国际航海竞赛,队员有焦锋、匡林生、叶福民、刘运盛、颜锡鑫,获164公里长距离三阶段第一名,单项获OB级10公里第四名,OA级10公里第五名。10月,国家摩托艇队在青建立,选择一批青岛运动员入队。他们经过严格训练,成绩有长足进步。1957年8月,在第二届国际航海多项运动竞赛上,吴其伟在长距离等比赛中独得金、银、铜3枚奖牌,被誉为“旋风姑娘”。1958年春,山东省摩托艇集训队组建。当年秋,省队参加首届全国摩托艇竞赛,名列前茅。10月,省队正式建队。嗣后,该队参加历届全国比赛,一直处于全国上游水平。1963年,在全国摩托艇个人冠军赛上,曹元盛获OA级1公里环圈第一名;李屯亮获OB级5公里第一名。1964年,在全国摩托艇个人冠军赛上,孙建泳获OB级10公里第一名。1957~1964年在国家队的青岛籍队员有吴其伟、常淑芳、赵兰宾、李屯亮、陈崇华等人。1964年后国家队取消,改为集训队形式参加国际性的比赛。
  1966年后,摩托艇训练瘫痪。1970年,队伍被解散,多年积累的价值10万余元的运动器材损失殆尽。1975年,水上军体运动复苏,摩托艇列为第三届全运会表演项目。1976年青岛市航海运动学校恢复,水上运动又陆续开展起来。
  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又将摩托艇列入正式比赛项目。1980年,山东省摩托艇队重建,教练员为曹元盛,队员付汉波、杜在微、邱忠海、王星、高颖、尉淑珍等。1982年全国摩托艇赛,邱忠海获5公里第一名。1984年全国赛,付汉波获OB级10公里第一名。1984年邱忠海参加日本第一届鹿岛杯国际有奖摩托艇环赛,获OS-400H级第四名。1985年全国摩托艇赛,杜在微获OB级5公里第一名;谢军获OB级1公里第一名。1986年鲍同伟参加日本河口湖杯国际赛,获OB级10公里第六名。1988年,韩国防参加在柏林举行的欧洲国际比赛,获OA级10公里第二名。
  历年竞赛中破全国纪录者有:李屯亮、邱忠海、付汉波、杜在微、谢军、高颖、鲍同伟。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三章 水上运动

第五节 帆板运动


  帆板运动是新兴的水上运动项目。1980年9月,周本亮参加国家体委举办的首批全国帆板教练员训练班,青岛始有以中学生为主的帆板运动。当年,青岛文艺界训练班2期。1982年又办3期,并参加了在青举行的全国比赛,张海滨获三角绕标第五名。1984年8月,在山东省首届帆板比赛中,青岛有6人进入前6名,杨弘获女子三角绕标第一名。次年8月,省“振兴杯”帆板赛在青岛举行,青岛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0人进入前6名,陈炎获女子长距离第一名。1986年6月,王强代表山东队参加全国比赛,获女子三角绕标第六名。1987年,全国沿海开放城市帆板比赛在青举行,逄金钢分别获长距离和三角绕标第一名。1988年在全国沿海开放城市帆板比赛中,王琳获女子三角绕标第二名、长距离赛第五名。历年向省队输送的优秀运动员有:杨弘、王强、武雪梅、逄金钢、逄金强、康鹏、王琳。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三章 水上运动

第四节 帆船运动


  青岛的帆船运动始于50年代。1958年9月青岛参加了在武汉东湖举行的帆船比赛。60年代,帆船运动无大的进展。1978年3月,国家体委在青岛组织运动员集训,青岛的帆船运动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拳头”项目。
  1979年12月,山东省帆船专业队成立。当年,该项全国锦标赛只设“芬兰人型”和“飞行荷兰人型”两个级别,后逐年增项。全国帆船比赛,已有芬兰人、飞行荷兰人、火球、男女470、男女激光和少年乐观型(OP)等6项8块金牌。1988年,山东队获男女470、激光、乐观型3个级别的团体总分第一名。山东队从建队至1988年,在参加亚洲帆船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和青运会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8枚、银牌27枚、铜牌23枚;团体总分第一名3次、第二名2次、第三名1次;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的有刘英昌、卢柱钜、范卫东、左勇、王建斌、张能强、王勇、杨弘、邵红峰、曹晓波、杨武、王梦远、石晓英等人。
  1989年7月,在第二届青运会帆船比赛中,丛刚、吕令波的男470,刘湘雯、王净的女470、杨海青的激光,林松的芬兰人,马志诚的乐观型取得第一名。9月,在第五届亚洲帆船锦标赛上,张勇强、王勇的男470杨弘、石晓英的女470获第一名,曹晓波的激光获第三名。9月,团省委授予丛刚、吕令波、林松、杨海青、刘湘雯、王净、马志诚、王梦远新长征突击手,省妇联授予刘湘雯、王净三八红旗手,省体委奖给帆船队“二青会成绩显著,奥运会为国争光”的锦旗。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三章 水上运动

