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48769
- 名望
- 1893 点
- 铜币
- 24979 枚
- 优惠券
- 243 张


|
第四篇 灌溉工程
第一章 井灌
第二节 机(电)井
1951年,莱西县任家疃、义疃店先后用10马力煤气机带动4英寸水泵抽水,是全市机械灌溉农田的先例。1955年,平度县在任家等4个农场相继打成4眼大口井,配有瓦斯机(煤气机),成为全市最先用于农田灌溉的配套大口机井。1957年在全市普遍推广,并开始打管井。1958年,崂山县率先实现平原地段机井灌溉,继而转为电器化灌溉。其中,小寨子、赵村的机(电)井建设尤为突出,促进了粮食生产,小麦亩产由111公斤增加到220公斤。山东省副省长李澄之、农业部副部长何基丰、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次宾先后到赵村视察,给予赞扬和肯定。到1987年,全市共有机(电)井53352眼,其中配套达45508眼,配套设备47505台,容量333383千瓦,井灌面积达到214.04万亩,比建国初期提高16倍。
由于青岛市水文地质条件适宜打大口井,所以发展较快较好。至1987年,已发展到17602眼,约占机(电)井总数的1/3。每建一眼大口井一般需投资1~20万元,并建有固定扬水站,灌溉面积一般在1000亩以下。井径最大者当属崂山县李村镇刘家1978年建成的一眼大口井,井径62米,深8米,干砌石壁,内有混凝土支柱,投资34.1万元,可灌田600亩。1974年4月,胶南县在宋家庄村南打了一眼直径50米的“群英井”,即在大口井底再打5眼机井,井沿砖砌花墙。配55千瓦电机1台,机房3间,渡槽1300米,砌石渠3500米。控制3个村庄的2500亩耕地。 |
|