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六篇 商办工业  
第二章  蛋品罐头加工

第二节 罐头


  青岛的罐头生产起步较晚。1958年,青岛啤酒厂建罐头车间,成为青岛罐头生产之始。 青岛市商业系统加工生产罐头始于1960年。当时,青岛茂昌公司为了安置并入的禽蛋加工厂人员,解决蛋品生产淡、旺季节的矛盾,设立了罐头车间,生产红烧猪、牛、羊肉罐头,糖水山楂、苹果罐头以及果子露、果汁等近lo个品种。生产时断时续,年产约50吨左右。
  1963年,青岛啤酒厂出口罐头车间下马,市Gov决定扩建茂昌公司罐头车间。1966年8月,第一次扩建工程竣工投产,当年试生产各种罐头91.53吨,其中出口7吨,市销84吨。1979年第二次扩建竣工后,已拥有2100平方米的罐头加工车间和1200平方米的杀菌处理车间,配套形成年加工3000吨的能力,生产6大品类共30多个品种规格的罐头。主要肉类罐头有:午餐肉、原汁猪肉、清蒸猪肉、咖喱兔肉、茄汁兔肉、碎羊肉、咸牛肉、红烧牛肉;海产品罐头:茄汁鲭鱼、茄汁鲅鱼、原汁鲭鱼、茄汁鲱鱼、茄汁沙丁鱼、原汁蟹肉、五香鱼、熏鱼;水果罐头:糖水阳梨、糖水杏、糖水桃、糖水梨、糖水山楂、糖水苹果、什锦水果;果酱罐头:杏子酱、草莓酱、桃子酱;果汁罐头:阳梨汁、杏汁;家禽罐头:红烧鸡、红烧鹅。
  1967~1983年,青岛蛋厂生产各种罐头22617吨。其中,出口13769吨,占60.88%;内销8848吨,占39.12%。
  1984年4月青岛蛋厂改名为青岛罐头食品厂后,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逐步向外向型和深层次发展。1984~1986年,共生产罐头9260吨。其中,出口2732吨,内销6528吨,分别占总量的29.5%和70.5%。在向联邦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及东欧、东南亚、港澳地区出口罐头中,肉类罐头计2272吨,果类罐头计460吨,分别占出口罐头的83.2%和16.8%。在向国内各地销售的罐头中,肉类罐头计5280吨,占80.9%;果类罐头计1132吨,占17.3%;禽类、水产类等罐头116吨,占1.8%。午餐肉罐头连续生产线1986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飞轮”牌397克出口午餐肉罐头、“红菱”牌397克内销午餐肉罐头,1985年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飞轮”牌糖水阳梨罐头,1985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

TOP

第六篇 商办工业  
第二章  蛋品罐头加工

第一节 蛋 品


  青岛蛋品加工业的主要产品是蛋粉和冰蛋两大类。德国侵占时期,德商于1908年和1911年先后开设哥伦比亚蛋厂和卡尔爱巴蛋粉厂。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日商开设了大仓卵粉厂和大星公司,加工生产蛋品。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1929年华商在商河路63号开设上海茂昌蛋业冷藏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以加工出口冰蛋和出口鲜蛋为主,兼营冷藏栈租和制冰业务。1931年,青岛市区已有5个蛋品生产加工企业。
  青岛解放初,茂昌公司为国营青岛食品出口分公司加工出口蛋品。1954年7月,茂昌公司实行公私合营。1959年1月,茂昌公司由代国营公司加工改为自身直接经营,正式承担国家下达的生产经营计划。1953~1962年,共加工生产冰蛋43806.6吨。其中,出口41463.3吨,销往欧洲、苏联等国家和地区,占总量的94.65%;市销2343.3吨,占总量的5.35%。
  1966年10月,茂昌公司改为国营企业,更名为中国食品公司山东省青岛蛋厂。长期以来,蛋品的前期加工主要靠手工操作。为了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技术革新,成功研制出除草照蛋机、洗蛋机、蛋品传递设备、立式打蛋机等,逐步实现了照蛋、打蛋、消毒、包装等主要工序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成为国内加工出口冰蛋的骨干企业之一。
  由于国际蛋品市场急剧向自给方向转化,蛋品加工业从70年代开始萎缩。1977年,青岛蛋厂出口冰蛋仅509吨。1978年,青岛地区停止出口。