第三节 航海模型运动


  青岛是中国航海模型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52年9月,国防体育工作会议决定在青岛建立青岛航海俱乐部。1953年5月设航海模型组,业务干部多从海军调入,有曹叙棠、李训久、陈宝棠、张定安、王绍杰。当年试制了几种船体和8艘军舰模型,编写了活动大纲,在学校中试点。1954年1月从5所中学选出30名优秀学生,开办第一期辅导员训练班并在这些学校建立了海模小组,组员68人。当年暑假又在6所中学举办第二期训练班,有学员51名,在11所学校设有专门课外活动室,347人参加。1955年8月,曹叙棠、李训久、曹思慧赴民主德国参观航海模型比赛,带回赠送的大宗航海模型,推动了海模活动的开展。青岛8所中学的海模学员制作了21艘舰船模型,参加团市委主办的少年科技展览,11艘送省、8艘进京参展,1艘获特等奖,4艘获优秀奖。8月,全市首届航海模型竞赛举行,10所学校80名初中生参加,项目以橡筋为动力的初级小型舰船模型为主,四中、铁中、九中成绩优秀。教练员还设计了一批适合小学生活动的纸摺舰模型图。1957年8月1日在贮水山公园举办的国防教育展览会,观众达4万人。1958年8月,市业余队参加全国航海模型竞赛,取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和单项1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10月,山东省航海模型队在青建立,青岛入选的运动员有薛定信、修依道、赵泽忠、刘嘉瑜、陈玉本、辛跃亭、陈恩、张锦铭、姜士珍、李俊莹。1960年省海模队迁至济南,青岛航海模型俱乐部建立,李桂祥负责,教练员王绍杰、于淑贤、杨秀珍。1963年,山东省队又迁回青岛,划归省航海俱乐部领导,原中国人民航海模型科撤销,海模活动移交市航海俱乐部,教练员郭琼贤、苏玉贞,坚持在部分中学开展活动。1963年,省市航海俱乐部合并,组建市业余队12人。当年暑假,俱乐部组织青岛、烟台对抗赛,有6队48人参加。次年暑假,俱乐部举办19所66艘船模的中学生海模比赛。1965年,在中山公园内举行9个单位、16艘舰船模型较高水平竞赛,陈复生和元文珂分获第一名、第二名,破汽缸工作容积2.5亳升水中螺旋桨竞速艇30秒2的市纪录。1966年“五一”节,航海运动展览在中山公园举办,展出各类舰船模型几十艘,观众达万余人。
  1966年,海模训练瘫痪。1968年实行军事接管,1970年单位撤销,队伍解散,人员调离体委系统,营房器材交海军接收。1975年,军体运动恢复。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海模被列为表演项目,薛宝信、孙德庭、修依道、郭琼贤等人参赛。1976年6月,市航海运动学校重建,有薛宝信、修依道、孙德庭、孔庆祝、李保仁、刘英昌等人。当年,在少年宫、九中、12中、36中建立活动点。1977年2月举办10个单位辅导员训练班。两年中为海军制作“07”型驱逐舰模型30艘,海军给予经费赞助4.5万元。
  1978年全国竞赛恢复,举办5期训练班,共培训学员147人。8月,市海模代表队组成。青岛业余队从1958年到1978年参加全国级比赛,共获得1个第一名、一等奖3个,4个第二名、二等奖3个,2个第三名、三等奖1个,1个第五名。1979年组成12人的山东集训队,参加第四届全运会,孙志业在5亳升内燃机动力竞速艇圆周项目中,以11秒5的成绩打破了14年之久的全国纪录,夺取第一名;刘进生、修依道、杨午钟进入前6名。1979年12月,省体委批准重建省航海模型队,编制为12人。此后海模活动转向竞技为主,运动员多选自青岛,有孙志业、刘进生、邓淮、兰心刚、曲春、杨午钟、王建国、谢伟、王作宏、郭永茂、王毅、原坚、赵华、翟波、赵生等。1984年10月,全市小学生电动机动力塑料壳小炮艇赛在中山公园小西湖举行,33个小学、11所中学、5区少年宫和2个工厂的120艘模型参赛。第六届全运会前后,海模队增加王东、陈延、黄绪申、胡清平、曲修卓、修慨、薛魏、杨永杰、孔军等人,教练有薛宝信、修依道、孙德庭、矫恒星、赵泽忠。截止1988年底,全队有10人出访日本、比利时、奥地利、联邦德国和法国。在7次世界锦标赛中夺得1项世界冠军,1项世界亚军,1个第三名、3个第四名、2个第五名和金牌奖1项、银牌奖2项;在国际比赛中获得2个第一名。该队还在第一至第六届全运会的2次计团体总分中,获1次第五名、1次第六名;单项成绩获2个冠军、2个亚军、4个第三名、4个第四名、3个第五名、1个第六名;辛跃亭破世界和全国纪录,孙志业破全国超世界纪录。在全国一年一度的比赛中,获得8个第一名、16个第二名、21个第三名、23个第四名、10个第五名,18个第六名;孙志业、王作宏、王毅破全国纪录;另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1989年,海模训练基地在崂山山东头的军民共建水库建成。当年5月,黄绪申在第六届世界航海模型锦标赛中获F1-E>1kg等级第一名,成为青岛第一个世界海模冠军。
  航海模型运动开展以来,青岛向国家队输送了陈玉本、赵泽忠、张同发等优秀运动员。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三章 水上运动

