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论坛广告管理办法·2012青岛啤酒节专题报道·牢记:青岛旅游局投诉电话
·青岛圈论坛广告投放说明·2012最新青岛旅游攻略·2013年1月青岛潮汐表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图片·青岛旅行社排名及报价查询·青岛旅游就入住中山旅馆
返回列表 发帖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二章 引河灌区



  青岛市引河灌溉,最早见于1958年大沽河七级筑临时坝引水和崖头无坝引水。至1987年,已建成较大引河灌区56处,总有效灌溉面积44.69万亩,其中设计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引河灌区有19处(不含产芝水库灌区的辇至头、江家庄)。在19处万亩以上的引河灌区中,有引河自流灌区4处,提水灌区15处,总设计灌溉面积41.29万亩,总有效灌溉面积27.05万亩,占全市引河总有效灌溉面积的61%。1987年实灌10.11万亩。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一章 井灌

第三节 提水机具


  建国前主要靠辘轳、称杆、拨斗等工具提水浇地,一口井一天浇地0.4亩左右。1949年崂山县开始使用大平轮水车。1950年,即墨县大量推广解放式水车,1952年已在全市普及,一部解放式水车一般一天浇地1亩。1956年,崂山县首先有了离心泵、抽水机,继而在全市推开。开始由于油料紧缺使用煤气机和7马力锅驼机抽水,由于难操作、易出事故、效率不高而逐渐被12马力柴油机、3.5马力汽油机以及电动机所取代。一台12马力柴油机或10千瓦电动机每天可浇地5~8亩,是人力抽水量的15~20倍。1976年后,由于连年干旱,打井不断加深,随着农村供电的发展开始使用潜水泵、深井泵,动力设备也相应加大。由于提水机具的不断更新,自动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井灌效益日渐显著。胶县墨河公社石家河崖大队,自1978年开始共打井16眼,边打井边配套,粮食亩产由1978年的200公斤,提高到1980年的510公斤。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一章 井灌

第二节 机(电)井


  1951年,莱西县任家疃、义疃店先后用10马力煤气机带动4英寸水泵抽水,是全市机械灌溉农田的先例。1955年,平度县在任家等4个农场相继打成4眼大口井,配有瓦斯机(煤气机),成为全市最先用于农田灌溉的配套大口机井。1957年在全市普遍推广,并开始打管井。1958年,崂山县率先实现平原地段机井灌溉,继而转为电器化灌溉。其中,小寨子、赵村的机(电)井建设尤为突出,促进了粮食生产,小麦亩产由111公斤增加到220公斤。山东省副省长李澄之、农业部副部长何基丰、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次宾先后到赵村视察,给予赞扬和肯定。到1987年,全市共有机(电)井53352眼,其中配套达45508眼,配套设备47505台,容量333383千瓦,井灌面积达到214.04万亩,比建国初期提高16倍。
  由于青岛市水文地质条件适宜打大口井,所以发展较快较好。至1987年,已发展到17602眼,约占机(电)井总数的1/3。每建一眼大口井一般需投资1~20万元,并建有固定扬水站,灌溉面积一般在1000亩以下。井径最大者当属崂山县李村镇刘家1978年建成的一眼大口井,井径62米,深8米,干砌石壁,内有混凝土支柱,投资34.1万元,可灌田600亩。1974年4月,胶南县在宋家庄村南打了一眼直径50米的“群英井”,即在大口井底再打5眼机井,井沿砖砌花墙。配55千瓦电机1台,机房3间,渡槽1300米,砌石渠3500米。控制3个村庄的2500亩耕地。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一章 井灌

第一节 水井


  建国前及建国初期,水井多为土井和砖井,主要分布在村外菜园地。土壁井一般深5米以内,取浅层地下水,水质差,寿命短,很多用过即弃。砖、石壁井井深一般在5米以上,10米以上极少。此类水井水位较稳定,水质较好,使用期较长。从1972年起,水井不再列入井灌统计数字之内。至1987年,全市尚保存水井10万余眼,主要分布在村周围园地里。

TOP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一章 井灌



  建国后,井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56年,以发展土砖井为主。1952年和1956年形成打井高潮,但缺少全面规划,布局不尽合理,质量差,成井率低。1957年开始发展机井、大口井,1958年再次掀起打井高潮。此阶段井打得很多,但实际效益不高。1965~1976年是巩固、提高阶段,不管是定井方法、打井工具以及成井质量都有了发展和提高。1968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国务院部署华北地区打机井工作,并以此作为扭转南粮北调的一项战略措施。特别是1973年7月25日国务院召开了北方17省、市、自治区抗旱会议之后,打井配套正式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国家对各县在资金、设备、材料等方面给予扶持,掀起第三次打井高潮。此时打井纯属支农,抗旱保粮,主要经费由国家包揽。1977年后,井灌工程列为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并逐步走上正轨。各县(市、区)专业打井队均配备了较先进的钻机设备和技术人员,坚持常年打井,并逐步实行“成本核算”、“单机核算”,打井主要经费由受益村镇自筹,国家和地方扶持。井灌建设开始走向抓打井、攻配套、求质量、重管理的科学道路。打井效率及质量比以前有显著提高。至1987年,井灌总投资达2.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180万元。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