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六篇 商办工业
第一章 肉类加工
第四节 企业选介
青岛肉类联合加工厂,前身是青岛屠兽场(观城路35号)。1904年德国殖民当局投资85万马克动工修建,1906年竣工投产。经营范围包括屠兽、冷藏、制冰。1914年11月,日本侵占青岛后将其没收。1915年,改为中、日商人合办,更名为青岛宰畜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宰畜公司中华商的股份逐渐被日本当局掠去,经营权利被日本人垄断。1945年日本投降后,宰畜公司由国民Gov接管,改为官商合办,恢复了青岛宰畜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称。
青岛解放后,改名青岛屠宰场。1951年8月,企业私股全部退出,改为地方国营,划归青岛市实业公司领导。1953年4月,改属中国食品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1957年7月,厂名改为青岛肉类加工厂,隶属青岛市商业局。1971年,改名为青岛肉类联合加工厂。1973年迁沧口新厂址。
青岛肉联厂的产品包括白条肉、分割肉、副产品、肉制品、生物制药5大类。白条肉是肉联厂的主要产品,也是全厂各类产品的一项基础工艺。分割肉全部销往意大利及港、澳地区。1965年投入生产后,由于质量稳定、供货及时,成为国外客户颇为信赖的肉食品。副产品头、蹄及部分脏器加工后供应市场,1960~1986年,共计50450吨。部分脏器供做制药原料,油脂加工成食用油与工业用油,供出口和内销。1955年开始生产肉制品后,产品在青岛肉制品市场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1957年着手试制生物化学药品,经过30年的研究和生产实践,已具备生产多种口服药物和针剂的技术能力。生产的药品中,催产素注射液、注射用胰岛素等成为医疗部门的必备药品。
1976~1986年,先后投资1350万元对屠宰、分割、卫生检疫、肉制品加工、生物化学制药及冷库等重点项目的设施、设备和工艺技术进行了革新改造。其中,投资448万元,自行设计、加工制作成44台(套)毛猪自动降落机、烫毛机、地下输送机等,提高了生猪宰杀效率。投资213万元翻新了肉制品厂房,从丹麦和日本引进12台(套)灌肠机、盐水注射机等肉制品加工设备,形成了系列肠、盐水火腿及传统风味肠3条肉制品生产线。投资142万元,新建制药大楼并更新了制药设备,使药品生产形成了制冷、真空与定压、溶剂回收、药用水4个完整系统,共6条生产线(小针剂、大针剂、片剂、粉剂、无菌水针剂、无菌干冻剂)。拥有13200吨冷库、2559平方米铁路月台和2160米长的铁路专用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