第二节 航海多项运动


  青岛开展航海多项运动始于50年代。1953年10月,青岛航海俱乐部举办第一期航海多项师资训练班,学员64人。1954年暑期又在23所中学普及航海知识、技能,训练荡桨运动员2206名和驶帆手74名。次年又有2754人参加了训练。教练员刘崇平、刘仁道、杨兆吕、王玉仁、马银友、刘仁庆等,多来自海军。1956年汇泉路1号水上训练码头建成。当年,中国航海运动代表团一行26人,参加了第一届国际航海多项运动竞赛(波兰),获总分第四名及单项第一名、第三名各1个,第四名2个。同年10月,国家航海多项运动队正式成立,队长陈一星,协理员李学卿,教练员董正信、杨象贤、列编队员男8人、女9人,多是从青岛基层训练中选拔的。1957年,驻青“中国人民航海俱乐部”在台西、四方、沧口分别建立水上活动点,在320多所中小学开展多项训练。青岛的水上运动蒸蒸日上。8月,中国队参加第二届国际航海多项竞赛(保加利亚),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单项第一名至第五名共10人。1958年8月,参加第三届航海多项竞赛(苏联),取得团体总分第二名,单项2个第一名、3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2个第四名、1个第五名。1958年山东集训队组成,8月参加在青岛举行的全国航海多项竞赛,男女队均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任树岳、孙树峰、丁来运的撇缆破全国纪录。1959年6月,全国航海多项青岛分区赛马,青岛男女2队参加,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女子团体第一名。9月,第一届全运会航海多项比赛在青举行,青岛队代表山东省参赛,获男子团体第二名,女子团体第一名。
  1960~1975年,水上军体运动处于调整时期。这期间,1965年曾有39个单位96个队5980人次接受训练。1968年“5.12”命令(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体育系统实行军事接管的通知)下达后,完全停顿。
  1976年市航海运动学校建立后,航海多项运动恢复。1978年活动全面铺开,当年派刘英昌、卢柱钜、陈福海、赵东升、范卫东、孙永振参加全国帆船集训,航海多项遂为新兴的帆船、帆板运动取而代之。
  航海多项运动开展以来,青岛培养了大量人才,向国家输送的运动员有:陈革(崇华)、陈向东(福海)、盛立仕、阎恒家、丁士庆、尹传哲、王立(姜永先)、孙继善、苏玉贞、陈恂、于淑贤、袁桂华、苗翠珍。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三章 水上运动