TOP

第六篇 商办工业  
第一章  肉类加工

第四节 企业选介


  青岛肉类联合加工厂,前身是青岛屠兽场(观城路35号)。1904年德国殖民当局投资85万马克动工修建,1906年竣工投产。经营范围包括屠兽、冷藏、制冰。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将其没收。1915年,改为中、日商人合办,更名为青岛宰畜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宰畜公司中华商的股份逐渐被日本当局掠去,经营权利被日本人垄断。1945年日本投降后,宰畜公司由国民Gov接管,改为官商合办,恢复了青岛宰畜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称。
  青岛解放后,改名青岛屠宰场。1951年8月,企业私股全部退出,改为地方国营,划归青岛市实业公司领导。1953年4月,改属中国食品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1957年7月,厂名改为青岛肉类加工厂,隶属青岛市商业局。1971年,改名为青岛肉类联合加工厂。1973年迁沧口新厂址。
  青岛肉联厂的产品包括白条肉、分割肉、副产品、肉制品、生物制药5大类。白条肉是肉联厂的主要产品,也是全厂各类产品的一项基础工艺。分割肉全部销往意大利及港、澳地区。1965年投入生产后,由于质量稳定、供货及时,成为国外客户颇为信赖的肉食品。副产品头、蹄及部分脏器加工后供应市场,1960~1986年,共计50450吨。部分脏器供做制药原料,油脂加工成食用油与工业用油,供出口和内销。1955年开始生产肉制品后,产品在青岛肉制品市场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1957年着手试制生物化学药品,经过30年的研究和生产实践,已具备生产多种口服药物和针剂的技术能力。生产的药品中,催产素注射液、注射用胰岛素等成为医疗部门的必备药品。
  1976~1986年,先后投资1350万元对屠宰、分割、卫生检疫、肉制品加工、生物化学制药及冷库等重点项目的设施、设备和工艺技术进行了革新改造。其中,投资448万元,自行设计、加工制作成44台(套)毛猪自动降落机、烫毛机、地下输送机等,提高了生猪宰杀效率。投资213万元翻新了肉制品厂房,从丹麦和日本引进12台(套)灌肠机、盐水注射机等肉制品加工设备,形成了系列肠、盐水火腿及传统风味肠3条肉制品生产线。投资142万元,新建制药大楼并更新了制药设备,使药品生产形成了制冷、真空与定压、溶剂回收、药用水4个完整系统,共6条生产线(小针剂、大针剂、片剂、粉剂、无菌水针剂、无菌干冻剂)。拥有13200吨冷库、2559平方米铁路月台和2160米长的铁路专用线。

TOP

第六篇 商办工业  
第一章  肉类加工

第三节 副产品综合利用


  商办肉类加工企业中,副产品综合利用除普遍对板脂、花油、肥膘等副产品炼制食用和工业用油之外,对猪脑垂体、甲状腺、胃粘膜、苦胆、胰脏等也进行了开发利用。1957年,遵照“全面发展,充分利用”的方针,开始了综合利用猪脏器制药的试制工作。首先成立了药品试制小组,1959年正式成立制药车间。投入批量生产的有胎胞粉、肝粉、甲状腺粉、胆汁钙盐等半成品及口服药39种。后又制成胆红色素(制造人造牛黄的主要原料)、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半成品)、肝B12(针剂)、肝宁片、催产注射液、细胞色素c、缩宫素、大脑组织液、四环素、心舒平、针剂胰岛素等22种新药。1959~1986年,青岛肉联厂生物制药总产值7895万元,获利978.3万元。
  青岛肉联厂从1958年建立炼油车间以后,经过多次更新设备,到1986年生产能力已达3500吨。其中,食用油2000吨,工业用油1500吨。1958~1982年,共生产食用油23093吨,工业用油3179吨。1983~1986年,食用、工业用油共生产11020吨。同时还建有血粉车间,年产血粉150吨。
1.jpg

TOP

第六篇 商办工业  
第一章  肉类加工

第二节 肉制品


  青岛的肉制品加工,是1897年以后发展起来的。德国侵占时期德商哈利洋行、格利洋行等制作火腿、贝根、红肠、茶肠等。后来华商一些肉店生产加工民族传统的肉食品,也模仿生产外国的肉食品种。在餐馆和一些家庭店烧肉铺中,还加工不同地区、不同风味的酱卤制品。较大的商号有聚顺兴、天泰和、亚鲁号、协成号、万香斋等。
  青岛解放初期,肉制品加工靠个体经济。1956年公私合营时,青岛市食品公司所属肉食零售店中,有几家主营或兼营加工熟肉制品。1966年,市食品公司只有公私合营万香斋食品零售店和台西副食品加工社2个肉制品加工企业。经过撤并调整,1976年市区已有青岛肉联厂、市食品公司所属市南肉制品加工厂、台东肉制品加工厂、青岛万香斋4个商办专营肉制品加工企业,总生产能力4500吨。其中,青岛肉联厂年生产能力为3000吨,市食品公司所属3个厂生产能力为1500吨。1980年,为提高产品质量,使肉制品的生产加工做到统一标准,统一配方,统一操作,市食品公司对31个品种制定了质量标准及工艺要点。
  青岛肉联厂以火腿、红肠、熏肠3大类产品为主。包括1986年新研制开发的盐水火腿及8种系列红肠(儿童营养红肠、蛋白红肠、午餐红肠、咖喱红肠、海味红肠、旅游红肠、玫瑰红肠、辣味红肠),共有60多个花色品种。1953~1986年,共加工生产肉制品15252吨。市食品公司所属3个厂,以生产火腿、红肠、灌肚、酱肘,散、方头肉为主,共有131个品种。其中,1976~1985年,台东和市南两肉制品加工厂共加工生产肉制品8929.5吨。
  在商办肉制品加工中,青岛肉联厂加工的圆火腿、一级红肠曾获商业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万香斋的酱头肉、砂仁宝肚被誉为青岛传统名吃。
1.jpg 2.jpg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