第一节 游泳运动


  青岛有很长海岸线,气候温和,游泳运动开始较早。第一次举办游泳比赛是1930年夏季,但参赛人数极少。之后的两面三刀年,举办了第二、三届游泳比赛。1933年7月12~15日,第下七届华北运动会在青岛举行。青岛39名男女选手参加了游泳比赛,获男子高级部、男子中级部和女子部3个团体总分冠军;单项获9个第一名、9个第二名、8个第三名和6个第四名;获第一名的有:刘增厚、男高200米俯泳3分36秒3,200米接力2分28秒2;高珊玉男中50米自由泳39秒5;李道一100米背泳1分41秒6,200米接力2分33秒5;何文雅女子50米47秒2、100米自由泳1分50秒,卓逸俞100米背泳3分54秒6,200米接力赛3分40秒。何文雅获女子个人总分第一名。1934年7月5日至8月29日,市体育协进会在汇泉浴场举办第一期暑假游泳训练班,徐锡番任教练,共67人参加。8月11日,青岛队参加在北平举行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游泳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单项取得5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和2个第四名。吕守孝100米仰泳以1分37秒4破1分43秒7华北记录并获冠军。获冠军的还有:孙喜文、100米自由泳,宋德禄400米自由泳,400米、800米接力,女子何文雅以1分49秒2破1分50秒100米自由泳华北纪录。9月2日,体育协进会与教育局在汇泉海水浴场联合举办了青岛市第四届游泳比赛会,男女共有130人参赛,男子分为特别组、普通组、初学组,女子分特别组和普通组,凡参加过华北游泳比赛的优秀选手均编入特别组,比赛成绩以女子为优,共有2人打破4项华北纪录。30年代,青岛游泳界最引人注目的是何氏三姊妹——何文雅、何文静、何文锦,被誉为“何氏三杰”。从1937年到青岛解放,再末举行游泳比赛。
  建国后,青岛市首届游泳比赛大会于1950年9月1日在汇泉海水浴场举行,参赛运动员190余人,优胜者男子组有熊开发、孔庆超、周惠民、潘宝生等24人,女子级有王洁梅、夏冠芸等7人。1951年7月举行市第二届水上体育大会,参赛者300多人。第三届市游泳比赛大会于1952年7月27日在第一海水浴场举行,设游泳和跳水比赛项目,有27个单位600多人参赛。通过比赛选拔组成的青岛队参加了8月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游泳比赛大会,获第一名运动员有:孙宝莲、徐晋杰、丁世熙、姜进喜、万葆克、刘素珍、赵汝珍、杨慧玉、程如玉、万霄慧。比赛结束后,选拔出25名成绩优秀者在济南集训,准备参加1952年华东区游泳比赛大会。第四届市游泳比赛大会于1953年8月16日在前海栈桥举行,有28个单位500多名运动员参赛。比赛分男、女普通组和中学组进行,18人破9项1952年山东省最高纪录。青岛市游泳运动员选拔大会于1954年7月13日、14日在前海栈桥举行,380多人参加。市第五届游泳比赛大会于1954年8月5~7日在前海栈桥举行,30多个单位的434名运动员参赛,8人打破市5项最高纪录。1956年7月19日,市少年游泳选拔赛在国棉二厂游泳池举行,25个单位381名运动员参赛。在男女甲乙组27个单位项比赛中,有32人次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有82人次达到少年级运动员标准。8月,青岛组队参加全国15城市少年游泳运动会,徐信之获女子甲组50米仰泳第四名、曹洪机获男子乙组50米蛙泳第六名。1958年9月1日,青岛体育学校成立,游泳被列为所设体育专业7个项目之一。1959年7月举行市水上运动会,有29人打破16项省、市纪录,137人达等级运动员标准。王修刚以2分52秒7的成绩获男普200米蛙泳第一名,破省、市最高纪录,成为青岛也是全省达到游泳一级运动员标准的第一人。50年代,青岛市的游泳水平在山东省居霸主地位,女子更为突出。初期,第年省游泳比赛团体冠军非青岛莫属。1957年济南市游泳打了个翻身仗,以微弱优势首次夺得团体冠军。从此,青岛游泳的优势逐渐缩小。这一时期,青岛运动员打破省游泳纪录和获省比赛冠军的有:李善忠、常兆海、孙世理、王修刚、董连欣、孙宝莲、李奎道、姜进喜、刘广茂、潘宝生、刘殿基、杜兴业、束吉生、陈云九、纪毓绍、王采、徐晋杰、熊斌、程如玉、徐爱芳、徐信之、王家立、刘素珍、李再芳、徐芝敏、丁世熙、万葆克、赵汝珍、杨慧玉、万霄慧、宁涛、马承和、臧运敏、牟凌、黄纯颖等。
  1960年4月,市体委运动科成立游泳队,有队员4名,后撤销。1963年8月18日举办市青少年游泳比赛,有4人破5项市纪录。1964年举办青少年游泳比赛,1人1队破2项市纪录。1965年6月,市南区少年宫和市南区体委联合组织教师游泳训练班,24年小学54名教师参加。8月24日至9月7日,市体委在汇泉海水浴场举行群众性千米游泳测验及长距离游泳比赛,掀起群众性游泳活动的高潮。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游泳比赛被群众性游泳活动取代,直到1971年,游泳竞赛才恢复。当年5月省游泳集训大会在济南举行,由29名运动员组成的青岛市代表队参加了比赛。1972年7月,在省少年游泳集训中,青岛得金牌1枚、铜牌3枚,王少荣获女子50米蛙泳第一名。9月,全市游泳运动会在北海舰队游泳馆举行,近3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分普通、中学和小学甲、乙组进行。张宜轩、孙跃、潘东法、侯平、何跃庆、臧大辉分别打破了200米个人混合泳、100米蝶泳、200米仰泳、100米和200米蛙泳的省男子少年组纪录。1973年7月,在沧口区中小学游泳运动大会上,侯平以3分25秒1破3分30秒2男子200米仰泳省、市少年纪录。9月,在市中小学游泳运动会上,46人2个接力队91人次分别打破了4项市纪录、6项省少年纪录和22项市少年纪录。1974年7月,在第十届省运会游泳比赛中,臧大辉获男少甲100米、200米蛙泳第二名。1976年7月,在市少年儿童游泳比赛上,7人1个队破8项市纪录。
  1978年7月,在第十一届省运会游泳比赛中,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单项25个第二名、32个第三名。9月,市少年儿童游泳比赛,120名选手参加,有4人打破5项市最高纪录。这年,省体委在青岛设游泳点,名额20人,从1979年开始每年拨专款用于游泳训练。市体委将游泳重点班设在第一海水浴场,教练由王玉萱、孙世理、曲卫津、纪毓绍担任。1979年8月,省少年游泳选拔赛上,有3人破3项市最高纪录。1980年8月,省少年游泳对抗赛,马时敏获少甲3项冠军。1981年1月25日至2月17日,省体委在济南举行游泳业余运动员寒假训练班,涂海忠、于倩参加。8月,省少年儿童游泳对抗赛,马岩松的男少甲蛙泳全能和100米蛙泳、王树仁的男少乙蛙泳全能、司彤的100米自由泳、涂海忠的100米蝶泳皆获第一名。1982年7月16日,第十二届省运会游泳比赛在枣庄市举行,5单位200人参赛,分男女成年、少甲、少乙、儿童组进行。青岛获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金牌9枚、银牌17枚、铜牌31枚;梁宗华、宋千、涂海忠、高庆宝、石丽、花梅获金牌。1983年8月,在省业体游泳比赛中,青岛获女子团体总分第三名,获单项金牌4枚、银牌6枚、铜牌8枚,孔祥东、郭红、高冰、王泽民获金牌。这年,青岛有5名运动员入选省业体队,参加了全国业体游泳分区赛合肥赛区的比赛,高冰获女少乙200米蛙泳第二名。
  1984年8月,在第二届山东省工人运动会游泳比赛上,青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吕丽佳获女子组100米、200米仰泳第一名。1985年7月,在省“希望杯”比赛上,青岛获银牌8枚、铜牌7枚。1986年7月,第十三届省运会游泳比赛在胶县举行,青岛获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王泽民以1分10秒2破1分11秒3男100米蛙泳省最高纪录,以2分37秒6破2分37秒7男200米蛙泳省少甲纪录,并获男少甲这两个项目的金牌;涂海忠男子成年组100米蝶泳、4×100米自由泳接力也获得金牌;还获得银牌12枚,铜牌10枚。1986年夏季,在第一海水浴场举办了招生面较广的游泳学习班,报名者达3000多人,多数是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从中选拔出几十名较优者继续训练,并分支为市南、市北、台东和航海学校(市体校)等队。
  1987年,市体委将游泳列为重点发展项目。6月6日成立“青岛市优秀运动队”,设游泳项目。9月,在市体校开设游泳专业,实行“三集中”(食、宿、训练)。12月,沧口区游泳馆建成。1988年5月,在第十四届省运会游泳比赛中,青岛共获金牌1枚、银牌6枚、铜牌3枚。7月,在省“希望杯”游泳比赛中,青岛获团体总分男子组第一名,女子组第二名;个人全能第一名4人。10月,市体校游泳训练馆建成并投入使用,从此结束了青岛市体委没有游泳馆的历史,国家游泳队也从沧口游泳馆迁入训练。1989年10月31日,“青岛市航海运动学校游泳俱乐部”成立。5月11日,国家队教练冯晓东和刚守林与青岛市业余体校教练员座谈,国家队进行了4种泳式基本功表演。7月15日,青岛市游泳协会正式成立,主席丛林。7月,在省业余体校游泳比赛上,青岛获男女团体总分第二名,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7枚。8月,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国少年儿童年龄组游泳分区赛,惠林鹏以32秒63和1分12秒28获10岁组50米和100米自由泳第二名;石英以2分33秒37获女11岁组200米自由泳第三名。10月,全国计划单列城市“七星杯”游泳比赛在市体校游泳馆举行,14个单列市中的10市11个队参赛,青岛派出一、二队。青岛一队获团体总分第四名,获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崔庆新女少50米、100米自由泳,张静女少50米蛙泳获得金牌;石玉在女子儿童组蛙泳全能的50米比赛中,以39秒40的成绩列该项第一名。“七星杯”赛期间,全国计划单列城市体委主任会议在青召开,与会人员观看了比赛,一致称赞青岛游泳设备好,在单列城市中堪称一流。青岛市游泳专业队有3女4男共7名运动员。
  建国以来,青岛泳坛输送的人才有熊开发、姜元刚、王采等。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二章 球  类

第七节 羽毛球、手球、棒球、垒球运动


  羽毛球运动 羽毛球活动30年代已兴起,多系银行、商行的职员作为业余时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建国后,职工开展这项活动较多,基层也举行进简易的比赛,开展虽不十分广泛,但基本上没有间断过,一直没有纳入市的正式比赛项目。到80年代,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职工中逐步形成一股羽毛球热。从1982年开始,普及面比较广,沙滩、公园、空旷场地,打羽毛球的群众到处可见。1985年5月,青岛组队参加山东省工人运动会,获男子团体第二名,吴长华获男子单打第二名,吴长华、吕良洪获双打第四名,张岩、吕玉娴获女子双打第六名。在这个队的基础上,选拔组建了市代表队。1986年4月,市队参加了在济南举行的第十三届省运会羽毛下比赛,吴长华获男子单打第二名,秦玉林、安军获男子双打第三名,男子团体获第二名,女子团体获第四名。
  手球运动 手球运动是建国后兴起的一个项目。1958年为准备第一届全运会,组建过市代表队。经过训练,大部分队员代表山东省参加了1959年6月在青岛举行的第一届全运会预赛分区赛。该队赛后解散。这个项目在群众中基本上属于空白,从事过手球训练的运动员改练篮球。直到1985年,为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以42中为主体组建了市手球代表队,由杨宏昌、于洪富为教练。1986年5月,在淄博市参赛,男队获第二名,女队获第三名。
  棒球垒球运动 棒、垒球运动在青岛开展较早。30年代初就涌现过一批有较高水平的运动员,曾组队参加过1930~1935年的第四至第六届全运会。女子垒球队获第十六届、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亚军,男子棒球队获第十七届亚军。当时,女垒队员有王桂荣、郭美珍、张彩霞、徐惠敏、宋淑兰、纪淑云、李华、邵佩芸、丁素原、卜庆葵、刘玉玫、刘德民、唐其贞、沈瑛、袁诚森;男棒队员有庄孝惠、朱延蔼、王孝、张海琴、胡安庆、邢立贤、王恭琛、杨文衡、牛星垣、答卷连彭、王锡朋、张汇基、宋照林、马井九、丁韶虞。
  建国后,体育项目增多,喜爱棒、垒球的群众过少,场地器材也受限制,棒球开展少了,垒球还有所开展。1956年,青岛举办过垒球比赛。1967年5月,青岛市中学生垒球比赛有一中、二中、铁中、青岛师范等6所学校参加,青岛师范获冠军。随后组成市中学生代表队,参加了8月10~23日在沈阳举行的全国14城市中学生男子垒球赛,预赛列小组第三名,决赛第七名。王广洁、杨宏昌、岳秀江被选入省男子棒球队。1959年5月11~15日,青岛市分别组队参加第八届省运会男子棒球和女子垒球比赛,双获亚军。1960年全省棒、垒球比赛,曾在青岛举行。1961年获团体冠军。其后,棒球再末开展。80年代初,市小学生运动会曾设女子垒球掷远比赛。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二章 球  类

第六节 曲棍球运动


  青岛的曲棍球运动始于1982年。当年7月,国家体委在青岛举办了国际男子曲棍球友好邀请赛,参赛的有巴基斯坦、日本、中国(一、二队)和香港。巴基斯坦专家在比赛进行了讲学活动。嗣后,省体委委托市体委筹建女子曲棍球队,经过选才、试训,于1984年正式成立,队员是崂山四中、青岛20中和其他一些中学的原女子足球队队员,年龄14~15岁,教练黄国昌、匡绵,由市体育运动学校管理,一切从零开始训练。1985年1月,女子曲棍球队赴四川达县进行冬训,得到了国家队教练侯正庆的热情指导,短短两个月初步掌握了曲棍球的基本技能。1986年起,娜出工棍球队每年前往重庆广阳坝曲棍球基地进行冬训。当年,为提高该队水平,适应国内外比赛,省体委从巴基斯坦聘请专家巴希尔来讲学和训练1年。该队从1985年到1989年,9次代表山东参加全国比赛,1987年获第二名,1988年获第三名,1989年获第四名。该队还参加了香港举办的3届女子曲棍球邀请赛。1985年12月第一届5个队参赛,3胜1负获亚军;1987年12月第二届6个队参赛,4胜1负获亚军;1988年12月第三届5个队参赛,4战皆胜,获冠军。1987年7月,联邦德国女子曲棍球队来访,双方打成1平,青岛观众一赌国际女子曲棍球赛的风采。该队有8名运动员达运动健将标准,9名达一级运动员标准,韩文、贺俊、秦玲被选入国家女子曲棍球队。

TOP

第二篇 竞技体育  
第二章 球  类

第五节 网球运动


  网球运动是青岛开展最早的竞技项目之一。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后不久即在金口路、太平路、莱阳路接壤处修建了5片网球场地,只限于外国人活动。到20年代,网球运动才在国人中逐渐开展,但只是在部分洋行职员、胶济铁路职工和Gov公职人员中活动。后日本人又在金口路增设3片网球场,时称“国际俱乐部”。同时,一些纱厂、银行也修建了网球场。
  30年代,网球场地不断增多,网球活动渐呈活跃。1931年5月,由邹煜滋、赵贤亮、邱仁甫组成的青岛队参加了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男子部中级网球比赛。1933年市体育协进会组建市网球会,鲍宜民任总干事。6月4日~25日,市体育协进会主办“体协杯”女子网球公开赛,有15人参加,王桂荣获得冠军。7月,在新建成的体育场东侧附建6片网球场。在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上,青岛选手参加了3个部别的网球比赛。男子高级组李幼云、陈耕春、王钊、贺振凡获亚军。9月16日,在体育场网球场举行中日网球对抗赛,熊大伦、李幼云、王钊、黄仲煊出阵,3:2战胜日本队。为提倡网球运动,当时的市长沈鸿烈捐赠大银杯一只,作为永久流动奖品。首届全市“成章杯”公开网球单打比赛(男子)于1933年9月30日至11月12日举行,采用淘汰制,3局2胜,决赛5局3胜,有49名选手参加。李幼云成为获得“成章杯”的第一人,熊大伦获亚军。1934年市春季体育竞赛会网球比赛,胶济、礼贤和女中队,分获男子部高级、中级和高级女子部冠军。9~11月,第二届“成章杯”赛,有29人参赛,段英山捧杯,侯玉昌获亚军。同年10月,由贺振凡、蔡明、段英山、陈耕春、侯玉昌、陶警予组成的青岛网球队参加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末取得成绩。1935年7月,第二届全国铁路网球赛在青岛举行,这是青岛第一次承办的全国体育比赛。10月,段英山、陈耕春、侯玉昌、黄仲煊、樊干臣、贺振凡参加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网球比赛。抗日战争前,青岛网球运动较为活跃,全市有网球场地30多片,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网球场地之多是少有的。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和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的网球运动受到冷漠。网球活动只是有闲阶层的消遣娱乐,金口路网球场则成为美军和Gov的达官贵人的专用场所。1948年5月,为应付比赛,青岛派赵贤亮、张鑫华、刘芳桢、侯玉昌参加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网球比赛,毫无建树。
  建国前长期在金口路网球场工作的李建业、于忠福两位工人,从拣球开始到拿拍上场陪练在网球技术上练就一身功夫,但由于地位低下,无权参加正式比赛。李建业在建国前夕,随选手去上海,临时上阵挥拍击败了当时既是全国又是上海冠军的王文正,使上海网球界为之震动。1950年3月,复建市网球会。10月在“全沪网球公开赛”上,李建业力挫群雄,一举夺得冠军。接着邀上海网球队来青表演,沪队与李建业、于忠福、侯玉昌、张绪谱进行了友谊赛。1953年3月,全省篮、排、网、羽毛球比赛大会在济南举行,李建业、于忠福、张庆华囊括男子网球赛前3名。1955年9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上海、北京、青岛、武汉4城市网球表演赛,张义恩获第一组单打第七名,李智堂获第二组第六名。1956年5月,参加天津全国10城市网球锦标赛,李建业获男单第五名。1957年5月,全国13城市网球、羽毛球锦标赛,韩梅丽和于惠谦获女双第四名,侯玉昌和张庆华获男双第六名。1958年7月13~28日,首届全国青少年网球锦标赛在青岛举行,9城市79名选手参赛,侯玉昌任裁判长,青岛选手末进各组前3名。年底,全市青少年网球赛,男单冠军车铁民、女单冠军王家彩。
  金口路网球场是中央领导活动健身的地方。1952年,陈毅元帅由沪调京,在青岛小住,每日来网球场,身着短衣短裤挥拍上阵,认真击球,每球必争,直到汗流为止。休息时,嘱管理人员“青岛和上海应成为网球基地,为发展网球运动作出努力”。陈总赴京后告诉来青疗养的领导要打网球。1956年夏,贺龙元帅由张国华司令员陪同来网球场打球,并对在场人员说:好好锻炼,“一定练出成绩来”。谈及印尼网球队时,贺总指出,要“交流经验,要学习人家长处”。当时,球拍陈旧,管理人员向张司令员提出是否请贺总支援球拍,贺总返京后不久即将网球拍寄来。
  1960年后,青岛网球运动基本停止。1964年11月,在原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刘秉琳的敦促下,省网球队成立,王东来任教练,侯舒泰和邹永贝参加训练。1971年省网球队解散,青岛网球运动处于停止状态。1972年全国恢复网球运动。
  1979年8月,中国网球协会在秦皇岛召开第三次委员会,侯玉昌代表山东自赴会。1981年,省体委决定,将青岛体育训练基地原建篮、排球场改建为3片简易网球场,并从15中、26中、29中等中学挑选学生打球。侯玉昌、吕运明、梁景士自发组织起一支老年网球队,停顿了20年的网球运动又开始复苏。1982年8月,老年网球队首次代表山东省赴北京参加了第二届全国老年网球锦标赛,受到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网球协会名誉主席万里的鼓励,并合影留念。1984年,青岛体育训练基地建成正规网球场地,确定每星期三、五下午和星期日上午为老年网球训练时间。1987年9月,在第七届全国老年网球邀请赛上,侯玉昌、曲振明获男子双打第六名。11月,施稼声、杨汉黄、邱乐善应邀参加了为庆祝北京国际网球中心落成而举行的“1987万宝杯”元老网球邀请赛。全国老年网球赛从1982年到期988年共举行8届,青岛除第一届没参加外,其他届都以省队名义参赛,其成员多系领导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参加全国比赛的同时,青岛市从1985年到1988年举办了第一至第四届“兰天杯”邀请赛,由第三针织厂、橡胶九厂、红星电器总厂、市政工程总公司服务公司、第二市政工程公司赞助,邀请国务院直属机关、解放军、上海、沈阳、香港、西安、重庆、宁波、大连队参赛,青岛一队获得第三届冠军。1987年、1988年还举行了中外网球友谊赛,特邀外国驻青企业人员参加。80年代,在老年网球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为培养网球接班人,青岛从1984年开始试办网球专业队。邱乐善任教练,队员有范建风、凌奕、刘燕、李军、李艳萍、范嵘。1985年9月1日入市体校学习训练,1986年5月第一次参加武汉全国单项乙级预选赛,末获成绩。次年6月参加昆明全国单项乙级预选赛,负多胜少。1988年3月,长沙王坚应聘来青任教。5月,赴呼和浩特市参加全国单项乙级预选赛,范建风晋为乙级。产年暑假,邱乐善又在第一体育场开辟了另一个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点,立足培养后继人才。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